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再创新低,还有多少散户与胡锡进一起,参与2600点保卫战呢?我们的经济报告一切正常,但大家感受到经济明显在下滑,亏损、裁员成了2023年的主基调。高层不断喊话,国家队不断救场,股市依然持续下滑。我们A股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跟国足一样不争气吗? 无解!读书,继续学习价值投资之道。 号称价值投资 3.0 版本, BMP选股分析框架,BMP是业务(Business)、管理(Management)、价格(Price)。 首先,每个问题都必须明确回答“是”或“不是”,只能二选一,不能含糊其辞。 其次,业务质量在三个因素中所占的比重特别大,远远超过1/3。 一、业务质量 第一个特征:大市场。公司业务处于一个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 第二个特征:小份额。公司业务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 第三个特征:长优势。公司业务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强大竞争优势,从而能让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在未来多年持续高增长。 二、管理质量 第一个特征:大德忠诚可靠。企业管理者像企业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 第二个特征:大才很懂增值。企业管理者理解哪些因素驱动企业价值增长。 三、价格 在完成对企业业务质量、管理质量的分析之后,就会关注股价,分析市场当下要求我支付的买入价格是很贵还是很便宜。 如果盈利市价收益率没有达到5%,我就不会出手投资买入。5%的盈利市价收益率相当于20倍的市盈率,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对于一家优秀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价格水平,并不算贵得吓人。 如果我不能以20倍的市盈率或者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买入这家企业的股票,那么我就观望一段时间,等待市场先生未来给我机会时再出手买入。
这是一本优秀的投资思考分享书。作者从记者转行专业从事投资工作二十多年,是坚定的“格雷厄姆—多德”学派,也是巴菲特先生的深度研究者。近十年来,他又将这些深厚的投资功底,贯彻到“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研究和投资活动里。 作者的投资基础,遵循的是“BMP”系统: business—management—price,而且分析选择的重要性就是按照这个先后排序的(我的理解,这也是常说的: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right price)。投资行为,就是要紧紧围绕着未来现金流这一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有一定投资基础的人,能理解这个BMP,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就可以略过了。 第二部分的内容, 就是作者把BMP投资理论贯彻到数字经济行业,对一些具体的企业进行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竞争护城河的判断,其中对于amazon,Google的详细分析,非常值得反复阅读,我认为是本书价值最高的部分。 身为投资者,对于数字经济行业的企业,以及成长类企业的投资上,首先,要努力看懂生意,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我本人还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经济”企业,也要努力去一个一个的研究,才能对单个企业的生意模式有所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想做到充分的理解,非常难,那么我只能尽量去争取“模糊的正确”,比如AIGC的大发展,需要高算力的配套,能够提供最大性价比算力芯片的公司是英伟达,他占据行业的绝对优势,而且跟踪黄仁勋多年的演讲,访谈,还有NVDA的年报,能够大致判断英伟达的行业领导地位可以至少再持续五年以上,而且他们又处于一个需求持续爆发增长的行业里,这样的企业肯定是值得投的。 那接下来,就是投多少的问题了,这肯定和估值有关,作者也在几个案例里给出了他的估值方法,但是我借用巴菲特老先生的话:估值真的是一门艺术。我觉得估值能力,是和对于被投资企业的理解程度,直接挂钩的,所以,只有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认知水平,才是正路。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投资经验丰富,写作功底深厚,又可以看到是毫无保留的分享投资心得。译者水平也很高,而且也是投资界的老兵,所以本书的翻译质量真的是达到了“信、达、雅”的水准,实属佳作,个人评价9分。
尽管笔者不太认同作者对于价值投资1.0和2.0的部分阐述,但他的投资实操能力是强大的。其看多的爱股“海科航空”已成为信仰,自2021年出书后持续上涨,股价已近翻倍;不看好的,例如“Adient”也已腰斩。作者提炼的BMP投资定性体系也已经成为美国追求高成长数字企业的部分投资者有效筛选工具。本书还是值得带着批判思维细细品味并汲取精华。 作者的高质量选股方法简称为BMP,即业务质量(Business)、管理质量(Management)和估值(Price)。业务质量:1、大市场,公司业务处于一个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2、小份额,公司只占有很小的份额; 3、长优势,公司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让公司在未来持续高增长。 管理质量:忠诚可靠懂增值。借用贝佐斯的企业管理六条原则作为检验标准:1、能否像企业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2;钱是否花在正确的地方;3、能否深入理解资本收益率与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4、能否将竞争转化为高水平资本收益率;5、能否为长期增长而投资;6、用股价表现的长期成功来评价自身。 股价估值:在低利率环境下,对于一家优秀的企业来说,20倍PE是一个很正常的价格水平。股价估值水平在BMP选股分析框架中所占的份额虽然不大,却是唯一拥有一票否决权的选股因素。作者计算市盈率所用的每股收益,并不是这些数字企业财报上公布的当期每股收益,而是经其调整,长期摊销研发,提升营业利润之后计算出来的收益,称其为盈利能力。 作者认为“投资要有基本原则,投资者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不动摇。投资原则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仍未改变,但投资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应该灵活变化”。其改造的市盈率定量工具:1、不只看1年,还要看3年;2、不用每股收益,用盈利能力。 本书的一大特质,是对于亚马逊、谷歌、Intuit定性定量的解剖。尤其是对于亚马逊,读者可以一一比对着作者的BMP策略来练习并研判其方法论的优劣。虽然笔者认为其逻辑有不自洽的缓解,特别是摊销费用长期化,提升营业利润率等,有信仰自我强化嫌疑。但“瑕”不掩瑜,这也是大量米国数字巨头拥趸投资者的估值方式。究竟有没有错?走着瞧吧! 作者关于数字时代投资三类非数字企业的思考有借鉴价值:1、天生可以抵御数字时代各种大趋势冲击的商业模式;2、数字技术能让本来就质量很高的业务变得质量更高;3、服务众多被数字技术甩在身后的人。书中还有关于加密货币,美国散户“阻击华尔街”事件等讨论,均可以参考阅读。
🌿看透数字时代的价值投资,不盲从 巴菲特在中文互联网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作为全球投资领域的大拿,他的名字与价值投资划上了等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缔造了很多“励志的故事”,一个经典的破圈案例就是几十年来长期持股可口可乐公司。 然后,各种励志文就以此提炼出一套只要长期主义就能取得收益的成功范式,乃至套用到个人成长发展上面。 但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告诉我们判断一个公司有价值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还有之前是传统的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这个道理是否依旧放之四海而皆适用。 真正专业且取得成果的人,通常不会如此简单地归因。作为深耕金融领域几十年的从业人士,亚当·西塞尔在《价值投资3.0》中就用真实的数据说明:虽然巴菲特过去50年的长期业绩仍然“令人敬畏”,但这种“敬畏程度”一直在缩小。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大幅跑赢市场,90年代后逐渐开始缩小。而2017年到2021年,甚至跑输了市场。这表明,就算是巴菲特,其实也在数字新经济所带来的市场大变局中努力摸索前行中。 当然,这也不是否定看好优质公司长期价值的底层逻辑,而是近些年来,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不再完全匹配传统的价值投资框架。 作者分享自己曾在2017年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的股东大会上听巴菲特为什么开始大手笔买入科技公司代表-苹果公司。他从分享中发现巴菲特其实也在一直深入研究数字经济。 于是作者开始结合自己的实践思考,总结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价值投资新理念和方法。在《价值投资3.0》中,他系统阐述了如何基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两代大师,升级成新的BMP框架去寻找高质量低估值公司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灵活使用这套分析框架。 有趣的是,作者对于数字科技企业是“大增量”市场未来的判断灵感是来自于一家传统企业。在研究完这家公司后,他意识到自己之后不会再投资那些主要优点只是价格便宜的公司。这也启发他思考数字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律。并且对比巴菲特职业生涯的选择:选拥有护城河的成熟型企业,或者选因没有护城河而容易受到攻击的成长型企业。最终,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最后 这个世界,不变的莫过于变化本身。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书中体现的系统性的思考,以及适应变化对事物逻辑分析的过程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共勉!
这本书写得好,有理有据。推荐给广大价值投资者看看。BMP(Business.Management.Price)框架值得践行,作者提出新的分析逻辑值得深度咀嚼。 但如果你是科学交易者,可以不必阅读了。只管按照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做下去就足够了。 交易就是实践,实践才是交易交易的唯一真理。把七个标准动作做好足够。 选开设加收平复, 正念无我求如如。 交易真知靠实践, 选开设加收平复。
一、作者将价值投资分成了3个阶段 ①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1.0版本(工业时代) 确立了价值投资三要素:资产清算净值、市场先生、安全边际。 其选股分析框架以资产清算净值为基础,主要用于选择工业生产企业。 竞争优势(护城河):低成本生产商 ②巴菲特将价值投资升级为2.0版本(消费时代) 其选股分析框架以超级明星品牌为企业创造的超额盈利能力为基础。 竞争优势(护城河):品牌 ③数字时代的价值投资3.0版本(数字时代) 以BMP选股分析框架为基础。 竞争优势(护城河):平台和转换成本、先发优势或快速行动优势、网络效应 二、作者提出了3.0版本与2.0版本的主要差异 ①对企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不同 ②关注的具体指标不同(认为应该抛弃市净率和均值回归等基于资产的估值指标) 通篇来看,作者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内核还是价值投资,所谓3.0无非是在估值上的调整(术的层面),但就其论述的3.0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个人不敢苟同,比如大家都知道平台的作用,但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做平台做不好?而仅仅有个别企业能做好?其核心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平台优势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强调了两大通用战略,一是成本领先,二是差异化,从价值链角度看,作者并没有分析并总结出核心的竞争优势,仅仅是将一些大众都能看到的现象做了一个总结。这书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对价值投资不了解的人容易误入歧途。
数字时代,我们的思想、理念、投资逻辑都应该进行调整,去顺应时代的变迁。24年开始1个多月,就被大A跌怕了,2月5日那天大跌到2635点时,都不敢看自己亏了多少钱。在低点我将神州高铁大部分卖出,购买了欧菲光和龙佰集团,因为在前几个月我有看到这两根股票的优秀表现,欧菲光去年底大涨有过翻倍卖出,刚好6元多接回来。上周四我把欧菲光和龙佰都卖飞了,又买回了神州高铁,本周三复盘时发现错过了欧菲光至少两个涨停,对自己手贱的操作深感痛心。没想到买回的神州高铁本周四、五两天涨停,其实这些操作我都是胡乱买卖的,没有做任何分析和策略,纯粹跟着自己感觉走。虽然之前花过好几千专门学过炒股,但大A感觉啥经验都不管用,全忘光了。此翻还算走运的操作后,让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学习相关知识,其实我有在留意科技股,感觉最近涨太多了没敢入手,听此书也觉得科技股的爆发力和赛道更佳,刚在头条上看了一些对科技股的分析,也将5个科技股的股票加入自选关注了。后面会在合适的机会买点长期持有,书里说亚马逊的股票涨了2000多倍,我也想要买到长期持有涨100倍、1000倍的那种。
如何找到价值投资的势道术,提升长期价值投资能力? 当今数字科技时代的更新迭代不得不让人惊讶,数字科技革命技术的出现后,除了投资者以外,普通大众对如今数据数字时代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相比传统经济行业,现在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冲击。传统行业的财富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数字科技企业。 数字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通过数字科技来实现。在这背后也实现了助力了赶上势头企业的高效化的业绩的增长。 我们的各种网络平台都会根据用户的浏览需求在后台通过数字技术分析用户,为此推送更需要的资源,以此来找到创富的流量密码。 在疫情过后的经济不景气,投资也越来越谨慎。面对数字经济发大发展的大势,中国投资者必须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数字科技企业,掌握适合数字科技股的选股分析框架,提升自己的到投资之术。 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寻找百倍成长股?从读这本《价值投资3.0》开始,从研究分析我们熟悉了解的数字平台开始。 本书作者是亚当·西塞尔,几年前他看着自己用传统价值投资原则建立的老派投资组合在“昂贵”的科技股的冲击下收益率不断下滑。他决心扭转乾坤,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投资范式,这种范式既忠实于本杰明·格雷厄姆一个世纪前为价值投资者树立的纪律,又能反映数字时代的新现实。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础上,针对数字科技企业的具体特点,从业务质量、管理质量、股价估值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从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字时代要掌握的一个逻辑思维框架,那就是“势·道·术·”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亨说过: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作为价值投资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化,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大趋势(势),更新升级选股分析框架,优化价值指标等技术分析工具。 作者对如何更大效能的发挥价值投资3.0的应用三重点给出了常识性的建议。 第一,给年轻股票投资者的两个常识性投资建议 1.多看客观数据,多做理性分析。 2.从小就懂数字技术,只要掌握估值分析技术,你就能“两条腿走路”。 年轻投资者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时代,从小与数字技术亲密接触,这是他们相较于年长投资者来说天生具备的优势。将优势转化为正确的数字科技股投资行动,化优势为收益。 第二,给年长投资者的两个常识性投资建议 1.放下老观念,用心研究数字科技企业 2.放下面子,多向年轻人学习。 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投资陷阱,年纪大的投资者必须思想解放,心态开放,心胸开阔,放下面子,多向年轻人学习。 世界现在已经变了,而且还会再变。通过阅读《价值投资3.0》,开始抓住数字经济大发展之势,掌握数字科技股选股指导。提升数字科技股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力进而进,从而进一步提高长期投资的业绩。
科技企业对比传统企业显得更极端化,不具备线性的,符合逻辑的,可预测性特征,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不能以看待传统企业财务结构的方式看待科技企业。科技行业变化太快,企业需要不断在研发,营销上投入大量资金以维持竞争优势,以上两项费用会吞噬现金流盈余,如果科技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获得成功,近乎垄断性的市场供给将定价权最大化,数字技术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价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最终现金流呈现爆炸性增长。不能像传统企业一样从现金流的角度判断一家初期科技企业的优劣,也不能从与现金流挂钩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判断。高研发,高营销费用等投入扭曲了这些指标。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调整将传统企业与科技企业放在一个维度上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第一,竞争优势确保科技企业在进入成熟稳定期之后不再对研发、营销进行大比例投入仍然能保持高收益。第二,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保持企业由早期至成熟稳定期可以持续经营。这两个假设均是对事实的简化,不具有逻辑联系上的必然性。影响盈利能力的各因素之间具有或强或弱的关联性,改变其中某一因素的值而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完全脱离事实。最后,如作者所言,这样的会计处理仅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投资的本质是寻找确定性 投资者的使命是抓大机会,只有抓住大的机会投资生涯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大的机会出现的时间会较长,不会在几天之内就结束。
基本原则是从商业分析和管理层分析出发的价值投资原则,但是在估值方法上有逻辑不自洽的地方。既然本书采用终局思维对科技股的成本费用率进行调整,那么在增长率的计算上就应该同样以终局思维按经济体的GDP增速或比GDP增速略高来计算。既然不对生意进行扩张性再投资了怎么能指望一个两位数的增速呢?略高一两个百分比可以反映平台之类有些许垄断性质的护城河,但是高很多就不太现实了。
并没有什么突破价值投资的新知,可以算作价值投资在科技股这一细分领域的应用。所谓价值投资1.0,2.0,3.0的估值逻辑,其实可以分别看作价值投资在周期股,消费股,科技股三个细分方向的应用。所谓BMS,其实就是good business,good people,good price的另一个说法嘛。 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段永平总结的那三句话,投资就是买未来现金流,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
不是很推荐,首先并没有什么新意,或者说是新瓶装老酒。价值投资的门道巴菲特已经讲透了,其他人都是缝缝补补加点边角料。其次科技股在中国并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们国家的优势是制造业和互联网。而科技股始终处以被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境地。作为投资者,首先是要选好赛道,是长坡厚雪,而不是去赌压中一个百里挑一的个股。投资最忌讳的就是不确定性。干科技,需要国家力量,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而不是为情怀买单。
有幸读到这本经典好书,书中内容可谓句句箴言,逻辑顺畅,可读性极强。 作者知识面十分广阔,文笔也生动形象,各类比喻恰到好处,直击本质。 作者提出的投资方法论不仅可作为数字时代选股新标准,更有通用性和普世价值,可以灵活运用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各伟大公司相继登场,创造出纳斯达克和美股长牛的神话。我相信未来还会继续。当然,每个时代也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理论创新。价值投资也需要与时俱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愿我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熬过寒冬,用我们的坚守迈向长久的光明之路。 愿我们终将自由。 刘建位的翻译也是一如既往的到位。 推荐。
我不认为这个所谓的3.0超出了巴菲特的理念。属于能力圈有差异,即对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未来自由现金流)理解程度不同,那么就更应该深入讲数字科技企业的护城河,而本书这方面内容甚至不如原作于十几年前的《巴菲特的护城河》。作者讲Google搜索的护城河是网络效应,说因为有更多用户使用带来更多收入从而让公司能投入更多研发出更好的搜索,这完全错了(Google搜索是数据飞轮和技术优势,用户使用越多反馈给搜索引擎的数据就越多,更多的数据加技术能产生更好的搜索引擎)。另外,整体翻译还流畅(但有两处明显错了),但为什么非要把YouTube、Reddit取个山寨一般的中文名?
A 股再创新低,还有多少散户与胡锡进一起,参与2600点保卫战呢?我们的经济报告一切正常,但大家感受到经济明显在下滑,亏损、裁员成了2023年的主基调。高层不断喊话,国家队不断救场,股市依然持续下滑。我们A股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跟国足一样不争气吗? 无解!读书,继续学习价值投资之道。 号称价值投资 3.0 版本, BMP选股分析框架,BMP是业务(Business)、管理(Management)、价格(Price)。 首先,每个问题都必须明确回答“是”或“不是”,只能二选一,不能含糊其辞。 其次,业务质量在三个因素中所占的比重特别大,远远超过1/3。 一、业务质量 第一个特征:大市场。公司业务处于一个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 第二个特征:小份额。公司业务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 第三个特征:长优势。公司业务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强大竞争优势,从而能让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在未来多年持续高增长。 二、管理质量 第一个特征:大德忠诚可靠。企业管理者像企业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 第二个特征:大才很懂增值。企业管理者理解哪些因素驱动企业价值增长。 三、价格 在完成对企业业务质量、管理质量的分析之后,就会关注股价,分析市场当下要求我支付的买入价格是很贵还是很便宜。 如果盈利市价收益率没有达到5%,我就不会出手投资买入。5%的盈利市价收益率相当于20倍的市盈率,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对于一家优秀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价格水平,并不算贵得吓人。 如果我不能以20倍的市盈率或者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买入这家企业的股票,那么我就观望一段时间,等待市场先生未来给我机会时再出手买入。
这是一本优秀的投资思考分享书。作者从记者转行专业从事投资工作二十多年,是坚定的“格雷厄姆—多德”学派,也是巴菲特先生的深度研究者。近十年来,他又将这些深厚的投资功底,贯彻到“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研究和投资活动里。 作者的投资基础,遵循的是“BMP”系统: business—management—price,而且分析选择的重要性就是按照这个先后排序的(我的理解,这也是常说的: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right price)。投资行为,就是要紧紧围绕着未来现金流这一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有一定投资基础的人,能理解这个BMP,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就可以略过了。 第二部分的内容, 就是作者把BMP投资理论贯彻到数字经济行业,对一些具体的企业进行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竞争护城河的判断,其中对于amazon,Google的详细分析,非常值得反复阅读,我认为是本书价值最高的部分。 身为投资者,对于数字经济行业的企业,以及成长类企业的投资上,首先,要努力看懂生意,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我本人还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经济”企业,也要努力去一个一个的研究,才能对单个企业的生意模式有所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想做到充分的理解,非常难,那么我只能尽量去争取“模糊的正确”,比如AIGC的大发展,需要高算力的配套,能够提供最大性价比算力芯片的公司是英伟达,他占据行业的绝对优势,而且跟踪黄仁勋多年的演讲,访谈,还有NVDA的年报,能够大致判断英伟达的行业领导地位可以至少再持续五年以上,而且他们又处于一个需求持续爆发增长的行业里,这样的企业肯定是值得投的。 那接下来,就是投多少的问题了,这肯定和估值有关,作者也在几个案例里给出了他的估值方法,但是我借用巴菲特老先生的话:估值真的是一门艺术。我觉得估值能力,是和对于被投资企业的理解程度,直接挂钩的,所以,只有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认知水平,才是正路。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投资经验丰富,写作功底深厚,又可以看到是毫无保留的分享投资心得。译者水平也很高,而且也是投资界的老兵,所以本书的翻译质量真的是达到了“信、达、雅”的水准,实属佳作,个人评价9分。
尽管笔者不太认同作者对于价值投资1.0和2.0的部分阐述,但他的投资实操能力是强大的。其看多的爱股“海科航空”已成为信仰,自2021年出书后持续上涨,股价已近翻倍;不看好的,例如“Adient”也已腰斩。作者提炼的BMP投资定性体系也已经成为美国追求高成长数字企业的部分投资者有效筛选工具。本书还是值得带着批判思维细细品味并汲取精华。 作者的高质量选股方法简称为BMP,即业务质量(Business)、管理质量(Management)和估值(Price)。业务质量:1、大市场,公司业务处于一个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2、小份额,公司只占有很小的份额; 3、长优势,公司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让公司在未来持续高增长。 管理质量:忠诚可靠懂增值。借用贝佐斯的企业管理六条原则作为检验标准:1、能否像企业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2;钱是否花在正确的地方;3、能否深入理解资本收益率与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4、能否将竞争转化为高水平资本收益率;5、能否为长期增长而投资;6、用股价表现的长期成功来评价自身。 股价估值:在低利率环境下,对于一家优秀的企业来说,20倍PE是一个很正常的价格水平。股价估值水平在BMP选股分析框架中所占的份额虽然不大,却是唯一拥有一票否决权的选股因素。作者计算市盈率所用的每股收益,并不是这些数字企业财报上公布的当期每股收益,而是经其调整,长期摊销研发,提升营业利润之后计算出来的收益,称其为盈利能力。 作者认为“投资要有基本原则,投资者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不动摇。投资原则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仍未改变,但投资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应该灵活变化”。其改造的市盈率定量工具:1、不只看1年,还要看3年;2、不用每股收益,用盈利能力。 本书的一大特质,是对于亚马逊、谷歌、Intuit定性定量的解剖。尤其是对于亚马逊,读者可以一一比对着作者的BMP策略来练习并研判其方法论的优劣。虽然笔者认为其逻辑有不自洽的缓解,特别是摊销费用长期化,提升营业利润率等,有信仰自我强化嫌疑。但“瑕”不掩瑜,这也是大量米国数字巨头拥趸投资者的估值方式。究竟有没有错?走着瞧吧! 作者关于数字时代投资三类非数字企业的思考有借鉴价值:1、天生可以抵御数字时代各种大趋势冲击的商业模式;2、数字技术能让本来就质量很高的业务变得质量更高;3、服务众多被数字技术甩在身后的人。书中还有关于加密货币,美国散户“阻击华尔街”事件等讨论,均可以参考阅读。
🌿看透数字时代的价值投资,不盲从 巴菲特在中文互联网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作为全球投资领域的大拿,他的名字与价值投资划上了等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缔造了很多“励志的故事”,一个经典的破圈案例就是几十年来长期持股可口可乐公司。 然后,各种励志文就以此提炼出一套只要长期主义就能取得收益的成功范式,乃至套用到个人成长发展上面。 但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告诉我们判断一个公司有价值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还有之前是传统的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这个道理是否依旧放之四海而皆适用。 真正专业且取得成果的人,通常不会如此简单地归因。作为深耕金融领域几十年的从业人士,亚当·西塞尔在《价值投资3.0》中就用真实的数据说明:虽然巴菲特过去50年的长期业绩仍然“令人敬畏”,但这种“敬畏程度”一直在缩小。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大幅跑赢市场,90年代后逐渐开始缩小。而2017年到2021年,甚至跑输了市场。这表明,就算是巴菲特,其实也在数字新经济所带来的市场大变局中努力摸索前行中。 当然,这也不是否定看好优质公司长期价值的底层逻辑,而是近些年来,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不再完全匹配传统的价值投资框架。 作者分享自己曾在2017年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的股东大会上听巴菲特为什么开始大手笔买入科技公司代表-苹果公司。他从分享中发现巴菲特其实也在一直深入研究数字经济。 于是作者开始结合自己的实践思考,总结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价值投资新理念和方法。在《价值投资3.0》中,他系统阐述了如何基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两代大师,升级成新的BMP框架去寻找高质量低估值公司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灵活使用这套分析框架。 有趣的是,作者对于数字科技企业是“大增量”市场未来的判断灵感是来自于一家传统企业。在研究完这家公司后,他意识到自己之后不会再投资那些主要优点只是价格便宜的公司。这也启发他思考数字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律。并且对比巴菲特职业生涯的选择:选拥有护城河的成熟型企业,或者选因没有护城河而容易受到攻击的成长型企业。最终,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最后 这个世界,不变的莫过于变化本身。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书中体现的系统性的思考,以及适应变化对事物逻辑分析的过程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共勉!
这本书写得好,有理有据。推荐给广大价值投资者看看。BMP(Business.Management.Price)框架值得践行,作者提出新的分析逻辑值得深度咀嚼。 但如果你是科学交易者,可以不必阅读了。只管按照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做下去就足够了。 交易就是实践,实践才是交易交易的唯一真理。把七个标准动作做好足够。 选开设加收平复, 正念无我求如如。 交易真知靠实践, 选开设加收平复。
一、作者将价值投资分成了3个阶段 ①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1.0版本(工业时代) 确立了价值投资三要素:资产清算净值、市场先生、安全边际。 其选股分析框架以资产清算净值为基础,主要用于选择工业生产企业。 竞争优势(护城河):低成本生产商 ②巴菲特将价值投资升级为2.0版本(消费时代) 其选股分析框架以超级明星品牌为企业创造的超额盈利能力为基础。 竞争优势(护城河):品牌 ③数字时代的价值投资3.0版本(数字时代) 以BMP选股分析框架为基础。 竞争优势(护城河):平台和转换成本、先发优势或快速行动优势、网络效应 二、作者提出了3.0版本与2.0版本的主要差异 ①对企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不同 ②关注的具体指标不同(认为应该抛弃市净率和均值回归等基于资产的估值指标) 通篇来看,作者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内核还是价值投资,所谓3.0无非是在估值上的调整(术的层面),但就其论述的3.0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个人不敢苟同,比如大家都知道平台的作用,但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做平台做不好?而仅仅有个别企业能做好?其核心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平台优势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强调了两大通用战略,一是成本领先,二是差异化,从价值链角度看,作者并没有分析并总结出核心的竞争优势,仅仅是将一些大众都能看到的现象做了一个总结。这书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对价值投资不了解的人容易误入歧途。
数字时代,我们的思想、理念、投资逻辑都应该进行调整,去顺应时代的变迁。24年开始1个多月,就被大A跌怕了,2月5日那天大跌到2635点时,都不敢看自己亏了多少钱。在低点我将神州高铁大部分卖出,购买了欧菲光和龙佰集团,因为在前几个月我有看到这两根股票的优秀表现,欧菲光去年底大涨有过翻倍卖出,刚好6元多接回来。上周四我把欧菲光和龙佰都卖飞了,又买回了神州高铁,本周三复盘时发现错过了欧菲光至少两个涨停,对自己手贱的操作深感痛心。没想到买回的神州高铁本周四、五两天涨停,其实这些操作我都是胡乱买卖的,没有做任何分析和策略,纯粹跟着自己感觉走。虽然之前花过好几千专门学过炒股,但大A感觉啥经验都不管用,全忘光了。此翻还算走运的操作后,让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学习相关知识,其实我有在留意科技股,感觉最近涨太多了没敢入手,听此书也觉得科技股的爆发力和赛道更佳,刚在头条上看了一些对科技股的分析,也将5个科技股的股票加入自选关注了。后面会在合适的机会买点长期持有,书里说亚马逊的股票涨了2000多倍,我也想要买到长期持有涨100倍、1000倍的那种。
如何找到价值投资的势道术,提升长期价值投资能力? 当今数字科技时代的更新迭代不得不让人惊讶,数字科技革命技术的出现后,除了投资者以外,普通大众对如今数据数字时代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相比传统经济行业,现在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冲击。传统行业的财富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数字科技企业。 数字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通过数字科技来实现。在这背后也实现了助力了赶上势头企业的高效化的业绩的增长。 我们的各种网络平台都会根据用户的浏览需求在后台通过数字技术分析用户,为此推送更需要的资源,以此来找到创富的流量密码。 在疫情过后的经济不景气,投资也越来越谨慎。面对数字经济发大发展的大势,中国投资者必须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数字科技企业,掌握适合数字科技股的选股分析框架,提升自己的到投资之术。 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寻找百倍成长股?从读这本《价值投资3.0》开始,从研究分析我们熟悉了解的数字平台开始。 本书作者是亚当·西塞尔,几年前他看着自己用传统价值投资原则建立的老派投资组合在“昂贵”的科技股的冲击下收益率不断下滑。他决心扭转乾坤,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投资范式,这种范式既忠实于本杰明·格雷厄姆一个世纪前为价值投资者树立的纪律,又能反映数字时代的新现实。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础上,针对数字科技企业的具体特点,从业务质量、管理质量、股价估值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从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字时代要掌握的一个逻辑思维框架,那就是“势·道·术·”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亨说过: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作为价值投资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化,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大趋势(势),更新升级选股分析框架,优化价值指标等技术分析工具。 作者对如何更大效能的发挥价值投资3.0的应用三重点给出了常识性的建议。 第一,给年轻股票投资者的两个常识性投资建议 1.多看客观数据,多做理性分析。 2.从小就懂数字技术,只要掌握估值分析技术,你就能“两条腿走路”。 年轻投资者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时代,从小与数字技术亲密接触,这是他们相较于年长投资者来说天生具备的优势。将优势转化为正确的数字科技股投资行动,化优势为收益。 第二,给年长投资者的两个常识性投资建议 1.放下老观念,用心研究数字科技企业 2.放下面子,多向年轻人学习。 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投资陷阱,年纪大的投资者必须思想解放,心态开放,心胸开阔,放下面子,多向年轻人学习。 世界现在已经变了,而且还会再变。通过阅读《价值投资3.0》,开始抓住数字经济大发展之势,掌握数字科技股选股指导。提升数字科技股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力进而进,从而进一步提高长期投资的业绩。
科技企业对比传统企业显得更极端化,不具备线性的,符合逻辑的,可预测性特征,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不能以看待传统企业财务结构的方式看待科技企业。科技行业变化太快,企业需要不断在研发,营销上投入大量资金以维持竞争优势,以上两项费用会吞噬现金流盈余,如果科技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获得成功,近乎垄断性的市场供给将定价权最大化,数字技术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价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最终现金流呈现爆炸性增长。不能像传统企业一样从现金流的角度判断一家初期科技企业的优劣,也不能从与现金流挂钩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判断。高研发,高营销费用等投入扭曲了这些指标。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调整将传统企业与科技企业放在一个维度上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第一,竞争优势确保科技企业在进入成熟稳定期之后不再对研发、营销进行大比例投入仍然能保持高收益。第二,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保持企业由早期至成熟稳定期可以持续经营。这两个假设均是对事实的简化,不具有逻辑联系上的必然性。影响盈利能力的各因素之间具有或强或弱的关联性,改变其中某一因素的值而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完全脱离事实。最后,如作者所言,这样的会计处理仅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投资的本质是寻找确定性 投资者的使命是抓大机会,只有抓住大的机会投资生涯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大的机会出现的时间会较长,不会在几天之内就结束。
基本原则是从商业分析和管理层分析出发的价值投资原则,但是在估值方法上有逻辑不自洽的地方。既然本书采用终局思维对科技股的成本费用率进行调整,那么在增长率的计算上就应该同样以终局思维按经济体的GDP增速或比GDP增速略高来计算。既然不对生意进行扩张性再投资了怎么能指望一个两位数的增速呢?略高一两个百分比可以反映平台之类有些许垄断性质的护城河,但是高很多就不太现实了。
并没有什么突破价值投资的新知,可以算作价值投资在科技股这一细分领域的应用。所谓价值投资1.0,2.0,3.0的估值逻辑,其实可以分别看作价值投资在周期股,消费股,科技股三个细分方向的应用。所谓BMS,其实就是good business,good people,good price的另一个说法嘛。 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段永平总结的那三句话,投资就是买未来现金流,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
不是很推荐,首先并没有什么新意,或者说是新瓶装老酒。价值投资的门道巴菲特已经讲透了,其他人都是缝缝补补加点边角料。其次科技股在中国并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们国家的优势是制造业和互联网。而科技股始终处以被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境地。作为投资者,首先是要选好赛道,是长坡厚雪,而不是去赌压中一个百里挑一的个股。投资最忌讳的就是不确定性。干科技,需要国家力量,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而不是为情怀买单。
有幸读到这本经典好书,书中内容可谓句句箴言,逻辑顺畅,可读性极强。 作者知识面十分广阔,文笔也生动形象,各类比喻恰到好处,直击本质。 作者提出的投资方法论不仅可作为数字时代选股新标准,更有通用性和普世价值,可以灵活运用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各伟大公司相继登场,创造出纳斯达克和美股长牛的神话。我相信未来还会继续。当然,每个时代也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理论创新。价值投资也需要与时俱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愿我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熬过寒冬,用我们的坚守迈向长久的光明之路。 愿我们终将自由。 刘建位的翻译也是一如既往的到位。 推荐。
我不认为这个所谓的3.0超出了巴菲特的理念。属于能力圈有差异,即对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未来自由现金流)理解程度不同,那么就更应该深入讲数字科技企业的护城河,而本书这方面内容甚至不如原作于十几年前的《巴菲特的护城河》。作者讲Google搜索的护城河是网络效应,说因为有更多用户使用带来更多收入从而让公司能投入更多研发出更好的搜索,这完全错了(Google搜索是数据飞轮和技术优势,用户使用越多反馈给搜索引擎的数据就越多,更多的数据加技术能产生更好的搜索引擎)。另外,整体翻译还流畅(但有两处明显错了),但为什么非要把YouTube、Reddit取个山寨一般的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