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日记

林华
《学琴日记》以少女许雪青在跟随陈树哲教授学习钢琴过程中记下的日记,以及作者对这些日记所作的注释,阐述了少儿学钢琴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诸如手型、识谱、手指功夫、节奏节拍、触键、音色、踏板、复调、练习曲等方面的运用原理,并对各种钢琴流派的历史沿革、艺术风格作了简要的回顾。书末附有“学琴疑难问题索引”,可供初学者查询参考。《学琴日记(增订版)》内容深入浅出,文章生动流畅,既是一本别开生在的少儿学钢琴入门辅导读物,更以其散文性的优美文笔引人入胜。
elly

这本书很适合想学钢琴的成年人作为入门辅助资料。比如书中写的:“所有的入门书谱都会告诉你,五线谱上有“间”和“线”的区别,但你要补充的是,无论“线”或“间”,都表示琴上的一键。因此,识谱最好与键盘上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不必事先学好五线谱再学弹琴。 那些两三个音印在一起的和弦,在标准的出版物上是有统一花样的。应该及早地让学生熟悉谱上各种音程与和弦的“视觉形象”以及它们与手形的联系,”——这点补充说明很有帮助。 最近几年政府资助的妇女儿童中心或老年大学的成年人钢琴小班或精品班有的使用《巴斯蒂安成人钢琴教程》搭配《哈农钢琴练指法》,儿童时期没机会学钢琴的成年人如果计划修炼一些钢琴弹奏音乐演奏,可以读《学琴日记》提前了解学琴的方法和教程安排。

夏天

看完了深有感触,主人公青青家庭有氛围,培养出了自律坚持爱思考的优良品德,加上陈老师无私的教导与关爱,钢琴技艺和人生观都有着飞跃性的提高,我对比感到十分羡慕。 然后我觉得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量变产生质变,我之前弹吉他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总觉得自己的手太小按不好琴弦,记忆力也不好,不过都是理由吧。如今已然醒悟,不管以后多忙,每天都要抽时间出来弹弹吉他,不为其他,就为了青春年少时的梦想,支持自己以后走下去。 最后引用文中的几句话以后多提醒自己。 “钢琴家伊都比(J·lturbi,1895~1980)把它归纳成三句:透彻理解作品;弹好旋律,注意分句;锻炼肌肉,提高技巧。 “说到今后的学习,”陈老师说,“你当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记住,一切困难的根本性的潜在原因,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克服了畏难情绪。也就成功一半了。

👣Jael👾

非常好的一本书 很详细的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零到有基础的学琴之路 音乐学习的路上 好的老师!支持的父母!勤奋有目标的自己 三者缺一不可啊! 非常鼓励每个学习音乐的大小朋友都可以看看 学艺先做人,书中的老师身体力行的教育了青青该怎么学琴 书中很多处给了我很多练琴新方法! 例如: 慢练的要求:是肌肉的逐渐适应以及在慢练中把所有的Dynamic全部做到,这样才能在提速之后完美演绎 背谱方法:肌肉记忆法。图形记忆法(把谱子像拍照一样存在脑海中) 旋律背诵默写法(这个方法最全备 万无一失):先把旋律唱出来,背出来再到乐器上演奏 一个学习音乐的人绝对没有节假日之说(yaya同学 请不要总是给自己找理由了🌚🤧) 带着问题去练琴,去学习会事半功倍。多培养多美的感知力,知道何为美,何为不美。总之就是审美必须提高,才能让耳朵在练习中听到更多的问题

C++练习生

总结: 这本书看名字可知,就是一本记录学钢琴过程的日记。 日记的内容主要由自己的感受和钢琴老师的教诲两部分组成。在日记的基础上,加上本书作者对每篇日记内容的点评,就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覆盖了学钢琴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单独为一章,分别是: 1. 学琴目的。以学琴为引子,作者论述了艺术教育、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功能性—— 1. 训练一个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反应速度、距离感、方位感,让人身姿体态变得更优雅。 2. 让人的左右脑同时得到锻炼,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3. 锻炼人的耐心和面对困难不屈的韧性,强化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力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与自由,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 让人情感层次丰富,变得有修养。 2. 学琴条件 1. 找到好老师,养成好的弹奏习惯。 2. 不同年龄的孩子学琴的教学侧重点与技巧。 3.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备学琴的天赋。 3. 家长须知 1. 在孩子学琴这件事上,要全程的参与,要有耐心有信心,要培养孩子兴趣,要鼓励孩子尊重孩子,要为孩子查漏补缺,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2. 为孩子作详细的学琴笔记 4. 识谱初步 1. 感受音乐,对音响分析整理对比 2. 学练结合,形成肌肉记忆 3. 先学高音谱表,再学低音谱表,循序渐进,避免心智负担 4. 培养节拍观念,教授数拍技巧 5. 弹琴工具 1. 讲解弹琴时整只手的整体姿势 2. 讲解手腕和手指的姿势和动作 3. 论述各种手型在弹钢琴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手型对弹钢琴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4. 讲解手指的生理构造,以及它们在弹琴时的作用以及用指技巧 5. 练琴的节奏,琴凳的判断,正确的坐姿 6. 基本姿势 1. 坐姿、手臂和手腕的摆放位置 2. 基本的手型姿势、手指按键时悬浮的位置 3. 触键姿势:贴键式与高举式 4. 弹琴初期,肩放松不动手臂移动 5. 利用重力弹琴,前臂放松,注意手指动作 6. 保持肘关节灵活与放松 7. 训练原则 1. 激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他感受到音乐的美 2. 技术是音乐表现的基础,技术需要刻苦练习才能掌握 3. 论述各国钢琴学习教材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为年幼孩子选择到合适的教材 4. 让孩子自己评判自己的弹奏,在他评判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5. 让孩子练一首曲子之前,家长就应当提前了解这首曲子的技巧课题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做好帮助者(教练)的工作 6. 练琴的不是为了熟练弹奏一首曲子,而是为了练技巧、练姿势、练识谱能力 7. 根据大脑接受和记忆信息的特点,应该把最终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的目标,正确的练琴方式应该是短时多次的练习,不能中断和荒废 8. 快速有难度的曲子可以采用慢速练和分手练的方式 9. 多接触音乐的各个领域,四手联弹锻炼节奏感和视谱能力,少弹消遣的曲子 10. 逆向思维对技艺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未完待续… ————————————————————— 点评: 本书适合钢琴老师或者有一定音乐基础而且准备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阅读,而普通读者则没有什么必要来阅读这本书。 原因有二: 一、本书开头的“内容提要”提到文章(日记)生动流畅、文笔优美,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毕竟只是一个中小学生的文字,充其量算得上是文字流畅,没什么错字语病,很难谈得上优美和生动。一般读者读起来有些枯燥无味。 二、本书虽然做了一些内容组织上的设计,但整体上还是有些散乱,有种读流水账的感觉。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是围绕着日记而写成的一本书,本来就没有什么逻辑主线或明确的主题。

董凯尔

2023年第1本。学好钢琴的三个要点:1.练习手指的力量、独立性,学会将手臂、肩膀的力量顺畅传导到琴键上;2.分清结构,弹对旋律;3.理解作品风格,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琴音表达出来。30多岁了学琴晚不晚?我想付出行动的时候,这个世界便不再有太晚的事情。成不了潇洒的李斯特、犹豫的肖邦,但自娱自乐、慰藉生平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丽萨Lisa

“至少,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表叔说。他说他曾看到一份材料,说是全世界的罪犯的职业分类统计,音乐家是零。 不错,我们陪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方法并独自练琴。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很幼小的话,最好先陪他练个三四年再说。 不要把老师是否给新功课看成是有否进步的标志。记住,新的功课是学生自己练习出来的。经过老师教导后的、让学生再去复习的“旧”功课,才是学得技术的重要途径。 “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照着做。” 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每次上课回来,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这样既便于复习,又能锻炼我的写作能力 在我们这里,望子成龙的家长一般都替孩子记笔记。 有可能的话,我甚至要她每天看的乐谱都不同呢。给这么多功课,就是要让她不可能弹熟,(我也不要求她弹得很熟。)这样,她总是在弹几乎是陌生的谱,识谱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我想只要不少一个不多一个手指的,就可以学啦,反正又不要青青做钢琴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信息反复刺激六十次,才能成为终身的记忆。 “无论学什么技艺,天天都要把最基础的技术练练,这样才能练出肌肉,活络筋骨,肢体才会听话,做到随心所欲。” 要想学点什么技艺的人,是没有什么过年过节的。 无论学什么,最后总得自学,因为老师不可能教一辈子。 问题就出在,我们老是想理解音乐,想知道它在说什么,可并不是每部音乐作品都是为着让你理解什么而作的。 学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一整套练习的方法,如分手练、变节奏等等。 无论你把学音乐作为一种智力的开发,还是把它当作素质训练的手段,学习音乐的最精髓之处就在于对曲体图式的感觉、理解和掌握。 浪漫,就是不规矩。 17—18世纪,就是贵族社会男人都戴假发的年代,有屈膝礼。 18—19世纪是男人穿燕尾服的时代。 如果言语表达得清楚的,又何必用音乐? 小奏鸣曲之后,可以选用回旋曲、变奏曲、幻想曲之类规模中等的乐曲。 变奏曲的各章之间可以停顿,而他们又必须结合成完美的整体,因此把变奏曲作为由较小篇幅向较大篇幅乐曲的过渡,是很合适的。 对于已有一定程度的中级学生,可以挑选一些海顿的奏鸣曲,并由此逐渐过渡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 爸爸读了陈老师借给他的《贝多芬传》,非常感动,画了一幅《月光曲》送给他。陈老师很高兴,又冲了咖啡,请我们听听最近得到的一张唱片,那上面有三首奏鸣曲:舒柏特、莫扎特、贝多芬各一首。 这恐怕就是罗丹说的,在艺术中,有特点的东西就是美的。 简单的说来,凡是与生命形式构造相似的事物,就会使我们产生美感。 有时你会花费很多时间练习一首乐曲中的困难片断,但始终克服不了,不妨放一放,暂时停练几天或一段时间,因为那可能是你太累了,或者因急于求成的心思过重,对自己的分析批判太多,以至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了。等你再次练习的时候,很可能原先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如果你仍然不能克服那些困难,那说明你目前的水平还有差距,还须努力。 青青目前在一所中学里读高中。美国中学的数理化程度远不及中国,所以她在那里很快就成了数一数二的佼佼者。但美国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她就读的罗斯蜜高等中学,每人都必须选修一门乐器。 走出上海,才知道天下之大和自己目光的短浅。过去读书,拼了命也只不过是为了做几道某些老师想出来的难题而已。可这世界要求我们是个适应实际生活能力极强的人。

雪晨

这本书读过的人真的很少,(可能是因为书的封面不好看)虽然结尾说是写给初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但是对于任何热爱钢琴的人来说都很值得一读。一部分“日记”内容充满了童趣,剩下的内容则充满了睿智硬核的专业内容,对从事学童钢琴教育的人和钢琴演奏的人都很有帮助。很羡慕作者的这个学生,在九十年代能找到这么好的老师,早早地学习到非常先进的弹钢琴的方法,读得我心里胳膊肘往外拐。更值得羡慕的是这个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毫无保留的付出和分享。为人师表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这个老师真的很擅长以文字解释技术,还有很多图片我都留在手机里了,觉得非常受用。善于拆解技术真的非常重要。 学生的父亲是一位画家,爸爸出于兴趣也是非常配合钢琴老师的教导,家中的艺术氛围非常优渥。但是虽然充满了艺术的自由气质,家庭教育却从小培养这个女儿的自律自控能力,而且培养得相当成功。写日记的女孩儿非常优秀,也非常幸福。

沉音三叶

很多年前看的纸版 没想到现在在此又遇见它 常读常新 家有琴童总能在此获得细微的领悟 抑或眼前一亮的感知 即便走过很多年回过头来重逢 因为有过一次次的试炼以及成长的痕迹 曾经的无解蓦然回首会有释怀 平凡的路上怎么都是琴声相伴的一路

machine king

一本挺不错的书,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学琴的点点滴滴,可惜自己对乐理一窍不通,书中大部分的注释内容完全看不懂,果然,正如作者所讲钢琴弹奏是不可能自学的,没有老师指点,就无法入门哩。要学钢琴,这请老师的学费还真免不了呢。 不过书中其它的内容甚是有趣,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随着不断学习钢琴,她对音乐和美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中,美育真的很重要呀。另外她爸爸和陈老师之间关于音乐历史的探讨也是令人大开眼界,没想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现代主义在钢琴音乐历史中也是有一一对应的,或许西方音乐,绘画,建筑,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脉相通的吧。 如果用存在主义来看待现实生活,除了荒谬还是荒谬,但我们有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创造着美,按照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改造世界,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这样创造需要材料,而学习钢琴正是收集材料的一种方式哩。 当然啦,还是好羡慕青青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还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呀。

Hui

在学琴的不同阶段,都可以看看这本书,从最初的基础练习,音乐理论的初步介绍,到后面通过陈老师与青青爸爸以及青青对艺术的探讨,涵盖了音乐的发展,流派,鉴赏,与绘画的共通,也有哲学的思考。 作为成人学琴者,也同样很有收获。要是在每次日记里把学到的或练习的曲目也列出来就更好了。很好奇对青青这么聪明的孩子,老师是怎样循序渐进的选择教材和曲目进行教学的。 书中注释对每篇日记都有扩展和延伸。青青本身的日记记录非常好和细致,心路历程也很有启发。 因为刚刚开始学琴,书中很多东西并没掌握,有些地方读的也是囫囵吞枣,但书中最后的索引设计很有帮助。要是是链接形式就更好了。

一道彩虹🌈🌈

非常棒的一本学琴日记,喜欢音乐的朋友都值得阅读一番,读完之后感觉也被书中美好的学习氛围所熏陶了[哇]

撞大墙不如学习

还行吧就是看日记一样

huiling

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正在学琴的我带来很多启发,陈老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老师,从书中我吸收了很多练琴的方法,值得二刷!

汤姆妈

三年级开始学琴女生持续多年的学琴日记,写妈妈写奶奶写老师写邻家更小的琴童,童言无忌,正是童趣童真,让人忍俊不禁。配以专业钢琴老师深入浅出的点评,让家长更好地了解琴童所思所想进而更好地帮助提高学习效果。也适合三年级以上孩子阅读,引发共鸣,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文的水平。

斯洁-Rosa

书中的主人公由浅入深在练习和与老师的交流或参与的交流中不断发现新的感悟,写下来整理成日记,从这种最简单的形式中仍能够看得出中国家庭教育的巨大差异,难得主人公从小就能养成严谨自律爱思考的习惯,这与她的家人的督促和参与密不可分。 很羡慕这样一步一步学习积累的过程,也作为今后学习的精神养料,自我鼓励!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