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图问题

潘天寿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
翟翟

这本书主要讲了虚实疏密的关系: 1. 要有美好的幻想,才能深入一步,先进一步,而后起到引导群众向前进步的作用。有人说花鸟画是没有思想性的,古今画家画牡丹花,总是牡丹花,没有什么分别。我说却不然,花鸟画同样有思想性,也同样有着各个不同时代画家的思想意识,反映不同的观点。 2. 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的一面,对诗文、书法、画理、画史等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 3. 所以画画不能偏于一面,对各家各派都要欣赏,画大写意的也能画点双钩重彩,搞雄健的也要搞点清逸秀丽的东西,当然也不要平均对待,看的东西不能太狭窄,范围小了就容易落常套,变不出东西来。 4. 其起承转合关系为:①起;②承;③转;④结。 5. 虚实问题:中国画的布置有虚有实,极为注意,西画不大谈这个问题,往往布置满幅,都是实的。 6.“虚实”:即有画与无画的问题,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实“疏密”:即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 7. 虚实:言画材之有无也。疏密:言画材排比之距离远近也。有相似处而不相混也。

Jenny 🐝 U.P.🐝

教授给美院学生的授课内容。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课上板书的画稿也可以达到“入门”的效果。 除了构图技巧的说明讲解外,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中西方画法的一些对比。例如: 虚实问题:中国画的布置有虚有实,极为注意,西画不大谈这个问题,往往布置满幅,都是实的。 西洋画以明暗突出其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有时只不过在重要的地方画得浓一些,次要的地方画淡一些而已,力求浓淡变化。 不同的风格呈现不同的美感,都喜爱。国画风中的留白,意犹未尽,更令人回味。

龙宫

本来只是为了研究一下拍摄的构图法,结果翻开来是国画的构图脉络,而阅读体验则是满满的惊喜。不得不说大佬确实是厉害,国画的灵动缥缈意境问题,能够用如此短的篇幅就讲解的清楚明白,一点都没有故作高深之感。我觉得大师就该是这样的人,自身水平高妙,却不故作高深之语,反而借由自身的深刻体悟,以朴实之言带领后学末进领悟殿堂之美。 为什么人类能够快速地进步呢?我觉得这样的大师是一代又一代延绵不息的炬火,使得我们不必亦步亦趋地从头模仿,不必每一步都是在攀登险阻,而是借由他们的引导,可以快速地到达山峰的攀登大本营,以更好的状态攀登那一座座未被前辈触达的未知,而此后,我们亦将成为炬火。

小傲εїз

凡是画,必须要空中有物,而不是空中无物,但我们往往感到虚中求实(即是虚中有物)较难,实表现得不好,虚中也不能有东西,中国画自宋代以后,常用题款来帮助布实的,花卉尤然。

KEIGO暗香

潘天寿先生说:“无为有之本,有为无之成,有其本,辄有其成,此天道人事之大致也。”美术家除了要有敏锐的感觉外,对事物还应有一定的理论思维,否则只能当一般的画家,成不了真正的绘画大师。艺术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与无、常与变(即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变,不是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掉,而是有所继承,有所批评,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Kepler_121gl

本来是为了学习摄影的构图,却意外的发现了这本讲中国画构图的书。读完非常喜欢。 整本书不管是从艺术作品的解读还是从实用性指导上来说都非常不错。 首先从艺术性上来讲,一个人的作品,无论是音乐是绘画还是摄影,你的作品往往都包含了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审美的情趣、寄托的感受。 在中国画中,常常强调诗意,这种“诗”意就需要一个人有非常多的文学修养,同时他需要走过万里之路,大自然自有它的浩然所在,而且这些就是我们画中的气势。 再从实用性上来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画中的开合,以及虚实疏密等几个概念。 开合就是一幅图整体的走向,需要有大势,但又要有小转折,就像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的那一句起承转合。开合可以衍生到摄影作品中主线条以及主人物。 虚实疏密则更像是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我们希望一首歌有整齐的节奏,但是又有一些小小的亮点,不至于太无聊。虚实可以衍生到焦点和被虚化的背景。疏密是排布。 需要注意的是:三条线才能排疏密,交错增密,平行为疏,且疏并不是孤。开合以及关于疏密,并不仅仅是展现在画作中,延展在画框外的部分也可以想象。

YiyaChen卫

现代科学认知以为,万物皆有结构。大自观察宇宙太阳系星球或者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律,细到研究微观生物小分子例如,DNA,RNA, 蛋白质结构或者现代技术纳米分子药物设计,其都涉及到结构。 历史上曾经有人研究得出结论说: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关而诺贝尔奖。然而,现代研究又新发现许多有完全相同结构蛋白质分子,又可以有完全有不同生物学性质与功能大分子。 这些认知不管如何理解或者诠释它,依然都与认识结构角度,层次及系统本质有默契关系。更不用说,现代哲学更多关心语言结构、及在意识形态领域考察思维结构,甚至通过分析例如,文章观点“起承转结”结构布局,包括逻辑思维的结构,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客观世界。甚至可以用统计学方法来观察人物思想言行之结构来深入理解认识人。曾记否,历史上今日(10/21日)先哲们在考试制度结构上一点变革,就孕育出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巨大发展。 毫无疑问,结构调整变化甚至可以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从研读近日中央纲领性文件中就可以发现,仅仅在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从过去只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展到强调“德智体美”结构性调整认知之新改变。尽管其仅仅只是一字之差,相信它一定会给社会历史进步发展有难以估量进程,毫无疑问会它定会带来巨大有积极意义变化,而更不用说其中提出九个重复关键词,所表达或者能产生惊奇性正能量。 自然日常生活中若会从美学欣赏角度来看艺术作品之结构,更是一件幸事。与时具进,因此在轻松愉快欣赏过程中必读本书。 作者提出谢赫《古画品录》中称为“经营位置”,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等都与结构有关。“画家往往运用开合、藏露、繁简、疏密等对立统一法则,惨淡经营,临见妙裁,立画之气象,达画之奇变”,呵呵🤭😄它说白了,这些都与安排构图之结构有关。书中有相关精彩诠释,图文并茂。本书还介绍“吸收了几何学的内容,如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等等,来说明中国画构图的特色,这是作者他对传统构图理论的发展。” 其实在欣赏西洋画结构上,应该也似乎也是同工异曲?只是作者认为例如, “中国画的布置有虚有实,极为注意,西画不大谈这个问题,往往布置满幅,都是实的”。如同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有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另外,作者认为“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的一面,对诗文、书法、画理、画史等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显然,它涉及作者意识形态,艺术构思布局技巧,他同时也涉及作者与读者这样对称结构、或者它涉及到被诠释学称之为“读者的反应”心理学。说白了就是说观察画画美,须从此双方面来体会美。这似乎像一个铁打不变的真理。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在认知领域改变,对于美本质认识或许会随意识形态领域改变会有些不同。但是从技术角度或者艺术作品的在主体,结构,光线等艺术表达手法上相对是稳定的,这应该算是值得啃本薄薄(120页)专业并且需要努力琢磨本小册子意义。 不过如果听经验丰富老艺术家在精心点评西方精选世界经典名画时候,其也会有整体的结构分与细节的分析,还有心理,美学,视角效应,视野延伸。它通过调节,例如,光源,色温,影子深浅,风动,光反差,自然背景, 色彩厚度,观察角度,观察者心理反应, 感情流露,梦与现实的生华,何为优雅一刻,及故事细节之时代或者特色背景之艺术。用其来传递气息,意念流畅。在罗丹艺术论中曾经说、“美就是两个动作之一瞬间”。另外,它还有画者的心境,构思,总体布局,与视野,及可见世界与虚拟世界对话,及画作者与观察者之间心灵交流,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达芬奇说“绘画是心灵的活动”。 上述内容与欣赏中国画应该也是相通的?简单说,读它似乎更像是在品古诗与远方,多少感觉有丝玄乎意味?

五只小白鹅

疏密与虚实两个问题,是构图中的主要问题。讲的都是构图、布局的技巧,而布局是通过笔墨技巧表现出来的,即使构图再好,笔墨不好,不能成为成功的作品,构图好,笔墨也好,没有好的思想性,仍旧不是很成功的作品。毕竟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作品,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并重的,是缺一不可的。然而人类的进步是无止境的,也就是社会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技术与思想的进步,也同样无止境的。必须推陈出新,天天进步,才不做背时人,不为时代所淘汰。

汤晓春

中国画构图,也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础,了解构图,对于审美有益。 *开合 一幅画在构图上需要有“开合”,又作“开阖”。就字义上解,“开”即开放,“合”即合拢的意思。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起结一样。一篇文章大致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承转”是文章中间部分。“起结”为一幅画的开始与结尾,其中有许多局部起结和承转,也有整个起结。人物,山水大多是下面起的,上面为空白,所以,人物和山水较易于识别。 *趋势 绘画有一个大布局,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与大趋势稍有参差,但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这是一个原则。如果有两个相反对的起和结,会感觉很不舒服。画中开合与来去气势有密切关系,要经常看古人作品予以消化。 *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不求太准确,不合透视的在文人画中尤多,它是跳出法则,不受束缚的办法,实际上透视的基本画理还是懂的。中国人活用透视,有时任凭感觉变通。如《郭子仪拜寿》,采取高下透视表现,以使画中层次很多,看起来很舒服,然而画中人物却采取平视,使人物不变形,倘若所画的人物以高视处理,脸部和身子都要缩短,看起来就不舒服了。这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心理要求的。 *虚实和疏密 虚实”:即有画与无画的问题,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疏密”:即画材与画材的排比距离远近。 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然而一般人只注意在画面上摆实,而不知道怎么布虚。实际上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 中国画所谓无画处有空白,这是符合人的眼睛看东西的限度的,实际上画中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眼睛不注意看的东西,故成为空白,因为眼睛不注意的东西就等于没有东西了。有了空白,也即是有了可不必注意的地方,那么主体就更注目和突出。这就是以虚显实的虚实问题。 艺术毕竟是艺术,艺术不等于自然,自然也不等于艺术。因为宇宙万物之色是千变万化的,看的人各有不同,所表现出色的变化也各有不同。 西洋画以明暗突出其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有时只不过在重要的地方画得浓一些,次要的地方画淡一些而已,力求浓淡变化。所以不注意光线从那里来,只凭主次画浓淡,这也是根据我们眼睛看东西的能量来表现。 疏密不仅是远近的距离,而且还有交叉问题,三笔不交叉易散,交叉了就密,平行线没有交叉点的是最呆板的线,故作画时,最须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 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疏密与虚实两个问题,是构图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潘天寿老师的著作,初步了解了中国画的美学原理,对于拍照也有益处。

知行合一🎾🎸🚗🎬🐬

“构图”,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谢赫《古画品录》中称为“经营位置”,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画家往往运用开合、藏露、繁简、疏密等对立统一法则,惨淡经营,临见妙裁,立画之气象,达画之奇变。潘先生融会南北宗,对笔墨和构图的锤炼尤多,将宾主、奇正、动静、虚实、疏密、繁简等等的对比拉大,省略了中间层次,达成明豁阔大的艺术效果。此书是潘先生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讲课稿中,潘先生吸收了几何学的内容,如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等等,来说明中国画构图的特色,这是他对传统构图理论的发展。《关于构图问题》虽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深入浅出,值得反复研读与学习。

伍笙

看完本书,个人感悟哈,起承转结可归纳为画材各点的走势。 起承转结。 起,由一点发出,整体布局都指向一个方向或走势。如,树,树根为起,杆为走势;草,根为起,叶子散射为走势,能作起的草,根据画中占的篇幅和整个画的布局,可归纳一个走势;还有石头,鸟啊,这些画材起的走势,与承或结同一走势。 承,连接起与结,整体布局可与起结走势相同,也可垂直,倾斜。就像连接龙头龙尾的龙身,就算扭成麻花,也可归为一个走势,用于起结之间走势的连接。承,用到频率较高。 转,与起和结不同的走势,用于改善画面的呆板。譬如,起与结都是竖直向上的,转就一定是水平到斜45度之间的走势,且在画中所占篇幅较小,不影响起与结的整体走势。 结,好比尾巴,和起一样重要。走势多和起一样。比如,本书第一张水面泛舟图,起为沙洲房舍,整体走势为水平,结为水上一汀,也是水平长条,走势也为水平。还有一支梅,起为主杆方向,结也为稍,也为主干方向。 虚实与疏密。作者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虚实是画材整体和留白的对比,是宏观布局。疏密是画材之间的关系,是微观布局。 可以这么理解,比如猫扑蝴蝶,虚实是猫在画上位置和大小,起承转结是猫,蝴蝶,树木走势关系,疏密是细节加工。

木瓜与清风

很推荐阅读,这是一本很小的关于欣赏国画的书。画的起结、虚实、疏密。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这个小白也学到了一点点如何欣赏国画。其中,画的起承转结与文章的起承转合颇有相似之处,这个让我很有收获。画的布局与笔墨都是相当重要,此书主要是讲如何布局构图,对于想要学习如何构图的书友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书。

小七🤡

《关于构图问题》 潘天寿 ◆ 序言 >> 画家往往运用开合、藏露、繁简、疏密等对立统一法则,惨淡经营,临见妙裁,立画之气象,达画之奇变。 ◆ 总论 >> 文艺是人们意识形态的产物。 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反映。自然界中的一切形象与色彩,是没有思想性的,例如一棵树或一朵花,本身没有思想性,但是画画的人是有思想性的,因此,无思想的对象经过画家的眼和脑,也自然有了思想性了 >> 花鸟画同样有思想性,也同样有着各个不同时代画家的思想意识,反映不同的观点。 >> 对事物的观察 >> 我们在初步抓形象时,应多多画些素材,这是不错的,但它的重点,要在注意对象的组织规律,及气势与神情,以打好创作的基础,换句话说:抓形象就是为创作作准备。 例如 >> 故搞花鸟的素材时,在花房里画静止的东西,只能注意形象的组织与变化,对于姿态、气势往往极平板的。但是去山野乡村时,自然不同于花房里了,须注意花鸟自然生动的姿态,并配以环境中疏篱乱石的活泼与自然天真的气势等等。这就是花鸟生活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与一般不同的花鸟材料,画起来也自然不落常套了。同时在收集素材时,也应注意诗的境界,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诗的意境甚高,这种景象在花园里是没有的。倘若对诗没有欣赏能力的人,对于这种诗句,情趣上毫不发生关联,怎能画出这句诗意来呢? 这关系到你们体验生活是否深入的问题 如何布局 >> 收集材料后,如何应用材料,就得要很好地研究布局。古人有古人各不相同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石谿、八大等等 >> 石谿的布局多茂密,题的款总是长款,八大布局很疏简,题的穷款多,以八大的花鸟而论,往往画材极少,空白很多,不但空而不空,而且觉得高远空阔,茫无边际,独树一帜,不落凡近。石谿多茂密厚重空处无多,稍有空处也常题以长款,然而却觉得密而不密,他下笔时画不尽,我们看时也感到看不尽,而没有多余之处。八大的穷款,石谿的长款,都与他们的构图相配合的。 总结 >> 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的一面,对诗文、书法、画理、画史等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 ◆ 开合 >> 开合 >>一张画画得好不好,重要的一点,就是起结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 起承转合关系为:①起;②承;③转;④结。 >> 如果一幅山水画,只有承而无转,就要感到直率 >> 结是收尾,犹如文章的结尾,不一定太长,既要有拖势,又要有摇曳之态才对,那么,自然对整个的布局能起重大作用。 >> 分合 >> 分合与开合稍有不同,开系起,承是接起,转是承后作回转之势,最后结尾。 然而大开合中往往有小段的起结,这样就使构图复杂起来。分合系指构图中的局部起结,是大开合中支生出来的起结。如果一幅构图光有大起大结,而没有分起分结,就易于简单冷落,如果有大起大结,又有小的起结,那么构图就更有变化了。 一些常见错误 >> 起处分的太开 过于孤立 >> 而是分,不是开了 >> 起部东西太小,结部也过多 >> 必然感到冷落 >> 当然头部加繁 >> 必然头重脚轻 >> 头部和尾部加繁 >> 犯了蜂腰 >> 使起结有东西,中间也不空虚,是比较好的,能符合分合构图的要求 总结 >> 画中开合与来去气势有密切关系,要经常看古人作品予以消化。 >> 一个大布局,须有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与大趋势稍有参差,然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这是一个原则。 >> 自然布局一味顺势也不好看,需有相反之势的材料为辅助,以为顺势起波澜,但必须统一在全局的起结之中,才不成楚汉对垒之战争局面。 中国人活用透视 >> 中国画的透视不求太准确,不合透视的在文人画中尤多,它是跳出法则,不受束缚的办法,实际上透视的基本画理还是懂的。 主点与主体 >> 又主点与主体不同。画中可能主点很小,却很引人注目,故有人称之为画眼。凡是画中重要的部分,都可说是主体。我们作画的次序一般说应先画主体,后画副体。以人物画来说,先画头部后画身体,因头部是主体,而眼睛就是主点。 ◆ 虚实与疏密 >> 虚实与疏密 >> “虚”就是画幅上空白,“实”即是画幅上的画材。 >> 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 “虚实”:即有画与无画的问题,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疏密”:即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 >> 虚实:言画材之有无也。疏密:言画材排比之距离远近也。有相似处而不相混也。 >>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 >> 中国画根据眼睛视觉的能量来画画的,因为眼睛看东西,必须听脑子的命令,脑子命令看某物,就注意某物,脑子命令看某物的某点,就注意某点,其他就不注意了。 >> 有了空白,也即是有了可不必注意的地方,那么主体就更注目和突出。这就是以虚显实的虚实问题。 >> 大虚、大实、小虚、小实 疏密 >> 疏密无非是讲画材与线的排列交叉问题 >> 我们讲疏密的问题,不仅是远近的距离,而且还有交叉问题,不交叉易散,交叉了就密,平行线没有交叉点的是最呆板的线,故作画时,最须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 >> 原来疏密交叉的处理,既要不呆板又要有变化,因为眼睛看东西和耳朵听东西一样,要有节奏又要有变化才是好听的。否则,如繁乱的声音,听了只会使人烦恼。钟摆的声音,虽有规律但无变化,也会使人讨厌,绘画与音乐是依靠眼与耳去欣赏的。她所要求的是既要有规律,又要有变化。 >> 相距有远近,交错有繁简,远、近、繁、简,即疏密也。 >> 疏与孤不同,画一笔则孤也,虽疏而不成排比的,至少三笔才能排疏密 >> 凡三件以上东西摆在一起,能求其有疏有密 >> “一数之始,三数之终。 形状 >> “齐而不齐三角觚。 >> 三角形和四方形以及圆形,三者的情味各有不同,圆形比较灵动而无角,四方形虽有角最呆板,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灵动,如果在布局上没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边的三角形,更好于等边三角形,因为角有大小,角与角距离有远近,虽然同样是三点,则情味更有变化。 总结 美就是有规律的变化 起 承 转 结 是画面的布局 也就是位置 决定了人们观看的顺序 起合 内含分合 使画面不无聊 有层次 制造美感 虚实 疏密 实现主次关系 制造空间感 突出重点 底层原因是大脑是懒惰的 习惯性的喜欢有规律性的 简洁的事物 并且不喜欢无聊 爱新奇 >> 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作品,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并重的,是缺一不可的。 在生活中不仅要深入体验生活,观察事物 。(观察事物时除了观察事物本身的外在结构 重点是注重事物的规律 气势 与神情。)更要增长见闻和知识,丰富内在世界。 有内容才有输出 而构图只是审美理念外在的展现之一。

花开花落

为什么西方的构图就是可量化的,而我们的构图总是讲那些什么神来之笔呀,云里雾里的是为什么呢?几百年了,有什么发展变化呀?如果一种艺术不能再进步,那他就是末路

关于我本来想学习摄影构图,但是看了一本中国画构图法的书这件事。 好小的一本书,但是绝对短小精悍,受益匪浅! 关于构图,本书主要讲了两大要点: 开合 虚实与疏密 文章有起承转合,开始和结尾很重要,承转是中间过渡。绘画也与做文章一样,开合即为开始和结尾,即起结。起是注意点,是一幅画直觉上的落眼处,然后随着视线移动,移步换景,最后自然过渡到结尾。 在大开大合中加上局部起结,使得构图更加复杂有变化。 一幅画中最好只有一个大的开合(起结),它决定着整幅画的气势。气要顺,又要有波澜,不要一味的顺势。 本书的重点在于第二点:虚实与疏密 在中国画中,“虚”就是画幅上空白,“实”即是画幅上的画材。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讲究的就是一个“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而疏密指的是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一般最少三个画材之间才有疏密,少于则只有虚实。有时印章、题款都可以作画材用,用来调整画的疏密关系。 以实求虚,以虚求实,虚实变化之道。实要不沉闷,于是就显空灵,虚要有物,于是就不空洞。 所以这个就很难了。所以这本书值得多次研读,慢慢体会。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