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

金圣华
这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金圣华女士是著名学者、翻译家,也是林青霞女士的至交好友。这本书是一个记录,由金圣华女士以文人的视角记录了与林青霞女士相交十八年来的友谊和生活点滴,至真至性,真情流露。这本书也是一个见证,见证了林青霞如何由一位明星华丽转身,蜕变为一名作家,并将林青霞实现人生跨界转变的心路历程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林青霞。这本散文随笔集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份历久不渝的友情,一种同步追求创作的文缘,一个传奇人物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以及息影巨星如何从红毯到绿茵,在人生道上跨界转身、自强不息的
梵高之耳

《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 “刚才在车上把第二十二篇看完了,先给你一个回应,怕你等,要不是在车上,我真想站起来向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她笔下的林青霞敬礼。我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那个林青霞不是我,我感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给你写成这样,但你写的事情又没有一件不是真的。” 这是林青霞读完好友也是本书作者的初稿后,给她发的讯息。 简单,直接,坦诚,就像她们之间的情谊。 作者完全可以大写特写她与林大美人怎么怎么熟悉,十八年的友谊完全可以用更让人感动、催人落泪的方式来写。 但她没有,她只是精准、如实地记述。 精准到两人共同参加活动的时间,如实到连林青霞搀扶前辈的动作她都反复跟当事人一再确认才下笔。 就是这份认真和尊重,让人感动。 抛开影坛巨星、绝世美人、豪门贵妇的身份,抛开名校博士、大翻译家、著名学者的头衔,像普通小姐妹一样。 一起看莫奈的画展,一起看昆曲表演,一起喝下午茶聊天,你带我拜访崇拜已久的文坛大拿,我帮你找回你爸爸拍的电影,你懂我,我也懂你,我不会嫌你半夜发文稿给我打扰我休息,我也会为你的新书摇旗呐喊声援助威。 两个人心心相惜,彼此扶持,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份友情的珍惜。 有一些内容由于各样的顾虑,林青霞在自己书中不便写的、忘记写的、觉得没必要写的,金圣华写了,由此我们知道原来大美人居然喜欢太宰治,因为她常常自省,原来在林父去世时,这位演了一百多部电影的演员居然也会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情绪。 日久见人心。 林青霞与金圣华,好的友情,是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乐。 以友为镜,以友为鞭。

sealon

《谈心》,220905-0906,2天,208分钟,248个笔记 一个月前,读过林青霞的三本书《窗里窗外》、《云去云来》和《镜前镜后》,这是作家林青霞十多年的作品集合。 我曾跟同事提起,林青霞的文笔不错,他呢,当然有自己的看法,无外乎有专业的写作团队。这种情况我也了解,但就林而言,我更愿意相信她亲笔写就作品。为什么呢?来看看朋友眼中的“东方不败”吧,谢娜在《娜就出发吧》写了一个“贪吃”零食的青霞姐,而亦师亦友的金圣华则给大众带来一位热爱文学、谈笑鸿儒的文艺工作者。 两人结识的故事从一本书和一个人开始,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金圣华,受托翻译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几级波折,才有了译作《小酒馆的悲歌》。好作品终将遇到好读者,活跃于电影圈的张乐乐成为该书的忠实读者,经过引荐,这便有了金圣华跟林青霞的情意绵绵,也才有了本书《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的面世。 一位是文学教授,一位是知名演员,两人在文学河流中谱写一曲曲友谊之歌。借助金圣华,林青霞得以结识业界大佬,比如季羡林,比如余光中。这些大师也对求学若渴的文学后辈不吝赐教。 关于写作,前辈们指导林青霞的方法五花八门。倪匡说,内容要好看,不要枯燥乏味。林燕妮则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最重要。关于结尾,董桥给的建议是,想在哪停在哪停。在朗润园,季羡林告诉林青霞,要注意文章结构,开头要横出硬语,结尾则应该有尽意无穷。拜访余光中,老师建议写文章要注意音乐感、节奏感,这样,才能做到铿锵可读,掷地有声。当然,还有大师饶宗颐的写作“秘籍”,迁想妙得。老师金圣华只有一条建议,真诚写作。 学了这么多,成果如何?在《镜前镜后》中,有一篇文章被引用和讨论最多,被金圣华认为是十八年三部曲中的最佳,此篇正是《高跟鞋与平底鞋》,林青霞用四次相遇把影星李菁的百态人生刻画的入木传神。白先勇更是不吝评价,称本篇可谓一篇电影界的“警世通言”。 除了书中22篇文章跟林青霞有关的故事外,作者也在附录中提到对两人多有影响的书籍《小酒馆的悲歌》、电影《孔夫子》、钢琴诗人傅聪和作家白先勇。我更喜欢杨绛,尽管青霞无缘拜会,依旧可以通过金圣华的文笔,来了解这个优雅、成就卓越的大作家、翻译家。也喜欢书中的两篇文章:白先勇的推荐序《半生缘——金圣华与林青霞相知相惜十八年》和金圣华的《“经受折磨,就叫锻炼”——怀念杨绛先生》,很不错,推荐阅读。

飘浮和心(新芬)

先是看了林青霞的三本散文合集,其中有专篇谈到她的闺蜜兼写作贵人金圣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协会的会长,再又读到金圣华自己写的这本《谈心》,共二十二篇,讲述她与林青霞的初识,相知相惜十八年的浓厚友情,以及因着她圈子及人脉的深广,带着林青霞拜访很多像季羡林这样的名家大咖,最遗憾的是林青霞错过拜访杨绛先生,白先勇是她俩共同的好朋友,听昆曲,爱《红楼梦》,是他们友谊最牢固的纽带。 通过金圣华的文字,知道她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制片人,在旧中国的上海,耗费十多万(当时是笔大数目),由费穆导演拍摄了历史题材片《孔夫子》,上映虽然不是很卖座,却是电影史上里程碑似的恢宏制作。 金圣华本人非常优秀,我才知道她是翻译美国女作家麦卡勒斯《悲伤咖啡馆之歌》香港版译者,当时,她和另一位住在美国的华人翻译家觉得书名用咖啡馆不妥,用小酒馆更好,于是,香港书店的这本书名是《小酒馆悲歌》,而大陆译者的书名是《悲伤咖啡馆之歌》,我看过这本书,两男一女的畸形爱恋故事,英俊的男主人对妻子(咖啡馆女主人)百般讨好宠爱,但她却不为所动,而是喜欢上了常来酒馆喝酒的一个丑陋的坨子,但这个坨子却喜欢英俊的男主人,所以才称得上悲伤之歌。据说女作者身患残疾,英年早逝,她不知道她的小说会如此大卖和出名,而当时写这本书的她,却生活在贫困和疾病交加的日子里,正如画家梵高一样,生前穷困潦倒,死后画作享誉世界。 读金圣华的文字,不亏是翻译家,所以措辞都特别讲究,文风细腻多情,她写林青霞,写季羡林,写杨绛,写白先勇,写傅聪等等,文字特别真实多情,正因为她自己是有爱心有温度的人,所以才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从金圣华的文字里,我们知道,林青霞送季羡林的羊毛围巾,他立即戴在脖子上,并与林青霞友好握手,并写了藏头诗赠送。 我们也知道,林青霞错过了会面杨绛先生,而金圣华跟杨绛先生的几次会面中,有次想悄悄拿走先生写的毛笔字,没想被先生发现拿了出来,或许杨绛先生也希望赠送的东西至少要上的了台面。 金圣华写傅聪,写他对钢琴弹奏的认真程度,写他说话的率真,写他到林青霞家里吃夜宵,称赞美味,写傅聪相信金圣华的翻译水平,把父亲写的很多珍贵信件都让金圣华翻译,很可惜,钢琴家最终被新冠带走。 总之,金圣华能与林青霞持续了十八年的友谊,必定两人身上都带着光,所以才能照亮彼此,金圣华欣赏林青霞的大方脱俗,以及对文学的热爱,林青霞通过细致的点滴关心和对金圣华才能的欣赏,所以两人的友谊才融合在一起,尤其两人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互相扶持着走出来,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果不是金圣华对林青霞文字的鞭策和指导,或许没能这么快出书,祝愿这对闺蜜能永远开心快乐。

致敬肯尼迪总统

这本书是作者与林青霞之间十八年友情的见证。个人觉得以一本书来纪念这份友情,是珍贵而有意义的。 在她们共同的记忆中,有初次见面的一见如故;有在“良师”无形的鞭策下完成的“三部曲”;有作者将林青霞引入文化圈,结识众多大师级人物的缘分…… 蓦然回首,作者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是谈心的十八年。

孜孜不倦的茶🥕

一个本可以吃喝玩乐,喝喝茶买买买的“明星”“阔太”,却着迷于写作,从家中无书影儿到日日不可无书,没想到息影后的林青霞是如此的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是的,作者真的多次夸赞她在写作上的用功与努力。 其实并不算林青霞的影迷,看完这本书却有点被她迷住。她对写作的执着与践行,她的谦虚与自省,甚至于包括她的“求学之路”,真的好可爱。装备到特意打造了一栋半山书房,经常接待有名的“文化人”聚会探讨文化艺术;跟着作者各处拜访名家,甚至于摸摸季羡林的手为“沾沾文气”…… 作者与林青霞的十八年,就是林青霞践行写作的十八年,看完此书,真的勾起了要看看林青霞三部曲的念头,因为我觉得如此认真对待写作的人写的作品,值得去读一读。

李伟

金圣华因参加系列美国经典文学翻译工作,在1973年翻译了卡森·麦卡勒斯的怪诞情缘小说《小酒馆的悲歌》。20年后,移居美国的香港娱乐记者张乐乐因此书而联系到金圣华开始交往,再10年,张返港时,撮合金圣华与学习写作的林青霞认识。自此开启金圣华与林青霞相识、相交、相知的18年里共同经历的人和事。人的部分有傅聪、白先勇、季羡林、杨宪益、杨绛等老先生。 全书总体行文如白开水,有较多吹捧之感的文字,看上去如同在生活中旁观两位中年妇女唠着家常里短,这似乎是作者故意而为。难得在第20节结束时对于林青霞拼命三郞个性的评述性文字有些精彩。但是作者在附录中与几位大咖结缘的文字看起来又是轻松愉快的,反观前篇,是否因写友人又是经过同意的,文笔过于拘谨所致。 书中白先勇先生写的序言中对于林青霞所写的三部曲的评述很是精彩到位,完盖全篇。 本书结合林青霞自己的三部曲一起翻看会比较好!

rika

林青霞夠美,作者作品夠水。林青霞的文字真的進步很多,人也很努力,但,不至於作者捧得這麼厲害吧。也許作者僅僅是一位譯者吧。 金圣华 香港翻譯學者 金圣华(英语:Serena Jin),中国翻译学者,早年就读香港培正中学[1],196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文学硕士,巴黎第四大学(即巴黎-索邦大学)博士。1993至1998年期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1997年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表扬她对香港翻译工作的贡献。[2]《傅雷家书》的英文和法文信件由金圣华翻译。 金圣华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新亚书院校董、文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荣休讲座教授。

janicepuff

一结构水,二文字谄,三故事无聊。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用极其表浅的语言奉承一个早已盛名在外的人。小学生同学录样的叙事风格,对年满18的我来说,是一种文字狱。 尚未端鉴过其翻译作品,但这种文字功底还是别出书了,真的!随便发发朋友圈吧,赞都比这多。

liwu

多元视角观同一人方才立体全面,逼真。金书就是这个效果,补齐全了林书自传的未尽部分,且是-个翔实丰富的增补。 一个生动的林,悦然纸上了。 对林,最爱的特色是:真、善、美。如果再加一条:刻苦向学,孜孜不倦的努力程度。 这是金书读后感

桃夭

看《林青霞镜前镜后》书时,找来本书放到书架上,昨天看完了前者,今天早上开始看一些听一些,午饭后买了些水果后回到单位继续看,看的午睡都没睡,这书看的废寝没忘食。有些事和林青霞的书能对上,同一件事,两个人从不同角度写,看起来感觉挺亲切的。

sly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大明星,能在退出影坛后潜心阅读写作,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只做阔太太,确实让人钦佩,还是很励志

大婷要变健康和美丽

这本书我买了,看了好几次。都觉得新鲜好玩

景幽 馳鶩

断断续续读完的,感觉还行。

凭海临风

通过听这本书,对林青霞息影之后变身作家的历程有了一些了解,作者是港大资深文学教授与翻译家,偶然机遇结识了芳华绝代的林青霞,两人一见如故。而林在金的指导提携下,有幸结识两岸三地众多的文学名家,从中受益非浅。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林青霞自身对文学的喜好与勤勉,才成就了林青霞的作家梦,也成就了原本在完全不同的圈子里生活的两个人相识十八年的真挚情谊。

钟灵毓秀

看完了实体书,不得不说实体书看起来更有感觉。 读完青霞姐四本书,再来读金圣华教授这本书,更加充实有趣,十分值得一读。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