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这套书《游艺黑白》的时候,没有想过最后竟然能看完,第一不懂钢琴演奏,第二访谈总会给人的感觉是形式比较单一。对108位钢琴演奏家的访问,焦元溥做到了,全书近一百万字,钢琴家跨度是1912年到1990年出生的钢琴家,能有“耐烦”的态度访问完并且整理完文稿,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更了不起的是能勾起门内门外人的广泛兴趣。 而且钢琴家的演奏经验,看上去能运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最及时有效的就是能看到对日常瑜伽练习以及很多新的知识的学习的帮助,以及能坚定一个想法——对世界充满好奇,多学一点东西,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不是坏事。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但是当践行的时候,往往需要抵御批评的声音——不务正业。 可能也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了解文学的美学大师不可能是好的钢琴演奏家。这108位钢琴演奏家,即使都弹钢琴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点——喜欢的作曲家不同,偏好演奏的音乐类型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弹钢琴的技巧不同,对作曲家的诠释和理解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些非常一致的东西—— 没有人是小时候被逼着弹钢琴 108位钢琴家来自于不同的国度和家庭背景,有传统的音乐世家,也有和音乐几乎毫无关系的普通人家,有从小就被发现天分的神童,也有在练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后精进技巧的人。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人小时候觉得弹钢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在孩童时期谈爱音乐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幼时的演奏肯定得到了鼓励和认可。 音乐世家会有更好的引导,这种引导很微妙,不止一个人父母即使不是从事音乐相关的职业,但是也是音乐爱好者,也就是说耳濡目染的影响让孩子从小觉得学习音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好比如果一个注重饮食健康的家庭,觉得饮食清淡是自然的事,一个有运动习惯的家庭觉得运动是每天的必修课。 从小能在家欣赏到好的音乐,领悟到了这个艺术形式的美妙,很重要的,当中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不止一位演奏家的父母,在实际家境不允许的条件下,甚至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了孩子学习钢琴的机会。 热爱音乐,且为之努力 演奏家们喜欢的音乐很不同,人生的阅历不同,他们了解和接触的作曲家也不同,但是有一点一样——在音乐上,他们寻找到了此生致力于此的热情,并且不停地努力。 找到一辈子都非常想做的事情,需要运气也需要打开毛孔去探索自己和世界,而为此勤苦努力,又是考验人的另外一道坎儿。 不只一个人提到,他们的演奏,是为了音乐服务的,不会为了炫技或者掌声去放弃自己认可的诠释和艺术形式。 当中很佩服出生于越南的演奏家邓泰山,他在日本曾经获得过很多观众的喜爱,但是他在日本发展非常好的时候决定离开日本去加拿大生活,他是这样讲这个决定的:“若想测试一个人,那就给他掌声和权利,但通常人都经不起测试。我害怕我自己会在掌声里怠惰,所以只能选择离开,我活过三餐不济的战乱岁月,捱过真正的苦日子,因此我对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很满足,我没有心力追名逐利,那也从不在我的考量,我很可以安静过日子,我没有什么鸿鹄之志,此生只想单纯做一件事就是把钢琴弹好。” 我佩服这样明白自己,并且践行的人,毕竟人免不了去追逐自己实际并不想要的东西,往往抱怨的是追逐过程中的艰辛和伴随期待实现而来的全新的烦恼。 没有人只弹钢琴 对于钢琴演奏家来说,他们很难把音符砸向键盘就了事,生活,学习,体验,积累,世间万物彼此相通,学不同的东西,保持学习能力和头脑的敏感度,也会神奇地帮助钢琴的演奏。 而对他们来说第一件必不可能少的事情是阅读,了解作曲家的想法,是所有演奏家必不可少的路,即使技巧不同,初始的作曲家的情绪不能读错。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里面有小溪的流动,从窄到宽,有鸟儿的叫声,如果不积累,从琴谱上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更扩大学习范围的事情是,往往作曲家的想法和感悟来源于文学作品,戏剧,歌唱,所以这种阅读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也有很多人对建筑感兴趣,所以才会有人在音乐里面找到空间感,找到留白的美,找到小的音乐元素像小的颗粒堆积成音乐大厦一样的魔力和伟大。 多元的学习,帮助演奏家成为有艺术灵感的人,创造妙不可言的声音。 穆拉洛(法国,Roger Muraro, 1959-):“对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活——用心体会,好好生活,自生活中学习,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与艺术性。” 霍夫(英国,Stephen Hough, 1961-):“格林要我去听音乐会,去美术馆,去阅读,去思考,去成为好的音乐家。” 每个人都需要摸索自己的训练技巧,他们也碰上过困难 看了108个人的故事,我发现了很多传统的偏见——小手不能弹钢琴。事实上这108位大家里面就有手小的人,而且大部分的钢琴大师,都不会告诉学生必须要用某种技巧,会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式,因为每个人的肌肉骨骼和发力方式不同,在这个里面我得到了一句特别鼓励人的话—— 塔雷(法国,Alexandre Tharoud, 1968-):“索克罗夫让我明白,无论身体是什么形貌,钢琴家都可以善加利用,有多少阻碍,其实就是有多少可能。” 而且有超过10位钢琴家,在职业生涯中碰上了伤病的情况,甚至有人开发了很多偏向于左手弹的曲目去规避自己右手的伤病。 那对我来说,体会到的在瑜伽练习中的奥妙就是,好的老师,是告诉你感觉和方向的,进入一个体式不只是有一个正确的组成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体式只是瑜伽练习的第一步,更深的层次是内心的体验。 布朗夫曼(乌兹别克,Yefin Brasfman, 1958-):“我认为当你和乐器相处得很好,很舒服,你也会演奏出很好的音乐。” 这本书解剖的维度有很多,大师们对不同作曲家及作品的观点,每个人欣赏的钢琴演奏类型,对俄国派和法国派钢琴流派的见解……一开始读第一本的时候,由于对古典音乐实在听得太少,经常觉得自己跟不上,一度怀疑是不是应该把书里提到的音乐全部听完再回来看书。 可是阅读发现需要听的和学的更多以后,索性就放平心态,不要计较先后,慢慢积累,不一蹴而就。大部分的钢琴演奏家,终其一生也只能涉猎有限的作品,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慢下来,慢慢想慢慢听。
如果说第二本是渐入佳境,那么第三卷又给我有很不一样的震撼,并且有种想掉回头再读一遍前面两卷的想法。 波格雷里奇的采访,尤其是他讲到一直穿着太太临死时吐血在他身上的衣服时,真是让人惊吓,怜惜并无语。这么一个美少年,娶了大二十多岁的老师做太太,并一直缅怀。大概只有他这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才配吧。 关于室内乐的采访,也让我很有心得。一直很爱四季,小提琴与乐队的应答,每次看不同的乐队都很欢喜,并且觉得只听唱片而没有看见互动是不全面的。这大概与室内乐的种种美好是相通的吧。
“真心且诚实。”
这一册里有很多都是现在活跃在音乐会的大家,看访谈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其中有几个我还听过他们的现场,有些是一直期待能有机会聆听现场的,比如齐默尔曼。很受益,精彩的访谈。谢谢。
微信看的第一本书。第一次IPAD上看书。太珍贵的访谈。這樣的开始还不错👍
一如既往地让人手不释卷。
第三本有齐默尔曼的长篇专访,和对邓泰山的访谈,基于能从中获取他们的信息,这一本自然是非读不可。其中另有一篇于室内乐的对话,也值得仔细阅读。如同书评中另一位读者所写,这些采访说不定哪天还要回来翻看,信息很多,需要多次逐渐消化。
一开始看这套书《游艺黑白》的时候,没有想过最后竟然能看完,第一不懂钢琴演奏,第二访谈总会给人的感觉是形式比较单一。对108位钢琴演奏家的访问,焦元溥做到了,全书近一百万字,钢琴家跨度是1912年到1990年出生的钢琴家,能有“耐烦”的态度访问完并且整理完文稿,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更了不起的是能勾起门内门外人的广泛兴趣。 而且钢琴家的演奏经验,看上去能运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最及时有效的就是能看到对日常瑜伽练习以及很多新的知识的学习的帮助,以及能坚定一个想法——对世界充满好奇,多学一点东西,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不是坏事。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但是当践行的时候,往往需要抵御批评的声音——不务正业。 可能也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了解文学的美学大师不可能是好的钢琴演奏家。这108位钢琴演奏家,即使都弹钢琴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点——喜欢的作曲家不同,偏好演奏的音乐类型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弹钢琴的技巧不同,对作曲家的诠释和理解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些非常一致的东西—— 没有人是小时候被逼着弹钢琴 108位钢琴家来自于不同的国度和家庭背景,有传统的音乐世家,也有和音乐几乎毫无关系的普通人家,有从小就被发现天分的神童,也有在练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后精进技巧的人。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人小时候觉得弹钢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在孩童时期谈爱音乐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幼时的演奏肯定得到了鼓励和认可。 音乐世家会有更好的引导,这种引导很微妙,不止一个人父母即使不是从事音乐相关的职业,但是也是音乐爱好者,也就是说耳濡目染的影响让孩子从小觉得学习音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好比如果一个注重饮食健康的家庭,觉得饮食清淡是自然的事,一个有运动习惯的家庭觉得运动是每天的必修课。 从小能在家欣赏到好的音乐,领悟到了这个艺术形式的美妙,很重要的,当中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不止一位演奏家的父母,在实际家境不允许的条件下,甚至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了孩子学习钢琴的机会。 热爱音乐,且为之努力 演奏家们喜欢的音乐很不同,人生的阅历不同,他们了解和接触的作曲家也不同,但是有一点一样——在音乐上,他们寻找到了此生致力于此的热情,并且不停地努力。 找到一辈子都非常想做的事情,需要运气也需要打开毛孔去探索自己和世界,而为此勤苦努力,又是考验人的另外一道坎儿。 不只一个人提到,他们的演奏,是为了音乐服务的,不会为了炫技或者掌声去放弃自己认可的诠释和艺术形式。 当中很佩服出生于越南的演奏家邓泰山,他在日本曾经获得过很多观众的喜爱,但是他在日本发展非常好的时候决定离开日本去加拿大生活,他是这样讲这个决定的:“若想测试一个人,那就给他掌声和权利,但通常人都经不起测试。我害怕我自己会在掌声里怠惰,所以只能选择离开,我活过三餐不济的战乱岁月,捱过真正的苦日子,因此我对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很满足,我没有心力追名逐利,那也从不在我的考量,我很可以安静过日子,我没有什么鸿鹄之志,此生只想单纯做一件事就是把钢琴弹好。” 我佩服这样明白自己,并且践行的人,毕竟人免不了去追逐自己实际并不想要的东西,往往抱怨的是追逐过程中的艰辛和伴随期待实现而来的全新的烦恼。 没有人只弹钢琴 对于钢琴演奏家来说,他们很难把音符砸向键盘就了事,生活,学习,体验,积累,世间万物彼此相通,学不同的东西,保持学习能力和头脑的敏感度,也会神奇地帮助钢琴的演奏。 而对他们来说第一件必不可能少的事情是阅读,了解作曲家的想法,是所有演奏家必不可少的路,即使技巧不同,初始的作曲家的情绪不能读错。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里面有小溪的流动,从窄到宽,有鸟儿的叫声,如果不积累,从琴谱上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更扩大学习范围的事情是,往往作曲家的想法和感悟来源于文学作品,戏剧,歌唱,所以这种阅读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也有很多人对建筑感兴趣,所以才会有人在音乐里面找到空间感,找到留白的美,找到小的音乐元素像小的颗粒堆积成音乐大厦一样的魔力和伟大。 多元的学习,帮助演奏家成为有艺术灵感的人,创造妙不可言的声音。 穆拉洛(法国,Roger Muraro, 1959-):“对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活——用心体会,好好生活,自生活中学习,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与艺术性。” 霍夫(英国,Stephen Hough, 1961-):“格林要我去听音乐会,去美术馆,去阅读,去思考,去成为好的音乐家。” 每个人都需要摸索自己的训练技巧,他们也碰上过困难 看了108个人的故事,我发现了很多传统的偏见——小手不能弹钢琴。事实上这108位大家里面就有手小的人,而且大部分的钢琴大师,都不会告诉学生必须要用某种技巧,会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式,因为每个人的肌肉骨骼和发力方式不同,在这个里面我得到了一句特别鼓励人的话—— 塔雷(法国,Alexandre Tharoud, 1968-):“索克罗夫让我明白,无论身体是什么形貌,钢琴家都可以善加利用,有多少阻碍,其实就是有多少可能。” 而且有超过10位钢琴家,在职业生涯中碰上了伤病的情况,甚至有人开发了很多偏向于左手弹的曲目去规避自己右手的伤病。 那对我来说,体会到的在瑜伽练习中的奥妙就是,好的老师,是告诉你感觉和方向的,进入一个体式不只是有一个正确的组成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体式只是瑜伽练习的第一步,更深的层次是内心的体验。 布朗夫曼(乌兹别克,Yefin Brasfman, 1958-):“我认为当你和乐器相处得很好,很舒服,你也会演奏出很好的音乐。” 这本书解剖的维度有很多,大师们对不同作曲家及作品的观点,每个人欣赏的钢琴演奏类型,对俄国派和法国派钢琴流派的见解……一开始读第一本的时候,由于对古典音乐实在听得太少,经常觉得自己跟不上,一度怀疑是不是应该把书里提到的音乐全部听完再回来看书。 可是阅读发现需要听的和学的更多以后,索性就放平心态,不要计较先后,慢慢积累,不一蹴而就。大部分的钢琴演奏家,终其一生也只能涉猎有限的作品,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慢下来,慢慢想慢慢听。
如果说第二本是渐入佳境,那么第三卷又给我有很不一样的震撼,并且有种想掉回头再读一遍前面两卷的想法。 波格雷里奇的采访,尤其是他讲到一直穿着太太临死时吐血在他身上的衣服时,真是让人惊吓,怜惜并无语。这么一个美少年,娶了大二十多岁的老师做太太,并一直缅怀。大概只有他这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才配吧。 关于室内乐的采访,也让我很有心得。一直很爱四季,小提琴与乐队的应答,每次看不同的乐队都很欢喜,并且觉得只听唱片而没有看见互动是不全面的。这大概与室内乐的种种美好是相通的吧。
“真心且诚实。”
这一册里有很多都是现在活跃在音乐会的大家,看访谈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其中有几个我还听过他们的现场,有些是一直期待能有机会聆听现场的,比如齐默尔曼。很受益,精彩的访谈。谢谢。
微信看的第一本书。第一次IPAD上看书。太珍贵的访谈。這樣的开始还不错👍
一如既往地让人手不释卷。
第三本有齐默尔曼的长篇专访,和对邓泰山的访谈,基于能从中获取他们的信息,这一本自然是非读不可。其中另有一篇于室内乐的对话,也值得仔细阅读。如同书评中另一位读者所写,这些采访说不定哪天还要回来翻看,信息很多,需要多次逐渐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