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年激进

温铁军
所谓成功的先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在占有现代化收益的同时把他们的成本转嫁到了后发国家或地区;所谓失败的后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把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被动、甚至积极地承载了先发国家的巨大成本。通过对 “成本转嫁理论”的理解,就会对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成功,后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失败有清晰地认识,就会明白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陈流沙

先说几点感悟吧,最后在说说感觉吧。 1.一切的发展都是有代价的,就是说要得看你的发展产生的代价谁来承担。也就是书中的核心观点,成本转嫁,就是永远是从高到低,从强势到弱势。从上层到下面中层到下面底层,大不了最后给环境。比如现在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大海,这一套就是典型的成本转嫁。从大海啸,到不愿意关停堆芯,到堆芯被海水冲毁,到现在决定直接排放。这一步步都是在阐述这个简单的道理,谁不能发声,那就让谁去承担。 不过,说真的,环境它真的不会发声吗?只怕到了发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依赖于环境的我们灭亡的时候吧。 2.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用巨量化宽松政策,但是没有通胀压力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商品,量大管饱压住了美国的通胀,所以美国当年不用提高利率来压制通胀。但是当中国承接巨量顺差的时候,造成了国内的通胀,所以国内压制通胀只能提高利率,这又导致了进一步的美国资金流入中国享受高息。可以说,中国的低汇率+高利息,会让美国的高汇率+低利息,简直是中国的紧箍咒,或者说是病危通知单。真不知道中共是如何排除这个隐患的。 总之,现在的美国因为贸易战,因为疫情,导致这次放水再也没有人能提供巨量商品缓解国内通胀,现在只能自己加息,说句难听的,自己拉屎的时候挺爽, 自己吃屎的时候别怨着人。 3.货币结算太重要了,用什么货币,那么就可以输出通胀,还可以消纳不良资本。欧盟就是吃了这个亏,不能同时扩大资产负债表的分母分子,引发了这些金融危机。又加之畸形的政府决策,所以结局应该会很惨。 4.实际上想想,这几年的房价上涨也是一种成本转嫁理论。随着这08年金融危机到09年大放水,中国通过外贸承接了天量美元。也就是温铁军说的金融过剩,那么过剩的货币自然涌入了最容易,也是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房地产。换句话说,16年开始,全国各地各个大城市的房价飞涨,就是将市场上的金融过剩导致的高通胀转嫁给了县里的来大城市购房的人,拿出一辈子的积蓄来承担了这一次的通胀。这一次全国的县市级老百姓算是承担了这一次通胀压力,那下一次呢?所以2020年美国的大放水,中国就拒绝承接了,因为通胀再压不下去,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CPI和PPI剪刀差只会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个死亡下循环。 但是,这次中国竟然成功转型。我看这次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真的是救了大命了。即满足了高质量,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也加快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解决了国内工业过剩的麻烦。 5.不得不说十八大以来,各种各样的政策,打法,仿佛让中国在细雨无声处,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手术。我就说最鲜明的就是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 一个是把国内的过剩产能输出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配合亚投行,有点类似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将二战期间的过剩产能都给了欧洲,那么欧洲就需要美元,从此帮助美元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体系。 另一个就是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将高耗能低产出,恶性竞争的产业,高污染高浪费的产业通通喊停。说得直白了,就是在供给侧优化结构,不要相互恶性竞争,导致大家都不赚钱。当然供给层改革不单单是制造业,资源类,还有比如金融业,避免金融内部空转,导致等到真正拿到钱的企业已经承担了高额的利息等等。 6.有了全新的,更高的视角去审视我之前一直单纯的认为颜色革命就是美国CIA搞的。实际上通过书中产业分析和成本转嫁理论,实际上就很能理解为何小国频繁发生这些街头政治抗议。他们不仅老百姓没得选,政府也没得选。因为他们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没有成建的粮食体系,没有货币主权,军事主权,等等等。无法承受来自资本主义后期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注定是被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所裹挟的。 这也让我重新回过头去看当年的香港反送中事件。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香港年轻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西方资本阶级的教育体制,他们培养出来就是要当医生,当律师,搞金融。但是香港那块弹丸之地,哪有那么多人需要搞金融,当医生,当律师。所以必然的毕业就失业。那么他们还能干什么,卖叉烧和端盘子吗?香港而且也抵御不了美元的通胀,大量的货币,问题是就那么点地,那么点吃的,还有千万的人口,香港不通胀真的有鬼了,香港不暴乱真的见鬼了。 只能说大陆就是因为地大物博,抗风险强,能够层层转移,实际上换其他随便哪个国家都吃不消。 下面说说自己的感觉吧。 看这书的途中,有一个感觉,就是感觉中国压力太大了。一看,哪儿哪儿都是问题,生态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腐败问题,产业发展低利润,周边地区安全,能源安全,教育体制,等等等等。我只想说,天呐,当一名国家领导人这压力承受能力得有多大。 全书看完了,才能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书名究竟在说什么。何为百年激进,就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基本态势。凡是西方的就是好,凡是中国的就不好。所以我们拼命学习西方文化,不停送精英人才去西方留学深造。社会制度只会喊民主就好,教育体制就负责提供第三产业需求的人,承接西方的洋垃圾,承受美国带来的高通胀,让他们享受空调一天开到晚,衣服一天换三件。 这一百年来,中国人承受了太多本不应该是我们受的罪,只是因为我们落后了,被挨打了,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百年激进带来的是社会浮躁,环境恶化。那西方现代化就是好的嘛?只看到西方精英白人的生活状态,但又视其他族裔的贫民窟的生活状况于一旁,这是对的吗? 所以告别百年激进,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社会都争先恐后赚钱扬名的大热环境下的一本超越时代的警醒书。时时刻刻在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有得选。 不过,临近结尾的时候,想起今年新总理李强上任时候的总理新闻发布会的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 下去调研全是办法。书中温铁军也一直说,要下去看,全世界,全国,各个地区的去看,去调研,才能有务实、客观的认知。 温铁军一直给我的印象是三农专家,听起来平平无奇,哈哈哈。前几年已经在大量观看他的视频。那时候我记得我爹和我说是之前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方面的决策层专家。现在因为退休了,所以出来了。不过我也是直到今天才开始理解,为何三农如此的重要。他的书,比如去依附,八次危机,解构现代化,早就已经买回家了,但说真的,没点阅历和理解,书本拿起来看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甚至说都不明白他为何而忧。所以书一直就放那儿。 中国建国以来不搞侵略,不搞殖民,没有吸取过国外的剩余价值,就完成了自己国内的现代化,工业化,那就是奇迹。正如淮海战役背后的英雄们。但是奇迹的背后英雄却总是让社会忽视。其实也不是忽视,只是都不明白。 这应该是我们这辈人的过错。就我的上两辈而已,就是书中说的这些主角-农民;而我父母的长大的地方就是—农村;而我现在吃的就是来自于—农业。 三农可以说时时刻刻融于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但是我却又是书中说的中产阶级。但又恰恰要承认,中产阶级是最不能承受世事变化的这一部分人。我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唯一有的炫耀的就是所谓的房产证,车子。 中国是非常有幸的通过土改,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完成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景,所以也可以在每一次危机的时候,有地方可以去。但是国外的老百姓就很悲催的为了一点点钱,就把地卖了,然后进城,等到危机来了,回头一看,家没了,只能去贫民窟了。 现在挺流行一句话,我想也是现在很多问题真实的写照“ 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现在这个节点,2023年,就是在城市中充满着大量的失业人群,如何化解?我想最终的办法就是回农村,没有农村作为一个蓄水池,如何释放这些城市中的压力呢? 所以温铁军一直在倡导,在呼吁的事情,也就是恰恰给了我们国家一个永远有得选的备选方案。 说到这了,拉回自己的身边。我还是不得不说我的爸妈,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爸妈说想自己弄块地种种蔬菜,还别说,到现在,我就几乎没有去外面买过菜了。家里种的就是有机和没有农药。 在吃爸妈每周寄来的最安全的蔬菜瓜果之余,最让我吃惊的是,小小一块地,种出来的菜是真的吃不完。这个时候,我们去结合温铁军一直倡导的生态经济,回归农村就显得格外点题。没什么大不了的,真的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回农村。 当社会上大规模的失业潮,产业过剩等等,如何去释放这些压力,回农村,回到地头绝对是一个非常高分的备选方案。而又是因为建国的土改,加上土地不能私自转让这一条铁律,给了进入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永远的备选方案

翠墨待书

作者说,他用自己2004年到人大工作以来的演讲稿,让所有普通人都能看到,他那些调研报告。“讲稿”与“著述”比起来,有很多弱点,像是文本不够精致,理论不够系统,论证不够清晰,思辨不够锐利,但站在传播学角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听到——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却常青。 本书看似上半本写巨头博弈的宏观叙事,下半本写根深入土的乡村实践,实则内在贯穿统一。上半本从资本与国家的历史写“为什么会这样”,下半本以国内的生产与实际写“如何才能不这样”。如果结合作者的研究视野,应该说,前半本是“为什么农村会这样,我们如何依托农村而发展成今天”,下半本是“我们如何建设今天的农村,才能让他们和我们都变得更好”。 说理线索大概是:世界是如何,因而我们如何——世界产生了矛盾,我们陷入了困境——辩证地看,我们不得已用农村的牺牲缓解了困境——我们如何才能把“三农问题”真正去作为重中之重,去改变农村的今天。 书中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的问题,涉及三农问题,也涉及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改革,而这些内容枝柯虽繁蔓,却始终围绕着以上线索而成立。 作者走出了书斋,用摩托车去丈量荒蛮瑰丽的土地。他说:“培养出一批能下基层,能真的了解社会,真的能够了解实际情况,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的人,那才叫人。”听来振聋发聩,想来耳热心虚。让人想起《小镇喧嚣》作者吴毅博士,为做自己的国社科课题,下乡数年,写了几百万字笔记,勤勤恳恳地做着社会调研,做着实实在在的学问。 本书建议结合作者的论文阅读,才更有收获。推荐1999年发表的《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和2000年发表的《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两篇文章对书中多次浅说辄止的土地问题,都有比较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这本书迁迁延延读了很久,差不多读完了昆明的整个春天,浩漫的芳风轻抚着足下的泥土。仿佛诱人远行,又好像留香如故。

Jimmy

花了三周把温老这本书看完,实在是叹为观止。本书非常值得推荐,更值得反复阅读。 我没有看过温老别的书,但是本书他确实是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温老对中国目前状态的看法(2016之前)。内容之广,思考之深刻,在众多图书中是极其少见的。在b站上看了很多温老的视频,结合本书呢我也收获很多,温老是值得我们当代所有人尊敬的一位学者,特别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新生代。 就简单的说一些看完本书的收获吧: 1.成本转嫁理论。温老用它独特的视角结合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实践,充分的参考了历史资料以及调研,独特的运用了自己的理解阐述了,在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所不能完美解释很多的情况下,运用了新的一套他自己的所构建的体系来重构我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我的三观。我理解的成本转嫁理论包含几个方面吧(印象最深的联系)。第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成本转嫁,这就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第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对欠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本转嫁将他们本身的制度成本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本当中去,或者说资源成本当中去。第三就是我们目前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区域不平衡以及城乡不平衡。 2.独立思考。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从小甚至说从少年学习到的一些价值观以及对问题思考的方式,包括一步步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以及毕业之后,我们受到广泛媒体影响,特别是一些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所构建的对社会上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一些事件的看法,本质上是有偏颇的。温老他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就是从他的角度阐述了另外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方式,他没有直接的说西方的那一套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在国际话语权当中,如果我们不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来做研究,甚至我们是没有说话的权利的,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做的是独立的思考,就是撇开西方给我们构建的理论体系,构建属于我们本土的,基于我们中国国情的对于当下问题的独立的思考方式,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点。 3.自信。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温老给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给我们树立了信心。实际上我们在历史上,包括现在我们承接了很多城市里面所不能承担的这个责任以及代价,我们是应该自豪的,主流的价值观对于我们本身来说可能有压抑,但是我们自己身为农村人,身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们应该是自豪的,这个是我本书很大的一个收获。当然,更多的自信,还是需要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才行!

点鬓星星

这本书,不建议没有经济学和经济史基础的人看,会容易被带偏。 当然,也不建议有经济学和经济史基础的人看,会容易被气死。 本书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立场先行,为了预设的观点而筛选有利论据,难以为信。试列举几个小细节,以佐证我的观点。 1.大谈“治学”时,作者穿插了不少英文表达,并将“治学”译为to govern study。治学,指做学问;钻研。其中的“治”,绝非统治或治理之意。govern,指统治、支配。 此处细节,可见作者的中文和英文功底,甚至可以说是治学态度(如果是即兴演讲,瑕疵在所难免,但倘若是事先准备的演讲稿,似乎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 2.作者提到“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大部分国龄也就是个一两百年、两三百年”,其后列举了美德意三国的建国时间。不错,抛开联合国五常中的英国和法国不提,再抛开殖民主义时期列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不谈各国间的发展继承关系的话,作者的这一结论是成立的,尤其原文还“谨慎”地使用了“大多数”这样的用语,并不绝对。 但是这样的措辞是否妥当,我持保留意见。 3.作者谈资本的负外部性时,举了三鹿的例子,并细叙进口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髙而豆渣蛋白质含量不达标。但愚以为这一点,与奶商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既非必要,也不充分。那么作者单单举了转基因进口大豆这一个影响因素,便显得有些吊诡。 其次,虽然作者意欲批判资本的负外部性,但三鹿事件却是在事发后,三鹿和当地并不立即大规模召回问题奶粉的情形下,三鹿的新西兰股东恒天然,通过新西兰走外交途径而使得盖子捂不住的。至少在这一孤立事件中,资本的负外部性在两国的表现似有差异。 其三,在此节中作者多次表达食品安全很难监管。考虑到作者的身份,个人很厌恶这一观点和立场表达。 其他春秋笔法和有意误导,恕不一一列举了。

苏幕遮

花生书语之温铁军先生《告别百年激进》 (2024.05.29,NO.57) 在罗总的推荐下,我开始读《告别百年激进》一书。此前,我读过过温老的《八次危机》与《去依附》两部力作,特别是《八次危机》,其客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 《告别百年激进》成书于2016年,正值我国“十八大”前夕或初期。这部著作汇集了温教授在那之前十年的演讲文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面貌。这些文章,虽然带有时间的烙印,但其中蕴含的思考与洞见,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温教授在书中不仅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研究是脚踏实地的,思考是系统性的,给出的方案也是自洽的。无论是对于宏观调控,还是国际经济问题的见解,都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然而,毕竟一二十年过去了,许多温教授当时预计的情况,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结构、区域、国际经济形势,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这些变化,有的超出了温教授当时的预测。阅读《告别百年激进》时,应当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而且,从可读性上来讲,还是推荐《筚路维艰》《大国大民》。 最后,用书中原文结尾:不论何种意识形态、何种主义、何种制度,政府都会服务于资本,这是政府的正常职能。为什么呢?因为要现代化。而现代化意味着资本的不断集中,资本在哪集中呢?在政府所在的城市集中。这道理越讲就越清楚了。 推荐指数:四颗星⭐

闫哲

最近成为了温铁军先生的粉丝,神作来袭。

迪士尼在逃门卫💂

好书,好书,因可惜微信读书只能看序言部分,但光自序部分的知识量就很大,很多观点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能学一点是一点。 整理总结: 全世界各国都在搞现代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就是谁先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路上已经小有所成,我们已经是世界大二大经济体。 支撑现代化的两大支柱,(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是产业资本为主,城市化是房地产资本为主。 推进现代化的代价是:产业集中在城市,越多的城市化建设意味着政府征地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越多,现代化的代价还有贫富差距大,收益少数人占有,成本却转移给大多数,私人负债率高。 随着世界各国都在搞现代化,全球会出现三大过剩危机,“工业过剩,商业过剩,金融资本过剩”。因为工业,商业过剩,所以导致金融资本过剩,当下很多银行存款多,贷款却很少,资金大规模闲置,目前是当下主要矛盾。(商品过剩,货币过剩,资产过剩) 我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着三大资本过剩的困境,困境也是最深的。 现代化产业很容易出现规律性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爆发期间,无论何种体制,社会矛盾都会全面爆发,只要经济下行,就会有大规模失业,就会转化成社会运动,在发展中国家被叫做“颜色革命”,在发达国家被叫做“街头政治”,叫法不一样,现象是一样的。 “成本转嫁接理论”我的理解就是资本国家剥削落后国家,资本国家赚了最多的钱,但是风险,成本,代价,由发展国家的社会承担,把现代化代价转接到其他国家,坐享渔翁之利。 知识点: 1.U型歪嘴笑曲线:右边代表金融资本,左边代表资源主权,而我国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向金融资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向资源主权国家作做出了贡献,所以战略关系两边都好。(有工厂和廉价人力) 2.货币信用的唯一来源就是政治军事强国。 3.中国有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城市产业资本一旦遭受危机,大量人失业回流到农村,农村是承载危机最好的地方,城市可以对农村随意转嫁成本。 4.周期性危机理论:经济危机是有周期性和规律性的,表现为收益越来越低,投资成本越来越高

东方岷

刚开始真的太费脑细胞了,一度想放弃,慢慢看懂是因为这是一本演讲集,基本理论体系在每一篇演讲中都会提到,相当于重复好几次,对于我这种政治经济历史都很小白的人来说,是一个优点,重复着重复着就看懂了😂,夸自己一句,这本书都能看完,我真的好厉害,哈哈哈👍👍👍 回归正题,有以下七点心得记录一下: ①刚一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立马将其加入书架。国家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快有快的好处,但其他好多方面没有赶上来,所以很不平衡。我这几年也一样,很急功近利,很急躁,静不下心的感觉。看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劝自己放下“激进”的过程。 ②今年第二次如此吃力的看一本书,第一次有类似感觉的是《厌女》。《厌女》是能读懂,但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感觉很难改变,所以吃力。这本书读到后面,也有某些和《厌女》类似的感觉。但意识是改变的第一步,我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 ③本书的主要理论是“成本转嫁理论”,发展是有代价的(可以扩展到任何事上),强国将代价转嫁小国,小国转嫁生态,参考日本今年的核污水排放。 ④以前就觉得每个国家对应一种性格的人,看这本书的时候,越来越觉得国家就像人一样,身不由己,又很矛盾。 ⑤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更喜欢古代历史,特别是神话之类的,可能是因为距离太远,滤镜太厚。其实,近现代史更有价值,因为距离更近,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今后我会有意识的看一些近现代的书。 ⑥这本书拉近了我和农村的距离,也改变了一些对三农问题的看法。 ⑦再把自己夸一遍,这本书我都能看完,哈哈,感觉今后除了专业性特别强的书,很少有我看不下去的书了。 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列入我的实体书购买计划。

知有

“所谓成功的先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在占有现代化收益的同时把他们的成本转嫁到了后发国家或地区;所谓失败的后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把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被动、甚至积极地承载了先发国家的巨大成本。通过对“成本转嫁理论”的理解,就会对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成功,后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失败有清晰地认识,就会明白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心如止水

第一次读温铁军的书,读完《告别百年激进》,深感温铁军老师的敢言直言,尽管书中内容言语犀利直白,但温老师对农村的热爱溢于言表,他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身体力行的深度深刻研究,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温铁军老师说他是用脚做学问的,只有亲自去农村体验,真正深入农户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现状,才有发言权。 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希望温铁军老师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有成效,也希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成熟,越来越有成效。

墨安令

作者一边说研究经济规律要“去意识形态”,另一边却把自己所认可的意识形态夹带其中,其味之浓远胜老坛酸菜🤣。 套用汪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去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该书看似在讲农村,其实阶级立场还是资产阶级的。 我是不建议没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小白看,很容易被带偏。我也不建议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人看,很容易被噎到。 比如说作者提到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大部分国龄也就是个一两百年、两三百年”,其后列举了美德意三国的建国时间。但联合国五常中还有英国和法国,以及殖民主义时期列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还有各国间的发展继承关系作者什么都没有提到,原文还“谨慎”地使用了“大多数”这样的用语,并不绝对。但是这样的措辞用在演讲稿甚至是著作中很妥当么? 作者为了预设自己的观点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单方面地筛选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论据可谓一针见血。比如作者只说了西方发达是自殖民开始,这并不差,但启蒙运动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却只字不提;作者只说了资本过剩易形成泡沫经济,但对1992年以后处于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也没有提到。作者的确鲜明地多次提到要完全否定西化,但对中特以及自己专业的三农领域所提出的方案还是虚而不实、偏而不全,在对重庆发展和食品安全上的解释都让人觉得是故意在虚空打靶。 更别说这本书的题目就是在以“去意识形态化”之名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我国自辛亥革命起甚至可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化算起就是激进的主旋律,“短20世纪”就是激进的世纪,直到“漫长的90年代”发展才代替激进成为1992年后的市场经济主旋律。

万丽

2024-06-05《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看温铁军的书,总有一种莫名的爱国感。他是用脚丈量过中外无数地方后,才发声的学者。看问题很毒辣,很尖锐,一针见血,直捣症结。他和看到的人浮于事、好好好、举手同意的干部不一样。他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家,他不惜揭短,挤出脓疮,为它治病。有点鲁迅的风格。​致敬温铁军!​梁漱溟曰:一部中国近百年史,从头到尾就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乡村建设运动,实乃吾民族社会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这最末一层,乃乡村建设真意义所在。作乡村运动而不着眼整个中国问题,那便是于乡村问题也没有看清楚,那种乡村工作亦不会有多大效用。所以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或可云一种建国运动。

大巴黎在广州

一看是神作,又是最近的网络红人,就坚持读完了。 因为是演讲稿汇总的,所以,大部分观点存在较大的冗余,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危机的转嫁理论,前提是生产过剩,对于我国,是生产力和劳动力双重过剩,但全书其实没有正面解释生产力怎么就过剩了,什么时候过剩了,劳动力怎么就过剩了,过剩的内因又是什么,这是我看完本书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虽然是演讲稿,但全书几乎没有数据或者报表来支撑作者的推理,比如香港回归,产业转移到广东,如果有数据支撑会更有说服力,对于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作者,拿到这些数据应该不难,但不知道这是不是社科类的研究通病。 对于温老实践出真知的态度,以及积极致力于开展三农工作,还是很佩服的,但作者的出发点始终是农村是城市化发生危机后的软着陆支点,也就是说,发展农业这个目的,本身就有很强的保城市化性。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了一下,可能是从大局出发,所以农民和农村必须也必然要为城市抗下所有,深感农民的无奈以及这种趋势无法逆转的压抑。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但身在局里的人,谁都无力化解。 本书的优点是,对于近70年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串讲,从本国执政者的角度阐述了中央决策前因后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转折、心路历程。 综上,作者虽然说去意识形态的去看待经济问题,但其实本书作者是站在决策者立场去写的,所以很难脱离大环境表述观点,更像是政策解读的翻译官。

🇸 🇦 🇰 🇺 🇷 🇦

历史证明,中国这样的后进工业国家无法重复西方的现代化路径。 温老在书中指出,50~60年代的发展,靠的内殖民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榨取农民的价值剩余,来形成国有资本。80年代开始,出口密集型产业,又通过低工资低福利的方式,形成了国家补贴出口的一种贸易场景,以此来占领欧洲市场。 温老认为不应该学西方,一味的工业化、标准化。特别是农业方面,日本和德国,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对象。还有,温老提到了西方会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如果不能转嫁,就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解。而本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本国农民拥有私有土地,他们不至于无处可去,农村就是对抗经济危机的蓄水箱。 温老同时批判了标准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使人无法睁眼看世界,也无法填补新兴产业的职位空缺。但是由于本国特殊的国情,我个人认为标准化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必要手段,如果变成开放式教育,又不允许民众监督,最后必然滋生腐败。 温老提到了粤港澳和长三角的模式区别。长三角主要是大资本模式,粤港澳较多是小资本小厂家的模式。而北京,如果少了首都的头衔,它应该只是一个区域中心,几乎没有可能跨入一线城市的行列。作为参考对照,四十年代的东北是亚洲第一工业中心,长春曾经是比东京还要先进的城市。但如果失去了政治力量的输入,东北很快就走向了没落。 总的来说,不管是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这本书的拓展面都十分开阔,会让我们发现很多平时关注不到的现象。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只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我们应该具备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和理念。

静萍

又是认真写读后感的一天,需要烧脑捋一下思绪: 一、学习新名词和概念 1、成本转嫁理论 人类财富被创造、被分配、被转移,这每一步骤逐步有一些认知了,股市就是一场财富转移的游戏,劳资关系就是财富分配的博弈,技术发展就是创造的游戏,好多底层理论重新理解再回到现实审视就说得通了,果然换汤不换药天下无新事。 财富的原始积累充满着暴力血腥和不公,城市的发展又以农村为代价,对于时代的幸运儿又多了一层认识,只有了解过去的难,才能知道现在的易,也只有知道了现在的易,才能把握未来的机和面对危。 2、软着陆 农村是蓄水池,三农问题不是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未来,它不仅仅是毛泽东时代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力量,更是现代化下资本无序扩张后的再生空间和过剩后的缓冲地带,人的需求简单至极,无非吃住,农村(城镇)有它的缺陷丑穷懦短,也有它与自然共呼吸的节律,去了解去建设才是未来。一带一路也是这样一个思路 3、资本内生性带来的过剩,基于工业化目标下的教育机制,人成为了资源以后……从更大的制度下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境遇后,感到一种无奈和幸运,幸运的是生在互联网时代,无奈的是认知的落后成为了剪刀差的对象,还在挣扎着在零和游戏里成为踩着别人的那个,去接受世界的真相,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才更需要勇气。 二、别被定义束缚,独立的思考源于从0-1去定义问题,定义名词和概念 就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我们无法在别人的定义下去认识框架以外的事物,甚至语言本身也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学院派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很容易犯错误的,照本宣科和规矩行事。真正的赢家都是制定规则和钻空子的人,当一切都透明的时候意味着无利可图,这是理想者所求的世界,同时这意味着对世界真相的拒绝,也其实是一种懒惰和高傲。 三、资本的力量 结合最近看的一些经济类纪录片《资本的故事》《大国崛起》《华尔街》《公司的力量》,对于资本的力量有了一些了解,对于一些基础概念也有了更深更系统的认知吧。比如货币的演变史,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价值源于信心定于强权…… 四、有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想去梳理清楚(更多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比如红利是怎么产生的? 资本内生性的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 过剩及一连串的历史经验? 矛盾?当下的矛盾是什么?我个人的矛盾是什么? 面临技术变革,个人怎么去学习和切入?…… 五、一些杂想 这本书读完实属不易,感觉挺压抑,每个人的时也命也无法有自己把握,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到一起成就了很多的富人穷人,制度制贫也是第一次听说,意思是你本来就该贫穷,这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形成最大的年度笑话,然而这种命运无法被反驳,只有无数的个体在默默中忍受消解,可笑的是人还沉迷于这种游戏,不去反抗更大的不公,只顾着互相倾轧和伤害。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