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路重构报表 耗时 10 小时 19 分看完本书。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书。市面上很多财务分 析的书主要是对报表项目、 会计准则、 财务指标进行讲解、 计算和分析。 本书从经营管理、 战略投融资、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战略投资、理财三个类 别, 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按照这三类活动进行重构,并将三张表按照经济活 动逻辑进行衔接打通,把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结合起来,提供了另外一种观 察分析公司的视角。 见解独到, 思路新颖, 逻辑清晰。 一、 学习借鉴 (一) 报表重构 目前, 上市公司批露的财务报表是按照证监会规定的格式进行编制。其中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和负债按照流动性分类并按照流动性强弱排列。其缺陷是只考虑到资产变现的流动性, 对公司的经济活动逻辑和管理的需要考虑不够充分,同时也没有将公司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报 表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三张报表之间也无法建立清晰的钩稽关系。作者将报表项目重新排 列组合, 按照经营、投融资、理财三个方面将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将利润表重构 为股权价值增加表。 三张报表之间的关系:公司赚取现金的持续循环模式是“公司战略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来满足) — 资产(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 — 收入(成本费用)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公司战略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 一是公司的投资活动决定资 产的结构和资产的质量。 投资活动会形成不同的资产种类。公司的资产结构包括: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经营资产。 二是资产结构和质量决定利润的结构、 质量和多寡, 资本结构 决定资金成本。 金融资产带来税后理财收益,包括利息收入、短期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 收益等, 一般来说金融资产是低收益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带来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收 益; 经营资产带来税后经营利润, 经营利润是公司最重要的利润。 三是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 的质量决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对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 到的现金。利润表中需要付现的成本对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 职工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需要付现的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等)对应购买 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其他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 总之, 投资方向和活动决定资产结构和质量;筹资活动募集现金为了满足投资活动需求, 筹 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及资本成本;资产转化为成本费用的同时带来收入并形成利润, 因此资 产结构和质量及营运活动效率决定利润结构、质量和多寡,利润与资本成本决定公司创造价 值的程度及长期风险;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和利润要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现金 流决定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决定公司价值。 1. 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 重构后,资产不再按照流动性分类,而是按照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分类,分为金融资产、 经营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三类;资本按其来源和期限分为股东权益和债务(含短期债务和长 期债务)。 金融资产通过收取利息、现金股利、租金以及资本差价的方式实现更多的现金。广义的 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 债权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等。 经营资产通过公司自身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 包括研发设计、 采购、 生产制造、 销售、 售后服务等,赚取经营收益以实现更多的现金。经营资产包括长期经营资产和周转性经营资产。 其中, 长期经营资产包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变现周期较长的资产,周转性经 营资产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营运资产(存货、应收款项、预付款项等) 扣减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营运负债(应付款项、应付税费、预收款项等)后的净额。 长期股权投资通过按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公司的经济活动赚取的利益的方式实现更多 的现金。 此处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上面金融资产中的股票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长期股权投资 指的是投资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股权,对于投资方公司来说往往不是出于简单地赚取孳息 和差价的财务目的,而是具有战略目的,比如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上游或者下游公司的股权投 资、 新业务的初期投资等。 通过重构,把现金流量表中的各类活动和资产资本表中的项目建立了更加清晰的逻辑关 系: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应周转性经营投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中的理财性投资活动形 成资产资本表中的金融资产,经营性投资活动形成资产资本表中的长期经营资产和长期股权 投资;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中的债务筹资对应资产资本表中的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 股权 筹资对应资产资本表中的股东权益。 2. 利润表重构为股权价值增加表 标准利润表无法体现资产和收益、资本和资本成本的逻辑关系,为此,将标准利润表重 构为股权价值增加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资产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经营利润、实 际所得税税率、 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价值增加值的分析。 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称为金融资产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称为股权投资收 益, 经营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称为经营利润;资本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回报即资本成本, 其中 股东权益对应股权资本成本, 债务对应债务资本成本。 “ 净利润 = 息前税后经营利润 +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 息前税后金融资产收益 - 税后财务费用 ” 的顺序进行计算 息税前经营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费用 利润的质量, 是指利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金融资产收益包括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利息收入、短期投资收益、 净敞口套期收益、 汇兑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这些收益取决于公司的理财能力,但是总体而言风险较大,稳定 性不够。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主要是公司按照股权比例所享有的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净利润的份 额, 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利润质量。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占了利润的主要部分,则该公司 为投资型公司。 经营利润是企业的核心利润。在会计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即是以一家公司的经营业务 活动持续稳定为前提的。 (二) 公司的价值 公司的价值为公司在整个生命期内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后的现值。 公司的价值不是以每股净资产来衡量的,而是以公司的未来自由现金流和成长性来衡量 的。 公司价值 =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 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 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现值 公司的价值只能取得近似的判断而非精确的判断。 股票估值并非一成不变, 世易时移, 价格变动的同时, 价值也会发生变动。 (三) 估值逻辑 历史业绩趋势分析和未来前景判断预测,构成了价值投资的基础。对历史证据的分析要 比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容易得多。历史证据容易得到,而且更适于做出明确和可靠的结论。财 务报表中的数字往往反映了许多历史的证据。虽然历史的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分析 基础和假设, 但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还是非常困难, 诸如对公司业务的性质和未来的前景、管理的因素、未来收益的发展趋势等的分析很难做出明确和可靠的结论。过去的是事实,而 未来只能是推测。 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测算出趋势将延续的时间有多长,所以看似有数学根 据的估值实际上只是出于心理的因素且随意性很强。 股票估值中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是分析的关键和难点。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竞争优势,找出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的原 因, 并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进而判断公司的价值。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理论基础:任何资产的价值都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 总和, 对于公司而言就是自由现金流。 公司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 FCF ) 是企业产生 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 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二、 商榷之处 1. 个别地方写的过于复杂, 晦涩难懂。 一些股利贴现模型、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贴现模 型等。 比如对 ROE 的分析, 将股东权益回报率 = 息税前经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成本 效应比率 × 财务杠杆倍数 × 企业所得税效应比率 × 100% , 分解的过于复杂, 没有杜邦分析 法简单直观有效。 2.EBIT 、 EBITDA 应该进行讲述。 3. 将周转性运营投入 = 周转性经营资产 - 周转性经营负债, 个人觉得周转性营运资产就是 营运债权, 营运负债还是应该划分到短期债务, 将两者相减又混淆了资产和债务了。 4. 将资本支出分为保全性资本支出、扩张性资本支出, 太复杂。 这两类支出数据难以取 得, 还要在报表附注中查询计算,个人认为资本支出直接取现金流量表中“购建长期资产支 付的现金 ” 数据更简单保守。 自由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构建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三、 个人感悟 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但财报中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判断都是人为的 主观选择判断,会影响财报的质量。投资者必须理解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含义, 以及财报 数据怎样编制而来,又是怎样运用的,会计政策是保守还是激进,是寅吃卯粮还是暗藏玄机, 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资本贪婪逐利,股市充满造假诈骗,想不被骗,就得学会识别财务诡计。 投资本来就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理论,本书没 有拘泥于传统的分析方法,而是将财务报表进行重构,不落窠臼,抛砖引玉,为投资人提供 一种另辟蹊径的思路, 自己也可以设计一些逻辑合理的指标,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效观察公司 的视角, 也可以试着按照另外的逻辑重新排列报表项目,但关键是你的逻辑是对的,值得推敲。 华为公司没有上市, 其财务报表没有按照证监会规定披露,其最先披露利润表,报表项 目也有调整, 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标的。 自己目前能够通过分析公司财报判断公司经营质量的好、坏,但前景预测受行业竞争格 局、 消费者需求、 替代品影响等表外因素影响,不容易判断。不够理性,容易受情绪影响,涨多了舍不得卖,跌多了不敢买。
比较全面的读财报和估值书。 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投资就是解决“股价波动”和“估值”的问题,一个是对于情绪管理,一个是对于价值管理,而其核心都是: 对公司的深度研究。 估值看似简单,内在价值=自由现金流/折现率-永续增长率,如果假设公司不增长,简化为自由现金流/折现率,因此估值的精准度取决于两个参数: 折现率和自由现金流。 而折现率可以用无风险收益率的两倍,即8%来估算替代,而自由现金流的准确性就是重点。 书中谈到经典的自由现金流计算,而给出自己的: “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净额-资本性支出=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保全性资产支出+扩张性资产支出”。 保全性的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并非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因此要减掉,而扩张性资产支出是公司为了未来发展产生增长和收益,因此应该把被“费用化”的支出加回来。 当然,即使是自由现金流的准确性,还是涉及三个问题: 利润是否为真(含金量)? 利润是否可持续(永续估值条件)? 维持是否需要投入更多资本(确保自由现金流的稳定性)? 而要解答这三个问题,是不可能从财务数据中看出来的,需要对于公司对于行业的全面研究了解,否则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所以回归终极问题: 买股票=买公司=买股权=买内在价值。 也就是,投资要“看着地(公司),而非盯着傻子(市场和股价)”。而为何提高估值的正确率,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 投资业务简单易懂且有护城河的公司。 这样会避免很多不确定性和计算风险,而只要把精力放在找到这样的公司,并且建立估值,只要在: 内在价值≥市值, 的时候持续买入,其他时刻该干嘛干嘛,如果把眼光放的足够长,根本就没有卖出一说。而即使眼光放在十年八年,也只要看在期间是否触及估值卖点卖出即可,但卖出岂不是又违反了你买公司股权的初衷,除非公司真的发生变化或者下坡路。 可以,这不又回到,一切的行动和思考都是: 你是否真正熟知公司。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如果买入的公司有好的企业文化,有好的管理层,有好的宏观支持,等等这些: 非人为可控可估计的风险因素, 那么自己不是买到更加有附加值的投资了嘛。所以,投资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你的认知程度。
公司战略+重在执行=财务价值 公司为价值而生,而价值就是一家公司在其未来寿命周期内的自由现金流按照一定贴现率折现的现值。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理论是否有效,最终取决于分析的结论是否合理。 公司创造价值的财务语言表述为“现金—更多的现金”,建立了现金流循环模式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就是: 1.从公司战略角度分析行业选择和竞争策略选择与公司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2.分析公司战略执行的重要活动——投资活动,通过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透视公司的战略决策与未来前景; 3.分析为了满足投资活动的筹资活动,通过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透视公司筹资决策的合理性; 4.分析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结果——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根据资产与投资活动的关系以及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路径与方式,把传统的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以便更加适应管理的需要,更能摸清价值创造之脉络; 5.分析资产使用的结果——盈利能力分析,根据重分类后的资产,重构利润表为股权价值增加表,以便更好地反映公司价值创造能力; 6.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需要转化为更多的现金——聚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以及自由现金流分析。 在所有的估值方法中,终极方法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贴现。其难点在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测算。对于任何企业,我们现在测算其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难免会陷入主观臆测,而这种主观臆测的准确程度就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所以说投资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我们估值都是用:历史数据+未来判断基础上的进行大致估值,因此估值是更趋向于艺术。 公司自由现金流的用途:首先,支付债务利息,只要能及时支付债务利息,债务本金可以长期使用;接着,在内含报酬率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投资新项目,用于扩张性资本性支出;最后,如果还有剩余,则给股东进行现金分红。我们通常也可以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股权自由现金流=公司自由现金流-利息支出。 因此,股票内在价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公司股票价值=未来预期公司自由现金流贴现值-公司债务。另一种是:公司股票价值=未来预期公司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值。这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一般我们通过现金自给率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经营稳定 现金自给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它反映一家公司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满足企业投资需求的能力,如果高于1,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可以全部来自公司的经营活动,而无须额外的融资。 筹资需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期初金融资产金额,如果它是负数,那么公司存在资金缺口;如果是正数,公司则无须增加额外的融资。 最后,对于现在的“新经济”是否颠覆了传统估值方法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确两点:一是估值不同于定价,二是“新经济”的相对性。 估值与定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把估值和定价混淆。我们把估值和定价的概念明确一下:估值是指估计内在价值,定价是指商定交易价格。估计内在价值,必须有足够多的历史财务数据作为依据。商定交易价格,则取决于交易中买方卖方对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他们的谈判能力、交易情绪、心态、地位等。交易价格有些时候可能等于内在价值,但是更多时候交易价格并不等于内在价值,甚至与内在价值根本没有一点点关系。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中的天使轮、A轮、A+轮、B轮等的融资中,“估值”这个词被滥用了——那不是估值,而是“定价”。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做出“估值”,但只要有交易,就一定有“定价”。比如,对于仅仅成立数天或者几个月的公司,是无法估值的,做出估值至少需要一家公司三年以上的历史财务数据为基础,加上对这个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计。 新经济”的相对性,是指今天的“新经济”,只是相对昨天而言。到了明天,今天的“新经济”就成了“旧经济”。蒸汽机相对手工劳动力是“新经济”,但相对电气化就是“旧经济”;个人电脑相对算盘是“新经济”,但是相对互联网就是“旧经济”。某些我们今天认为是重大的“新经济”的事物,也许到了明天我们发现它被高估了,而某些认为无关紧要的事物,也许被低估了。“新经济”公司对“旧经济”的替代,导致“新经济”公司会经历一个长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因此,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在美国20世纪初开始的铁路公司估值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本质是如何对高增长公司进行估值。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万物生长靠太阳,企业发展靠现金。“新经济”公司依然需要以现金流为基础进行估值。
这本书非常成体系化,不是小白读物。不仅适合刚刚入门财务分析的读者,也适合在财务分析领域有一定积淀的人。我财务领域科班出身,CPA/CFA,也扎根财务领域多年,但读完这本书也有非常大的收获。 一、作者带给我们一种重构财务报表的思路。 与很多书上来就讲怎么分析报表不一样,这本书里花了很多篇幅在讲如何重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按照法人主体,按照GAAP或者通用会计准则编制的通用财务语言,它的重点在于标准化、通用化,不适合直接进行财务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分析用的都是管理报表口径,没人看财务报表的。企业会根据考核主体的实际经营出发去做管理报表口径数据,这些数据是要直接落实到KPI上的,比如收入口径的交货单(不是财报确认收入的口径)、扣费毛利等等,不同行业不同;也会根据同一个法人下不同区域主本出发进行考核,比如按销售组织/成本中心/产品大类分等。 但这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视角,但我们作为外部投资人,外部报表使用者,为了能够参照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看财报,我们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重构。 二、作者强调了一种财务分析的框架 为什么要做财报分析,管理层角度就是能否创造价值,投资角度就是要追求超额收益。所以要跳出报表看报表,透过数字看过程!所以作者搭建了一套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公司战略—投资活动现金流(满足投资的筹资活动现金流)—资产经营(资本管理)—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 这样的框架与公司发展的视角是完全一样的:(1)一个公司创立起来本源是什么?有项目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定位、能力来拓展业务,产生价值,这就是企业(创始人)的战略。(2)要办大事,那么就需要资金。资金可以是创始人自己/其他股东出资,这就是股东权益(内源/外源);也可以付利息举债,这就是企业债务。(3)筹集到资金后就要开始做投资经营。投资就是开始购置办公设备或厂房等资产,或者投入研发等,还要花钱购买存货,采购的时候会形成应付,销售的时候会形成应收,这些都构成了资产负债。(4)资产会产生利润,负债会产生成本。这也就是利润表中的利润和成本两个项目,利润减成本就是最后的净利润。那这个利润我们是否真的收到所有的钱呢?一定是有现金流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这时候可以透过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去看。
源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培训讲义,估值方法经过市场检验并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完整的报表分析和估值框架 ;大量估值模型 ,可直接应用;全部是A股案例,更加易懂实用! 股票或股权投资者,阅读本书,可以掌握如何分析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和未来发展预测来估算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比较坚实的支撑。财务人员,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会计信息,为公司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创造价值。债权人,阅读本书,可以判断公司的价值,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安全。
逻辑性和实操性都非常强,可以说手把手带你分析报表了。在我看来,本书有几大亮点,一是给了财务分析一整套的逻辑抓手,即让你弄明白公司的经营活动从哪来、到哪去,并通过财务报表呈现给你。公司经营从战略决策(先制定战略方向,产品差异化或者成本领先)开始,紧接着就需要战略执行(投资活动,在已经确定的战略方向上进行投资、布局,提供产能);投资活动需要有资金来源(筹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及资本成本)、并形成资产结构(经营资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开展经营活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人事管理等)形成收入及费用,并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公司的增长实际上是从(投资)现金到(经营)现金的过程。二是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全部按照上述逻辑进行重构,并且是手把手地带你重构。重构后的三大报表全部统一于现金流量表的逻辑框架下,不光满足了强迫症的审美需求,基于统一逻辑的表间财务指标计算也变得非常顺滑,指标分析一目了然。三是在实操层面对公司估值这一过程进行了落地,其中着重对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了优化。模型优化的目的并不在于更精确的估值数字,而在于估值逻辑的梳理,让你在一顿计算操作以后不再纠结于“这玩意到底准不准啊”,而是能略有成竹地告诉自己说“本次估值偏乐观/保守,考虑一定安全边际(折扣)的情况下,XX价应该能进”。虽然作为财务分析类的书籍,书中有大量数字,但作者强调估值不是科学,是艺术;因此本书提供的不应是计算器,而应是颜料盘。配色没有精确的公式可衡量,作品也只能靠长期培养的审美及色感而产生。
推荐! 1-13章完全可以看做“财务比率计算公式”介绍的百科全书,各种财务分析公式应有尽有,角度新奇刁钻,庖丁解牛式的解释每个公式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 14-15章开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终极大招!介绍自由现金流模型的来龙去脉,包括两阶段、三阶段等;以及贴现率的选择等。这两章内容是精华,也是前13章内容的升华,建议各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独立思考,真的会有宝藏! 16章以后,作者毫不含糊的拿着财报去应用。怎么说呢?建议读者不要纠结分析的结果,要体会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再结合自己对业务的理解(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行估值。 最后说一句,作者的案例分析,让我想起了格雷厄姆的大弟子-沃尔特.施洛斯,施洛斯是典型的烟蒂股投资者,只要一支笔、一个座机、一个计算器、一个小办公室,剩下的就是每天埋头在枯燥复杂的财报里,按计算器,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然后,花费数年等待价值回归,幸运的话,也可能是数月。这个方法,俗称“捡烟蒂股”。
本书的主要阅读收获如下: 1. 提出以现金为主要脉络财报分析框架,提出公司的唯一目标应是投入现金,收回更多的现金,有点类似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增值过程; 2. 庖丁解牛般地拆分、重构三大表,构建系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并提出财务指标分子分母间应有因果关系。有趣的是这与计量经济学中OLS有异曲同工之处,OLS中回归系数可以理解为这里的财务指标(一个比率),且要想得到无偏估计值,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应存在因果关系; 3. 深入浅出的阐述财报循环的逻辑,即战略决定投资,投资反映在投资活动现金流中;筹资满足投资,筹资主要考虑资本成本以及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投资活动决定资产质量和公司的未来;筹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决定利润表中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资本结构决定财务费用;收入和成本费用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带来自由现金流(企业真正赚到手的钱);自由现金流用来支付利息、扩张规模和给股东分红,是公司估值的基石。 4. 建立基于自由现金流为核心的估值体系,并给出实践案例。
看的很慢花了半个月看完,平均一个小时就只看了十页左右,主要是不太懂财务知识,又怕错过什么,作者不可否认是个财务功底的大师,对财务知识,信手拈来,但这个书感觉不太适合对财务知识没有功底的小白,书中例举大量的各种公式,要计算,还改变已有的会计三表的计算,流动比,速动比一些原有计算方法,而是更细枝末节方法拆分,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复杂了,加大了阅读的学习的难度,感觉没有唐朝写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易懂,后面的公司估值分析方法列举很多,但基本就的计算自由现金流过程,只说明现在公司的情况,对公司的未来的具体利润增长和折现估算,以及其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优势比较,估值及卖点基本没有,不算是完整一个估值流程,这样也很容易误导刚入市的小白,以为习得真经,就信心满满入市!感觉财报分析,就只写财报分析好了,强行加入点股票估值分析买卖,。把本书价值直接拉低了。
这是郭教授的又一大作,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把企业财报分析与股票估值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在唐朝的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定位中,我们看财报要带着疑问的神情,通过多看多对比,同行业同竞争对手同时间跨度进行对比,择中取优。 而估值的核心就是“历史数据的分析+未来前景的判断”。历史数据分析主要是看已有的历史趋势,未来前景判断主要是找出影响未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估值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综合分析体,三者合一利用认知高度看其三年内有无重大问题。 本书介绍的估值方法是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这也是老巴推崇的,而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估值方法,不管是利用三年利润*pe/80%亦或其他均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核心价值。 在突破一件事三个阶段中,一 新鲜期二 困难期 三 成功期,第二阶段是最困难也是拉开差距最重要的一期,唯有好读书,读好书,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好的结果。 战略+执行=结果 公司战略+执行=企业价值。 亦然
企业的核心目标赚钱。财报分析就是抓住企业的活动的核心,像侦探一样研究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赚不赚钱,赚多少钱,未来可能会赚多少钱,并最终给出估价的过程。 作者打破了常规的财报逻辑,提出的战略-投资、筹资活动-资产资本结构-收入、成本、利润-经营现金流的分析逻辑,通过对财务报表的重构,为我们解构财报背后企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清晰的分析路径。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本质摸不如此。打个比方,投资股票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你的风格是成长、价值或量化决定了你的投资的方式,其中你投资本金的来源好比筹资,是自有、融资融券或借贷的决定了你股票投资的成本,然后将钱买股票,股票波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资本风险承受力。而你的投资交易活动和持有的证券情况,好比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质量,决定了你股票资产的质量和营运活动,反应了你的赚钱能力强弱和资产未来的长期收益表现。别人愿不愿意投资,出价多少钱投资你,最终取决于你个人投资的资金和未来可能赚取多少收益。 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作者回归了企也经营的本质,而不是为了传统的财报分析认知。难能可贵的是打破传统的分析逻辑,为我们找到一套正确的分析方式。就像段永平说过的,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 文章最后作者推荐的股票大部分都还可以的,也进一步验证了作者的分析逻辑的可靠性和实用价
我是对照财报看的,对拎大纲很有帮助。不是小白读物,能看进去的话,对读财报非常有益。以下是对我有用的几个要点 投资活动形成资产,筹资活动形成资本。 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应付薪酬是经营负债,短期借款是筹资负债 。 周期性运营投入是运营资产减去运营负债。沃尔玛的运营投入是负值,意味着公司运营不占用现金还产生现金。以后看到类似负值,就知道怎么分析了 。 资产=收入+负债+股东权益-成本。左边是资金用途,右边是资金来源。“借”和“贷”只是符号 借表示资产和成本增加,负债和股东权益和收入的减少;贷表示企业资产和成本减少,负债和股东权益和收入的增加 。 现金周期 = 存货天数+应收天数-应付天数,即企业从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到销售收回现金的天数,说明了企业在运营环节需要自己投入现金的天数,现金周期越短,效率越高.以前读亚马逊财报一直不明白这段,现在清楚了 。 保全性资本支出是折旧,减值,摊销,资产处置损失+利息支出。此处不包括行业竞争激烈,不得不持续扩张以维持市场份额的企业,因为这样的话,扩展性资本也可视为保全性资本。比如航空业 。 净利润=息税前利润-真实财务费用和所得税;另一种算法,净利润=息前税后利润-税后财务费用。债务有抵税作用,税后财务费用=财务费用*(1-企业所得税) 赚钱的前提是学会花钱,不要看省了多少钱,要看费用率是否下降。 应收周转率,销售收入/期末应收账款;应收周转天数, 销售收入含增值税/365天
该书值得一读,郭老师理论联系实践,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解读了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三张表,特别是现金流分析是我读过的讲得最清晰的。本人一直赞同用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方式进行股票估值,至于贴现率是8%还是6%,并无定数,看宏观经济发展和个人收益预期吧!
2022年第六本书。 本书打4分吧。书中说了三张财报的各种指标,也算学到了许多,原先看财报就是看看数字,也不知道还有什么,现在知道计算指标来看企业的资产、资本结构、负债等等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也算能够用财报来评估企业经营情况了。但是作者有个问题,就是前面章节介绍了指标计算公式,然后后面好多地方不是这么算的,举个例子,现金自给率,公式和后面简化计算不一样:章节里面说 现金自给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战略投资活动综合现金需求,然后后面计算又说简单地计算就是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除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有判断企业是否重资产也是,一章里面说“如果在经营资产中,以周转性经营投入为主且占比较高,则为轻资产公司;以长期经营资产为主且占比较高,则为重资产公司”,然后另一章评判标准又变了,“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长期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60%就已经是重资产了,70%甚至更高比重那毫无疑问就是重资产了;反之,如果金融资产和周转性经营投入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60%是轻资产”。找了家公司按两个标准分别评判了下,分别为重资产公司和轻资产公司,那到底是轻是重?这个是本书的最大问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前后矛盾。也就是我是新手,学到了点东西推荐下,不然还真不一定推荐。
本书专业性较强,但实用性不够,作者老是想改变报表方式,岂不知现状就是这样,应该更多体现如何结合现状分析,并推断是好还是不好。作者秀个人专业能力较多,纯理论多,案例实操少。
换一种思路重构报表 耗时 10 小时 19 分看完本书。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书。市面上很多财务分 析的书主要是对报表项目、 会计准则、 财务指标进行讲解、 计算和分析。 本书从经营管理、 战略投融资、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战略投资、理财三个类 别, 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按照这三类活动进行重构,并将三张表按照经济活 动逻辑进行衔接打通,把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结合起来,提供了另外一种观 察分析公司的视角。 见解独到, 思路新颖, 逻辑清晰。 一、 学习借鉴 (一) 报表重构 目前, 上市公司批露的财务报表是按照证监会规定的格式进行编制。其中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和负债按照流动性分类并按照流动性强弱排列。其缺陷是只考虑到资产变现的流动性, 对公司的经济活动逻辑和管理的需要考虑不够充分,同时也没有将公司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报 表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三张报表之间也无法建立清晰的钩稽关系。作者将报表项目重新排 列组合, 按照经营、投融资、理财三个方面将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将利润表重构 为股权价值增加表。 三张报表之间的关系:公司赚取现金的持续循环模式是“公司战略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来满足) — 资产(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 — 收入(成本费用)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公司战略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 一是公司的投资活动决定资 产的结构和资产的质量。 投资活动会形成不同的资产种类。公司的资产结构包括: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经营资产。 二是资产结构和质量决定利润的结构、 质量和多寡, 资本结构 决定资金成本。 金融资产带来税后理财收益,包括利息收入、短期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 收益等, 一般来说金融资产是低收益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带来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收 益; 经营资产带来税后经营利润, 经营利润是公司最重要的利润。 三是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 的质量决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对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 到的现金。利润表中需要付现的成本对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 职工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需要付现的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等)对应购买 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其他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 总之, 投资方向和活动决定资产结构和质量;筹资活动募集现金为了满足投资活动需求, 筹 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及资本成本;资产转化为成本费用的同时带来收入并形成利润, 因此资 产结构和质量及营运活动效率决定利润结构、质量和多寡,利润与资本成本决定公司创造价 值的程度及长期风险;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和利润要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现金 流决定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决定公司价值。 1. 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 重构后,资产不再按照流动性分类,而是按照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分类,分为金融资产、 经营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三类;资本按其来源和期限分为股东权益和债务(含短期债务和长 期债务)。 金融资产通过收取利息、现金股利、租金以及资本差价的方式实现更多的现金。广义的 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 债权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等。 经营资产通过公司自身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 包括研发设计、 采购、 生产制造、 销售、 售后服务等,赚取经营收益以实现更多的现金。经营资产包括长期经营资产和周转性经营资产。 其中, 长期经营资产包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变现周期较长的资产,周转性经 营资产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营运资产(存货、应收款项、预付款项等) 扣减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营运负债(应付款项、应付税费、预收款项等)后的净额。 长期股权投资通过按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公司的经济活动赚取的利益的方式实现更多 的现金。 此处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上面金融资产中的股票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长期股权投资 指的是投资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股权,对于投资方公司来说往往不是出于简单地赚取孳息 和差价的财务目的,而是具有战略目的,比如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上游或者下游公司的股权投 资、 新业务的初期投资等。 通过重构,把现金流量表中的各类活动和资产资本表中的项目建立了更加清晰的逻辑关 系: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应周转性经营投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中的理财性投资活动形 成资产资本表中的金融资产,经营性投资活动形成资产资本表中的长期经营资产和长期股权 投资;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中的债务筹资对应资产资本表中的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 股权 筹资对应资产资本表中的股东权益。 2. 利润表重构为股权价值增加表 标准利润表无法体现资产和收益、资本和资本成本的逻辑关系,为此,将标准利润表重 构为股权价值增加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资产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经营利润、实 际所得税税率、 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价值增加值的分析。 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称为金融资产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称为股权投资收 益, 经营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称为经营利润;资本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回报即资本成本, 其中 股东权益对应股权资本成本, 债务对应债务资本成本。 “ 净利润 = 息前税后经营利润 +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 息前税后金融资产收益 - 税后财务费用 ” 的顺序进行计算 息税前经营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费用 利润的质量, 是指利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金融资产收益包括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利息收入、短期投资收益、 净敞口套期收益、 汇兑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这些收益取决于公司的理财能力,但是总体而言风险较大,稳定 性不够。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主要是公司按照股权比例所享有的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净利润的份 额, 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利润质量。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占了利润的主要部分,则该公司 为投资型公司。 经营利润是企业的核心利润。在会计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即是以一家公司的经营业务 活动持续稳定为前提的。 (二) 公司的价值 公司的价值为公司在整个生命期内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后的现值。 公司的价值不是以每股净资产来衡量的,而是以公司的未来自由现金流和成长性来衡量 的。 公司价值 =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 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 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现值 公司的价值只能取得近似的判断而非精确的判断。 股票估值并非一成不变, 世易时移, 价格变动的同时, 价值也会发生变动。 (三) 估值逻辑 历史业绩趋势分析和未来前景判断预测,构成了价值投资的基础。对历史证据的分析要 比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容易得多。历史证据容易得到,而且更适于做出明确和可靠的结论。财 务报表中的数字往往反映了许多历史的证据。虽然历史的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分析 基础和假设, 但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还是非常困难, 诸如对公司业务的性质和未来的前景、管理的因素、未来收益的发展趋势等的分析很难做出明确和可靠的结论。过去的是事实,而 未来只能是推测。 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测算出趋势将延续的时间有多长,所以看似有数学根 据的估值实际上只是出于心理的因素且随意性很强。 股票估值中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是分析的关键和难点。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竞争优势,找出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的原 因, 并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进而判断公司的价值。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理论基础:任何资产的价值都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 总和, 对于公司而言就是自由现金流。 公司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 FCF ) 是企业产生 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 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二、 商榷之处 1. 个别地方写的过于复杂, 晦涩难懂。 一些股利贴现模型、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贴现模 型等。 比如对 ROE 的分析, 将股东权益回报率 = 息税前经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成本 效应比率 × 财务杠杆倍数 × 企业所得税效应比率 × 100% , 分解的过于复杂, 没有杜邦分析 法简单直观有效。 2.EBIT 、 EBITDA 应该进行讲述。 3. 将周转性运营投入 = 周转性经营资产 - 周转性经营负债, 个人觉得周转性营运资产就是 营运债权, 营运负债还是应该划分到短期债务, 将两者相减又混淆了资产和债务了。 4. 将资本支出分为保全性资本支出、扩张性资本支出, 太复杂。 这两类支出数据难以取 得, 还要在报表附注中查询计算,个人认为资本支出直接取现金流量表中“购建长期资产支 付的现金 ” 数据更简单保守。 自由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构建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三、 个人感悟 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但财报中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判断都是人为的 主观选择判断,会影响财报的质量。投资者必须理解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含义, 以及财报 数据怎样编制而来,又是怎样运用的,会计政策是保守还是激进,是寅吃卯粮还是暗藏玄机, 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资本贪婪逐利,股市充满造假诈骗,想不被骗,就得学会识别财务诡计。 投资本来就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理论,本书没 有拘泥于传统的分析方法,而是将财务报表进行重构,不落窠臼,抛砖引玉,为投资人提供 一种另辟蹊径的思路, 自己也可以设计一些逻辑合理的指标,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效观察公司 的视角, 也可以试着按照另外的逻辑重新排列报表项目,但关键是你的逻辑是对的,值得推敲。 华为公司没有上市, 其财务报表没有按照证监会规定披露,其最先披露利润表,报表项 目也有调整, 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标的。 自己目前能够通过分析公司财报判断公司经营质量的好、坏,但前景预测受行业竞争格 局、 消费者需求、 替代品影响等表外因素影响,不容易判断。不够理性,容易受情绪影响,涨多了舍不得卖,跌多了不敢买。
比较全面的读财报和估值书。 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投资就是解决“股价波动”和“估值”的问题,一个是对于情绪管理,一个是对于价值管理,而其核心都是: 对公司的深度研究。 估值看似简单,内在价值=自由现金流/折现率-永续增长率,如果假设公司不增长,简化为自由现金流/折现率,因此估值的精准度取决于两个参数: 折现率和自由现金流。 而折现率可以用无风险收益率的两倍,即8%来估算替代,而自由现金流的准确性就是重点。 书中谈到经典的自由现金流计算,而给出自己的: “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净额-资本性支出=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保全性资产支出+扩张性资产支出”。 保全性的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并非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因此要减掉,而扩张性资产支出是公司为了未来发展产生增长和收益,因此应该把被“费用化”的支出加回来。 当然,即使是自由现金流的准确性,还是涉及三个问题: 利润是否为真(含金量)? 利润是否可持续(永续估值条件)? 维持是否需要投入更多资本(确保自由现金流的稳定性)? 而要解答这三个问题,是不可能从财务数据中看出来的,需要对于公司对于行业的全面研究了解,否则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所以回归终极问题: 买股票=买公司=买股权=买内在价值。 也就是,投资要“看着地(公司),而非盯着傻子(市场和股价)”。而为何提高估值的正确率,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 投资业务简单易懂且有护城河的公司。 这样会避免很多不确定性和计算风险,而只要把精力放在找到这样的公司,并且建立估值,只要在: 内在价值≥市值, 的时候持续买入,其他时刻该干嘛干嘛,如果把眼光放的足够长,根本就没有卖出一说。而即使眼光放在十年八年,也只要看在期间是否触及估值卖点卖出即可,但卖出岂不是又违反了你买公司股权的初衷,除非公司真的发生变化或者下坡路。 可以,这不又回到,一切的行动和思考都是: 你是否真正熟知公司。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如果买入的公司有好的企业文化,有好的管理层,有好的宏观支持,等等这些: 非人为可控可估计的风险因素, 那么自己不是买到更加有附加值的投资了嘛。所以,投资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你的认知程度。
公司战略+重在执行=财务价值 公司为价值而生,而价值就是一家公司在其未来寿命周期内的自由现金流按照一定贴现率折现的现值。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理论是否有效,最终取决于分析的结论是否合理。 公司创造价值的财务语言表述为“现金—更多的现金”,建立了现金流循环模式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就是: 1.从公司战略角度分析行业选择和竞争策略选择与公司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2.分析公司战略执行的重要活动——投资活动,通过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透视公司的战略决策与未来前景; 3.分析为了满足投资活动的筹资活动,通过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透视公司筹资决策的合理性; 4.分析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结果——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根据资产与投资活动的关系以及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路径与方式,把传统的资产负债表重构为资产资本表,以便更加适应管理的需要,更能摸清价值创造之脉络; 5.分析资产使用的结果——盈利能力分析,根据重分类后的资产,重构利润表为股权价值增加表,以便更好地反映公司价值创造能力; 6.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需要转化为更多的现金——聚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以及自由现金流分析。 在所有的估值方法中,终极方法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贴现。其难点在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测算。对于任何企业,我们现在测算其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难免会陷入主观臆测,而这种主观臆测的准确程度就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所以说投资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我们估值都是用:历史数据+未来判断基础上的进行大致估值,因此估值是更趋向于艺术。 公司自由现金流的用途:首先,支付债务利息,只要能及时支付债务利息,债务本金可以长期使用;接着,在内含报酬率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投资新项目,用于扩张性资本性支出;最后,如果还有剩余,则给股东进行现金分红。我们通常也可以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股权自由现金流=公司自由现金流-利息支出。 因此,股票内在价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公司股票价值=未来预期公司自由现金流贴现值-公司债务。另一种是:公司股票价值=未来预期公司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值。这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一般我们通过现金自给率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经营稳定 现金自给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它反映一家公司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满足企业投资需求的能力,如果高于1,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可以全部来自公司的经营活动,而无须额外的融资。 筹资需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期初金融资产金额,如果它是负数,那么公司存在资金缺口;如果是正数,公司则无须增加额外的融资。 最后,对于现在的“新经济”是否颠覆了传统估值方法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确两点:一是估值不同于定价,二是“新经济”的相对性。 估值与定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把估值和定价混淆。我们把估值和定价的概念明确一下:估值是指估计内在价值,定价是指商定交易价格。估计内在价值,必须有足够多的历史财务数据作为依据。商定交易价格,则取决于交易中买方卖方对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他们的谈判能力、交易情绪、心态、地位等。交易价格有些时候可能等于内在价值,但是更多时候交易价格并不等于内在价值,甚至与内在价值根本没有一点点关系。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中的天使轮、A轮、A+轮、B轮等的融资中,“估值”这个词被滥用了——那不是估值,而是“定价”。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做出“估值”,但只要有交易,就一定有“定价”。比如,对于仅仅成立数天或者几个月的公司,是无法估值的,做出估值至少需要一家公司三年以上的历史财务数据为基础,加上对这个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计。 新经济”的相对性,是指今天的“新经济”,只是相对昨天而言。到了明天,今天的“新经济”就成了“旧经济”。蒸汽机相对手工劳动力是“新经济”,但相对电气化就是“旧经济”;个人电脑相对算盘是“新经济”,但是相对互联网就是“旧经济”。某些我们今天认为是重大的“新经济”的事物,也许到了明天我们发现它被高估了,而某些认为无关紧要的事物,也许被低估了。“新经济”公司对“旧经济”的替代,导致“新经济”公司会经历一个长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因此,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在美国20世纪初开始的铁路公司估值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本质是如何对高增长公司进行估值。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万物生长靠太阳,企业发展靠现金。“新经济”公司依然需要以现金流为基础进行估值。
这本书非常成体系化,不是小白读物。不仅适合刚刚入门财务分析的读者,也适合在财务分析领域有一定积淀的人。我财务领域科班出身,CPA/CFA,也扎根财务领域多年,但读完这本书也有非常大的收获。 一、作者带给我们一种重构财务报表的思路。 与很多书上来就讲怎么分析报表不一样,这本书里花了很多篇幅在讲如何重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按照法人主体,按照GAAP或者通用会计准则编制的通用财务语言,它的重点在于标准化、通用化,不适合直接进行财务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分析用的都是管理报表口径,没人看财务报表的。企业会根据考核主体的实际经营出发去做管理报表口径数据,这些数据是要直接落实到KPI上的,比如收入口径的交货单(不是财报确认收入的口径)、扣费毛利等等,不同行业不同;也会根据同一个法人下不同区域主本出发进行考核,比如按销售组织/成本中心/产品大类分等。 但这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视角,但我们作为外部投资人,外部报表使用者,为了能够参照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看财报,我们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重构。 二、作者强调了一种财务分析的框架 为什么要做财报分析,管理层角度就是能否创造价值,投资角度就是要追求超额收益。所以要跳出报表看报表,透过数字看过程!所以作者搭建了一套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公司战略—投资活动现金流(满足投资的筹资活动现金流)—资产经营(资本管理)—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 这样的框架与公司发展的视角是完全一样的:(1)一个公司创立起来本源是什么?有项目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定位、能力来拓展业务,产生价值,这就是企业(创始人)的战略。(2)要办大事,那么就需要资金。资金可以是创始人自己/其他股东出资,这就是股东权益(内源/外源);也可以付利息举债,这就是企业债务。(3)筹集到资金后就要开始做投资经营。投资就是开始购置办公设备或厂房等资产,或者投入研发等,还要花钱购买存货,采购的时候会形成应付,销售的时候会形成应收,这些都构成了资产负债。(4)资产会产生利润,负债会产生成本。这也就是利润表中的利润和成本两个项目,利润减成本就是最后的净利润。那这个利润我们是否真的收到所有的钱呢?一定是有现金流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这时候可以透过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去看。
源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培训讲义,估值方法经过市场检验并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完整的报表分析和估值框架 ;大量估值模型 ,可直接应用;全部是A股案例,更加易懂实用! 股票或股权投资者,阅读本书,可以掌握如何分析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和未来发展预测来估算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比较坚实的支撑。财务人员,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会计信息,为公司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创造价值。债权人,阅读本书,可以判断公司的价值,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安全。
逻辑性和实操性都非常强,可以说手把手带你分析报表了。在我看来,本书有几大亮点,一是给了财务分析一整套的逻辑抓手,即让你弄明白公司的经营活动从哪来、到哪去,并通过财务报表呈现给你。公司经营从战略决策(先制定战略方向,产品差异化或者成本领先)开始,紧接着就需要战略执行(投资活动,在已经确定的战略方向上进行投资、布局,提供产能);投资活动需要有资金来源(筹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及资本成本)、并形成资产结构(经营资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开展经营活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人事管理等)形成收入及费用,并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公司的增长实际上是从(投资)现金到(经营)现金的过程。二是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全部按照上述逻辑进行重构,并且是手把手地带你重构。重构后的三大报表全部统一于现金流量表的逻辑框架下,不光满足了强迫症的审美需求,基于统一逻辑的表间财务指标计算也变得非常顺滑,指标分析一目了然。三是在实操层面对公司估值这一过程进行了落地,其中着重对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了优化。模型优化的目的并不在于更精确的估值数字,而在于估值逻辑的梳理,让你在一顿计算操作以后不再纠结于“这玩意到底准不准啊”,而是能略有成竹地告诉自己说“本次估值偏乐观/保守,考虑一定安全边际(折扣)的情况下,XX价应该能进”。虽然作为财务分析类的书籍,书中有大量数字,但作者强调估值不是科学,是艺术;因此本书提供的不应是计算器,而应是颜料盘。配色没有精确的公式可衡量,作品也只能靠长期培养的审美及色感而产生。
推荐! 1-13章完全可以看做“财务比率计算公式”介绍的百科全书,各种财务分析公式应有尽有,角度新奇刁钻,庖丁解牛式的解释每个公式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 14-15章开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终极大招!介绍自由现金流模型的来龙去脉,包括两阶段、三阶段等;以及贴现率的选择等。这两章内容是精华,也是前13章内容的升华,建议各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独立思考,真的会有宝藏! 16章以后,作者毫不含糊的拿着财报去应用。怎么说呢?建议读者不要纠结分析的结果,要体会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再结合自己对业务的理解(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行估值。 最后说一句,作者的案例分析,让我想起了格雷厄姆的大弟子-沃尔特.施洛斯,施洛斯是典型的烟蒂股投资者,只要一支笔、一个座机、一个计算器、一个小办公室,剩下的就是每天埋头在枯燥复杂的财报里,按计算器,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然后,花费数年等待价值回归,幸运的话,也可能是数月。这个方法,俗称“捡烟蒂股”。
本书的主要阅读收获如下: 1. 提出以现金为主要脉络财报分析框架,提出公司的唯一目标应是投入现金,收回更多的现金,有点类似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增值过程; 2. 庖丁解牛般地拆分、重构三大表,构建系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并提出财务指标分子分母间应有因果关系。有趣的是这与计量经济学中OLS有异曲同工之处,OLS中回归系数可以理解为这里的财务指标(一个比率),且要想得到无偏估计值,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应存在因果关系; 3. 深入浅出的阐述财报循环的逻辑,即战略决定投资,投资反映在投资活动现金流中;筹资满足投资,筹资主要考虑资本成本以及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投资活动决定资产质量和公司的未来;筹资活动决定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决定利润表中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资本结构决定财务费用;收入和成本费用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带来自由现金流(企业真正赚到手的钱);自由现金流用来支付利息、扩张规模和给股东分红,是公司估值的基石。 4. 建立基于自由现金流为核心的估值体系,并给出实践案例。
看的很慢花了半个月看完,平均一个小时就只看了十页左右,主要是不太懂财务知识,又怕错过什么,作者不可否认是个财务功底的大师,对财务知识,信手拈来,但这个书感觉不太适合对财务知识没有功底的小白,书中例举大量的各种公式,要计算,还改变已有的会计三表的计算,流动比,速动比一些原有计算方法,而是更细枝末节方法拆分,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复杂了,加大了阅读的学习的难度,感觉没有唐朝写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易懂,后面的公司估值分析方法列举很多,但基本就的计算自由现金流过程,只说明现在公司的情况,对公司的未来的具体利润增长和折现估算,以及其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优势比较,估值及卖点基本没有,不算是完整一个估值流程,这样也很容易误导刚入市的小白,以为习得真经,就信心满满入市!感觉财报分析,就只写财报分析好了,强行加入点股票估值分析买卖,。把本书价值直接拉低了。
这是郭教授的又一大作,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把企业财报分析与股票估值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在唐朝的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定位中,我们看财报要带着疑问的神情,通过多看多对比,同行业同竞争对手同时间跨度进行对比,择中取优。 而估值的核心就是“历史数据的分析+未来前景的判断”。历史数据分析主要是看已有的历史趋势,未来前景判断主要是找出影响未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估值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综合分析体,三者合一利用认知高度看其三年内有无重大问题。 本书介绍的估值方法是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这也是老巴推崇的,而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估值方法,不管是利用三年利润*pe/80%亦或其他均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核心价值。 在突破一件事三个阶段中,一 新鲜期二 困难期 三 成功期,第二阶段是最困难也是拉开差距最重要的一期,唯有好读书,读好书,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好的结果。 战略+执行=结果 公司战略+执行=企业价值。 亦然
企业的核心目标赚钱。财报分析就是抓住企业的活动的核心,像侦探一样研究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赚不赚钱,赚多少钱,未来可能会赚多少钱,并最终给出估价的过程。 作者打破了常规的财报逻辑,提出的战略-投资、筹资活动-资产资本结构-收入、成本、利润-经营现金流的分析逻辑,通过对财务报表的重构,为我们解构财报背后企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清晰的分析路径。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本质摸不如此。打个比方,投资股票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你的风格是成长、价值或量化决定了你的投资的方式,其中你投资本金的来源好比筹资,是自有、融资融券或借贷的决定了你股票投资的成本,然后将钱买股票,股票波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资本风险承受力。而你的投资交易活动和持有的证券情况,好比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质量,决定了你股票资产的质量和营运活动,反应了你的赚钱能力强弱和资产未来的长期收益表现。别人愿不愿意投资,出价多少钱投资你,最终取决于你个人投资的资金和未来可能赚取多少收益。 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作者回归了企也经营的本质,而不是为了传统的财报分析认知。难能可贵的是打破传统的分析逻辑,为我们找到一套正确的分析方式。就像段永平说过的,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 文章最后作者推荐的股票大部分都还可以的,也进一步验证了作者的分析逻辑的可靠性和实用价
我是对照财报看的,对拎大纲很有帮助。不是小白读物,能看进去的话,对读财报非常有益。以下是对我有用的几个要点 投资活动形成资产,筹资活动形成资本。 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应付薪酬是经营负债,短期借款是筹资负债 。 周期性运营投入是运营资产减去运营负债。沃尔玛的运营投入是负值,意味着公司运营不占用现金还产生现金。以后看到类似负值,就知道怎么分析了 。 资产=收入+负债+股东权益-成本。左边是资金用途,右边是资金来源。“借”和“贷”只是符号 借表示资产和成本增加,负债和股东权益和收入的减少;贷表示企业资产和成本减少,负债和股东权益和收入的增加 。 现金周期 = 存货天数+应收天数-应付天数,即企业从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到销售收回现金的天数,说明了企业在运营环节需要自己投入现金的天数,现金周期越短,效率越高.以前读亚马逊财报一直不明白这段,现在清楚了 。 保全性资本支出是折旧,减值,摊销,资产处置损失+利息支出。此处不包括行业竞争激烈,不得不持续扩张以维持市场份额的企业,因为这样的话,扩展性资本也可视为保全性资本。比如航空业 。 净利润=息税前利润-真实财务费用和所得税;另一种算法,净利润=息前税后利润-税后财务费用。债务有抵税作用,税后财务费用=财务费用*(1-企业所得税) 赚钱的前提是学会花钱,不要看省了多少钱,要看费用率是否下降。 应收周转率,销售收入/期末应收账款;应收周转天数, 销售收入含增值税/365天
该书值得一读,郭老师理论联系实践,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解读了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三张表,特别是现金流分析是我读过的讲得最清晰的。本人一直赞同用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方式进行股票估值,至于贴现率是8%还是6%,并无定数,看宏观经济发展和个人收益预期吧!
2022年第六本书。 本书打4分吧。书中说了三张财报的各种指标,也算学到了许多,原先看财报就是看看数字,也不知道还有什么,现在知道计算指标来看企业的资产、资本结构、负债等等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也算能够用财报来评估企业经营情况了。但是作者有个问题,就是前面章节介绍了指标计算公式,然后后面好多地方不是这么算的,举个例子,现金自给率,公式和后面简化计算不一样:章节里面说 现金自给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战略投资活动综合现金需求,然后后面计算又说简单地计算就是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除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有判断企业是否重资产也是,一章里面说“如果在经营资产中,以周转性经营投入为主且占比较高,则为轻资产公司;以长期经营资产为主且占比较高,则为重资产公司”,然后另一章评判标准又变了,“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长期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60%就已经是重资产了,70%甚至更高比重那毫无疑问就是重资产了;反之,如果金融资产和周转性经营投入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60%是轻资产”。找了家公司按两个标准分别评判了下,分别为重资产公司和轻资产公司,那到底是轻是重?这个是本书的最大问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前后矛盾。也就是我是新手,学到了点东西推荐下,不然还真不一定推荐。
本书专业性较强,但实用性不够,作者老是想改变报表方式,岂不知现状就是这样,应该更多体现如何结合现状分析,并推断是好还是不好。作者秀个人专业能力较多,纯理论多,案例实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