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我们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在毫无前人的经验和指点下,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先行者们,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益,他们都如同背负泰山而跨越北海般的艰难困苦,负重前行。 一定要向那些如唐吉可德般孤身只影挑战旧习俗的孤勇者们,报以热烈掌声。无论成败荣辱,他们都是英雄。 不过本书虽然故事性较强,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重点。就像一个记流水账的大众科普读物,很容易看完了就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传记作品,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段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那个时代的激情澎湃。作者以丰富的史料、详实的论述和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画卷,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动容,为之感慨。 1978至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激荡人心的三十年,每一年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主题,穿插着种种繁华与落寞,快乐与悲伤。本书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释。 在“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指导观念下,企业和企业家们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在国内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虽然到现在还是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但已趋于成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功成名就,也有人黯然退场。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当初的梦想在逐一实现。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那些默默奋斗的国人的努力和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9天,读完激荡三十年,差不多一天一年😂。从78年到08年,作为一个零零后,对这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历史所知甚少。读完之后还是很感慨的。78年改革之初,压抑了十年之久的人们突然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家以极大的激情和勇气,向着改革这条崎岖而明亮的道路前行,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高昂,时而消沉,摸着石头过河,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困顿。在重重困难的打击下,很多人都不知所措,有的人熬出头了,而更多的只是昙花一现。但这些改革的探路者们,在面对制度的缺陷,政策的不完善等时代背景的制约下,仍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以自下而上的需求,推动着自上而下的改革,让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中国制造风靡全球,到大国崛起,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的了耀眼的成就。
到底是金融界大咖,能整理出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历史且如此详细描述解剖,需要海量信息及精准专业知识,向吴晓波及其团队致敬。作为非金融界人士,读完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了解,而不是对金融机制,产业革命的透析!如果说这是一部无数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一种在面临窒息时弄潮儿的创新史。在这个风起云涌激荡永恒的岁月里,我看到了勇敢智慧者的决绝和一种矢志不渝的坚韧,更看到了掌舵者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面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在对与错,进与退的水火交融处我也看到了沉默中去验证去试验去辨别的客观辩证。有一点,在历史机遇的大发展中,勇敢与坚韧是一种特质,没有这个特质在革新的年代和岁月是不可能走出一条暂新的丛林路。在这条路上,有人折戟沉沙,有人独立特性,有人欲壑难填……但无论成功者还是沉沦者,都没有失败者,有人投机取巧有人绝地反击也有人身陷囹圄,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勇敢的先行者,在这个领域,有基本的规律选择,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市场洪荒的推力,有社会机制可控的诉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践行,可以裸泳可以整装,但不能不下水。无论是社会机制的引领者,市场变革的创新者,他们都表现了赤诚的果敢。或许很多人会质疑这些人的动机,或许很多人会拿经济命题和传统的人伦道德去拼凑比对,在我看来都是过于狭隘的。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我们没必要都成为经济学家,也没必要都饱读专业书籍,但我们却应该看到人性里闪耀和光辉的一面,那就是做事的态度,做人的方式,在激荡三十年里我是看到了这种描述,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更读到了一个民族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这才是我对未来有着更多期许和希望的源泉,因为这个民族一直流淌着这种探索、变革、百折不挠、迎头而上的血液,同时他有着融通、圆润的基因,这不是一朝一夕行成的,而是几千年智慧的沉淀,无论三十年,三百年,无论阴霾重重还是霞光万里,无论经济、政治、科学,我能预见的是或许会有曲折,或许会有蜕变和重生,但中华民族的智慧会引领我们一直往前,对未来认知和掌控的能力从不会停滞。这就是读完本书留给我的启发,当然您不妨抽点时间也去阅览一下,个人觉得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强][强][强]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经济和历史可谓是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这里面诞生了太多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人物,出现了太多时代鲜明、顺势而为的公司。 姓资还是姓社,黑猫还是白猫,太多的政治矛盾、复杂的意识形态、动荡的社会基层,杂糅而生、方向坚定。 政策出台与基层发展互相制约、基层发展充分引领政策出台,国资、外资、民营,三大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出了一场只属于中国的当代大戏。 没有任何一条道路是绝对正确的,只要坚守初心、守正创新,中国就会爆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让世界为之一振、让他国刮目相看。 这就是中国!
适合听的一本书,不过也就听听,因为很多历史已经学过,关于人物故事的内容写的更偏向故事性,所阅读门槛很低,一度听得热血沸腾,可是这也是本书的弱点。 就是这种神话手法一样的描述,容易把这些真实的甚至还活着的人物描述的过于脸谱化扁平化。比如把某些人描述的过于伟光正,改革的尝试其实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在违法边缘试探,一面是对财富物质生活的渴望;又比如对于权利和控制欲的执着,作者的行文中更能看出他对个人对私有的偏向,在写到某些企业家早前创业时,他们坚持没注册成集体性质的公司,作者语气中都是敬佩和庆幸,写到某些企业做出实在的饼开始利益纷争时,他又是惋惜;更离谱的是对于商场和官场之间的勾连,他把某些企业家又写得很磊落,不仅自认坦荡荡从不做某些脏事,还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病魔斗争,挑战奇险的大自然等等。这些私营老板仿佛带着振兴民族的伟大使命,让人共情…可听着听着感觉不对劲,这本几年前的畅销书太早了,层出不穷的新闻,不断续写的故事,不断被挖掘的内幕,不断暴露的充满贪欲的动机,让书中的某些描述总结显得十分苍白。 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这本书其实是新时代的故事汇,一种新鸡汤,关于创业和投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这只能模糊带过甚至不提及,就像当天的热点,给你描述一个新闻,只有一个片段,第二天换另一个人又能补一个片段,我们看到的则是作者摘录的部分片段,有些是事实,比如什么企业收购或并购重组了另一些企业,有些是不太重要的参考,比如书中常引用的某些采访,采访通常是会知会或者也就是口嗨一样,听他们自卖自夸还不如看他们到底做了啥。作为一本偏历史的读物,这些是有失客观公正的。此书阅读门槛之低但篇幅之长,极易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在此我终于为刚开始读的时候的热血激荡和感动失去了理智和判断而羞愧。 另:前一阵在某站看到一个大象放映室的激荡四十年视频,看了一两集,基本上就是按这本书的稿子写的,性质一致。可能此书作者是屁股坐歪了一点选择材料上筛选的比较巧妙,但视频作者未知。。。也许大家都是东搬西运的。。。 这种种的一切更警醒自己,不要为碎片化的阅读而自嗨,不要为读书时长而麻痹,更要讲方法,系统学习,警惕被如最近被封的某曾酒驾的一首歌公知这类人带节奏,抱着开放态度去学习,尊重他人的专业。其实以前读畅销书还是很少,理由还是如上所述,相信自己曾经的判断,知识一定是系统化的,有基础往上越来越难的,但认知如此迂回不可避免。可能就是螺旋式的前进吧。记得永远和真实的人做朋友,而不是时间、作者、知识,别被这些所谓的重新定义概念给弄傻了,这和卖拐有啥区别?
断断续续已经看完了这一本两千多页的书,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中国商业史的书。 首先从语言风格上说,语言风格平淡朴实,没有过多自己的观点,更偏向于记叙一个个故事。 在全文逻辑上说,以时间和企业家创业以及制度的改革为线索,贯穿全文,虽然是用一个个故事拼凑出来的文章内容,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做的非常自然,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比较流畅,在故事的转折处并没有太突兀。流畅自然,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 从文章内容上说,以时间为轴,书写了各种企业家的故事,通过企业创业的故事,企业家所面临的艰辛困苦,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制度的一步步尝试与完善,更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步的困难和不易。 从自己的感受来说,作为一个00后,从一开始并不了解的集体制企业,到最后熟悉的互联网浪潮,从一些之前没听过的企业家,到最后现在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人才,真的能感到时代的洪流向自己扑面而来,自己真正的处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之中。 从自己的领悟上来说,首先认识到了虽然那个金碧辉煌的年代似乎做什么都能挣钱,但是也更需要一些人真正脚踏实地的开始,务实胆大,是企业的开始,勇敢果断,是在处理种种决策时必不可少的品质,博学心细,是了解研究政策和企业以及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有的企业或者企业家经久不衰,而有的却如同昙花一现,这与企业家本身的文化程度和性格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史的一粒沙子,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每一个新出台的政策对于每一个在政策下的企业家都是一种压力,或利或弊,企业家要真正理解政策的含义,未雨绸缪,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更要如履薄冰,了解到自己所下发的政策对大众造成的影响,做好真正的调研,了解摸清真正的问题,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让政策的善意真正释放出来。 对于大众来说,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行动纲领,中国国情的特殊让我们无法找到各种情况的先例自己解决办法,我们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才能做到解决问题,让一系列好的政策普适于大部分人。 人的短短一生,限制了我们大众只关注于当下,这就更要提醒我们要跳出当前,拉长自己的思索问题的时间线,仅仅以本书的时间来说,是激荡的三十年,或者不只是三十年,对于中国来说这可能只是她从幼年走向青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从成年走向暮年。当我们在当下认为一个政策对自己不好的时候,拉长时间线,我们就可能会看到整体的趋势是向好的。“螺旋上升”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规律,股市牛短熊长,但是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否认在变好的。当我们在抨击一项政策的时候,应当不仅仅立足当下。也希望大众可以对当前的中国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毕竟没有一项宏大的事业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1978年,是改革开放元年,也是我出生之年,所以我对于这之后的人人事事更容易产生共鸣。1978–2008年,尽管生活在这段时间,反倒对这段时间缺少系统的了解,可能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如今站在2019经吴老师的指引回望那三十年,感到熟悉又陌生,很多人很多事耳熟能详,可他们起起落落的真相又让人唏嘘不已,或扼腕叹息,或羡慕不已,或嗔骂侧目,或顶礼膜拜。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机遇,也造就不同的英雄。商场如战场,可谓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理由,即抓住了机遇,站在了潮头;每一个失败的企业家却有无数个借口,无非是潮起潮落,输给了潮流!白猫黑猫野猫家猫甚至三脚猫都疯狂抓老鼠,场面上轰轰烈烈,深层里暗流涌动,老鼠越来越少,猫越来越多,黑猫开始动白猫的心思,野猫也瞄着家猫蠢蠢欲动,三脚猫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经成了哪只猫的点心。经济体制改革平息了这种粗犷式发展。踩刹车的同时扔掉车上无用的包包担担。接着是科学发展观和又快又好的总基调。让发展保持了百分之八左右的中国速度。 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的历史局限性,无论最终的成败如何,他们都将定格在那个时代,失败的成了后人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成了后人复制的样板。但就整个历史长河而言,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都会被历史铭记。 激荡三十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三十年,失败过,出错过,有惊有险,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都吻合了我们的期待。中国社会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为下一个三十年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人还在树下大声骂娘。站在当下看过去,容易居高临下,吹毛求疵。批判的继承的确是我们该做的,但批判也应该对事不对人,别搞挖墓鞭尸这种看似大快人心实则令人寒心的事。毕竟我们之所以拥有现在的一切,都是有他们的血汗成份。再说,谁又能保证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另一个激荡三十年呢?别让这种戾气传染给了下一代,才是我们该做的!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多,终于把吴晓波这本书看完了,做了一千条左右的笔记,心中一时感慨万千但不知从何说起。 先说一下书本身,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相当不错的,通过时间线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把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发生在商业领域的重大变革一一梳理了一下,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随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能专业人士认为这本书存在种种瑕疵,但是对于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和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是够用的,原本混乱不清的发展逻辑可能看完以后就会比较清晰了,至少在我而言是这样的。 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个是以时间线一年为单位展开,这就不可避免这样的问题——一个商业大事件可能不会恰好就在这一年出现,可能延续好几年,可是中间一些年份又确实没什么事情可写,于是我会读到这一年提到这个事,然后不了了之,明年没有提到这个事儿的后续,然后后年一下子强行把这个事儿的后续又拎出来说,读者的阅读思路很难保持连贯。 比如我读到李经纬健力宝通过广州的运动会一炮而红的事,随后又提到健力宝产权不明晰,留下了隐患,这是一个伏笔。 看到后面,我已经忘了这个事儿了,在看另一个企业的故事,突然一下子又提到健力宝了,感觉段落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连接,只是那两件事情都发生在那一年。 另一个问题呢,我感觉这个是由书的基调决定的,这是站在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角度写的,所以作者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同情佩服民营企业,同时贬斥那些占了资源而业绩不行的国企,但是我在想 评判一个企业都可以仅仅根据其业绩来评价吗? 国企除了盈利,更基本的,保障的是民生工程,这项业务肯定不可能以盈利为目的,不然根本没人做。疫情期间,对比欧美的完全市场化,小政府主义,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化和欧美是不同的,有形的手仍然是巨大的,虽然遏制了一些优秀企业的扩张,但是也保证了市场的过度垄断。 此外,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行业,握在国企手里确实要比握在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民营企业手里好点,我们可以对比俄罗斯的寡头给军事基地停电,以前的安然让加州大面积停电。 但是在书中作者一直对这种情况表示遗憾,并且很推崇欧美的市场机制,就是完全的竞争机制,政府缺乏宏观调控。 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理解社会运作规律的小伙伴可以考虑阅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接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认识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作出的最重要的的决策——这些都是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的,但是呆板教条的陈述无法描摹出那段峥嵘岁月万分之一的魅力,为什么重要?与现在有什么关系? 以前我很幼稚,总觉得改革开放来了,青天就有了,改革开放来了,中国就太平了。 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水到渠成。 当时不是说邓公在南海边画了圈儿,什么城市啊金山啊就拔地而起了,真是简单啊! 读完这本书我想自己怎么就那么天真烂漫?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个什么光景? 当时文革刚刚过去,人们的思想还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枷锁之下的,姓“资”还是姓“社”是主流问题,因此一点小生意都是“投机倒把”。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并不比刚建国时好多少,十年动乱,国家停滞不前,基础设施本来就落后还遭到破坏。生产水平极低。 另一方面,文革也造就了一代文盲,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刚刚恢复的高考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对外,中国当时还算是与世隔绝的状态,外贸这些都是从0开始,怎么外贸也是不知道的。 在这种缺基建 缺技术 缺人才 缺经验 缺钱 缺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有的只是庞大的内部市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支持,有远见的一代领导人仍然小心而坚定地走下去了。 缺技术那就用市场换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缺制度那就不断尝试改革,“物价闯关”,“利改税”,“国退民进”都是国家进行的尝试,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终归还是螺旋上升的。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国有企业这个国家的“嫡长子”在改革开放中仿佛一直都是阿斗体质,不管国家怎么注资也改不了其亏损的现状,想来也是,市场竞争激烈,国企有政府兜底缺乏竞争动力,能躺平为什么要奋斗呢? 随后在国企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厂子的发展关系到厂长的业绩,于是也涌现了像褚时健、李经纬这样一批改革创新的国有企业家,不过产权的不明晰也带来了归属权的问题。 如果说国企是根红苗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子”,那么民营企业就是爹不疼娘不爱的“私生子”,民企是石头缝里顽强不屈的小草,虽然渺小但是生命力顽强。 国家最初为了在原材料供应上照顾国企,实行“价格双轨制”,体制内便宜,体制外贵,但这并没有便宜国企却养肥了一批体制内进货体制外卖的“倒爷”,万科的王石就是“倒爷”起家的。 民营企业虽然势单力薄,但是却总能适时地跟上市场的变化,臃肿笨重的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却时常处于下风,导致亏损。为了给国企筹资,也为了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于是中国的A股应运而生——所以中国的股市不是给散户赚钱的,是为国企筹资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资的拥入,国企又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经营不善的企业可能被合并收购,在企业管理人的经营下崛起的国企又面临着一个产权归属的问题了。 不少国有企业家希望通过MBO出资将企业买下,这个时候来竞争购买的还有外资,地方政府怀疑企业家的资金来源往往把企业卖给外资,酿出许多国有资产外流的悲剧,最引人动容的恐怕当属李经纬痛失“健力宝”一例了。 民营企业家则有自己的困难,经营企业需要许多执照,而国家对于执照的获取又有诸多限制,所以往往是企业已经诞生了,还没有取得“准生证”。现在大名鼎鼎的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当初造车用的还是一个监狱工厂的执照。 改革开放时期,温州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温州人也是一个避不开的群体。他们是市场的主力军,温州小商贩国家是屡禁不止,终于民营企业也能在温州市场上获取到原料了,另一方面,温州的假货也是臭名远扬,让人叫苦不迭,甚至于后来的炒房子温州人也是没有缺席的。 中国的楼市为什么会那么火热,也是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中央占了地方税收的大头于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获取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卖地所得不用上缴,于是土地买卖一下子火了起来,08年亚洲金融风暴,朱镕基总理决定催热房地产以扩大内需,让老百姓把钱花出去,随后十多年楼市泡沫越来越大,也火到了现在。 现在的格局多是当时的布局,现在的困顿也可能是当时的一步走错。 这本书是站在民营企业家的角度写的,在时代的大潮中那一代悲壮而坚毅的企业家们用人生书写那一代人的辉煌与苦难,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又想起了南德那个罐头换飞机,要炸喜马拉雅山使西北成为雨水丰沛之地的牟其中,也许这也是那个敢于狂想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还有那个借奥运之势,打造出“东方魔水”的李经纬。最后对健力宝的MBO功败垂成让人唏嘘不已,既有当时三水政府的短视,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的困局。 还有那个汽车业的颠覆者,那个喊出“要制造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的中国轿车”,豪言“到2006年,中国汽车业滩头阵地上唯一敢和外国企业叫板的,是我华晨”的战略家 仰融,最后因为选址触碰了地方政府利益而悲情出走国外,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像这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却最终因为制度困局而黯然离场的企业家还有很多。 这也让人意识到,那个时代,并不容易,但是面临种种困难还能书下豪言壮志并积极从事实业的人,确实令人敬佩。 那个时代虽然困难,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 当那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就写这么多了吧,虽然写了那么多还是不能表达我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022年8月8日
回首30年,我们从摆脱贫困,到改革开发,从而站上世界500强,短短的30年,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看完了中国沧海桑田的过程。 看到最后和作者心情一样,看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变成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带来的污染严重、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房价虚高等一系列问题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 这激荡的30年是一个多么世俗的年代,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灵焦虑无处不在,身份认同时时颠覆。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暧昧不明,很多企业家前途叵测。中国已经诞生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他们高高站在世界500强里,但是做出的贡献却让人乏味。 政府作为一个资本拥有者,一方面掌握着政策和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则以捍卫自己的资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这样的500强,我们是心虚的。 而让我们敬佩的是中国民间公司的成长一直处在一个强势资本集群的俯瞰之下艰难的爬着起来。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在30年的门槛上重温当年出发的目的:这个国家要实现复兴,这个民族要摆脱贫困,这块土地要重回全球化的怀抱,这里的每一个人要享受平等、民主的普世权利。 这本书很值阅读,让大家都了解国家这关键和重要30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如何发展到发生危机、泡沫不愧是重要的经验,因为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却是相似轮回发生。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国民品牌的创始历史,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当时环境下的经历,更让我知道了广告不可信,一切都是为了销售额,更让我知道了房价的暴利和所谓世界500强的背后催生。
三十年的改革史,居然就这么看完了。 打开这本书抱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如今买什么都是中国制造? 那这个问题问过德国的朋友,大多数说不出原因,有的说靠照抄,仅有一个坚称中国制造是以不顾环境的破坏性生产为代价树立起来的。 问过中国朋友,有说人口基数大(人口确实是巨大优势),也有说人力成本低、国人整体勤奋向上肯拼搏,加上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 从这本书里,看到中国制造的几个因素:灵活的个人小作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适时的国际舞台+经济政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制造慢慢从寒冬中复苏。到1992年政策时有大波动,南巡基本定了不搞政治斗争专注经济发展的调子。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大幅贬值,使中国产品有了价格优势,由内需转入外贸拉动型经济。2000年加入WTO后更是方便了出口。搭了全球化的便车,中国制造遍满世界。 这本书对于中国制造只是少有提到,更多是在讲企业史,其中企业的创立、发展和产权变革又是重点。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国有到私有的产权变革,而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之相伴进行,很多企业最初创立都是挂了国有的边,发展到后来又不得不经历腥风血雨的产权变革。作为一个外行,尽管作者不断强调,我还是无法理解产权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觉得自己好蠢😂如果有明白人,恳请赐教,为什么产权界定不清晰会制约企业发展? 有书友提到,纵观整个企业史,在民营企业家和国家争权益的斗争中,总是企业家败下阵来,不禁唏嘘,今天的大企业,哪个不是乖乖听话?政治斗争虽然不在明处,却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宝剑。又写到国有垄断企业如石油石化,拿着政策补贴,挤走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利用国家政策狂赚的时候,却没有回报社会。 看书的时候经常感慨社会的变迁之快,只要一两年,一个行业就成型了;又过三五年,这个行业又洗牌了;再过十几年,曾经风光的公司就不存在了… 生在这样的社会是幸运的,能见证种种可能性和天翻地覆让人血脉喷张,更有野心。看看周围的德国同事在讨论去哪里度假、家里的花园怎么布置,中国人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收入翻翻;德国一个年轻小伙说自己在投资股票和期权,已然让我吃惊(德国人碰投资的不多),问到他问什么投资,回答是为自己准备更充足的养老金!我大笑,中国人投资的目的会是财务自由吧,而养老金,在德国一般要工作到67岁才有全额领。养老的问题对国人来说太遥远了。未来充满变数,根本看不清,也喜欢一眼望不到头的样子。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这种公司演进,也许不是什么必然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走向不可能以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概念来加以规范,也不能以最宽泛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运作机制或经济模型来加以对比。其渐进的路径和速度至今仍然充满多变性。这个过程在整个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中分散地、各自独立地逐步进行,然后在一个时点上汇成一股合流。
兜兜转转,时而清醒,时而思维模糊,时而焦灼,时而悠闲……但总算是读完了。 本来计划在六月份读完的,这样,从读书痕迹来看,就至少能保证今年每月可以读完一本书。可惜,所有未发生的事情,就难以是100%确定的事情。这适用于所有的事情。 本书交待的事情,至少不全是灯饰太平,这点,已经很难得。我们公司产品正在接受核查,从一个月前的准备,到今天接受检查,我内心最深的感触是政府人员对于我们这种企业及职员的阶层碾压。中国企业的跌宕起伏,能够成事的,更多的来自于特定时代的机遇。 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候,对于财富的崇拜,而带动其他社会价值的偏离,让人一言难尽。可以从本书清晰发现,今天很多很多人的在今天这种价值观眼里的成功,更多的其实是产权变革,政府政策等不公平的产物。当然,对于30多岁的人来说,谁还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呢……
在社会的动荡变革中,我认为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心怀天下运筹帷幄的改革家,他们敢为天下先,去疴除弊,他们是社会变革的掌舵人,如邓公朱公(读到朱总理答记者问“不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时,感动不已);第二种是对社会变化和政策风向有敏锐嗅觉的人,这包括了实干的企业家,也包括了许多投机者;第三种则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社会的变化后知后觉,或因为跳不出认知局限,或因为客观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在变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命不由己。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第二类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好的时机并抓住了时机,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有人在顺境中依然保持清醒,有人在光环中逐渐迷失自我;有人足够幸运走得很顺,有人却不得不时刻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体制政策抗争却终不得自由,壮士末路。结果似乎是令人唏嘘的,但是又好像没那么重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免费,但是他们轰轰烈烈地来过一遭,他们真真切切地实现过自己的价值,他们终将被历史铭记。
作为一个00后对这段时间的历史知道的甚少,一些经常听到的道理“过去的机会多”、“时势造英雄”在这本书上得到了一个更深的体会。看到一个书评说这本书是“口嗨小说”,我认同却仍然非常推荐。书中描述的一个个顺势而为的企业家张瑞敏、柳传志、王石,虽然游走在灰色和黑色交界处但他们在各种情况做的各种决定仍对仍让我感触很大。邓公朱公心怀天下眼光长远令我热血沸腾,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总之,虽然看这本书像是听故事,一个个故事读起来热血澎湃但其中的故事仍然是依据比较真实的历史,补齐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看到了一些中国特有的东西,政商结合、改革开放、企业股份改制、房地产、股票、华为企业的眼光卓越,30小时花的很值,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神作,未来也能改变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判断和做法。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我们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在毫无前人的经验和指点下,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先行者们,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益,他们都如同背负泰山而跨越北海般的艰难困苦,负重前行。 一定要向那些如唐吉可德般孤身只影挑战旧习俗的孤勇者们,报以热烈掌声。无论成败荣辱,他们都是英雄。 不过本书虽然故事性较强,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重点。就像一个记流水账的大众科普读物,很容易看完了就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传记作品,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段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那个时代的激情澎湃。作者以丰富的史料、详实的论述和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画卷,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动容,为之感慨。 1978至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激荡人心的三十年,每一年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主题,穿插着种种繁华与落寞,快乐与悲伤。本书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释。 在“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指导观念下,企业和企业家们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在国内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虽然到现在还是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但已趋于成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功成名就,也有人黯然退场。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当初的梦想在逐一实现。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那些默默奋斗的国人的努力和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9天,读完激荡三十年,差不多一天一年😂。从78年到08年,作为一个零零后,对这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历史所知甚少。读完之后还是很感慨的。78年改革之初,压抑了十年之久的人们突然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家以极大的激情和勇气,向着改革这条崎岖而明亮的道路前行,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高昂,时而消沉,摸着石头过河,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困顿。在重重困难的打击下,很多人都不知所措,有的人熬出头了,而更多的只是昙花一现。但这些改革的探路者们,在面对制度的缺陷,政策的不完善等时代背景的制约下,仍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以自下而上的需求,推动着自上而下的改革,让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中国制造风靡全球,到大国崛起,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的了耀眼的成就。
到底是金融界大咖,能整理出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历史且如此详细描述解剖,需要海量信息及精准专业知识,向吴晓波及其团队致敬。作为非金融界人士,读完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了解,而不是对金融机制,产业革命的透析!如果说这是一部无数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一种在面临窒息时弄潮儿的创新史。在这个风起云涌激荡永恒的岁月里,我看到了勇敢智慧者的决绝和一种矢志不渝的坚韧,更看到了掌舵者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面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在对与错,进与退的水火交融处我也看到了沉默中去验证去试验去辨别的客观辩证。有一点,在历史机遇的大发展中,勇敢与坚韧是一种特质,没有这个特质在革新的年代和岁月是不可能走出一条暂新的丛林路。在这条路上,有人折戟沉沙,有人独立特性,有人欲壑难填……但无论成功者还是沉沦者,都没有失败者,有人投机取巧有人绝地反击也有人身陷囹圄,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勇敢的先行者,在这个领域,有基本的规律选择,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市场洪荒的推力,有社会机制可控的诉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践行,可以裸泳可以整装,但不能不下水。无论是社会机制的引领者,市场变革的创新者,他们都表现了赤诚的果敢。或许很多人会质疑这些人的动机,或许很多人会拿经济命题和传统的人伦道德去拼凑比对,在我看来都是过于狭隘的。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我们没必要都成为经济学家,也没必要都饱读专业书籍,但我们却应该看到人性里闪耀和光辉的一面,那就是做事的态度,做人的方式,在激荡三十年里我是看到了这种描述,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更读到了一个民族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这才是我对未来有着更多期许和希望的源泉,因为这个民族一直流淌着这种探索、变革、百折不挠、迎头而上的血液,同时他有着融通、圆润的基因,这不是一朝一夕行成的,而是几千年智慧的沉淀,无论三十年,三百年,无论阴霾重重还是霞光万里,无论经济、政治、科学,我能预见的是或许会有曲折,或许会有蜕变和重生,但中华民族的智慧会引领我们一直往前,对未来认知和掌控的能力从不会停滞。这就是读完本书留给我的启发,当然您不妨抽点时间也去阅览一下,个人觉得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强][强][强]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经济和历史可谓是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这里面诞生了太多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人物,出现了太多时代鲜明、顺势而为的公司。 姓资还是姓社,黑猫还是白猫,太多的政治矛盾、复杂的意识形态、动荡的社会基层,杂糅而生、方向坚定。 政策出台与基层发展互相制约、基层发展充分引领政策出台,国资、外资、民营,三大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出了一场只属于中国的当代大戏。 没有任何一条道路是绝对正确的,只要坚守初心、守正创新,中国就会爆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让世界为之一振、让他国刮目相看。 这就是中国!
适合听的一本书,不过也就听听,因为很多历史已经学过,关于人物故事的内容写的更偏向故事性,所阅读门槛很低,一度听得热血沸腾,可是这也是本书的弱点。 就是这种神话手法一样的描述,容易把这些真实的甚至还活着的人物描述的过于脸谱化扁平化。比如把某些人描述的过于伟光正,改革的尝试其实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在违法边缘试探,一面是对财富物质生活的渴望;又比如对于权利和控制欲的执着,作者的行文中更能看出他对个人对私有的偏向,在写到某些企业家早前创业时,他们坚持没注册成集体性质的公司,作者语气中都是敬佩和庆幸,写到某些企业做出实在的饼开始利益纷争时,他又是惋惜;更离谱的是对于商场和官场之间的勾连,他把某些企业家又写得很磊落,不仅自认坦荡荡从不做某些脏事,还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病魔斗争,挑战奇险的大自然等等。这些私营老板仿佛带着振兴民族的伟大使命,让人共情…可听着听着感觉不对劲,这本几年前的畅销书太早了,层出不穷的新闻,不断续写的故事,不断被挖掘的内幕,不断暴露的充满贪欲的动机,让书中的某些描述总结显得十分苍白。 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这本书其实是新时代的故事汇,一种新鸡汤,关于创业和投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这只能模糊带过甚至不提及,就像当天的热点,给你描述一个新闻,只有一个片段,第二天换另一个人又能补一个片段,我们看到的则是作者摘录的部分片段,有些是事实,比如什么企业收购或并购重组了另一些企业,有些是不太重要的参考,比如书中常引用的某些采访,采访通常是会知会或者也就是口嗨一样,听他们自卖自夸还不如看他们到底做了啥。作为一本偏历史的读物,这些是有失客观公正的。此书阅读门槛之低但篇幅之长,极易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在此我终于为刚开始读的时候的热血激荡和感动失去了理智和判断而羞愧。 另:前一阵在某站看到一个大象放映室的激荡四十年视频,看了一两集,基本上就是按这本书的稿子写的,性质一致。可能此书作者是屁股坐歪了一点选择材料上筛选的比较巧妙,但视频作者未知。。。也许大家都是东搬西运的。。。 这种种的一切更警醒自己,不要为碎片化的阅读而自嗨,不要为读书时长而麻痹,更要讲方法,系统学习,警惕被如最近被封的某曾酒驾的一首歌公知这类人带节奏,抱着开放态度去学习,尊重他人的专业。其实以前读畅销书还是很少,理由还是如上所述,相信自己曾经的判断,知识一定是系统化的,有基础往上越来越难的,但认知如此迂回不可避免。可能就是螺旋式的前进吧。记得永远和真实的人做朋友,而不是时间、作者、知识,别被这些所谓的重新定义概念给弄傻了,这和卖拐有啥区别?
断断续续已经看完了这一本两千多页的书,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中国商业史的书。 首先从语言风格上说,语言风格平淡朴实,没有过多自己的观点,更偏向于记叙一个个故事。 在全文逻辑上说,以时间和企业家创业以及制度的改革为线索,贯穿全文,虽然是用一个个故事拼凑出来的文章内容,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做的非常自然,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比较流畅,在故事的转折处并没有太突兀。流畅自然,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 从文章内容上说,以时间为轴,书写了各种企业家的故事,通过企业创业的故事,企业家所面临的艰辛困苦,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制度的一步步尝试与完善,更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步的困难和不易。 从自己的感受来说,作为一个00后,从一开始并不了解的集体制企业,到最后熟悉的互联网浪潮,从一些之前没听过的企业家,到最后现在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人才,真的能感到时代的洪流向自己扑面而来,自己真正的处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之中。 从自己的领悟上来说,首先认识到了虽然那个金碧辉煌的年代似乎做什么都能挣钱,但是也更需要一些人真正脚踏实地的开始,务实胆大,是企业的开始,勇敢果断,是在处理种种决策时必不可少的品质,博学心细,是了解研究政策和企业以及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有的企业或者企业家经久不衰,而有的却如同昙花一现,这与企业家本身的文化程度和性格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史的一粒沙子,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每一个新出台的政策对于每一个在政策下的企业家都是一种压力,或利或弊,企业家要真正理解政策的含义,未雨绸缪,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更要如履薄冰,了解到自己所下发的政策对大众造成的影响,做好真正的调研,了解摸清真正的问题,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让政策的善意真正释放出来。 对于大众来说,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行动纲领,中国国情的特殊让我们无法找到各种情况的先例自己解决办法,我们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才能做到解决问题,让一系列好的政策普适于大部分人。 人的短短一生,限制了我们大众只关注于当下,这就更要提醒我们要跳出当前,拉长自己的思索问题的时间线,仅仅以本书的时间来说,是激荡的三十年,或者不只是三十年,对于中国来说这可能只是她从幼年走向青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从成年走向暮年。当我们在当下认为一个政策对自己不好的时候,拉长时间线,我们就可能会看到整体的趋势是向好的。“螺旋上升”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规律,股市牛短熊长,但是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否认在变好的。当我们在抨击一项政策的时候,应当不仅仅立足当下。也希望大众可以对当前的中国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毕竟没有一项宏大的事业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1978年,是改革开放元年,也是我出生之年,所以我对于这之后的人人事事更容易产生共鸣。1978–2008年,尽管生活在这段时间,反倒对这段时间缺少系统的了解,可能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如今站在2019经吴老师的指引回望那三十年,感到熟悉又陌生,很多人很多事耳熟能详,可他们起起落落的真相又让人唏嘘不已,或扼腕叹息,或羡慕不已,或嗔骂侧目,或顶礼膜拜。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机遇,也造就不同的英雄。商场如战场,可谓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理由,即抓住了机遇,站在了潮头;每一个失败的企业家却有无数个借口,无非是潮起潮落,输给了潮流!白猫黑猫野猫家猫甚至三脚猫都疯狂抓老鼠,场面上轰轰烈烈,深层里暗流涌动,老鼠越来越少,猫越来越多,黑猫开始动白猫的心思,野猫也瞄着家猫蠢蠢欲动,三脚猫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经成了哪只猫的点心。经济体制改革平息了这种粗犷式发展。踩刹车的同时扔掉车上无用的包包担担。接着是科学发展观和又快又好的总基调。让发展保持了百分之八左右的中国速度。 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的历史局限性,无论最终的成败如何,他们都将定格在那个时代,失败的成了后人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成了后人复制的样板。但就整个历史长河而言,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都会被历史铭记。 激荡三十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三十年,失败过,出错过,有惊有险,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都吻合了我们的期待。中国社会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为下一个三十年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人还在树下大声骂娘。站在当下看过去,容易居高临下,吹毛求疵。批判的继承的确是我们该做的,但批判也应该对事不对人,别搞挖墓鞭尸这种看似大快人心实则令人寒心的事。毕竟我们之所以拥有现在的一切,都是有他们的血汗成份。再说,谁又能保证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另一个激荡三十年呢?别让这种戾气传染给了下一代,才是我们该做的!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多,终于把吴晓波这本书看完了,做了一千条左右的笔记,心中一时感慨万千但不知从何说起。 先说一下书本身,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相当不错的,通过时间线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把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发生在商业领域的重大变革一一梳理了一下,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随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能专业人士认为这本书存在种种瑕疵,但是对于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和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是够用的,原本混乱不清的发展逻辑可能看完以后就会比较清晰了,至少在我而言是这样的。 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个是以时间线一年为单位展开,这就不可避免这样的问题——一个商业大事件可能不会恰好就在这一年出现,可能延续好几年,可是中间一些年份又确实没什么事情可写,于是我会读到这一年提到这个事,然后不了了之,明年没有提到这个事儿的后续,然后后年一下子强行把这个事儿的后续又拎出来说,读者的阅读思路很难保持连贯。 比如我读到李经纬健力宝通过广州的运动会一炮而红的事,随后又提到健力宝产权不明晰,留下了隐患,这是一个伏笔。 看到后面,我已经忘了这个事儿了,在看另一个企业的故事,突然一下子又提到健力宝了,感觉段落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连接,只是那两件事情都发生在那一年。 另一个问题呢,我感觉这个是由书的基调决定的,这是站在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角度写的,所以作者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同情佩服民营企业,同时贬斥那些占了资源而业绩不行的国企,但是我在想 评判一个企业都可以仅仅根据其业绩来评价吗? 国企除了盈利,更基本的,保障的是民生工程,这项业务肯定不可能以盈利为目的,不然根本没人做。疫情期间,对比欧美的完全市场化,小政府主义,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化和欧美是不同的,有形的手仍然是巨大的,虽然遏制了一些优秀企业的扩张,但是也保证了市场的过度垄断。 此外,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行业,握在国企手里确实要比握在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民营企业手里好点,我们可以对比俄罗斯的寡头给军事基地停电,以前的安然让加州大面积停电。 但是在书中作者一直对这种情况表示遗憾,并且很推崇欧美的市场机制,就是完全的竞争机制,政府缺乏宏观调控。 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理解社会运作规律的小伙伴可以考虑阅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接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认识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作出的最重要的的决策——这些都是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的,但是呆板教条的陈述无法描摹出那段峥嵘岁月万分之一的魅力,为什么重要?与现在有什么关系? 以前我很幼稚,总觉得改革开放来了,青天就有了,改革开放来了,中国就太平了。 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水到渠成。 当时不是说邓公在南海边画了圈儿,什么城市啊金山啊就拔地而起了,真是简单啊! 读完这本书我想自己怎么就那么天真烂漫?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个什么光景? 当时文革刚刚过去,人们的思想还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枷锁之下的,姓“资”还是姓“社”是主流问题,因此一点小生意都是“投机倒把”。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并不比刚建国时好多少,十年动乱,国家停滞不前,基础设施本来就落后还遭到破坏。生产水平极低。 另一方面,文革也造就了一代文盲,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刚刚恢复的高考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对外,中国当时还算是与世隔绝的状态,外贸这些都是从0开始,怎么外贸也是不知道的。 在这种缺基建 缺技术 缺人才 缺经验 缺钱 缺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有的只是庞大的内部市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支持,有远见的一代领导人仍然小心而坚定地走下去了。 缺技术那就用市场换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缺制度那就不断尝试改革,“物价闯关”,“利改税”,“国退民进”都是国家进行的尝试,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终归还是螺旋上升的。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国有企业这个国家的“嫡长子”在改革开放中仿佛一直都是阿斗体质,不管国家怎么注资也改不了其亏损的现状,想来也是,市场竞争激烈,国企有政府兜底缺乏竞争动力,能躺平为什么要奋斗呢? 随后在国企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厂子的发展关系到厂长的业绩,于是也涌现了像褚时健、李经纬这样一批改革创新的国有企业家,不过产权的不明晰也带来了归属权的问题。 如果说国企是根红苗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子”,那么民营企业就是爹不疼娘不爱的“私生子”,民企是石头缝里顽强不屈的小草,虽然渺小但是生命力顽强。 国家最初为了在原材料供应上照顾国企,实行“价格双轨制”,体制内便宜,体制外贵,但这并没有便宜国企却养肥了一批体制内进货体制外卖的“倒爷”,万科的王石就是“倒爷”起家的。 民营企业虽然势单力薄,但是却总能适时地跟上市场的变化,臃肿笨重的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却时常处于下风,导致亏损。为了给国企筹资,也为了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于是中国的A股应运而生——所以中国的股市不是给散户赚钱的,是为国企筹资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资的拥入,国企又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经营不善的企业可能被合并收购,在企业管理人的经营下崛起的国企又面临着一个产权归属的问题了。 不少国有企业家希望通过MBO出资将企业买下,这个时候来竞争购买的还有外资,地方政府怀疑企业家的资金来源往往把企业卖给外资,酿出许多国有资产外流的悲剧,最引人动容的恐怕当属李经纬痛失“健力宝”一例了。 民营企业家则有自己的困难,经营企业需要许多执照,而国家对于执照的获取又有诸多限制,所以往往是企业已经诞生了,还没有取得“准生证”。现在大名鼎鼎的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当初造车用的还是一个监狱工厂的执照。 改革开放时期,温州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温州人也是一个避不开的群体。他们是市场的主力军,温州小商贩国家是屡禁不止,终于民营企业也能在温州市场上获取到原料了,另一方面,温州的假货也是臭名远扬,让人叫苦不迭,甚至于后来的炒房子温州人也是没有缺席的。 中国的楼市为什么会那么火热,也是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中央占了地方税收的大头于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获取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卖地所得不用上缴,于是土地买卖一下子火了起来,08年亚洲金融风暴,朱镕基总理决定催热房地产以扩大内需,让老百姓把钱花出去,随后十多年楼市泡沫越来越大,也火到了现在。 现在的格局多是当时的布局,现在的困顿也可能是当时的一步走错。 这本书是站在民营企业家的角度写的,在时代的大潮中那一代悲壮而坚毅的企业家们用人生书写那一代人的辉煌与苦难,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又想起了南德那个罐头换飞机,要炸喜马拉雅山使西北成为雨水丰沛之地的牟其中,也许这也是那个敢于狂想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还有那个借奥运之势,打造出“东方魔水”的李经纬。最后对健力宝的MBO功败垂成让人唏嘘不已,既有当时三水政府的短视,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的困局。 还有那个汽车业的颠覆者,那个喊出“要制造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的中国轿车”,豪言“到2006年,中国汽车业滩头阵地上唯一敢和外国企业叫板的,是我华晨”的战略家 仰融,最后因为选址触碰了地方政府利益而悲情出走国外,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像这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却最终因为制度困局而黯然离场的企业家还有很多。 这也让人意识到,那个时代,并不容易,但是面临种种困难还能书下豪言壮志并积极从事实业的人,确实令人敬佩。 那个时代虽然困难,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 当那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就写这么多了吧,虽然写了那么多还是不能表达我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022年8月8日
回首30年,我们从摆脱贫困,到改革开发,从而站上世界500强,短短的30年,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看完了中国沧海桑田的过程。 看到最后和作者心情一样,看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变成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带来的污染严重、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房价虚高等一系列问题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 这激荡的30年是一个多么世俗的年代,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灵焦虑无处不在,身份认同时时颠覆。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暧昧不明,很多企业家前途叵测。中国已经诞生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他们高高站在世界500强里,但是做出的贡献却让人乏味。 政府作为一个资本拥有者,一方面掌握着政策和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则以捍卫自己的资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这样的500强,我们是心虚的。 而让我们敬佩的是中国民间公司的成长一直处在一个强势资本集群的俯瞰之下艰难的爬着起来。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在30年的门槛上重温当年出发的目的:这个国家要实现复兴,这个民族要摆脱贫困,这块土地要重回全球化的怀抱,这里的每一个人要享受平等、民主的普世权利。 这本书很值阅读,让大家都了解国家这关键和重要30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如何发展到发生危机、泡沫不愧是重要的经验,因为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却是相似轮回发生。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国民品牌的创始历史,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当时环境下的经历,更让我知道了广告不可信,一切都是为了销售额,更让我知道了房价的暴利和所谓世界500强的背后催生。
三十年的改革史,居然就这么看完了。 打开这本书抱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如今买什么都是中国制造? 那这个问题问过德国的朋友,大多数说不出原因,有的说靠照抄,仅有一个坚称中国制造是以不顾环境的破坏性生产为代价树立起来的。 问过中国朋友,有说人口基数大(人口确实是巨大优势),也有说人力成本低、国人整体勤奋向上肯拼搏,加上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 从这本书里,看到中国制造的几个因素:灵活的个人小作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适时的国际舞台+经济政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制造慢慢从寒冬中复苏。到1992年政策时有大波动,南巡基本定了不搞政治斗争专注经济发展的调子。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大幅贬值,使中国产品有了价格优势,由内需转入外贸拉动型经济。2000年加入WTO后更是方便了出口。搭了全球化的便车,中国制造遍满世界。 这本书对于中国制造只是少有提到,更多是在讲企业史,其中企业的创立、发展和产权变革又是重点。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国有到私有的产权变革,而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之相伴进行,很多企业最初创立都是挂了国有的边,发展到后来又不得不经历腥风血雨的产权变革。作为一个外行,尽管作者不断强调,我还是无法理解产权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觉得自己好蠢😂如果有明白人,恳请赐教,为什么产权界定不清晰会制约企业发展? 有书友提到,纵观整个企业史,在民营企业家和国家争权益的斗争中,总是企业家败下阵来,不禁唏嘘,今天的大企业,哪个不是乖乖听话?政治斗争虽然不在明处,却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宝剑。又写到国有垄断企业如石油石化,拿着政策补贴,挤走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利用国家政策狂赚的时候,却没有回报社会。 看书的时候经常感慨社会的变迁之快,只要一两年,一个行业就成型了;又过三五年,这个行业又洗牌了;再过十几年,曾经风光的公司就不存在了… 生在这样的社会是幸运的,能见证种种可能性和天翻地覆让人血脉喷张,更有野心。看看周围的德国同事在讨论去哪里度假、家里的花园怎么布置,中国人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收入翻翻;德国一个年轻小伙说自己在投资股票和期权,已然让我吃惊(德国人碰投资的不多),问到他问什么投资,回答是为自己准备更充足的养老金!我大笑,中国人投资的目的会是财务自由吧,而养老金,在德国一般要工作到67岁才有全额领。养老的问题对国人来说太遥远了。未来充满变数,根本看不清,也喜欢一眼望不到头的样子。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这种公司演进,也许不是什么必然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走向不可能以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概念来加以规范,也不能以最宽泛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运作机制或经济模型来加以对比。其渐进的路径和速度至今仍然充满多变性。这个过程在整个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中分散地、各自独立地逐步进行,然后在一个时点上汇成一股合流。
兜兜转转,时而清醒,时而思维模糊,时而焦灼,时而悠闲……但总算是读完了。 本来计划在六月份读完的,这样,从读书痕迹来看,就至少能保证今年每月可以读完一本书。可惜,所有未发生的事情,就难以是100%确定的事情。这适用于所有的事情。 本书交待的事情,至少不全是灯饰太平,这点,已经很难得。我们公司产品正在接受核查,从一个月前的准备,到今天接受检查,我内心最深的感触是政府人员对于我们这种企业及职员的阶层碾压。中国企业的跌宕起伏,能够成事的,更多的来自于特定时代的机遇。 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候,对于财富的崇拜,而带动其他社会价值的偏离,让人一言难尽。可以从本书清晰发现,今天很多很多人的在今天这种价值观眼里的成功,更多的其实是产权变革,政府政策等不公平的产物。当然,对于30多岁的人来说,谁还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呢……
在社会的动荡变革中,我认为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心怀天下运筹帷幄的改革家,他们敢为天下先,去疴除弊,他们是社会变革的掌舵人,如邓公朱公(读到朱总理答记者问“不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时,感动不已);第二种是对社会变化和政策风向有敏锐嗅觉的人,这包括了实干的企业家,也包括了许多投机者;第三种则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社会的变化后知后觉,或因为跳不出认知局限,或因为客观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在变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命不由己。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第二类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好的时机并抓住了时机,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有人在顺境中依然保持清醒,有人在光环中逐渐迷失自我;有人足够幸运走得很顺,有人却不得不时刻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体制政策抗争却终不得自由,壮士末路。结果似乎是令人唏嘘的,但是又好像没那么重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免费,但是他们轰轰烈烈地来过一遭,他们真真切切地实现过自己的价值,他们终将被历史铭记。
作为一个00后对这段时间的历史知道的甚少,一些经常听到的道理“过去的机会多”、“时势造英雄”在这本书上得到了一个更深的体会。看到一个书评说这本书是“口嗨小说”,我认同却仍然非常推荐。书中描述的一个个顺势而为的企业家张瑞敏、柳传志、王石,虽然游走在灰色和黑色交界处但他们在各种情况做的各种决定仍对仍让我感触很大。邓公朱公心怀天下眼光长远令我热血沸腾,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总之,虽然看这本书像是听故事,一个个故事读起来热血澎湃但其中的故事仍然是依据比较真实的历史,补齐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看到了一些中国特有的东西,政商结合、改革开放、企业股份改制、房地产、股票、华为企业的眼光卓越,30小时花的很值,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神作,未来也能改变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判断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