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这套《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评分非常高,一开始我非常不解,因为对从1912年出生的钢琴家开始要访问上百位钢琴家,怎么能保证他们的经历没有重复,或者说能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图片 这的确是一套非常精彩的读物,无论是对古典音乐有兴趣,还是对钢琴演奏有兴趣,或者是对教育子女有兴趣,再或者是对如何写访谈有兴趣,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焦元溥自己是从事古典音乐研究的,他是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也是古典音乐乐评人,他的广播节目(贝多芬Plus和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和书一样都非常值得听和看。 图片 在古典音乐圈里面,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音乐大师都拜名师学艺,所以在访谈录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介绍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件事是: 老师有很多种,需要寻找气场相投的那一位 每个名师都有高徒,当然也都有搞丢了的徒弟。 里面讲到有一派老师,他们几乎不在同学面前示范弹钢琴,而专注于发现学生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色。大师的示范往往会迷住孩子们,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大师的弹法,这样会导致两个坏处,一个是模仿不成感到挫败,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适合的演奏方法不同。一个是模仿老师而缺乏个人的演奏特色。 另外一派老师非常严格,他们将自己认可的读谱方式和演奏技巧传递给学生。但是即使如此,好的老师依然会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关于对音乐的理解。即使是钢琴大师,受限于他们的精力,也只可能专注于几个作曲家,擅长不同类别的音乐。 而且在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不乏很多人换了很多位老师,最后觅得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那一类。 俄国钢琴家巴什基罗夫说:“好的老师能针对音乐与学生特质来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老师只能给予大方向和原则,不能够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所以并非每位老师都是好老师。” 突然觉得要当一个培养钢琴大师的老师很难,自己已经是专家了,教学又不能完全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确实是一件非常充满矛盾感的事情。 名师的共同特点是要鼓励学生去专注音乐而不是表演 比较大的两派演奏体系是欧洲和俄罗斯,一般欧洲体系的演奏方式更偏重于表达音乐的情感,而俄罗斯学派发展的核心美学价值是对声音的掌握,一个音可以有多少种表情和质地,弹出具有歌唱性的声音。 这里有一个更新我认知的地方是,我以为作曲家的作品一旦生成,交付演奏者,如何演奏就成了演奏者的事情。实则不然。钢琴家花大力气是去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写的曲子所表现的情绪。每个人的表达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大的方向或者说专业的演奏,依然要遵从作曲家的创作意愿。 当中举了一个了例子是 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又称《克鲁采》)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9 in A majior, op.47'Kreutzer')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 Presto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I. Andante con variazionii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II. Presto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加起来长达四十分钟的三个乐章,足以表现贝多芬的野心。 这是题献给法国小提琴家Rodolphe Kreutzer的曲子,但是其实首演的人是George Bridgetower,写作这个曲子的时候也是为Bridgetower量身定做的,适合他奔放自由的表演风格,只不过后来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贝多芬又想进军法国市场,所以题献给了另外一位法国小提琴家。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历史,就很难演奏出作曲家的本来意图。 演奏家除了练习,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进而来思考如何演绎。 东方人学习西洋乐器的一些难点 由此展开,我发现其实要让东方人去演奏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困难之处未必是在演奏和技巧本身,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就已经慢了半拍。例如另外一个例子 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这个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送葬曲,也就是说在贵族的葬礼上去播放的曲子,那在东方文化里面,没有送葬曲这样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所以在把握演奏的感觉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吃亏。 维也纳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在所有的经验之中,最关键的就是受苦。如果不曾受苦,没有被生活折磨,被爱折磨,没有体验过生活的挫折和情感的苦涩,那大概无法真正了解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也很难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志在音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并把经历过的一切化为音乐,或许就是成为大演奏家的关键。”
焦元溥这套《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评分非常高,一开始我非常不解,因为对从1912年出生的钢琴家开始要访问上百位钢琴家,怎么能保证他们的经历没有重复,或者说能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图片 这的确是一套非常精彩的读物,无论是对古典音乐有兴趣,还是对钢琴演奏有兴趣,或者是对教育子女有兴趣,再或者是对如何写访谈有兴趣,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焦元溥自己是从事古典音乐研究的,他是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也是古典音乐乐评人,他的广播节目(贝多芬Plus和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和书一样都非常值得听和看。 图片 在古典音乐圈里面,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音乐大师都拜名师学艺,所以在访谈录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介绍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件事是: 老师有很多种,需要寻找气场相投的那一位 每个名师都有高徒,当然也都有搞丢了的徒弟。 里面讲到有一派老师,他们几乎不在同学面前示范弹钢琴,而专注于发现学生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色。大师的示范往往会迷住孩子们,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大师的弹法,这样会导致两个坏处,一个是模仿不成感到挫败,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适合的演奏方法不同。一个是模仿老师而缺乏个人的演奏特色。 另外一派老师非常严格,他们将自己认可的读谱方式和演奏技巧传递给学生。但是即使如此,好的老师依然会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关于对音乐的理解。即使是钢琴大师,受限于他们的精力,也只可能专注于几个作曲家,擅长不同类别的音乐。 而且在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不乏很多人换了很多位老师,最后觅得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那一类。 俄国钢琴家巴什基罗夫说:“好的老师能针对音乐与学生特质来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老师只能给予大方向和原则,不能够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所以并非每位老师都是好老师。” 突然觉得要当一个培养钢琴大师的老师很难,自己已经是专家了,教学又不能完全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确实是一件非常充满矛盾感的事情。 名师的共同特点是要鼓励学生去专注音乐而不是表演 比较大的两派演奏体系是欧洲和俄罗斯,一般欧洲体系的演奏方式更偏重于表达音乐的情感,而俄罗斯学派发展的核心美学价值是对声音的掌握,一个音可以有多少种表情和质地,弹出具有歌唱性的声音。 这里有一个更新我认知的地方是,我以为作曲家的作品一旦生成,交付演奏者,如何演奏就成了演奏者的事情。实则不然。钢琴家花大力气是去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写的曲子所表现的情绪。每个人的表达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大的方向或者说专业的演奏,依然要遵从作曲家的创作意愿。 当中举了一个了例子是 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又称《克鲁采》)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9 in A majior, op.47'Kreutzer')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 Adagio sostenuto - Presto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I. Andante con variazionii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Sonata”: III. Presto Christine Bernsted;Ramez Mhaanna - Beethoven Kreutzer Violin Sonata & Schubert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加起来长达四十分钟的三个乐章,足以表现贝多芬的野心。 这是题献给法国小提琴家Rodolphe Kreutzer的曲子,但是其实首演的人是George Bridgetower,写作这个曲子的时候也是为Bridgetower量身定做的,适合他奔放自由的表演风格,只不过后来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贝多芬又想进军法国市场,所以题献给了另外一位法国小提琴家。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历史,就很难演奏出作曲家的本来意图。 演奏家除了练习,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进而来思考如何演绎。 东方人学习西洋乐器的一些难点 由此展开,我发现其实要让东方人去演奏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困难之处未必是在演奏和技巧本身,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就已经慢了半拍。例如另外一个例子 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这个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送葬曲,也就是说在贵族的葬礼上去播放的曲子,那在东方文化里面,没有送葬曲这样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所以在把握演奏的感觉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吃亏。 维也纳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在所有的经验之中,最关键的就是受苦。如果不曾受苦,没有被生活折磨,被爱折磨,没有体验过生活的挫折和情感的苦涩,那大概无法真正了解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也很难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志在音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并把经历过的一切化为音乐,或许就是成为大演奏家的关键。”
终于读完第一卷,感觉那个年代有更多的钢琴家可以和我们熟知的伟大作曲家“梦幻联动”,知道他们更多的逸闻趣事,这种感觉很奇妙。另外他们有一些观点也很有趣,对自己理解作品很有帮助 另外,尽管他们对音乐的一些观点略有不同,但几乎所有钢琴家都说音乐艺术是第一位的,但个人感觉是因为技术对他们来说几乎不是问题。有时候必须承认,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吃这碗饭的,他一出生就被gifted了这样的天赋,自己和他们的差别真的就比🐶和自己的差别都大,科科
几乎是一边在网易云搜索被访钢琴家的音乐一边听着他们的演奏读完《游艺黑白第一部》,每一篇访谈对读者而言都是独特的体验,像作者说的那样,这部访谈录不仅是在谈音乐,更是在谈人生谈对音乐的热爱。对热爱古典音乐热爱钢琴的乐迷而言,这是一本绝对不可错过的音乐圣经。
音色是钢琴演奏的灵魂,王青云老师在访谈时说:“会弹键盘只是手能水平地移动,或是手指对速度与旋律能有所掌握,但这并不表示能够掌握声音。弹钢琴绝对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一套对技巧、音色、音乐的完整掌握,包含整个触键运力的学问和对乐器的了解。” 我想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自身的个性。“杰出的音乐家,对音乐与音乐相关之事都努力学习探索,对音乐以外之事也多所涉猎研究。无论他们对人有多傲,在音乐面前,他们都极为谦虚。他们知道音乐的标准与理想何在,于是懂得谦虚。面对音乐,他们永远把自己当学生,终身认真学习,孜孜不倦。” 我觉得在任何领域亦如是。
2022年每当有焦虑的时刻,就会打开古典音乐听,不论哪位钢琴大师,我想总有一首会给人片刻舒缓,所以想去多了解钢琴大师的生平,在微信读书搜到了焦元溥先生这部书,共四本。 正如焦先生所讲,读这本书并非需要你是如何懂音乐或钢琴,又或者你的钢琴造诣如何,只要你对钢琴、音乐感兴趣,那就来读吧。 读本书并非要一字一顿,但从中也能感受到这一辈钢琴家的努力、情怀和探索精神,是钢琴家,也是哲学家、数学家、建筑师等等,各领域不同却有相通,或是从音乐中汲取到了力量和精神。 书中所采访的格拉夫曼,应该更为国人所熟悉,他是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的老师,他很看好中国音乐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的现状,音乐尤其钢琴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竞争心态,而且需要的是体会和探索音乐。确实,音乐是否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习音乐思想的转变,软硬条件的配套,教学工作乃至制度的重视,都需要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一步步递进。 读完本书并不能把每一位钢琴家记住,他们的闪光的火花(金句)却记住了,对未来学习一门乐器时多了一些思考。
不得不说艺术家很多领悟都是共通的,这么多大家,大部分都没有在强调技巧如何,而更多的是对音乐的热情,对作曲家的尊重,以及对音乐文化的厚度的探究。演奏音乐不仅仅是用手指敲出音符,也不仅仅是对音符旋律进行想象,而是去尽力还原作曲家的本意和他们赋予作品的意义。 作者虽不是专业钢琴家,但明显各种相关文化以及欣赏钢琴演奏的底蕴十分令人惊叹,恐怕很多专业学钢琴的也到不了这个地步,读这本书十分受教
这本书太妙了,来的太是时候了。我即将就像枯井像断了水的叶子一样耷拉着,心里只觉既无满足也无期待了。可现在我又想起啥是音乐我要干啥我在干啥。又开始要快活起来了,我只想开心的和音乐做游戏,最好我们两个谁都别受苦,谁都别熬着谁。不然这样子还干个什么劲。我只是从快乐开始的,这是我不能忘记的感觉和诉求,我不想把这音乐这个事儿看成我的专业和职业,我想它最好是我一个模糊的困惑,一个让人忘记时间的东西。
唯一的(个人)问题是一口气看了这么多钢琴家的访谈,除了之前已经有了解的,其余的太容易想串了😅 能这样读到这么多大艺术家的想法真是难得
这是一套可读性很强的人物传记,也是珍贵的历史纪录资料。 台湾乐评家焦元溥,亲身访谈全球钢琴家,笔录以对话形式呈现,是媲美小说的真实传奇集。套书共有四册,第一册里按区域分俄国篇、欧洲篇、美国篇、亚洲篇,收录出生于1912-1944年的钢琴家,多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上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大师、大赛获奖者。 钢琴家们人生丰富,不只侃侃而谈音乐和演奏,讨论作曲家与作品,更有城市文化、国族动荡与政治外交,种种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学琴,怎样以音乐于九死中搏得一生,经历本身就是历史,和他们的艺术见解一样珍贵且精彩。 留下这么多一手资料太珍贵了,尤其是很多钢琴家已经离世,包括被新冠夺走的傅聪大师,回头再看真的是功德无量。向作者致敬!
1.此书适合有一定钢琴学习积累的爱好学习的人阅读,对初学者有些吃力; 2.钢琴家都有共性特点:1⃣️为了音乐弹钢琴2⃣️每天练琴12小时不等3⃣️一般在8岁左右学习4⃣️阅历多,名师指导+刻苦练习
钢琴家的故事,因为我是来源于焦元溥,缺少钢琴基础,所以我在其中对钢琴家的收获很少。
读到傅聪访谈时正好他刚过世不久,读他的对肖邦音乐与东方文化的联系,已经他关于做人与演奏音乐的联系,仿佛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人,那个不得已弃国而去的青年,那个自始至终怀念家国文化的老者又站在了眼前。 作为音乐的完全外行人,这本书中大量对于俄罗斯钢琴家的访谈,倒是让我终于理解了俄罗斯钢琴演奏的特色,希望以后能多多体会。 焦元浦在油管上新近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作曲与钢琴系列的介绍节目。强烈推荐一下,非常适合我这种只是想欣赏音乐的初学者。
非常感谢
佩服作者如此丰富的访谈录,特别是对阿什肯纳齐的访谈,感动特别亲切,回想起1995年,大师首次中国公演,陪同大师在北京访演的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一直舍不得读完此书,每次读一点,每个音乐家的思想和故事都弥足珍贵,让人看到艺术的美妙和纯粹,从逆境和时代中陶冶深刻超脱的人生领悟。即使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都能从中受益无穷,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