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读到这本书实属意外,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去阅读,这本书是在阅读《灿烂敦煌》一书中,发现了有关对于常书鸿先生的叙述,辗转又找到了此书。 说来惭愧,自己对敦煌了解甚少,只是知道敦煌有莫高窟、有鸣沙山、有月牙泉,多年前大概20岁出头,在大学里报了敦煌马拉松,那时候去了有关敦煌的很多地方,也迟吃到了不太正宗的驴肉黄面,但始终没有去莫高窟,可能是因为年纪小,可能是因为不懂这些高深的艺术,也可能是因为200多的门票望而却步;至于现在依旧未踏进莫高窟。其实想想挺遗憾的,敦煌马拉松的终点设置在了莫高窟,现在想想如果能够走一走常先生和为敦煌事业付出终生先辈们要走的路,总是好的。可是,人生总是充满遗憾的,只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去看看这灿烂的瑰宝,看看常先生为此付出50年心血的地方。 这本书,更确切的说是常书鸿老先生的自传,里面记录了从牙牙学语到耄耋暮年的风雨故事、风雨敦煌路,包含着太多的心酸与对敦煌的赤忱。这里面最打动我的就是先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年少时对欧洲艺术的痴迷和追求,再到塞纳河畔遇到《敦煌图录》,为祖国大放异彩的瑰宝的艺术而深深折服;他在书里写道:“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当时,祖国正处于列强侵略,先生一如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在看到祖国的民不聊生、以及瑰宝无人守护时,选择破釜沉舟去敦煌,这一去就是半生,去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少年,归来已到暮年。 40年代出的敦煌是寂静的、荒凉的、落后的、破败的,此时国内战争尚未结束,加上西北荒漠了无人际,吃饭、喝水、物资的采购都是大问题,好多同行者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半路退缩,这里面就包括常书鸿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但是先生说:“严寒知火暖,饥渴觉水甜”,在日后敦煌艰苦的岁月中,我常想起这口甜水井和骆驼客的话,便增加了茹苦为乐的勇气。”,又比如再一次出差过程中,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常先生不慎埋到雪中,但常先生说这使得自己在雪里洗了一个“雪澡”,清除了好几天来的污垢,感到浑身轻松舒畅。全文中,被先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打动,小时候搬家以后,发现了老屋的池塘;初来敦煌之后,守护瑰宝,和屋檐的铃铛声成为自己守护的理由;敦煌的四季也渐渐变得可爱起来;到如今即使被迫害,也依旧能为近距离观察到壁画而欢呼雀跃;在所有的苦难中找到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先生气节万古长存! 在初见敦煌时,先生为敦煌的大画廊所折服,先生认为:“敦煌是一个大画廊,陈列着从两晋到元代一千多年间的艺术代表作。它们的作者主要是“画工”、“画匠”,没有社会地位,住的是邻近和野人洞差不多的山洞,靠着对宗教的虔诚,一代代毕生从事于壁画和彩塑的创作。”同时代的欧洲有许多知名的画家比如乔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等,但中国的画家屈指可数,最后提出,这些绘画莫高窟的画家他们大多都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他们并不留恋什么残山剩水,也不主张什么胸中丘壑,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理想中的佛家世界,使人们喜闻乐见。他们的笔触刚劲有力,线条流畅自如,刚柔相济,用色厚重而明快,描绘精致而完整,造型更是生动完美,美轮美奂。画工所形成的淳朴而浑厚的画风与后来中国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和路子。而前者是中国艺术的正宗与主流。 在无尽的苦难和坚守中,迎来了祖国的解放,读到此处这里很感动,我党在黑暗中摸索着出路,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常先生坚守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守卫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是后辈不断的学习的楷模和指路的明灯,如今敦煌每年都要接待千万游客,敦煌文化早已远洋海外,早已摆脱当时敦煌学的研究在日本、在欧洲的窘境了,我们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有自己的守护人、有自己的敦煌精神。 此书完成于1993年,先生1994年去世,读至此处,不觉潸然泪下,为先生的气节和赤忱之心感动。有人曾经问先生,如果有来世,先生想要做什么?常先生说:“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我不知晓常书鸿,正如我对敦煌不了解一样,至少在看此书之前。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画家,享誉世界的敦煌学家,被人们誉为″敦煌守护神″`"敦煌学奠基人″,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传播做出了无人替代的贡献。此书是他的自述史,简单质朴的文字里充满了坎坷、艰辛、奋斗、坚守……九十个春秋,五十年敦煌,问君谁可比肩?
常书鸿本来可以是特别好的西方经典流派的油画家,二十来岁就画的那么好,因为爱艺术,爱祖国的敦煌文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张大千从敦煌汲取了营养,成了名,去了台湾。常书鸿抗过了日军侵华,国共内战,各种缺乏困难,家人背叛,抗过了工作人员一批批走,员工的寻衅挑战,极左政治风潮,十年文革…到现在二人都已故去,他没有张大千在艺术圈的名气大,因为文保只是临摹保护修复,但是论人格和文化史的贡献,高下立分。尤其再想起来故宫文物搬迁史提到的多少故宫书画作品多年各种借故不归还。再比较起来之前那么多国家贫弱动荡时候给外国人那点钱就卖了文物宝库的人,我们比日本和德国,在文化的珍惜保护上确实需要学习,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感谢这个为了祖国文化遗产奉献了一生的人!
一个人一生五十年在敦煌,而且是在中国最贫最弱的时代,从巴黎当时作为世界艺术鼎盛之都去到敦煌,发掘中华文化,保护世界遗产,尤其是一个百年前享誉巴黎的中国画家,如何颂扬,传承都不为过! 今年2024是先生120年诞辰,读此书更有意义! 艺术不止是艺术家,还有民间画匠,在敦煌有着深刻的体现。人类历史只记录画家官宦时,其实敦煌为代表记录了太多的工匠,但愿互联网后能记录更多的中国民间达人! 中华民族总是在最危难的时刻从各方面涌现出各种“圣人”,保护了文化,守住了疆土,发展了经济,复兴了中华!
真心英雄 ——我读常书鸿的《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常书鸿先生说:“自我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50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 敦煌究竟有多迷人,能让一个在法国安家立业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艺术家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带着妻儿扎根这里? 我的语言太单薄,再借用常先生两段话。第一段是他刚到敦煌时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却完全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陶醉了。不远处,透过白杨枝梢,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一股涌自肺腑的对伟大民族艺术敬仰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跳下骆驼,向着向往已久的民族艺术宝库跑去。” 第二段是对敦煌飞天的介绍,只看字面都觉得美得不得了: “敦煌飞天,又名香音神,是能奏乐,尚飞舞,满身香馥的美丽的菩萨,是敦煌石窟艺术采用最广泛的题材,从北魏到元代一千余年的壁画中,不论经变、故事画、说法图及藻井、平棋图案、龛楣、边饰、头光、背光等地方,都绘制了各种不同姿态的飞天。她们翱翔于彩云之中,载歌载舞,在楼台殿亭间穿梭飞舞。她们生动、健美、活泼的风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至今仍使我们喜爱。” 常书鸿先生坚守在敦煌50年,身边的同事来了走,走了来,换了好几批,就连结发妻子也受不了生活的艰苦和枯燥,也走了。 坚持,在这里,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啊! 建国前不仅没有政府的支持,还要遭受昏庸官员的欺压,既要克服经济困难,还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生活上的困难。保护敦煌文物,修复、临摹壁画技术上的难题都不叫事儿了。 幸好,坚持下来了。 等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另一半,等到了建国的好日子,等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50年,人生的大半都奉献给了敦煌。仅仅崇敬两个字是不能表达我的心情的。 真英雄! PS:共读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名字很让人向往,但是内容没有打动我。 真情方能动人。 如果一本书看起来像是百度词条,那么需要的时候我去找度娘就OK了。 所以换了这本。
这本书的作者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一生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敦煌莫高窟的五十年春秋,在那样贫瘠战乱的年代,在敦煌莫高窟尚未被重视的时候,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带着对敦煌艺术的痴迷来到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他遗憾祖国宝贵的艺术文化财产被侵略者的掠夺,他忧虑莫高窟正在被人为破坏,在风沙恶劣的环境中破败,面临着重重困难,他没有离开敦煌。远离家乡的忧愁,远离社会的孤寂日日夜夜向他袭来,甚至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也没有离开敦煌,是什么让他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敦煌?我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是他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敬佩这样的“痴人”,正是有他这样一代代的痴人让伟大的莫高窟艺术重现于世,绽放中国古代卓越的璀璨的艺术魅力。在书的结尾他说:“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读到这真的被感动了,前不久看了莫高窟的壁画彩塑,被中国古代艺术所震撼,也为祖国有如此珍贵悠久的文化宝库而自豪。可是像常书鸿院长这样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五十年扎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为了一生所热爱的艺术事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的精神更让我感动和敬佩。
“敦煌痴人”!
敬佩这样的人! 最近看了好几本有关敦煌的书,还是由衷的佩服这些人坚守荒漠,坚守中华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发扬! 特别是本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常老先生,一笔带过,那十年正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啊,可他没有任何描述,只写了一句,“我是幸存者”!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豁达和胸襟才成就了敦煌五十年中辉煌的个人啊!
敦煌备课是我做的最好的一次,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画家的角度了解敦煌,给了我一扇人生奋斗的窗口——为之奋斗半生的事业。 常书鸿了不起,张骞、玄奘也了不起。为了探求契丹是不是中国,而长埋嘉峪关的鄂本笃了不起。他们或追求美的意义,或探寻世界本来的样子。
大师不仅画作顶级,文章也写的好,毕生献给敦煌,为莫高窟壁画文物保护工作,作出巨大贡献,值得称赞!
常书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特别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敦煌,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在难以想象的大漠深处,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执着和良知,对敦煌古迹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更是令无数后人为之敬仰。 这部作品不仅写出了常书鸿先生的历史贡献和人生价值,展示了“千年之美,毕集于斯”的敦煌艺术瑰宝的神奇魅力,而且以特有的艺术视角,描绘了常书鸿和敦煌的血肉关系,展示了他一生沧桑的心路历程。作家还不断地渗透到精神深处,在叙写他的艺术追求的同时,真切地写出了他的婚姻、爱情以及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种种个性。 这本书无疑激活了常书鸿的内在生命,写出了以常书鸿为首的一批艺术殉道者的精神品质。作品中的敦煌,已经不只是一个文化具象的存在,而是一种艺术灵魂的象征,一种艺术信念的象征,它带着某种神圣的力量,吸引着常书鸿以朝圣的步履扑入它的怀抱。作品中的常书鸿,实际上也超越了某种通常意义上的个体生命,带着中国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楷模和“文化英雄”的意味
之前已经买过纸质版阅读,这次又读电子版,也读过樊锦诗先生的自传,总是莫名地感动、莫名地热泪盈眶。先生大爱,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迫害总是轻描淡写地略过,把全部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给文化和艺术,慷慨地奉献了一生。您会跟莫高窟一起流传,先生千古!
在敦煌莫高窟,我们瞻仰了常书鸿的故居,看到了他在简陋房间里撰写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从敦煌莫高窟参观回来,阅读了这本“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常书鸿先生完整的记叙了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敦煌文物的呵护和传播敦煌文化的真诚。他二十多岁在德国已经有了学术成就时,毅然回国,经历了数十年战争的磨难、恶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辛和人为攻击..,但仍然十分乐观的以坚定的信念坚持着这份伟大的事业。没有常书鸿和与他一起奋斗的人们的艰苦付出,我们怎能看到今天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人类艺术宝库。我为我们国家拥有敦煌这个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到骄傲,更敬佩常书鸿先生高贵的人格、不惧艰苦的努力、百折不饶的毅力和他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常书鸿之后,仍有很多热爱敦煌艺术的人们(包括1963年就毕业于北大的樊锦诗院长),在为保护敦煌、传播敦煌艺术而奋斗着。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读此书,不知敦煌之苦。不读此书,不真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民党漠视敦煌文化,只求个人名利,不顾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血脉,共产党则全力支持文化建设,周恩来,郑振铎,郭沫若……这些领导人都在保护敦煌文化上作出了正确的领导。
刚刚从敦煌回来,在敦煌开始读常书鸿这本书,敦煌的这些早期工作者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出自于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临摹壁画,修复洞窟,想到他们抬头临摹壁画一天下来头疼甚至于呕吐的画面,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才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样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读到这本书实属意外,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喜欢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去阅读,这本书是在阅读《灿烂敦煌》一书中,发现了有关对于常书鸿先生的叙述,辗转又找到了此书。 说来惭愧,自己对敦煌了解甚少,只是知道敦煌有莫高窟、有鸣沙山、有月牙泉,多年前大概20岁出头,在大学里报了敦煌马拉松,那时候去了有关敦煌的很多地方,也迟吃到了不太正宗的驴肉黄面,但始终没有去莫高窟,可能是因为年纪小,可能是因为不懂这些高深的艺术,也可能是因为200多的门票望而却步;至于现在依旧未踏进莫高窟。其实想想挺遗憾的,敦煌马拉松的终点设置在了莫高窟,现在想想如果能够走一走常先生和为敦煌事业付出终生先辈们要走的路,总是好的。可是,人生总是充满遗憾的,只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去看看这灿烂的瑰宝,看看常先生为此付出50年心血的地方。 这本书,更确切的说是常书鸿老先生的自传,里面记录了从牙牙学语到耄耋暮年的风雨故事、风雨敦煌路,包含着太多的心酸与对敦煌的赤忱。这里面最打动我的就是先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年少时对欧洲艺术的痴迷和追求,再到塞纳河畔遇到《敦煌图录》,为祖国大放异彩的瑰宝的艺术而深深折服;他在书里写道:“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当时,祖国正处于列强侵略,先生一如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在看到祖国的民不聊生、以及瑰宝无人守护时,选择破釜沉舟去敦煌,这一去就是半生,去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少年,归来已到暮年。 40年代出的敦煌是寂静的、荒凉的、落后的、破败的,此时国内战争尚未结束,加上西北荒漠了无人际,吃饭、喝水、物资的采购都是大问题,好多同行者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半路退缩,这里面就包括常书鸿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但是先生说:“严寒知火暖,饥渴觉水甜”,在日后敦煌艰苦的岁月中,我常想起这口甜水井和骆驼客的话,便增加了茹苦为乐的勇气。”,又比如再一次出差过程中,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常先生不慎埋到雪中,但常先生说这使得自己在雪里洗了一个“雪澡”,清除了好几天来的污垢,感到浑身轻松舒畅。全文中,被先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打动,小时候搬家以后,发现了老屋的池塘;初来敦煌之后,守护瑰宝,和屋檐的铃铛声成为自己守护的理由;敦煌的四季也渐渐变得可爱起来;到如今即使被迫害,也依旧能为近距离观察到壁画而欢呼雀跃;在所有的苦难中找到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先生气节万古长存! 在初见敦煌时,先生为敦煌的大画廊所折服,先生认为:“敦煌是一个大画廊,陈列着从两晋到元代一千多年间的艺术代表作。它们的作者主要是“画工”、“画匠”,没有社会地位,住的是邻近和野人洞差不多的山洞,靠着对宗教的虔诚,一代代毕生从事于壁画和彩塑的创作。”同时代的欧洲有许多知名的画家比如乔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等,但中国的画家屈指可数,最后提出,这些绘画莫高窟的画家他们大多都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他们并不留恋什么残山剩水,也不主张什么胸中丘壑,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理想中的佛家世界,使人们喜闻乐见。他们的笔触刚劲有力,线条流畅自如,刚柔相济,用色厚重而明快,描绘精致而完整,造型更是生动完美,美轮美奂。画工所形成的淳朴而浑厚的画风与后来中国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和路子。而前者是中国艺术的正宗与主流。 在无尽的苦难和坚守中,迎来了祖国的解放,读到此处这里很感动,我党在黑暗中摸索着出路,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常先生坚守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守卫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是后辈不断的学习的楷模和指路的明灯,如今敦煌每年都要接待千万游客,敦煌文化早已远洋海外,早已摆脱当时敦煌学的研究在日本、在欧洲的窘境了,我们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有自己的守护人、有自己的敦煌精神。 此书完成于1993年,先生1994年去世,读至此处,不觉潸然泪下,为先生的气节和赤忱之心感动。有人曾经问先生,如果有来世,先生想要做什么?常先生说:“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我不知晓常书鸿,正如我对敦煌不了解一样,至少在看此书之前。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画家,享誉世界的敦煌学家,被人们誉为″敦煌守护神″`"敦煌学奠基人″,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传播做出了无人替代的贡献。此书是他的自述史,简单质朴的文字里充满了坎坷、艰辛、奋斗、坚守……九十个春秋,五十年敦煌,问君谁可比肩?
常书鸿本来可以是特别好的西方经典流派的油画家,二十来岁就画的那么好,因为爱艺术,爱祖国的敦煌文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张大千从敦煌汲取了营养,成了名,去了台湾。常书鸿抗过了日军侵华,国共内战,各种缺乏困难,家人背叛,抗过了工作人员一批批走,员工的寻衅挑战,极左政治风潮,十年文革…到现在二人都已故去,他没有张大千在艺术圈的名气大,因为文保只是临摹保护修复,但是论人格和文化史的贡献,高下立分。尤其再想起来故宫文物搬迁史提到的多少故宫书画作品多年各种借故不归还。再比较起来之前那么多国家贫弱动荡时候给外国人那点钱就卖了文物宝库的人,我们比日本和德国,在文化的珍惜保护上确实需要学习,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感谢这个为了祖国文化遗产奉献了一生的人!
一个人一生五十年在敦煌,而且是在中国最贫最弱的时代,从巴黎当时作为世界艺术鼎盛之都去到敦煌,发掘中华文化,保护世界遗产,尤其是一个百年前享誉巴黎的中国画家,如何颂扬,传承都不为过! 今年2024是先生120年诞辰,读此书更有意义! 艺术不止是艺术家,还有民间画匠,在敦煌有着深刻的体现。人类历史只记录画家官宦时,其实敦煌为代表记录了太多的工匠,但愿互联网后能记录更多的中国民间达人! 中华民族总是在最危难的时刻从各方面涌现出各种“圣人”,保护了文化,守住了疆土,发展了经济,复兴了中华!
真心英雄 ——我读常书鸿的《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常书鸿先生说:“自我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50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 敦煌究竟有多迷人,能让一个在法国安家立业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艺术家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带着妻儿扎根这里? 我的语言太单薄,再借用常先生两段话。第一段是他刚到敦煌时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却完全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陶醉了。不远处,透过白杨枝梢,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一股涌自肺腑的对伟大民族艺术敬仰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跳下骆驼,向着向往已久的民族艺术宝库跑去。” 第二段是对敦煌飞天的介绍,只看字面都觉得美得不得了: “敦煌飞天,又名香音神,是能奏乐,尚飞舞,满身香馥的美丽的菩萨,是敦煌石窟艺术采用最广泛的题材,从北魏到元代一千余年的壁画中,不论经变、故事画、说法图及藻井、平棋图案、龛楣、边饰、头光、背光等地方,都绘制了各种不同姿态的飞天。她们翱翔于彩云之中,载歌载舞,在楼台殿亭间穿梭飞舞。她们生动、健美、活泼的风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至今仍使我们喜爱。” 常书鸿先生坚守在敦煌50年,身边的同事来了走,走了来,换了好几批,就连结发妻子也受不了生活的艰苦和枯燥,也走了。 坚持,在这里,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啊! 建国前不仅没有政府的支持,还要遭受昏庸官员的欺压,既要克服经济困难,还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生活上的困难。保护敦煌文物,修复、临摹壁画技术上的难题都不叫事儿了。 幸好,坚持下来了。 等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另一半,等到了建国的好日子,等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50年,人生的大半都奉献给了敦煌。仅仅崇敬两个字是不能表达我的心情的。 真英雄! PS:共读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名字很让人向往,但是内容没有打动我。 真情方能动人。 如果一本书看起来像是百度词条,那么需要的时候我去找度娘就OK了。 所以换了这本。
这本书的作者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一生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敦煌莫高窟的五十年春秋,在那样贫瘠战乱的年代,在敦煌莫高窟尚未被重视的时候,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带着对敦煌艺术的痴迷来到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他遗憾祖国宝贵的艺术文化财产被侵略者的掠夺,他忧虑莫高窟正在被人为破坏,在风沙恶劣的环境中破败,面临着重重困难,他没有离开敦煌。远离家乡的忧愁,远离社会的孤寂日日夜夜向他袭来,甚至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也没有离开敦煌,是什么让他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敦煌?我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是他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敬佩这样的“痴人”,正是有他这样一代代的痴人让伟大的莫高窟艺术重现于世,绽放中国古代卓越的璀璨的艺术魅力。在书的结尾他说:“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 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读到这真的被感动了,前不久看了莫高窟的壁画彩塑,被中国古代艺术所震撼,也为祖国有如此珍贵悠久的文化宝库而自豪。可是像常书鸿院长这样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五十年扎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为了一生所热爱的艺术事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的精神更让我感动和敬佩。
“敦煌痴人”!
敬佩这样的人! 最近看了好几本有关敦煌的书,还是由衷的佩服这些人坚守荒漠,坚守中华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发扬! 特别是本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常老先生,一笔带过,那十年正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啊,可他没有任何描述,只写了一句,“我是幸存者”!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豁达和胸襟才成就了敦煌五十年中辉煌的个人啊!
敦煌备课是我做的最好的一次,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画家的角度了解敦煌,给了我一扇人生奋斗的窗口——为之奋斗半生的事业。 常书鸿了不起,张骞、玄奘也了不起。为了探求契丹是不是中国,而长埋嘉峪关的鄂本笃了不起。他们或追求美的意义,或探寻世界本来的样子。
大师不仅画作顶级,文章也写的好,毕生献给敦煌,为莫高窟壁画文物保护工作,作出巨大贡献,值得称赞!
常书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特别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敦煌,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在难以想象的大漠深处,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执着和良知,对敦煌古迹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更是令无数后人为之敬仰。 这部作品不仅写出了常书鸿先生的历史贡献和人生价值,展示了“千年之美,毕集于斯”的敦煌艺术瑰宝的神奇魅力,而且以特有的艺术视角,描绘了常书鸿和敦煌的血肉关系,展示了他一生沧桑的心路历程。作家还不断地渗透到精神深处,在叙写他的艺术追求的同时,真切地写出了他的婚姻、爱情以及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种种个性。 这本书无疑激活了常书鸿的内在生命,写出了以常书鸿为首的一批艺术殉道者的精神品质。作品中的敦煌,已经不只是一个文化具象的存在,而是一种艺术灵魂的象征,一种艺术信念的象征,它带着某种神圣的力量,吸引着常书鸿以朝圣的步履扑入它的怀抱。作品中的常书鸿,实际上也超越了某种通常意义上的个体生命,带着中国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楷模和“文化英雄”的意味
之前已经买过纸质版阅读,这次又读电子版,也读过樊锦诗先生的自传,总是莫名地感动、莫名地热泪盈眶。先生大爱,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迫害总是轻描淡写地略过,把全部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给文化和艺术,慷慨地奉献了一生。您会跟莫高窟一起流传,先生千古!
在敦煌莫高窟,我们瞻仰了常书鸿的故居,看到了他在简陋房间里撰写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从敦煌莫高窟参观回来,阅读了这本“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常书鸿先生完整的记叙了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敦煌文物的呵护和传播敦煌文化的真诚。他二十多岁在德国已经有了学术成就时,毅然回国,经历了数十年战争的磨难、恶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辛和人为攻击..,但仍然十分乐观的以坚定的信念坚持着这份伟大的事业。没有常书鸿和与他一起奋斗的人们的艰苦付出,我们怎能看到今天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人类艺术宝库。我为我们国家拥有敦煌这个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到骄傲,更敬佩常书鸿先生高贵的人格、不惧艰苦的努力、百折不饶的毅力和他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常书鸿之后,仍有很多热爱敦煌艺术的人们(包括1963年就毕业于北大的樊锦诗院长),在为保护敦煌、传播敦煌艺术而奋斗着。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读此书,不知敦煌之苦。不读此书,不真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民党漠视敦煌文化,只求个人名利,不顾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血脉,共产党则全力支持文化建设,周恩来,郑振铎,郭沫若……这些领导人都在保护敦煌文化上作出了正确的领导。
刚刚从敦煌回来,在敦煌开始读常书鸿这本书,敦煌的这些早期工作者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出自于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临摹壁画,修复洞窟,想到他们抬头临摹壁画一天下来头疼甚至于呕吐的画面,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才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样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