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艺术,所以法国

翁昕
我们对法国的理解,影响着法国艺术在我们眼中的模样 *凡尔赛宫的设计如何体现出路易十四的治世理想? *夏尔丹的作品为何能获得启蒙思想家的青睐? *法国画坛领袖雅克-路易·大卫如何靠政治手腕左右逢源? *热里科以一幅怎样的惨烈画面控诉了复辟政府? 法国艺术在西方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法国这片土地不仅涌现出普桑、夏尔丹、雅克-路易·大卫等众多艺术大师,也吸引了诸如达·芬奇、鲁本斯等来自意大利、佛兰德斯等地的艺术家,他们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其命运也与法国国运共同浮沉。本书将深入法国历史,从法兰西诞生讲起,到
「未读」

法国是世界艺术的屋脊。 这句话无需论证,只消看看几个名字:鲁本斯、达·芬奇、惠斯勒、梵高、德加、雷诺阿、莫奈、塞尚、毕加索、达利……这些世界各地的大画家,有人在这里发迹成才,终成一代大师;有人在他乡学得一身本领,来到法国这个群星荟萃的大舞台留下毕生代表作。达·芬奇带着《蒙娜丽莎》来到法国终此一生、毕加索19岁时从西班牙启程,希望能在法国找到关于艺术的终极答案、荷兰人梵高在灵感最旺盛的那几年,甚至连家书也用法语写成。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只要来到法国,便不曾空手而归。倘若他们离开,也依然能从法国艺术中获得营养。 如果这些洋大师还说服不了你,那么下面这个名单应该足以震慑许多国人:林风眠、徐悲鸿、常玉、潘玉良、赵无极、吴冠中……这些旅法艺术家不仅在各自领域中登峰造极,也是推动近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求学巴黎的吴冠中在自传中写道:「巴黎的博物馆和画廊比比皆是,古今中外的作品铺天盖地,即便不懂法文,看图不识字,凭审美,眼力也能各取所需。」(《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的艺术家无不向往法国。法兰西俨然成为了艺术的守护神。那么,艺术何以成为法国傲视全球的软实力? 对于上一问题,在知乎艺术达人、有着“艺术说书人”美誉的翁昕在最新著作《因为艺术,所以法国》一书中,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他在引言中说: “尽管和当今世界上的众多大国相比,法国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仅仅排在第 37 位,但或许是因为它位居西欧中心地带,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的数次经济盛世令它得以会集各方人才。 林堡兄弟、鲁本斯从法国北方的佛兰德斯来,达·芬奇从南方的意大利来,一直到近代,都有惠斯勒、梵高、毕加索等数不清的大师,从世界各地来到法国,在这里开始并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 法国本土的艺术家,也从未浪费如此的天赐良机。他们积极地吸收各种营养,再借他山之石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加以打磨雕琢。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戈德斯卡尔克福音书》的佚名作者,从普桑到大卫之间数百年的法国艺术大师,几乎个个求学于意大利的历代先师。 在法国蓬勃发展的艺术风格,又透过哥特式大教堂、借着勒布伦等人之手广传四海。直到近代,法国的艺术家还在远东的浮世绘画家那里学到了新本事,创作出新东西。正是因为其善于吸收和发散的特点,可以说了解法国艺术,是欣赏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关键一环。” 在《因为艺术,所以法国》中,我们可以读到:如果把西方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它是如何从希腊制造到罗马(意大利)包装,而后借法国融合创新,行销世界,这条清晰的脉络。我们还可以读到: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客比法国的政客更善于调动艺术家的画笔斧凿,也没有哪个国家的艺术家比法国的艺术家更能洞悉权力与撩拨欲望。 法兰西的国运仿佛在凡尔赛宫落成的一刻,就与艺术紧紧纠缠成比翼鸟、连理枝。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与艺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成就,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案例解析。 本书不止满足于说理论述,还有大量活灵活现的逸闻掌故,趣味十足、干货满满!

🌸甜心宝石🌸

法国的浪漫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来自于对艺术极致的追求。 而极致的艺术能流传下来,往往都是服务于当时的政党或者权贵。 如果真的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跟对人,混圈永远是不二法则。 当权贵都需要你的画作,你的作品。名声大振,利则立即跟随你。 真的佩服的是,画家大卫,如何从年轻时代,进入皇家学院, 一炮成名,经历了三个朝代,最顶峰的画作在拿破仑大帝。 如何能在每一个朝代成为御用画师, 但是又能不被政治牵连,这真的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才华。 24-9✔️

心如止水

喜欢,推荐

睡不醒的王姐

我大学选修过欧洲建筑相关,欧洲确实挺赞的,教堂啊,画啊什么的。

刘岩

艺术家的一生和他生活的所在大环境,密不可分。想要了解艺术家的一生,如果能对他所生活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那便如他身边的朋友一样,走在他们的身旁,倾听着他们的喃语,看着他们徘徊于生活。时代的洪流被动地推动着他们向前,时代的洪流也主动地让他们对生活做出选择。他们受困于生活,纠结于如何继续前行,同时也打破生活。历史中的每一个人,虽然我们可能不理解,但是至少能有所了解。艺术不仅是对个体生活的表现,还是历史环境对人的塑造。我们不仅讲艺术,我们还可以讲生活。因为艺术和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推荐喜爱艺术的人们,能站在他们的身边,感受到他们的气息。

青山

饕餮盛宴,悠悠历史。 感受艺术,提升品味。

黄骄_The kop

除去西方艺术源头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抢去了风头,以及现代艺术被美国全面引领,法国艺术称第二的话,没有哪个欧美国家敢称第一了…… 文艺复兴前法国开创了哥特式建筑,不管是在工程技术,还是在审美品味,甚至是唤起民众虔诚信仰方面,都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文艺复兴后,艺术的中心北移到法兰西,十八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法国籍的画作大师是各类艺术史当之无愧的主角…… 而十九二十世纪之际兴起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风潮,虽然法国人不再独领风骚,不过无论是谁,都是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学习成长为大师,彼时巴黎就是世界艺术之都…… 现如今,去到巴黎,如果不花上三两天,即使只是走马观花,也看不完那里的博物馆,太多的大师杰作了……

一支pluto

配图好清晰,有图有问题非常适合我这种不太经常看历史的小白,也了解了好多名画背后的故事~

阿诺

翁老师逻辑清晰,内容衔接紧凑,读来既不费力,又吸引眼球,而且结合历史,介绍画家与引用其画作、挖掘创作背景、绘画赏析等紧密结合,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翁老师在本书后记中写道:这本讲述法国艺术故事的书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法兰克人自居开始,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焦于法国结束。 结束得令人猝不及防,根本没看过瘾嘛…… 总之,这是一本专属于法国人的艺术故事之书,而更多发生在法国的艺术故事,我暂且不提别国的画家,仅以我国留法画家为例,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常玉,等等,就多达数十位,艺术家们仿佛商量好了似的,从全国各地齐齐奔赴法国,学习、交流、创作、弘扬,让艺术这朵奇葩越长越盛,遮天蔽日。 希望能够早日拜读翁老师下一本关于发生在法国的艺术新篇。

三月幺三

艺术从来不是单纯的,每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艺术潮流,都和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很多艺术类的书籍,会介绍艺术家的生平,讲解艺术品的历史,而这本书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将“法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和这个国家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和艺术品进行了结合。让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到美,也能更加了解,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会产生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艺术家。 另外,编辑和作者非常贴心的在几乎所有讲解的画作后面都配了画作插图,实在是太友好了!

Alios

很有趣的一本大众科普读物,说实话、我一开始在找的是更加具体的艺术评判,比如绘画手法和流派介绍,但是这本书更偏向于在历史背景下凸显作品的意义。“沙龙所蕴含的政治意味不逊于选举,画笔和凿子同鹅毛笔一样能发人深省。” 第一次知道艺术也是这么有力量的存在。从推广君权神授的需求建造的圣德尼大教堂、从罗马式建筑到哥特式建筑、从哥特派到尼德兰派、从文艺复兴到鲁本斯派和普桑派的对立、从太阳王凡尔赛宫和勒布伦学院派的创立到贵族阶级甜腻的洛可可艺术、从格勒次和夏尔丹的以画显德到路易大卫新古典主义以人为本、再到热里科和德拉克洛瓦那疯狂又自由的浪漫主义…法国艺术史其实就是完整的法国史。最喜欢的作品是克劳德·洛兰的《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斯送还其父》和安托万·华托的《热尔桑画店》,只能说我还是只能接受这种单纯的有亲和力的作品哈哈哈,朦胧派和浪漫主义可能我要再年纪大一点才能欣赏得来🤔

Gun N' Rose

“大革命告诉后来人,当贵族、知识分子、革命党人带着彼此不容的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时,或许冲突无法避免。黑格尔将之称为‘两善对峙‘,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并非源于某一方善,某一方恶,而是因为彼此抱持的价值观不同。” 小时候喜欢看美术课本,上课不认真听讲时就翻美术书,到现在还记得书上讲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的确实没什么艺术细胞,品鉴不来,看个热闹;高中时候,学校奖励的购书卡,我买了许多学习无关的书,其中有一本“装腔作势”的《遇见巴黎》,当时觉得棒极了,仿佛香榭丽舍大街在我未来触手可及的地方;现在又看艺术类书籍,承认自己依旧没什么艺术细胞,但惊觉我仍旧对看世界有执念,依旧明白纸上得来浅,期待万事要躬行。 领会艺术或许需要点天分,读读历史摸索人心却总有脉络可循。艺术或许是天才人心与时代的共振吗?

miao

了解法国,了解巴黎,了解那些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图文并茂,喜欢欧洲历史建筑的朋友可以读读这本书。

季alex

彷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时候在法国南方小城,老师每天讲教堂、艺术这些东西,着实让人头疼,一来法语基础不扎实,二来这些东西在国内从未接触过。借着这本书,重拾了一些记忆。现在想来,其实艺术对我来说只是兴趣,终究是没有能力去从事类似行业。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