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per: 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 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 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 to break barriers, to reach for the stars, 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 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 But we lost all that. Or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 And we’ve barely begun. 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 because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库珀: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也许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星际穿越》
我们的宇宙,不过是大象背上的一只蚊子!所有对我们的宇宙怀揣深深忧思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作者将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旋风般穿越宇宙、过去、现在等各处的旅行。通过透彻的语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宇宙的宏观认识:这个宇宙不仅包括我们自己所在的宇宙,还包括所有可能的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很寂寞,却从不形单影只。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智商不够,平行宇宙。还有疑问,超弦理论。 左手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右手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从此帮你解开人世间所有的迷惑。 言归正传,这是至今为止我在微信读书里读的最“痛苦”的一本书,每多看一页,就多受一份折磨。好在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仔细想想还是收获挺多的,特地整理了一下: 1、你或许认识很多字,但你不一定认识它们连起来的样子。 2、知识就是力量,书是精神食粮,但有时候它们也是失眠的药方。 3、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凡人,一种叫科学家。 3、并不是书读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有时候书只需一本,就能让你直面自己的愚钝。 4、如果你第一次听完量子力学没有糊涂,那说明你没听懂。如果你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觉得听懂了,我怀疑你是糊涂了。 5、有些钱你不该花,有些话你不该说,有些地方你不该去,有些书你不该打开。 6、再也别说什么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宗教、神学这样的话了。哲学家没法和科学家比脑洞,宗教早躲进了科学的边界之外,神学比光速跑的还快。 7、拥有强迫症——比如打开一本书就一定要读完的念头——有的时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 8、如果你想拒绝一个人,把这本书送给他/她吧!告诉他/她你已经在另一个世界接受他/她了;如果你被人拒绝了,也把这本书送给他/她吧!告诉他/她你会作为一名“观察者”一直出现在他/她的周围。 9、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部分时候只会显得巨人的高大和你的渺小。 10、好书看一次就够了——比如这本!
一开始阅读此书感觉像是在读天书,毕竟我的物理学知识真的很有限,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竟有些明白了,特别是到了最后作者真的是很接地气,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我们每天脚踏实地生活着,也时不时地仰望星空,你会向往那个广袤无垠的多层宇宙吗?你会相信还有无数个你生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吗?你有欲望去改变行星甚至是地球的运行轨迹吗?你会接受未来的世界完全被超级人工智能所控制吗?问题很多很多......你尽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脑洞无限大开,对于科学家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是,大多数的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据说但丁说过此话),尽可能地享受我们得到的恩赐,虽然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人类就一下子消失了,这也是极有可能的。总之,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宽广的视野,读了之后你也许就不再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了,毕竟在宇宙中我们都太微不足道了。好了,让我在梦中邂逅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吧,或许我会是一个宇航员[憨笑]
道格拉斯·亚当斯所谓的“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可以被分为两部分,并可以分别解决:物理学的挑战是从外部实在中得出共识实在,而认知科学的挑战是从共识实在中得出内部实在。爱因斯坦晚年曾说:“我快要离开这个诡异的世界了。”他穷其一生也终究没能建立统一场,这个世界是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切看起来实在的东西都是空的,宇宙似乎没有边缘,人类可能活在幻想之中,何时才是个终点?……
這是本人看過的關於宇宙物理學最為瘋狂的一本書!當然也是最燒腦的一本書。空間中有許多七彩繽紛的肥皂泡泡,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這就是“我們的宇宙”(其尺度規模基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相對論,從地球向各方向約140億光年距離),而其它每一個肥皂泡就是一個平行宇宙!而在每個平行宇宙都有一個你!這基於作者所指的“暴脹”理論而推論的結果。那么,泡泡之間的“空間”是什麼?作者還繼續推論出多重宇宙,最後提出“數學宇宙假說”。作者認為我們地球人無法對平行宇宙有所觀察和瞭解……那,不能觀測與瞭解對於我們有何意義?換句話説,如何假設平行宇宙的存在都一樣。 如果上述“平行宇宙、多重宇宙”成立,那么,個人覺得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平行地球”可能性更大! 本人喜歡閱讀各種腦洞大開的科學幻想、推測和推論,但不太接受此書的假設和推論方式,尤其後面部分“數學宇宙假設”。總之,覺得書中不少假設很勉強,接著就以此推論,而推論也有缺陷,結果也就很難有說服力,即使是科幻也如此;並且,覺得書中有偷換概念或者以偏概全之嫌,也時有前後矛盾之處。當然,這些感覺絕對是本人跟不上作者的瘋狂思路所致。 作者有極為豐富或者瘋狂的想像力,知識也極為豐富(能引入許多理論(當然都是經過作者有意選擇)),令人佩服和欣賞! 個人不認為此書是科普性的,而是為了推論而推論。不如說,此書其實很好地用現代“科學”闡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諸相皆虛幻,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佛學思想,包括多重世界。 遠不如佛學的三千大千世界精彩!
在本书中,宇宙学家泰格马克教授带领读者搭上他的“宇宙观光列车”,一同前往时光的最深处。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由远及近地回溯历史,又由近及远地眺望未来,并融入了自己对终极问题的追寻历程。 在宇宙的无垠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高度发达的生命却又是非常罕见的。人类的未来有着无限潜力,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第一次读易经的时候,读了不到300字就无法再度下去,都是平常见的字的组合,却如拿线当剑去劈石头般,于是放下,读了《道德经》、《山海经》、《黄帝内经》,虽然这三本书讲的啥,也记住甚少,可莫名的再看《易经》,懂没懂不说,至少读的顺理成章了。 前段时间读《量子力学的真相》,竟出现了初读《易经》一样的感觉,于是就找了觉得与其相关多本来读,这是其中一本,读完,不知是糊涂的明白了,还是明白的糊涂了,再读《量子力学的真相》,竟如读《易经》般顺利成章了呢。 来人间这一趟,好奇一切,生命在好奇中有趣的延长着,无论是明白着糊涂或糊涂着明白,都是如此值得呢。
《穿越平行宇宙》的作者是精密宇宙学时代的主将之一,提出和发展了许多宇宙学数据分析方法,也因此赢得了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同行们的尊敬。但他的内心却和普通孩子一样,一直渴望着去探寻那些人们通常只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对宇宙最疯狂的奇思妙想。 泰格马克教授在书中展现了广博的胸怀、对未来的忧思和对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大爱。这一切都源自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宏大超脱的宇宙观。可以说,星空居于外,道德居于内,二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作者详细论证了自己看似惊世骇俗的宇宙观——我们生活在多重宇宙中。这些多重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共有四个层级,每一层中又有无数个平行宇宙。每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向左行的时候,就有无数个“你”在平行宇宙中选择了向右行。有的宇宙中,你可能是世界首富;有的宇宙可能只有二维空间;还有的宇宙中或许只有滚烫翻腾的能量,热闹非凡,又或者冷寂一片、空无一物……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哪怕可能性极低,也一定会在某个平行宇宙中发生。而宇宙的终极本质,竟然是数学! 这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科普书!
Cooper: 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 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 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 to break barriers, to reach for the stars, 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 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 But we lost all that. Or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 And we’ve barely begun. 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 because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库珀: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也许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星际穿越》
2022-12-13《穿越平行宇宙》:[美]迈克斯·泰格马克,译:汪婕舒。 穿越平行世界,寻找宇宙的终极本本质。 第一部分追寻了“万物有多大” 1.地球位于一个星系内, 2.星系位于一个宇宙内, 3.宇宙位于一个充满了分身的第一层多重宇宙中, 4.第一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更加多样化的第二层多重宇宙中, 5.第二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量子力学的第三层多重宇宙中, 6.第三层多重宇宙又位于一个数学结构的第四层多重宇宙中。 第二部分追寻了“万物由什么组成” 1.探索了极其微小的尺度: 1.1我们是由细胞组成的, 1.2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 1.3分子由原子组成, 1.4原子由基本粒子组成, 1.5基本粒子都是纯粹的数学结构,因为它们仅有的性质都是数学性质。 1.6目前尚不知道这些粒子是否还能分解成更小的结构。 尽管从极大和极小,但最终指向一个地方——数学结构的国度。 在宇宙的无垠面前,人类太渺小。但在我们的宇宙中,生命的整个未来可能都将取决于地球在我们一生的时间中即将发生的一切——取决于你、我和地球“宇宙飞船”上的其他所有乘客。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
都说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这本书用科学的推论,为这一说法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甚至远过于此的注脚:不止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我们这个实体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数学结构。 在关于“薛定谔的猫”的几种解释中,都让人难以接受,哥本哈根解释的“坍缩”理论也是无奈之选,但接受这个解释,关于微观与宏观的界限、观察与意识扮演的角色之类的困扰又会随之而来。 而无法接受平行宇宙解释,无非就是我们的宇宙无边无际,已然够庞大;而每一个量子行为的分叉,又会生成无数个无穷无尽的宇宙,那将是何等疯狂的一个存在?能量守恒定律怎么办? 本书的平行宇宙理论,不但要解释薛定谔的猫的死活,甚至野心更大,直接定义了四重的平行宇宙结构,解释了宇宙的终极本质问题!不过,它实际上不是从量子物理开始的,而是从宇宙暴涨理论开始的。 宇宙暴涨理论涵盖了以前的宇宙大爆炸,但更主要的是持续于至今的远超于光速的宇宙膨胀现象。在这个理论里,无数个宇宙像泡泡一样,在不同的维度爆炸暴涨,每个宇宙在最基本的物理定律下,有着不同的物理定律和不同的初始参数。这第一层的平行宇宙,就是与我们光速隔离的地方,即目前我们可观测的140亿光年宇宙之外;第二层平行宇宙,就是不同的暴涨区域,与我们的宇宙有着不同物理定律的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能量守恒定律好像并没有被破坏。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宇宙的暴涨创生了新的物质质量,而质量产生的引力则提供了负能量保持平衡。从而,此暴涨可以无休无止进行下去。 而第三层平行宇宙,则是从量子层面展开的,在量子希尔伯特空间的其它地方,有着无穷个与你一样的观测者,他们都只是薛定谔方程的一个解,存在于整个更大的宇宙的数学结构中。只是,老死不能相往来的状态,让他们有了随机的感觉。 第四层平行宇宙就是不同数学结构的平行宇宙。在量子力学的弦理论里,不管是有质量的费米子和无质量的交换子,都只是“弦”的不同振动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就是一套数学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我们这个宇宙,对应的数学结构,可能是弦理论、超弦理论,或者其它数学结构形式;而在第四层的其它平行宇宙,可能就是另一套数学结构,一个数列组、一个麦克斯韦方程,或一个笛卡尔坐标系。 脑洞大开。我们的世界又回到了可知论和决定论的道路上了。完美主义害死人,我总觉得决定论是悲观的,因为他预示了你的所有行为,对未来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人生毫无意义。不过,书里有个解释说得好,宇宙本无意义,不是宇宙赋予了生命意义,而是生命将意义赋予了宇宙。我们的每一个细小行为、每一点认识、每一个对我们关心之物的逻辑决策,都是对我们这些西西弗存在的肯定。毕竟,一堆杂乱无章的粒子,居然在我身上产生出了这种有着无穷想象空间的意识,这本身不就是很值得庆幸、值得珍惜的一件事情吗?
平行宇宙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科幻话题之一,在很多科幻作品和魔幻作品当中都会出现关于平行宇宙和穿越的内容,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应用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来组织故事,但是并没有介绍平行宇宙的科学原理,不过关于平行宇宙一直没有形成特别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研究平行宇宙的专家学者和关于平行宇宙的书本身就很少,所以这一直是一个未知的新奇的领域,这本书从作者的视角介绍并普及了平行宇宙的相关知识,这本书的封面也耐人寻味,对于对平行宇宙感兴趣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但是书中有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通俗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书中说日常物体的物质在宇宙中只占4%,剩下的96%是因为不知道而被命名为暗物质和暗能量。这就如同我看了本书后的感觉一样,我所看到的和听到过的在本书中只占4%,剩下的96%是看了之后也是一脸恍恍惚惚的东西。 我想引用康德的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2020年看完这本书后,虽然涨了不少见识,但印象还是不够深刻,直到啃完戴维·多伊奇教授的神作《真实世界的脉络》。时隔三年后,重新再读一遍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书中大部分观点跟多伊奇教授保持一致,但就其影响范围而言,本书主要集中于物理学领域,而多伊奇教授的书则涉及了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 因此我再一次强烈推荐戴维·多伊奇教授的神作《真实世界的脉络》…… 如果你连《穿越平行宇宙》都能看完的话,那不去读一读多伊奇教授的书,就实在是太可惜啦啦啦啦😆
自以为读过很多科普书,对宇宙学与量子力学大体有一些了解,对于“平行宇宙”这件事是有些基本概念的,结果泰格马克的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当头一击。 我知道大爆炸理论,听说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名词也都至少听过过,却不知道暴胀理论竟然如此神奇;我听说过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和多宇宙解释,知道薛定谔的猫,却不知道退相干解释原来也有这么强的说服力。我知道相对论适用于宏观尺度,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尺度,二者至今没有统一,却不知道宏观和微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 而这些,只不过是泰格马克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层脑洞。 他展现的第二层脑洞,是关于四层“平行宇宙”的提法。在我原来的认知里,平行宇宙不过是量子力学“多世界诠释”的一种推论,但泰格马克告诉我们,其实平行宇宙有四种,或者说四个层次。 第一层平行宇宙和我们身处的宇宙是同一个宇宙,但在我们的可观测宇宙之外,由于太过遥远,无论是光还是其他信息都没有时间到达;在那个平行宇宙中,也可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还有与我们同样的物理定律,但可能拥有不同的宇宙历史。 第二层平行宇宙则是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我们与它们之间隔着永恒暴胀的空间,这个平行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物理规律。 第三层平行宇宙就是我们更为熟知的“量子平行宇宙”。前两层的平行宇宙都是着眼于宏观视野的,第三层则是从量子理论推导出的,存在于一个叫做“希尔伯特”的抽象空间里。简而言之,就是每一次量子事件就会分裂成不同的平行宇宙。 如果说前三层平行宇宙已经很考验想象力了,那第四层平行宇宙就更疯狂了。泰格马克说,宇宙不只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宇宙本身就是数学!所有的平行宇宙都是数学结构,而数学结构有很多不同,因此有无数个平行的数学宇宙。 这就是泰格马克贡献的最深的一层脑洞——宇宙的数学本质。事实上,这本书的英文名称压根不是什么“平行宇宙”,还“穿越”,而是《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我们的数学宇宙》)。换句话说,“数学宇宙”,这才是泰格马克关于宇宙的最终极思考。 这绝对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概念。 对我而言,这个概念更加有意义。因为我对这一问题曾有过自己的思考。我的思考来源于“涌现”这一概念。文字组织在一起,可以涌现出知识;音符组织在一起,可以涌现出音乐;细胞组织在一起,可以涌现出生命;如果再往微观层面看,原子组织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分子,涌现出不同形状、颜色、状态、触感的物质。看到最后,发现宇宙所有的构成,无非就是那些基本粒子:强子、轻子、夸克、中微子、费米子、玻色子……宇宙中的一切,不过是由它们一层一层组织、涌现,再组织、再涌现而产生出来的。 然后问题来了,所谓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真的就是不可再分的么?如果我们循着涌现的理论往下探寻,他们又是由什么组织在一起而涌现出来的呢?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认为这些基本粒子再分下去就是一条条的弦,然后弦再往下呢? 泰格马克给我解了惑: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根本不存在,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根本就是由数学结构涌现出来的。虽然我只是个物理的门外汉,完全弄不懂泰格马克“数学宇宙”理论中的数学推导,但从直观上说,这绝对是个最能说服我的理论。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脑洞太过玄妙,“难以感觉并且不能接受”。在这里借用泰格马克送给他同事的一句话送给这样想的朋友:“你能感觉到自以己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