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徐皓峰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徐泽宇

昨夜看了此书,以为自己颇有心得,想与朋友分享一下,朋友却说你不能每次看到一个你觉得对的东西就觉得对了,你就特别自信(甚至可能是自满地)拿出来跟别人讲。我想,他可能是觉得我这样不成体系,没有脉络,但见识不就是这样吗,徐先生的书也是如此呀,东一笔,西一笔,明明再说着新中国的事儿呢,不知怎的,又说到唐朝,宋朝甚至先秦去了。在这说着中国人的革命电影,却又能说到法国人,俄国人的挤眉弄眼去。见识就是这样吧,事物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马克思也如是说),见识就是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线给拎出来,我们大家见了称赞一声“卧槽,还能这样”,就算是初步懂了,世界是什么样不取决于他本身是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怎么看他。正好最近总在思考觉得别人有问题是不是自己心里先有了成见,徐先生恰巧讲到讲的心法又是为我拨开了一些迷雾,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允执其中吧,谢谢您的分享。

草莓

《光幻中的论语一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 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张先生爱读书

舍不得看完的书。 以前知道的越多越不快乐? 看完影评看电影是一种感觉。 懂点皮毛不想啥也不懂那么快乐了。 看完书评看书大抵如此,所以不看书评。 而在此之前觉得看完注释看古文难受,直接读古文。 如此这般,又做不到极致。大学期间还是“只读原文不看翻译,只读古文不看今注” 后来呢,时代大潮下。 顺势而为。 或者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举个例子, 0小A看了一堆人的论文,琢磨出个理论。 1发表个演讲 2集结成册一本书 3然后被国内某人汉化加整合出了一本书 4然后又有一群人看了这本书断章取义拼凑发挥转换升华写了本书 5又有人觉得不错啊,整到我的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 6然后朋友看到了 7推送给我 所以呢看啥不是看啊,愿意追求原创就追求一下。 直到能区分出来一篇文章,这段不对劲,不融洽,拎出来这段找他的出处就好了。 有得必有失,有失不一定有得。 读书嘛,开心就好。总得经过这个阶段。 直到明白,内触秒乐。 就更无所谓了。 看这本书,想起一个明星说“他门懂什么” 当时愣了一下,居然有点不愿意承认我也是“他们” 专业看非专业大抵这种感觉 更戏剧化的是,有人就顺势一推明星这句话,各种帽子一扣,浪潮起。 终于意识到“嗯。他们果然是他们” 隔行如隔山,在行业之间谦虚谨慎,要理解要融合整合必不可少的学习。 书本慢,适合外行。 真有效的还是面谈啊。 全是丰富三观的一本书。 赞。 慢慢看,可以再看。 跳出电影欣赏电影。 用出题人的思路指导做题人。 用审核的思路指导报审。 以前的和之后的你都是一个你。 多视角真好。

飛鋒

嘴太毒啊哈哈哈哈哈哈,还剩五十页,起了一些写书评的想法,不写不快了。 也不能算书评,看得太流畅,一度怀疑没在看书,像在听一堂内容丰富偶有笑点的讲座。徐导的文字一如他本人,是能看得出来积累和底子的,不是一般的积累,恶泡半年图书馆是有用的。笔往下蘸,猜不到他下一句会写什么,但每一句都是意料之中,是他这样的人会讲出来的话。 对电影尚在一知半解的状态里,但发现他很爱孙道临,也是,谁不喜欢孙道临呢。很长一段时间不爱看电影,这是主观评论,但因为徐导重新燃起一些对电影语言探求的欲望,不能太抗拒这种艺术形式,但不一定会在人海里找到第二个徐浩峰。 他的天才和通透,何止六代,连五代也做不到这个境界,或许这是习武之人的敏锐和发掘力让他太过适合做导演这行。 文字和电影都好看,是两种风味而不是风格,写影评要把话讲透说明白,但里面仍有一些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东西。悟性很重要,不光存在于看电影和拍电影。

桃良十八

三流电影宣扬集体,二流电影肯定个人,一流电影颠覆一切既有观念。 此书显示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以幽默专业的语言,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电影。 电影是商品,也是艺术,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去选择,去鉴赏。

Sansui

徐皓峰老师从独特且专业的角度评析了八部影片,影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主角的情节,也透射出时代的悲欢。这本书语言犀利,也写了很多古代常识,比如说“皇,帝,后”的使用等等,读起来也非常的有意思,以《论语》来解释影片,很新颖也颇有韵味。

凡人自强

徐皓峰最新电影评论集。注目对“十七年”红色电影的解读和评说,从《小兵张嘎》《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影片中,看到革命逻辑背后蕴藏的传统人情世故和孔子处事思想。 对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阐释,中正平和、娓娓道来。 解读电影,重读故事

Leonardo

【Leonardo】豆瓣|小红书|微信读书 从论语 看电影 读完这本书,总体感受是开始看懂了49-66这17年间的电影了。这都得谢谢徐皓峰老师,先来看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 书名: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作者:徐皓峰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出版方:果麦文化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然后再来了解一下徐皓峰老师:70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同时,也是著名作家,编剧,影评人,集多种文化身份于一身。总的来看徐老师毫无疑问是电影的“圈内人”,是个内行专家。 我是个普通电影爱好者,曾经一度出现过一年看400部电影的疯狂时期,但总归是个业余爱好者,看得再多也看不出太多名堂,看电影比较关注的点在:故事情节,电影场面的激烈程度,主角是否大牌,电影总体传达的思想等。 徐老师作为专业电影圈内人,会从编剧导演的角度看问题,从选角,运镜,空间调度,台词安排等专业角度来评说电影。另一方面,徐皓峰老师在解读这一时期的电影时,从电影演员扮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出发,考虑这一时期电影文化收到su联电影模式的影响。同时,引用了论语的句子,以传统社会的文化因素来剖析电影剧作安排,让人感觉比较透彻的贯穿了电影的本质,使我获益颇丰。 当初我刚拿出这本书要看时,我旁边坐着的同事,看见了封面上的胶片转盘孔里写着“礼、乐、射、御、书、数”的孔氏六艺,还在大声读了出来,我当时就惊了,顺便夸了一句:眼神是真的好。这个胶片转盘孔里填上六艺的设计与书名中的论语二字相呼应,体现了本书试图通过传统儒家社会角度来解读电影的独特角度。 当我看完本书目录的时候,我发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武训传》《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八部电影我真正熟悉的只有《武训传》。在未翻开《武训传》那章前,我熟悉的这部电影,是伟大的舍己为人,豪不为己,专门利他的伟大精神的电影,甚至于武训建成义学之后又转身从事乞讨的结局我也认为是武训要接着从事乞讨,积攒力量,好再次为他人的利益贡献力量。 但是从徐皓峰老师的解读来看,以士农工商四民的结构及其互动制衡的角度讲了武训被官员欺负,进而开始乞讨,后来用乞讨所得办了义学,为天下读书人的成长贡献了力量,获得了读书人的认可,从而迫使官员认输,以为传统社会读书人地位最高,他们的力量限制和屈服了官员。徐皓峰老师引用孟子的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来说明孔子办学的艰难,武训作为一个乞丐办义学显然更加的艰难。于是武训乞讨办义学的事迹,逐渐升格成了凡人成圣的故事了(另一个典型的凡人成圣的故事主角就是关羽关二爷),这是对武训努力的一种高度认可,因为他的行为是符合传统儒家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但是武训是不开心的,特别是在听到“学而优则仕”之后,感到他并未真正改变什么,便转身又回归乞讨之中了。 其他七部电影,徐皓峰老师的分析解读也十分的精彩,并且篇篇有特色的角度,希望我以后带着徐老师的评论观看完另外七部电影体味其中奥妙。

田延东

他说的几部电影,我都看过。经历不一样,年龄却差不多。专业不一样,感觉他在电影里感悟,我却看过即忘,也许没忘,反正模糊,只是有些东西,还能再看,我想再遗憾,它也算是有生命的吧!

HAHA

闪耀时刻精彩回顾!光影盛会虽已圆满落幕,但电影人的荣耀依旧璀璨夺目;让我们再次为舞台上的真挚与热情鼓掌!一起回顾那些难忘的闪耀时刻,感受电影的魅力与力量!

涤生Anthony

论点多而论据少。依靠徐浩峰自己年少时的观察以及多年的经历拼凑出其眼中温和淳朴的旧世界,并且运用论语所代表的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来对电影进行赏析和评判,数十年前如何为人处世,谈情说爱,而今已天翻地覆,大为不同,此书依稀变成了链接现实与传统的桥梁。 然而缺乏专业缜密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仅仅以北京地区的一户家庭中人们的成长经历来对全中国的社会风气演化进行判断还是显得力有不逮,可以称其为回忆录性质的影评集。

观月晚棠

在读到,孔子将君王和圣贤至此分开,君王是君王,圣贤是圣贤的时候。我彻底喜欢上了这本书。 知道是徐浩峰,当然是那些完全两极分化的武侠电影,武侠?这个词应该没有用错。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徐浩峰的“武侠浪漫”。就比如上面那句。 这本书是影评,是拉片,是《论语》新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比,是导演拍电影技巧学习,是徐浩峰的导演逻辑梳理。 光幻中的论语,书中有写到,论语只记言,所以这也是一本“论语”,关于徐浩峰的和那些电影的。为什么总是那些40 50 60等年代的电影呢。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那些导演,演员,在学习好莱坞或者苏联,日本的时候,我们也在慢慢的学习更适合中国的电影逻辑,技巧和思维吧。 有趣,确实有趣。去读读看,这部书会让你多一个方面认识电影,认识中国文化。

濯缨

我想考北电去听徐皓峰讲课了🚬

孙晓磊

建国十七年,拍了不少红色电影。徐皓峰此书,选择其中的八部进行“评论”——其实不是评论,而是“漫谈”,把古今中外的影坛掌故、文坛掌故都聚拢过来,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读着特别地“散”,但又有趣味,大约其神不乱:乃以现代电影导演的眼光去看一个逝去的时代文艺,把时代在导演身上的留痕一一指摘出来,同时把他理解悟透的创作观念表达一二。徐导在书里没有批评,因为他懂导演艺术的遗憾,以及这遗憾怎么生长出来的。有创作,就有遗憾。遗憾是创作固有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那这部作品或许就太无聊了,以至于无人关注。

徐侠客🎥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本关于十七年的研究起码涉及三个领域:影戏观的发展、导演史、交流史。从文学的角度看,评的风趣,写得漂亮,可读性非常强。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