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一天还是兴奋的睡不着,奖励自己一篇书评。这本书写的很细致,但说实话如果不是真的很喜欢Queen或是看过弗莱迪的传记电影可能真的很难啃下去,事实上通过看那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和他们传世的那些经典作品来了解Queen就已经足够了。 弗莱迪单飞期间翻唱The Platters的《The Great Pretender》 《In my defence》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 《Made In Heaven》 《Living On My Own》 《Under Pressure》 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弗莱迪的内心世界。 本来想用点别出心裁的俏皮话收尾,但Queen这支伟大的乐队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诠释,对于整个摇滚世界也是。
看到有人觉得作者啰嗦,但是作为粉丝读的很开心,简直是再啰嗦都不为过,恨不得把乐队日常每天都掰开来细细咀嚼。I want it all. 最喜欢的部分当然是牙梅罗炯相处的细节,性格如此迥异却又相像的四人在一起度过了二十年有余的时光。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简单的像卡通人物,再看时又能挖掘到无数个B面。水星已离去33年,此人的能量余波却一直扩散至今,好像一直没有停止歌唱。Queen也还在演出,用一种有些俗气的说法,不知道老梅再次唱起39的时候有没有感叹过年轻时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 再者还要感谢作者,本来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翻找的无数个访谈及报道几乎都被搜罗在此了。本书可与纪录片Days of our lives同时阅读,相互补充。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零散的碎片需要自己慢慢搜刮——当然过程也是乐趣之一。至于译者,简直是简中Queen粉的福音。而且能够为偶像翻译传记,这种微妙的“届到”感,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很幸福。
观后感 Queen 的成员: 主唱 Freddie Mercury【牙叔(懂的都懂),水星姐姐(mercury的直译】(学士学位,即大学本科),吉他手 Brain May【梅校长(这学历我酸了)】(牛津的物理学本科和帝国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博士),鼓手 Roger Taylor【花花(因为貌美如花,长相甜美而来的nickname)】(全A的牙医,参考国内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牙医专业平均670分),贝斯手 John Deacon【囧囧(名字John音译)】(电气工程学士和声音震动学硕士) 总之,学历比他们高的,艺术绝对没他们好,艺术比他们好的没他们有钱,比他们有钱的没他们那么知名,比他们有名,有钱,有才华的历史上似乎只有李白和毛爷爷 【ps:毛爷爷视中华民族为最宝贵的财富,不接受任何反驳】 个人对于牙叔的看法: 水星是LiveAid之后才确诊的艾滋病,更何况80年代(艾滋病被发现)以前可卡因,海洛因这些算是富人的兴奋剂,别人都不认为那是毒品,而且纵观那个年代的英伦摇滚歌星基本都有吸毒,比如约翰列侬,凯斯沐恩,彼得汤先德etc,很少人可以和梅校保罗麦卡特尼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当然,说水星荒淫这点倒没什么毛病(从Get down and make love,Fat Bottomed Girls还有牙叔疯狂的性取向可以看出),而且他的开销颇有一种我大秦王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既视感。但你并不能因此否定牙叔的伟大和Queen在摇滚乐坛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仅次于The Beatles)ps:纵观世界影响力,歌曲的深度,乐队的寿命,结局以及乐队队员的参与度,个人认为Queen更强,毕竟披头士在1970还是因为两个主唱的矛盾不欢而散了,而且歌曲大半都是由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人写的,完全没有Queen这种良好的乐队氛围(皇后可是被歌迷们戏称为皇后合唱团)。 皇后录音室专辑Studio Album的顺序: Queen1 (1973),Queen2 (1974)【两个同名专辑象征着Smile的结束和Queen伟大旅程的开始】,Sheer Heart Attack【突发心脏病】(1974),A Night At The Opera 【歌剧院之夜】(1975),A Day At The Races【比赛日】(1976),News of the World【世界新闻】(1977),Jazz【爵士】(1978),The Game【游戏】(1980),Hot Space【高温带】(1982),The Work 【杰作】(1984),A Kind Of Magic【一种(称为爱的)魔法】(1986),The Miracle【奇迹】(1989),Innuendo【讽刺】(1991,同年水星姐姐先走一步),Made In Heaven【天堂制造】(1995) 皇后的专辑概述: 皇后的Queen2【整张专辑被歌迷戏称为一首歌】和A Night At the Opera 【Love of my life和Bohemian Rhapsody最受团宠】算是对Tommy(The Who创作的史上第一个摇滚歌剧专辑)的传承,News of the world【We will rock u和We are the Champions就无须多言了吧】和The Game【Queen 销量最高的专辑】算是彻底走红,最后以Innuendo【The show must go on】作为绝唱 ps:牙叔在录完Innuendo之后几个月就放弃治疗最后因为艾滋病引发的肺炎而离世了,所以大家烟酒毒品都不要碰哈。 皇后相对冷门却又值得一听的歌曲或专辑: 1st,最先令我为皇后抱不平的便是Queen 2。因为我身边很多自称皇后骨灰粉的人基本都没听过这个专辑,也许是因为后面几个专辑的名气过大导致这张专辑的销量和知名度一直都不尽人意,但我并不想一代神专就此落幕,所以把它放在榜首。至于理由,很简单,整张专辑流畅度感觉就像一首歌,从Procession 到From Farther to Son,再是White Queen到The Loser in the End以及黑皇进行曲的合声和funny How love is的过渡,曲终人散,笑容灿烂也不过如此吧!ps:囧囧在录到Fairy Feller‘s Master Stroke的时候和乐队请假,花和牙一脸懵逼,梅以为囧囧想放弃了,感觉不可思议,结果最后发现他那天是为了去考声音震动学博士,而且还直接一次全A过了,WTF?! 2nd,第二个不得不提的便是In the lap of the Gods,这首歌似乎都是同名的Revisited比较有名,导致这首歌真的很冷门。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花花的高音,鬼知道他怎么唱上去的。 3rd,不要被Jazz这张专辑的名字欺骗了,这个专辑和爵士乐没半毛钱关系,纯粹是为了表达花花对爵士的厌恶(NO MORE of that Jazz)。其中FBgirls 和BicycleRace除了歌词带点颜色,但整体都不错。Dont Stop Me Now和FBgirls更是被收录到Greatest HIts 里面。Dreamers Ball则是妥妥的牙叔风,和Go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My melancholy Blues以及百万富翁的华尔兹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强推这几首歌。ps:NM OF That Jazz最后的倒带串烧很不错,Dead on Time,BR,FBgirls,Fun it都有,leaving home aint easy则是梅的经典风格了。 4th,Hot Space自打一发行就令人大失所望,但它真的如此之烂吗?实际并非如此,因为Queen当时刚准备进军嘻哈风格的摇滚,结果不幸的便是他们之前发行的The Game取得大卖,赢得业内外一致好评,Play the Gam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s更是争相成为了美国公告牌排行榜首,后者更是破纪录的呆在榜首位置长达80多周。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Hot Space保持了Queen的宗旨——坚决不做音乐流水线,这也使得那些期待Queen的Funk和Disco摇滚的歌迷大失所望。不过,万幸的是,和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又一次登上了美国B榜榜首。 最后便是Made In Heaven了,这是一个以纪念牙叔为目的的专辑,整张专都是将以前牙叔单飞时的哥以Queen的名义重整然后发行,虽然和Mr Bad Guy (牙叔单飞的最后一张专)有明显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这失真,相反你可以从中看到整个Queen的美好氛围,为你的皇后哭,因你的皇后笑,此之谓其乐无穷也! Just show your Most Heartfelt Salute to your Majersty——Queen!!!!!!!!
「因为买不起电吉他,他(Brain May)和父亲决定自行制作一把吉他。
1963的夏天,父子俩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历程,从设计图纸开始打造电吉他。他们花了整整十八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製造一件樂器,不懂點樂理和數學,真的不能,當然他的數學能力,可以勝任的,但落手造,又是理論和應用,pure math and applied math和工藝的組合能力。花了十八個月,完全合理。
去年看完了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后,我就被这个乐队深深的吸引着。疯狂的听着电影原声带的歌曲,疯狂搜寻所有跟他们相关的影像资料。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他们的一切,他们的诞生背景、成名经历,各种各样的起起伏伏我都想知道。B站上的几乎所有有关皇后乐队的纪录片我都看了,再加上这本传记,我对他们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电影时长有限,有了这本书,加上自己的一点脑补,Freddie就这样一直活在我心中。 忘不了那天特意翘班一整个下午跑到离家十几公里的电影院看首映。 头两个月每次听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都会泪流满面。
皇后乐队:早期摇滚乐的带动者之一,音乐能够在这么多年的里程碑式!传承着它那种兴奋点价值,真是不一样的感觉。 组乐队的过程中:需要磨合、彩排、合奏、舞台设计、曲子之间的相互衔接、乐段之间的技巧表达、主唱手势肢体语言的抒发,都是现场演唱会的最好表述。 乐队与乐队之间演出时,相互磨砺、摩擦、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舞台设计灯火应用的搭配、分配、都有它细节的分化。每一个乐队成员的相互矛盾问题出处,都是成长积累、经验、发展、延续中所必然的部分。 让我从书中记忆起以前组乐队时候的美好时光,排练时候的完美与错误的相互提示,写出好的作品时的那个高兴的欢快;演出时的紧张、心跳、弹错音、唱跑调时候的尴尬!也使我记起二十多年没有在见面的早期乐队成员,都在忙碌的生活中产生着各自的状态。 周围接触过的朋友出名的、为了生存间隙而忙碌的! 加油!玩音乐朋友们一路走好。
玩了一天还是兴奋的睡不着,奖励自己一篇书评。这本书写的很细致,但说实话如果不是真的很喜欢Queen或是看过弗莱迪的传记电影可能真的很难啃下去,事实上通过看那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和他们传世的那些经典作品来了解Queen就已经足够了。 弗莱迪单飞期间翻唱The Platters的《The Great Pretender》 《In my defence》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 《Made In Heaven》 《Living On My Own》 《Under Pressure》 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弗莱迪的内心世界。 本来想用点别出心裁的俏皮话收尾,但Queen这支伟大的乐队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诠释,对于整个摇滚世界也是。
听过这些经典,但一直不太留意是谁唱的,只是听个好听和喜欢,这次借着豆瓣的鉴书活动一读,对上号了,原来曾听过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自皇后乐队,来自这几个大神。 皇后乐队的成员真是四只虎,他们之间互补的非常完美,当然他们的经历也非常「多姿多彩」,是不是这样多彩的经历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再加上他们的才华谱写出这么多经典?
看到有人觉得作者啰嗦,但是作为粉丝读的很开心,简直是再啰嗦都不为过,恨不得把乐队日常每天都掰开来细细咀嚼。I want it all. 最喜欢的部分当然是牙梅罗炯相处的细节,性格如此迥异却又相像的四人在一起度过了二十年有余的时光。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简单的像卡通人物,再看时又能挖掘到无数个B面。水星已离去33年,此人的能量余波却一直扩散至今,好像一直没有停止歌唱。Queen也还在演出,用一种有些俗气的说法,不知道老梅再次唱起39的时候有没有感叹过年轻时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 再者还要感谢作者,本来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翻找的无数个访谈及报道几乎都被搜罗在此了。本书可与纪录片Days of our lives同时阅读,相互补充。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零散的碎片需要自己慢慢搜刮——当然过程也是乐趣之一。至于译者,简直是简中Queen粉的福音。而且能够为偶像翻译传记,这种微妙的“届到”感,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很幸福。
年初看荒木飞吕彦老师的《石之海》,被《波西米亚狂想曲》这卷天马行空的设计惊艳到,但当时并不知道这是首歌。 而后喜欢上音乐剧,特别是《摇滚莫扎特》,那段时间我听了无数遍,看到flo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舞台上的萨列里,也对这首歌、这个乐队有了些许印象。 又碰巧他们的电影上映,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并在那天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酷!嗨过头整晚失眠,就一直循环他们的歌。 后来《沙赞》上映,听说DC这次口碑终于不错,乐颠颠拉着朋友去看了。电影中旬,比利测试自己的超能力,《don't stop me now》突然响起来。这一段比结尾彩蛋的酥皮更让我激动,"哇,是他们,真好。" 再后来被朋友安利《好兆头》,没想到又跟着听了六集的Queen,到最后,克劳利一边听着我爱我车一边冲入火海,我笑得半死又有点点燃,他们这是太好了。 然后最近,无意中被豆瓣推到这本书,真奇妙啊。 想想真神奇啊,前面的人生里我都对摇滚没什么兴趣,今年突然巧合性的了解了这么棒的乐队和这么精彩的作品,我真的很幸运。
Queen's Bohemia Rhapsody,這首歌太經典,維基詳細分柝,音樂論文一樣,要全明白,相信攪三、四天。 朋友微信中,看了這條片。Coronavirus Rhapsody 用了皇后樂隊的曲,十分攪笑改歌詞,網上5.7百萬人看了。原曲更勁,全球14億人看了。Freddie Mercury曾說歡迎其他人改歌詞,但不可以悶的。真的寬容大度,天才。天才心裡想,多謝幫助宣傳。 一般人印象,摇滾樂隊多不正經,不行大路。皇后樂隊两人,Queen’s Freddie Mercury 音樂天才,這首Rhapsody('R')技驚天人。作單曲6分鐘,唱片公司反對,一般三、四分鐘,他們堅持,而且原曲初寫是三首,拼在一起,曲風多變,混然天成,成為art rock經典之一,當然Freddie的唱功,功不可沒,四個八度音,随意調度。 Brain May 另一個天才結他手。 維基: 「2005年,布萊恩·梅獲得大英帝國勳章中的司令勳章(CBE),以表彰他「對音樂行業和慈善工作的貢獻」。[5]2007年梅在帝國理工學院取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證實黃道塵的運行方向和行星繞行太陽的方向相同,2008到2013年擔任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的名譽校長。」 眾家長多反對,不准孩子學生以藝術事業吃飯,音樂其一。他們多不知道音樂與數學的關係,音樂樂理相等於數學,愛思斯坦也玩小提琴,Brain 樂隊不忙時,寫論文,取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還是倫敦大學,名牌的。真材實料,不是名譽的。 中學两好友,甲讀經濟、乙讀音樂,同一宗教教友。一次到大學探訪他倆。乙用管風琴彈宗教音樂,整個教堂變得宏偉、廣大無邊。乙說:甲應讀音樂,甲的感受比乙更強烈、更準確。多年後甲去讀電腦。 學者樂隊: 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是非洲出生、印度长大的帕西人,十七岁时随家人移民至伦敦;吉他手布莱恩·梅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手里的电吉他由他自制;从牙科学转战生物学的鼓手罗杰·泰勒多才多艺,面容姣好却有着粗犷的嗓音;贝司手约翰·迪肯是本科拿下全A成绩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在读生——1971年,当这四位伦敦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起,流行音乐史上最华丽高贵的乐队就此诞生。
被屏蔽的书评。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主唱,同性恋,艾滋病……我也是无语了😓
「大卫·鲍伊突然开始了即兴独白:“致我们伟大的朋友弗雷迪·莫库里……还有你的朋友们,我们的朋友们……你的家人们……那些被这种无情的疾病带走的人们。”」 「在所有这些张扬的表演中,此举一下子点出了这场演唱会关于生与死的主旨。」 「他坦诚地说害怕同性恋的这个事实很有价值,还有他在我们的演唱会上说:'我来这里既是为了弗雷迪,也因为我觉得艾滋病这个问题会牵涉所有人。’ 「罗杰·泰勒解释说,这场演唱会本来就是“双重意义的盛会”。它达到了目的:赞颂莫库里的人生和音乐,提高人们对夺走他生命的这种疾病的认知。」 疾病,傳染病,人類趕不走,離不開,傷風感冒,相信千多年,仍存在。農業、工業社會中發雞瘟、發豬瘟,從來如是。深刻一次,看一本翻譯書,愛滋病的源起、治療專利争奪戰,不眠不睡,看到日光大白,好書。但黑暗的病性和人性爭奪,两者糾在一起,看完最後一頁,腦袋灰黑一片。外出吃上海豆醬麭點。不世出的聖德蘭修女,從窮困印度,帶著天使般眾護士,飛去繁華紐約,填補離職護士,看護垂死的愛滋病人。每次大病症,病症的中性,反映人性光輝及陰暗。二零零三,非典實經典、二零二零,意難平,氣難下。歷史上下,人難勝天。
观后感 Queen 的成员: 主唱 Freddie Mercury【牙叔(懂的都懂),水星姐姐(mercury的直译】(学士学位,即大学本科),吉他手 Brain May【梅校长(这学历我酸了)】(牛津的物理学本科和帝国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博士),鼓手 Roger Taylor【花花(因为貌美如花,长相甜美而来的nickname)】(全A的牙医,参考国内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牙医专业平均670分),贝斯手 John Deacon【囧囧(名字John音译)】(电气工程学士和声音震动学硕士) 总之,学历比他们高的,艺术绝对没他们好,艺术比他们好的没他们有钱,比他们有钱的没他们那么知名,比他们有名,有钱,有才华的历史上似乎只有李白和毛爷爷 【ps:毛爷爷视中华民族为最宝贵的财富,不接受任何反驳】 个人对于牙叔的看法: 水星是LiveAid之后才确诊的艾滋病,更何况80年代(艾滋病被发现)以前可卡因,海洛因这些算是富人的兴奋剂,别人都不认为那是毒品,而且纵观那个年代的英伦摇滚歌星基本都有吸毒,比如约翰列侬,凯斯沐恩,彼得汤先德etc,很少人可以和梅校保罗麦卡特尼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当然,说水星荒淫这点倒没什么毛病(从Get down and make love,Fat Bottomed Girls还有牙叔疯狂的性取向可以看出),而且他的开销颇有一种我大秦王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既视感。但你并不能因此否定牙叔的伟大和Queen在摇滚乐坛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仅次于The Beatles)ps:纵观世界影响力,歌曲的深度,乐队的寿命,结局以及乐队队员的参与度,个人认为Queen更强,毕竟披头士在1970还是因为两个主唱的矛盾不欢而散了,而且歌曲大半都是由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人写的,完全没有Queen这种良好的乐队氛围(皇后可是被歌迷们戏称为皇后合唱团)。 皇后录音室专辑Studio Album的顺序: Queen1 (1973),Queen2 (1974)【两个同名专辑象征着Smile的结束和Queen伟大旅程的开始】,Sheer Heart Attack【突发心脏病】(1974),A Night At The Opera 【歌剧院之夜】(1975),A Day At The Races【比赛日】(1976),News of the World【世界新闻】(1977),Jazz【爵士】(1978),The Game【游戏】(1980),Hot Space【高温带】(1982),The Work 【杰作】(1984),A Kind Of Magic【一种(称为爱的)魔法】(1986),The Miracle【奇迹】(1989),Innuendo【讽刺】(1991,同年水星姐姐先走一步),Made In Heaven【天堂制造】(1995) 皇后的专辑概述: 皇后的Queen2【整张专辑被歌迷戏称为一首歌】和A Night At the Opera 【Love of my life和Bohemian Rhapsody最受团宠】算是对Tommy(The Who创作的史上第一个摇滚歌剧专辑)的传承,News of the world【We will rock u和We are the Champions就无须多言了吧】和The Game【Queen 销量最高的专辑】算是彻底走红,最后以Innuendo【The show must go on】作为绝唱 ps:牙叔在录完Innuendo之后几个月就放弃治疗最后因为艾滋病引发的肺炎而离世了,所以大家烟酒毒品都不要碰哈。 皇后相对冷门却又值得一听的歌曲或专辑: 1st,最先令我为皇后抱不平的便是Queen 2。因为我身边很多自称皇后骨灰粉的人基本都没听过这个专辑,也许是因为后面几个专辑的名气过大导致这张专辑的销量和知名度一直都不尽人意,但我并不想一代神专就此落幕,所以把它放在榜首。至于理由,很简单,整张专辑流畅度感觉就像一首歌,从Procession 到From Farther to Son,再是White Queen到The Loser in the End以及黑皇进行曲的合声和funny How love is的过渡,曲终人散,笑容灿烂也不过如此吧!ps:囧囧在录到Fairy Feller‘s Master Stroke的时候和乐队请假,花和牙一脸懵逼,梅以为囧囧想放弃了,感觉不可思议,结果最后发现他那天是为了去考声音震动学博士,而且还直接一次全A过了,WTF?! 2nd,第二个不得不提的便是In the lap of the Gods,这首歌似乎都是同名的Revisited比较有名,导致这首歌真的很冷门。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花花的高音,鬼知道他怎么唱上去的。 3rd,不要被Jazz这张专辑的名字欺骗了,这个专辑和爵士乐没半毛钱关系,纯粹是为了表达花花对爵士的厌恶(NO MORE of that Jazz)。其中FBgirls 和BicycleRace除了歌词带点颜色,但整体都不错。Dont Stop Me Now和FBgirls更是被收录到Greatest HIts 里面。Dreamers Ball则是妥妥的牙叔风,和Go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My melancholy Blues以及百万富翁的华尔兹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强推这几首歌。ps:NM OF That Jazz最后的倒带串烧很不错,Dead on Time,BR,FBgirls,Fun it都有,leaving home aint easy则是梅的经典风格了。 4th,Hot Space自打一发行就令人大失所望,但它真的如此之烂吗?实际并非如此,因为Queen当时刚准备进军嘻哈风格的摇滚,结果不幸的便是他们之前发行的The Game取得大卖,赢得业内外一致好评,Play the Gam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s更是争相成为了美国公告牌排行榜首,后者更是破纪录的呆在榜首位置长达80多周。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Hot Space保持了Queen的宗旨——坚决不做音乐流水线,这也使得那些期待Queen的Funk和Disco摇滚的歌迷大失所望。不过,万幸的是,和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又一次登上了美国B榜榜首。 最后便是Made In Heaven了,这是一个以纪念牙叔为目的的专辑,整张专都是将以前牙叔单飞时的哥以Queen的名义重整然后发行,虽然和Mr Bad Guy (牙叔单飞的最后一张专)有明显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这失真,相反你可以从中看到整个Queen的美好氛围,为你的皇后哭,因你的皇后笑,此之谓其乐无穷也! Just show your Most Heartfelt Salute to your Majersty——Queen!!!!!!!!
皇后乐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讲诉的就是皇后乐队的故事。
永远的Queen 无可替代的Freddie Mercury
「因为买不起电吉他,他(Brain May)和父亲决定自行制作一把吉他。 1963的夏天,父子俩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历程,从设计图纸开始打造电吉他。他们花了整整十八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製造一件樂器,不懂點樂理和數學,真的不能,當然他的數學能力,可以勝任的,但落手造,又是理論和應用,pure math and applied math和工藝的組合能力。花了十八個月,完全合理。
看完了内心十分感触,立体的大家真是太好了。。从来没有哪个乐队能给我queen带来的华丽可爱的感觉。。
书写的很细致,其中叙述的许多故事是我们在许多皇后乐队的纪录片中看到过的,但是翻译的真的不行,让人有时候怀疑是机翻,许多歌名都没有配英文原名,只能靠猜。 感觉作者对许多事都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实际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把Freddie Mercury那种强大的生命力、热情以及他带给世界的鼓励表现出来,很多事情,记述的不太清楚,不推荐
去年看完了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后,我就被这个乐队深深的吸引着。疯狂的听着电影原声带的歌曲,疯狂搜寻所有跟他们相关的影像资料。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他们的一切,他们的诞生背景、成名经历,各种各样的起起伏伏我都想知道。B站上的几乎所有有关皇后乐队的纪录片我都看了,再加上这本传记,我对他们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电影时长有限,有了这本书,加上自己的一点脑补,Freddie就这样一直活在我心中。 忘不了那天特意翘班一整个下午跑到离家十几公里的电影院看首映。 头两个月每次听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都会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