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从五代至今的中国画,无论是主流推崇还是个人欣赏,山水花鸟才是至高至雅,士大夫们的闲情逸致更被冠以“文人画”之名,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姿态。欣赏的是意境,深远、高远、平远。与之对比的是西方油画雕塑,各大非现代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一定有人物写实宗教故事,欣赏的是具象。其实中国古代绘画中,与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历史画”类似的“人物故实”,曾经长期享有很高的地位。可是随着山水画在宋代以后文人成为艺术鉴赏的主导力量,“人物故实”在艺术史的叙述中慢慢地蜕变为职业匠师的专长,逐渐被文人精英们从值得欣赏的绘画类型中剔除了。那怕国宝级《清明上河图》与《韩熙载夜宴图》,历史价值向来高于艺术价值。 当下,在大量超凡脱俗的山水画鉴赏书籍中,黄小峰教授的这部眼睛的历史,让我眼睛一亮。书中讨论的三十五幅画,很多都不是“名画”,甚至无法判定年代出处,此前从未见过。但黄教授将它们视为从历史中获得的“遗产”,将其放回它们的“视觉语境”中去。抽丝剥茧,不再是仙气飘飘的境界,而是古人真实的生活与生存。此前被他剖析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折服,而这本书里涉及大量的史实考据,让我们赞叹于一幅画作被挖掘出的“信息量”。 “只要我们相信一件艺术品有意义,就是承认其中包含着思想性。要和这件作品以及其中的思想性发生关系,艺术史这种媒介,或者说这条通道,是最直接有效的。”今天的美术史家就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有意思的是,书中引用不少画作,是近代古董商人以明清作品冒充宋元古作倒卖给西方藏家(如弗利尔美术馆),此类作品被东西方专家考据的过程,就更有意思了。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本来一看到这本书就有点怂了,心想估计是讲些古画的风格主题、绘画技法一类的很严肃的东西……抱着试试的态度翻开这本书:好耶!是本文盲喜欢看的书! 就像作者说的,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有一个困局,人人都在想要怎么用画法、风格、样式、题材之类的“线索”,织成一张网,把它编得更缜密完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装珍珠的盒子,串珍珠的链子,或是捞珍珠的网,他们只是喜欢珍珠本身。 基于这个理念,作者挑选了35幅古画——用眼睛去看,再结合历史,去探究画作,以及画作中展现出来的宫廷与市井、山水与生灵等内容,和它背后的历史本身。 比如《百子图》,百子图其实是画在一面团扇上,作者像侦探一样去发掘这面团扇背后的故事——这其实是送给南宋后期周汉国公主的结婚礼物。 说到这位周汉国公主,她是宋理宗唯一的子女,也是南宋唯一长大成人的公主,当时南宋联蒙灭金成功,局势相对稳定,公主又是独生子女,所以成婚时非常隆重。 只是,这位公主的婚礼是南宋最后的奢华,后来她23岁不幸去世。 一如这章的末尾写道:到底,南宋消失了,御舟消失了,公主也消失了,唯有图画留存下来,记录下公主最美好的生命瞬间以及南宋的最后光华。 像这样的画中故事还有很多,通过作者的阐述,我有种在看作画人画画中人的奇妙感觉。历史与我们从来都不遥远。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 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 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最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
5星推荐。读下来最大的体验是:只有结合历史、文化,沉浸到当时朝代,像推理一样从细节进行推敲和摸索,古画品鉴才不会隔靴搔痒。这本书再次证明拥有丰富的跨领域知识很重要,大脑要像一个学识库房,平时那些储备的知识都沉睡着,但一旦碰到某个话题、看到某个图像,就立刻被唤醒,然后一个知识点叫醒另一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可能还会冲突或invalidate,但最终会走上比较合理的推理路线,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不仅古画品鉴是这样,任何学科都是一样。
小文凡三十五篇,原是古画领域的学术研究,通读间多感于作者考证细微,不遗末节,不似寻常科普轻娱之作,于此甫得解。 三十五画,三十五作,三十五歌。兼论画与辑评,余最喜《踏歌图》、《坐看云起图》、《重屏会棋图》、《瑞鹤图》、《雪江卖鱼图》、《杏花鸳鸯图》,其或有鸳鸯栖荫,珊珊可爱;或有宿雨轻畿,陇上踏歌;或有隐者独钓,江雪漫天,所见所景,无不鲜明可感,循声可闻。然观瑰宝之余,无不痛恨叹惜于字画流亡异乡,辗转于四海,江南江北,难望君归。 又浅读之时,偶得“中华珍宝馆”相助,精校绢本,合以释文,事半功倍,于此荐乎诸友,聊作小馈。 壬寅年秋撰于长安
我们都知道,研究一件作品时,不仅是在讨论作品被制作出来的历史,也是在讨论作品被观看的历史。制作的历史主要涉及艺术品创作者的眼睛,他(她)们的所见直接促成了作品的诞生。观看的历史则涉及不同时代的不同观众的眼睛,他(她)们层层叠加的视线,对艺术作品也会产生无形甚至是有形的影响。这两种“历史”,或者说两种“眼睛”,有区别又有联系。
断断续续读完却很是推荐,一开始只是抱着学艺术的念头来读本书,但是结果却是一本饶有趣味的探索之书。作者选取三十五幅我国的古画,每一幅画都旁征博引地详解画中的内容和内涵,一幅画的形成有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作者从画中的一个个的小细节推理画中之意和画家之感,趣味非凡。我从中也了解到很多不曾知晓的知识,如表达政治荣誉的“待漏图”、“世掌丝纶”的权利寄托、意喻吉利的橘梨、用眼睛作标志的医生等等。每一篇读来都能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这和我们的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其中既有庙堂之高也有市井之乐,既寄情于山水也落笔于生灵。只是可惜其中的好多画作都存放于国外的博物馆,这怎不让人扼腕叹息。作者用了关汉卿著的元曲《女校尉》中的词句来解析《蹴鞠图》,读来甚是有感,略略改动正好用来提醒自己在这身不由己之时不要忘了初心“得自由,莫刚求,惟就读书最风流”。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这是一部关于“古画”——也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书。“中国古代绘画”是一个历史叙述,而“古画”这个词更像一个谜团。
第二本古画鉴赏类的书,再次感受到如果没有对于各个朝代历史习俗的了解和广博的学识,是很难感受古画中的兴味的。 这本书把每幅画中值得注意的局部和细节挑拣出来,旁征博引,细致地讲述——或者换一个词,推理证明出古画的内容与寄寓的情感,既有解疑的乐趣,也让我学到了赏画的一种方法。 有点文本分析那味儿了。 只是像我这种文盲实在难以实践罢了……
借用李白的一首诗来开启我的感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有趣”是我们将一本书继续看下去的重要要求。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声:我喜欢。 喜欢是因为我阅读轻松,愉悦。作者他我们相信每一件艺术品意义,其中包含着思想性。并且和每一件艺术品发生关系。从引入到具体再细说历史故事,再到作者为什么这么来画,画的价值意义在哪?本书都很好的一层层铺开,很好地帮助了我们进入艺术欣赏的这一通道。所以,我从觉得有趣到喜欢上了。“视觉语境”在观看一幅古画,我们其实并不是真的只在使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继承了许多不同眼睛的视线。 是穿越历史而保存至今的那幅画本身。 推荐书画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诗歌爱好者阅读。
黄小峰对于央美艺术史的老师来说,很年轻了。古画新品,对古代遗珍的品鉴,特别是原有情景的还原使得我们更能够了解这些作品的内部,能够看到更多的解读。特别是宋徽宗的《瑞鹤图》,情景是在晚上还是白天,打破了我的认识。
推荐,可以看出作者是做了很多研究的,对所列的画提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关注点和细节。例如介绍墨兰图时,提到画中有版印的字体,从而对画作者的爱国情提供一种不同传统解读的可能性。
很可贵地没有局限在山水画领域,而是把视野更多地放在了风俗与人物画上。对于一幅画来说,观看只是第一步,而能做到勾连起背后的诸多信息与背景,看画时的乐趣才会增加。
【66】说是三十五幅画,但不仅仅是三十五幅画。这里面的分析推理和鉴赏涉及到诗词历史传承艺术人文等方方面面。五星好评。
美院上学时有幸听过几次晓峰老师的讲座,他的学识撑得住知识的自由转换。课快意,人也机敏,课后我问他如何看待“乐”,他讲儒家之乐君子之乐,还说以为只有人文学院的学生会读梁漱溟.…好学校好老师,另我受益终生尹吉男先生说,古画是可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见的文化想象,所以我们要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无限地接近它,虽然很难到达,但终究是有意义的尝试。很好的书,推荐阅读。
一直以来,从五代至今的中国画,无论是主流推崇还是个人欣赏,山水花鸟才是至高至雅,士大夫们的闲情逸致更被冠以“文人画”之名,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姿态。欣赏的是意境,深远、高远、平远。与之对比的是西方油画雕塑,各大非现代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一定有人物写实宗教故事,欣赏的是具象。其实中国古代绘画中,与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历史画”类似的“人物故实”,曾经长期享有很高的地位。可是随着山水画在宋代以后文人成为艺术鉴赏的主导力量,“人物故实”在艺术史的叙述中慢慢地蜕变为职业匠师的专长,逐渐被文人精英们从值得欣赏的绘画类型中剔除了。那怕国宝级《清明上河图》与《韩熙载夜宴图》,历史价值向来高于艺术价值。 当下,在大量超凡脱俗的山水画鉴赏书籍中,黄小峰教授的这部眼睛的历史,让我眼睛一亮。书中讨论的三十五幅画,很多都不是“名画”,甚至无法判定年代出处,此前从未见过。但黄教授将它们视为从历史中获得的“遗产”,将其放回它们的“视觉语境”中去。抽丝剥茧,不再是仙气飘飘的境界,而是古人真实的生活与生存。此前被他剖析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折服,而这本书里涉及大量的史实考据,让我们赞叹于一幅画作被挖掘出的“信息量”。 “只要我们相信一件艺术品有意义,就是承认其中包含着思想性。要和这件作品以及其中的思想性发生关系,艺术史这种媒介,或者说这条通道,是最直接有效的。”今天的美术史家就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有意思的是,书中引用不少画作,是近代古董商人以明清作品冒充宋元古作倒卖给西方藏家(如弗利尔美术馆),此类作品被东西方专家考据的过程,就更有意思了。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本来一看到这本书就有点怂了,心想估计是讲些古画的风格主题、绘画技法一类的很严肃的东西……抱着试试的态度翻开这本书:好耶!是本文盲喜欢看的书! 就像作者说的,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有一个困局,人人都在想要怎么用画法、风格、样式、题材之类的“线索”,织成一张网,把它编得更缜密完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装珍珠的盒子,串珍珠的链子,或是捞珍珠的网,他们只是喜欢珍珠本身。 基于这个理念,作者挑选了35幅古画——用眼睛去看,再结合历史,去探究画作,以及画作中展现出来的宫廷与市井、山水与生灵等内容,和它背后的历史本身。 比如《百子图》,百子图其实是画在一面团扇上,作者像侦探一样去发掘这面团扇背后的故事——这其实是送给南宋后期周汉国公主的结婚礼物。 说到这位周汉国公主,她是宋理宗唯一的子女,也是南宋唯一长大成人的公主,当时南宋联蒙灭金成功,局势相对稳定,公主又是独生子女,所以成婚时非常隆重。 只是,这位公主的婚礼是南宋最后的奢华,后来她23岁不幸去世。 一如这章的末尾写道:到底,南宋消失了,御舟消失了,公主也消失了,唯有图画留存下来,记录下公主最美好的生命瞬间以及南宋的最后光华。 像这样的画中故事还有很多,通过作者的阐述,我有种在看作画人画画中人的奇妙感觉。历史与我们从来都不遥远。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 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 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最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
5星推荐。读下来最大的体验是:只有结合历史、文化,沉浸到当时朝代,像推理一样从细节进行推敲和摸索,古画品鉴才不会隔靴搔痒。这本书再次证明拥有丰富的跨领域知识很重要,大脑要像一个学识库房,平时那些储备的知识都沉睡着,但一旦碰到某个话题、看到某个图像,就立刻被唤醒,然后一个知识点叫醒另一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可能还会冲突或invalidate,但最终会走上比较合理的推理路线,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不仅古画品鉴是这样,任何学科都是一样。
小文凡三十五篇,原是古画领域的学术研究,通读间多感于作者考证细微,不遗末节,不似寻常科普轻娱之作,于此甫得解。 三十五画,三十五作,三十五歌。兼论画与辑评,余最喜《踏歌图》、《坐看云起图》、《重屏会棋图》、《瑞鹤图》、《雪江卖鱼图》、《杏花鸳鸯图》,其或有鸳鸯栖荫,珊珊可爱;或有宿雨轻畿,陇上踏歌;或有隐者独钓,江雪漫天,所见所景,无不鲜明可感,循声可闻。然观瑰宝之余,无不痛恨叹惜于字画流亡异乡,辗转于四海,江南江北,难望君归。 又浅读之时,偶得“中华珍宝馆”相助,精校绢本,合以释文,事半功倍,于此荐乎诸友,聊作小馈。 壬寅年秋撰于长安
我们都知道,研究一件作品时,不仅是在讨论作品被制作出来的历史,也是在讨论作品被观看的历史。制作的历史主要涉及艺术品创作者的眼睛,他(她)们的所见直接促成了作品的诞生。观看的历史则涉及不同时代的不同观众的眼睛,他(她)们层层叠加的视线,对艺术作品也会产生无形甚至是有形的影响。这两种“历史”,或者说两种“眼睛”,有区别又有联系。
断断续续读完却很是推荐,一开始只是抱着学艺术的念头来读本书,但是结果却是一本饶有趣味的探索之书。作者选取三十五幅我国的古画,每一幅画都旁征博引地详解画中的内容和内涵,一幅画的形成有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作者从画中的一个个的小细节推理画中之意和画家之感,趣味非凡。我从中也了解到很多不曾知晓的知识,如表达政治荣誉的“待漏图”、“世掌丝纶”的权利寄托、意喻吉利的橘梨、用眼睛作标志的医生等等。每一篇读来都能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这和我们的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其中既有庙堂之高也有市井之乐,既寄情于山水也落笔于生灵。只是可惜其中的好多画作都存放于国外的博物馆,这怎不让人扼腕叹息。作者用了关汉卿著的元曲《女校尉》中的词句来解析《蹴鞠图》,读来甚是有感,略略改动正好用来提醒自己在这身不由己之时不要忘了初心“得自由,莫刚求,惟就读书最风流”。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这是一部关于“古画”——也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书。“中国古代绘画”是一个历史叙述,而“古画”这个词更像一个谜团。
第二本古画鉴赏类的书,再次感受到如果没有对于各个朝代历史习俗的了解和广博的学识,是很难感受古画中的兴味的。 这本书把每幅画中值得注意的局部和细节挑拣出来,旁征博引,细致地讲述——或者换一个词,推理证明出古画的内容与寄寓的情感,既有解疑的乐趣,也让我学到了赏画的一种方法。 有点文本分析那味儿了。 只是像我这种文盲实在难以实践罢了……
借用李白的一首诗来开启我的感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有趣”是我们将一本书继续看下去的重要要求。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声:我喜欢。 喜欢是因为我阅读轻松,愉悦。作者他我们相信每一件艺术品意义,其中包含着思想性。并且和每一件艺术品发生关系。从引入到具体再细说历史故事,再到作者为什么这么来画,画的价值意义在哪?本书都很好的一层层铺开,很好地帮助了我们进入艺术欣赏的这一通道。所以,我从觉得有趣到喜欢上了。“视觉语境”在观看一幅古画,我们其实并不是真的只在使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继承了许多不同眼睛的视线。 是穿越历史而保存至今的那幅画本身。 推荐书画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诗歌爱好者阅读。
黄小峰对于央美艺术史的老师来说,很年轻了。古画新品,对古代遗珍的品鉴,特别是原有情景的还原使得我们更能够了解这些作品的内部,能够看到更多的解读。特别是宋徽宗的《瑞鹤图》,情景是在晚上还是白天,打破了我的认识。
推荐,可以看出作者是做了很多研究的,对所列的画提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关注点和细节。例如介绍墨兰图时,提到画中有版印的字体,从而对画作者的爱国情提供一种不同传统解读的可能性。
很可贵地没有局限在山水画领域,而是把视野更多地放在了风俗与人物画上。对于一幅画来说,观看只是第一步,而能做到勾连起背后的诸多信息与背景,看画时的乐趣才会增加。
【66】说是三十五幅画,但不仅仅是三十五幅画。这里面的分析推理和鉴赏涉及到诗词历史传承艺术人文等方方面面。五星好评。
美院上学时有幸听过几次晓峰老师的讲座,他的学识撑得住知识的自由转换。课快意,人也机敏,课后我问他如何看待“乐”,他讲儒家之乐君子之乐,还说以为只有人文学院的学生会读梁漱溟.…好学校好老师,另我受益终生尹吉男先生说,古画是可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见的文化想象,所以我们要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无限地接近它,虽然很难到达,但终究是有意义的尝试。很好的书,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