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日记》,我是从阅读其在采摘啤酒花的道路上开始的,期间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起阅读其家庭日记,每天看他描写如何养鸡,记录每天收集的鸡蛋数,当时读的是纸质书,事隔三年,又用了8天时间读完了《奥威尔日记》,对奥威尔真的刮目相看了,最早接触奥威尔是30年前念书时阅读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感觉奥威尔很有奇思妙想,而且通透理性。后来了解他是一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被子弹射穿过头颅的革命战士,陆续开始收集他的日记,杂文和小说,慢慢发现他的文字是那种可以沉入所写人事物内部,形成筋骨而外表平常的写作高手,等到看完奥威尔日记(包含啤酒花日记,通往威灵根日记,摩洛哥日记,战前日记,战时日记,家庭日记,朱拉日记等等),原来奥威尔是上过天入过地的人呀,最后写居家种瓜果蔬菜,养鸡鸭鹅鸽子,收集鸡蛋,每天计数,一周把鸡蛋拿去卖一次,记录成交额,那心态平淡中宛如太阳初升,安宁的无以复加。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到了要问自己一声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去生活?”
一年多前在安福路多抓鱼的线下店里,读到几页《奥维尔日记》,当时就想,这本书我日后一定要读。而我现在正在读的就是它。我一直认为,日记体的作品,或许不该通读,而适合每天读几页,这样才能与记日记的人有对应的“逐日”的节奏。 奥维尔的这部日记非常好看。1931年的“摘啤酒花日记”是他自我“沦落”为流浪汉的奇特经历,少有作家会这样彻底而大胆地去体验生活。1936年的“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日记”有惊人的纪实价值,与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里的一些关于英国矿工的篇章有相互验证的效应。 而我最喜欢读的还是1938年开始的“家庭日记”里的内容和文字,之前也是因为看到这些文字才决定读这本书的。奥维尔在沃林顿的自家农舍里,记述了“田园生活”的日常。他有26只鸡、2头产奶的羊、无数的花草蔬果。每天就是记录收几只鸡蛋,挤几磅的羊奶,身边的春华秋实。接着读到1939年大战前的那几个月,出现了极有意思的田园生活记录与触目时局记录同步的场景。微观历史的迷人之处在此展现。举几个例子: 4月12日: 养鸡,收鸡蛋,万物花草生长。 5月16日: 各种郁金香名,如数家珍,各种酸奶食谱。 5月27日: 花花草草,搭草莓棚,画眉吃蜗牛,数鸡蛋,卖鸡蛋。 7月21日: 移植韭葱,西葫芦开花,山羊腹泻,醋栗开花,数鸡蛋。时局记录出现:但泽不太平了。 7月24日: 各种野草名,如数家珍,一窝野蜂,大丽菊待放,摘莴苣、醋栗、豌豆,数鸡蛋。时局记录:惊讶于德国来使沃尔特向英国提出“以10亿英镑的贷款,对原材料的获取权,来换取(德国)在国际监督下解除军备。” 8月6日: 山楂树、黑莓、榛子的长势,母牛要生了,水鸡和其它鸟类的情况,数鸡蛋。时局记录:苏台德区的清洗开始了。 8月22日: 蝾螈发育了,田螺吃食,家狗长虱子,数鸡蛋。时局记录:德使里宾特洛普去莫斯科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了。 8月24日: 移植韭葱,燕草开花,数鸡蛋。时局记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了(历史记录8月23日签)。 9月1日: 无田园生活记录。时局记录:入侵波兰开始了。 9月3日: 无田园生活记录。时局记录:英国对德宣战。 大战开始了。。。
这种书按现在的话说,算是粉丝向作品吧,感觉不是对奥威尔感兴趣应该不会看。 奥威尔出身算是中产阶级,不过他不仅对下层阶级报有同情外,自己本身还特别喜欢养鸡种菜,确实是多才多艺了。 书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几段,开篇是他体验流浪汉、矿工 的生活,算是深入描写了那个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 然后是战时日记,普通英国市民对于战争的态度,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对张伯伦的支持,战争前的漠不关心、战争初期对敌国商店的打砸抢、对空袭的麻木。这个时期奥威尔作为bbc的记者,也是在忍受着变化不定的指示下,作着节目。 最后是妻子去世后,带着养子与妹妹和朋友在岛上的生活,比较繁琐就记住了鸡蛋个数,捕鱼个数,汽油煤气能用多久,种的草莓苹果长势如何。。。 奥威尔的形象就是一个有良知的勤劳的反极权的劳动人民的朋友吧
读整个系列从日记开始!
比起奥威尔我过于渺小无知,认认真真看完了此书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你看大作家的日记不也是流水账。上学的日记写成流水账却要挨批。大大的不公平。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我为什么写作》),与其他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奥威尔是不是有很多个日记本?没想到他的家庭日记记的是天气,鸡生了多少蛋,捕了几条鱼,一罐燃气用了多久以及出海捕鱼,种菜养花,饲养家畜,做木匠活,…看到另一面的奥威尔,不止是小说家、记者、社评家,还是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的“家政夫”。 战时日记,给了解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只是因为自己知之甚少,不断产生“为什么是”、“为什么要”,暂时还无法勾勒完整的情况
他生活的这么有滋有味、尽心尽力,所以他的病痛与早逝格外地令人觉得心疼。 一个丰富活跃的灵魂就这样怀着生的希望化作了无。
奥威尔小说中“老大哥” 的社会,竟然会在现实中展现给世界~
《奥威尔日记》,我是从阅读其在采摘啤酒花的道路上开始的,期间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起阅读其家庭日记,每天看他描写如何养鸡,记录每天收集的鸡蛋数,当时读的是纸质书,事隔三年,又用了8天时间读完了《奥威尔日记》,对奥威尔真的刮目相看了,最早接触奥威尔是30年前念书时阅读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感觉奥威尔很有奇思妙想,而且通透理性。后来了解他是一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被子弹射穿过头颅的革命战士,陆续开始收集他的日记,杂文和小说,慢慢发现他的文字是那种可以沉入所写人事物内部,形成筋骨而外表平常的写作高手,等到看完奥威尔日记(包含啤酒花日记,通往威灵根日记,摩洛哥日记,战前日记,战时日记,家庭日记,朱拉日记等等),原来奥威尔是上过天入过地的人呀,最后写居家种瓜果蔬菜,养鸡鸭鹅鸽子,收集鸡蛋,每天计数,一周把鸡蛋拿去卖一次,记录成交额,那心态平淡中宛如太阳初升,安宁的无以复加。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到了要问自己一声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去生活?”
一年多前在安福路多抓鱼的线下店里,读到几页《奥维尔日记》,当时就想,这本书我日后一定要读。而我现在正在读的就是它。我一直认为,日记体的作品,或许不该通读,而适合每天读几页,这样才能与记日记的人有对应的“逐日”的节奏。 奥维尔的这部日记非常好看。1931年的“摘啤酒花日记”是他自我“沦落”为流浪汉的奇特经历,少有作家会这样彻底而大胆地去体验生活。1936年的“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日记”有惊人的纪实价值,与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里的一些关于英国矿工的篇章有相互验证的效应。 而我最喜欢读的还是1938年开始的“家庭日记”里的内容和文字,之前也是因为看到这些文字才决定读这本书的。奥维尔在沃林顿的自家农舍里,记述了“田园生活”的日常。他有26只鸡、2头产奶的羊、无数的花草蔬果。每天就是记录收几只鸡蛋,挤几磅的羊奶,身边的春华秋实。接着读到1939年大战前的那几个月,出现了极有意思的田园生活记录与触目时局记录同步的场景。微观历史的迷人之处在此展现。举几个例子: 4月12日: 养鸡,收鸡蛋,万物花草生长。 5月16日: 各种郁金香名,如数家珍,各种酸奶食谱。 5月27日: 花花草草,搭草莓棚,画眉吃蜗牛,数鸡蛋,卖鸡蛋。 7月21日: 移植韭葱,西葫芦开花,山羊腹泻,醋栗开花,数鸡蛋。时局记录出现:但泽不太平了。 7月24日: 各种野草名,如数家珍,一窝野蜂,大丽菊待放,摘莴苣、醋栗、豌豆,数鸡蛋。时局记录:惊讶于德国来使沃尔特向英国提出“以10亿英镑的贷款,对原材料的获取权,来换取(德国)在国际监督下解除军备。” 8月6日: 山楂树、黑莓、榛子的长势,母牛要生了,水鸡和其它鸟类的情况,数鸡蛋。时局记录:苏台德区的清洗开始了。 8月22日: 蝾螈发育了,田螺吃食,家狗长虱子,数鸡蛋。时局记录:德使里宾特洛普去莫斯科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了。 8月24日: 移植韭葱,燕草开花,数鸡蛋。时局记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了(历史记录8月23日签)。 9月1日: 无田园生活记录。时局记录:入侵波兰开始了。 9月3日: 无田园生活记录。时局记录:英国对德宣战。 大战开始了。。。
这种书按现在的话说,算是粉丝向作品吧,感觉不是对奥威尔感兴趣应该不会看。 奥威尔出身算是中产阶级,不过他不仅对下层阶级报有同情外,自己本身还特别喜欢养鸡种菜,确实是多才多艺了。 书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几段,开篇是他体验流浪汉、矿工 的生活,算是深入描写了那个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 然后是战时日记,普通英国市民对于战争的态度,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对张伯伦的支持,战争前的漠不关心、战争初期对敌国商店的打砸抢、对空袭的麻木。这个时期奥威尔作为bbc的记者,也是在忍受着变化不定的指示下,作着节目。 最后是妻子去世后,带着养子与妹妹和朋友在岛上的生活,比较繁琐就记住了鸡蛋个数,捕鱼个数,汽油煤气能用多久,种的草莓苹果长势如何。。。 奥威尔的形象就是一个有良知的勤劳的反极权的劳动人民的朋友吧
读整个系列从日记开始!
比起奥威尔我过于渺小无知,认认真真看完了此书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你看大作家的日记不也是流水账。上学的日记写成流水账却要挨批。大大的不公平。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我为什么写作》),与其他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奥威尔是不是有很多个日记本?没想到他的家庭日记记的是天气,鸡生了多少蛋,捕了几条鱼,一罐燃气用了多久以及出海捕鱼,种菜养花,饲养家畜,做木匠活,…看到另一面的奥威尔,不止是小说家、记者、社评家,还是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的“家政夫”。 战时日记,给了解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只是因为自己知之甚少,不断产生“为什么是”、“为什么要”,暂时还无法勾勒完整的情况
他生活的这么有滋有味、尽心尽力,所以他的病痛与早逝格外地令人觉得心疼。 一个丰富活跃的灵魂就这样怀着生的希望化作了无。
奥威尔小说中“老大哥” 的社会,竟然会在现实中展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