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

菲利普·唐斯
这部规模宏大的断代史著作(中译本约60万字) 不仅对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包含音乐创作、音乐思想、音乐建制、音乐风尚、音乐出版等在内的“音乐文明生态”做了深入、全面、扎实、充分的记述,同时还在宏观架构和微观叙述两个层面上,对延续自过去和延伸至未来的、涉及历史事件、音乐形式、音乐技法、音乐风格或其他音乐现象的众多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
頑石齋主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之一,出版于1992年。” “而有关西方音乐历史的断代,音乐学界早已达成基本共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二十世纪,这六个断代已经成为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与依据,尽管上述断代的内在义理、年代界限甚至命名称谓仍在不断引发争辩。” 值得流覽,有個模糊的概念,除了大篇幅的音樂論述看不懂外。

刘凤元

音乐起源于吟诵和歌唱,最早应该是也显然是依附于口头语言的,后来又依附于书面语言(诗词也是用来唱诵的)。乐器的出现为音乐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说,直到中世纪末期或近代开启之后,当乐器的种类变得丰富了,当乐器的功能变得完善了,当乐器的演奏变得更为熟练了,音乐也就逐渐摆脱了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依附,而开始独立地表达作曲者的思想和情感了。 这样说也不十分严谨。因为直到19世纪,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艺术品经常是委约品——有人(皇帝、王公、主教、教堂、行会、市政、富人等等)出资,委托艺术家为其制作一样艺术品,并对艺术品提出要求。这种情形下,艺术品所表达的不一定是或不一定全部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这种基于封建体制的赞助制随着封建体制的逐渐瓦解,其重要性也渐渐减弱并最终归于消亡。艺术市场日渐成熟与完善了。艺术家们从封建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艺术语言也由此获得了解放,特别是音乐语言,在这个时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音乐既然称之为语言,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一样,包括词汇、语句、表达手法、文体体裁等等——这些,在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人看来,就如天书一般了。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那就是,既然音乐脱离了文字,那么,它的表现能力就获得了无限的空间或者说无限的可能——我很早以前就困惑于并感慨于音乐语言的无限组合。无论人类的思想有多么丰富和深刻,无论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和细腻,语言难以表达的地方,音乐可以。是的,唯有音乐。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后天的创造,声音是人类天然的禀赋;人声受限于生理,借助乐器得以扩展开来。音乐是另一种人声。 音乐是人的思绪之声,是人的心灵之声;它汇入自然之声,汇入宇宙之声。只要万物存在,只要存在存在,音乐之声就不会消逝。

开心的屁屁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代的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华明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西方古典音乐断代史,专业性与可读性很高。它不仅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巨匠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作曲技巧、音乐风格以及重要作品做了详尽描述和精当分析,还深入介绍了18至19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与文明成就,让我们清楚认识到:音乐家是时代的产物,音乐史其实是思想史。 书中还包括了三位大师及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大量谱例,如果可以边看边听,应该能带给读者更加愉悦的感受。

七乘以七

磕磕绊绊啃了大半年,上周终于算是带着纸书读完了这部六十余万字的大书(也仅仅只是六部大书之一),算是对自己正儿八经的音乐“研究”有了六分之一的交代。皇皇巨著,读完全忘了是意料之中的,嗯,后续就当工具书用吧,至少我知道去哪里找哪些掉书包的内容吓唬人(以后记忆持续衰退怕是连搜索引擎的功能都要丧失了)。 作者说这是给业余爱好者读的,那么我以为这个业余还是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准,至少有很多谱例我是看不懂的。但我马上从另一本熊逸的书里找到了歪理:“数学,曾经是古代音乐家们最着迷的学问。他们并不像凡夫俗子们想当然地相信音乐是纯然发自内心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任何理性思考都无法解释甚至无法捉摸的。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音乐来自数学,在音符与音符的关系背后深深隐藏着的其实无非是数与数的关系,那些繁复无比的音阶、和弦无一不是数学这张大网当中一个小小的局部;如果你掌握了数学的奥秘,你也就可以轻易掌握音乐的所有奥秘。”难怪一到谱例分析我就犯晕,我是数学渣渣嘛,心安理得将这部分内容跳过去了。​​其实还有三部我不太感兴趣的音乐时段没有买,要不,就不买了吧。接下来先去啃啃《浪漫音乐》,趁我智力还没衰退。

呜啦辣奶奶

作为维也纳三杰的海顿,贝多芬,莫扎特,是我们这些琴童从小便开始接触的作曲家,弹他们的曲子也是谈的最多的。 有人说弹海顿,莫扎特的人都很low,但我觉得,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神圣的。 贝多芬是我艺考才深入了解的,周围很多人用他的曲子准备统考,所以他比较出名的“月光”“悲怆”“暴风雨”“黎明”等等我都耳熟能详,他也是我最喜欢谈的写奏鸣曲的作曲家,他的经历从小课外阅读便有所了解 比起李斯特,肖邦,我最能理解的也就是贝多芬的作品的,感情流露的很真实,亲切,是能从演奏中真实感受到的

Bob

本书的体例是教科书式的,正如译后记所言,它会作为音乐史研究生课程的参考书使用,所以,本书的阅读门槛可想而知。但作为业务爱好者,也并非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特别是介绍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生平和主要作品的部分,可以作为相应曲目的赏析指南使用。

刘永

专业书也可以写的很通俗。难得的一部著作

花丸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三个代表人物的特点和作品,无论是古典音乐爱好者还是学习西方音乐史,都很有裨益。

斗南一人

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一本书,适合有一定乐理基础的人阅读。前几章介绍了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发展到古典音乐时期的背景及过程,同时也论述了18世纪音乐的主要形式。后几章涵盖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所有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深度分析,同时重点阐述了贝多芬做为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承上启下跨时代的历史作用,尤其是他的第三交响乐创造性的扩展了发展部,同时也是贝多芬成就最高的一部交响乐,也重点论述了第九交响乐蕴含的伟大精神。书的最后也简单的带过了舒伯特、胡梅尔、门德尔松、肖邦、舒曼等人在19世纪初处在古典和浪漫主义过渡时期对音乐的贡献。全书按照时间、音乐形式和人物作品的逻辑顺序,将作品人物融入时代背景深刻阐述了作品的内涵和乐理上的深层含义。读完以后也对三位大师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海顿兢兢业业忠诚勤奋且高产,莫扎特年少成名高傲擅长和女性往来穷困潦倒,贝多芬严厉坚毅富有哲理关注政治。花了好久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音乐素养提升了很多很多。

询博望君兮

这系列丛书里质量最高,阅读体验感最好的一本,既可以作为不错的断代音乐史入门,又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个人小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主要围绕三个作曲家,体系脉络清晰,不像巴洛克或者浪漫主义时代,太多的作曲家,不同的国别和时代背景,显得太零散琐碎。读完对上音出版社好感度猛增哟。

阡陌交通

翻译不忍卒读

尤思'

找了好久的书,就是不能看电子书[睡]

浆糊

开始几章读着有点枯燥,但是跳到后面讲维也纳三杰生平和作品的部分非常细致精彩。不知不觉的就读完了。发现了很多平常忽略掉的好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只有读书才会发现自己漏掉了,否则一辈子都可能不会接触到。

Isreal

最好的写音乐的书📚了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