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音乐的发展史总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变革。文章通俗易懂,没有多少非常专业的乐理知识。 笔记: 1.格里高利圣咏是真正的艺术音乐史的弱起小节。 2.艺术音乐:乐谱被设计过的音乐,即以设计和结构为出发点写下的音乐。艺术音乐主要是受西方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拥有纸和识字能力的阶层)支持的音乐。可以说,艺术音乐从来就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音乐。 3.西方世界史:欧盟的原型可以说就是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艺术音乐的开端与西方世界的建立基本是一个时代。西方艺术音乐重要的地域性定义:艺术音乐是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音乐。 4.西方艺术音乐的定义:受文化精英阶层(神职人员及贵族)支持,主要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中心发展,在纸上书写设计的音乐文化。 5.奥尔加农声部或许是和声体系史的弱起小节。 6.“作曲”便意味着在格里高利圣咏上加点什么(装饰),即对其进行编曲。对圣歌进行编曲,在体裁上就叫奥尔加农。 7.佩罗坦将曲子声部扩展到4声部,并加入节奏谱,有了节奏感。 8.音乐与数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这种认为“音乐不一定是用来听的(而是自然界背后的数字秩序的体现)”的独特思考方式,正是从中世纪贯穿至现代的西方艺术音乐史的地下脉络。 9.受神的三位一体思想,最先的音乐是三拍的,主要歌颂神。所以他们指责二拍节奏。音乐到底应该是一种祈祷行为,还是要在艺术上追求愉悦与技巧?十四世纪大概是人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始讨论,追求感官享乐的音乐意识觉醒的世纪。 10.之前仅限于宗教范畴的“设计音乐”的理念,经由马肖彻底跨界到了世俗歌曲中,这是艺术音乐在脱离宗教化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11.作曲家”大量涌现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大特征。美术史和文学史上也同样涌现出了大量的画家和作家。 12.巴洛克首先是一个把音乐当作粉饰王权工具的时代。巴洛克时代喜欢英雄式的耀眼夺目的效果,也与文艺复兴式的和谐之美形成对照。众所周知,巴洛克一词的本意是“不规整的珍珠”,本是在与文艺复兴作比较时,用来揶揄巴洛克在审美上的低俗趣味。 13.巴洛克时代相反,旋律引导古典主义音乐,低音成为不起眼的背景。 14.古典主义音乐是伴随十八世纪中期市民阶级的兴起开始的,与受众广泛的“启蒙运动”属于同一时代。 15.巴洛克时期的旋律不是被编织到了赋格的网中,就是为通奏低音支配,永远都不是音乐的焦点,只是附属品。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却不一样,其高音与节奏是顺畅易咏唱的,旋律起伏富有魅惑力,乐句间区分明晰、容易记住。旋律带来的魅力能让人瞬间了解音乐,简单记住音乐,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已然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对比来听,如果重点听低音部分,就能进一步理解巴赫的深邃庄严,以及莫扎特在这方面的苍白。 16.通奏低音支配的音乐已经比赋格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空间。但这一类音乐里,旋律仍然不掌握音乐的主导权。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低音引导曲子,旋律只是被束缚在秩序中的一部分。直到古典主义时期,旋律才得以从所有的秩序中解放出来,被放在上部,自由地伸展羽翼。 17.古典主义音乐时代诞生的最重要的体裁是奏鸣曲。奏鸣曲形式则是用声音制造的“对话”或“议论”,这才是启蒙时代诞生的最光辉灿烂的音乐样式。将各种主题和调性进行对立式的分解验证。而后面的再现部也是和解之地,两个主题在这里回到同样的调性,对立的命题得出一致的见解。在古典主义之前,从未出现过这种用音乐议论的形式。 18.古典音乐的严肃印象几乎主要形成于德语文化圈,我们固有的“古典音乐即艰深的音乐”这种印象,实际也仅指德意志古典音乐。 19.汉斯利克:音乐应是仅用声音建构的独立小宇宙,文学必须从音乐中彻底剔除 20.浪漫主义音乐:巴洛克音乐的主角是通奏低音,旋律只在限定范围内起装饰通奏低音的作用。古典主义则是用旋律取代低音领导音乐,筑起音乐结构。到了浪漫主义这里,旋律的建筑式分节构造被解体了,并无限接近叹息的感觉,和声本身成为音乐表现的焦点。五味杂陈、满是憧憬的心情,仿佛全都寄托在音乐当中。尝试着用和声表达深深隐藏在人生中的东西——那些隐秘的声音背后,暗潮汹涌的感官体验与痛苦等情感混杂在一起,形成难以名状的感觉。 21.帕格尼尼之于小提琴、李斯特之于钢琴、柏辽兹之于管弦乐那样,大型管弦乐的代表就是理查德·施特劳斯。有压迫力的开头。然而,到头来听众觉得最棒的也是开头部分。无论怎么等,也不会再出现开头那种波涛汹涌的高潮。不但如此,随着曲子向前推进,连开头的张力也渐渐萎靡下去,最后像慢慢放弃般结束了全曲,这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众多作品的特征。 22.巴洛克以后的音乐史中,音乐越来越世俗化,而马勒是再次展现音乐神性的作曲家 23.世纪之交: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所对音乐的和协、固有节奏的破坏。无调性没有优先使用的音程,一个八度包含的十二个半音全部可以平等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将这个观点系统理论化。 24.二十世纪。新一代音乐人想彻底摒弃浪漫主义音乐中像管风琴般的鸣响、撼动感官的和声、缠绵悱恻的旋律、祭司般严肃的姿态,以及艺术家展现出的内敛而孤独的灵魂。 25.新古典主义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理论是形式上的引用与拼贴,简单来说就是“抄袭”与“拼接”,这才是对浪漫主义最大的蔑视。(浪漫主义音乐的理论基础是原创性。)毫不顾忌地将“抄袭”和“拼接”当作作曲的核心原则,摆在原创之前,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对曾经最厌恶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美学的强烈反抗。十九世纪的音乐史分外热衷在独创的形式、和声、旋律、配器和节奏等方面,开拓新的音乐素材,但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斯特拉文斯基无视这一点。在声响素材开发上,音乐史或许已经再无可能前进。只有将现有的素材脱胎换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体,才能勉强拓展出新空间。
灵魂音乐的时代已终结,余下的只有噪音。 一本关于西方基本音乐史,易懂但不浅薄的小书,读完颇为轻松。 巴洛克,古典,浪漫都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前卫音乐,大师名奏,或是所谓流行音乐在这个败落的时代都太过喧嚣了。 “苟富贵,毋相忘”,有幸的话,一起倾听灵魂爵士吧…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我撰写本书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前言提到的那样,要写成一本让一般读者也能理解音乐史大致流向的书。 读完后确实对西方音乐史的大致流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中世纪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 第一章 迷雾重重的中世纪音乐 >> 西方第一次出现设计乐谱的音乐是在九世纪,是一种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母体创作的音乐形式,名为奥尔加农。 >> “西方音乐史”的实质,无疑是“意法德艺术音乐史”。 >> 再次简单总结一下西方艺术音乐的定义:受文化精英阶层(神职人员及贵族)支持,主要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中心发展,在纸上书写设计的音乐文化。 >> 中世纪大学里教授的自由七艺中,语法、修辞和逻辑是基础学科,音乐、几何、数学和天文学则并列为更高等的数学类学科。那时,音乐绝不是简单的享乐,而是和科学及哲学相近的学科。 ◆ 第三章 巴洛克——熟悉与陌生 >> 从节奏上来说,现代人提到节奏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音乐一定要有节拍(4/4拍、3/4拍、6/8拍等),而且一定是“第一拍是强拍,之后是相对较弱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三分拍的话就是强—弱—弱,四分拍的话就是强—弱—强—弱)”。 >> 进入巴洛克时期以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都没有明确节奏感,依靠韵律流动的音乐,才开始用强拍和弱拍交替的周期来支配(不过巴洛克也只是过渡期,强弱拍交替与自由节奏的作品都有很多)。 >> 众所周知,巴洛克一词的本意是“不规整的珍珠”,本是在与文艺复兴作比较时,用来揶揄巴洛克在审美上的低俗趣味。 ◆ 第四章 维也纳古典主义与启蒙的乌托邦 >> 古典主义音乐是只有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简单音乐。 >> 众所周知,海顿既是“交响乐之父”,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 >> 众所周知,从古典主义开始诞生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器乐奏鸣曲等,一般由三个或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节奏急促的快板,第二章如同牧歌般舒缓,第三章由小步舞曲构成,最后再度成为节奏急促的乐章。如果只有三个乐章,则小步舞曲一章被省略。 ◆ 第五章 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与矛盾 >> 据说第一个不看乐谱演奏的是克拉拉·舒曼
本书介绍了西方艺术音乐自中世纪以来到二十世纪的发展与变化。从中世纪音乐为宗教服务到文艺复兴后的以人为本,巴洛克时期,十八世纪的古典音乐和其后的浪漫主义音乐。而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方音乐似乎达到了最后的辉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音乐好像走到了末路,一切过去的音乐规律似乎不在生效,旧的东西似乎被打破,新的东西正在重建,正如之前所建构的政治经济秩序甚至是物理学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各式各样的音乐走向了历史舞台,大师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很显然音乐是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音乐的历史更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能够部分的展现当时精神面貌。西方音乐的受众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之前的宗教人士到王公贵族再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换句话说这些音乐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音乐,而随着全球的市场化已及文化的交融与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的音乐似乎都成为了消费品,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听到各式各样的音乐,而这些音乐也往往反应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本书结尾所说“我们在宗教缺失的时代中寻找感动,在一个没有神的时代期盼从音乐中获得宗教式的净化。我想,这其中隐约浮现的,或许正是现代人种种精神危机的前兆。” 本书并没有太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音乐理论,像我一样没有音乐基础的一样也能有很多收获,除了能对过去音乐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对音乐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新的认识。
西方古典音乐,我一点也不了解。西方音乐也陌生的太啦。对音乐的欣赏没什么特别的定位。一首旋律在某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状态下,突然撞击了、流进了、滋润了我那时的心,我就觉得它很美,喜欢,立马到音乐平台搜索收藏。对于音乐,喜欢感性的感知,喜欢自由的联想。不喜欢有太多概念性的定位。 看这本书,是希望能有一扇门打开,走进去,对音乐有所了解。 该书主要是讲述西方的音乐在不断地打破与协调中向前推进的历史。脉络清晰,不是将简单的历史资料功利性地堆积,使读者坠入深不可测的繁杂感。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图文解析,娓娓地讲述,将声音形象化地比喻,对风格特性轨道归纳,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消化。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深挖出了个中精髓。让人在流畅阅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悟,有所获。是音乐专业者、乐迷和像我这样的乐盲者欣赏音乐一个很不错的深入、拓展和导向呢。 用简单的线条图片去描述旋律,表达声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看着线条图片,去感受声音的释放程度、感受音乐的声部重叠、感受声音如何像河流一样舒缓、感受“和声”如何如“柱子”……这一些列从文字到图片到联想,用音乐🎶贯穿,用音乐诠释,用音乐融化,用音乐🎶揉和……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体验。有时,我会想,《梅花三弄》如果用线条图片表达该是一幅怎样的图片呢?它的高音部低音部游音部该怎样表达?《高山流水》如何画?《渔舟唱晚》如何画?是不是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线条又会不一样呢?…… 喜欢文字间不同历史背景的资料图片,对不同时代的的音乐的社会背景作了更为直观的阐述。 作者对历史、对作曲家、对具体作品的认知、感受和描述,贯穿始终,是该书的灵魂,使读者与音乐更亲近,同时也听到了作者在赏析每一首乐曲时的呼吸。音乐历史的作者个人的认知性,使音乐历史脱离了历史的单一性,使其因作者的个人认知而具有了作者本人特性的血肉灵魂。有了这样的血肉灵魂,在阅读中,就会不自觉地感慨“这本书写的真好!作者真会写!” 摘录几句作者的描述: 摘录一: “舒伯特的尾声像一列持续前行的火车,在即将迷失、找不到终点之时,突然耗尽燃料停了下来。而贝多芬有一种将所有该叙述的内容都讲完的充实感,他深信音乐必然在得其所的地方终止。” 摘录二:“贝多芬和海顿、莫扎特根本性的区别,在于他的音乐与十八世纪的贵族世界彻底绝缘。他的音乐中频繁出现的对抗姿态被揶揄成仿佛在挥动拳头,或是砰砰敲击演讲台般“毫无章法”,这绝不会出现在海顿或莫扎特的音乐中。海顿的音乐让人联想到启蒙时代的沙龙中贵族与市民哲学家的对话,辛辣且具有挑衅意味,偶尔气氛紧张,但绝不会逾越宫廷礼仪的规范。海顿音乐中也满是出其不意的要素,但那就像下棋,即便不时有意外的妙手,落子的人嘴边也会浮现优雅的微笑,等待对方的反应。贝多芬则不同,与等待相比,他常常是亮出挑战者的姿态,主动出击、极力争辩。” …… 音乐就这样在作者的描述中呈现出万种质感和姿态。
2023-11。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到文艺复兴的巴洛克音乐,到维也纳古典音乐,再到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最后来到世纪之交的流行音乐。可以说,世界音乐来源于西方古典音乐。中世纪初,音乐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人们发现了弦长和音程的关系,当时普遍认为音乐反映了某种宇宙秩序。随着宗教接管国家治理权利,为吟诵宗教伟大的格里高利圣咏应运而生,这种刻板的吟唱毫无美感可言。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音乐开始摆脱尝试宗教束缚,但依然刻板。到了古典音乐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开始出现,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先后登场,作曲家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王权束缚,可以设计精致的旋律、和声。浪漫主义时代,随着商品经济、录音技术的发展,音乐演奏的热情被彻底激发,音乐开始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人们借用音乐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音乐开始成为一种感官的享乐。世纪之交的音乐开始变得混乱、矛盾,一方面音乐不断被简化成流行音乐而成为一种商品,一方面人们又开始祈求从音乐中获得一种非宗教性的精神寄托而走向复古主义,管弦乐亦大行其道。对我来说,音乐是能表达个人各种情绪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弦的组合为何能引发人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也是一件趣事。
文艺复兴的音乐和绘画真是一对双胞胎。都是由宗教的副产品而诞生。经历了从服务于宗教,到服务于贵族,再到服务于民众。都在19世纪末走到了无法超越的鼎盛。后人无法超越前人,而陷入低谷。后因借助解构主义思想而重生。
非常推荐:作为音乐和艺术的小白,但也算听过音乐,写的东西被知名机构购买,看过上千本书,有专业背景,有硕士学历的人,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咱在音乐艺术方面比一般小白还是有鉴赏力的,多少也是见过世面的,严重推荐这本书。 逻辑清晰,体系完整,通俗易懂,又有大量信息,且美术建筑多种艺术形式横向比较(如果在翻版这块增加一些就更好了)。 翻译也功不可没。 去找找这个作者其他著作。这才叫著作,好多畅销书纯属消遣这玩。
作者极好地实现了“写成一本让一般读者也能理解音乐史大致流向的书”愿望,非常好的一本西方音乐发展通史。早就对音乐史相关内容感兴趣了,昨天读完坂本龙一的《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今天就决定读这本。非常值得,强推!结尾那段话真是震聋发聩,很有共鸣。在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真的是向内向里去寻求、去探索,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听歌上面。
《极简音乐史》,日·冈田晓生著。迄今读过的最清晰明了、精准到位的音乐史著作。 1.日本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可谓深刻,论述专业,又能使普通读者读懂。 2.音乐阶段划分很清晰:格里高利圣诵、奥尔加农、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后浪漫主义、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等等。 3.作者对每一阶段的音乐特点,主要从作曲方面做了非常到位的概括,足见功力。 4.本书没有对音乐家做详细的生平介绍,主要聚焦于其作品特色、与前代作曲家的不同,读来信息量很大。
没有宏大叙述,没有过分详实,适合一般读者,对音乐史不了解的读者。 内容简洁明了,音乐发展框架结构清晰。
大致讲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音乐派别和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经济环境,社会稳定性等都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音乐派别以及技法风格之间的差别对于外行来说显得曲高和寡,不太容易懂的一本书。
感觉中外学者写作书的不同。国外明显灵活很多。是我又急躁的读完了一本书拿走了我需要的知识。一堆即将被我搞成八股文的知识。 和真正做研究比起来是死板,和真正阅读比起来又是带着功利性的泛读。 终于接触了音乐世界的一个小角落啦!
很精彩,读起来比较轻松,不像一些大部头的音乐史的书,读起来比较费力。 虽然简洁,但是还是能学到很多,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几乎没啥音乐素养的,脉络梳理的很清晰。是一本难得而真诚的通史,主要关于西方音乐史。 由于作者是日本人,里面有些地方会将西方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对比,也会提到日本艺术(如浮世绘)如何影响了欧洲 19 世纪的艺术。 作者也很会写,是个出色的学者,不光音乐,还会涉及到托马斯·曼的小说,毕加索的艺术等等。能够启发我这种接触艺术不多却喜爱科学和历史的人,对艺术和美学产生一些思考。 我会再读的。 推荐。
对不同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起到了启蒙、引导、教授的作用。作者思路清晰,叙述简明而不乏深入,这与其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相互相成。 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艺术音乐的发展史总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变革。文章通俗易懂,没有多少非常专业的乐理知识。 笔记: 1.格里高利圣咏是真正的艺术音乐史的弱起小节。 2.艺术音乐:乐谱被设计过的音乐,即以设计和结构为出发点写下的音乐。艺术音乐主要是受西方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拥有纸和识字能力的阶层)支持的音乐。可以说,艺术音乐从来就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音乐。 3.西方世界史:欧盟的原型可以说就是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艺术音乐的开端与西方世界的建立基本是一个时代。西方艺术音乐重要的地域性定义:艺术音乐是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音乐。 4.西方艺术音乐的定义:受文化精英阶层(神职人员及贵族)支持,主要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中心发展,在纸上书写设计的音乐文化。 5.奥尔加农声部或许是和声体系史的弱起小节。 6.“作曲”便意味着在格里高利圣咏上加点什么(装饰),即对其进行编曲。对圣歌进行编曲,在体裁上就叫奥尔加农。 7.佩罗坦将曲子声部扩展到4声部,并加入节奏谱,有了节奏感。 8.音乐与数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这种认为“音乐不一定是用来听的(而是自然界背后的数字秩序的体现)”的独特思考方式,正是从中世纪贯穿至现代的西方艺术音乐史的地下脉络。 9.受神的三位一体思想,最先的音乐是三拍的,主要歌颂神。所以他们指责二拍节奏。音乐到底应该是一种祈祷行为,还是要在艺术上追求愉悦与技巧?十四世纪大概是人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始讨论,追求感官享乐的音乐意识觉醒的世纪。 10.之前仅限于宗教范畴的“设计音乐”的理念,经由马肖彻底跨界到了世俗歌曲中,这是艺术音乐在脱离宗教化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11.作曲家”大量涌现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大特征。美术史和文学史上也同样涌现出了大量的画家和作家。 12.巴洛克首先是一个把音乐当作粉饰王权工具的时代。巴洛克时代喜欢英雄式的耀眼夺目的效果,也与文艺复兴式的和谐之美形成对照。众所周知,巴洛克一词的本意是“不规整的珍珠”,本是在与文艺复兴作比较时,用来揶揄巴洛克在审美上的低俗趣味。 13.巴洛克时代相反,旋律引导古典主义音乐,低音成为不起眼的背景。 14.古典主义音乐是伴随十八世纪中期市民阶级的兴起开始的,与受众广泛的“启蒙运动”属于同一时代。 15.巴洛克时期的旋律不是被编织到了赋格的网中,就是为通奏低音支配,永远都不是音乐的焦点,只是附属品。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却不一样,其高音与节奏是顺畅易咏唱的,旋律起伏富有魅惑力,乐句间区分明晰、容易记住。旋律带来的魅力能让人瞬间了解音乐,简单记住音乐,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已然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对比来听,如果重点听低音部分,就能进一步理解巴赫的深邃庄严,以及莫扎特在这方面的苍白。 16.通奏低音支配的音乐已经比赋格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空间。但这一类音乐里,旋律仍然不掌握音乐的主导权。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低音引导曲子,旋律只是被束缚在秩序中的一部分。直到古典主义时期,旋律才得以从所有的秩序中解放出来,被放在上部,自由地伸展羽翼。 17.古典主义音乐时代诞生的最重要的体裁是奏鸣曲。奏鸣曲形式则是用声音制造的“对话”或“议论”,这才是启蒙时代诞生的最光辉灿烂的音乐样式。将各种主题和调性进行对立式的分解验证。而后面的再现部也是和解之地,两个主题在这里回到同样的调性,对立的命题得出一致的见解。在古典主义之前,从未出现过这种用音乐议论的形式。 18.古典音乐的严肃印象几乎主要形成于德语文化圈,我们固有的“古典音乐即艰深的音乐”这种印象,实际也仅指德意志古典音乐。 19.汉斯利克:音乐应是仅用声音建构的独立小宇宙,文学必须从音乐中彻底剔除 20.浪漫主义音乐:巴洛克音乐的主角是通奏低音,旋律只在限定范围内起装饰通奏低音的作用。古典主义则是用旋律取代低音领导音乐,筑起音乐结构。到了浪漫主义这里,旋律的建筑式分节构造被解体了,并无限接近叹息的感觉,和声本身成为音乐表现的焦点。五味杂陈、满是憧憬的心情,仿佛全都寄托在音乐当中。尝试着用和声表达深深隐藏在人生中的东西——那些隐秘的声音背后,暗潮汹涌的感官体验与痛苦等情感混杂在一起,形成难以名状的感觉。 21.帕格尼尼之于小提琴、李斯特之于钢琴、柏辽兹之于管弦乐那样,大型管弦乐的代表就是理查德·施特劳斯。有压迫力的开头。然而,到头来听众觉得最棒的也是开头部分。无论怎么等,也不会再出现开头那种波涛汹涌的高潮。不但如此,随着曲子向前推进,连开头的张力也渐渐萎靡下去,最后像慢慢放弃般结束了全曲,这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众多作品的特征。 22.巴洛克以后的音乐史中,音乐越来越世俗化,而马勒是再次展现音乐神性的作曲家 23.世纪之交: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所对音乐的和协、固有节奏的破坏。无调性没有优先使用的音程,一个八度包含的十二个半音全部可以平等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将这个观点系统理论化。 24.二十世纪。新一代音乐人想彻底摒弃浪漫主义音乐中像管风琴般的鸣响、撼动感官的和声、缠绵悱恻的旋律、祭司般严肃的姿态,以及艺术家展现出的内敛而孤独的灵魂。 25.新古典主义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理论是形式上的引用与拼贴,简单来说就是“抄袭”与“拼接”,这才是对浪漫主义最大的蔑视。(浪漫主义音乐的理论基础是原创性。)毫不顾忌地将“抄袭”和“拼接”当作作曲的核心原则,摆在原创之前,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对曾经最厌恶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美学的强烈反抗。十九世纪的音乐史分外热衷在独创的形式、和声、旋律、配器和节奏等方面,开拓新的音乐素材,但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斯特拉文斯基无视这一点。在声响素材开发上,音乐史或许已经再无可能前进。只有将现有的素材脱胎换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体,才能勉强拓展出新空间。
灵魂音乐的时代已终结,余下的只有噪音。 一本关于西方基本音乐史,易懂但不浅薄的小书,读完颇为轻松。 巴洛克,古典,浪漫都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前卫音乐,大师名奏,或是所谓流行音乐在这个败落的时代都太过喧嚣了。 “苟富贵,毋相忘”,有幸的话,一起倾听灵魂爵士吧…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我撰写本书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前言提到的那样,要写成一本让一般读者也能理解音乐史大致流向的书。 读完后确实对西方音乐史的大致流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中世纪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 第一章 迷雾重重的中世纪音乐 >> 西方第一次出现设计乐谱的音乐是在九世纪,是一种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母体创作的音乐形式,名为奥尔加农。 >> “西方音乐史”的实质,无疑是“意法德艺术音乐史”。 >> 再次简单总结一下西方艺术音乐的定义:受文化精英阶层(神职人员及贵族)支持,主要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中心发展,在纸上书写设计的音乐文化。 >> 中世纪大学里教授的自由七艺中,语法、修辞和逻辑是基础学科,音乐、几何、数学和天文学则并列为更高等的数学类学科。那时,音乐绝不是简单的享乐,而是和科学及哲学相近的学科。 ◆ 第三章 巴洛克——熟悉与陌生 >> 从节奏上来说,现代人提到节奏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音乐一定要有节拍(4/4拍、3/4拍、6/8拍等),而且一定是“第一拍是强拍,之后是相对较弱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三分拍的话就是强—弱—弱,四分拍的话就是强—弱—强—弱)”。 >> 进入巴洛克时期以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都没有明确节奏感,依靠韵律流动的音乐,才开始用强拍和弱拍交替的周期来支配(不过巴洛克也只是过渡期,强弱拍交替与自由节奏的作品都有很多)。 >> 众所周知,巴洛克一词的本意是“不规整的珍珠”,本是在与文艺复兴作比较时,用来揶揄巴洛克在审美上的低俗趣味。 ◆ 第四章 维也纳古典主义与启蒙的乌托邦 >> 古典主义音乐是只有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简单音乐。 >> 众所周知,海顿既是“交响乐之父”,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 >> 众所周知,从古典主义开始诞生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器乐奏鸣曲等,一般由三个或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节奏急促的快板,第二章如同牧歌般舒缓,第三章由小步舞曲构成,最后再度成为节奏急促的乐章。如果只有三个乐章,则小步舞曲一章被省略。 ◆ 第五章 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与矛盾 >> 据说第一个不看乐谱演奏的是克拉拉·舒曼
本书介绍了西方艺术音乐自中世纪以来到二十世纪的发展与变化。从中世纪音乐为宗教服务到文艺复兴后的以人为本,巴洛克时期,十八世纪的古典音乐和其后的浪漫主义音乐。而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方音乐似乎达到了最后的辉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音乐好像走到了末路,一切过去的音乐规律似乎不在生效,旧的东西似乎被打破,新的东西正在重建,正如之前所建构的政治经济秩序甚至是物理学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各式各样的音乐走向了历史舞台,大师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很显然音乐是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音乐的历史更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能够部分的展现当时精神面貌。西方音乐的受众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之前的宗教人士到王公贵族再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换句话说这些音乐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音乐,而随着全球的市场化已及文化的交融与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的音乐似乎都成为了消费品,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听到各式各样的音乐,而这些音乐也往往反应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本书结尾所说“我们在宗教缺失的时代中寻找感动,在一个没有神的时代期盼从音乐中获得宗教式的净化。我想,这其中隐约浮现的,或许正是现代人种种精神危机的前兆。” 本书并没有太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音乐理论,像我一样没有音乐基础的一样也能有很多收获,除了能对过去音乐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对音乐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新的认识。
西方古典音乐,我一点也不了解。西方音乐也陌生的太啦。对音乐的欣赏没什么特别的定位。一首旋律在某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状态下,突然撞击了、流进了、滋润了我那时的心,我就觉得它很美,喜欢,立马到音乐平台搜索收藏。对于音乐,喜欢感性的感知,喜欢自由的联想。不喜欢有太多概念性的定位。 看这本书,是希望能有一扇门打开,走进去,对音乐有所了解。 该书主要是讲述西方的音乐在不断地打破与协调中向前推进的历史。脉络清晰,不是将简单的历史资料功利性地堆积,使读者坠入深不可测的繁杂感。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图文解析,娓娓地讲述,将声音形象化地比喻,对风格特性轨道归纳,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消化。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深挖出了个中精髓。让人在流畅阅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悟,有所获。是音乐专业者、乐迷和像我这样的乐盲者欣赏音乐一个很不错的深入、拓展和导向呢。 用简单的线条图片去描述旋律,表达声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看着线条图片,去感受声音的释放程度、感受音乐的声部重叠、感受声音如何像河流一样舒缓、感受“和声”如何如“柱子”……这一些列从文字到图片到联想,用音乐🎶贯穿,用音乐诠释,用音乐融化,用音乐🎶揉和……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体验。有时,我会想,《梅花三弄》如果用线条图片表达该是一幅怎样的图片呢?它的高音部低音部游音部该怎样表达?《高山流水》如何画?《渔舟唱晚》如何画?是不是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线条又会不一样呢?…… 喜欢文字间不同历史背景的资料图片,对不同时代的的音乐的社会背景作了更为直观的阐述。 作者对历史、对作曲家、对具体作品的认知、感受和描述,贯穿始终,是该书的灵魂,使读者与音乐更亲近,同时也听到了作者在赏析每一首乐曲时的呼吸。音乐历史的作者个人的认知性,使音乐历史脱离了历史的单一性,使其因作者的个人认知而具有了作者本人特性的血肉灵魂。有了这样的血肉灵魂,在阅读中,就会不自觉地感慨“这本书写的真好!作者真会写!” 摘录几句作者的描述: 摘录一: “舒伯特的尾声像一列持续前行的火车,在即将迷失、找不到终点之时,突然耗尽燃料停了下来。而贝多芬有一种将所有该叙述的内容都讲完的充实感,他深信音乐必然在得其所的地方终止。” 摘录二:“贝多芬和海顿、莫扎特根本性的区别,在于他的音乐与十八世纪的贵族世界彻底绝缘。他的音乐中频繁出现的对抗姿态被揶揄成仿佛在挥动拳头,或是砰砰敲击演讲台般“毫无章法”,这绝不会出现在海顿或莫扎特的音乐中。海顿的音乐让人联想到启蒙时代的沙龙中贵族与市民哲学家的对话,辛辣且具有挑衅意味,偶尔气氛紧张,但绝不会逾越宫廷礼仪的规范。海顿音乐中也满是出其不意的要素,但那就像下棋,即便不时有意外的妙手,落子的人嘴边也会浮现优雅的微笑,等待对方的反应。贝多芬则不同,与等待相比,他常常是亮出挑战者的姿态,主动出击、极力争辩。” …… 音乐就这样在作者的描述中呈现出万种质感和姿态。
2023-11。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到文艺复兴的巴洛克音乐,到维也纳古典音乐,再到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最后来到世纪之交的流行音乐。可以说,世界音乐来源于西方古典音乐。中世纪初,音乐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人们发现了弦长和音程的关系,当时普遍认为音乐反映了某种宇宙秩序。随着宗教接管国家治理权利,为吟诵宗教伟大的格里高利圣咏应运而生,这种刻板的吟唱毫无美感可言。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音乐开始摆脱尝试宗教束缚,但依然刻板。到了古典音乐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开始出现,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先后登场,作曲家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王权束缚,可以设计精致的旋律、和声。浪漫主义时代,随着商品经济、录音技术的发展,音乐演奏的热情被彻底激发,音乐开始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人们借用音乐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音乐开始成为一种感官的享乐。世纪之交的音乐开始变得混乱、矛盾,一方面音乐不断被简化成流行音乐而成为一种商品,一方面人们又开始祈求从音乐中获得一种非宗教性的精神寄托而走向复古主义,管弦乐亦大行其道。对我来说,音乐是能表达个人各种情绪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弦的组合为何能引发人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也是一件趣事。
文艺复兴的音乐和绘画真是一对双胞胎。都是由宗教的副产品而诞生。经历了从服务于宗教,到服务于贵族,再到服务于民众。都在19世纪末走到了无法超越的鼎盛。后人无法超越前人,而陷入低谷。后因借助解构主义思想而重生。
非常推荐:作为音乐和艺术的小白,但也算听过音乐,写的东西被知名机构购买,看过上千本书,有专业背景,有硕士学历的人,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咱在音乐艺术方面比一般小白还是有鉴赏力的,多少也是见过世面的,严重推荐这本书。 逻辑清晰,体系完整,通俗易懂,又有大量信息,且美术建筑多种艺术形式横向比较(如果在翻版这块增加一些就更好了)。 翻译也功不可没。 去找找这个作者其他著作。这才叫著作,好多畅销书纯属消遣这玩。
作者极好地实现了“写成一本让一般读者也能理解音乐史大致流向的书”愿望,非常好的一本西方音乐发展通史。早就对音乐史相关内容感兴趣了,昨天读完坂本龙一的《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今天就决定读这本。非常值得,强推!结尾那段话真是震聋发聩,很有共鸣。在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真的是向内向里去寻求、去探索,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听歌上面。
《极简音乐史》,日·冈田晓生著。迄今读过的最清晰明了、精准到位的音乐史著作。 1.日本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可谓深刻,论述专业,又能使普通读者读懂。 2.音乐阶段划分很清晰:格里高利圣诵、奥尔加农、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后浪漫主义、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等等。 3.作者对每一阶段的音乐特点,主要从作曲方面做了非常到位的概括,足见功力。 4.本书没有对音乐家做详细的生平介绍,主要聚焦于其作品特色、与前代作曲家的不同,读来信息量很大。
没有宏大叙述,没有过分详实,适合一般读者,对音乐史不了解的读者。 内容简洁明了,音乐发展框架结构清晰。
大致讲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音乐派别和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经济环境,社会稳定性等都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音乐派别以及技法风格之间的差别对于外行来说显得曲高和寡,不太容易懂的一本书。
感觉中外学者写作书的不同。国外明显灵活很多。是我又急躁的读完了一本书拿走了我需要的知识。一堆即将被我搞成八股文的知识。 和真正做研究比起来是死板,和真正阅读比起来又是带着功利性的泛读。 终于接触了音乐世界的一个小角落啦!
很精彩,读起来比较轻松,不像一些大部头的音乐史的书,读起来比较费力。 虽然简洁,但是还是能学到很多,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几乎没啥音乐素养的,脉络梳理的很清晰。是一本难得而真诚的通史,主要关于西方音乐史。 由于作者是日本人,里面有些地方会将西方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对比,也会提到日本艺术(如浮世绘)如何影响了欧洲 19 世纪的艺术。 作者也很会写,是个出色的学者,不光音乐,还会涉及到托马斯·曼的小说,毕加索的艺术等等。能够启发我这种接触艺术不多却喜爱科学和历史的人,对艺术和美学产生一些思考。 我会再读的。 推荐。
对不同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起到了启蒙、引导、教授的作用。作者思路清晰,叙述简明而不乏深入,这与其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相互相成。 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