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得意]
这是一本科普型的中国艺术史书籍。书中的时间线从原始社会拉到近代,每个时期都会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人物生平、性格、遭遇对其思想的影响,进而多角度解读作品。 如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书中详细讲述了曹植的《洛神赋》,还原了顾恺之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正是因为顾恺之的代入感“迁想妙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中,使之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技法,让自己游走于场景之中,再结合一幕幕特写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与“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用高超的画法呈现出来。 当然画家都是细节控,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描绘,仿佛让画中人有了灵魂—惊喜、期盼、惆怅和哀怨的眼神,带动着这部爱情电影的情绪流转,使这部画卷成为其“迁思妙得”和“传神”理论的最佳典范。 书中认为五代和宋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选择了《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黄州寒食帖》《千里江山图》为代表作品,开垮上市公司的宋微宗为代表人物。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人物,作者从较为独特的切入视角让这些“老话”有了“新谈”。 如《韩熙载夜宴图》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悬念迭出的间谍故事。而范宽画出的《溪山行旅图》是自己对宇宙的对话,是人生三重境界的梳理:求存、求道、天人合一。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看作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与他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的无畏少年的冲动与无所顾忌息息相关。他敢于尝试,敢于下料,敢于做加法,用技艺娴熟的多种皴法将“高远”“中远”和“平远”都放在了这幅巨作中。 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国艺术入门书籍,作者将一些枯燥无味的理论性常识用直白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讲故事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翻开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就会感受到亲近感,按理说书中随便拿出一个作品,就能介绍一整天,但是作者配上了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读起来既轻松又有梗。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公子,抖音里也是关注了经常会看见新视频讲历史,是从她讲苏东坡开始的,我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了她的《大话中国艺术史》,我更崇拜她了,她是如何做到这般博古通今的?意公子的文风,我想打个比方——女版余秋雨,他们的书,都能让你对中国历史感慨万千,会让你对中国文化深深认同,从他们的文字中,文化和艺术的涵义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变得脉络清晰且有温度。 在这本书中,意公子把中国艺术史比喻成了“蕞熟悉的陌生人”,进而把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喻成了婴儿期、孩童时期、青春期、壮年期、不惑之年……意公子说:“艺术蕞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这是我看这本书蕞大的收获。请不要说自己不懂艺术,如果你在了解了一位诗人的境遇后,再读他的诗时有了别样的感触;如果你在了解了一位画家的境遇后,再看他的画时似乎能明白他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一刻,艺术已经通往你生命的深处——你与相隔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人有着相似的情感,因着一幅作品而建立起联结,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 这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让你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带你领略10000年璀璨中华艺术。 -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历史名人和你不熟悉的艺术故事: ❶王羲之拧巴的人生——他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不想当公务员的书法家不是一个好的家族继承人的故事。 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浓墨到枯墨,这背后的悲恸无法言说,满腔愤恨和怒火只能发泄在笔墨间。 ❸ 《韩熙载夜宴图》本来是画家顾闳中受南唐后主李煜之托打探韩熙载后画的,实则是韩熙载布好的局,因此这幅画堪称艺术版的《碟中谍》。 ❹真实的唐伯虎并不是周星驰演绎的那般风流倜傥、春风得意,虽然他16岁就考取了秀才,18岁找到了人生真爱、组建了小家庭,但是24岁本命年一过便遭遇了人生大水逆——先是父亲死了,接着母亲死了,接着妹妹死了,接着老婆难产,也死了。这些变故都发生在同一年,然而他的悲惨还不止这些…… - 用意公子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笔记:“当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从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在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个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瞬息全宇宙(2023年第76本)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意公子说:“诗意的世界是短暂的抽离,感受艺术的意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朦胧的远方。 如果不是因为了解,走进就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读懂作品背后的人与时代背景,走进博物馆看到成列品时,我能一眼看到神人兽纹路边的卷云纹,它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每一种纹饰的出现都不是意外,而是先民的有意创作和组合。 我们说“堂下之乐,以钟为重”,现代人难有机会聆听到它的恢宏之音,曾有幸在现场观看过编钟乐舞演出,配上婀娜多姿的舞蹈,舞台的烟雾飘逸的长袖,虽是1:1原样复制的曾侯乙编钟,但敲击之声记忆尤深,“大钟沉沉声如磬,小钟细碎凝秋露”。 仪式感拉满,最近《鬼吹灯之南海归墟》上线了,系列剧集很突出的一个重点是古人的仪式感,从壁画到棺椁到机关到神兽,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人们的大脑多么充满想象力。对死亡有浪漫的幻想,甚至是生命的升华,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具有仪式感的设计。 ‘神仙’赵孟頫, 迷弟一抓一大把。 《枯木怪石图》很有趣很抽象,主打就是个随意,因为是苏轼,所以它值四个亿。 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从幸运,不幸,幻灭,到重生,他的画倒影着他的人生,《富春山居图》所经历的,又何曾轻松。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寅《桃花庵歌》 兜兜转转一大圈,蹉跎岁月,人生短短几十载最是经不起的就是蹉跎,如果知道自己的日子过的是什么日子,那也未尝不是一种修行与自我解脱,好像没有一个人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还有伟大的作品。看看唐寅的山水画,亭亭玉立婀娜美艳的宫妓那敢和这山水比美。 春寒料峭,枯枝上已经有了新芽,山石秀丽,流水潺潺。他没有画阳光,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画里有温暖和希望。 在最失意的时候,他画出了对人生最美的期盼。 唐寅,一个梦碎的名字,比起“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更来得心碎。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沉默的大多数怎么能够了解特立独行的猪,目之所及咫尺之间。 >> 我们看徐渭的书法作品,他已经完全不顾文字的辨识度,只剩下了随心而作的或坚实、或婉转的线条,或浓重、或干枯的笔墨。 即使你认不清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依旧可以在这笔墨线条中看到他狂狷奇绝之气,想象他运笔时那种疾风骤雨般的状态,那种速度和张力。此刻,他不是在写规范的书法,他是在书写生命的线条。 在读不懂的世界里写,在不想活的世界里活。 完 2023.06.23
中国艺术就像“人”之一生年前省博有“盛世修典”展览,初看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回来时下定决心要恶补知识,恰遇到此书,字数不多,语言风趣,深得我心,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 书的开篇便形象将中国艺术的发展比喻成“人”之一生。原始时期是中国艺术的“婴儿期”,好奇与恐惧并存;青铜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是中国艺术的“儿童期”;秦汉对应着中国艺术的“青春期”,有着第一次成熟和懵懂;魏晋南北朝是“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隋唐时期“三十而立”,是中国艺术的“壮年期”;五代及宋朝时期是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山水画和花鸟画处于巅峰,标志着“黄金时代”的到来;元代是中国艺术的“中年危机”,“危机”中蕴含着希望;明清时代是古典艺术最后的辉煌,渐渐走入“暮年”,有保守也有创新;近代艺术是“涅槃重生”,既有对传统绘画的传承,又有西方元素的引入,中国艺术就这样迎来了它的“新生”。 书的篇幅不长,只有十几万字,却浓缩了中国艺术近万年的历史,形象的比喻对我这样的艺术“小白”来讲非常友好,整本书的脉络相对清晰易懂。但也有几点不足之处: 其一,考证相对较少,一些观点相对比较陈旧。比如说艺术的起源方面只提到了巫术说,其实此处可以展开讲讲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巫术说只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陶器的产生,学界研究也与书中所述不符;宋朝的“马一角”马远和“夏半边”夏圭构图也不是因为山河破碎,其实是因为审美风向产生了变化。作者及其团队完全可以在知识点上更加精细打磨,而不是随意写写就算了。 其二,书中一些表述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讲到敦煌壁画时说“海内外专家学者趋之如骛”,“趋之若鹜”属于贬义词,完全可以用“纷至沓来”或“络绎不绝”去代替。又比如最后讲近代艺术徐悲鸿留学日本,但到徐悲鸿那节完全不提他留学日本一事,而是着重说他留学法国吸收西方绘画元素的经历。经查资料,徐悲鸿确实去过日本,但时间较短,对他的创作影响并无太大影响。对其创作影响深刻的还是在法国留学及游历欧洲这段经历。不知道此书是否是由团队众人合力写成,不同人负责不同部分可以理解,但起码书中要做到观点相对一致,科普类书籍更要严谨。 其三,全书名为“中国艺术史”,但从第四章魏晋时期之后基本上围绕“书法”与“绘画”论述,其他艺术形式失去了踪影。即使是讲“书画”也是“作家生平”讲的多,“作品”反而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此书小白可看,增长见识,对中国艺术多些了解。专业人士还是看更专业些的书籍为好。 最后借用作者结尾的那句话:艺术的最大作用是抚慰人心。欣赏作品时,得到情感的共鸣,也许这比获得知识与技巧更重要吧。
中国艺术是个巨大的宝藏,每件宝物,都有它的故事!它们凝聚着古人如何看待天地,看待人生的智慧,也凝聚着古人们在悠悠时光里爱恨离别的情感。 45位艺术家,苏轼、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徐悲鸿……150件艺术品,囊括了陶器、玉器、青铜器、山水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真正揭开了面纱…… 感叹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咱中国就该有文化自信,日后再逛博物馆的话,和真迹相遇相信自己也能跟它们对话了,而不再仅仅只是擦肩而过。
阅读时间:2023年11月10日~2023年12月16日 这本书可以大致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作者的讲述是幽默风趣的,文字看累了的话也可以看作者意公子讲解的视频,这样幽默的讲解读起来不枯燥。在书中看到艺术家们的传世名作,艺术家们将他们的心情诉诸笔端,使他们的情绪流淌在画中,文字中,看到艺术家们的作品对自己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时候恨不得立马飞奔到作品的收收藏地去看看,毕竟隔着屏幕和亲自面对作品来欣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名作让自己一饱眼福,也为有些艺术家们的遭遇感到痛心,有些艺术家在生前他的作品不受重视,等到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他的作品,好似这个世界给他们的是不友善和折磨,他们将心中的想法用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了,也惊叹他们的智慧和记忆,是今天的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敬佩他们在艺术领域的作为。 最后,借用作者的话来总结归纳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好奇与恐惧并存的婴儿期,原始艺术,代表作有陶器,玉器。 第二,孩童时期的探索欲,青铜时代,代表作有曾侯乙编钟,三星堆文明等。 第三,青春期的第一次成熟,秦汉艺术,代表作有秦陵兵马俑, T型帛画等。 第四,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魏晋南北朝,代表作有兰亭集序,洛神赋图等。 第五,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的壮年期,隋唐艺术,代表作有步辇图,上阳台帖,五牛图等。 第六,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五代及宋朝艺术,代表作有黄州寒食帖,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第七,中国艺术也有中年危机,元代艺术,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六君子图等。 第八,中国艺术暮年的保守与创新,明清艺术代表作有春山伴侣图,百骏图。 第九,中国艺术的传承与新生,近代艺术,墨虾图,鸣马图,黑衣自画相等。 (HG 2023年12月16日 四川 多云)
推荐指数:⭐⭐⭐⭐ 🌸优点:意公子用诙谐幽默的风格,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一直到近代横跨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将每个朝代最杰出的艺术愧宝和代表人物进行分享。可以在短时间里有一个大概框架,对中国文化艺术有一个整体认知。 绘画、书法、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画像石…… 苏轼、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徐悲鸿…… 在这里你都能再一次有一个具体了解,关于某个艺术盛行的缘由,某个艺术家背后的故事,那些你所不知的艺术的另一面,都能一探究竟。 意公子对艺术的普及,穿插其中精美的艺术作品,细致的讲解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大众有机会与高深的艺术来一次亲密互动。 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而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抚慰人心。 而更加难得的,是意公子那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以人为本的慈心。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让中华文化流淌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让艺术洗涤心灵。 🍃缺点: 此书适合对艺术进行入门级的了解和选择,漫长的时间线和庞大的艺术种类,也注定作者无法将某个时期的艺术和作品进行更加细致详尽的讲解。 我们走马观花一般,像是欣赏一出极尽浪漫璀璨的烟花秀,在黑暗里划过一道亮光。 📝内容摘抄: 🟡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艺术最高级的境界,是一种令后世仰望和追随的精神。 🟡当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我,即是一切。 🟡他好像始终不停地在找一个标签,想把自己窝到那个标签里头。可一旦你有了标签,你对这个世界就有了偏见。 🟡艺术就是,艺术家走了,作品替他活下去。 🟡自画像对艺术创作者非同凡响的意义。它是创作者用以审视自我,重视自我的标志。 🟡真实,从来都有着无穷的力量。
挺好的一本艺术科普书!没有专业的词语,没有循归的说教,没有古板的讲解,所有的艺术品都那么通俗易懂,风趣盎然,似朋友聊天,似乡邻话家常,讲艺术品的欣赏变得更接地气,更能切合劳苦大众的思维方式,甚好! 以前看到一幅画,不知如何去欣赏,说直白点,就是看不懂,也不知怎么去理解它。这本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懂点中国艺术史,从此人生不荒芜 什么是艺术?有人觉得这是很宽泛的话题,不知从何说起;也有人觉得艺术与普通百姓毫不搭杆的事;甚至有人觉得艺术就是奢华的代言。 《人民日报》说:“ 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 换句话说,艺术就是广泛的人类活动,由此涉及的想象力、创作力而延伸的产品,代表着人类的美感、情感、高超的技术和观念。 由此可见,艺术是源自生活,它自始至终都是描绘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源远流长,既然艺术是生活的镜像,那么,艺术史也理所当然源远流长了。 中国的艺术史,到底有多深厚? “蛋壳黑陶杯”,全器重量只有40克,还没有一个鸡蛋重,这是4000-45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艺术品。要知道,黑陶的烧制需要温度达到1000°才能烧成。 现代陶瓷制作专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要做出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20道工序。 曾侯乙编钟,全套有65口之多,是一组青铜器,把青铜器做成乐器,能奏出12平均律,这比西方早了2000年。 1979年,我国考古、音乐、机械等方面的专家一起研究复刻“曾侯乙编钟”,耗资百万元,历时5年才最后成功。 试想,24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金属提炼,能让编钟发出音色浑圆饱满,且钟声能快速衰减,声音和声音不会混杂在一起,适合演奏的。 这样的谜团实在太多了,光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艺术品就足够世人探索。 就拿三星堆青铜器的成份磷元素来说,这可是1669年德国商人布朗特在尿液中提炼出来的,然而,它竟然已早早出现在众多的青铜艺术品中。 说到艺术品,常人不由地会想到字画,确实,这是视觉艺术的三大经典之一,还有雕塑和建筑。 雕塑和建造莫过于敦煌莫高窟。这是一座跨越千年的美学艺术巅峰,是中国古人追逐高纯度精神内核的展现。 而传世字画,比如《兰亭序》《上阳台帖》;《洛神赋》《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更是精妙绝伦。 中国艺术史的厚重,华丽,丰满是无价之宝,如今,普通人也能拥有。 一本《大话中国艺术史》,云集了150件艺术珍品,9副传世名画、4帖经典书法、7大艺术品类,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等。 本书作者意公子,国内头部艺术科普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拥有10年大众艺术普及经验。 意公子从专业的角度,善用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解读平头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独到之处。 艺术创造离不开人,本书列举了45位艺术名家,让读者重新认识大师们的艺术人生,和精神内核,足以抚慰和振奋我们的心灵。 本书是440页,全彩页,锁线裸脊的装帧工艺,对高清彩画的阅读很亲和,可以平摊来看,全方位无死角看书中内容。 书中还有三套拉页,包括《兰亭序》《富春山居图》和1.12米的《清明上河图》,可谓难得的收藏级图书。 艺术是心灵与灵魂的抒发,我们在艺术名家的人生中,看到了。 艺术是给人带来慰藉与希望的力量,我们在艺术珍品中,找到答案。 艺术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深度,我们在久远的艺术史中,深深体会。 艺术让我们看到美的真相,让我们有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看《大话中国艺术史》,有种泣不成声的感动。
🎁书名:《大话中国艺术史》 🎁作者:意公子 🎁打分:4.5分 🎃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但这种感情,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大悲大喜,撒娇卖痴,它是艺术家深刻体验和思考之后的结果。也因此,艺术和普通人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 🎃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成功缩短这种距离的产物,复杂晦涩的艺术作品通过她通俗又幽默的解读,作品不再扁平和遥远,精美的配图和精彩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诗意的世界”,当你从现实世界抽离,进入诗意的世界时,就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艺术不应该是一小拨人在书房和美术馆里研究的东西,而应该跟红酒、花一样,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古人眼里,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竹林七贤,第一支文人大V天团是怎么出道的? 🎁为什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艺术版的《碟中谍》?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人生至死是少年? 🎁为什么郑板桥是被画竹子耽误的老愤青? 🎁宋徽宗手把手教你怎么开一家艺术学院兼整垮一家上市公司。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带你穿越宋朝一日游。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得有点有趣,有点用心,有点梗,又有点美,文案是一流的。 🎃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单拧出来的各大家代表作也很准确,对了解艺术史的脉络很有帮助,相信里面一定有你想深入了解的人。 🎈45位艺术名家(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等), 🎈9副经典名画(《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 🎈150件从陶器时代到近代的中华艺术品(侯乙编钟、秦陵兵马俑、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等),见证10000年中国艺术的璀璨成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
有些人,更像是年轻的烟火,绽放过后,就要凋谢。 2016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对绘画艺术特别感兴趣,在网上寻找入门级艺术作品解析视频,看到意公子后惊为天人,一直追更"艺术很难吗"的WB,打开了网络式解读艺术作品的大门。 当意公子团队把视频内容汇编成书后,总归要将他们扫完。《大话西方艺术史》早就看完,终于把本书接上。 本书选择了从远古时期到近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相关艺术家,按照时间顺序经行介绍。以“人”为核心的精神脉络贯穿整个华夏历史,孩童时期的殷商,青春儿童的秦汉,叛逆期的魏晋,巅峰时期的宋朝以及探寻新道路的近代等,华夏每个时期都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交错出不同的艺术巅峰,每个时代的艺术巅峰又是社会存在垂听的个人哀求。现在我们也在文化入侵和文化自信中探寻道路。 华夏的艺术作品种类之繁多,内容之复杂,无法用一本书简单解码其深沉内涵。将艺术大话的意义,一方面作为科普入门,将阳春白雪的艺术以下里巴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更多人可以体悟先辈的情感,另一方面采用网路模式诙谐幽默的讲解,更能引起路人的兴趣,让更多人关注华流。很多人并不需要学术地研究艺术作品,不需要明白皴是怎样的一种笔法,也不需要明白铜,锌,铅要通过怎样的比例才能变成青铜器。如今,我们可以把《洛神赋图》理解为电影的脚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白眼中看到当代年轻人使用的白眼表情包。《王者荣耀》使李白被很多人误解成刺客,也因为推出的星元皮肤,让李白的《上阳台贴》为更多玩家知晓。美术,我们可以只谈美,不讲术。 新鲜感上。书中的人物和作品,基本在当年追的视频里有看过,除却潘玉良,并没有汲取到新的知识点。复习大于预习。精彩度上。看书的体验感没有看视频强,视频中,解说词、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下能感受团队细腻而精致的独特想法。对比来看,显得书籍的介绍方式单一了些。 即便如此,依然会为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带来的生猛力量而折服,王希孟也化身在18岁谈恋爱,组乐队玩摇滚和尽情释放艺术激情的生猛少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涉及宣讲时,总会忍不住引用这一部分的语句。《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时,发现自己一直珍藏的宝藏一下子让所有人发现了。会为神借王羲之,苏东坡的手写下了后人无法复刻的行书,溢出来的灵感和心境所折服。最好的书法作品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内心情感表达的一个渠道。会看到《五牛图》中唐代的社畜和牛马同现在无太大差别。 所以我们聊艺术不能只聊技法和技巧,要聊兵马俑和曾侯乙编钟中带来的极致细腻和专注的工匠,要聊王朝更替时的竹林七贤和《韩熙载夜宴图》饱透出的荒唐和叛逆,要聊倪瓒和郑板桥做不一样的烟火和灵魂,但要最终要聊的是自己的喜欢。 本书对我的意义是对过往的肯定。今年宁波美术馆其中一场展览《盛世修典》,看到一幅幅自己熟悉的画作陈列在眼前,感受到了看视频时无法带来的冲击感。尽管都只是复刻的相片,不但看到了近几年文物修复者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也看到先辈们通过绘画作品诉说个性的悲剧带来的命运的悲剧。附言,此处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这些作品有过了解后产生的刻板印象。看展览时能和身边的人侃侃而谈 ,大约发现以往的岁月没有被辜负,时间浪费在了美好的事物上 ,在艺术的长河中,经历了一场千年的洗礼在此刻完成闭环。有没有机会走完书中介绍的文物的馆藏博物馆。 也为《历代帝王图》《流民图》《观荷图》等作品,依然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馆藏遗憾。想到了《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让网友产生不能轻视的哀伤,血脉相连的家人才会拼尽一切去保护。
不推荐,小白读物,挺多错误。本身文笔肤浅,又爱堆砌(总结时尤甚),加上资料拼凑,所以风格混乱,甚至有时都没法逻辑自洽。再加上还有很多主观臆想,简直致命。 简单指两三处低级错误: 1.第一章里,作者说到先民“种地”:“先民们逐水草而居,肥沃的土地给了粮食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和河流是……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靠天吃饭……需要老天的眷顾” 我今天真是给无语一家都开门了。作者和编辑出来解释一下,你们语文和地理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九漏鱼吗?如果农耕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话,请告诉我游牧民族又是什么生活方式。 2.还是第一章,作者主观臆断了瓷器的诞生:“那是一个意外的机会”,“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也不知是谁突然讶异地喊了一声,人们才发现,湿润的黏土在烘烤之后变得硬邦邦的,很是奇特。人们想,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拿来烤一烤呢?于是,陶器诞生了。” 想象力是很丰富,怎么作者你当时就在现场吗?好笑的是,打脸作者的正是这本书给的注释:期刊《考古》2004第6期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器型……有的器底有烟炱炱,……可能与炊煮活动有关。”;期刊《陶瓷学报》2001年第二期李家治所著,“陶器是怎么发明的,现在也还说不具体。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说法很长省略,但和作者所说的“意外机会,泥泞土地上烘烤食物,人们想,于是诞生了”完全不一样。) 既然这本书定位是科普书籍(不管是入门级还是专家级),这种陈述历史般的、结论式的主观臆断就是不可取的。 3.第三章T形帛画,“2000多年了,它的色彩还如此艳丽,以传统的“青、赤、白、黑、黄”五原色为主。在汉人的心目中,其他各种颜色那都是从这5种颜色得来的。” 作者这里应该是把西方的“三原色”和中国的“五正色”混为一谈了,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五正色。 三原色是指色彩的和光学的三原色,三种颜色的各种组合几乎能形成所有的颜色,就是作者说的“其他各种颜色都是从这……得来的”,但这是三原色。汉人心目中的这五色,我们叫五正色,不叫五原色。 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五正色源于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同时还对应帝王受命、朝代历运的五德德运,如秦朝尚水德,崇尚黑色,因为周尚火德,水克火。“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礼记•王藻》:“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间色就是五正色混合的颜色,列采就是纯色(纯一色)。所以古代以正色为尊,以间色为贱,以一色为贵,以二彩为贱。所以五正色最早是先秦对织物色彩分尊卑贵贱、森严等级而来的,而不是为了合成其他颜色…… 当然也不是全无优点,结构不错,引用都引得不错。想说的话还很多,但因为第一章后的内容都是随便翻看的,所以不予置评了。 这本书“花了”我人生宝贵的30分钟。15分钟看完第一章+翻来翻去,15分钟写了这篇小作文,足可见我的诚意了。 所以,听说作者还有一本《大话西方艺术史》,溜了溜了~
常在小视频听意公子讲庄子讲苏轼讲人生总是娓娓道来很是好听,于是决定看看她写的书。这本书以她惯有轻松有趣的表达,用唯美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陶器、玉器、青铜器、书法、山水画、工笔画等,共为我们介绍了45名艺术名家(1名女艺术家潘玉良)、150件艺术珍品、9幅传世名画,4贴经典书法,10000年的艺术历史发展历程,让我们在短时间里对中国艺术有一个大概整体的认知。 既然是“大话”,就知道这是入门级读物,如同走马观花地跨越了时空欣赏一出极尽浪漫璀璨的烟花秀,让我们从某一个瞬间从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于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都会死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人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人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18岁的生猛、无畏、气魄。当我们再老一点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可能会越来越谦卑,我们画出来的可能就不再是千里江山了,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但不管是怎样的山水,不管再走过多少年,我相信你还是会非常怀念那一段热烈的虚妄的时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着眼于身边的平常,平凡的日子也能成为另一道风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尘世即蓬莱,人生若宇宙”…..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抚慰人心”。 虽是一本涨知识的书,但读完我仍然没有资格和别人谈艺术。
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得意]
这是一本科普型的中国艺术史书籍。书中的时间线从原始社会拉到近代,每个时期都会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人物生平、性格、遭遇对其思想的影响,进而多角度解读作品。 如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书中详细讲述了曹植的《洛神赋》,还原了顾恺之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正是因为顾恺之的代入感“迁想妙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中,使之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技法,让自己游走于场景之中,再结合一幕幕特写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与“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用高超的画法呈现出来。 当然画家都是细节控,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描绘,仿佛让画中人有了灵魂—惊喜、期盼、惆怅和哀怨的眼神,带动着这部爱情电影的情绪流转,使这部画卷成为其“迁思妙得”和“传神”理论的最佳典范。 书中认为五代和宋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选择了《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黄州寒食帖》《千里江山图》为代表作品,开垮上市公司的宋微宗为代表人物。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人物,作者从较为独特的切入视角让这些“老话”有了“新谈”。 如《韩熙载夜宴图》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悬念迭出的间谍故事。而范宽画出的《溪山行旅图》是自己对宇宙的对话,是人生三重境界的梳理:求存、求道、天人合一。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看作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与他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的无畏少年的冲动与无所顾忌息息相关。他敢于尝试,敢于下料,敢于做加法,用技艺娴熟的多种皴法将“高远”“中远”和“平远”都放在了这幅巨作中。 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国艺术入门书籍,作者将一些枯燥无味的理论性常识用直白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讲故事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翻开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就会感受到亲近感,按理说书中随便拿出一个作品,就能介绍一整天,但是作者配上了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读起来既轻松又有梗。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公子,抖音里也是关注了经常会看见新视频讲历史,是从她讲苏东坡开始的,我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了她的《大话中国艺术史》,我更崇拜她了,她是如何做到这般博古通今的?意公子的文风,我想打个比方——女版余秋雨,他们的书,都能让你对中国历史感慨万千,会让你对中国文化深深认同,从他们的文字中,文化和艺术的涵义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变得脉络清晰且有温度。 在这本书中,意公子把中国艺术史比喻成了“蕞熟悉的陌生人”,进而把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喻成了婴儿期、孩童时期、青春期、壮年期、不惑之年……意公子说:“艺术蕞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这是我看这本书蕞大的收获。请不要说自己不懂艺术,如果你在了解了一位诗人的境遇后,再读他的诗时有了别样的感触;如果你在了解了一位画家的境遇后,再看他的画时似乎能明白他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一刻,艺术已经通往你生命的深处——你与相隔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人有着相似的情感,因着一幅作品而建立起联结,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 这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让你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带你领略10000年璀璨中华艺术。 -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历史名人和你不熟悉的艺术故事: ❶王羲之拧巴的人生——他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不想当公务员的书法家不是一个好的家族继承人的故事。 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浓墨到枯墨,这背后的悲恸无法言说,满腔愤恨和怒火只能发泄在笔墨间。 ❸ 《韩熙载夜宴图》本来是画家顾闳中受南唐后主李煜之托打探韩熙载后画的,实则是韩熙载布好的局,因此这幅画堪称艺术版的《碟中谍》。 ❹真实的唐伯虎并不是周星驰演绎的那般风流倜傥、春风得意,虽然他16岁就考取了秀才,18岁找到了人生真爱、组建了小家庭,但是24岁本命年一过便遭遇了人生大水逆——先是父亲死了,接着母亲死了,接着妹妹死了,接着老婆难产,也死了。这些变故都发生在同一年,然而他的悲惨还不止这些…… - 用意公子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笔记:“当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从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在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个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瞬息全宇宙(2023年第76本)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意公子说:“诗意的世界是短暂的抽离,感受艺术的意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朦胧的远方。 如果不是因为了解,走进就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读懂作品背后的人与时代背景,走进博物馆看到成列品时,我能一眼看到神人兽纹路边的卷云纹,它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每一种纹饰的出现都不是意外,而是先民的有意创作和组合。 我们说“堂下之乐,以钟为重”,现代人难有机会聆听到它的恢宏之音,曾有幸在现场观看过编钟乐舞演出,配上婀娜多姿的舞蹈,舞台的烟雾飘逸的长袖,虽是1:1原样复制的曾侯乙编钟,但敲击之声记忆尤深,“大钟沉沉声如磬,小钟细碎凝秋露”。 仪式感拉满,最近《鬼吹灯之南海归墟》上线了,系列剧集很突出的一个重点是古人的仪式感,从壁画到棺椁到机关到神兽,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人们的大脑多么充满想象力。对死亡有浪漫的幻想,甚至是生命的升华,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具有仪式感的设计。 ‘神仙’赵孟頫, 迷弟一抓一大把。 《枯木怪石图》很有趣很抽象,主打就是个随意,因为是苏轼,所以它值四个亿。 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从幸运,不幸,幻灭,到重生,他的画倒影着他的人生,《富春山居图》所经历的,又何曾轻松。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寅《桃花庵歌》 兜兜转转一大圈,蹉跎岁月,人生短短几十载最是经不起的就是蹉跎,如果知道自己的日子过的是什么日子,那也未尝不是一种修行与自我解脱,好像没有一个人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还有伟大的作品。看看唐寅的山水画,亭亭玉立婀娜美艳的宫妓那敢和这山水比美。 春寒料峭,枯枝上已经有了新芽,山石秀丽,流水潺潺。他没有画阳光,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画里有温暖和希望。 在最失意的时候,他画出了对人生最美的期盼。 唐寅,一个梦碎的名字,比起“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更来得心碎。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沉默的大多数怎么能够了解特立独行的猪,目之所及咫尺之间。 >> 我们看徐渭的书法作品,他已经完全不顾文字的辨识度,只剩下了随心而作的或坚实、或婉转的线条,或浓重、或干枯的笔墨。 即使你认不清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依旧可以在这笔墨线条中看到他狂狷奇绝之气,想象他运笔时那种疾风骤雨般的状态,那种速度和张力。此刻,他不是在写规范的书法,他是在书写生命的线条。 在读不懂的世界里写,在不想活的世界里活。 完 2023.06.23
中国艺术就像“人”之一生年前省博有“盛世修典”展览,初看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回来时下定决心要恶补知识,恰遇到此书,字数不多,语言风趣,深得我心,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 书的开篇便形象将中国艺术的发展比喻成“人”之一生。原始时期是中国艺术的“婴儿期”,好奇与恐惧并存;青铜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是中国艺术的“儿童期”;秦汉对应着中国艺术的“青春期”,有着第一次成熟和懵懂;魏晋南北朝是“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隋唐时期“三十而立”,是中国艺术的“壮年期”;五代及宋朝时期是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山水画和花鸟画处于巅峰,标志着“黄金时代”的到来;元代是中国艺术的“中年危机”,“危机”中蕴含着希望;明清时代是古典艺术最后的辉煌,渐渐走入“暮年”,有保守也有创新;近代艺术是“涅槃重生”,既有对传统绘画的传承,又有西方元素的引入,中国艺术就这样迎来了它的“新生”。 书的篇幅不长,只有十几万字,却浓缩了中国艺术近万年的历史,形象的比喻对我这样的艺术“小白”来讲非常友好,整本书的脉络相对清晰易懂。但也有几点不足之处: 其一,考证相对较少,一些观点相对比较陈旧。比如说艺术的起源方面只提到了巫术说,其实此处可以展开讲讲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巫术说只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陶器的产生,学界研究也与书中所述不符;宋朝的“马一角”马远和“夏半边”夏圭构图也不是因为山河破碎,其实是因为审美风向产生了变化。作者及其团队完全可以在知识点上更加精细打磨,而不是随意写写就算了。 其二,书中一些表述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讲到敦煌壁画时说“海内外专家学者趋之如骛”,“趋之若鹜”属于贬义词,完全可以用“纷至沓来”或“络绎不绝”去代替。又比如最后讲近代艺术徐悲鸿留学日本,但到徐悲鸿那节完全不提他留学日本一事,而是着重说他留学法国吸收西方绘画元素的经历。经查资料,徐悲鸿确实去过日本,但时间较短,对他的创作影响并无太大影响。对其创作影响深刻的还是在法国留学及游历欧洲这段经历。不知道此书是否是由团队众人合力写成,不同人负责不同部分可以理解,但起码书中要做到观点相对一致,科普类书籍更要严谨。 其三,全书名为“中国艺术史”,但从第四章魏晋时期之后基本上围绕“书法”与“绘画”论述,其他艺术形式失去了踪影。即使是讲“书画”也是“作家生平”讲的多,“作品”反而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此书小白可看,增长见识,对中国艺术多些了解。专业人士还是看更专业些的书籍为好。 最后借用作者结尾的那句话:艺术的最大作用是抚慰人心。欣赏作品时,得到情感的共鸣,也许这比获得知识与技巧更重要吧。
中国艺术是个巨大的宝藏,每件宝物,都有它的故事!它们凝聚着古人如何看待天地,看待人生的智慧,也凝聚着古人们在悠悠时光里爱恨离别的情感。 45位艺术家,苏轼、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徐悲鸿……150件艺术品,囊括了陶器、玉器、青铜器、山水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真正揭开了面纱…… 感叹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咱中国就该有文化自信,日后再逛博物馆的话,和真迹相遇相信自己也能跟它们对话了,而不再仅仅只是擦肩而过。
阅读时间:2023年11月10日~2023年12月16日 这本书可以大致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作者的讲述是幽默风趣的,文字看累了的话也可以看作者意公子讲解的视频,这样幽默的讲解读起来不枯燥。在书中看到艺术家们的传世名作,艺术家们将他们的心情诉诸笔端,使他们的情绪流淌在画中,文字中,看到艺术家们的作品对自己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时候恨不得立马飞奔到作品的收收藏地去看看,毕竟隔着屏幕和亲自面对作品来欣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名作让自己一饱眼福,也为有些艺术家们的遭遇感到痛心,有些艺术家在生前他的作品不受重视,等到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他的作品,好似这个世界给他们的是不友善和折磨,他们将心中的想法用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了,也惊叹他们的智慧和记忆,是今天的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敬佩他们在艺术领域的作为。 最后,借用作者的话来总结归纳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好奇与恐惧并存的婴儿期,原始艺术,代表作有陶器,玉器。 第二,孩童时期的探索欲,青铜时代,代表作有曾侯乙编钟,三星堆文明等。 第三,青春期的第一次成熟,秦汉艺术,代表作有秦陵兵马俑, T型帛画等。 第四,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魏晋南北朝,代表作有兰亭集序,洛神赋图等。 第五,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的壮年期,隋唐艺术,代表作有步辇图,上阳台帖,五牛图等。 第六,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五代及宋朝艺术,代表作有黄州寒食帖,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第七,中国艺术也有中年危机,元代艺术,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六君子图等。 第八,中国艺术暮年的保守与创新,明清艺术代表作有春山伴侣图,百骏图。 第九,中国艺术的传承与新生,近代艺术,墨虾图,鸣马图,黑衣自画相等。 (HG 2023年12月16日 四川 多云)
推荐指数:⭐⭐⭐⭐ 🌸优点:意公子用诙谐幽默的风格,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一直到近代横跨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将每个朝代最杰出的艺术愧宝和代表人物进行分享。可以在短时间里有一个大概框架,对中国文化艺术有一个整体认知。 绘画、书法、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画像石…… 苏轼、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徐悲鸿…… 在这里你都能再一次有一个具体了解,关于某个艺术盛行的缘由,某个艺术家背后的故事,那些你所不知的艺术的另一面,都能一探究竟。 意公子对艺术的普及,穿插其中精美的艺术作品,细致的讲解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大众有机会与高深的艺术来一次亲密互动。 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而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抚慰人心。 而更加难得的,是意公子那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以人为本的慈心。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让中华文化流淌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让艺术洗涤心灵。 🍃缺点: 此书适合对艺术进行入门级的了解和选择,漫长的时间线和庞大的艺术种类,也注定作者无法将某个时期的艺术和作品进行更加细致详尽的讲解。 我们走马观花一般,像是欣赏一出极尽浪漫璀璨的烟花秀,在黑暗里划过一道亮光。 📝内容摘抄: 🟡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艺术最高级的境界,是一种令后世仰望和追随的精神。 🟡当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我,即是一切。 🟡他好像始终不停地在找一个标签,想把自己窝到那个标签里头。可一旦你有了标签,你对这个世界就有了偏见。 🟡艺术就是,艺术家走了,作品替他活下去。 🟡自画像对艺术创作者非同凡响的意义。它是创作者用以审视自我,重视自我的标志。 🟡真实,从来都有着无穷的力量。
挺好的一本艺术科普书!没有专业的词语,没有循归的说教,没有古板的讲解,所有的艺术品都那么通俗易懂,风趣盎然,似朋友聊天,似乡邻话家常,讲艺术品的欣赏变得更接地气,更能切合劳苦大众的思维方式,甚好! 以前看到一幅画,不知如何去欣赏,说直白点,就是看不懂,也不知怎么去理解它。这本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懂点中国艺术史,从此人生不荒芜 什么是艺术?有人觉得这是很宽泛的话题,不知从何说起;也有人觉得艺术与普通百姓毫不搭杆的事;甚至有人觉得艺术就是奢华的代言。 《人民日报》说:“ 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 换句话说,艺术就是广泛的人类活动,由此涉及的想象力、创作力而延伸的产品,代表着人类的美感、情感、高超的技术和观念。 由此可见,艺术是源自生活,它自始至终都是描绘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源远流长,既然艺术是生活的镜像,那么,艺术史也理所当然源远流长了。 中国的艺术史,到底有多深厚? “蛋壳黑陶杯”,全器重量只有40克,还没有一个鸡蛋重,这是4000-45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艺术品。要知道,黑陶的烧制需要温度达到1000°才能烧成。 现代陶瓷制作专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要做出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20道工序。 曾侯乙编钟,全套有65口之多,是一组青铜器,把青铜器做成乐器,能奏出12平均律,这比西方早了2000年。 1979年,我国考古、音乐、机械等方面的专家一起研究复刻“曾侯乙编钟”,耗资百万元,历时5年才最后成功。 试想,24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金属提炼,能让编钟发出音色浑圆饱满,且钟声能快速衰减,声音和声音不会混杂在一起,适合演奏的。 这样的谜团实在太多了,光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艺术品就足够世人探索。 就拿三星堆青铜器的成份磷元素来说,这可是1669年德国商人布朗特在尿液中提炼出来的,然而,它竟然已早早出现在众多的青铜艺术品中。 说到艺术品,常人不由地会想到字画,确实,这是视觉艺术的三大经典之一,还有雕塑和建筑。 雕塑和建造莫过于敦煌莫高窟。这是一座跨越千年的美学艺术巅峰,是中国古人追逐高纯度精神内核的展现。 而传世字画,比如《兰亭序》《上阳台帖》;《洛神赋》《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更是精妙绝伦。 中国艺术史的厚重,华丽,丰满是无价之宝,如今,普通人也能拥有。 一本《大话中国艺术史》,云集了150件艺术珍品,9副传世名画、4帖经典书法、7大艺术品类,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等。 本书作者意公子,国内头部艺术科普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拥有10年大众艺术普及经验。 意公子从专业的角度,善用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解读平头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独到之处。 艺术创造离不开人,本书列举了45位艺术名家,让读者重新认识大师们的艺术人生,和精神内核,足以抚慰和振奋我们的心灵。 本书是440页,全彩页,锁线裸脊的装帧工艺,对高清彩画的阅读很亲和,可以平摊来看,全方位无死角看书中内容。 书中还有三套拉页,包括《兰亭序》《富春山居图》和1.12米的《清明上河图》,可谓难得的收藏级图书。 艺术是心灵与灵魂的抒发,我们在艺术名家的人生中,看到了。 艺术是给人带来慰藉与希望的力量,我们在艺术珍品中,找到答案。 艺术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深度,我们在久远的艺术史中,深深体会。 艺术让我们看到美的真相,让我们有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看《大话中国艺术史》,有种泣不成声的感动。
🎁书名:《大话中国艺术史》 🎁作者:意公子 🎁打分:4.5分 🎃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但这种感情,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大悲大喜,撒娇卖痴,它是艺术家深刻体验和思考之后的结果。也因此,艺术和普通人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 🎃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成功缩短这种距离的产物,复杂晦涩的艺术作品通过她通俗又幽默的解读,作品不再扁平和遥远,精美的配图和精彩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诗意的世界”,当你从现实世界抽离,进入诗意的世界时,就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艺术不应该是一小拨人在书房和美术馆里研究的东西,而应该跟红酒、花一样,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古人眼里,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竹林七贤,第一支文人大V天团是怎么出道的? 🎁为什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艺术版的《碟中谍》?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人生至死是少年? 🎁为什么郑板桥是被画竹子耽误的老愤青? 🎁宋徽宗手把手教你怎么开一家艺术学院兼整垮一家上市公司。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带你穿越宋朝一日游。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得有点有趣,有点用心,有点梗,又有点美,文案是一流的。 🎃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单拧出来的各大家代表作也很准确,对了解艺术史的脉络很有帮助,相信里面一定有你想深入了解的人。 🎈45位艺术名家(王羲之、阎立本、李白、唐伯虎、齐白石等), 🎈9副经典名画(《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 🎈150件从陶器时代到近代的中华艺术品(侯乙编钟、秦陵兵马俑、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等),见证10000年中国艺术的璀璨成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
有些人,更像是年轻的烟火,绽放过后,就要凋谢。 2016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对绘画艺术特别感兴趣,在网上寻找入门级艺术作品解析视频,看到意公子后惊为天人,一直追更"艺术很难吗"的WB,打开了网络式解读艺术作品的大门。 当意公子团队把视频内容汇编成书后,总归要将他们扫完。《大话西方艺术史》早就看完,终于把本书接上。 本书选择了从远古时期到近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相关艺术家,按照时间顺序经行介绍。以“人”为核心的精神脉络贯穿整个华夏历史,孩童时期的殷商,青春儿童的秦汉,叛逆期的魏晋,巅峰时期的宋朝以及探寻新道路的近代等,华夏每个时期都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交错出不同的艺术巅峰,每个时代的艺术巅峰又是社会存在垂听的个人哀求。现在我们也在文化入侵和文化自信中探寻道路。 华夏的艺术作品种类之繁多,内容之复杂,无法用一本书简单解码其深沉内涵。将艺术大话的意义,一方面作为科普入门,将阳春白雪的艺术以下里巴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更多人可以体悟先辈的情感,另一方面采用网路模式诙谐幽默的讲解,更能引起路人的兴趣,让更多人关注华流。很多人并不需要学术地研究艺术作品,不需要明白皴是怎样的一种笔法,也不需要明白铜,锌,铅要通过怎样的比例才能变成青铜器。如今,我们可以把《洛神赋图》理解为电影的脚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白眼中看到当代年轻人使用的白眼表情包。《王者荣耀》使李白被很多人误解成刺客,也因为推出的星元皮肤,让李白的《上阳台贴》为更多玩家知晓。美术,我们可以只谈美,不讲术。 新鲜感上。书中的人物和作品,基本在当年追的视频里有看过,除却潘玉良,并没有汲取到新的知识点。复习大于预习。精彩度上。看书的体验感没有看视频强,视频中,解说词、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下能感受团队细腻而精致的独特想法。对比来看,显得书籍的介绍方式单一了些。 即便如此,依然会为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带来的生猛力量而折服,王希孟也化身在18岁谈恋爱,组乐队玩摇滚和尽情释放艺术激情的生猛少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涉及宣讲时,总会忍不住引用这一部分的语句。《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时,发现自己一直珍藏的宝藏一下子让所有人发现了。会为神借王羲之,苏东坡的手写下了后人无法复刻的行书,溢出来的灵感和心境所折服。最好的书法作品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内心情感表达的一个渠道。会看到《五牛图》中唐代的社畜和牛马同现在无太大差别。 所以我们聊艺术不能只聊技法和技巧,要聊兵马俑和曾侯乙编钟中带来的极致细腻和专注的工匠,要聊王朝更替时的竹林七贤和《韩熙载夜宴图》饱透出的荒唐和叛逆,要聊倪瓒和郑板桥做不一样的烟火和灵魂,但要最终要聊的是自己的喜欢。 本书对我的意义是对过往的肯定。今年宁波美术馆其中一场展览《盛世修典》,看到一幅幅自己熟悉的画作陈列在眼前,感受到了看视频时无法带来的冲击感。尽管都只是复刻的相片,不但看到了近几年文物修复者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也看到先辈们通过绘画作品诉说个性的悲剧带来的命运的悲剧。附言,此处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这些作品有过了解后产生的刻板印象。看展览时能和身边的人侃侃而谈 ,大约发现以往的岁月没有被辜负,时间浪费在了美好的事物上 ,在艺术的长河中,经历了一场千年的洗礼在此刻完成闭环。有没有机会走完书中介绍的文物的馆藏博物馆。 也为《历代帝王图》《流民图》《观荷图》等作品,依然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馆藏遗憾。想到了《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让网友产生不能轻视的哀伤,血脉相连的家人才会拼尽一切去保护。
不推荐,小白读物,挺多错误。本身文笔肤浅,又爱堆砌(总结时尤甚),加上资料拼凑,所以风格混乱,甚至有时都没法逻辑自洽。再加上还有很多主观臆想,简直致命。 简单指两三处低级错误: 1.第一章里,作者说到先民“种地”:“先民们逐水草而居,肥沃的土地给了粮食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和河流是……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靠天吃饭……需要老天的眷顾” 我今天真是给无语一家都开门了。作者和编辑出来解释一下,你们语文和地理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九漏鱼吗?如果农耕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话,请告诉我游牧民族又是什么生活方式。 2.还是第一章,作者主观臆断了瓷器的诞生:“那是一个意外的机会”,“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也不知是谁突然讶异地喊了一声,人们才发现,湿润的黏土在烘烤之后变得硬邦邦的,很是奇特。人们想,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拿来烤一烤呢?于是,陶器诞生了。” 想象力是很丰富,怎么作者你当时就在现场吗?好笑的是,打脸作者的正是这本书给的注释:期刊《考古》2004第6期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器型……有的器底有烟炱炱,……可能与炊煮活动有关。”;期刊《陶瓷学报》2001年第二期李家治所著,“陶器是怎么发明的,现在也还说不具体。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说法很长省略,但和作者所说的“意外机会,泥泞土地上烘烤食物,人们想,于是诞生了”完全不一样。) 既然这本书定位是科普书籍(不管是入门级还是专家级),这种陈述历史般的、结论式的主观臆断就是不可取的。 3.第三章T形帛画,“2000多年了,它的色彩还如此艳丽,以传统的“青、赤、白、黑、黄”五原色为主。在汉人的心目中,其他各种颜色那都是从这5种颜色得来的。” 作者这里应该是把西方的“三原色”和中国的“五正色”混为一谈了,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五正色。 三原色是指色彩的和光学的三原色,三种颜色的各种组合几乎能形成所有的颜色,就是作者说的“其他各种颜色都是从这……得来的”,但这是三原色。汉人心目中的这五色,我们叫五正色,不叫五原色。 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五正色源于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同时还对应帝王受命、朝代历运的五德德运,如秦朝尚水德,崇尚黑色,因为周尚火德,水克火。“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礼记•王藻》:“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间色就是五正色混合的颜色,列采就是纯色(纯一色)。所以古代以正色为尊,以间色为贱,以一色为贵,以二彩为贱。所以五正色最早是先秦对织物色彩分尊卑贵贱、森严等级而来的,而不是为了合成其他颜色…… 当然也不是全无优点,结构不错,引用都引得不错。想说的话还很多,但因为第一章后的内容都是随便翻看的,所以不予置评了。 这本书“花了”我人生宝贵的30分钟。15分钟看完第一章+翻来翻去,15分钟写了这篇小作文,足可见我的诚意了。 所以,听说作者还有一本《大话西方艺术史》,溜了溜了~
常在小视频听意公子讲庄子讲苏轼讲人生总是娓娓道来很是好听,于是决定看看她写的书。这本书以她惯有轻松有趣的表达,用唯美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陶器、玉器、青铜器、书法、山水画、工笔画等,共为我们介绍了45名艺术名家(1名女艺术家潘玉良)、150件艺术珍品、9幅传世名画,4贴经典书法,10000年的艺术历史发展历程,让我们在短时间里对中国艺术有一个大概整体的认知。 既然是“大话”,就知道这是入门级读物,如同走马观花地跨越了时空欣赏一出极尽浪漫璀璨的烟花秀,让我们从某一个瞬间从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于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都会死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人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人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18岁的生猛、无畏、气魄。当我们再老一点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可能会越来越谦卑,我们画出来的可能就不再是千里江山了,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但不管是怎样的山水,不管再走过多少年,我相信你还是会非常怀念那一段热烈的虚妄的时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着眼于身边的平常,平凡的日子也能成为另一道风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尘世即蓬莱,人生若宇宙”…..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了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抚慰人心”。 虽是一本涨知识的书,但读完我仍然没有资格和别人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