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没啥亮点,唯一的亮点是增加了对马东的了解,看到他反客为主,甚至有点小开心;蔡澜先生的红尘观印象深刻,活得洒脱、自在;汪先生太假了,不知道他公司员工的真实感觉;诞总也有点出风头,看到他说自己是作家,有点受不了;王石先生太遥远了,高度不一样,又是珠峰,又是哈佛重生,还有当兵、工农兵大学生,还有那么大一万科,放弃了,几世为人,步步领先。
这本基本是靠着前三本都读了,剩着一本不读不得劲,然后上下班路上和晚上洗漱把它听完了。主打一个拓宽眼界,看看不同行业,不同人与想法就行。 现在这个快餐时代,屏幕里三分钟表演的刻板印象确实害人。但这样带着偏见与引导的访谈人,也不见得能将访谈做得舒适而深度。 这一期不怎么喜欢,觉得许知远有股子旧时代的偏激与固执(不是可贵的坚守与执着)。可能我离那个时代太远,阅历也浅,唱挽歌的人让我感到不适,特别是当他用这种方式来访谈,非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问别人为什么显得荒唐而短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人生的意义不是只有一种高见,甚至意义本身是否对所有人都必要让我存疑。 他带有太明显的喜好偏见也让我觉得他有点孔乙己的长衫,过了气候而不自知。自命清高的宽容显得老旧而刻薄。 当然我被承认,我带着主观的偏好,不太喜欢他的这种不入世的坦然真实,而更喜欢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碰着却又能诙谐相处的人,少些悲愤、嫌弃与拒绝,多些自我的和解。 自洽在我看来是很厉害的状态。 知世故而不世故,入世而不入俗。
《十三邀4》记录了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的深入对话,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对话解释了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较全面的画像。 目前看完了《十三邀》1和4,一本关于艺术创作一本关于商业等热点,都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东西。以前也看过关于政治关于商业的一些自传,但是还是被《十三邀》的内容自由度和广度高度给惊到了,很开心在4里面看到这些浪潮人物都拥有极强的社会感,但是带给我的思考🤔(也是昨天随手翻阅的一本小说看到的)是从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看透社会,再是适应这个体系。这一套到底是应该还是无奈? 在《十三邀》里你可以看到许知远与其它被采访者的思想的碰撞,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的碰撞,其实可以激发人的思考,它可能会产生一些原来两者都没有的东西,这些过程真的很酷!
“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这个副标题写的真的很好。 这本书里,和马东的采访很出名,我也因此第一次听说“十三邀”这个节目,不过真正看还是因为李诞这一期节目,并且专门找了完整版三个小时的采访视频看。 那个时候对李诞很好奇,除了喜欢他的脱口秀,还喜欢他发在微博的那些小诗。 因为这期节目,进而成为十三邀的忠实观众。某种意义上,许知远老师像是诞总的反面,不过两个人的语言中都带着某种真诚。 我喜欢这种真诚。 这个时代需要真诚的表达者,尽管可能被认为是“装”,“油腻”。 说回这本书,以现在的时间看这本书里被采访的人物,多少有些物是人非之感,不过我相信他们在表达时起码做到了50%真诚的表达。马东只有5%的人在历史上留下声音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蔡澜先生的“享乐主义”我不接受但理解;王小川对于技术的崇拜我心中也同样存在,但我却摆脱不了对技术的担忧;刘畅女士在采访里意外的真诚可爱,让人惊喜;薇娅助农的面孔和现实里偷税漏税的面孔,又哪个是真?或许两个都是吧;诞总的“虚无”,这一段采访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但估计是等不来下一次的咖啡时刻了;还有最后的二元次篇章,许老师是真的很不了解二次元了,封面的和两位二次元女生在车里的照片,莫名给我一种喜感。 最后希望十三邀能早日更新,尤其期待和费翔和采访成书,也希望书中的内容能有更大的信息量,而不仅仅是节目的文字复现。
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份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情绪。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许知远 (哦,这就是喜欢读“十三邀1、2、3、4的理由😊)
685(2024No.7)1.28-31听完,还好吧,访谈的人物比较多元化。对马东罗振宇的访谈比较深刻,想不到居然还有万峰的访谈,妥妥的青春回忆啊。❤️🔥
喜欢马东,罗振宇,李诞这几篇,是踏实的去潜入生活里翻涌起浪花的人,在扁平的文字对话里竟然也能感受到那种你来我往的话锋,不锐利,不狡猾,够精准,贴着心底最薄弱的不怎么愿意面对的那块狠狠撞了一把。李诞和许知远的对话话题始终是漂浮着的,每次随着话题拔高,都有李诞把姿态扔石头砸下来,如何面对生活本身,不是让你迎难而上,而是接受选择,被社会选择,被选择,选择它,接受这回事,我为什么这么开心,因为我生活在浅薄里,已经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啦,虽然你的思想里有我很多不喜欢的东西,但我尊重你,反教条反虚无反那些将人性束以高墙的形式,时代本身是一个大锅,它煮沸一切,是一条时刻湍急的河流,人和事都是置于最不起眼的沙石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只要是真诚的,不虚妄的,没法定义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百年过后还留下的。
许:你看过父亲跟别人过招吗? 叶准:没有。 许:从来没有? 叶准:不多的,叶问不喜欢打架。 许:那这过程应该有点痛苦吧? 蔡澜:有,但是不讲了。 许:你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吗? 王石:我不是个好父亲。 许:对你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汪建: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
看完了全部四本,喜欢顺序的话是3124 既会因为第三本觉得买了这套很值,又会因为第二本和第四本觉得还好没看这个节目。在五六月交织的季节看完了这套访谈对话,也算是对大学时期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一个交代吧。
『十三邀』系列四本一起读完,深感到文字的魅力,也体会到语言的多样性和多义性。有时候许老师的问题深刻,受访者回答的浅薄,有时候许老师的问题显得或是不很专业,受访者回答的透彻。其实访谈的度很难拿捏,整体上来说最喜欢的是「第三本」,但个别受访者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很盛气凌人,这样消解了自身作为「文化人」的一种意义。
听大咖对话受益良多
挑着看的,马东yyds,是马东东的一个小迷粉。 借此摘录我的读书感想 马东: 1.第一次听到一个词叫底色悲凉是来自马东之言。 细细听来,这个词准确表达了我和他。我的底色也是如此悲凉,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底色都是悲凉的。 资源是稀缺的就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得到那仅有的物资,大多数人面对的却是无尽的苦楚和绝望。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这句话是没错的,错的只是那些含着金汤勺长大,不用顾忌生计的极少数。 2.曾经我以为每个时代的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是变化的,有改进的。 听了马东之言,才发现,一切都没变,人们追求娱乐,取向娱乐的本质没有变,变得只不过是娱乐的形式罢了。 过去是琴棋书画,而今是游戏影视。 过去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识字,而今虽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也识了字,但并不代表人们就此追求精致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进。 3.我们应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对待历史,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过去看过去。现在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只是行动者,而过去的角度我们能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到周围的环境。 例如过去写诗看似是非常高尚的事情,但放在过去,只不过是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罢了。 4.对待世界的态度:看破红尘而不红尘。 5.追求:每天不断寻求些新鲜感刺激多巴胺带来快乐。
有我欣赏的王石,但某些答话明显不如他出的书;认识了汪建,没承想王石也加入其华大,这个吸引力看来不一般;号称机器和Al带路党的王小川,与马云、汪建不同,对话一场,不知有多少火花;李诞的本色、马东的调调倒可以一起涮涮许知远,应该有更多精采呵!
这一辑聊的泛泛了。 几个媒体人、娱乐圈,“太会说了”~
《十三邀4》,因为预期够低反倒有些惊喜,这第4册似乎是追逐商业、娱乐、互联网前沿的,毋宁说是定位在许知远本人搞不懂的领域,与十几个搞不懂的人对谈,碰撞,谈出火花、碰撞和矛盾、彷徨,也因此反观了许知远自身,是4册里许知远本人形象最鲜活的一册。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叶准是叶问之子,有点奇怪,咏春武术的演变,也从反叛者之技,一变为富家子弟技艺,又变为承载更大东西的载体。王石篇是宾主尽欢,双方都做足了准备,提炼了在哈佛求学磨炼更甚于攀爬珠峰,企业家精神等,像第三册的知识分子对谈。但蔡澜篇,感到一股镜头下介于真诚与不真诚的矛盾,看似坦诚,但又狡猾,很多地方在乱喷,自保。马东、李诞篇章则更进一步,直接把许知远和嘉宾的矛盾、自身的矛盾甚至对话、辩论本身的矛盾展现,又因此展现而有解构意味,颇类他们的奇葩说、脱口秀等,自我解构,消解意义。这几个视频也是当时传播最广的,如丧,人间不值得等。值得回味的是访谈后这几年,他们都没有懈怠,在网络和视频中继续前行,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汪建篇则许知远更是被冒犯的厉害,是理工男的究极形态,科学主义教主。罗振宇篇也很坦诚,如何成长,如何借助实用主义,从县城到北京,到央视,到得到。王小川阐述搜狗、翻译的未来。刘畅是八零后女强人,百亿财富继承者。薇娅是电商女王。再看已是唏嘘。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仿佛是上个时代。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仿佛是某种未来。总之,都是碰撞,有的是早已熟悉套路的见招拆招。有的在消解,解构。也有矛盾,挣扎。似乎总有种谨慎乐观,在某些对谈的时刻,折射出不易察觉又别有意味的锋芒。一天速刷,今年第14本书。如上。
这集没啥亮点,唯一的亮点是增加了对马东的了解,看到他反客为主,甚至有点小开心;蔡澜先生的红尘观印象深刻,活得洒脱、自在;汪先生太假了,不知道他公司员工的真实感觉;诞总也有点出风头,看到他说自己是作家,有点受不了;王石先生太遥远了,高度不一样,又是珠峰,又是哈佛重生,还有当兵、工农兵大学生,还有那么大一万科,放弃了,几世为人,步步领先。
这本基本是靠着前三本都读了,剩着一本不读不得劲,然后上下班路上和晚上洗漱把它听完了。主打一个拓宽眼界,看看不同行业,不同人与想法就行。 现在这个快餐时代,屏幕里三分钟表演的刻板印象确实害人。但这样带着偏见与引导的访谈人,也不见得能将访谈做得舒适而深度。 这一期不怎么喜欢,觉得许知远有股子旧时代的偏激与固执(不是可贵的坚守与执着)。可能我离那个时代太远,阅历也浅,唱挽歌的人让我感到不适,特别是当他用这种方式来访谈,非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问别人为什么显得荒唐而短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人生的意义不是只有一种高见,甚至意义本身是否对所有人都必要让我存疑。 他带有太明显的喜好偏见也让我觉得他有点孔乙己的长衫,过了气候而不自知。自命清高的宽容显得老旧而刻薄。 当然我被承认,我带着主观的偏好,不太喜欢他的这种不入世的坦然真实,而更喜欢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碰着却又能诙谐相处的人,少些悲愤、嫌弃与拒绝,多些自我的和解。 自洽在我看来是很厉害的状态。 知世故而不世故,入世而不入俗。
《十三邀4》记录了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的深入对话,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对话解释了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较全面的画像。 目前看完了《十三邀》1和4,一本关于艺术创作一本关于商业等热点,都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东西。以前也看过关于政治关于商业的一些自传,但是还是被《十三邀》的内容自由度和广度高度给惊到了,很开心在4里面看到这些浪潮人物都拥有极强的社会感,但是带给我的思考🤔(也是昨天随手翻阅的一本小说看到的)是从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看透社会,再是适应这个体系。这一套到底是应该还是无奈? 在《十三邀》里你可以看到许知远与其它被采访者的思想的碰撞,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的碰撞,其实可以激发人的思考,它可能会产生一些原来两者都没有的东西,这些过程真的很酷!
“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这个副标题写的真的很好。 这本书里,和马东的采访很出名,我也因此第一次听说“十三邀”这个节目,不过真正看还是因为李诞这一期节目,并且专门找了完整版三个小时的采访视频看。 那个时候对李诞很好奇,除了喜欢他的脱口秀,还喜欢他发在微博的那些小诗。 因为这期节目,进而成为十三邀的忠实观众。某种意义上,许知远老师像是诞总的反面,不过两个人的语言中都带着某种真诚。 我喜欢这种真诚。 这个时代需要真诚的表达者,尽管可能被认为是“装”,“油腻”。 说回这本书,以现在的时间看这本书里被采访的人物,多少有些物是人非之感,不过我相信他们在表达时起码做到了50%真诚的表达。马东只有5%的人在历史上留下声音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蔡澜先生的“享乐主义”我不接受但理解;王小川对于技术的崇拜我心中也同样存在,但我却摆脱不了对技术的担忧;刘畅女士在采访里意外的真诚可爱,让人惊喜;薇娅助农的面孔和现实里偷税漏税的面孔,又哪个是真?或许两个都是吧;诞总的“虚无”,这一段采访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但估计是等不来下一次的咖啡时刻了;还有最后的二元次篇章,许老师是真的很不了解二次元了,封面的和两位二次元女生在车里的照片,莫名给我一种喜感。 最后希望十三邀能早日更新,尤其期待和费翔和采访成书,也希望书中的内容能有更大的信息量,而不仅仅是节目的文字复现。
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份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情绪。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许知远 (哦,这就是喜欢读“十三邀1、2、3、4的理由😊)
685(2024No.7)1.28-31听完,还好吧,访谈的人物比较多元化。对马东罗振宇的访谈比较深刻,想不到居然还有万峰的访谈,妥妥的青春回忆啊。❤️🔥
喜欢马东,罗振宇,李诞这几篇,是踏实的去潜入生活里翻涌起浪花的人,在扁平的文字对话里竟然也能感受到那种你来我往的话锋,不锐利,不狡猾,够精准,贴着心底最薄弱的不怎么愿意面对的那块狠狠撞了一把。李诞和许知远的对话话题始终是漂浮着的,每次随着话题拔高,都有李诞把姿态扔石头砸下来,如何面对生活本身,不是让你迎难而上,而是接受选择,被社会选择,被选择,选择它,接受这回事,我为什么这么开心,因为我生活在浅薄里,已经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啦,虽然你的思想里有我很多不喜欢的东西,但我尊重你,反教条反虚无反那些将人性束以高墙的形式,时代本身是一个大锅,它煮沸一切,是一条时刻湍急的河流,人和事都是置于最不起眼的沙石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只要是真诚的,不虚妄的,没法定义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百年过后还留下的。
许:你看过父亲跟别人过招吗? 叶准:没有。 许:从来没有? 叶准:不多的,叶问不喜欢打架。 许:那这过程应该有点痛苦吧? 蔡澜:有,但是不讲了。 许:你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吗? 王石:我不是个好父亲。 许:对你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汪建: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
看完了全部四本,喜欢顺序的话是3124 既会因为第三本觉得买了这套很值,又会因为第二本和第四本觉得还好没看这个节目。在五六月交织的季节看完了这套访谈对话,也算是对大学时期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一个交代吧。
『十三邀』系列四本一起读完,深感到文字的魅力,也体会到语言的多样性和多义性。有时候许老师的问题深刻,受访者回答的浅薄,有时候许老师的问题显得或是不很专业,受访者回答的透彻。其实访谈的度很难拿捏,整体上来说最喜欢的是「第三本」,但个别受访者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很盛气凌人,这样消解了自身作为「文化人」的一种意义。
听大咖对话受益良多
挑着看的,马东yyds,是马东东的一个小迷粉。 借此摘录我的读书感想 马东: 1.第一次听到一个词叫底色悲凉是来自马东之言。 细细听来,这个词准确表达了我和他。我的底色也是如此悲凉,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底色都是悲凉的。 资源是稀缺的就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得到那仅有的物资,大多数人面对的却是无尽的苦楚和绝望。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这句话是没错的,错的只是那些含着金汤勺长大,不用顾忌生计的极少数。 2.曾经我以为每个时代的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是变化的,有改进的。 听了马东之言,才发现,一切都没变,人们追求娱乐,取向娱乐的本质没有变,变得只不过是娱乐的形式罢了。 过去是琴棋书画,而今是游戏影视。 过去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识字,而今虽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也识了字,但并不代表人们就此追求精致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进。 3.我们应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对待历史,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过去看过去。现在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只是行动者,而过去的角度我们能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到周围的环境。 例如过去写诗看似是非常高尚的事情,但放在过去,只不过是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罢了。 4.对待世界的态度:看破红尘而不红尘。 5.追求:每天不断寻求些新鲜感刺激多巴胺带来快乐。
有我欣赏的王石,但某些答话明显不如他出的书;认识了汪建,没承想王石也加入其华大,这个吸引力看来不一般;号称机器和Al带路党的王小川,与马云、汪建不同,对话一场,不知有多少火花;李诞的本色、马东的调调倒可以一起涮涮许知远,应该有更多精采呵!
这一辑聊的泛泛了。 几个媒体人、娱乐圈,“太会说了”~
《十三邀4》,因为预期够低反倒有些惊喜,这第4册似乎是追逐商业、娱乐、互联网前沿的,毋宁说是定位在许知远本人搞不懂的领域,与十几个搞不懂的人对谈,碰撞,谈出火花、碰撞和矛盾、彷徨,也因此反观了许知远自身,是4册里许知远本人形象最鲜活的一册。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叶准是叶问之子,有点奇怪,咏春武术的演变,也从反叛者之技,一变为富家子弟技艺,又变为承载更大东西的载体。王石篇是宾主尽欢,双方都做足了准备,提炼了在哈佛求学磨炼更甚于攀爬珠峰,企业家精神等,像第三册的知识分子对谈。但蔡澜篇,感到一股镜头下介于真诚与不真诚的矛盾,看似坦诚,但又狡猾,很多地方在乱喷,自保。马东、李诞篇章则更进一步,直接把许知远和嘉宾的矛盾、自身的矛盾甚至对话、辩论本身的矛盾展现,又因此展现而有解构意味,颇类他们的奇葩说、脱口秀等,自我解构,消解意义。这几个视频也是当时传播最广的,如丧,人间不值得等。值得回味的是访谈后这几年,他们都没有懈怠,在网络和视频中继续前行,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汪建篇则许知远更是被冒犯的厉害,是理工男的究极形态,科学主义教主。罗振宇篇也很坦诚,如何成长,如何借助实用主义,从县城到北京,到央视,到得到。王小川阐述搜狗、翻译的未来。刘畅是八零后女强人,百亿财富继承者。薇娅是电商女王。再看已是唏嘘。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仿佛是上个时代。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仿佛是某种未来。总之,都是碰撞,有的是早已熟悉套路的见招拆招。有的在消解,解构。也有矛盾,挣扎。似乎总有种谨慎乐观,在某些对谈的时刻,折射出不易察觉又别有意味的锋芒。一天速刷,今年第14本书。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