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局部》(套装全3册)

陈丹青
艺术纪录片《局部》,三季内容全收录。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缺失的美术教育补回来。视频之外,文字的魅力无可取代。三季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即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
陈晨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我在看书的过程中,老是有种阅读焦虑感,和艺术欣赏焦虑,面对这样多优秀的艺术绘画,作为对艺术作品一点儿不了解、也不懂的的门外汉,我们就像走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周围全是异域风情和异乡人,他们说的都是听不懂的外语,一句也听不懂,虽然我们迫切的想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但就是理解不了,我们只能看着他们有说有笑,有来有往,这种被挡在门外的极大孤独感是无以言表的,越是这时候越是迫切需要一位翻译,甚至是一位导游,带着我们在这陌生的地方冒险。 而陈丹青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兼导游的角色,他会告诉你这是什么,哪个时代的,谁创作的,他最大的意图绝不是为你灌输什么,而是带领你去看,在看的时候生怕你有心理压力,他只说一句,你觉得好看就是了,不用懂什么艺术流派,光线透视,画面构图之类的术语。的确,经过他这么安抚,果然轻松了许多,欣赏艺术原本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就如同享受一顿美食一样,好吃就行了,完全不需要懂他的原材料是什么,经过了哪些加工工序,添了多少油,加了多少醋,这不是我们关注的。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不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你瞧瞧,他说的多实在,我们不是来读故事的,看看有多少情节,因为书上有,我们是看画中的场景本身的,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艺术本来和大众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这是很难逾越的,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培养的。具体需要多久呢?他给出了答案。 认清艺术,总要两三代人才会醒来,而这种昏睡和醒来,不会停止。 我不知道这是否准确,但是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艺术鉴赏不是一天练成的,可能也不是一代人就练成的。 那我们怎样判断它是否好看的呢,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即可。 有两个经验可以判断一幅好画:一,你愿意不断不断看下去;二,你不断看下去,总能发现此前你没注意的什么,总有新的领悟。 绘画艺术发展了几千年,能够一直传承下来,而且历久弥新,每一个时代都会突破前人的束缚和规矩。 其实不单单是它承载了人类从始至终的审美,它更加忠实的意义还有实用价值,而且它最初的价值仅限于实用意义——即为权贵服务。但是当一幅画走过了它出生的时代,就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陈丹青说的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绘画不说也不动,可是,绘画更长久——这句话的意思,就像时间,能够不断延伸。 绘画能够凝固时间、凝聚历史、还能凝聚后人的目光,当一切在时光中慢慢摊开、扩散、舒展,只有绘画才走得够久。

乔枕舟

我原本对美术史了解有限,初次见到陈丹青的名字,还是在看08年奥运会的幕后纪录片。陈丹青为人讲话都直来直去,作为创意小组艺术顾问,他在镜头前和张艺谋打赌:“(活字印刷)很难协调那么多人,你要是真能做出来,我地上爬”,看后只一笑了事,也不知最后究竟有没有兑现诺言;后来读贾樟柯的书,看科长写91年他在太原学画,课余就临摹陈丹青的速写,听陈丹青讲话的一卷录音带听到热血沸腾;再之后又迷上窦文涛的《圆桌派》,好几期节目中都见到过陈丹青的身影……到今天,终于又看完了他的这本书——《局部》。 看完《局部》第一季,没忍住就来翻了遍书。书版《局部》约二十多万字,内容大多都是节目中的讲稿整理,即使已经搭配着影像、音乐了解过一遍,读起书来却还是觉得津津有味。或许正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观看的欲望’……这是视觉艺术的命根子”。无论是钢化屏幕背后单调的一方画面,还是可触可感的一页页纸张,抑或是挂在家中廊下、美术馆博物馆的一张张名画,无论什么形式、什么媒介,归根结底吸引人的,还是“观看”本身。 节目越做越好,人们大多说第三季质量最高,可比较来比较去,我还是更喜欢第一季的《局部》。作为最初的尝试,他想到哪里便讲到哪里、喜欢哪里便多谈哪里,古今中外来回跳跃,内容安排上多少显得有些杂乱随性,可若细细想来,该表达的核心也都被他尽数表达清楚了,只待观者看完,再内化重解。 那么,我在其中又看到了什么呢?真要说起来,或许就是包括画家在内的诸多艺术家,在对待艺术时至纯至真的秉性吧。 回望美术史,这份至纯至真的心性几乎在每一位名画家身上都有所体现。十八岁就绘下《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虽歌颂朝廷的锦绣河山,笔间流露出的却尽是年少的天赋与雄心,他为朝廷画作,更是为自己的野心作证;“憨人”凡高的早期作品中,处处可见他在学画初期几乎显得愚笨的谨慎与认真,没人请他画一幅海边的渔夫、没人求他画一幅足以传世的向日葵,“自由造就了他,自由也毁灭了他”;在《南巡图》里细细描绘每一处细节的徐扬、为画中人袜子上的花纹费心费力的卡帕齐奥,他们都有着惊人的细心与耐心,但却从来不知彼此的存在,他们的目光只在眼下的画中;怀有“悲天悯人”之心的蒋兆和,没有人求他为流民发声,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绘下了人民的苦难,纵使要为画作背负骂名;瓦拉东、关紫兰、丘堤等一众女性画家心无旁骛,无论身处社会底层还是深闺大院,她们只想把手里的画画得“同男人一样好”,又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流露出了不可替代的女性魅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不欠社会一幅画”,可他们还是选择画笔和画纸,并用他们开创了新的天地。相比之下,杜尚的选择就更为直白——我不欠任何人,因此我想画就画,不想画就不画,谁能奈我何?保留着这份置身事外、独来独往的艺术态度,他创造出的艺术,同样不可替代,同样让人感到醍醐灌顶。 马赛尔·杜尚将男用小便池放进展览会,为《蒙娜丽莎》画上胡须,这算不算艺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使麻醉状态下的自己坐在人群中,敞开胸怀承受来自路人的伤害,她和男友跨越长城然后分手、和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在桌旁对视,这算不算艺术?依我看,这些都是前卫艺术,而“所谓前卫,是事情做得太早,历史看不懂,看不见”。倒退几十年几百年,那些开创新画法新风格的人,是否也曾被冠以“前卫”的名号,不被历史看见,也不被世俗看见?既如此,他们辛辛苦苦地画了一辈子的画、搞了一辈子的艺术,又是给谁看的? 或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答案。视觉艺术是一种“观看”的艺术,可在它们被创作出来之前,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看到那幅伟大的巨作,他们将它描绘或展示出来,其实只是生命力的驱使,是直觉、本能、骚动作用下的结果。“所谓元气,就是孩子气”,孩子永远有着崭新的感受力和可贵的无知,这世上原本没人能永远做孩子,可我想,杰出的艺术家们,或许是可以永远保存着一颗至真至纯的少年之心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本就不欠社会一张画。

七七

历史是怎样的呢?达·芬奇生于1452年;米开朗琪罗生于1475年,比达·芬奇小23岁;拉斐尔生于1483年,比达·芬奇小31岁。他们是15世纪下半叶的人物,而文艺复兴绘画从13世纪末萌芽,14世纪开始闹腾,15世纪嗨起来,到达·芬奇降生,数不清的杰作早已遍布意大利。

木木夕🦌 ིྀ

《局部》陈丹青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大学初读《童年的消逝》时那种同样震惊、激动、无以言表的感觉!就连序都精彩极了!说实话陈丹青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三年前就开始看了,但才疏学浅,至今仍看不下去,希望有一天能读完吧…… 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视频里,陈老师是一个C语言艺术家,给人很愤青很装逼的感觉,但读他的文字却处处是诚恳谦逊,真实得让我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潸然泪下! 🧡1我自觉是万万没有能力评价这本书的,边读也会边焦虑记不住所有的“知识”,但是他会安抚你:“知识可以查,听一个人的观点,远不如观看一幅画要紧,面对绘画,最要紧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艺术是顶顶要紧的,是本能是知觉是骚动,是崭新的感知力,是无知的可贵!” 💛2他会托举后辈:“文案因导演梦茜的参与,变得充实改观了,倘若一个人的心智和感觉未被教条熄灭,又如处子般爱艺术,便可一点就通,她自有份内的苦工和天分。”在每一册的文末反复提及团队成员的名字,告诉大家他们背后的艰难与付出。 💚3我们熟知的艺术家和作品他爱,但陈老师从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次要的艺术家”、“无名艺术品”,他更爱且不由分说“没有知识帮助我,如果你觉得不好,我只能头撞墙”,他为无名的工匠和湿壁画呐喊,他说:“美术史无非是被权力合理化的正版偏见。”杜尚说:“你又不欠社会一幅画。” 🩵4他说自己像个傻逼一样趴在玻璃柜外对着画看了又看,说他折腾《局部》可能只是为了登上梯子去平视壁画,不是为了大家。他惊羡画师漫长的极度专注,爱凡·高的憨“从凡高开始,每个人必须画他自己的太阳”,爱王孟希少年的生命力,爱女画家“佩服她,恨不得变成女子”,神往次要画家的诚恳天真“全部生涯只知道画画”,钦佩无名工匠“拿性命画画”…… 💙最后引用陈丹青老师采访里的一句话时刻警示自己:“看样子,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喜欢画画,卧槽,这拦不住的啊!” 我一直很害怕自己对专业是叶公好龙的喜欢,就像我很害怕别人对我的喜欢也是叶公好龙,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美,却不懂得常年坚持练习的枯燥和创作的痛苦,我们看到了表面的美好,却往往不能接受作为人类个体必然会存在的丑恶。那什么是爱呢?我想至少叶公好龙,那种短暂的流于表面的喜欢绝不是爱。我们可以喜欢书法,但它只有汉字和黑白,你又想要图案,于是你决定喜欢素描,可是素描也有局限,你又决定去喜欢国画水彩油画,可是他们没有声音,你决定去喜欢音乐,可是音乐之外还有舞蹈…不过最近我想也许一切都是为了更自己圆满的生命体验吧!

小艾

陈丹青用非常私人的方式,介绍了许多古典艺术史上他很喜欢的绘画作品。相比于耳熟能详的大使作品,陈丹青反而更偏爱大师(或一种绘画风格)早期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被更少关注的壁画、画家没有留下名字的作品。并且相较于去美术馆,他更喜欢留在作品原始创作空间的作品(这是我为我没有仔细看插图找的借口)。 早期的作品(以及草稿)更质朴笨拙,但最纯粹的表达欲望还没有被技法矫饰;我以前的陶艺课老师也特别喜欢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羊,是为简朴与生动并存的佳作。他也很喜欢陶件上留下的指纹:没有被深度加工的工序,留下了制作者的温度。 第三部的最后一集,特意将镜头对准了意大利各地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师的壁画,然后又用国内新出土的墓葬壁画收尾。我当时就想到了兵马俑上的签名和指纹:历史的淘洗虽然只留下了寥寥数个名字,但历史滚滚前进的浪潮,却起源于如沙般的小人物的堆叠。对这些小人物的关注,充满了陈丹青老师的人文关怀。 断断续续用AI听书功能将这本书听完。因为是《局部》系列纪录片的讲稿,所以AI听书没有其他书那么违和;但也因为是讲稿,书中配图太小,也没有和主体部分提到的作品对应,所以并没有仔细看画,以后有幸去到本书中提到的国家,或许会将本书作为旅游指南。

七七

我没上过高中和大学……”播出后,有人反感道:你研究生毕业,怎可说没上过大学?这么说,对得起学院吗? 这是正义的质问——容我禀报实情。我16岁初中毕业,17岁下农村。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收本科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那年我25岁,有幸混进学院;1980年毕业,我们全体得到结业证,没有硕士学位:其时学位制尚未恢复,我们的指导教授,毕业于徐悲鸿时代的几位老师,也没正式的教授衔。

💚ྀི 琪 ๑ï ๑ï ᐝ

配合着纪录片一起读完了这本书,感觉欣赏艺术品真的是要稍微了解一下它们的来龙去脉,带着想要去亲眼看一看的好奇心,让书中的历史具化在眼前慢慢体会才更有意思一点🙂

陈丹青:几乎每一个不是艺术圈的人都会说,“我是门外汉”,我其实蛮沮丧的。艺术被打扮成高不可测的门墙,什么东西都称为“专业”,什么人都称为“专家”。所以我才会做《局部》,而且用这样一种方式做。 看完《局部》我才更能懂得梁文道的那句话:“人人都喜欢陈丹青”。《局部》适合所有人,不懂艺术的能看懂艺术;对艺术不感兴趣的,能对艺术拾起兴趣;而有审美的人,在《局部》中能得到新审美视角。

小熊仔

“我要的不是涨知识 我要的是你们睁开眼。”看了《局部》才知道流民图。我很喜欢陈丹青是因为喜欢他聊一些艺术以外的东西,他精神状态我很喜欢哈哈哈。很好笑,包括批判一些什么,然后又被网友骂,但是他管你呢,还是活他自己。就很喜欢听他说话,包括平遥国际电影展,感觉他是很真诚地回答那些问题,没有不耐,因为他就是这么想的,这些想法和骨子里的自由平等其实很可贵。还有他说大卫霍克尼很开心很健康但是越画越差我真的笑鼠🤣

何小青

因为准备去大都会和Moma,登机前我决定临时提升一下自己的艺术修养,于是在微信读书上用关键字搜索,下载了陈老师的《纽约琐记》和《局部》,事实证明我选书的运气是真的好,两本书精彩生动活泼,看得我精神炯炯,我这是给自己找了一位大师级讲解员呐!当然也一边看一边拍大腿,我为啥压根不知道这个节目,要是能提前看视频该有多好?我就是这样在漫长的飞行中看完了二本书,局部的第三季则是在返程的飞机上读完的。 于是,这一次去大都会博物馆,我准备好好看看,就拆成了三天。第一天去看中国馆,最近的字画展了好多幅南宋,真,奢侈。在国内要等到特展才会拿出来几幅宋画吧。易县的罗汉见了,身上丝毫不见千年岁月的痕迹,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台上跳下怒斥“我怎么在这里!”,想象一下16个罗汉出现在一起的场景,不禁颤抖。广胜寺的药师图可真大啊,超出我的想象,今年上半年密集的看过敦煌,可是到这里依旧会被震撼到。 第二天去看西方绘画,就掉进了印象派的米缸,有马奈、德加特展,有四个厅早中晚三期的莫奈,二个厅的梵高高更等等等等,真是太多了。顺便说一句,书中提到的卡巴内尔《维纳斯诞生》在巴黎,可我在大都会墙上一眼撞见,真好。看得懂吗?还是看不懂哈哈,陈老师也说了呀,“绝大部分古代艺术属于教宗、皇家、贵族,没有大众的份;现代艺术的初衷也没想到大众,相反,是对想象中的大众,持续加码挑衅。”但是吧,读了这本书,让我终于鼓起勇气、并充满好奇,在美术馆所收藏的层层叠叠的时间中打转,试着去感受,去看陈老师说的“憨”、“孩子气”,以及这都是真迹啊,学着趴的很近去看上面“油料、色彩、笔触绵密叠加、层层覆盖的凝结效果”,想象画家挥墨时的情绪。 看了几天,眼睛养刁了。去了纽约好几次了,第一次零购物。嘿,反正看上的买不起。 这本书到第三季的时候,是意大利,距离我上一次去意大利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当年也各种去博物馆和教堂,可是哪懂的看书呢。所以说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回来读万卷书,才是硬道理。可惜暂时去不了意大利,还是回家刷《局部》视频吧….

在下徐俠客

少年看世界,简直浑身摄像头,年轻新手画画,兴致勃然,只要技艺在手,一半是逞能的快感,一半是他对眼前的世界太好奇,太动心,太热爱。 请诸位好好守护心里的孩子气——假如你还有的话 每种艺术都有她诞生的时刻,都有她生长生成的胎记和灵光,你可以叫作“文化土壤”,也可以叫作“时代气息”,总之,这灵光无法替代,而且,一去不返。 18岁的感知系统,是全息的,好比崭新的电脑,搜索功能,下载功能,反应功能,绰绰有余,灵极了。你留心小孩子看世界,尽是大人不注意的细节 所谓绝品,通常体现为一次性,那是才华的意外,上帝的礼物,画家的运气。 一切艺术,都自此人之新鲜中来。木心说元气即孩子气,这元气就是人初始的味道。文明非不鲜,但此鲜未必新,新而鲜,那么即是人的最好味道。

Mr.W

读这本书的感觉,犹如看了一场盛大烟花。从中国文人画到油画、湿壁画,从魏晋、隋唐、两宋到中古、文艺复兴、十九世纪,从敦煌到纽约大都会、巴黎奥赛、俄罗斯冬宫、意大利佛罗伦萨小镇,从王希孟到乔托、马萨乔、凡高、马奈、德加、毕加索…一幅幅惊人的绘画及杰出的才华如同绚丽夺目的烟花以一种不能预见、无法想象的美丽,随着陈丹青走心的叙述绽放在阅读世界里沉静的空间里。那些用微妙颜色捕捉的光和影,那些难以言喻的神秘、数学性、人性、故事、宗教、人文、战争都被一笔一笔画了出来,仿佛凝固了的时间,那深邃的意义、美妙的颜色、构图、场景、笔触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然而,就象烟花之美不可捕捉,当我读完了文章,当人们走出了博物馆,当画家放下了画笔,当遥远的古朴的意大利教堂关上了大门,这份绘画的美不可逆转地从观看的眼睛里消失。艺术与这个世界,似乎是平行的两度空间。 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高更,也许不是因为追求个人理想而放弃世俗生活,更可能是因为艺术的世界让他不能自拔,使他不能忍受巴黎,而逃往海岛上专心画画 而在毛姆《刀锋》里,拉里从哲学、基督教、艺术里都没找到人生的答案,反在印度宗教里寻得解脱。 美,真有可能是虚无的。写这些不知所云的字时,其实非常不舍在看局部时的那些视觉与心理的享受,只是觉得,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真是太难把握了

罗切

其实,我甚至有点狂热的喜欢本书,说不清楚全部理由,借用书名说个局部原因,其中有些话有个语句竟能让我毛孔战栗…… 那,为什么不推荐呢 ?因为,必须要充会员 !说起来充会员好像也没啥,而对于自己钟爱的书,与其充会员得到一份阅读权,何不去买一套纸质书倒更来的划算…… 所以,一方面在此处电子书的推荐普及上,本人需要向丹青先生致歉,另一方面,还需要提示一下书友,本书的电子版为不完全电子版…… 致歉、致敬之余,本人会去淘纸质版,两套 !

巫晓琳

知道《局部》这个节目很久了,也看过陈丹青老师其他书籍,但可能因为自觉在绘画艺术方面是门外汉,所以也没有下定决心去看《局部》。这次翻开这套书,是因为在看理想听了最近一个陈丹青老师的节目,主持人提到一本老师以前写过的书,感觉主持人本来是想引用一些内容来提问或者夸赞陈丹青老师的,没想到老师一口就否定了这本书,说自己很讨厌这本书,还十分认真诚恳地对年轻时候出这本书进行自省,当下就被他的这份真诚给折服了。 第二天开始看《局部》这套书,实在相见恨晚,最近做家务的时候也要听《局部》的音频节目,后面空闲了还要把视频节目翻出来看。即使是门外汉也是能够看懂的,陈丹青老师就是那样赤诚地看待那些作品,也把他的感受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来,没有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语言简洁不乏幽默,有时被感动有时又被逗乐。看完这套书我依然没办法专业地鉴赏绘画作品,但是最重要的是怎样用心去感受,自此,除了汪曾祺先生,又多喜欢一个即使说粗口也不会让人感到不适的人,真好真好!

心如止水

很喜欢这种方式,推荐,如果你喜欢绘画艺术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