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吴晓波
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 ★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倾力之作 ★当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遇上中国财经界最冷静的一双眼睛。 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 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
Cog Rev 2.0

互联网自1969年在美国诞生,到1994年传入中国,在中国互联网发生三次圈地运动: 第一次圈地:1999年左右,产生了新浪,搜狐,网易三大巨头; 第二次圈地:2007年之后,百度,阿里,腾讯成为新三大巨头,即BAT; 第三次圈地:2012年开始,智能手机突起带来的又一次跑马圈地之争。在这之前,乔帮主推出的iPhone和iPad开启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那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当Pony还在同新浪微博争夺用户的时候,2011年张小龙推出了微信,无疑将腾讯推向了巅峰,因为从用户数和市值上来看,微信的出现相当于创造了另一个腾讯。 2019如今,ByteDance(字节跳动)这个从2012年开始,才过7年似乎就要取代百度,成为新三巨头。 小马哥最感兴趣的专业是天文学和物理学,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他说:“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很同意这段话。 如今住在南山区,腾讯帝国就在附近。腾讯的战略就是: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撬动“阿基米德杠杆”的那个支点一直都是用户体验。

Cog Rev 2.0

如今住在深圳南山区,腾讯帝国就在附近。腾讯的战略就是: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撬动“阿基米德杠杆”的那个支点一直都是用户体验。

华正-陈平峰 梅州安吉尔

如今住在深圳南山区,腾讯帝国就在附近。腾讯的战略就是: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撬动“阿基米德杠杆”的那个支点一直都是用户体验。

冰岛之冰激凌

越来越喜欢IT程序员了!

Tegic®

花了5个半小时终于读完了《腾讯传》,挣了10书币,然后俺给2.5分(满分5分) 1分是给段子的。里面对于腾讯早期的一些段子引用非常多,真假莫辩,很有意思,为腾讯这家公司提供了不少形象化的素材,这个可以在以后吹牛用。通过各种段子和各种pony的几个转变,把核心高管描写得还算比较形象,不至于成为符号。 1分是给里面几个转折点的描写的,主要是QQ号收费、Q币、被攻击不互联互通、3Q大战及之后的战略转型期等,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人忘记,因为此书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岁月。 0.5分是给前半部的,后半部0分,收得太仓促了,而且基本上没有吴晓波自己的东西了,很多都是大段引用外部的观点。 扣掉的1分,是只写了腾讯成长到现在的“外因”,“因内”只写了决策和思考的过程及外部环境,而忽视了腾讯本身强大的文化向心力,陷入了太祖爷批判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套路。老人家教导俺们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腾讯的文化我认为是很强悍的,而且过去十多年来,愿景、使命、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都没变过,只有价值观与时俱进微调了一下,从“尽责”升级到了“进取”,可以说是一个指导思想指导了十几年没怎么变,但是企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间的纽带应该就是文化。 再扣掉的1分,是没有描写腾讯不那么成功的领域,比如说电商、搜索、微博、朋友网,还有早期无数的软件,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回头看,又或者是羞于面对。martin曾经曰过,腾讯对于管理干部的一大要求就是看是否能从挫折中不屈不挠。正因为行业发展太快,所以很多历史经验需要从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需要从失败中总结、复盘。 好了,结语就是我在书里引用过的,腾讯走到现在确实有运气成份,但有40%是纯粹的运气,有60%的运气是因为高管团队的智慧、员工的努力、强大的文化纽带、十余年来建立的工作方法(如对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等)等其它内在的东西争取来的。

陈以 汉唐农业(水+肥)

从吴晓波最新书《茅台传》(书评:认为一般)转来看这本《腾讯传》,推荐此书。 这是腾讯较为详实的演进发展史,如果你身处那个年代,你会有更多感受。那个年代的我们都是吃瓜群众,拥有 hotmail,sina,sohu,163,gmail,qq 邮箱,拥有新浪微博,开过第一批阿里巴巴企业账户。 那个年代,我的一个朋友卖过 Q 币,但,我忘了买腾讯股票(笑)。 时间长河流过,留下了自己,你要更好的爱自己,与自己和解,更好的爱你所拥有的,珍惜珍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一饮尽千钟

心怀敬意读完了《腾讯传》。这是继《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后,我第二次拜读吴晓波先生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如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腾讯公司和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自从读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后,算是认识了吴晓波这么一位企业家兼财经作家,而且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尤其喜欢他的叙事风格。他的大作,虽然写的是财经方面的内容,但冷静的思维、轻松的表述、蕴含的情感,读来很有质感和趣味,完全没有对题材的距离感。在《腾讯传》的阅读中,我又一次找到了这种感觉。同时感觉吴晓波先生写作本书时非常巧妙地处理了"腾讯素材",即借腾讯18年的成长场景来叙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程,非常清晰地呈现了腾讯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蝶变的成长故事;通过对"腾讯案例"的讲述,演绎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独特的生长方式,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世界互联网舞台上视野开阔、充满锐气、善于创新、敢闯敢干的优秀表现的赞扬。对马化腾、马化腾团队、腾讯公司等三个叙述主体进行了有侧重的描写,重点展现了国际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腾讯公司从简单模仿到技术创新,从封闭式发展到开放性共享,从重技术路线到重文化战略的一般性成长规律,同时对它抓抢机遇、顺势而为,敢于创新、勇立潮头的"民族英雄″形象给予褒扬。无疑,马化腾及其团队是业界最杰出的群体之一,但吴晓波先生着眼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历程"的概述,对人物群像只作了粗线条勾勒,所以在有的读者看来,显得写"浅"了,读来不够过瘾。总之,《腾讯传》不仅叙述了腾讯公司的成长故事,更是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讴歌。感谢吴晓波先生。(本人水平实在有限,抖胆胡说,贻笑大方,请书友见谅!)

玻璃壳

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而创新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早在1998年,凯文·凯利就在《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预见过互联网企业的这一经典特征,他称之为“流变”:网络经济从改变进入流变状态,流变推翻既有事物,为更多创新的诞生提供温床,这种动态或许被看作“复合再生”,它源于混乱的边缘。

简单生活Adam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随笔 还记得高中时代的信息技术课,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美女老师,她在课上和我们讲雅虎、Email,那是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年代。刚读完《腾讯传》,又看了一下书名,后面还有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这句。未读完整阅读全书没啥感觉,读完之后却发现“进化论”这词用在这本书作为书名确实恰到好处。 读完《腾讯传》忽然发现腾讯确实是个伟大公司,它在悄无声息时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日常生活中水和电一样的融入。初中时我申请了QQ,至今仍然使用着。微信更是成了工作中必不可少,单位领导的很多要求通知都通过微信传达。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Q邮箱大家耳熟能详。哦,还有微信读书…… 《腾讯传》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很多的理念值得去学习。或多或少曾经接触过,但以前可能都是碎片化。马化腾被称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首先,先从马化腾的七种武器说起。 1、产品极简主义 Don't make me think.这是马化腾的名言,腾讯对产品极简做到了苛刻自己,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为什么微信很多功能同业无法超越?因为它已经做到了极简,同业如果再加按钮,他就失败了。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 2、用户驱动战略 腾讯要求每位员工对用户反馈做到及时处理。甚至是量化指标,联系100位客户,收集1000条反馈信息。马化腾自己也是产品第一体验者,不断提出自己的使用感受。 3、内部赛马机制 腾讯很多优化产品并不是高层的决定或者创意,绝大多数来自中层,来自各个团队。如同微信之父张小龙。 4、试错迭代策略 最近“迭代”词似乎有点火,可腾讯一直在这样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5、生态养成模式 这个似乎是营销的较高境界,形成客户使用生态。就像我们离不开水、电一样。几乎大多数人都在自发使用淘宝、QQ、微信等等。 2011年1月微信始发,张小龙负责的QQ邮箱团队并没有刻意去推广,如果微信没有体现出自生长的能力,做推广收获就不大。 还有王者荣耀,身边好多朋友在玩,各行各业。对于最近对游戏的批判,我个人赞同局座召忠的观点,不否定,游戏本身是益智的。不能因为涮羊肉好吃,有人吃多撑死了就拒绝吃涮羊肉。 6、资本整合能力 7、专注创业初心 腾讯对产品的功能实现,几乎追求完美。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余就是帮助客户解决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但是核心功能要做到极致。 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文字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了解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更加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生活中的我们其实真的也需要这样。 腾讯从默默无闻渐渐走向伟大,之前开始时我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美女并没有向我们推荐腾讯门户,注册的邮箱也不是QQ邮箱。在取得伟大业绩同时,同时不忘居安思危,这与它迭代试错不谋而合。马化腾在“打开未来之门”提到: 1.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丢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客户服务的文化时刻才是最坏的时刻。 2.也没有最好的时刻 3.让我们放下愤怒(3Q大战) 4.让我们保持敬畏:过去,我们总是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想一想什么是被我们认同的 5.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 马化腾不是一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人,不像其他成功人士那样警局迭出,很多演讲也缺少“哲理”,但确实是来自实践的“道理”,是繁文缛节后的精华。 如: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速度:快速迭代。灵活度:更早预见问题,主动变化。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开放协作度:连接,开放,协作,分享。创新度。进化度: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主修复,自主净化!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生物学的进化企业😊👍(完) 后记:不断试错,快速迭代。腾讯2011年1月就推出了微信,我大概是几年后使用。2015年底推出微信读书,我是今年使用😂公众号之前虽有了解,之前一直未使用过。读完此书,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总是滞后,“忽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已不认识这个世界”。哈哈,对于前沿信息,如果有书友了解一些途径,渠道,或者APP希望广大书友能够推荐一下,再此先谢谢啦😊

沸腾的北岸

腾讯史就是我们80后的互联网史,齐头并进盘根错节。 马化腾也想不到,他会有今天。从最早期的三大门户到重新整个的BAT再到今天的抖音快手,腾讯一直处在上升期,但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 舆论总是谴责腾讯的抄袭,殊不知中国在互联网方面,本就少见很独特的创新,模式都是学美日韩,拿来研判,然后改良,成功的不多,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才是一批又一批。 腾讯被人拍过,也拍过别人,有红太狼温柔的平底锅,也有猪八戒残暴的九齿钉耙。互联网公司从不缺假想敌,先拍下去再说,商业逼仄的空间,哪容得下那么多精挑细选。 今天孟晚舟上班了,大批员工意料之中的提前等待,是回归的力量,也是资本的力量。马化腾的表情包,也标榜着资本的魅力,一个名人的生存环境,不缺鲜花与赞誉,也不乏压力与苦闷,最公平的24小时,农民工赚时薪,我们赚月薪,精英赚年薪,顶尖人才赚的是秒薪。 有几个人有勇气创造出微信去对抗自己的根基产品,就像《英雄联盟》与《王者荣耀》的内卷,然而在你做封闭选择的时候,马化腾会笑着表示:我又吃亏了。 短期内无人能撼动腾讯的地位,于是吴晓波还可以再筹划一册,从2016年写到2035——我坚信这只帝企鹅的寿命。 除了微博 腾讯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风口 就像莱万的9分钟进5球 麦迪的35秒13分 它们都奇迹地把握住了每一次机遇 强大的复制+微创新 极简主义的又一次不战自胜 而全民公敌核心在于“全” 腾讯吞下了所有的芝士和肉丁 糊掉的饼边给不给你 还须看心情 生存还是灭亡 不再是个哲学课题 束手就擒还是挣扎一下 才是终极问题

Jared

(一)认识吴晓波老师是在看他的《激动三十年》开始的,当时意犹未尽,一口气又买了他的《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和《大败局》。又在图书馆看完了《吴敬琏传》。之后他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中卖他的散文集我第一时间买到了他的签名版。前几天他的《腾讯传》首发时,系统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差点又下手买了。 (二)吴晓波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要我说话他可能是作家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商人中最有文人气息的。也正因为如此,腾讯的首部大传才会放心地交给吴老师吧。这本《腾讯传》延承他的作品特点——脉络清晰,每个产品及事件的诞生娓娓道来,能让人迅速进入阅读状态。但爱之切,责之深。吴老师的文字浅显易读,没有多大值得品味的地方。 (三)马化腾和张小龙都是内向的人,内向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对用户体验特别敏感,这也是腾讯的基因,腾讯基本上所有产品都不是原创的,但他能通过山寨对手并且把对手打趴跟他注重用户体验是分不开的。马化腾没有马云那样慷慨激昂的口才,所以特别不爱在公开场合露面,每次演讲前他必须把稿子准备好并背熟。这点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自从商业化席卷全球以来,各种成功学大行其道,口才,社交,外向人格魅力都被夸成是成功的必备条件。而内向性格的人长期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之中,甚至还有不少人仍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是有问题的,包括内向的人他们自己,所以他们经常有一种自卑的情结。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交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而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他人相处,这点内向的人具备的优势比外向的人大的多。马化腾经常给员工发邮件,一天可以发十几封,但是在现实中要面对员工的话,他可不会这么多话。 (四)凯文·凯利对马化腾说,腾讯最大的敌人不在现在的名单中。互联网都在将颠覆,在争先恐后地占据手机,其本质都是在占据人们的时间。在后工业时代,利器代替了人类,人们越来越有闲,也越来越无聊。正如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一样,人类也惧怕无聊,于是人们拿出手机来使自己变得不无聊。在未来可能连手机都懒得拿,直接带上VR眼镜进入三体世界中。在物质极度繁荣的当下,精神空虚成了常态,未来颠覆互联网巨头的可能就是那些消磨人们的时间或者是那些能填饱人们精神空虚的企业。而VR就是可看见的趋势产业之一。 ps:在商业化时代中,各种广告无孔不入,每一个企业都在激起人们的欲望,为的就是消费他们的产品,但商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大部分的资源必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绝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而他们被勾起的欲望却难以抑制,因此人们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变得更有幸福感。

胖鸡超可爱

马化腾把腾讯的渐进式创新解释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在他看来,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的感觉了。 89年出生,回顾腾讯的整个历史,仿佛重走了一遍青春之路,满满的回忆与感动。从OICQ到微信,从“努力活下去”到践行社会责任,“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理念诠释了产品背后的哲学,也是“高速前进,最大程度地接纳不完美,同时无限逼近完美”的不二法则。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腾讯推出了一个“不兼容页面”,所有用户面对“卸载QQ”和“卸载360”两个选择键,必须进行“二选一”。汤道生回忆了一个细节:设计人员递交的第一个方案,两个选择键的字体为一大一小,马化腾提出修改意见:“两个字体和体积均一样大,给用户一个公平的选择。”有高管不同意,他们提出,一年前,360在与金山的竞争中也有过一次类似的行动,“卸载金山”的字体比“卸载360”大好多。马化腾表现得情绪很激动,他重重地拍了一下胸脯说:“一样大,来吧。” 3Q大战是本书的高潮部分,作者用宛如武侠小说的笔法刻画出了周鸿祎的勇猛好斗,腾讯的对攻和回应,在此之后公司战略慢慢走向了开放和连接。 本书前半部分故事八卦翔实,非常过瘾,但后面¼感觉是吴晓波个人在为腾讯做背书,充斥大量枯燥的数据和业务介绍,视角也从一个记录者转换为腾讯外聘公关,读起来开始不舒服了。 张小龙:微信与当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腾讯基因”吧。(我们)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QQ成功了,而ICQ却死掉了,微信走红了,kik却至今默默无闻。对于一个应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价值是用户体验。就好像你所看到的,微信的很多功能都在其他软件工具上出现过。比如,“摇一摇”最早出现在Bump上,这个软件是让两个人碰一下手机来交换名片,在中国并没有人知道这个软件,而我们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个月的使用量就超过了一个亿;语音通话功能早在2004年前后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彻底引爆的。因此说,在某一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其他。 在我看来,腾讯的崛起主要靠模仿和试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什么火,它就模仿什么,从即时通讯工具QQ模仿OICQ,到门户网站腾讯网模仿新浪网易搜狐,到电子商务拍拍模仿淘宝,到搜索模仿百度,到腾讯微博模仿新浪微博,到各种山寨游戏(游戏上抄的程度可以说是明目张胆,QQ堂,CF,让人嗔目结舌),直到今年的直播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其实较少做真正的创新者,更多是做跟随者,让别人去创新,然后借助自己巨大的流量和资本优势,模仿超越,这个战略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屡试不爽。 看起来腾讯非常擅长把握时代的趋势,腾讯真有这么神吗?能洞察时代先机? 当然不是! 腾讯靠的是试错,让别人先试错和自己大规模试错。 一旦别人试错发现一个好的模式或产品,腾讯迅速跟进,让别人负责试错,自己跟随,其实商业世界里经常都是这样,成功的往往不是第一个创新者,所以不要过分迷恋创新,把一种创新适应、推广、落地才是竞争力,太过超前的想法、产品可能会死得很惨。 除了让别人试错,腾讯自己也大规模试错,只有听说某个风口,腾讯迅速跟进尝试,甚至同一家公司内组建不同的团队,采用内部赛马机制,腾讯失败也很多,但这是避免错过风口最好的办法,我啥都做,总不会错过了吧。 最后,再用巨大的流量和资本的优势进行碾压和超越。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腾讯模式”。

一米三

说起来有一些热血沸腾,98年始,这是一个被创造的时代。历史走向、人类命运被一群刚毕业的年轻人书写,他们无所畏惧没有清晰的规划,敢想敢做却不知歪打正着。不知是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还是时代被他们改变,从新浪、网易、搜狐到BAT,他们是一代引路人,走了一段路刚好被载入史册。世界的未来在中国,我更愿意相信,有运气使然但这份未来不是历史洪流的必然选择,不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其中,腾讯作为时代进步的微缩载体,他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坐拥亿级海量用户,马化腾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中。用户选择腾讯产品是产品服务符合用户需求还是矮子里面拔高个还是被社会环境裹挟是腾讯始终需要清晰认识到的,被选择那么就需要有企业担当。就如没有完美的产品、也没有完美的用户,亿级的用户划分目标群体特征取舍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竞争一直存在,腾讯能否留得住用户,能否在虎视眈眈的企业中做大蛋糕、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坚持、坚挺这便不是如创业一般云淡风轻,作为巨头欲戴皇冠必承期重。 腾讯的成功有机遇更有把握机会的实力,站在风口,猪是飞不久的。被称作“抄袭大王”并不光明磊落,这也是巨头对后来者的一种垄断。腾讯在多个业务领域敢为后来者作为一种商业策略,更多的是坐拥流量入口时起跑线已有差别。引爆点是最关键的,不论是红海蓝海,核心产品还是边缘业务,就算模仿也要有自己的微创新,否则只是追赶。时代不同,我们已然不是寻找需求而且创造用户需求,不断地试错试错,就这样成了。 作为产品经理必读书单,我也时常在想什么是产品经理?什么是好的产品?作为一名产品经理需要一抹天真、一丝叛逆,打破规则,游戏人间,不断试错,稳住心态,再来一版。好的产品一定不是挑不出来问题的产品,它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精细,它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带着无数的bug上线,让用户在某一场景想起使用它,足矣。

翘首未来

历时15时23分,断断续续的,我读完了这本书。越到后面,越希望放慢速度,这就像是在吃一块儿非常可口的糕点,总觉得最后这点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需要慢慢咀嚼和回味。《腾讯传》讲了腾讯的初创,变大,再变强。初时,她就像是一个婴儿,被马先生精心呵护,细心照料;但她始终是一个孩子,一点也不能长大,马曾一度想放弃,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接手,最后不了了之。在一个机缘巧合下,马认识了同样是刚刚初创的中移动,大家一拍即合,找到了初始的盈利点。这不仅给了腾讯希望,更是给了马动力。但马深知,过度的依赖这个土财主,自己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在最高层的英明决策下,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腾讯找到了自己新的增长极——QQ秀,就是靠这么一个借鉴韩国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马将其本土化,稳住了自己的阵脚,找到了自己的现金牛,而这种模式一度被腾讯复制,为腾讯创造辉煌。当腾讯这艘小渔船发展成军舰的时候,这时候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首席战略官刘炽平和营销总监刘成敏。一个为腾讯把握大战略大趋势,使腾讯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一个为腾讯进行深入人心的营销,使腾讯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正是由于他们,将这艘军舰打造成了一艘航母——可以承载万物的大平台,现在的腾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角延伸到各行业各领域。这时候,我们已经离不开腾讯了。与360的冲突是腾讯战略的转折点,由封闭到开放,由独享到共享,这时候的腾讯可以当之无愧的被同行称之为老大哥。微信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有内部的生态已经形成,外部的条件也刚刚好,微信诞生了。感觉就像是一夜之间,微信火遍了大江南北,这不仅由于张小龙有乔老爷一般对产品的偏执,更是他们把握了大潮流大趋势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腾讯一路披荆斩棘,做云,做银行,做人工智能,做物联网,甚至是慈善,微信和QQ成了他最重要的两个入口。讲到这儿,腾讯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但历史的长河依旧奔流不息,相信腾讯在后来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永立鳌头,做现世的弄潮儿,因为,他们不但能够想用户所想,思用户所思,还能够紧贴实际,顺应潮流,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始终如一的关注产品的品质。

文涛

秋水长天,一色间、腾讯荣耀。怅回首,盛名之下,如履薄冰。今观吴君,笔下《腾讯传》,却似流水账,未能尽展其华。故作此词,以抒胸臆。 繁华落尽见真章,腾讯传奇,谁人能绘?吴君自称“笨人”,实则聪明过人,却忘初心。名利场中,文人墨客,几番沉浮,终难自拔。笔下生花,却难掩瑕疵,腾讯之魂,何在? 网络风云变幻,腾讯独步,吴君笔下,却难觅其踪。产业视野,研发战略,组织人力,皆非所长。腾讯之志,利他主义,专业精神,长期耕耘,吴君未能深悟。书中所述,虽有事实,却少洞察,腾讯之变,何其匆匆。 岁月如梭,腾讯传中,吴君笔下,遗憾重重。名利双收,却失真我,腾讯之魂,何在寻觅?愿后人记取,勿忘初心,方能成就千秋。腾讯之传,待有心人,细细描摹,方显其真。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