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套装全八册)

廖群 仪平策 王小舒
重拾华夏审美力 本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

大美中国拥有辉煌过去的民族也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大美中国”丛书共包含八卷 为: 《“神美”隐现:史前·夏商卷》 《所思远道:两周卷》 《大风起兮:秦汉卷》 《离离如星辰:魏晋卷》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两宋卷》 《姹紫嫣红开遍:元明卷》 《晚霞明处暮云重:清代卷》 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文字通畅易懂,以中华审美大事记线网图开篇,并配以大量彩页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50小时就从史前到清末逛一圈 不会担心去博物馆被挤像片 不会想晕车晕船晕飞机火车带来的身体不适 人在家中坐游历几千年 好棒的一套书 谢谢先生千千万万中片刻停留的推荐 真好 在风沙重现北京的周末读完甚好 ??!

Z

历时两个月左右看完,像追了一部长番一样,看完反倒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与兴奋,更多是感慨唏嘘与意犹未尽。 总的来说,除了宋代卷稍微枯燥了点——不知是换了人主笔还是那段时间阅读状态不太对——感觉分析力度不如其他朝代来得深刻辩证,偏向于罗列各个领域的审美文化,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未体现(与后面元明清三卷对比尤为明显)。 难忘初读史前时代,对于鱼蛙鸟演变为如今常见抽象图案的惊喜赞叹,以及深思于天马行空的血火战争神话背后,却暗示文明恰恰伴随着杀戮流血而来。让我想起《文明的故事》中类似的观点:“教堂与神殿,博物馆与歌剧院,图书馆与学校,这些都是文明这栋建筑物辉煌的正面,而在其背面都是屠宰场。” 难忘夏商卷中文字诞生的漫长历程,人们开始脱离具体事物形象的范畴,抽象出一套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理论、概念的符号系统。阅读此章时有奇妙之感:“我正在思考此刻用于思考的工具。这个工具在带我脱离具象的同时,是否也限制我思考的边界呢?假如学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是否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呢?” 难忘两周卷中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辩,《庄子》中恢怪奇特的寓言让人深深着迷,特别是《泽阳》中蜗牛触角上的战争,竟也能“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别开洞天的想象力,放到今时今日来看,依旧令人惊叹! 难忘看到秦汉卷时,那四个概括的大字“大风起兮”,耳边仿佛响起旌旗猎猎的风涌声,看到踏马飞扬风沙四起中成就起来的一代帝国。虽然短暂,却铸就了华夏文化中独步千古、垂范万代的“大美”型审美气象,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观照秦汉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难忘魏晋卷中,视角一下子从“大风起兮”变换为“离离星辰”,意象的更迭昭示文化关注主体的变迁。这是一个个人自我觉醒的年代,孕育出“自我超越”的崭新审美主题,人们转向探寻心灵,追求精神上的无限自由。阅读这一卷,才惊觉原来我们以为的个体思考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来历史上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迭,才孕育出我们对心灵的探索,对自由的求索,对精神的超越。 难忘终于来到唐代卷时的兴奋,恨不能一刻不停了解这个一提起,就勾连出无数想象的鼎盛时代!“万国衣冠拜冕旒”,短短七个字,已勾勒出盛唐无限气象。当时伴着麦振鸿的《桃花岛》看完唐代卷,整首曲子的情感变化恰好吻合唐代的兴衰变迁:异域的乐声,吹响了万国来朝、中西交流的序章——盛唐,多少人的梦!在那乐声之中,同时伏流着隐隐的悲音,那是后来人知晓历史结局的唏嘘无奈。这让我看盛唐时,既有自豪喜悦的赞叹,也有壮阔苍凉的感叹。错综复杂的情绪,产生了更为辩证的思考:人们总是无限怀念这个鼎盛朝代,但在漫长的历史坐标中,极致的繁盛却也意味着衰亡的开始。就像《易经》中的第一卦乾卦,最好的卦不是飞得最高那一挂,反而是再往下的九五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最高最极致的上九却是“亢龙有悔”,飞得太高反而有所悔恨。没有一种事物能无限制地兴盛下去,生的另一面就预示着死亡。 难忘元明卷中对于元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度分析。元代,一个很少会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展开的朝代(也可能是我阅读量还不够),对它的印象也停留在大草原蒙古包中……但是当我看完元代卷中却有深深的震撼:原来戏曲是从元代开始的;原来俗文化逐渐上升为潮流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原来元代文人的地位竟比娼妓还低,仅优于乞丐,而这又催生了自诩为鬼的作家群落:既然这世道不让人做人,干脆做一回人间之鬼!何其豪放潇洒!何其磊落坦荡!这要挖掘起来,不比竹林七贤逊色!当然,元代卷中最出彩的莫过于戏曲篇章,不光阐述产生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立足广阔视角,对比中西悲喜剧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心理,反复品读了好几遍,相当精彩! 到了明代卷,最让我唏嘘的是文人们的命运变化。推翻元代统治,人们以为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新时代,没想到皇权畸形膨胀,权威文化病态强化,二者成了文人脚上的镣铐,紧紧系缚着他们的命运。文人们已不复汉唐时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他们迷失了自己的历史位置,也企图通过古典主义运动恢复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和文化地位——既是汉唐昌盛的文化复兴,更是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自我救亡。但是这样的自救在明朝已不适用,文人们用以自我标榜的雅文化一方面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言人,却遭到来自内部权威文化的扼杀销蚀,另一方面外部商业文明的发展,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这种进退两难也是当时文人的处境。“破坏旧权威不太难,但建立一种新文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看完掩卷,仿佛也陷入了当时文人们迷茫、彷徨、苍然的心绪之中。有点沉重。 终于,来到了清代卷,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古代。标题是“晚霞明处暮云重”,当我看完此卷,再来回顾这几个字,比初看时多了几分理解:晚霞,那是封建时代的尾声;明处,那是新时代的亮光;暮云重,那是站在封建历史近端,立足对全部封建文化总结、反观的视角下,渗透在整个清代审美文化中深邃的批判与反思意识,“是一曲感慨万端的历史悲歌”,沉重沉痛如天上暮云,压在时人心头,也压在每个读者心头。前言里提到,如果没有清朝,按照明朝的历史趋势发展下去,或许封建制度将提前结束,中国也有可能追上当时尚在开始的西洋科学。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清朝的出现像是一个偶然,它用两百余年完成了对华夏文化的复兴总结。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它无意中完成了集大成的历史使命。这让我想到《人类简史》里提到的文化迷因学概念:“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它们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有时候让宿主变得衰弱,甚至使其丧命。任何一个文化概念,都可能让某个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这种想法,甚至为此牺牲生命。于是,人类死亡了,但想法持续传播。”若按照这个说法,清朝的出现会不会是一种必然呢?封建文化预见到自身迟早衰亡的命运,于是制造出了清朝,这个朝代就是为了让自己以集大成的体系方式,最大限度地“存活”下来。汇总完了,清朝也彻底衰亡,无数新的文化思潮也涌进了这片土地…… 许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后感,跨度两个月,中间也没怎么做笔记,本以为前面的内容忘得七七八八。但重新翻阅标题时,依旧能回想起阅读时那些触动内心的历史事件。一番下来,既是上下五千年华夏审美史的历史纵览,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体的一生:从初生的莽撞,只知眼前事物,到学会思考抽象的道理;从依附于外界的部落国家,到探寻自我内心世界;从明确自身角色的自信担当,到时移势迁迷失身份的茫然自救;再到最后,回顾这一生的总结反思。接着,迎来新生命的诞生,仿佛消亡了,也仿佛延续了…… 发表完感想,接下来就是好好做下梳理笔记啦![加油]

霍锋

2颗牙齿,7块石头,带着未知历史世纪的面纱,开辟了人类史上的新纪元。 “这是混沌未开,物我不分的阶段;这是万物有灵的时代;这是审美情感不自觉的,与主观想象碰撞的进程”。 这本书开篇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如今我正用现代的思维走进那人类史前的年代,我甚至贪心到想知道“生命”的名字……

66999

我国审美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包括《“神美”隐现:史前·夏商卷》《所思远道:两周卷》《大风起兮:秦汉卷》《离离如星辰:魏晋卷》《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开时似雪谢时似雪:两宋卷》《姹紫嫣红开遍:元明卷》和《晚霞明处暮云重:清代卷》共八册。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婉婉

從去年底道今年初斷斷續續把這個系列讀完了,在此把我的書評們整理一下。我的書評偏向於自己閱讀引發的思考,未必完全圍繞書的內容本身;沒有依叢書的朝代順序,而是按照我閱讀的順序;去年底比較忙亂多為簡評,年初的點評隨著自己「閱讀拼圖」觀念的形成(見《兩宋卷》),以及更多的延伸思考,篇幅略長。 《離離如星辰:魏晉卷》 這本書呈現了魏晉時期的思想、宗教、詩文、繪畫、書法、審美等諸多側面,闡述那一時期的文化特徵。那個時代的人追求個性,名士不乏放蕩不羈;與此同時,隨著南北文化觀的融合與思想碰撞,詩文藝術形式也發展變化,為後來唐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晚霞明處暮雲重:清代卷》 這本書呈現了清代文化及其思想與審美。就文化而言,滿族統治者學習漢字文化,使得該時代在繪畫、篆刻、園林藝術上有比前代更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這一時代的戲曲、小說體現了古典文化的自我批判精神,《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小說體現出的精神都與前代大不相同;而隨著與西方現代文化的交流碰撞,晚清時期的畫家、詩人作品中也開始呈現出新的審美內涵。 《奼紫嫣紅開遍:元明卷》 這本書圍繞元明時期的文化展開,涵蓋元雜劇、元代悲喜劇、南戲、散曲、元代文人畫、瓷器、明代工藝品、明代小說戲曲、明代詩歌散文等方面。這個時期既有民族融合,又有復古與新興藝術審美之間的碰撞,讀者可以透過不同審美面向一窺當時的剪影。 《萬國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這本書以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的時間線,依次呈現唐朝不同時期的建築、雕塑、民俗、服飾、書法、繪畫、詩歌、駢文、工藝、音樂、舞蹈、辭賦、陶瓷、變文、傳奇、散文、雜文等文化特點及相關代表人物與作品。大唐盛世創造了無數瑰寶,隨著學者的研究與古物出土,當年的部分文學、歌舞、工藝、裝束漸漸進入今人的視線;於我,隨著閱讀的增長,相關書籍彼此之間互為補充,在心裡構建出自己理解的大唐一隅。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兩宋卷》 這本書將北宋與南宋的文化審美概括為「人文薈萃」與「殘山剩水」,分別圍繞民俗、書畫、工藝、文學等方面大致展開。宋朝是我偏愛的朝代,這本書的名字也很美——「開時似雪謝時似雪」,兩宋文化如同小白花,質本潔來還潔去。 相比同一系列其他幾本我已經閱讀的書,這本通俗讀物對讀者稍有要求。我對兩宋有一定瞭解,作者提及的人事大都可以喚起我的相關記憶,所以覺得蠻通俗易懂;但評論區很多讀者覺得太過簡略,看了一下字數,不到九萬字確實很難涵蓋宋代文明。 就閱讀本身,無論什麼主題,依靠一本書絕不可能了解全貌,但至少可以了解一二,並從中找到自己希望深入了解的部分。每一本書都像拼圖碎片,在不同讀者眼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形狀——若是較為陌生的領域,得到的「拼圖」輪廓雖大,圖案卻不夠明晰;而較熟悉的領域,得到的「拼圖」也許很小塊,但卻能使之前得到的「拼圖輪廓」中的細節更清楚地呈現出來。 《大風起兮:秦漢卷》 相較於唐宋文化,我個人對秦漢文化了解較少,這本書為我的「閱讀拼圖」增添了一大塊「輪廓」(「閱讀拼圖」概念參照我上一條書評)——「大」是因為這本書帶給我不少新知識,「輪廓」則是因為新知識很多時,我不可能一次記下所有細節,即使記下了,光靠一本書也不可能讓我了解某一主題的全貌。 秦代與其之前的朝代很不一樣,在各諸侯國首次實現「大一統」之後整體文化開始呈現「大美」之風貌;而在東漢之後,文化體現出「崇實」的特徵,具體表現在墓葬、寫實藝術中,且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墓葬文化的世俗化,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以生者的觀念去衡量死者,因而試圖為死者「還原」其生前的物質生活環境,甚至讓其百年之後享有比此前更好的物質生活。雖說我個人不推崇物質享受,也覺得千年前的墓葬大量殉葬品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甚至不能理解為什麼當今國人地身後事還要為往生者「燒房子」;但這並不妨礙我了解其背後的思想,且這種了解讓我透過表象窺得本質一隅。其實墓葬文化的起源必然遠早於秦漢,殷商文物的出土,以及先秦孔子語「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都能印證這一點。在我看來,這樣的文化大概是千年觀念中人們(尤其是有地位的人)期望死後可以延續生前的生活,這個觀念可以視為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的一體兩面;若從佛教的角度看,就是人太習慣於在六道中輪迴,有執念無法放下,縱然飽受輪迴之苦也不願意解脫。 說到墓葬,這點我在美國感受比較明顯的文化差異。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的認知中陰宅和陽宅是應該嚴格區分開來的,但在美國,陰宅陽宅往往沒有嚴格區分,可能陽宅對面或旁邊就有陰宅,因為早期教堂旁邊的草坪都是墓地。萬聖節的時候,很多人家門口都會裝飾阿飄和骷顱頭乃至墓碑,聖誕節門上也多有花圈裝飾;而且家裡的寵物如果往生了,美國人會把它埋在自家後院並立小墓碑。 圍繞「墓葬文化」有點扯遠了,回歸正題,這本書讓我了解秦漢文化一隅,之後有機會可能會再閱讀其他相關書籍。 《所思遠道:兩周卷》 這本書把東西周文化分為周朝禮樂與戰國個性兩大主題,前者概述典禮雅樂、禮儀生活、「君子」理想人格、銘鼎藝術、《周易》智慧、《詩經》情志及早期和諧美思想的初步形成;後者闡述儒墨道法諸家審美、撰史與散文發展、百家散文、俗樂興起、書法雕塑美術化、《楚辭》藝術。我對先秦文化雖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讀這本書之前,那些「拼圖」局部成形,但整體散亂,這本書幫我找到了將局部串聯成整體的線索。 華夏音樂始於禮儀,東周是非常講究禮法的時代,而「禮崩樂壞」最初的表現便是戰國時「雅樂」逐漸淪為「俗樂」,但同時產生的是哲學的高峰——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思想。若各種思想得以在千百年間發展,今日的中國哲學應不亞於西方哲學,只可惜這樣的土壤從秦漢大一統思想的開始便沒落了;民國初年曾經一度有思想自由,但民國38年之後完全是黃鍾盡毀,瓦釜雷鳴⋯ 書中關於戰國時期的撰史與散文發展圍繞《左傳》《國語》《戰國策》三本書,這三本書的特點分別在於關注敘事、記言、寫人。本書中的選段引起我對這些古籍的興趣,之後若時間允許要找來讀讀,古文讀起來比較費時費腦,但古人的智慧值得學習。當然,我也希望之後可以通讀諸子百家相關古籍原文,而不是僅限於某些常見語段的了解。 《神美隱現:史前·夏商卷》 這本書將周朝之前的華夏文化分為神靈隱現的史前時代和夏商之際的巫史藝術,合神話傳說與考古發現,前者結涵蓋史前之墓葬、圖騰、石器、飲食等文化,後者則包含甲骨文、舞樂、石器、傳說以及酒文化。去年讀《翦商》對商朝文化有所了解,但相較於魏晉、唐宋等時代,我對史前和夏商了解較少,這本書算是一塊比較大的「拼圖」。 從有文字歷史以來,之前無文字時期的內容往往包含神話傳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後代修史者為了合理化統治者的政權,從而杜撰出史前關於堯舜禹等相關神話?又或者,確實存在堯舜禹,而所謂上古時期的禪讓則是美化而成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覺得個人覺得殷朝的至上神傳說可能是這種情況;但晉代陶淵明有讀《山海經》的詩詞,也許那時候確實存在紀錄上古故事的《山海經》。至於第二個問題,母校臺大歐麗娟老師在講《紅樓夢》時曾引述過李白的《原別離》「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分析時提到舜前往蒼梧可能是為了一場大戰,傳位並非因為禪讓,而是因為慘敗不得不讓位。當然,這種「神仙打架」的故事很難考證。 隨著原始人遺址的發現研究,早期的人類某種程度上更依賴於天神、占卜,其圖騰與出土的相關文物可以佐證。最早期的人類有生殖崇拜,以母系為中心,大概因為只有女性能生育而男性不能,且這一時期的墓葬很平等,沒有長幼之分,也沒有太多隨葬品。但漸漸地,隨著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被發現,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延續至今。了解這段歷史,結合當今女性面臨的困境,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真是「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乐读

中国灿烂文化的历史文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沿着历史进程的脉路,缓缓流淌,读来视乎在回望历史,在与古人对话,在读一些有趣的灵魂。

刘毅

本套丛书将中华文明自上古乃至民国前几乎全部中华民族专有的文化要素一网打尽,呈现出一场美学盛宴,你看那: 图腾美、神话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刻美、建筑美、书法美、篆刻美、哲学美、辞章美、诗词美、歌赋美、戏剧美、舞台美、小说美、园林美、服装美、茶艺美、酒道美、青铜美、陶器美、石器美、瓦器美、木器美、漆器美、骨器美、铁器美、玉器美、瓷器美、都城美、墓葬美……真的是美不胜收、美妙绝伦、美轮美奂,大美至美,尽在中华。 每打开一册,都像又进入一座美丽博物馆,由一位博闻强识、通古博今的博物馆长带着我们一路鉴赏膜拜,为我们全面客观娓娓讲述馆藏精品的前世今生。 大美中国,实至名归,令我们勇敢树立足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翔实宝贵的素材脉络。 正如此书结语,拥有辉煌过去的民族,也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贞元

明显能读出不同作者编书参差。 我推周卷为首,雍容沈雅,成功地唤起读者对周朝时代人格——君子的向往;沿着对诗经这一古典诗滥觞的涟漪,引玉了“诗”这一文体演变与沿革的脉络,阅毕后感觉平素兴趣寥寥的四言诗也亲切异常。 夏商卷读来次之,(性情多变如希腊神话中的)神,沟通神的巫,连接神与人的通道——血。带着血味的诡谲美丽,对于商人的太阳崇拜,即二位一体的祖神崇拜的考证,仍然记忆犹新,那些沾染血腥之美的青铜纹样,在千年后仍然熠熠生辉。 其后篇章味同嚼蜡,难以逃脱市面上同类书籍的窠臼,昏昏欲睡。

不贰

大美之美,在于混沌发蒙之美,个人认为这套书前两册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后面大多采取以点带面,以孤立的历史人物分析阐述时代背景的方法,显得有些泛泛普通了。 最大的感想:美并不是孤立的,往往与丑、恶、痛苦相伴随,今人回顾历史,难免出现为美而美,对丑、恶、痛一概屏蔽,活在大美迷梦中无法自拔,更有甚者可能会由自卑走向自恋。我们美,但我们也很丑,我们不对美虚张声势,我们更不能对丑刻意回避,以史为鉴,方得大同。

森森圭鹿子

备考期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考艺术概论的伙伴们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很多替换原书上案例的点。 其实总的来说本书主打一个全面,但是在深度上其实力度不一,有一些在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的点书里一笔带过,有一些文化类的东西反而说的比较详细。 但是作为一个通识读物来说真的很到位,把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和美学的方方面面阐释的较为通俗。

°

内容大部头很精彩文笔很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史前纹样的解读,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也是审美的开始,以往总觉得史前的瓶瓶罐罐,墓葬等等很是枯燥无味,但是了解到之后会发现,原来这是美的起源,是人类美学意识的发展。秦汉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大气。尤其作为马踏飞燕出土地武威的孩子,更加能体会到汉时的辉煌,更加觉得河西地区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对家乡多一分敬意。魏晋时期对于玄学多了一份了解,什么是清谈,这个动荡世界里,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唐朝真是乱花渐入迷人眼,初唐盛唐晚唐各有各的美,印象最深的是对魏晋到隋唐书法的刻画,本身作为爱好者,之前写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就觉得飘逸灵动又不失风骨,原来是继承虞世南,而虞世南又是真正继承王羲之的,所以外柔内刚,而欧体则是外刚内柔,还有草书等等。宋朝的审美真是很棒,市井文化的兴起让它别具生面,白瓷饮酒青瓷饮茶,真正的自由啊。元明清的看的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元朝是暴力下的交融,青花瓷很美,元杂剧也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明朝想恢复以往的儒家文化,但是被畸形的君权束缚,开始了士大夫的自我救赎,作为历史从业者,一直不喜欢清,因为把奴性带给了中国人,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小说艺术的巅峰。 另从教学方面有点思考,从史前纹样的变化来讲氏族社会的发展岂不有趣。从魏晋文人的典故来讲玄学,从佛像雕刻来的变化来讲佛教的发展,从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来讲三教并行,元杂剧来反应元代的社会。

拾喜

大美中国是从史前的曙光到落日余晖的清朝,考古学家的发现为依据开始文化长廊之旅。 全书分为八个时期,每一时期前的大事记图就好比一个餐馆的菜单一样展示本店特色,韵味独特值得一品。

读书虫子

对于我们传统,特别是在经历了若干历史记录,对于我们文化以及演变的认识,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呈现了出来,从时间来说,有文字和实物的东西就可以多写一些,对于我们大美体现出来,不同时代,在这里还是以朝代为基础来进行的,感触最深的是发现我们实现了文化自由的年代惊人是非常混乱的晋朝,当然那个时间,也算是我们文化形式,似乎我们看到的文化或者体现出来的大美都是不同时代产生,也非常容易忽略那些非主流的时代。

刘东💫

这是混沌未开、物我不分的阶段;这是万物有灵的时代; 这是审美情感不自觉的、与主观想象碰撞的进程。

鄙人不善于奔跑

即使山高水远,我也想云游四海。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