半小时漫画宇宙大爆炸 2021.11.21 纸质书 宇宙大爆炸来龙去脉 1.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Rμv-(1/2)Rgμv=kTμv 2. 1927年,乔治•勒梅特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3. 1929年,哈勃观测到宇宙红移现象,证明了宇宙正在膨胀。 4. 1946年,伽莫夫三人组提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并给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三大预言。后来,其中两个预言的关键证据被找到,另一个预言在数学上得到证明。 5. 预言1:奇点 宇宙起源于奇点的大爆炸,奇点的温度和密度都无限大。 霍金和彭罗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奇点可以存在。彭罗斯2020获得物理学诺奖。 6. 预言2:氦丰度 大爆炸产生的氢元素和氦元素质量之比是3:1。 天文学家观测宇宙中各元素的组成,发现观测结果与预言结果基本吻合。 7. 预言3: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的第一束光,是宇宙大爆炸留下来的余温。只是随着宇宙空间的膨胀,如今已经变得很弱。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这两位工程师发现微波背景辐射,因此获得了1978年物理学诺奖。
半小时读完138亿年宇宙史,一口气搞懂大爆炸、奇点、黑洞、引力波、暗物质… 翻开本书,笑着笑着搞定宇宙常识!
在去年12月和1月读了2章多的内容后,被我暂时搁置了。这次借读完《三体》第一部的机会,重拾这本有趣的《半小时漫画宇宙大爆炸》。历时3小时多,沉浸在科学的宇宙星空里,感觉很棒。 宇宙是什么?宇宙究竟是怎么来的?如何证明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恒星是如何诞生的?恒星是永恒的吗?如何“看见”暗物质和暗能量?引力波是什么?.....许多的问题和答案,混子哥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与揭示,值得一读。 仰望星空,叩问苍穹,宇宙的众多秘密还等待着人类去探究。以苍茫宇宙的宏观视角来看地球,它不过是一张图上小小的“暗淡蓝点”,而人类的历史也不过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已。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啊。但也正因此,才令我珍惜在这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让那些美好的瞬间,成为自己的永恒。💫💫
看完一遍,口述复盘。宇宙最开始是一个奇点,温度很高,体积很小,后来他炸了,产生了时间,能量和物质,而其中的物质,当然也是我们看得见的那一部分,随着温度的冷却,这些最小的基本粒子开始相互之间粘在一起,小升中,中升大,形成了早期的原子,然后又因为引力,暗物质,暗能量之类的因素,这些原子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一坨体积和质量很大的物体,他开始发生核聚变,开始发光发热,这就变成了恒星,发光发热的过程中,原子越来越大,就陆续产生了其他的元素,一直到铁原子为止,想要产生更重的元素,那就要指望超新星爆炸或者两个中子星撞在一起,所以重元素很少,每个恒星在老年之后可能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当恒星老了,炸了,会向外抛洒的那些物质又会形成,新的恒星,行星。星系的分布有暗物质,在暗中影响,暗物质拥有收缩的力量,与他相抗衡的暗能量有膨胀的力量,在大约40亿年前,暗物质和暗能量达到了平衡,现在是暗能量的膨胀占优势,所以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我们现在在大爆炸之后的第138亿年,处在一个叫太阳系的星系里,我们这个星系的恒星就是太阳,它形成于50亿年前。46亿年前,地球形成了,43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5亿年前,这些简单的生命爆发出各种各样复杂的生命,一路进化到了今天的我们,我的拿平板的左手和按录音的右手,是不同的星系毁灭之后产生的元素构成的,虽然他们此时此刻近在咫尺,但曾经却在宇宙的不同的地方,我们身上的每一个重元素原子都是一颗恒星死掉的遗产。宇宙还将继续演化下去,它可能会膨胀,可能会收缩,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宇宙是否又会缩小成一个起点?再次爆炸循环往复,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活的太短,又太渺小,这个故事太久远,又太宏大。在一个冷成狗的下午,一边思考,一边慢慢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颗转到某个角度闪烁微光的尘埃,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又那么的无足轻重。
二混子最近高效得很,三国演义,论语,又研究起了宇宙起源。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二混子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彩虹,迄今为止,用没有哪个人能把宇宙起源和变化表达得如此浅入浅出,这简直是一种罕见的超能力。 好饭不怕晚,前两章差点意思,充其量就是平平——平均水平,但第五章是精髓,证明宇宙爆炸的起源,作者一边讲历史,一边摆事实,膨胀收缩那一段,爱因斯坦的稳定宇宙观都靠不住了,难道不刺激么? 暗物质暗能量多抽象的词汇,作者用了博弈的比喻,很有勾践复仇的快意,暗能量的反攻还不是结局,一切还是未知。 我愈发重视二混子的推送,每一篇都会仔细读,毕竟十多分钟的时间,并不会耗掉大量精力,可你既看得见干货,又看得见诚意。 或许文科生永远不懂 用方程式如何解释宇宙的变化 汉斯贝特名字取得好 蹭了个诺贝尔光宗耀祖 霍伊尔高风亮节 一辈子致力于为对手铺路 奥本海默不只是原子弹爸爸 亦是中子星的天外知音 暗物质的天敌是暗能量 来回拉扯 像吃了兴奋剂的百里玄策 黑洞并不能吞噬一切 总有粒子能幸运逃出 引力波独立在牛顿经典力学之外 神秘到无人会用 一小时能刷50条笑过就忘的短视频 一小时也能学习宇宙怎么来 又该往哪儿去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宇宙的科普书。这本简短有趣的漫画书犹如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帮助我把要点重新回顾了一遍。
🌈🤔对应于我们的世界观上,你说世界是不是可知的?🍀目前来说,确实是,宇宙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主要分为三大块,即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对于占比仅有4.9%的普通物质,似乎研究的也只是那么表层,其他两种物质就直接用“暗”来指代,这说明什么,❣️未知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的乐趣无穷无尽~🌿 🌈🌈认知的过程,也是类似于大爆炸,刚开始只是个圆心,没有半径,随着学习以及实践,半径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的知识大爆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那颗圆心,没有他,是没法实现知识爆炸的,那么圆心是什么,💚比对宇宙的“奇点”,就是基础东西,是一加一,是拼音汉字,🌵而半径线是什么,就是方法,🌿方法又是什么,就是可以把基础的东西有机串联(汉字那么多,就有人能写出华美辞藻,👻👻有人就语句不通),💗而宇宙是从单个质子开始,一步步反应组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二者也是相通的。 💜为什么知识分科,🧡是为了更好对世界进行细致划分,分成各个元素/因子,💛再经过不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来达到人类自娱自乐的目的。 💎💎这就是看了一些离自己很远的学科的知识的作用,拓展世界观,可以离真理更加近一些~
人文领域混子哥能够浓缩得有滋有味,没想到,前沿自然科学领域混子哥照样浓缩得可圈可点。奇点、宇宙大爆炸、核聚变、超新星爆炸、中子星、黑洞、宇宙加速膨胀、暗物质、暗能量、时空扭曲……这些烧脑的物理学成果被混子哥加工成了简单幽默的故事,一定烧掉了混子团队不少脑细胞吧 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单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完了,我再也不能对物理学渣吹牛了,我担心ta看了这本书。
混子哥半小时漫画系列的特色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半小时看完。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信息变成可以被抓取重点来简单读取或记忆,和友人聊天讲到轻知识,总绕不开混曰,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接触就是纯搞笑,看着玩,穿插在大部头中间来拉伸节奏,就是这样一本轻快的读物,现在几乎霸占着实体书一整柜面,所以读取知识,就要像品尝美食,我们要求它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加要有美感。 早期读到的时候,我还颇不在意,认为书中的梗太多了,甚至于笑点高于知识点,看的时候都顾着哈哈哈了,看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最近几本不知是不是内容的局限性还是有意在克制,笑点没有那么密集,反而知识点更加密集,我觉得蛮好。 《明朝那些事儿》成为一本‘不正经’的历史读物,却广受大众喜爱,开启了读史热潮;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及书籍的出版,让门口罗雀的艰苦岗位变得门庭若市; 那么混知为什么不能开始漫画形势的轻知热潮~ 赛雷、唐妞、好奇博士、百度百科知识库短视频,不都是美味且营养价值高的甜品么。 你准备好了么,让脑袋变成一个胖子。 枯燥的历史及科学知识变得生动,知识产品永不过时。 碎片 ◆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宙:时间概念:宇:空间概念。所谓宇宙即是时空,这两字涉及诸多学说,有哲学、易学、玄学等。“四方上下曰宇。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往古来今曰宙。宙虽有增长,不知其始之所至”。——遮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的《文子·自然》 ◆ 恒星的诞生到生命的可能 从物理科学家的日常为中心轴开启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这剧名不要太贴切,浩瀚的宇宙都在渡劫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爆炸,渺小的人类也是,经过一天又一天。 完 2021.11.07
这是2024年读完的第44本书,在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Big Bang”这个理论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尽管它也只是一种猜测而不是钉死的真理;尽管对我这种缺乏想象力的人来说一个点炸出来一个宇宙实在有些难理解;尽管原子、电子、暗物质、暗能量、奇点、引力波等知识我压根看不懂,但是依然不妨碍我读的起劲。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出现一个天才科学家、天文学家研究出宇宙的秘密,如果这个愿望太夸张,那能研究出人死之后去了哪里也是好的。
奇(qí)点爆炸,产生了宇宙,于是有了时间、空间、物质。物质最早表现为基本粒子,抱团形成原子,抱团形成恒星,组成星系。这个过程当中的掌控者为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拥有吸引力,自身引力吸引物质聚集变化;暗能量拥有排斥力,暗能量越来越强,加速了宇宙膨胀。 不知道理解的正不正确,对宇宙的演变过程、单位、名称有了认知,收获满满。 认真的整理记录: 1、基本粒子 物质具体为基本粒子:费米子(夸克,轻子)、波色子(标准波色子即胶子,希格斯玻色子)、高能光子。 3夸克+胶子=中子/质子;2夸克+胶子=介子。中子/质子+介子=原子核,一个质子的原子核叫氢核,质子+中子=氘(dāo)核,质子+波色子/电子=中子,2质子+2中子=氦核(4氢原子核组成氦核,太阳燃烧的主要方式)。 宇宙中氢核和氦核的质量比就是3︰1。这个质量关系被称为氦丰度,是支持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之一。 2、原子 高能光子对撞形成电子(正反电子对撞形成高能光子),原子核+电子=原子。 宇宙诞生后38万年,原子诞生,第一束光开始在宇宙中传播 3、恒星 2氦核=铍核,铍核+氦核=碳核,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后,电子脱离,原子核抱团,演变成恒星,开始核聚变,超新星爆炸,最终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和黑洞,还产生多种元素,各种元素不同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还蛮有趣,推荐😊
蛮好看的。重点是可读性强,作为宇宙入门读物建立初步印象很不错。介绍了宇宙138亿年的形成演化过程,奇点爆炸,夸克,胶子,从氢核,氦核到原子。搞明白了恒星的核聚变的三种结局(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和划分三种结局的恒星质量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奥本海默极限。) 最后一章莫名超燃,介绍人类在探索宇宙的探测器、天文台、实验室,旅行者一号(这里和一部纪录片梦幻联动:《再见,卡西尼号》),还有探测宇宙微波,暗物质粒子等等。感受到渺小银河系中的地球人类为了拓宽一点点宇宙认知做出的巨大努力。 万物既渺小又伟大。
看了这神作,宇宙大爆炸,脑洞大开。宇宙之神秘,什么奇点、黑洞、暗物质等等。没有什么深奥理论,弹指一挥138亿年了——哈哈哈
49分钟看完,这只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本书。 漫画实在是太垃圾了,和内容没有关联,随便画两个卡通人物讲两句口水话,水到天际了,人物还特别丑,除了制造噱头之外毫无意义。 主体文章写的不错,但实在太短,加上负作用的漫画,不够格成为一本书。 就这种东西也能进入“神作榜”,太水了。
宇宙大爆炸 一本漫画战线拉的很长,不过拉的再长,也是读不懂,只能说了解了原来宇宙还有这些问题。这里想到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墓志铭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新⽉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中的道德律。” 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中的道德律是⼈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后者属于智慧问题,可以去琢磨。前者属于纯科学问题,没有一点基础完全看不懂。宇宙是什么,宇宙怎么产生的,大爆炸怎么产生的,有依据吗?暗物质与暗能量是什么,宇宙的终局是什么?引力波是什么?霍金《时间简史》研究啥?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研究万物的源头。中国文化从哲学角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对世界不同的探究。啊,此处需要省去三千字,又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关于这本“宇宙大爆炸”我的答案就是道阻且长,能看就看,看不懂也不强求,培养培养兴趣,拓展拓展知识面!Over!! 2022/09/18周日晚九点
半小时漫画宇宙大爆炸 2021.11.21 纸质书 宇宙大爆炸来龙去脉 1.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Rμv-(1/2)Rgμv=kTμv 2. 1927年,乔治•勒梅特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3. 1929年,哈勃观测到宇宙红移现象,证明了宇宙正在膨胀。 4. 1946年,伽莫夫三人组提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并给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三大预言。后来,其中两个预言的关键证据被找到,另一个预言在数学上得到证明。 5. 预言1:奇点 宇宙起源于奇点的大爆炸,奇点的温度和密度都无限大。 霍金和彭罗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奇点可以存在。彭罗斯2020获得物理学诺奖。 6. 预言2:氦丰度 大爆炸产生的氢元素和氦元素质量之比是3:1。 天文学家观测宇宙中各元素的组成,发现观测结果与预言结果基本吻合。 7. 预言3: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的第一束光,是宇宙大爆炸留下来的余温。只是随着宇宙空间的膨胀,如今已经变得很弱。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这两位工程师发现微波背景辐射,因此获得了1978年物理学诺奖。
半小时读完138亿年宇宙史,一口气搞懂大爆炸、奇点、黑洞、引力波、暗物质… 翻开本书,笑着笑着搞定宇宙常识!
在去年12月和1月读了2章多的内容后,被我暂时搁置了。这次借读完《三体》第一部的机会,重拾这本有趣的《半小时漫画宇宙大爆炸》。历时3小时多,沉浸在科学的宇宙星空里,感觉很棒。 宇宙是什么?宇宙究竟是怎么来的?如何证明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恒星是如何诞生的?恒星是永恒的吗?如何“看见”暗物质和暗能量?引力波是什么?.....许多的问题和答案,混子哥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与揭示,值得一读。 仰望星空,叩问苍穹,宇宙的众多秘密还等待着人类去探究。以苍茫宇宙的宏观视角来看地球,它不过是一张图上小小的“暗淡蓝点”,而人类的历史也不过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已。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啊。但也正因此,才令我珍惜在这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让那些美好的瞬间,成为自己的永恒。💫💫
看完一遍,口述复盘。宇宙最开始是一个奇点,温度很高,体积很小,后来他炸了,产生了时间,能量和物质,而其中的物质,当然也是我们看得见的那一部分,随着温度的冷却,这些最小的基本粒子开始相互之间粘在一起,小升中,中升大,形成了早期的原子,然后又因为引力,暗物质,暗能量之类的因素,这些原子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一坨体积和质量很大的物体,他开始发生核聚变,开始发光发热,这就变成了恒星,发光发热的过程中,原子越来越大,就陆续产生了其他的元素,一直到铁原子为止,想要产生更重的元素,那就要指望超新星爆炸或者两个中子星撞在一起,所以重元素很少,每个恒星在老年之后可能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当恒星老了,炸了,会向外抛洒的那些物质又会形成,新的恒星,行星。星系的分布有暗物质,在暗中影响,暗物质拥有收缩的力量,与他相抗衡的暗能量有膨胀的力量,在大约40亿年前,暗物质和暗能量达到了平衡,现在是暗能量的膨胀占优势,所以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我们现在在大爆炸之后的第138亿年,处在一个叫太阳系的星系里,我们这个星系的恒星就是太阳,它形成于50亿年前。46亿年前,地球形成了,43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5亿年前,这些简单的生命爆发出各种各样复杂的生命,一路进化到了今天的我们,我的拿平板的左手和按录音的右手,是不同的星系毁灭之后产生的元素构成的,虽然他们此时此刻近在咫尺,但曾经却在宇宙的不同的地方,我们身上的每一个重元素原子都是一颗恒星死掉的遗产。宇宙还将继续演化下去,它可能会膨胀,可能会收缩,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宇宙是否又会缩小成一个起点?再次爆炸循环往复,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活的太短,又太渺小,这个故事太久远,又太宏大。在一个冷成狗的下午,一边思考,一边慢慢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颗转到某个角度闪烁微光的尘埃,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又那么的无足轻重。
二混子最近高效得很,三国演义,论语,又研究起了宇宙起源。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二混子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彩虹,迄今为止,用没有哪个人能把宇宙起源和变化表达得如此浅入浅出,这简直是一种罕见的超能力。 好饭不怕晚,前两章差点意思,充其量就是平平——平均水平,但第五章是精髓,证明宇宙爆炸的起源,作者一边讲历史,一边摆事实,膨胀收缩那一段,爱因斯坦的稳定宇宙观都靠不住了,难道不刺激么? 暗物质暗能量多抽象的词汇,作者用了博弈的比喻,很有勾践复仇的快意,暗能量的反攻还不是结局,一切还是未知。 我愈发重视二混子的推送,每一篇都会仔细读,毕竟十多分钟的时间,并不会耗掉大量精力,可你既看得见干货,又看得见诚意。 或许文科生永远不懂 用方程式如何解释宇宙的变化 汉斯贝特名字取得好 蹭了个诺贝尔光宗耀祖 霍伊尔高风亮节 一辈子致力于为对手铺路 奥本海默不只是原子弹爸爸 亦是中子星的天外知音 暗物质的天敌是暗能量 来回拉扯 像吃了兴奋剂的百里玄策 黑洞并不能吞噬一切 总有粒子能幸运逃出 引力波独立在牛顿经典力学之外 神秘到无人会用 一小时能刷50条笑过就忘的短视频 一小时也能学习宇宙怎么来 又该往哪儿去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宇宙的科普书。这本简短有趣的漫画书犹如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帮助我把要点重新回顾了一遍。
🌈🤔对应于我们的世界观上,你说世界是不是可知的?🍀目前来说,确实是,宇宙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主要分为三大块,即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对于占比仅有4.9%的普通物质,似乎研究的也只是那么表层,其他两种物质就直接用“暗”来指代,这说明什么,❣️未知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的乐趣无穷无尽~🌿 🌈🌈认知的过程,也是类似于大爆炸,刚开始只是个圆心,没有半径,随着学习以及实践,半径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的知识大爆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那颗圆心,没有他,是没法实现知识爆炸的,那么圆心是什么,💚比对宇宙的“奇点”,就是基础东西,是一加一,是拼音汉字,🌵而半径线是什么,就是方法,🌿方法又是什么,就是可以把基础的东西有机串联(汉字那么多,就有人能写出华美辞藻,👻👻有人就语句不通),💗而宇宙是从单个质子开始,一步步反应组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二者也是相通的。 💜为什么知识分科,🧡是为了更好对世界进行细致划分,分成各个元素/因子,💛再经过不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来达到人类自娱自乐的目的。 💎💎这就是看了一些离自己很远的学科的知识的作用,拓展世界观,可以离真理更加近一些~
人文领域混子哥能够浓缩得有滋有味,没想到,前沿自然科学领域混子哥照样浓缩得可圈可点。奇点、宇宙大爆炸、核聚变、超新星爆炸、中子星、黑洞、宇宙加速膨胀、暗物质、暗能量、时空扭曲……这些烧脑的物理学成果被混子哥加工成了简单幽默的故事,一定烧掉了混子团队不少脑细胞吧 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单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完了,我再也不能对物理学渣吹牛了,我担心ta看了这本书。
混子哥半小时漫画系列的特色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半小时看完。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信息变成可以被抓取重点来简单读取或记忆,和友人聊天讲到轻知识,总绕不开混曰,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接触就是纯搞笑,看着玩,穿插在大部头中间来拉伸节奏,就是这样一本轻快的读物,现在几乎霸占着实体书一整柜面,所以读取知识,就要像品尝美食,我们要求它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加要有美感。 早期读到的时候,我还颇不在意,认为书中的梗太多了,甚至于笑点高于知识点,看的时候都顾着哈哈哈了,看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最近几本不知是不是内容的局限性还是有意在克制,笑点没有那么密集,反而知识点更加密集,我觉得蛮好。 《明朝那些事儿》成为一本‘不正经’的历史读物,却广受大众喜爱,开启了读史热潮;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及书籍的出版,让门口罗雀的艰苦岗位变得门庭若市; 那么混知为什么不能开始漫画形势的轻知热潮~ 赛雷、唐妞、好奇博士、百度百科知识库短视频,不都是美味且营养价值高的甜品么。 你准备好了么,让脑袋变成一个胖子。 枯燥的历史及科学知识变得生动,知识产品永不过时。 碎片 ◆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宙:时间概念:宇:空间概念。所谓宇宙即是时空,这两字涉及诸多学说,有哲学、易学、玄学等。“四方上下曰宇。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往古来今曰宙。宙虽有增长,不知其始之所至”。——遮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的《文子·自然》 ◆ 恒星的诞生到生命的可能 从物理科学家的日常为中心轴开启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这剧名不要太贴切,浩瀚的宇宙都在渡劫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爆炸,渺小的人类也是,经过一天又一天。 完 2021.11.07
这是2024年读完的第44本书,在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Big Bang”这个理论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尽管它也只是一种猜测而不是钉死的真理;尽管对我这种缺乏想象力的人来说一个点炸出来一个宇宙实在有些难理解;尽管原子、电子、暗物质、暗能量、奇点、引力波等知识我压根看不懂,但是依然不妨碍我读的起劲。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出现一个天才科学家、天文学家研究出宇宙的秘密,如果这个愿望太夸张,那能研究出人死之后去了哪里也是好的。
奇(qí)点爆炸,产生了宇宙,于是有了时间、空间、物质。物质最早表现为基本粒子,抱团形成原子,抱团形成恒星,组成星系。这个过程当中的掌控者为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拥有吸引力,自身引力吸引物质聚集变化;暗能量拥有排斥力,暗能量越来越强,加速了宇宙膨胀。 不知道理解的正不正确,对宇宙的演变过程、单位、名称有了认知,收获满满。 认真的整理记录: 1、基本粒子 物质具体为基本粒子:费米子(夸克,轻子)、波色子(标准波色子即胶子,希格斯玻色子)、高能光子。 3夸克+胶子=中子/质子;2夸克+胶子=介子。中子/质子+介子=原子核,一个质子的原子核叫氢核,质子+中子=氘(dāo)核,质子+波色子/电子=中子,2质子+2中子=氦核(4氢原子核组成氦核,太阳燃烧的主要方式)。 宇宙中氢核和氦核的质量比就是3︰1。这个质量关系被称为氦丰度,是支持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之一。 2、原子 高能光子对撞形成电子(正反电子对撞形成高能光子),原子核+电子=原子。 宇宙诞生后38万年,原子诞生,第一束光开始在宇宙中传播 3、恒星 2氦核=铍核,铍核+氦核=碳核,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后,电子脱离,原子核抱团,演变成恒星,开始核聚变,超新星爆炸,最终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和黑洞,还产生多种元素,各种元素不同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还蛮有趣,推荐😊
蛮好看的。重点是可读性强,作为宇宙入门读物建立初步印象很不错。介绍了宇宙138亿年的形成演化过程,奇点爆炸,夸克,胶子,从氢核,氦核到原子。搞明白了恒星的核聚变的三种结局(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和划分三种结局的恒星质量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奥本海默极限。) 最后一章莫名超燃,介绍人类在探索宇宙的探测器、天文台、实验室,旅行者一号(这里和一部纪录片梦幻联动:《再见,卡西尼号》),还有探测宇宙微波,暗物质粒子等等。感受到渺小银河系中的地球人类为了拓宽一点点宇宙认知做出的巨大努力。 万物既渺小又伟大。
看了这神作,宇宙大爆炸,脑洞大开。宇宙之神秘,什么奇点、黑洞、暗物质等等。没有什么深奥理论,弹指一挥138亿年了——哈哈哈
49分钟看完,这只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本书。 漫画实在是太垃圾了,和内容没有关联,随便画两个卡通人物讲两句口水话,水到天际了,人物还特别丑,除了制造噱头之外毫无意义。 主体文章写的不错,但实在太短,加上负作用的漫画,不够格成为一本书。 就这种东西也能进入“神作榜”,太水了。
宇宙大爆炸 一本漫画战线拉的很长,不过拉的再长,也是读不懂,只能说了解了原来宇宙还有这些问题。这里想到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墓志铭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新⽉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中的道德律。” 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中的道德律是⼈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后者属于智慧问题,可以去琢磨。前者属于纯科学问题,没有一点基础完全看不懂。宇宙是什么,宇宙怎么产生的,大爆炸怎么产生的,有依据吗?暗物质与暗能量是什么,宇宙的终局是什么?引力波是什么?霍金《时间简史》研究啥?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研究万物的源头。中国文化从哲学角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对世界不同的探究。啊,此处需要省去三千字,又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关于这本“宇宙大爆炸”我的答案就是道阻且长,能看就看,看不懂也不强求,培养培养兴趣,拓展拓展知识面!Over!! 2022/09/18周日晚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