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袈裟

郑岩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
超人铁头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我想到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从雕塑的内部去看雕塑”。 横向观之——视角转变,人为其观物自身,自视如何?那些不曾被表现出来的种种都将被唤醒,此刻,它鲜活了起来。 纵向观之——打碎铜铁佛。圣光散去,留下的又是什么?毁灭的,在另一处开启它的今生。 全书分为正编八章和外编四章,前八章阐述了铁袈裟的前身:它的出身是众说纷纭的传奇。最可信的也是最接近于事实的即铁袈裟实为武则天泰山封禅时在洛阳龙门石窟唐奉先寺的九身铁像之一的金刚力士像下体,在之后的大规模灭佛运动中流落到灵岩寺内。其衣并非安陀会、郁多罗僧抑或僧伽梨,形似百衲衣只是因为上面的合范披缝,可正是因为灵岩寺这一场域加持,让在灵岩寺的南北宗欲立其为“铁袈裟”。并且传出了“铸钟未就”“自地涌出”等等说法。末了末了,铁袈裟只是僧俗的一场无稽的梦。可梦醒后所见,就一定是真的吗? 外编中的阿房宫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折戟沉沙铁未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真真假假,都是靠时间和信息的塑造罢辽。“与安置在高台上的青龙缸不同,乌盆跌落在尘埃中,满身恶臭。它不是圣物,而是圣物的反转,是不详与卑贱”要么是舍了命造就完物的,要么是囚禁冤魂的。一个殉道者,一个遇害者。一个世人歌颂,一个窦娥喊冤。有什么不同呢?都是一死。 锦灰堆插入这里,则是对碎片化打碎后的重新整合了。这里的碎片已经回归字面意义上的碎片,至“何处惹尘埃”,则是碎片的穷尽了。 再谈谈我的延物。 很喜欢这本书,他让我回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奶奶家很神秘,因为除了住的一间东屋,其他的所有房间都被他们两堆成仓库。他们穷苦日子过惯了,奶奶什么也舍不得扔,大到老式的缝纫机,柜子,小到几十年前的一把梳子,一个口袋。每一个房间里都有古老的味道和太多太多的故事,每件物品都有说不尽的秘密和身世。我喜欢在离东屋最远的大西屋呆着,就像现在离爷爷奶奶很远一样。小时候暑假经常在里面一呆一下午,有时候翻出些自己很久以前带回来的笔本书册,书都犯了潮,打开噼里啪啦地响。有时候翻出些不知从哪来的破布烂头,就拿去问奶奶那是谁的东西,哪里来。运气好的话,可以套出一整部大姑二姑童年犯傻史。因为奶奶家的角落从来没被我探索完过,我摸索过的林林总总也只占冰山一角。所以我总是处于大量的未知。人有未知,就会发自本能地产生敬重和恐惧。因此,我相信爷爷在门上挂的他自己画的门神是能在夜里保护我们的;我相信聊斋里的鬼故事,所以大西屋我只敢在夏天的白天去;我相信大人说的用来吓唬小孩的所有话,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我的行动都变得谨慎和神圣起来…… 有些时光,有些心历,是独属于一段独特的时期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了。 这是很美好的雾里看花,仁钦对铁袈裟,就像我对大门上掉色的尉迟恭。 它于我而言有太沉重的价值,感知,笃定,灵性,爱。 如今的铁袈裟该到哪里去寻找呢?我们都太自大了。用理性的符号击破一群人的信仰,掰开揉碎了告诉你铁袈裟是假的,灵岩寺是假的,龙缸里没有灵童,乌盆里没有冤鬼。就连这样的一片小随笔都要在开篇告诉你铁袈裟只是打碎的金刚力士像。我不愿意,我还想相信自地涌出,我想相信灵童存在而去细嗅带有血气的龙缸,我想在看了《包待制断玎玎珰珰盆儿鬼》后夜里不敢去端家里的盆子……可那段无条件相信的时光回不来了。 我想,我更需要的是依然愿意相信尉迟恭的勇气。 2022.12.15

鱼鱼爱淡水

从引言就能感受到郑老师下足了功夫,是一部高含金量的独特作品。说它独特,是因为其追根溯源,考据严谨,足见笔者学术素养之深厚;而其文字考究浪漫,让整部作品不失文学性。就我粗浅的“阅”历而言,这本艺术史作品是颠覆的。郑老师从灵岩寺的铁袈裟下笔,渐次生发开来,构建历史坐标,还原政治形势,探讨人文环境,揣摩意识形态,在解“铁袈裟”之谜以外,走得很远。之后是四个看似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外编,这与六舟和尚的《百岁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打破朝代、时空的边界,让铸铁范、阿房宫图、龙缸、金石拓片乃至“双子塔”等原本并不相干的历史碎片,由于偶然的机缘(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共性),而汇聚在同一个空间——即同一本书里,纵横穿插,耳鬓厮磨,在原生意义磨碎磨灭之后,实现另一种价值。

彭杰

从一个微观的艺术制品“碎片”入手,既延展出了艺术内部风格的转变,又有艺术场域之外种种社会网格的割据与相互渗透。此外,作者还能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再次进入“铁袈裟”,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这一实体的知识形塑过程与参与形塑的力量。总之,几近完美地完成了作者在序言中设定的学术目标。

zhouzhou

评分:4.5分 本书其实在书名的“铁袈裟”之外,写了阿房宫图、景德镇的龙缸和乌盆、六舟锦灰堆和现代艺术“何处惹尘埃”,通过解读这几个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艺术品,从其作为物质本身材质的创造——打破——重塑,和普通物品如何成为艺术品,如何脱离自身存在而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精神形象,去讨论碎片和整体的关系转换。 作者认为“碎片是破碎的结果,而破碎是事件”,通过碎片和破碎本身的讨论就可以超越一般性研究的局限,试图重构其物质和历史语境的过程不再止步于碎片本身和所处时代,例如超越铁袈裟的宗教性研究——扩展至铁器制造和佛教造像艺术发展,以及在成像和打破背后漫长的历史背景,从破碎铁器如何成为宗教“圣物”代表的整个过程;阿房宫如何在文人的诗赋和画家从诗文的还原性描绘下重生;同样材质的龙缸和乌盆又是如何在瓷窑建造后一个成为流传的仙祖代表,一个成为戏剧传奇下的灵魂附着物。 扣分是因为第一部分涉及的考证和文献比较多和不好读,与佛无缘。

小W

从一块历史遗留的残片切入,借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深入考据,层层揭开蒙在这碎片上的迷雾,也让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藉由这残片,重现在大众面前

谢葳

以“碎片”为中心,正编主要讨论围绕“铁袈裟”展开的霍布斯鲍姆式的“传统的发明”,外编则转向“整体的重建”,最终指向物质与记忆,物质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又涉及跨媒介生成、“神道设教”等问题。可以说切口极小但旨归很大。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大概就是似乎太集中于器物本身的考察,缺失了观念史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研究吧。

不瘦到90斤不换名

腐烂与灿烂同在,有时腐烂就等同于灿烂, 对错同在,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文理双美,由物溯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辞镜

某样东西是错的。 为什么错,何人让他错,错误为何流传后世。 为什么被允许是个错误,修正的缘由为何。 对错之间,总有些东西倒下,另一些事物奋起

吴三尧

由一段铁袈裟的命运,引出文化的构建与重塑,借机了解禅宗南北宗派别的演化。“残块佛像作为舍利,粉碎即是重生”的解读很震撼。刚好去上海时看了拓片展和徐冰展,看到外篇《锦灰堆》《何处惹尘埃》特别亲切,拓片是古物的替身,也是兴衰的见证。徐冰做911事故的尘埃展,不是批判与追忆,而是直面生命的终极状态,大道至简,刚好与前面铁袈裟南宗禅的内容完美呼应。

robert

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主要看图片了。大部分内容还是太专业和枯燥了

兔洛夫斯基

引申器物而求索,斐然落笔而探微,精妙绝伦的国内美术史研究扛鼎之作。被破坏的物之形,褪去固化的外在,反而在人的想象中灵晕重生,于它的空白处,物质性、视觉性与精神性一体交融再次返魅(reenchantment),“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年度满分。

朱文利

构思新颖,一气读完。器——>气的转换、附着、传承,佛像碎片舍利的唤醒重生,锦灰堆的今古演绎,明了深刻

ain't

是耶?非耶? 从一件铁袈裟讲起,见微知著,看历史的风沙如何侵蚀着后世。

北山有莱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碎片处看禅思。通过追根溯源灵岩寺铁袈裟的前世今生叙述一种审美追古方式,世殊时异,时过境迁,同样的物品可能会承载后人不同的想象与寄托,这也是碎片本身无尽可能性的一种体现吧。

端木赐

叙事越细致,就越在真相和叙述之间留下巨大缺环。而缝隙和碎片之间是真相溢出的地方。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