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

许知远
许知远与15位国内外著名演艺界人士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时代偶像访谈录。从张艾嘉、罗大佑到张楚,从吴孟达、林志玲到李宇春,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影视、流行乐、摇滚、传统曲艺等多个领域。 偶像是如何造就的?在备受大众瞩目的生活中,个体将如何突围?在对话中,他们回顾着个人的成长起落与时代的浪潮来去,审视着自己身上“偶像”与“个体”两种身份意识的对撞,甚至坦诚着自我的“伤口”与欲望。他们被大众文化所塑造,也重新定义着大众文化。而在许知远以知识分子视角切入的严肃话题里,他们也贡献着自己对娱乐工业与时代精神状
Mr.H

这一集以明星为主,也许平时过于光鲜,平时的“符号”相对没那么动人,还是喜欢“慢半拍”的倪大宏,有才的罗大佑,还有“大嘴”姚晨,最令人印象深刻,是这一集的亮点,承载家庭的京剧世家谭正岩,也挺不容易。

微微墨痕

倘若能把故事讲下去,我不介意一直在梦中。 太多的借口,太多的理由,太多的人某刻就是“少女小渔”。人总有追求自由的心,在张艾嘉身上能看到这颗灵动的心,不受年龄的束缚,不受眉眼的圈定,它总是自由自在。我想有很多人成为icon,但张艾嘉只有一个。 时光打磨机,把年少成名的张狂全部魔平棱角,一个人快速的被受瞩目,不一定是好事,愚者会迷失,智者会孤独。想起马云的一个短视频,不知道画了坨什么,视频中都是‘著名’书画家们的溢美之词,人活成这样,是不是都会想聋?知晓吴孟达的荧屏人设,就是和周星驰绑定,以前他还叫小周。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要学着装聋作哑,安静的做个小透明,拿盒饭的手没有任何与众不同。 吴孟达微笑的脸庞总是一副谄媚的笑,好似要讨好所有人。他说,人生就是一场超大的梦。70岁的时候试着做梦,他只是笑,笑那些小事有点疯狂,更有些傻,却又满怀憧憬的样子。 陈冲应该是本册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了,从《天浴》开始,我就被这位有才华的女演员圈粉,从《声临其境》中对《误杀》的一段配音,又被她炸裂的演技吸引,因为一个综艺圈了一部电影。果然,一切都是有迹可寻。她说“最好的事情都是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我是需要独处的人,没独处的话肯定我其他的感受就没了,因为太难做自己了,尤其在人跟前,太难做自己。(哽咽)”享受独处的人,视其为珍宝之地,灵魂安然之所。 当许知远问她:“岁月对你意味着什么呢?”陈冲坦然道:“岁月,就只是意味着岁月吧。” 不然呢? 看似简单的回复,却是最好的诠释。 在他人故事里穿行的许知远,好奇社会人的共性与个体差异;在不像明星的道路上做了一辈子跨界明星的张艾嘉;往事如梦,一人一生三重奏的吴孟达;悠悠岁月,一不小心成为一代台北人集体记忆的罗大佑;沉浸角色之中的黑木瞳;忙着超越苏大强的倪大红;过着最诗意人生的陈冲;坚守一颗不肯媚俗的心之张楚;骑马云游的于谦,一直有着一种内心的豁达与自在;被他形容有一种疏离诗意的俞飞鸿;这只是份工作的木村拓哉;做好"志玲姐姐"的林志玲;被动选择成长之路姚晨;成为一个符号迷失自我的李宇春;“角儿”没有光,只有萤萤之火的谭门。 从来没有什么应该与必然,所有的发生都存在偶然性,回首人生一些重要的选择,被当下简单的抉择,然后偶然成必然。 完 2022.07.22

缘客来

我是先读了《十三邀》系列的第一本和第三本后,再读的第二本。所以在写读书笔记或感想时,没法按照作者的安排进行。在我看来许知远的系列读本也是可以独立成书的。因为在这个系列中,许知远大概是按照访谈对象,而不是按照谈话时间的顺序归类成书的。比如本书的对象主要是演艺人员,中外均有。只是以中国人为主。 虽然每个受访对象,都很独特,都很有个性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怎么说呢,本书十多位受访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演艺人员木村拓哉。或者说,更准确的是与木村拓哉的谈话。因为我对木村并不了解。所有印象都来自记录于本书中的谈话内容。从两人的对话中,给我最深的感觉是他们的谈话有一种明显的生涩感。这种生涩感是在许与其他受访者谈话中比较少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仔细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许知远的很多问题得到的回答与我个人的预期不太一样。我所说的不一样并不是木村的回答有多么的古怪和不合常理,而是让我脑洞大开。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以为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对谈可能往往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生涩的成分。但是在与赫拉利的谈话中这种生涩味我就觉得明显的少很多。这可能与涉及的问题本身有关,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清晰明了的。比如许知远问赫对于其同性恋身份是否给他带来部分疏离感时,赫的回答简单而肯定。但是在木村的答案中,就有些不同了。比如,当问到“有没有期待过一个特别的角色”时,他的回答是“不是每个剧本和角色都是我非常中意的,但我想要的是饰演角色的机会,我是不应该提什么要求的。这不像你去餐厅点菜,你是没有选择权利的。”在国人的想像中,木村这样的大牌明星饰演角色的“机会”会少吗?难道他对所要出演的角色真的没有挑剔和选择吗?我想多少都会有吧。有,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嘛。大体而论,不同的人至少心里会有一点点权衡吧?区别也许只是程度会有点差别吧。木村之所以这么表达,显然要强调的是自己与他人并没有大的不同,面对“机会”自己并不可以任性。我相信他的话里还有其他的含义,包括权衡的过程和标准,只是不用明说。为什么我会有“生涩”感呢?我想会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日益的简单化,对问题的判断只习惯于二分法,即“确定”或“不确定”,“是”或“非”等等。实际上,即使确定或不确定在不同人那里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或“不太确定”,面对价值判断时,也非只有简单的“是与非”或“对与错”。事实上,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只要稍加深入一点,你就会发现与你完全相同认识的情况少之又少。我以为,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形态。

许泉

许知远:很多人内地去香港,一开始都很紧张,是不是满街都是黑社会啊。 张艾嘉:真的,香港的英雄主义是蛮强烈的,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比较缺乏,这是一个补偿的心态。 许知远:其实我觉得他们是一种流亡电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被迫流亡到一个小岛上,什么都失去了,很逼仄。所以他想象一个无所不在的特别自由的武侠世界,一个没有层级关系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 许知远:你觉得你这方面的能力行吗? 吴孟达:我是比较善于应酬的,特别懂得人情世故,偶尔赚了点钱,就请导演、副导演吃饭。我没有敌人,尽管可能有些人让我很不高兴,但我也只放在心里。何况本来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我总会找台阶下,重修旧好。 许知远: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种荷尔蒙减弱了? 罗大佑:应该是自己跑得比较少的时候吧。2014 年我搬回台湾以后,已经成家了,就跟小朋友玩,给她讲故事,你好像觉得心定下来了。我想人会不会就是有了下一代以后,才觉得一些任务是要给下一代来完成的,所以必须要帮助他。这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秘密,我不知道。 许知远:这种时光你现在还多吗? 陈冲:我需要这种时光。我要有空白,我要有不少的空白。生活太繁忙了,而且人总觉得自己不繁忙的话就不够努力,但这样会失去很多。 许知远:媒体也好,时代也好,好像都不怎么去接触你的内心,不愿意了解你内心的复杂性,这会不会困扰你? 林志玲:不困扰我。这不是我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许知远:其实我看到的很多年轻人,他们被推到一个舞台后,只有很少的人可以把它变成更大的舞台并且继续向前,大部分人会收缩,或者停在那个地方。你为什么好像可以去打破这个边界,然后去拥抱它呢? 李宇春:因为我觉得那个世界太小。我现在回望从前,最令我引以为傲的,就是我可以对十年前的自己说,“我没有停留在你创造的那个小小的价值上,我还在往前走。”

张正贤

值得看看,这一季中有两个最典型:李宇春与谭孝曾,-个是时代捧红的超女,一个是有深厚家学渊源,一个把当作一个符合而超符号 ,一个面临祖辈高峰 ,在压迫和引诱中想超越。相对李宇春谭派传人更艰难。当然李宇春能够超越自己也是很难得。

无畏

这本书看的有点拖拉,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女性,黑木瞳、陈冲、林志玲、李宇春。尤其是李宇春,可能是我的刻板印象里,一直不太喜欢她,但看过这篇访谈后,发现原来她也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媒体上的符号鲜活起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印象中的偶像艺人不一样,而且也有改变、反叛的意识。还有一点,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不吝啬表达自己,没有循规蹈矩刻意维护偶像的形象。这一点上,木村拓哉的访谈反差最大,完全像是艺人公司设计好的脚本,也是我看到的最差的一次十三邀访谈(我觉得不是许知远能力不行,是木村压根就不配合)。访谈最大的成功就是访谈人和被访谈人思想上的碰撞💥。

北山有莱

如果说上一部里邀请角色还是泾渭分明、大多评价一致的话,那这一部里的都是出没风波里,毕竟不时在荧幕上能看到,哪怕是我这么一个不怎么看电视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印象深刻的是京剧谭门,刚开始看的话哭的他们怀念祖辈荣光时候带着腐朽感,但看到后来说到传承的时候又有些诧异,想起了古代的那些匠户、军户,既有搏一搏的勇气,又有被逼无奈的日常……

小赖同学

看到了很多人物侧面 一辑读完觉着碎片感太重,生出了不读后三辑的想法,但最近选书有点沉重,放松脑袋时又点开了。而且第二辑里演员和歌手较多,采访也不会太意识流,立马又看了进去。 于是看到了真诚的达叔、做过医生的罗大佑、与时代错半拍的倪大红、坚持理想的陈冲、喜欢玩和养马的于谦、不喜欢当明星的俞飞鸿、出国留过学的林志玲、为啥关注难民的姚晨、不断反思“为什么是我“的李宇春…… 这里很多人的名字都听说过,但对于他们的印象更像是一个标签,不太像是一个真实的人。比如“志玲姐姐“就是美,达叔就是”男配“,于谦就是”说相声的“,李宇春就是”中性化“,我对于她们的了解就是来源于一些刻板印象,但在书里她们又有了另一面。 罗大佑的家世很好,以前是学医的,他写歌不光只写民谣风,在不同阶段也尝试过其他风格。倪大红不光演过苏大强,他还上山下乡做过知青,演过不少话剧和正剧,就经历上来看像是上个年代的人物。志玲姐姐不光美,她也有足够的内涵,在外留过学,还拿到了经济和美术两个学位。于谦不光说相声很厉害,他还做演员做导演,而且热衷于养马,小时候就相当动物园的伺养员。李宇春获得冠军后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光环下,反而在随后的十年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是我?“而且带着这个符号不断向前。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人物的侧面,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会让人忍不住反思。因为在书里,大家的价值观倾向很不同。比如现在的小年轻都希望赶紧出名获得关注,但里面的采访人物反而在名声大噪时选择出国;现在的我们在被别人贴标签时都急于撕下标签,但里面的人物反而感谢这个标签,并看到标签中的积极面,用这一面来约束自己,同时对于大家没看到的面也不着急,慢慢沉淀、慢慢展现。现在的我们都追求一个平稳正常的生活,但是书里的人物说道“人要是完全正常,反而就是最大的病。“ 看时你会在想,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值得认同的?对于社会一致推崇的价值观该不该追随?还想到了那句伊壁鸠鲁的人生信条“人若是活得不开心,那么愚蠢、苦难、不公正将如影随形。“

哈尼哥

这一本主要是娱乐演艺界人士访谈,说实话,意思不大。 张艾嘉的好些,志玲姐姐就是想听她说,达叔是为了纪念,其他,没什么可说的……

westty

有一些谈话在我看来是表面的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但有一些我感觉有触及到这个人思维深处的一些些切面,我读的时候也有所收益,有几位老师我读完这一章,划到下一章的时候,发现重新另起 换了一个人物了,我会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人与人的沟通很巧,也不容易,像一种推拉赛。卸下防备,打开心扉,任由对方把你心里的东西一点一点给引出来,循序渐进的工作,急不得,得耐着。

肖恩的午后书房

1. 感慨∶那时候吴孟达还在世,李宇春还没患病,林志玲刚刚嫁给黑泽良平,倪大红老师都挺好才火 2. 张艾嘉的勇敢率真,罗大佑的洒脱不羁,姚晨的自信直爽,于谦的随性豁达,李宇春的冷静沉着,都给人印象深刻 3. 但谈到木村拓哉的偶像包袱,吴孟达与周星驰的恩怨,罗大佑对港台大陆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所保留,打起了太极 4. 不老女神们,也在岁月的洗练中各有沉淀,外表的光鲜下,她们内心的挣扎,思辨,诉求却很少有人关注。

麦兜邦

吴孟达,杜琪峰,周润发同在香港无线培训班;倪大红,姜文,陈道明同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操场

小枣

很一般,远远不如第一本,这本里的受访者普遍太肤浅太浮躁。喜欢的部分很少。不过蛮好笑的是,这个节点看木村拓哉的访谈和现实形成一种映照——你杰真的成历史了。ps:在这本里居然get到了许知远,佩服他能和这么多性格、职业、人生经历迥异的人席地而坐然后侃侃而谈,他的内心一定非常丰盈。

戚科骏

看似深刻实则是戏

Fernweh.

这一本的问题在于许子哥相比于所谓偶像明星,主观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了,所以会有一种拧巴,一种不会真的是心与心的交流的感觉。不是很有趣,七月份就开始读,中间几度搁置去读了其他的书,才终于在两个月后读完。(最有感触的一章是谭门那一章)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