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漫画的小伙伴看过开啦,超级好看的一本书
丹麦幽默大师赫尔卢夫 皮德 的讽刺漫画,很年轻的时候就看过,现在看起来依旧不过时…有的画面真是极具讽刺…也很深刻。不过不是一口气轻松看完的那种漫画…是需要慢慢看需要思考的漫画…
皮大师的画技师一流的,但只有一流的画技是不足以画出这本漫画集的,同样一流的还有皮大师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想象力、思想力。漫画这门艺术,跨过了语言、国家和时间,明明一个文字都没有,但是你看得懂它的各种情绪——悲伤、幽默、愤怒、无助、邪恶、开心,你会动态地脑补出省略背后的意境然后会心一笑,里面那些辛辣讽刺的篇章(段子),哪怕放到现在或者是以后,也会毫不违和吧。画里有关于二战的作品,小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里面会出现墨索里尼这个名字,现在想想真是讽刺。(画中有些表现手法十分具有镜头感,甚至自带bgm,我想这也是要去看经典的原因) 如今偶然看到这本漫画,才得知作者真名是皮德(一直记成了彼得),他的画风是我所喜欢的,幽默的方式也在我的点上(说起来,皮大师的全名念起来也很有趣:赫尔卢夫·皮德斯特鲁普),感谢这本书陪我走过近乎整个童年。(小时候不记得是自己的书还是书店里的这本书,几乎都快被翻得烂掉了,有些怀念那些放暑假的日子,在街边看书的日子,那个许多地方还有一片小书摊有人吆喝着卖书的年代) 画中不时出现的赤裸女人聚集了多少少男少女的目光,或许这曾是不少人的性启蒙书?不过更多的是美术启蒙和幽默启蒙读物吧。狗头.jpg 这些经典的漫画在小时候时有看到,却不知出处,如今得以看到完整版,似乎这是在向童年的记忆致敬。 小时候不太喜欢看文字,总觉得文字太深奥,害怕有许多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特爱看漫画,但像皮德这样画风的漫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也许这也为我欢脱的性格和幽默感奠定了基础。黑色幽默的书推荐看萧伯纳和王小波,漫画则推荐这一本。 书中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皮大师的笔下诞生出一针见血的讽刺,生动谐趣的生活纪实和针砭时弊,幽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中独特的看起来不完整的视角和独角戏尤甚。小时候读起来轻松有趣,如今读起来确实眉目间多了一些紧蹙。 如果早期教育是选用漫画的话,那真是极力推荐这本漫画,内容高度是我欣赏的。 下面是自己根据漫画内容写出的一些文字,本想每个故事写一个,但实在太多了,于是写了几个就停了笔。(内容也是当时看的时候什么想法就写下来了,未经加工修饰。) 一、你是怎么脱发的?当你拿起笔准备拟一份稿子时,却抓耳挠腮、咬笔抠头、走来走去、冥思苦想、渐渐烦躁、怒拔头发、奇形怪状、栽进自己制造的笼子里出不来。 二、情绪会传染。一群人或正襟危坐、严肃、淡然、失落、安逸、饶有兴致地在公园长椅上坐成一排,期间还有路人加入进来,突然其中的一个人看着书笑起来,放声大笑、捧腹大笑、周围的人对他的笑声感到不满,随即用眼神警告这位男士,但没一会儿,从男士两边的人开始到长椅两端尽头,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笑得逐渐夸张,但这时候,男人停止了大笑,停下来观看发生了什么。 三、观画不语真君子。别人请他人为自己作一幅自画像,哪怕画得有些滑稽,也不应取笑,否则得罪的便是两个人,当剧情反转,那么被取笑的就是你,而且是来自两个人的双倍取笑,所以只要你不让别人尴尬,那么尴尬的也不会是自己。 四、笑不分国界与种族。哪怕是茹毛饮血的时代、在遥远的法老家园、在文化殿堂希腊、在中世纪骑士与公主间、在贵妇人与爵士之间、在贵族与可爱的小姐之间、或者在赛克斯星球上,探索者和星球生物之间,笑,都是一样的。 五、这世界其妙无处不在。我是一名理发师,我的名字叫彼得林奇,我的理发店开在贝克街998号,一天来了一位满脸胡渣毛发浓密的顾客,在礼貌的寒暄过后,我开始大展拳脚,湿发、修剪、造型、洗发、剪鼻毛、吹干定型,一整套下来,脱胎换骨,眼前一亮。出门遇见兄弟,指着理发店大呼“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一模一样的弟弟也走了进来,我蒙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六、虚惊一场,原来我买的不是生发剂是迷幻剂。我在一位美丽的女士那里买了一瓶热销的生发剂,为了我能快些长出头发,我一次性就把药剂用了个底朝天,躺在床上摸着我性感的光头,想象着明天一早我乌黑浓密的头发,果然见效了!但效果有些超出我的预想,头发越长越长,直到我成了发人……吓尿了,原来是做了一场梦,不过药水一定是假冒伪劣产品了,用完了也没见效果。 七、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张三和李四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种植起了土豆,张三每天漫不经心地培育着自家的土豆,李四则是卖着力气,想靠土豆在今年打个翻身仗。转眼丰收的季节就到了,张三的土豆树枝繁叶茂,李四的却和发芽时无二差别,看着得意的张三,李四心里快急死了,但就在把土豆挖出来的那一刻,张三的悲伤逆流成河。这就像小时候吃面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吃亏的那一份,实际上下面藏着两个蛋,谦逊踏实的人,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八、美丽的意外。我在十年前种下一颗树苗,为让它茁壮成长,我给它绑了一根笔直的树枝,十年过去,我来应证那句“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的十年前”,于是我发现,那只笔直的树枝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开枝散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得不说,画的魅力真是神奇,几个画面胜过百语千言。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值得你花费少吃一顿饭或者在街上少看一位少女靓仔的时间。 何况这是殿堂级的漫画大师,值得所有人翻看的漫画。
一本小小的漫画却花了9个来小时,细细品味,咀嚼出趣味,虽说有些由于文化和时代的差异并不能完全懂,但也能感到作者的巧思。 作品偏向讽刺,专注于生活的小的侧面,重在构思以及传神细腻的描画。但由于没有明晰的场景分隔,都是黑白的线条,整体上或许更好看圆融,却给阅读带来一些障碍。 皮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揭露另一面给你看,光明下潜藏的阴影,美好中包含的不堪。远方不都是诗,有蛇鼠虫蚁,还有另一些人的苟且。所以生活不止是远方的苟且,还有眼前的诗和安好,尽管眼前也总有一地鸡毛🐶珍惜当下虽说老生常谈,但总被忽略,皮德就把这些把忽略的重新 点给我们看。 同时皮德对消费主义持反对态度,消费主义之下就是这样,被推销着鼓动着买了一堆废物。资本家们不是从人的需求出发,而只是从资本增殖的需要出发。而我们总想着某某东西就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其实购入反倒带来麻烦,很多科技已经是反生产力。改变也会带来麻烦,新的处境会有新的烦恼。故也不要太推崇变化,要多考虑考虑由此带来的影响及后果。就像生活总有鸡毛,僻静的地方总会有人。又比如兴高采烈买了闹钟,却被滴答声吵得无法入眠,总顾念着闹钟何时响起。 漫画对资本家也极尽讽刺,他们压榨工人,使用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但却使工人失业,橱窗里摆满了鞋子,但人们只能光着脚。金钱和纳粹一样,都变成一种病态的精神狂热。但我们愿意砸碎纳粹,却自甘被束缚于金钱的铁链。 同时讽刺政府的无能,被欺负的时候不保护弱者,糊里糊涂就抓了无辜。总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群众办事难,总是辗转在各种部门之间求着盖章,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公务员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你再怎么叫嚣,也不会帮你干活🐶 尤其 违反规矩的人 这一画,非常深刻。极权之下的个人生活,处处都是禁止,思考都没自由,哪怕自杀会堕入地狱,也比这人间快乐得多! 同时画家致力于戳破伪善与浮名,人与人之间都是带着面具。劝你放弃什么,疯狂道德说教的人真得提防,毕竟他可能只是想着把你挤出去,自己享受。人们看重的从不是你本身,而是那个头衔,一种身份,当你拥有时,众星捧月,大家趋之若鹜;一旦没了 ,就树倒猢狲散,不值一文。 画家还擅长消解崇高来营造笑料。冥思苦想,可能不是为了什么人生的困苦或者哲学的思索,只是为了玩数独。西装革履的船长,可能只是玩具游艇。沉醉的指挥家,也许只是在指挥唱片。这种种生活化的幽默,硝烟味淡,更多是生活的情趣。 强调情欲的力量,但是又经常带来可笑的结果。丘比特儿童气显露无疑。 生存空间这话更像是现代人的生存隐喻。 从小便被围栏束缚着,同猴子又有差别?即便是那些看似美好的,美女或烛台,怎么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围栏呢?银行的围栏锁不住人贪欲的野兽,所以也只能进入铁网里面好好反省了。 最后是很强烈的反战意识,对纳粹和希特勒和士兵都是勇敢抨击。他说他一生追求正直,观作品,了解其人生,他做到了。
粗描细画,是充满年代感的当时画风;嬉笑怒骂,依然为身边的生活百态。
一口气看完了皮德的漫画,过瘾��当年的很多现象竟然与我们现在非常雷同[发呆]忍不住感慨:历史真的是一遍一遍在重演[捂脸]但同时也让我看到希望,原来西方也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现在有多文明,我们将来就有多更文明[玫瑰]忍不住产生了临摹一遍的冲动��
复习之余随便翻翻,首页推荐了这一本漫画,童年记忆翻涌了上来哈哈哈哈,很喜欢这部漫画,很精致细腻,这本小书应该还在家里存着,但想不起来放到哪里了,黄色封皮,巴掌大小但很厚,假期回去得翻箱倒柜咯,时隔十年左右,再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经典的讽刺漫画,画风简洁,有些感觉比较幽默,大部分不太明白幽默的点在哪,感觉类似于听外国笑话,有摸不着头脑的幽默。
一次性看完很过瘾,分次看完也不赖。漫画的内容即使放在现在也一点儿都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有现实意义,既讽刺又幽默,画风成熟独具个人风格。美女、战争、家庭、爱情❤️、个人生活,包含的东西真是太多太丰富了。
仿佛小时候在看杂志里的连环小插画。 作者的画工,分镜都不错。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值得玩味儿。 有些看完有种解气、活该的痛快;有些十分讽刺,揭露了人类的丑陋,令人立刻想起如今网络上看到的对应的事件;有些引人反思、意味深明;有些就是朴素地幽默一下;有些触发感慨,众生百态,有时候何必苦心孤诣,反而适得其反。
生活漫画,对于现在的90,00后一定不太喜欢这本书的风格。但是对于我,却是喜欢的。 这是我第一批拥有的漫画书之一。至今有二十余年了,那时候书籍对于我来说还是奢饰品,书籍也需要去书店才能购买,书店也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总之,买书并不容易,自然拥有了的书,也是珍惜地。 这本纸质书我翻得部分书页已经卷起了小角儿。今天看见了电子版,虽说是快速翻看了一下,也觉得颇为亲切。记忆真好!
好的作品可以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特别的生动形象,很贴近生活,每看的时候 就边思考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画风跟《父与子》有些类似,没有文字,只有动作,幽默讽刺,有点像西方的哑剧,所以标题至关重要,最怕的就是无题,有的实在是太难猜了,不过反映的问题很真实,即使放到现在社会去分析仍然不会过时。
生病了头晕耳闷大段的文字有点看不下去,意外的遇到了这本书。有些漫画居然还有小时候看过的印象,那时候翻开杂志第一时间就是先看漫画。漫画真的是门艺术阿,跨越了语言和国家,明明一个文字都没有但是你看得懂它的各种情绪悲伤、幽默、愤怒、无助…轻轻松松开怀一笑。不过到最后讽刺战争的漫画里开始有点压抑了。我特别喜欢的一副作品叫《四世同堂,住房依旧》,就是觉得特别暖。
爱看漫画的小伙伴看过开啦,超级好看的一本书
丹麦幽默大师赫尔卢夫 皮德 的讽刺漫画,很年轻的时候就看过,现在看起来依旧不过时…有的画面真是极具讽刺…也很深刻。不过不是一口气轻松看完的那种漫画…是需要慢慢看需要思考的漫画…
皮大师的画技师一流的,但只有一流的画技是不足以画出这本漫画集的,同样一流的还有皮大师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想象力、思想力。漫画这门艺术,跨过了语言、国家和时间,明明一个文字都没有,但是你看得懂它的各种情绪——悲伤、幽默、愤怒、无助、邪恶、开心,你会动态地脑补出省略背后的意境然后会心一笑,里面那些辛辣讽刺的篇章(段子),哪怕放到现在或者是以后,也会毫不违和吧。画里有关于二战的作品,小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里面会出现墨索里尼这个名字,现在想想真是讽刺。(画中有些表现手法十分具有镜头感,甚至自带bgm,我想这也是要去看经典的原因) 如今偶然看到这本漫画,才得知作者真名是皮德(一直记成了彼得),他的画风是我所喜欢的,幽默的方式也在我的点上(说起来,皮大师的全名念起来也很有趣:赫尔卢夫·皮德斯特鲁普),感谢这本书陪我走过近乎整个童年。(小时候不记得是自己的书还是书店里的这本书,几乎都快被翻得烂掉了,有些怀念那些放暑假的日子,在街边看书的日子,那个许多地方还有一片小书摊有人吆喝着卖书的年代) 画中不时出现的赤裸女人聚集了多少少男少女的目光,或许这曾是不少人的性启蒙书?不过更多的是美术启蒙和幽默启蒙读物吧。狗头.jpg 这些经典的漫画在小时候时有看到,却不知出处,如今得以看到完整版,似乎这是在向童年的记忆致敬。 小时候不太喜欢看文字,总觉得文字太深奥,害怕有许多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特爱看漫画,但像皮德这样画风的漫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也许这也为我欢脱的性格和幽默感奠定了基础。黑色幽默的书推荐看萧伯纳和王小波,漫画则推荐这一本。 书中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皮大师的笔下诞生出一针见血的讽刺,生动谐趣的生活纪实和针砭时弊,幽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中独特的看起来不完整的视角和独角戏尤甚。小时候读起来轻松有趣,如今读起来确实眉目间多了一些紧蹙。 如果早期教育是选用漫画的话,那真是极力推荐这本漫画,内容高度是我欣赏的。 下面是自己根据漫画内容写出的一些文字,本想每个故事写一个,但实在太多了,于是写了几个就停了笔。(内容也是当时看的时候什么想法就写下来了,未经加工修饰。) 一、你是怎么脱发的?当你拿起笔准备拟一份稿子时,却抓耳挠腮、咬笔抠头、走来走去、冥思苦想、渐渐烦躁、怒拔头发、奇形怪状、栽进自己制造的笼子里出不来。 二、情绪会传染。一群人或正襟危坐、严肃、淡然、失落、安逸、饶有兴致地在公园长椅上坐成一排,期间还有路人加入进来,突然其中的一个人看着书笑起来,放声大笑、捧腹大笑、周围的人对他的笑声感到不满,随即用眼神警告这位男士,但没一会儿,从男士两边的人开始到长椅两端尽头,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笑得逐渐夸张,但这时候,男人停止了大笑,停下来观看发生了什么。 三、观画不语真君子。别人请他人为自己作一幅自画像,哪怕画得有些滑稽,也不应取笑,否则得罪的便是两个人,当剧情反转,那么被取笑的就是你,而且是来自两个人的双倍取笑,所以只要你不让别人尴尬,那么尴尬的也不会是自己。 四、笑不分国界与种族。哪怕是茹毛饮血的时代、在遥远的法老家园、在文化殿堂希腊、在中世纪骑士与公主间、在贵妇人与爵士之间、在贵族与可爱的小姐之间、或者在赛克斯星球上,探索者和星球生物之间,笑,都是一样的。 五、这世界其妙无处不在。我是一名理发师,我的名字叫彼得林奇,我的理发店开在贝克街998号,一天来了一位满脸胡渣毛发浓密的顾客,在礼貌的寒暄过后,我开始大展拳脚,湿发、修剪、造型、洗发、剪鼻毛、吹干定型,一整套下来,脱胎换骨,眼前一亮。出门遇见兄弟,指着理发店大呼“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一模一样的弟弟也走了进来,我蒙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六、虚惊一场,原来我买的不是生发剂是迷幻剂。我在一位美丽的女士那里买了一瓶热销的生发剂,为了我能快些长出头发,我一次性就把药剂用了个底朝天,躺在床上摸着我性感的光头,想象着明天一早我乌黑浓密的头发,果然见效了!但效果有些超出我的预想,头发越长越长,直到我成了发人……吓尿了,原来是做了一场梦,不过药水一定是假冒伪劣产品了,用完了也没见效果。 七、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张三和李四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种植起了土豆,张三每天漫不经心地培育着自家的土豆,李四则是卖着力气,想靠土豆在今年打个翻身仗。转眼丰收的季节就到了,张三的土豆树枝繁叶茂,李四的却和发芽时无二差别,看着得意的张三,李四心里快急死了,但就在把土豆挖出来的那一刻,张三的悲伤逆流成河。这就像小时候吃面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吃亏的那一份,实际上下面藏着两个蛋,谦逊踏实的人,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八、美丽的意外。我在十年前种下一颗树苗,为让它茁壮成长,我给它绑了一根笔直的树枝,十年过去,我来应证那句“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的十年前”,于是我发现,那只笔直的树枝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开枝散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得不说,画的魅力真是神奇,几个画面胜过百语千言。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值得你花费少吃一顿饭或者在街上少看一位少女靓仔的时间。 何况这是殿堂级的漫画大师,值得所有人翻看的漫画。
一本小小的漫画却花了9个来小时,细细品味,咀嚼出趣味,虽说有些由于文化和时代的差异并不能完全懂,但也能感到作者的巧思。 作品偏向讽刺,专注于生活的小的侧面,重在构思以及传神细腻的描画。但由于没有明晰的场景分隔,都是黑白的线条,整体上或许更好看圆融,却给阅读带来一些障碍。 皮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揭露另一面给你看,光明下潜藏的阴影,美好中包含的不堪。远方不都是诗,有蛇鼠虫蚁,还有另一些人的苟且。所以生活不止是远方的苟且,还有眼前的诗和安好,尽管眼前也总有一地鸡毛🐶珍惜当下虽说老生常谈,但总被忽略,皮德就把这些把忽略的重新 点给我们看。 同时皮德对消费主义持反对态度,消费主义之下就是这样,被推销着鼓动着买了一堆废物。资本家们不是从人的需求出发,而只是从资本增殖的需要出发。而我们总想着某某东西就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其实购入反倒带来麻烦,很多科技已经是反生产力。改变也会带来麻烦,新的处境会有新的烦恼。故也不要太推崇变化,要多考虑考虑由此带来的影响及后果。就像生活总有鸡毛,僻静的地方总会有人。又比如兴高采烈买了闹钟,却被滴答声吵得无法入眠,总顾念着闹钟何时响起。 漫画对资本家也极尽讽刺,他们压榨工人,使用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但却使工人失业,橱窗里摆满了鞋子,但人们只能光着脚。金钱和纳粹一样,都变成一种病态的精神狂热。但我们愿意砸碎纳粹,却自甘被束缚于金钱的铁链。 同时讽刺政府的无能,被欺负的时候不保护弱者,糊里糊涂就抓了无辜。总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群众办事难,总是辗转在各种部门之间求着盖章,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公务员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你再怎么叫嚣,也不会帮你干活🐶 尤其 违反规矩的人 这一画,非常深刻。极权之下的个人生活,处处都是禁止,思考都没自由,哪怕自杀会堕入地狱,也比这人间快乐得多! 同时画家致力于戳破伪善与浮名,人与人之间都是带着面具。劝你放弃什么,疯狂道德说教的人真得提防,毕竟他可能只是想着把你挤出去,自己享受。人们看重的从不是你本身,而是那个头衔,一种身份,当你拥有时,众星捧月,大家趋之若鹜;一旦没了 ,就树倒猢狲散,不值一文。 画家还擅长消解崇高来营造笑料。冥思苦想,可能不是为了什么人生的困苦或者哲学的思索,只是为了玩数独。西装革履的船长,可能只是玩具游艇。沉醉的指挥家,也许只是在指挥唱片。这种种生活化的幽默,硝烟味淡,更多是生活的情趣。 强调情欲的力量,但是又经常带来可笑的结果。丘比特儿童气显露无疑。 生存空间这话更像是现代人的生存隐喻。 从小便被围栏束缚着,同猴子又有差别?即便是那些看似美好的,美女或烛台,怎么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围栏呢?银行的围栏锁不住人贪欲的野兽,所以也只能进入铁网里面好好反省了。 最后是很强烈的反战意识,对纳粹和希特勒和士兵都是勇敢抨击。他说他一生追求正直,观作品,了解其人生,他做到了。
粗描细画,是充满年代感的当时画风;嬉笑怒骂,依然为身边的生活百态。
一口气看完了皮德的漫画,过瘾��当年的很多现象竟然与我们现在非常雷同[发呆]忍不住感慨:历史真的是一遍一遍在重演[捂脸]但同时也让我看到希望,原来西方也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现在有多文明,我们将来就有多更文明[玫瑰]忍不住产生了临摹一遍的冲动��
复习之余随便翻翻,首页推荐了这一本漫画,童年记忆翻涌了上来哈哈哈哈,很喜欢这部漫画,很精致细腻,这本小书应该还在家里存着,但想不起来放到哪里了,黄色封皮,巴掌大小但很厚,假期回去得翻箱倒柜咯,时隔十年左右,再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经典的讽刺漫画,画风简洁,有些感觉比较幽默,大部分不太明白幽默的点在哪,感觉类似于听外国笑话,有摸不着头脑的幽默。
一次性看完很过瘾,分次看完也不赖。漫画的内容即使放在现在也一点儿都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有现实意义,既讽刺又幽默,画风成熟独具个人风格。美女、战争、家庭、爱情❤️、个人生活,包含的东西真是太多太丰富了。
仿佛小时候在看杂志里的连环小插画。 作者的画工,分镜都不错。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值得玩味儿。 有些看完有种解气、活该的痛快;有些十分讽刺,揭露了人类的丑陋,令人立刻想起如今网络上看到的对应的事件;有些引人反思、意味深明;有些就是朴素地幽默一下;有些触发感慨,众生百态,有时候何必苦心孤诣,反而适得其反。
生活漫画,对于现在的90,00后一定不太喜欢这本书的风格。但是对于我,却是喜欢的。 这是我第一批拥有的漫画书之一。至今有二十余年了,那时候书籍对于我来说还是奢饰品,书籍也需要去书店才能购买,书店也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总之,买书并不容易,自然拥有了的书,也是珍惜地。 这本纸质书我翻得部分书页已经卷起了小角儿。今天看见了电子版,虽说是快速翻看了一下,也觉得颇为亲切。记忆真好!
好的作品可以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特别的生动形象,很贴近生活,每看的时候 就边思考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画风跟《父与子》有些类似,没有文字,只有动作,幽默讽刺,有点像西方的哑剧,所以标题至关重要,最怕的就是无题,有的实在是太难猜了,不过反映的问题很真实,即使放到现在社会去分析仍然不会过时。
生病了头晕耳闷大段的文字有点看不下去,意外的遇到了这本书。有些漫画居然还有小时候看过的印象,那时候翻开杂志第一时间就是先看漫画。漫画真的是门艺术阿,跨越了语言和国家,明明一个文字都没有但是你看得懂它的各种情绪悲伤、幽默、愤怒、无助…轻轻松松开怀一笑。不过到最后讽刺战争的漫画里开始有点压抑了。我特别喜欢的一副作品叫《四世同堂,住房依旧》,就是觉得特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