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2024/49) >>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近代摧残包括文化自信,在大中城市新建的建筑上投射出了对“外来和尚”的艳羡之情,文化的消亡紧急告急!讽刺的是就在现在还有模仿日本街过樱花节,咱就是说,能不能先先把自己的节日过明白了?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梁思成 1932 年至1937 年,染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 137 个县市的古建筑 1823 座,洋细测绘了206 组,完成测绘图稿 1898 张,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调查发现的,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木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三)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主殿和其附属建筑群是整体,宫殿楼阁登高观其全貌。 >>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木质收缩原理,石法无法“复刻”。 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第二 上古时期 >>始皇死后,二世复继续营建。然仅至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然仅三年,项羽入关,即被掘盗取其财物。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 《史记》 项羽败家子。 第三 两汉 汉代之称“宫”者,大都指由多数之殿乃至其他台榭阁廊簇拥而成之集体而言。 一、长乐宫 故秦之兴乐宫,而汉修缮之。今传世瓦当有“长乐万岁”及“长乐未央”之铭文者。 二、未央宫 汉代新创之第一宫,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 “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碱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 >>咸阳霍去病墓垒石以像祁连山,其石兽雕刻尤为雄壮。 霍去病享汉武帝的专属偏爱。 第四 魏、晋、南北朝 >>汉末曹操居邺(今河南安阳市北和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铜雀台历史留名,“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段佳话。 >>《洛阳伽蓝记》所记永宁寺九层浮屠即此类也。此式实物,尚见于日本奈良之法隆寺,盖隋代高丽僧所建,其形制则魏、齐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 雕刻所表现之建筑部分,则有阶基、柱、阑额、斗栱、屋顶、门、龛、勾栏、踏步、藻井、雕饰等等。其柱有显著印度、波斯、希腊影响。斗栱已有汉代所无之新元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其各部细节,当于第四节分论之。 几年唯一登过的古木塔,六和塔(北宋 公元970年),重建后现在保存的依然很好,震惊。 >>六和塔在浙江杭县(今属杭州市)钱塘江岸开化寺,为国内著名佛塔,塔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模做木构形之八角七层砖塔,与吴县双塔同属一型者也。今塔之外表为八角十三层矮拙之木构,实则此塔原形与现状大异,乃权衡秀丽之砖塔也。原有檐及斗栱均已朽毁,但壁面砌出柱额尚存。塔平面之布置,中为正方小室,梯级周绕而上,至各层为廊,在各正面辟为壸门。自第一至第六层走廊,及第二至第五层内室壁面均砌作阑额斗栱。江南宋塔似此者颇多,西湖雷峰塔、保俶塔皆同属此型。 第五章 隋、唐 “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㮰镂槛,栾栌百重,楶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䂂……大业殿规模小于乾阳殿,而雕绮过之……大业、文成、武安三殿……殿庭并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诸名药奇卉”。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图18)。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 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第六 五代、宋、辽、金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因俗而治。 辽之都市及宫殿:契丹之初为东北部落,游牧射生,以给日用,故“草居野处,靡有定所”。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并东、西奚,统一本族八部,国势始张。其汉化创业之始,用幽州人韩延徽等,“营都邑,建宫殿,法度井井”,中原所为者悉备。 >> 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分反成衬托。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高宗究心艺事,内禅后尤多闲情逸致,所营德寿宫苑内万岁桥,“桥长六丈,并用吴璘进到玉石甃成,莹澈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木建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种千叶白莲”。 永远要相信古人的审美,赏玩花木,冷香园中芙蓉石,开到荼蘼。 >> 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上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宋型,如苏州双塔、虎丘塔、杭州六和塔之类。每间比例较狭,角柱之间立槏柱以安门窗,多作壸门。与塔身比,斗栱比例颇大。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叠涩为檐。(乙)辽型,如易县千佛塔、涿县(今涿州市)南北二塔、辽宁白塔子塔。柱颇高,每间颇广阔,斗栱比例较小于宋型而模仿忠实过之。门均为圆券门,与宋型迥异其趣。 第七 元、明、清 清兵入关,当李闯焚毁之后,其宫毁一仍明旧而修葺之,制度规模,改变殊少。京城皇城宫城,并依原址,未曾稍易,仅诸门名称,略予变动耳。 内庭宫室,亦遵旧制,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定三殿名。明之奉天、华盖、谨身,明末改称皇极、中极、建极者,至是遂称太和、中和、保和。后宫名称则少变动。并于是年修整诸殿,次年工成。 综观清代大内沿革,一切巨规宏模,无一不沿自明朝。然其修筑之宏,抑又不逮。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下面很像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之前看过修定寺塔的视频拍摄满身浮雕很是壮观被称为“中华第一塔王”,抗日时期涂抹白灰才躲过被抢掠的命运,现在它的一块浮雕值北上广买一套豪宅,前年英国拍卖一块两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亿由于中国政府出面干涉最后流拍,奇怪本书没看到对它的记录。 结尾处: 1944年于四川李庄 梁思成 现在知道为什么没有修定寺塔了,它是到82年第二批文物公布时才被发现重视起来排第一名,成为本书遗珠。 P.S书评内容多为引用原文,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推荐细读原文,梁思成绘制的建筑手稿书中都有细节图展示,张张精美。在他的手绘图中能看到中国建筑之精巧,结合时代背景更能体会梁先生的不易以及本书的珍贵。 完 2024.04.21
🔮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和构思者 .👍他是第一位为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第一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第一个在校创办建筑系,成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他抢救了众多国宝级的古建筑,中国学界的建筑学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参与设计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他是名人之后又是学霸,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更好的职业,却因为中国古建筑史的空白,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倾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古建筑 .🤔1927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完成名为《中国宫殿史》的博士论文。 .💎1928年2月,为了完成论文,必须回国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从此以后,他与林徽因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 .💦为了权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收集资料,夫妇二人以简陋的交通工具,足迹踏遍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之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和测绘调查。 .⛳1932年至1937年,他们和营造社同仁跑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七七事变被迫终止 .🎋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们也并未放弃调查,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建筑史》同时还编著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很难想象已诊断出颈椎软骨硬化和颈椎灰质化症的梁思成,在李庄撰写《中国建筑史》时,须先穿金属背心支撑身体保持伏案写作的姿势,画图时,得用小花瓶撑住下巴。 .🍀而林徽因的肺病已严重到经常大口略血,但她仍然负责收集汉、辽、宋的文献资料,同时还承担书稿校阅、补充、润色工作,并执笔写了书中的蒂六章。经过两年的艰苦编写,《中国建筑史》终于在1944年完稿。 .💫梁先生呼吁国民保护古建筑,就如在大火中抢救珠宝名画一样急不容缓,我国的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也仍然要体现本国的精神。 .♦️字字如金,弥足珍贵!本书是建筑师的宝典之经典!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2023-10-19《梁思成的建筑史》梁思成 开中国建筑之先河,脚踏实地的调研考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逐一排查,记录制图拍摄测量中国建筑实物。仅1932年至1937年,他们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在那个啥啥都靠手量手写、脚走、眼看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拖着疾病的身体,还需要翻阅史料核实,完成这样巨大工作量的工作。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核心的技术内核能量。 此项浩繁的工程形成的《梁思成的建筑史》,是由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是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筑史》首次将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在中国建筑之研究上,朱启钤、周诒春于1928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纠集同志,从事研究已十余年于兹。其研究之结果,将来无论在古物之保存上,或在新建筑之产生上,或均能于民族精神之表现有重大之影响也。 梁思成一揽子人的担当,撑得起中国脊梁!中国有更多的他们,国之将必强!👍👍👍
以外行看热闹的姿态读书数次,虽每阅读便查书查网反复,仍未能圆满掌握,但无碍心始终崇敬之、神往之。 本书是梁思成和营造社诸多同仁在国家动荡、山河危如累卵的特殊时期写成,所有测绘不仅冒着风险,还要克服物资、交通、经费等等障碍,可谓一批热血青年的精诚之作。书中共八章,以时间为轴,叙述了各个历史阶段古建筑的特征,以此为流,串起殿堂、楼阁、塔幢、陵墓等等建筑的演变,所述涉及一百多个县市,介绍古建筑近两千座,在当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难得。在著述的同时,作者以极大的热忱为我们介绍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更在篇头和篇尾切切诉说古建筑形制之美、技艺之精、文化之厚,呼吁国人摆脱国外潮流裹挟,以清醒头脑重新审视我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价值,其赤子之心令人动容。每读到这些字句,内心不由生出无限敬服。 此外,本书无论如何无法忽略精美制图的灵魂冲击。这些图出自包括梁思成在内的多位营造社成员之手,兼具白描和工笔之美,和古建风格达到完美融合。逐一翻阅赏析,可见排版布局精巧,结构呈现清晰,尺寸比例得当,达到了科学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如果说文字过于专业存在一定阅读门槛,这些图恰好十分贴心地在你左顾右盼时分递了梯子。因为这些图,本书可以说无论年龄性别、无论职业身份,均可在私人书架上存置。翻阅之,可收获所有书籍之交流、融汇、意造之功效,甚至平白会产生出感动和自豪,可谓国人存书之上上之选。 郑重推荐。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梁思成 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本书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建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特点,书中多处精美插画都是营造学社师生们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调研时精心测绘的,其匠心巧思绝对是诚意满满。对专业人士而言,因为有教材打底,大的知识体系上不会有太多颠覆性的冲击,但对非专业认识而言半文言的文体+专业术语可能不是特别友好。 我想如果让我来编一部类似的书,我首先会先以现行教材打底,然后收集整理各路新资料,再就重难点课题进行具体深入的调研……我估计换了谁大体上也都是这个路数,然后我就突然意识到个问题:我们之所以感觉能有这么一套充满了确定感的打法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该领域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知识体系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既有的知识大厦上修墙补漆、更换门窗而已。而本书在编撰的时候可是无处借力的,除一本宋营造法式、一本清工部工程做法外,剩下的基本上是一地鸡毛的碎片化知识:它或许在某座无人问津的寺庙里、在某个乡村工匠传承的技艺里、在某个被传统儒家学者边缘化的工匠随笔里…可以说是要从地基开始搭建一整座完整大厦。即便是放在今天,你给任何一个从西方归国的留学生看一堆字迹模糊、纸张发黄的古书典籍,要求在一堆文言文中面对“材、分、栔”“斗口、收溜、推山”及一些电脑上打都打不出来的生僻字中,梳理出一套成体系的知识脉络,估计都得是一脸懵逼,加上同一构件的名称在不同朝代还经历了多次迭代,其难度跟破译密码也差不多了,至少比一个外行读懂本书要难的多。 而这一切都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社会动荡、交通不便、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完成的,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有时我都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动力支撑他们完成了如此浩繁的工程?在那个民族自信心普遍跌入谷底的年代,以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营造学社,与日本争夺的其实就是对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东方古建体系的解释权,面对日方明显不怀好意的险恶动机,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万幸他们取得了成功,一举奠定了现有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的蓝本,否则我们今天读到的古建史教材至少唐以前很多都得由日本人来编写。而之所以我们今天读到感觉没什么颠覆性,恰恰说明当时并没有因争夺话语高地而失掉学术的严谨性,以至后世几乎没有太多可修补的。唯一较大的遗憾是对最早的唐代木构描述有误:就在梁、林考察的佛光寺东大殿以西不到60km处就有一座更早100年的唐代木构——南禅寺大殿,无奈赶上“七七事变”爆发,两人不得不随校南迁,就在与这座文化瑰宝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擦肩而过了。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知识分子就该远离社会、政治的纷争,一心追求学术上的成就,然系数历史却不难发现,但凡奇迹般的成就,背后往往都离不开一种超越专业本身的宏大叙事,所以什么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真正该有的样子?我想那种“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绝不可取,那种“数黑论黄、舞文弄墨、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小人之儒亦不可取,当如诸葛亮所言“君子之大儒”:忠君爱国,守正义、斥邪恶,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从雅安汉高颐阙出场,到山西五台山、苏州吴园、北京天坛、卢沟桥、圆明园复原图,滕王阁的素写稿,中国的古式对称结构建筑落落有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落笔于四川李庄处实际上也是翠屏文物保护区,梁思成做为梁启超儿子,住地可能就是古文化。
看这个书,业余人士可以辅助《古建园林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词典》李建平,还有《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前者是词典,我看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懂的去翻一下里面有些图解帮助理解,后者是写给国外的人看的相对内容没有这么难,可以做前置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 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的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 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中国建筑史》创下两个第一:第一本由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外行看熱鬧罷了。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写的很好,看到你们天南地北的研究拍照辛苦了,respect你们的专业和爱情。 缺点: 1️⃣语言偏文言文,读着费劲,当然这不是梁启超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2️⃣建筑讲解要么风趣的语言+精美图片,比如密小斯的《建筑也可以很好玩》 3️⃣建筑讲解适合出视频,比如【【清华大学公开课】中国建筑史 全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qBIEUd7 ,视频讲解很赞 优点: 是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开山立派之书
作为门外汉来说,读起来属实费劲,基本是边百度边阅读,所以花了一段时间。读的过程中,常常被梁先生的草图感动的汗毛立起来,同时又心中暗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实地观测一下。目前list中已有应县木塔、云冈石窟、五台山佛光寺、天津观音阁等。(这本书非常不建议电子阅读,因为没办法比对)
梁思成选择建筑的初衷是因为林徽因的一句话“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然后带着这份初心和使命,梁林二人两人共赴美国求学建筑,开启了一生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追寻和思索。 梁林二人自1937年先后踏遍中国大江南北,足迹寻遍中国城乡的每个角落测绘中国古建筑。1937年山西五台发现佛光寺并证实为为唐代木构这一惊天发现,打破了日本人宣称中国无唐代木构的狂言,也为中国人在脆弱不堪的旧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扬了眉吐了气。 《营造法式》这部书重新被发掘的历史和《园冶》的被重见天日的历史又何其相似。为了搞清弄懂这部天书,梁通过对天津蓟县独乐寺手稿测绘对照,竟然完全参透弄懂了这部书蕴藏的奥妙。不得不敬佩梁治学的严谨和主动求学的精神。 这本书凝聚着梁思成先生毕生的心血,是需要人静心慢读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古建手稿,依然能感受到90年前的那天他们日夜奔赴的画面,大汗淋漓忘我的如痴如醉的场景。对于那个对于纸质书籍难以寻找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又能对辽金宋元明清历史的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本书里有梁思成那个时代的呐喊,也有对中国东方建筑美学如何扎根何去何从的殷殷期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做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 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梁思诚中国建筑史》 梁先生1927年在美国硕士毕业后在准备博士论文《中国宫室史》时发现自己对于中国的建筑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回国进行考察研究,并于1928年沈阳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918后其加入北平营造学社,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6年里平均每天一张,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极为精美)……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调查发现的。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们也未放弃调查,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建筑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37年6月,梁林两夫妻在五台山的深山中发现了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构佛光寺大殿,一举打破了日本人宣称的中华无唐代以前的古建筑的论调。梁先生也称其“诚为我国第一国宝也“。 在看过西方建筑史后, 相较于西方的古代建筑,我国建筑两大特征如下: 一、形式及取材 1、区别于西方(古埃及、罗马等)石料,我国选木为主材,1千年到唐宋就玩到极致。而我国缺乏石料建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匠人对于石料的认识不够,不懂得如何使用。 2、房屋的承重靠梁架,墙用于隔断,西方建筑承重靠墙,所以雄伟的建筑墙需特别厚。欧洲到近代用到钢筋混凝土才发展出用梁承重的技术 。 3、用斗栱来转接架和梁,将飞出的架的力转移到柱之上,使得建筑结构稳定。而斗栱的变化是历代建筑鉴定的最主要标准。 4、外部轮廓优美,如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崇厚阶基之衬托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区别于欧洲建筑的独立,我国建筑往往采用院落形式,显得气质完整。 5、区别于欧洲石料建筑的本色性,我国很早就在建筑上施于彩色,雍容华贵。 6、我国建筑在平面上既有依中线严格对称的也有庭院设计上高低曲直变化的自由安排,形势丰富。 二、在环境思想上 1、我国不求人生活使用之建筑原物与世长存,一 般建筑讲求自然更新,采取木结构。而坟墓与西方类似,求永固,故而采用砖石结构。 2、受道德因素影响,大排场的建筑均是百姓受苦,故一般不做大的颂扬。 3、建筑重在规制,轻高低形式。 4、建筑之术,非士大夫之事,几乎靠口耳相传,极少文字传承。已知只有宋徽宗朝(熙宁二年1103年)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和清乾隆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书。 而我国的建筑发展,梁先生概括为下面几个时期: 1、上古至秦(~公元前206年),这个时期的资料、遗迹较少,基本上仅是有待挖掘的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其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从典籍上看两汉皇家的宫殿尺寸很是恐怖,如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疏龙首山为殿台,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这么高大的地方,上一次朝相当于爬一座小山了吧?武帝的通天台更是“台高三十丈,望云悉在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 。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至公元589年),此时佛教传入转盛,“希腊佛教式”(Greco-Budd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 4、隋、唐时期(公元589至公元907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今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后动乱加上两次灭佛运动,大部分精华已毁,留有赵州桥,佛光寺大殿少数的宝贝。隋起,对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贡献,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唐依隋制,到女皇时极至,建高达290尺的明堂后,再建存放小指可藏10人的巨像的五级天堂,到第三级即可俯视明堂了。 5、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7至公元1279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安徽宗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此时建筑的宏大不似盛唐,但在城市建设上更进一步,后周世宗之筑大梁,实为帝王建都之具有远大眼光者。其所注意之点,如“泥泞之患”“火烛之忧”“易生疫疾”“寒温之苦”,皆近代都市设计之主要问题,其街有定阔,两边五步内种树掘井,修益凉棚,皆为近代之方法。 6、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至公元1912年) 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今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依古制。而西藏的佛教建筑以及明嘉靖帝时期葡萄牙人强征澳门起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人进入对我国建筑样式造成较大影响。此三个时期在建筑上有两点比较有意思:一是在木材使用上,明朝优于清朝,有上等的金丝楠木可用,而到清朝,这样的木材已难于寻见。二是样式雷不光是建皇城,也是皇陵的设计者。 7、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百花齐放,各种尝试。 纵观全书,这是教科书级的,信息量不是我这几天能看得明白的,只能是外行看个热闹,以求对我国建筑史有一个大致映象,不求甚解了! 但是,成书的年代是抗战期间,梁、林两位先生及营造学社一干人士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这样的工程,的确令人叹为观至! 致敬!
中国建筑史(2024/49) >>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近代摧残包括文化自信,在大中城市新建的建筑上投射出了对“外来和尚”的艳羡之情,文化的消亡紧急告急!讽刺的是就在现在还有模仿日本街过樱花节,咱就是说,能不能先先把自己的节日过明白了?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梁思成 1932 年至1937 年,染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 137 个县市的古建筑 1823 座,洋细测绘了206 组,完成测绘图稿 1898 张,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调查发现的,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木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三)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主殿和其附属建筑群是整体,宫殿楼阁登高观其全貌。 >>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木质收缩原理,石法无法“复刻”。 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第二 上古时期 >>始皇死后,二世复继续营建。然仅至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然仅三年,项羽入关,即被掘盗取其财物。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 《史记》 项羽败家子。 第三 两汉 汉代之称“宫”者,大都指由多数之殿乃至其他台榭阁廊簇拥而成之集体而言。 一、长乐宫 故秦之兴乐宫,而汉修缮之。今传世瓦当有“长乐万岁”及“长乐未央”之铭文者。 二、未央宫 汉代新创之第一宫,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 “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碱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 >>咸阳霍去病墓垒石以像祁连山,其石兽雕刻尤为雄壮。 霍去病享汉武帝的专属偏爱。 第四 魏、晋、南北朝 >>汉末曹操居邺(今河南安阳市北和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铜雀台历史留名,“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段佳话。 >>《洛阳伽蓝记》所记永宁寺九层浮屠即此类也。此式实物,尚见于日本奈良之法隆寺,盖隋代高丽僧所建,其形制则魏、齐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 雕刻所表现之建筑部分,则有阶基、柱、阑额、斗栱、屋顶、门、龛、勾栏、踏步、藻井、雕饰等等。其柱有显著印度、波斯、希腊影响。斗栱已有汉代所无之新元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其各部细节,当于第四节分论之。 几年唯一登过的古木塔,六和塔(北宋 公元970年),重建后现在保存的依然很好,震惊。 >>六和塔在浙江杭县(今属杭州市)钱塘江岸开化寺,为国内著名佛塔,塔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模做木构形之八角七层砖塔,与吴县双塔同属一型者也。今塔之外表为八角十三层矮拙之木构,实则此塔原形与现状大异,乃权衡秀丽之砖塔也。原有檐及斗栱均已朽毁,但壁面砌出柱额尚存。塔平面之布置,中为正方小室,梯级周绕而上,至各层为廊,在各正面辟为壸门。自第一至第六层走廊,及第二至第五层内室壁面均砌作阑额斗栱。江南宋塔似此者颇多,西湖雷峰塔、保俶塔皆同属此型。 第五章 隋、唐 “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㮰镂槛,栾栌百重,楶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䂂……大业殿规模小于乾阳殿,而雕绮过之……大业、文成、武安三殿……殿庭并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诸名药奇卉”。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图18)。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 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第六 五代、宋、辽、金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因俗而治。 辽之都市及宫殿:契丹之初为东北部落,游牧射生,以给日用,故“草居野处,靡有定所”。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并东、西奚,统一本族八部,国势始张。其汉化创业之始,用幽州人韩延徽等,“营都邑,建宫殿,法度井井”,中原所为者悉备。 >> 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分反成衬托。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堂,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高宗究心艺事,内禅后尤多闲情逸致,所营德寿宫苑内万岁桥,“桥长六丈,并用吴璘进到玉石甃成,莹澈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木建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种千叶白莲”。 永远要相信古人的审美,赏玩花木,冷香园中芙蓉石,开到荼蘼。 >> 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上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宋型,如苏州双塔、虎丘塔、杭州六和塔之类。每间比例较狭,角柱之间立槏柱以安门窗,多作壸门。与塔身比,斗栱比例颇大。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叠涩为檐。(乙)辽型,如易县千佛塔、涿县(今涿州市)南北二塔、辽宁白塔子塔。柱颇高,每间颇广阔,斗栱比例较小于宋型而模仿忠实过之。门均为圆券门,与宋型迥异其趣。 第七 元、明、清 清兵入关,当李闯焚毁之后,其宫毁一仍明旧而修葺之,制度规模,改变殊少。京城皇城宫城,并依原址,未曾稍易,仅诸门名称,略予变动耳。 内庭宫室,亦遵旧制,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定三殿名。明之奉天、华盖、谨身,明末改称皇极、中极、建极者,至是遂称太和、中和、保和。后宫名称则少变动。并于是年修整诸殿,次年工成。 综观清代大内沿革,一切巨规宏模,无一不沿自明朝。然其修筑之宏,抑又不逮。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下面很像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之前看过修定寺塔的视频拍摄满身浮雕很是壮观被称为“中华第一塔王”,抗日时期涂抹白灰才躲过被抢掠的命运,现在它的一块浮雕值北上广买一套豪宅,前年英国拍卖一块两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亿由于中国政府出面干涉最后流拍,奇怪本书没看到对它的记录。 结尾处: 1944年于四川李庄 梁思成 现在知道为什么没有修定寺塔了,它是到82年第二批文物公布时才被发现重视起来排第一名,成为本书遗珠。 P.S书评内容多为引用原文,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推荐细读原文,梁思成绘制的建筑手稿书中都有细节图展示,张张精美。在他的手绘图中能看到中国建筑之精巧,结合时代背景更能体会梁先生的不易以及本书的珍贵。 完 2024.04.21
🔮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和构思者 .👍他是第一位为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第一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第一个在校创办建筑系,成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他抢救了众多国宝级的古建筑,中国学界的建筑学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参与设计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他是名人之后又是学霸,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更好的职业,却因为中国古建筑史的空白,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倾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古建筑 .🤔1927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完成名为《中国宫殿史》的博士论文。 .💎1928年2月,为了完成论文,必须回国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从此以后,他与林徽因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 .💦为了权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收集资料,夫妇二人以简陋的交通工具,足迹踏遍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之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和测绘调查。 .⛳1932年至1937年,他们和营造社同仁跑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七七事变被迫终止 .🎋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们也并未放弃调查,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建筑史》同时还编著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很难想象已诊断出颈椎软骨硬化和颈椎灰质化症的梁思成,在李庄撰写《中国建筑史》时,须先穿金属背心支撑身体保持伏案写作的姿势,画图时,得用小花瓶撑住下巴。 .🍀而林徽因的肺病已严重到经常大口略血,但她仍然负责收集汉、辽、宋的文献资料,同时还承担书稿校阅、补充、润色工作,并执笔写了书中的蒂六章。经过两年的艰苦编写,《中国建筑史》终于在1944年完稿。 .💫梁先生呼吁国民保护古建筑,就如在大火中抢救珠宝名画一样急不容缓,我国的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也仍然要体现本国的精神。 .♦️字字如金,弥足珍贵!本书是建筑师的宝典之经典!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2023-10-19《梁思成的建筑史》梁思成 开中国建筑之先河,脚踏实地的调研考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逐一排查,记录制图拍摄测量中国建筑实物。仅1932年至1937年,他们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在那个啥啥都靠手量手写、脚走、眼看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拖着疾病的身体,还需要翻阅史料核实,完成这样巨大工作量的工作。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核心的技术内核能量。 此项浩繁的工程形成的《梁思成的建筑史》,是由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是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筑史》首次将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在中国建筑之研究上,朱启钤、周诒春于1928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纠集同志,从事研究已十余年于兹。其研究之结果,将来无论在古物之保存上,或在新建筑之产生上,或均能于民族精神之表现有重大之影响也。 梁思成一揽子人的担当,撑得起中国脊梁!中国有更多的他们,国之将必强!👍👍👍
以外行看热闹的姿态读书数次,虽每阅读便查书查网反复,仍未能圆满掌握,但无碍心始终崇敬之、神往之。 本书是梁思成和营造社诸多同仁在国家动荡、山河危如累卵的特殊时期写成,所有测绘不仅冒着风险,还要克服物资、交通、经费等等障碍,可谓一批热血青年的精诚之作。书中共八章,以时间为轴,叙述了各个历史阶段古建筑的特征,以此为流,串起殿堂、楼阁、塔幢、陵墓等等建筑的演变,所述涉及一百多个县市,介绍古建筑近两千座,在当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难得。在著述的同时,作者以极大的热忱为我们介绍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更在篇头和篇尾切切诉说古建筑形制之美、技艺之精、文化之厚,呼吁国人摆脱国外潮流裹挟,以清醒头脑重新审视我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价值,其赤子之心令人动容。每读到这些字句,内心不由生出无限敬服。 此外,本书无论如何无法忽略精美制图的灵魂冲击。这些图出自包括梁思成在内的多位营造社成员之手,兼具白描和工笔之美,和古建风格达到完美融合。逐一翻阅赏析,可见排版布局精巧,结构呈现清晰,尺寸比例得当,达到了科学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如果说文字过于专业存在一定阅读门槛,这些图恰好十分贴心地在你左顾右盼时分递了梯子。因为这些图,本书可以说无论年龄性别、无论职业身份,均可在私人书架上存置。翻阅之,可收获所有书籍之交流、融汇、意造之功效,甚至平白会产生出感动和自豪,可谓国人存书之上上之选。 郑重推荐。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梁思成 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本书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建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特点,书中多处精美插画都是营造学社师生们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调研时精心测绘的,其匠心巧思绝对是诚意满满。对专业人士而言,因为有教材打底,大的知识体系上不会有太多颠覆性的冲击,但对非专业认识而言半文言的文体+专业术语可能不是特别友好。 我想如果让我来编一部类似的书,我首先会先以现行教材打底,然后收集整理各路新资料,再就重难点课题进行具体深入的调研……我估计换了谁大体上也都是这个路数,然后我就突然意识到个问题:我们之所以感觉能有这么一套充满了确定感的打法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该领域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知识体系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既有的知识大厦上修墙补漆、更换门窗而已。而本书在编撰的时候可是无处借力的,除一本宋营造法式、一本清工部工程做法外,剩下的基本上是一地鸡毛的碎片化知识:它或许在某座无人问津的寺庙里、在某个乡村工匠传承的技艺里、在某个被传统儒家学者边缘化的工匠随笔里…可以说是要从地基开始搭建一整座完整大厦。即便是放在今天,你给任何一个从西方归国的留学生看一堆字迹模糊、纸张发黄的古书典籍,要求在一堆文言文中面对“材、分、栔”“斗口、收溜、推山”及一些电脑上打都打不出来的生僻字中,梳理出一套成体系的知识脉络,估计都得是一脸懵逼,加上同一构件的名称在不同朝代还经历了多次迭代,其难度跟破译密码也差不多了,至少比一个外行读懂本书要难的多。 而这一切都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社会动荡、交通不便、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完成的,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有时我都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动力支撑他们完成了如此浩繁的工程?在那个民族自信心普遍跌入谷底的年代,以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营造学社,与日本争夺的其实就是对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东方古建体系的解释权,面对日方明显不怀好意的险恶动机,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万幸他们取得了成功,一举奠定了现有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的蓝本,否则我们今天读到的古建史教材至少唐以前很多都得由日本人来编写。而之所以我们今天读到感觉没什么颠覆性,恰恰说明当时并没有因争夺话语高地而失掉学术的严谨性,以至后世几乎没有太多可修补的。唯一较大的遗憾是对最早的唐代木构描述有误:就在梁、林考察的佛光寺东大殿以西不到60km处就有一座更早100年的唐代木构——南禅寺大殿,无奈赶上“七七事变”爆发,两人不得不随校南迁,就在与这座文化瑰宝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擦肩而过了。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知识分子就该远离社会、政治的纷争,一心追求学术上的成就,然系数历史却不难发现,但凡奇迹般的成就,背后往往都离不开一种超越专业本身的宏大叙事,所以什么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真正该有的样子?我想那种“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绝不可取,那种“数黑论黄、舞文弄墨、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小人之儒亦不可取,当如诸葛亮所言“君子之大儒”:忠君爱国,守正义、斥邪恶,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从雅安汉高颐阙出场,到山西五台山、苏州吴园、北京天坛、卢沟桥、圆明园复原图,滕王阁的素写稿,中国的古式对称结构建筑落落有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落笔于四川李庄处实际上也是翠屏文物保护区,梁思成做为梁启超儿子,住地可能就是古文化。
看这个书,业余人士可以辅助《古建园林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词典》李建平,还有《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前者是词典,我看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懂的去翻一下里面有些图解帮助理解,后者是写给国外的人看的相对内容没有这么难,可以做前置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 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的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 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中国建筑史》创下两个第一:第一本由中国人写成的本民族建筑史,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外行看熱鬧罷了。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写的很好,看到你们天南地北的研究拍照辛苦了,respect你们的专业和爱情。 缺点: 1️⃣语言偏文言文,读着费劲,当然这不是梁启超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2️⃣建筑讲解要么风趣的语言+精美图片,比如密小斯的《建筑也可以很好玩》 3️⃣建筑讲解适合出视频,比如【【清华大学公开课】中国建筑史 全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qBIEUd7 ,视频讲解很赞 优点: 是中国第一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开山立派之书
作为门外汉来说,读起来属实费劲,基本是边百度边阅读,所以花了一段时间。读的过程中,常常被梁先生的草图感动的汗毛立起来,同时又心中暗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实地观测一下。目前list中已有应县木塔、云冈石窟、五台山佛光寺、天津观音阁等。(这本书非常不建议电子阅读,因为没办法比对)
梁思成选择建筑的初衷是因为林徽因的一句话“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然后带着这份初心和使命,梁林二人两人共赴美国求学建筑,开启了一生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追寻和思索。 梁林二人自1937年先后踏遍中国大江南北,足迹寻遍中国城乡的每个角落测绘中国古建筑。1937年山西五台发现佛光寺并证实为为唐代木构这一惊天发现,打破了日本人宣称中国无唐代木构的狂言,也为中国人在脆弱不堪的旧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扬了眉吐了气。 《营造法式》这部书重新被发掘的历史和《园冶》的被重见天日的历史又何其相似。为了搞清弄懂这部天书,梁通过对天津蓟县独乐寺手稿测绘对照,竟然完全参透弄懂了这部书蕴藏的奥妙。不得不敬佩梁治学的严谨和主动求学的精神。 这本书凝聚着梁思成先生毕生的心血,是需要人静心慢读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古建手稿,依然能感受到90年前的那天他们日夜奔赴的画面,大汗淋漓忘我的如痴如醉的场景。对于那个对于纸质书籍难以寻找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又能对辽金宋元明清历史的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本书里有梁思成那个时代的呐喊,也有对中国东方建筑美学如何扎根何去何从的殷殷期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做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 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梁思诚中国建筑史》 梁先生1927年在美国硕士毕业后在准备博士论文《中国宫室史》时发现自己对于中国的建筑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回国进行考察研究,并于1928年沈阳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918后其加入北平营造学社,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6年里平均每天一张,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极为精美)……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调查发现的。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们也未放弃调查,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建筑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37年6月,梁林两夫妻在五台山的深山中发现了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构佛光寺大殿,一举打破了日本人宣称的中华无唐代以前的古建筑的论调。梁先生也称其“诚为我国第一国宝也“。 在看过西方建筑史后, 相较于西方的古代建筑,我国建筑两大特征如下: 一、形式及取材 1、区别于西方(古埃及、罗马等)石料,我国选木为主材,1千年到唐宋就玩到极致。而我国缺乏石料建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匠人对于石料的认识不够,不懂得如何使用。 2、房屋的承重靠梁架,墙用于隔断,西方建筑承重靠墙,所以雄伟的建筑墙需特别厚。欧洲到近代用到钢筋混凝土才发展出用梁承重的技术 。 3、用斗栱来转接架和梁,将飞出的架的力转移到柱之上,使得建筑结构稳定。而斗栱的变化是历代建筑鉴定的最主要标准。 4、外部轮廓优美,如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崇厚阶基之衬托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区别于欧洲建筑的独立,我国建筑往往采用院落形式,显得气质完整。 5、区别于欧洲石料建筑的本色性,我国很早就在建筑上施于彩色,雍容华贵。 6、我国建筑在平面上既有依中线严格对称的也有庭院设计上高低曲直变化的自由安排,形势丰富。 二、在环境思想上 1、我国不求人生活使用之建筑原物与世长存,一 般建筑讲求自然更新,采取木结构。而坟墓与西方类似,求永固,故而采用砖石结构。 2、受道德因素影响,大排场的建筑均是百姓受苦,故一般不做大的颂扬。 3、建筑重在规制,轻高低形式。 4、建筑之术,非士大夫之事,几乎靠口耳相传,极少文字传承。已知只有宋徽宗朝(熙宁二年1103年)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和清乾隆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书。 而我国的建筑发展,梁先生概括为下面几个时期: 1、上古至秦(~公元前206年),这个时期的资料、遗迹较少,基本上仅是有待挖掘的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其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从典籍上看两汉皇家的宫殿尺寸很是恐怖,如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疏龙首山为殿台,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这么高大的地方,上一次朝相当于爬一座小山了吧?武帝的通天台更是“台高三十丈,望云悉在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 。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至公元589年),此时佛教传入转盛,“希腊佛教式”(Greco-Budd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 4、隋、唐时期(公元589至公元907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今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后动乱加上两次灭佛运动,大部分精华已毁,留有赵州桥,佛光寺大殿少数的宝贝。隋起,对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贡献,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唐依隋制,到女皇时极至,建高达290尺的明堂后,再建存放小指可藏10人的巨像的五级天堂,到第三级即可俯视明堂了。 5、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7至公元1279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安徽宗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此时建筑的宏大不似盛唐,但在城市建设上更进一步,后周世宗之筑大梁,实为帝王建都之具有远大眼光者。其所注意之点,如“泥泞之患”“火烛之忧”“易生疫疾”“寒温之苦”,皆近代都市设计之主要问题,其街有定阔,两边五步内种树掘井,修益凉棚,皆为近代之方法。 6、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至公元1912年) 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今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依古制。而西藏的佛教建筑以及明嘉靖帝时期葡萄牙人强征澳门起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人进入对我国建筑样式造成较大影响。此三个时期在建筑上有两点比较有意思:一是在木材使用上,明朝优于清朝,有上等的金丝楠木可用,而到清朝,这样的木材已难于寻见。二是样式雷不光是建皇城,也是皇陵的设计者。 7、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百花齐放,各种尝试。 纵观全书,这是教科书级的,信息量不是我这几天能看得明白的,只能是外行看个热闹,以求对我国建筑史有一个大致映象,不求甚解了! 但是,成书的年代是抗战期间,梁、林两位先生及营造学社一干人士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这样的工程,的确令人叹为观至!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