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是自传性作品,全书基本以传主的生命为轴,分十五章,平实地回顾了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和事,融入了他对家庭的回忆、对艺术的探索、对人生的品味,真情实感和严肃反思交织。这部具有浓厚励志色彩的传记作品,同时折射了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极易引发几代人的共鸣。全书图文并茂,既有鲜为人知的历史回忆,又有首次公开的高清大图。
又一位“老三届”,演出了不一样人生的濮存昕老师。完整的演员传记,算是第一本,“高天”的印象已模糊,“抗艾宣传员”的形象倒是很深刻。书的内容和濮老师的形象很一致,正派,中规中矩,一切似乎是按部就班,又是命中注定,家庭的因素,个人的努力,应该都有,当然,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没看过濮老师的话剧,更属外行,演技无法评价,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初中的男生来说,不简单,一手好字和手稿都可加分,古语“戏子无情”,文中的“濮哥”可是真性情,无论是假病回城,还是头回作为副院长“出丑”,作者毫不讳言;文中对父亲、师长、同事,都是温情流露,真诚待人,一个很早走上市场的演员,而没有迷失自己,保留一分真实,一分淡然,值得称道!
其实是够不上推荐的 但我对小濮有滤镜 他的话剧我看过四五个吧 几乎都不喜欢 伊凡诺夫是最不喜欢的 建筑大师真是气死我了演的啥玩意儿啊 看完原著剧本就更不喜欢了 时代剧 比如窝头会馆家什么的 就还好 但与何冰丹丹比较时 当然这个比较仿佛有点跨界感 但真的神奇 丹丹吧 演电视剧特别嘴碎 啥都一样的感觉 但她的话剧 真是太捉人了 你看着他就把什么都忘了 可小濮 哈哈哈 不是不好 而是 他演啥都没有脱了自己 他就一个路子 来来往往的路子 他更适合少年维特的烦恼那种本子 可我喜欢小濮的气质 那是很多很多天赋和外在影响给他的 也许他难逃商业 但你就是觉得 他的世俗里有一抹高贵 他的心 温柔又慈悲 滤镜啊滤镜
去年聊天互动类节目《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请了濮存晰和李光复。 那场对话,李光复说话的劲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热爱和眼里有光,并理解了什么叫对某一行业有天赋。 但是濮存晰的这段话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厚的生活积累,他是要实实在在的,他有不吐不快的积累,那个积累是经历和想象或听,道听途说都可以,但是一定是深刻影响过你,它厚实,而且丰富,要多样化,并且一定要带上阅读能力。没有阅历的人,光是自己经历过的这些事,他总是有局限性的,有一句话就是说读一本书,就像是来到了井台上张望下天空。我们生活都是有局限性的,然后我们读书的时候,就要看看别人,秦始皇什么的,莎士比亚什么的,南美文学什么的,我们好像是看到了一个自己和自己空间完全以外的什么东西,然后我们还要回到底下去吃饭睡觉挣钱,所以阅读和艺术给人一种开阔。” 让人好奇,是什么样子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微信读书上线濮存昕的自传《濮存晰:我和我的角色》后第一时间去读了。 是自己写的,平实得像流水账。 就像濮存晰评论自己主演的《一轮明月》:“《一轮明月》也可以理解为一部“流水账”,但是谁敢不“流水账”?我觉得文艺的传’播一定要通俗,所谓的“通俗”就是跟人家交流的时候别拿高深去交流,‘是真佛只说家常是句佳言。” 倒也文如其人。 是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同和准确的定位。 自我认同是你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去往何方,以及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认识的一个状态。 比如认同良好的家风教养给予自己的优良的成长土壤;比如包容自己利用出名给家庭改善条件的名利心;比如推崇天野老师是有高级趣味的人;比如记一辈子的摄影师的马后炮;比如坦率的承认自己在某次表演中显得苍白缺少表现力或自己的话剧表演风格浓重确实不适电视风格;比如再三真诚的拒绝成为人艺的副院长;再比如他认为自己上不到第三层,我在二层和三层之间的楼梯上向上张望。 丰子恺先生在厦门养正院为弘一大师做的演讲中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则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也便可满足了。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第二层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所以会看到他对演戏的敬畏和真诚,而这又突破了他的局限提升了他,毕竟往来无白丁更无国界。
濮存昕是个神奇的所在,他患过小儿麻痹症,当过知青,参过军,演过话剧,拍过影视片,还参加了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人生路上,硕果累累,获奖无数。 这本书是一部自传,濮存昕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了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探索、创新和思考。通过对演员和角色关系的深入阐释,不仅让读者深度了解演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戏剧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引发几代人的共鸣。 濮存昕在六十岁那年为自己的人生总结了六个字:玩、学、做、悟、舍、了。耐人寻味,堪称经典💐💐💐
濮存昕先生,一生的经历,阅历,追求,超越自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艺术大师,很多老一辈大家常伴左右给予鞭笞,耳提面命,面授机宜,经典《封神榜》的蓝天野老师,苏民老师,还有很多前辈,或多或少的塑造,加之濮存昕先生自我的渴求,严厉要求自己,终成一代大家。
只有能够实现阶层跨越后,过往吃过的种种苦难,才会成为人生经历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否则,吃苦就是吃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毕竟没有人愿意吃一辈子的苦;从北大荒知青,成为北京人艺副院长、中国戏剧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不忘成长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各位前辈、先生,心怀感恩,成就斐然!能够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作者,无疑是幸福的!
“濮粉”眼中的濮存昕(散文) 文/王仁荣 一 濮存昕与苏州有缘。当年他主演的电影《鲁迅》,重头戏就是在如今的苏州大学(本部)拍的,感动了苏大师生。 这两年他还来过两次。2001年初,他领衔来苏州演出话剧《林则徐》,我欣赏了演出。谢幕后,乘吴市长等领导慰问剧组之际,混上舞台,见到了妆容未卸的“林大人”,与他握了手。 今年“七一”为我党102华诞,濮存昕当日下午,在园区的金鸡湖音乐厅作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签名售书,受到众多“濮迷”热捧,入场券一票难求。这本书就是他的新作《我和我的角色》。 那天因家里有急事,未能赶早登录“苏交”官微,错失了因此前写下篇幅不短的留言而获赠的讲座入场券,我后悔莫及。 好在之东隅,收之桑榆。三天后在《微信读书》平台上,意外发现濮老师的这本新作上架了。天遂人愿、喜出望外,当即收入个人书架。 二 读濮存昕新作《我和我的角色》,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从书中得知,此前他还写过两本书,钦佩其笔耕章法有度、功力着实不浅。 我读的很是认真,很是投入,生怕有遗漏。浏览时兴致勃勃,掩卷后收获多多。遇到精彩或感人之处,便乘兴记下笔记。先后留下27则笔记、写下两篇杂谈,累计洋洋数千言。今晨,终结阅读,画圆了句号。 濮存昕人品好,演技好,还多才多艺。受“文革”摧残,他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勤学、勤奋,再加有着家学渊源和父亲遗传基因的“加持”,靠锲而不舍自学成才,跻身于学问家、表演艺术大家之列。他的书画笔锋含蓄,速写点睛素描传神。新作中,文字流畅娓娓道来,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读之,就如同他坐在我对面,茗香茶、忆往事、聊家常,开玩笑…… 今日的濮存昕,虽步入古稀之年,但在无数喜欢他的观众心底,依旧如日中天,神采奕奕。我虽比他小两岁,却是他的忠实粉丝。都是“奔七”的人了,还扎扎实实过了一把追星的瘾。 三 濮存昕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当然,应该在前面冠以“人民”二字。在我这个老粉丝眼中,他是当代中国话剧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秉持以社会做为人生大舞台,坚定执着地传播慈爱、竭尽全力地释放正能。他是最为称职、最有亲和力的公益活动“形象大使”。尽管他始终以低调的“宣传员”姿态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公众的视野里,可是在艾滋病受害者、麻风病患者、受惠于“希望工程”的各民族孩子们心目中,他就是最圣洁的“天使”、就是最和煦的春风、就是最值得信赖的亲人…… 回顾他的成名成家,虽有着先天的有利因素,但更重要地是来自后天的加倍努力。今天的他学富五车,气质不凡。 濮存昕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于到了苛刻的程度。对所饰演的角色仔细揣摩,精准把握,深入人物心底,与人物形神合一。他所饰演的角色,形象是鲜明的、是立体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充分彰显出个性的,是观众难以忘却的…… 四 濮存昕在影视中、在舞台上所成功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他拥有千百万的观众,无数人视他为诗仙李白的化身,长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视他为鲁迅先生的化身,直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视他为弘一法师的化身,偈语“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视他为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化身,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濮存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观众的信赖,社会的尊重,媒体的褒奖。他坦诚待人、言出必行,台前幕后、表里如一;他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恭敬求教、不耻下问;他铭记和感念师长,铭记和感念每一位帮助过他、扶持过他的人,珍藏滴水之恩,还以涌泉相报。 我深信:在接下来沐浴夕阳红的日子里,他不会停止向着艺术高峰继续攀登的脚步,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信念已经融化于血液中;他会在舍不得离开的舞台上,继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奉献新的经典! 对攀登者来说,追求新高度就能拥抱未来,就会增生动力,就是人生最好的归宿。濮存昕就是这样一位志存高远,从来不知疲倦,敢于向任何不可能、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的攀登者! 踏平坎坷成大道。濮存昕脚下的路,必定会愈走愈宽广! □ ——7月9日上午写于苏州
《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是著名演员濮存昕的自传。作者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了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探索、创新和思考。通过对演员和角色关系的深入阐释,不仅让读者深度了解演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戏剧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引发几代人的共鸣。
非常喜欢濮存昕 真诚 扎实 文如其人
没想到濮存都已经七十岁了 之前上班租房子都在灯市口附近 早上起来上班赶公交车可以看到排了一夜队买茶馆话剧票的人 住了好几年一直想着带着以前那个人去看一场话剧 最后不知什么原因也没有看成 最终也来自走开了彼此 书中提到很多灯市口周边的地名 想起来一些往事 也是一种看书得来的感受 名人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 普通的我想起来 虽不会起笔 倒也不影响往事历历在目 看看现在的自己也不免有一种几种情绪涌上来 但凡有点说得出的成就的人 都有一些非同凡响的经历 大概是真的是这些经历过的事情筑就了后来的成就 还有面对生活中事情处事不惊的态度 正如书名 书中讲到了很多他演的角色 李尔王 李叔同 鲁迅 鲁迅那张海报很早之前就看过 佩服 演话剧的对人物特点的拿捏 只能说是神似 现在看电视剧都流行一种常识 演过话剧的演技都要比其他的好 比如梁冠华 袁泉 李雪健 王学圻 吴刚 希望多一点真诚的演员 听说王宝强导演的新作八角笼中 最大的特点就真诚 应该去看看
闲说菜园 春节假期就要结束了,四天在单位值守、四天回县城陪父母过节,一直没上菜园转悠,也不知菜园的花草菜蔬长势如何?于是信步上楼进入我的楼顶园子,但见两盆梅花已然怒放多时,盆下凋零着一层花瓣,与最美的花期失之交臂,上月刚下冰雪时还含苞待开,如今已成昨日落红,“错过花期因自误,惆怅佳期又一年”! 白菜、冬青已经抽条开花,播撒种子时过密,又没有及时去间苗打理,导致今年长势拥挤瘦弱,加之我和妻子平时庸懒家里很少开伙,所种的白菜青菜也很少采摘食用,以致把菜当花来种了。包菜也种得太拥挤了,前期刚种下时,首茬嫩叶被成群的鸟雀啄食,影响了包菜的长势,加上施肥不足就长成目前这种“迷你型”的样子。萝卜长势尚可,但我清晰的记得播撒种子时胡萝卜、白萝卜两个品种都播了,如今长出来的只有白萝卜没有胡萝卜,或许是胡萝卜的种子出现问题或许是其他不为我知的原因。大蒜播种得有些晚,也许是错过了时令,也许是疏于打理,没及时除草施肥,长势太弱,掩没在一片杂草众里。 总之,这个冬季菜园里蔬菜长势普遍差于往年,源于自己杂事缠身,投入的精力不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曾事农桑,念此私自愧”,香山居士的这句诗词是我当下心情的写照。
2019年8月1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舞台大幕开启,蓝天野、吕中、濮存昕三位艺术家深情诵读起《我和我的祖国》。 濮存昕从艺多年,出演过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如:《英雄无悔》中的高天,《三国演义》里的孙策,《闯关东》里的魏德明,《推拿》里的沙复明等等。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接触话剧的优秀演员之一,70岁的濮存昕依然致力于发展中国话剧。他曾在一档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希望以后中国提起话剧,不再仅仅是莎士比亚。世界提起话剧,不再只是西方文化。我愿意为中国文化与话剧的基因融合,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热。” 在这本《我和我的角色》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濮存昕。他为了表演,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这都被世人一一看在眼里。纵观濮存昕的一生,可谓将“责任于心,孝顺于行”这八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弟弟不幸离世,父亲患病住院,濮存昕也从未抱怨过,反而尽心尽力照顾家人,甚至不惜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演戏到做人都是修行”。他用一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句话,也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借用一句非常老套的话:濮存昕是一位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很喜欢书里提到的老一辈艺术家蓝天野、于是之和苏民,无论是艺术追求上还是做人上都无可挑剔,君子典范。书里用整一章写了与大导林兆华的合作往事,能感受到人艺内部传统与创新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亦或冲突?挺有意思。另外书里还提到两次天赋型选手梁冠华宋丹丹和是之老师的偏爱,作为兢兢业业努力型选手的濮哥,感觉没有完全释然😃 这本书濮哥写的认真又平实,全书很多感性少了点思考,但还是读的津津有味,最喜欢濮哥父亲苏民老先生的“桨去水合”,回味无穷。另外,巨迷人艺的那些老剧目,茶馆现场看过很多遍,老电影很反复看过很多遍,这可能和也我从小就是老舍迷有关。但的确欣赏不了人艺和濮哥的外国剧,闹腾且逻辑太简单少共鸣。努力一辈子,只要无愧于心就好,保持真诚学习的开放心态,切实的自我肯定最重要。
几乎称得上功成名就、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濮老师对表演艺术,特别是对话剧表演艺术孜孜以求的努力和有目共睹的奉献,其精神难能可贵。 在快餐艺术甚嚣尘上的当今文化市场,话剧似乎越发不得宠了,这并不奇怪。然而,却难为了濮老师们。坚守己不易,创新何其难!必须要为濮老师们的辛勤和执着点赞! 可能是对作者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太过熟悉和了解,因而在读濮老师这部回忆录时,总用高标准要求,总觉得文章似乎平淡温雅有余,波澜起伏不足。好像大厨给上了一盘材质上好、油光铮亮的北京烤鸭,却不给葱丝和酱料,食两口就左顾右盼地分神了…… 这年头,读者比食客更难伺候了,挑剔成了毛病了哈哈!
《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是自传性作品,全书基本以传主的生命为轴,分十五章,平实地回顾了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和事,融入了他对家庭的回忆、对艺术的探索、对人生的品味,真情实感和严肃反思交织。这部具有浓厚励志色彩的传记作品,同时折射了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极易引发几代人的共鸣。全书图文并茂,既有鲜为人知的历史回忆,又有首次公开的高清大图。
又一位“老三届”,演出了不一样人生的濮存昕老师。完整的演员传记,算是第一本,“高天”的印象已模糊,“抗艾宣传员”的形象倒是很深刻。书的内容和濮老师的形象很一致,正派,中规中矩,一切似乎是按部就班,又是命中注定,家庭的因素,个人的努力,应该都有,当然,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没看过濮老师的话剧,更属外行,演技无法评价,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初中的男生来说,不简单,一手好字和手稿都可加分,古语“戏子无情”,文中的“濮哥”可是真性情,无论是假病回城,还是头回作为副院长“出丑”,作者毫不讳言;文中对父亲、师长、同事,都是温情流露,真诚待人,一个很早走上市场的演员,而没有迷失自己,保留一分真实,一分淡然,值得称道!
其实是够不上推荐的 但我对小濮有滤镜 他的话剧我看过四五个吧 几乎都不喜欢 伊凡诺夫是最不喜欢的 建筑大师真是气死我了演的啥玩意儿啊 看完原著剧本就更不喜欢了 时代剧 比如窝头会馆家什么的 就还好 但与何冰丹丹比较时 当然这个比较仿佛有点跨界感 但真的神奇 丹丹吧 演电视剧特别嘴碎 啥都一样的感觉 但她的话剧 真是太捉人了 你看着他就把什么都忘了 可小濮 哈哈哈 不是不好 而是 他演啥都没有脱了自己 他就一个路子 来来往往的路子 他更适合少年维特的烦恼那种本子 可我喜欢小濮的气质 那是很多很多天赋和外在影响给他的 也许他难逃商业 但你就是觉得 他的世俗里有一抹高贵 他的心 温柔又慈悲 滤镜啊滤镜
去年聊天互动类节目《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请了濮存晰和李光复。 那场对话,李光复说话的劲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热爱和眼里有光,并理解了什么叫对某一行业有天赋。 但是濮存晰的这段话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厚的生活积累,他是要实实在在的,他有不吐不快的积累,那个积累是经历和想象或听,道听途说都可以,但是一定是深刻影响过你,它厚实,而且丰富,要多样化,并且一定要带上阅读能力。没有阅历的人,光是自己经历过的这些事,他总是有局限性的,有一句话就是说读一本书,就像是来到了井台上张望下天空。我们生活都是有局限性的,然后我们读书的时候,就要看看别人,秦始皇什么的,莎士比亚什么的,南美文学什么的,我们好像是看到了一个自己和自己空间完全以外的什么东西,然后我们还要回到底下去吃饭睡觉挣钱,所以阅读和艺术给人一种开阔。” 让人好奇,是什么样子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微信读书上线濮存昕的自传《濮存晰:我和我的角色》后第一时间去读了。 是自己写的,平实得像流水账。 就像濮存晰评论自己主演的《一轮明月》:“《一轮明月》也可以理解为一部“流水账”,但是谁敢不“流水账”?我觉得文艺的传’播一定要通俗,所谓的“通俗”就是跟人家交流的时候别拿高深去交流,‘是真佛只说家常是句佳言。” 倒也文如其人。 是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同和准确的定位。 自我认同是你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去往何方,以及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认识的一个状态。 比如认同良好的家风教养给予自己的优良的成长土壤;比如包容自己利用出名给家庭改善条件的名利心;比如推崇天野老师是有高级趣味的人;比如记一辈子的摄影师的马后炮;比如坦率的承认自己在某次表演中显得苍白缺少表现力或自己的话剧表演风格浓重确实不适电视风格;比如再三真诚的拒绝成为人艺的副院长;再比如他认为自己上不到第三层,我在二层和三层之间的楼梯上向上张望。 丰子恺先生在厦门养正院为弘一大师做的演讲中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则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也便可满足了。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第二层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所以会看到他对演戏的敬畏和真诚,而这又突破了他的局限提升了他,毕竟往来无白丁更无国界。
濮存昕是个神奇的所在,他患过小儿麻痹症,当过知青,参过军,演过话剧,拍过影视片,还参加了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人生路上,硕果累累,获奖无数。 这本书是一部自传,濮存昕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了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探索、创新和思考。通过对演员和角色关系的深入阐释,不仅让读者深度了解演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戏剧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引发几代人的共鸣。 濮存昕在六十岁那年为自己的人生总结了六个字:玩、学、做、悟、舍、了。耐人寻味,堪称经典💐💐💐
濮存昕先生,一生的经历,阅历,追求,超越自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艺术大师,很多老一辈大家常伴左右给予鞭笞,耳提面命,面授机宜,经典《封神榜》的蓝天野老师,苏民老师,还有很多前辈,或多或少的塑造,加之濮存昕先生自我的渴求,严厉要求自己,终成一代大家。
只有能够实现阶层跨越后,过往吃过的种种苦难,才会成为人生经历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否则,吃苦就是吃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毕竟没有人愿意吃一辈子的苦;从北大荒知青,成为北京人艺副院长、中国戏剧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不忘成长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各位前辈、先生,心怀感恩,成就斐然!能够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作者,无疑是幸福的!
“濮粉”眼中的濮存昕(散文) 文/王仁荣 一 濮存昕与苏州有缘。当年他主演的电影《鲁迅》,重头戏就是在如今的苏州大学(本部)拍的,感动了苏大师生。 这两年他还来过两次。2001年初,他领衔来苏州演出话剧《林则徐》,我欣赏了演出。谢幕后,乘吴市长等领导慰问剧组之际,混上舞台,见到了妆容未卸的“林大人”,与他握了手。 今年“七一”为我党102华诞,濮存昕当日下午,在园区的金鸡湖音乐厅作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签名售书,受到众多“濮迷”热捧,入场券一票难求。这本书就是他的新作《我和我的角色》。 那天因家里有急事,未能赶早登录“苏交”官微,错失了因此前写下篇幅不短的留言而获赠的讲座入场券,我后悔莫及。 好在之东隅,收之桑榆。三天后在《微信读书》平台上,意外发现濮老师的这本新作上架了。天遂人愿、喜出望外,当即收入个人书架。 二 读濮存昕新作《我和我的角色》,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从书中得知,此前他还写过两本书,钦佩其笔耕章法有度、功力着实不浅。 我读的很是认真,很是投入,生怕有遗漏。浏览时兴致勃勃,掩卷后收获多多。遇到精彩或感人之处,便乘兴记下笔记。先后留下27则笔记、写下两篇杂谈,累计洋洋数千言。今晨,终结阅读,画圆了句号。 濮存昕人品好,演技好,还多才多艺。受“文革”摧残,他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勤学、勤奋,再加有着家学渊源和父亲遗传基因的“加持”,靠锲而不舍自学成才,跻身于学问家、表演艺术大家之列。他的书画笔锋含蓄,速写点睛素描传神。新作中,文字流畅娓娓道来,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读之,就如同他坐在我对面,茗香茶、忆往事、聊家常,开玩笑…… 今日的濮存昕,虽步入古稀之年,但在无数喜欢他的观众心底,依旧如日中天,神采奕奕。我虽比他小两岁,却是他的忠实粉丝。都是“奔七”的人了,还扎扎实实过了一把追星的瘾。 三 濮存昕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当然,应该在前面冠以“人民”二字。在我这个老粉丝眼中,他是当代中国话剧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秉持以社会做为人生大舞台,坚定执着地传播慈爱、竭尽全力地释放正能。他是最为称职、最有亲和力的公益活动“形象大使”。尽管他始终以低调的“宣传员”姿态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公众的视野里,可是在艾滋病受害者、麻风病患者、受惠于“希望工程”的各民族孩子们心目中,他就是最圣洁的“天使”、就是最和煦的春风、就是最值得信赖的亲人…… 回顾他的成名成家,虽有着先天的有利因素,但更重要地是来自后天的加倍努力。今天的他学富五车,气质不凡。 濮存昕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于到了苛刻的程度。对所饰演的角色仔细揣摩,精准把握,深入人物心底,与人物形神合一。他所饰演的角色,形象是鲜明的、是立体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充分彰显出个性的,是观众难以忘却的…… 四 濮存昕在影视中、在舞台上所成功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他拥有千百万的观众,无数人视他为诗仙李白的化身,长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视他为鲁迅先生的化身,直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视他为弘一法师的化身,偈语“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视他为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化身,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濮存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观众的信赖,社会的尊重,媒体的褒奖。他坦诚待人、言出必行,台前幕后、表里如一;他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恭敬求教、不耻下问;他铭记和感念师长,铭记和感念每一位帮助过他、扶持过他的人,珍藏滴水之恩,还以涌泉相报。 我深信:在接下来沐浴夕阳红的日子里,他不会停止向着艺术高峰继续攀登的脚步,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信念已经融化于血液中;他会在舍不得离开的舞台上,继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奉献新的经典! 对攀登者来说,追求新高度就能拥抱未来,就会增生动力,就是人生最好的归宿。濮存昕就是这样一位志存高远,从来不知疲倦,敢于向任何不可能、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的攀登者! 踏平坎坷成大道。濮存昕脚下的路,必定会愈走愈宽广! □ ——7月9日上午写于苏州
《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是著名演员濮存昕的自传。作者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了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探索、创新和思考。通过对演员和角色关系的深入阐释,不仅让读者深度了解演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戏剧艺术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发展进程,引发几代人的共鸣。
非常喜欢濮存昕 真诚 扎实 文如其人
没想到濮存都已经七十岁了 之前上班租房子都在灯市口附近 早上起来上班赶公交车可以看到排了一夜队买茶馆话剧票的人 住了好几年一直想着带着以前那个人去看一场话剧 最后不知什么原因也没有看成 最终也来自走开了彼此 书中提到很多灯市口周边的地名 想起来一些往事 也是一种看书得来的感受 名人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 普通的我想起来 虽不会起笔 倒也不影响往事历历在目 看看现在的自己也不免有一种几种情绪涌上来 但凡有点说得出的成就的人 都有一些非同凡响的经历 大概是真的是这些经历过的事情筑就了后来的成就 还有面对生活中事情处事不惊的态度 正如书名 书中讲到了很多他演的角色 李尔王 李叔同 鲁迅 鲁迅那张海报很早之前就看过 佩服 演话剧的对人物特点的拿捏 只能说是神似 现在看电视剧都流行一种常识 演过话剧的演技都要比其他的好 比如梁冠华 袁泉 李雪健 王学圻 吴刚 希望多一点真诚的演员 听说王宝强导演的新作八角笼中 最大的特点就真诚 应该去看看
闲说菜园 春节假期就要结束了,四天在单位值守、四天回县城陪父母过节,一直没上菜园转悠,也不知菜园的花草菜蔬长势如何?于是信步上楼进入我的楼顶园子,但见两盆梅花已然怒放多时,盆下凋零着一层花瓣,与最美的花期失之交臂,上月刚下冰雪时还含苞待开,如今已成昨日落红,“错过花期因自误,惆怅佳期又一年”! 白菜、冬青已经抽条开花,播撒种子时过密,又没有及时去间苗打理,导致今年长势拥挤瘦弱,加之我和妻子平时庸懒家里很少开伙,所种的白菜青菜也很少采摘食用,以致把菜当花来种了。包菜也种得太拥挤了,前期刚种下时,首茬嫩叶被成群的鸟雀啄食,影响了包菜的长势,加上施肥不足就长成目前这种“迷你型”的样子。萝卜长势尚可,但我清晰的记得播撒种子时胡萝卜、白萝卜两个品种都播了,如今长出来的只有白萝卜没有胡萝卜,或许是胡萝卜的种子出现问题或许是其他不为我知的原因。大蒜播种得有些晚,也许是错过了时令,也许是疏于打理,没及时除草施肥,长势太弱,掩没在一片杂草众里。 总之,这个冬季菜园里蔬菜长势普遍差于往年,源于自己杂事缠身,投入的精力不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曾事农桑,念此私自愧”,香山居士的这句诗词是我当下心情的写照。
2019年8月1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舞台大幕开启,蓝天野、吕中、濮存昕三位艺术家深情诵读起《我和我的祖国》。 濮存昕从艺多年,出演过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如:《英雄无悔》中的高天,《三国演义》里的孙策,《闯关东》里的魏德明,《推拿》里的沙复明等等。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接触话剧的优秀演员之一,70岁的濮存昕依然致力于发展中国话剧。他曾在一档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希望以后中国提起话剧,不再仅仅是莎士比亚。世界提起话剧,不再只是西方文化。我愿意为中国文化与话剧的基因融合,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热。” 在这本《我和我的角色》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濮存昕。他为了表演,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这都被世人一一看在眼里。纵观濮存昕的一生,可谓将“责任于心,孝顺于行”这八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弟弟不幸离世,父亲患病住院,濮存昕也从未抱怨过,反而尽心尽力照顾家人,甚至不惜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演戏到做人都是修行”。他用一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句话,也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借用一句非常老套的话:濮存昕是一位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很喜欢书里提到的老一辈艺术家蓝天野、于是之和苏民,无论是艺术追求上还是做人上都无可挑剔,君子典范。书里用整一章写了与大导林兆华的合作往事,能感受到人艺内部传统与创新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亦或冲突?挺有意思。另外书里还提到两次天赋型选手梁冠华宋丹丹和是之老师的偏爱,作为兢兢业业努力型选手的濮哥,感觉没有完全释然😃 这本书濮哥写的认真又平实,全书很多感性少了点思考,但还是读的津津有味,最喜欢濮哥父亲苏民老先生的“桨去水合”,回味无穷。另外,巨迷人艺的那些老剧目,茶馆现场看过很多遍,老电影很反复看过很多遍,这可能和也我从小就是老舍迷有关。但的确欣赏不了人艺和濮哥的外国剧,闹腾且逻辑太简单少共鸣。努力一辈子,只要无愧于心就好,保持真诚学习的开放心态,切实的自我肯定最重要。
几乎称得上功成名就、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濮老师对表演艺术,特别是对话剧表演艺术孜孜以求的努力和有目共睹的奉献,其精神难能可贵。 在快餐艺术甚嚣尘上的当今文化市场,话剧似乎越发不得宠了,这并不奇怪。然而,却难为了濮老师们。坚守己不易,创新何其难!必须要为濮老师们的辛勤和执着点赞! 可能是对作者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太过熟悉和了解,因而在读濮老师这部回忆录时,总用高标准要求,总觉得文章似乎平淡温雅有余,波澜起伏不足。好像大厨给上了一盘材质上好、油光铮亮的北京烤鸭,却不给葱丝和酱料,食两口就左顾右盼地分神了…… 这年头,读者比食客更难伺候了,挑剔成了毛病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