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严伯钧
【文津奖】得主严伯钧十年力作!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史》采用“二元对立法”为大众讲述西方艺术史,作者在研究对象众多的艺术史中,找到同一时期成就高且又风格迥异的两位艺术家,对他们进行研究、归纳,为读者建立西方艺术史的坐标系,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艺术史,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触类旁通,透过历史看艺术,再透过艺术看历史,方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把艺术家、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打通介绍,捋清脉络和关系,还原艺术史的真相。理解一条逻辑线:用“二元对立法”理清古希腊至今的艺术流派产生
中信出版集团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把以往深奥、晦涩的西方艺术史“翻译”成人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知识资产。把艺术家、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打通介绍,捋清脉络和关系,还原艺术史的真相。 ★理解一条逻辑线: 用“二元对立法”理清古希腊至今的艺术流派产生、发展、流变背后的逻辑。 ★认识 200 位艺术界超级IP: 帮你搞清至少 200 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的300件艺术品。 ★熟悉艺术专业术语: 大到“三位一体”、文艺复兴,小到失点、延音,无论是大众熟知的,还是艰深晦涩的,所有艺术专业术语,你都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 ★顺手做个欧洲通: 充分地了解不同时期的欧洲社会,从艺术史的角度了解欧洲史的详细版图。 ★从此趟平博物馆: 无论是带娃打卡,还是情侣邀约,去博物馆不再走马观花,你会看懂真迹,领略艺术之美。卢浮宫、奥赛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统统对你敞开它们的神秘大门。 让每个人都能充满自信地说:你好,艺术!

听、见世界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是一本超赞的西方艺术入门书,此书是作者的十年磨一剑。 书中分为三大部分绘画音乐以及现当代艺术。此书的叙述方式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空前绝后的将二元论引入到艺术发展史当中,通过对比,凸显出艺术发展的脉络,让你更直观的体会艺术的魅力,从而也顺便打破我们这些小白对于艺术的固有印象。艺术看似感性发挥,但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看,他是附有很明确的逻辑性的。假如说每一位艺术家都是100%靠着感性胡思乱想的发挥来进行艺术创作,而无论东西方记录在史册的艺术家,过了百万不止,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任何一种风格,可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风格演变来窥探那个时代的总体状况。许多人一看这本书是一个理科生写的,就觉得他是要用一种死板的逻辑来强行将艺术标准化,不是的,他是在江艺术发展的核心逻辑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此书讲述了300多件全是真品,运用了400张以上的高清大图,把艺术带到你面前来。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将它作为一本西方艺术史的普及读物真的是太够了。 说在最后有人问作者为什么没有中国艺术?作者的原话是这样的:“因为那是另外一个体系,且比西方艺术高深,不好写!”其实不需要作者这么说,每一个认真看过书的人都会发现,作者在谈到某位西方画家或是某位西方音乐家的高明之处时,都会拿他来跟我们的书法绘画或是跟我们的音乐进行类比,说他们达到了我们的这个意境,始终把我们的艺术置于一个高处。所以说那位提问的老兄没有认真看过书。不过话说回来,中国艺术真的是过于驳杂了,这跟我们的历史有关,我们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而且我们也强势了好几千年,众所周知自己的实力强了,就有更多的时间搞文化,而这本书要讲的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西方艺术,这才几百年而已,相比起我们博杂的艺术体系,西方这500年的艺术史比较好归类。也不知是谁说过,只有在了解了西方艺术之后,才更能体会中国艺术的伟大。 不过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其本质都是在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总之无论人们使用何种手段,其目的基本是殊途同归的。对艺术有自己的偏好,太正常不过了,但是有偏好不代表就非得要偏见,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浩瀚的艺术当中寻找到自己那颗宁静的心

超级大白兔🐰

选择以本书作为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开篇读物,是因为相信中国作者会用中式信达雅的表现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其深刻的时代内涵。 果然,不负所望,文中多次穿插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风格,将西方艺术刻画的淋漓尽致,用东方美表达西方美,意境无穷。在常识给予性和阅读的体验感上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再次推荐。

超级大白兔🐰

拥有艺术气质的人,时常看起来异于常人,他们或是热烈,或是忧郁,抑或是两者没有规律的交叠着。他们既能够脱离现实将自己游离至精神领域,又能够降落凡尘,描绘疾苦人间。他们用最纯粹、直接的感受力创作和体会艺术,或许只有这一时刻属于自己;这层感受是艺术只为一个人准备的,从不属于他人。

Gabby

5星推荐~本书作者是物理学出身,讲解艺术很有逻辑。我不太同意有人抨击他强行将艺术理解成二元对立,我相信作者只是采用一个对比方法使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一个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就好像他说的:”艺术一旦面向公众,就要向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发展。“出于授业解惑的角度,他这么做我很能理解。 西方艺术的萌芽看似受天主教的推力,但我觉得本质是受西方人对“教育”的看重所致。和其他宗教一样,天主教的信徒一开始也是以不识字的低层次人群为主。为了更好地传教,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就发明了圣咏-把教义编到赞歌里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记,从而发明了一个新的音乐形式;而后为了教化低文化水平信徒,又把圣经里的故事雕到教堂的彩色玻璃上,更通俗易懂。和天主教相对的新教领袖马丁路德更是把圣经翻译成英文,方便不识拉丁文的信徒,又能高效扩大信徒群体。当发现意识形态无法很好地传达到受众人群,而为此做出“知识普及”的创新行为,就是启蒙来临。 经过启蒙后,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存在很大不同,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换句话问,艺术的发展受哪些国家层面影响?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国家性格,国家贸易经济特点。 国家性格不同,即从最宏观层面引导艺术“二元对立”。以德意为例。意大利文化区域的特点是突出主体,弱化次要,所以意大利歌剧代表的咏叹调里,主唱是唯一的明星,乐器只是伴奏。但是意大利歌剧容易流于重复的弊端,很多著名作曲家很快到了瓶颈,连带着意大利歌剧本身式微。与之相对,德意志文化区域强调整体和谐,所以德意志音乐代表之一的交响曲,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闪耀时刻,又互相贯穿,但同时每个乐器都要保证自己的准确,否则一个错音就会很突兀。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德国发达的造车技术,似乎也是一个阐释国家性格的好例子,因为一部车涉及无数齿轮和配件,需要本身精准,又要互相合拍配合,才能顺利运作。又比如巴赫音乐严谨的对位,在不变的规律中衍生出千变万化的旋律,一口气听完一整本《十二平均律》,有波涛有小溪,却不改整体的庄严端宁。可见德国性格是严谨而顾大局的,如今在欧盟里占据老大哥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国家贸易经济特点也会对艺术产生非常深厚的影响。比如威尼斯画派以鲜艳颜色著称,那是因为威尼斯当时是全球著名的贸易港,为其他国家画家所珍惜的颜料,在威尼斯却是唾手可得,而且价格便宜,像石青这种珍贵颜料,威尼斯的画家用起来毫不手软,所以风格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画家截然不同。到了18世纪,德国发明了普鲁士蓝这种颜料后,蓝色颜料的成本更低了,也更容易调配出翠绿色了,所以无论是巴洛克还是洛可可,浓墨重彩还是清新淡雅,画色都是绚丽缤纷的。

墨 墨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艺术,是奔向心灵自由的真正方式。 掩卷仍值得回味的一本好书,它跨越了古典、当代、现代,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作者的叙述方式不是常见的以时间为序或以地域为序,而是开创性地用二元对立法作为逻辑主线,将不同的艺术现象构建成一组组可比的概念,迅速而又清晰地帮你打通那群星璀璨的西方500年艺术史。正像邬建安所说:“严伯钧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型概括出了西方艺术发展演进的抽像形态,又抽丝剥茧将每组二元对立概念的源头从宗教、政治的历史中挖掘出来。”虽然部分二元对立有些牵强,但不得不说,对于像我这样的外行人或是爱好者,在面对西方艺术史这样庞大的命题时,有一个清晰且简单的分析框架比毫无头绪要好得多。 本书文字简洁利落,透着幽默,读着读着就掉了进去,而且不想出来。它让我看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领域的并世双雄巴赫与亨德尔,古典音乐最高峰的“水与火”莫扎特和贝多芬——对立跃然纸上!一幅幅艺术历史的星空图景,在读者面前清晰呈现。让我看到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从服务贵族到陶冶人民,从描述客观到表达主观,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概念,从下定义,到新定义,而后无定义,却在精神世界里成就人类心灵的自由。看到了艺术品最初是满足贵族和特权阶层的高级享乐品,而后因为市场导向转入学院制,随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崛起,使艺术创作及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普世性,到了现当代,除了大众艺术范畴外、艺术品又渐次趋向沦为小圈子的“高级消费品”。最终看到了艺术普及的魅力。 一位书友说的好:读完这本书后,想的最多的就是: 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作为艺术载体的概念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被作品背后所揭示的艺术家思想,以及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家本身的艺术性所吸引。500年艺术的发展和影响,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本身赋予的形式,而是在艺术家思潮的引导下,使真实的生活能够更加充满艺术感。

黄鑫

我原以为作者研究过物理又长期接受艺术熏陶,面对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必有高论。读完后有些失望,全书始终在二元对立这种形而上的概念中思辨,没有科学上的干货。有书友居然读出了第一性原理,也是很迷。第一性原理至少要把本就形而上的艺术创作过程一步一步地还原为形而下的物理过程吧。少不了从艺术下降到心理学再下到认知科学再到心理物理学再到神经生物学。推荐《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这本书才是真的搭建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

CatHEagle

看的是纸质书,适合刚入门了解艺术的读者(比如我)。世界本质不是二元对立,而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丰富多彩的,但人最省力的记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二元对立,有坏人就有好人,有黑就有白。艺术的发展的历史,一直伴随的问题是,“何为艺术?”到了20世纪,推向了极致,“真”与“美”不再统一,艺术将真实放在更重要位置,“美”倒已经不重要了。当代艺术,更注重观念的艺术,艺术与哲学和哲学更加难以脱离。一个有趣的类比,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范式中,以主观效用替代客观价值,作为人需求的基础;同样,20世纪的艺术更加关注人的个体性,所谓“美”和“真理”不能脱离人这个主观唯心的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赵祥亦

各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好比在攀登一座山峰,峰顶叫“真理”。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只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向上攀爬,目标实则一致。有时候,爬着艺术的路径,遇到了大的障碍,再沿着艺术的路径走,也许不如绕到隔壁科学或者哲学的道路来得轻松,并且越接近峰顶,学科与学科、路径与路径之间的距离就会越小,这也是为什么在各个学科领域,成就最高的大师通常都是全才

万書訡

假如通往艺术的道路上有一扇门,那么这本书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

善观水德

推荐推荐,这本书的认识见解和方法值得称道。他说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构建,其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推理逻辑。非常赞同。 本书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是“二元对立法”。本书采用的二元对立法,是在研究对象众多的领域中,首先找到其风格、特性最为典型却又互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并对其进行研究、归纳。这在艺术史中通常体现在一个艺术时期中成就极高且又风格迥异的两位大师身上。 在内容设置上,本书把传统美术史内容,即绘画、雕塑甚至建筑知识与西方古典音乐一并阐述,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学科间的界限感,更全面地还原西方文艺的历史,因为不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音乐艺术,都脱胎于时代,有许多共性。 若是把对于某种风格名词定义的掌握作为学习目标,则是本末倒置。因为风格、主义名词和方法论都仅仅是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享受艺术的工具,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人不应为了学习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

瓦尔

挺不错的一本应用跨界思维写成的学术专著。贯穿此书中的“二元对立”核心概念,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更像一种方便性的叙述线索,就好比散文写作中的“神不散”,或者小说写作中的“故事线”,正是因为作者巧妙灌注了叙事技巧、以及事件连带出的人物,才使这本书读来处处有妙趣,丝毫不枯燥。这是其写作风格。 书中也确有不少洞见性的亮点,比如: 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之生产和思维方式——生产及思维方式决定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你有何种的文化——大文化类型决定人份的艺术特色……大规律如此,剩下的呢?就是彼此碰撞、勾连、影响和竞争,这实际是人类艺术史发展推动力的“第一因”; 2、这本书不是漫无目的地写,而是意味深长地挑选西方文艺复兴为起始点展开论述。文艺复兴体现的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最纯粹的西方文明之精华)这种精神深处又有两个可容概括的亮点,自由(鼓励创新)以及竞争性(鼓励竞技)这又是反东方(基督教)传统,也就是挑战决定论思维方式的东西,可见作者其实内心是更欣赏这种由希腊精神所塑造出来的“二元对立”的竞争模式的; 3、艺术品最初是满足贵族和特权阶层的高级享乐品,而后因为市场导向转入学院制(导致学科和规范出现)再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之崛起而使艺术创作及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普世性,到了现当代,除了大众艺术范畴外、艺术又渐次趋向沦为小圈子的“高级消费品”。 4、此书对不同艺术流派有很精到的诠释性的洞见,这些是最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尤其对于我这样对艺术史缺乏系统性研究的入门级读者来说,幸甚。 然而个人觉得此书也有几点缺憾: 1、所谓“二元对立0细究其实并非西方艺术独有和专有的演进模式,举反例东方文明也有不少对立之美的例子(比如中国画,有工笔就有大写意;比如书法,有正楷、就有狂草;比如唐诗,有浪漫如李白,就有批判现实如杜甫;再比如宋词,有豪放如苏轼,就有婉约如秦观、李清照……)所以我说,“对立之美”与其说是学术立论,不如说只是一个方便的叙事梗罢了。 2、书中所涉及的艺术领域基本只有视觉(绘画、雕塑少量建筑)及听觉(只有音乐)。讲得精彩但似乎不足以概括整个西方艺术范畴,比如缺失了如文学、戏剧、舞蹈……等许多的艺术领域,这是有点遗憾的。不过考虑到作者以一人之力,横跨视听两大艺术领域,能有如此著述已经实属不易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综上所述,4🌟 推荐。

Huang Hui!

极简主义音乐的特点可以与极简主义的造型艺术做平行比较。极简主义在造型艺术当中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需要展示基本的构成元素,比如贾德作品当中的单色长方体;第二,要有基本元素的重复,贾德的作品大多是长方体的纵向或横向排列。这两个基本要素在极简主义音乐中也是必备的。但是,音乐和美术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是有时间轴的艺术,音乐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绘画艺术如果放进时间轴,就变成动画或者电影。作为有时间轴的艺术,音乐必须要有变化,否则就是单一波形的持续重复,这样的音乐几乎毫无意义,由此也引出了属于极简主义音乐的第三个特点:拥有极其细微的变化。

先总结下我的观点:别看。 15年左右中信出版过《如何看一幅画》两册,曾经我觉得应该不会有比它们更阅读理解、缺乏时代背景和本身技术分析(虽然后两者这本书是有的)的艺术介绍书籍了,直到我看了这个…… 二元对立区分阶级搞这么多高下立判,就差给你分红黑了,不敢相信中信的科普书夹杂这么多意识形态(不知是否故意)。 开篇的宗教介绍我就想说一句「何なのこの上から目線?[微笑]」。科普要活泼一点容易让人接受但不是俗啊,第一次看到书里说西斯廷大教堂是面子工程…… 而且多处论据不严谨,简直就是我看的另一本《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第二章某几节的生动案例。 我知道二元对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但是这种快餐式的科普文化是否不够科学合理过于简单、不够具备真实的层次、导致信息扭曲严重呢?或许每章单独拎出来发发微博科普互动,用户轻松刷着社交平台还能学到点什么还算不错,但是出版成科普书是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要求的,出版物的这个门槛不能丢。再好看的装帧和质感丢失了内涵不是舍本逐末吗? 这个价位中信你良心不疼吗?![发怒]

Ex Libris

这本书可以说相当精彩。巧妙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审视西方艺术,建立起比较严格的逻辑体系,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很便于理解和记忆。 从基督教说起,从六世纪的格列高利一世“圣咏”和绘画一直奔腾到现代主义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中间经过了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艺术最初是为宗教服务的,慢慢地又从宗教里浮出来,成为表达自我的方式,所以西方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前面提到了教皇格列高利一世,音乐便从他发明的圣咏开始,绘画也从他开始。到了文艺复兴一直下来抵达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宗教的影子依然在,不过越来越淡,越来越清,到现代主义,则很少看到宗教的影子了。当然,艺术不仅受宗教的影响,还与科学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 西方艺术发展三个特点:一是因宗教而起,受宗教影响越来越小,最终脱离了宗教。 二是艺术从技术到观念的演变。起初,艺术是技术,绘画是专门的小作坊制作出来的,他们接受订单,为教皇教堂或贵族服务,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大师也有自己的小作坊。作坊里还有自己的学徒。很像中国古代的手工艺人,木匠石匠等等,技术传承也主要在师门之内。绘画有各种技巧,比如始于马萨乔的透视法,解剖(雕塑),晕影等等。在音乐艺术里,也充满了眼花缭乱的技术技巧,和声和调性本身就是技术的一种体现,它们只不过把声音表达得更美。到了现代主义,杜尚的《泉》可谓对艺术这个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看到泉一字,或许你会以为画的是一处山泉,是西方艺术里的风景画一派。当我告诉你它是一个小便器,你会震惊吗?我再告诉你,它是杜尚从商店里买来只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就拿去参展了的一件作品,你会再次震惊吗?艺术是什么?是技巧?是创作?可是这个小便器是工业产品,艺术家本身并没有参与它的创作,谈不上有任何艺术创作的成分。那么为何它还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呢?观念。这个时候的艺术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就像艺术诞生初期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到写实主义印象主义一路,现代艺术重的是自我表达,观念表达。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至少你还能看到几个人,一个场景,还有故事,此外,还有绘画的技术在里面,可能还传递了某种思想或精神,但现代主义,你就看不懂了,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对了,这就是第三,从神到自我。到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宗教的影响已经比较小了,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意识觉醒,艺术也更加倾向于表达自我,到了现代主义,尤其是。 最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艺术?是技术吗?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马萨乔的透视法,米开朗琪罗的解剖学等等。是观念吗?自我表达?是美吗,美的体验和感受?那杜尚街上买的小便器,美吗?是艺术吗?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