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出好戏》,有那么一点点乱,感觉太满,黄渤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这本书是黄渤从很早的构思到拍完开始宣传为止的、第一次当导演的过程记录。读着还行,也有收获,向导演们致敬——拍一部电影真的太不容易了。我是作为《贝姨》和《火星救援》两本在读书偶尔换换视角的读物读的(类似于拳击比赛中的垫场赛),但绝不是对作者不恭——黄渤还是挺招人喜欢的,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就很喜欢,尤其是高情商和好人缘,非同一般!对《一出好戏》寄予了很大希望,读的过程中发现微读里居然有同名书(点赞)。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机器,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机器。要善用自己,即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要学会生活。人要有自己的节奏。要重新找到能让自己“嗨”起来的东西,哪怕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意思的。 别把结果当成唯一的标准,用心享受和推进“在路上”这个过程才是最好的。 人的一生都会有惊鸿一瞥,或是美人,或是美景, 人的一生里,总要有你很看重的东西。 如果一切规则和法律都不复存在,钱没用了,电停了,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爱情还是爱情吗?权力还有用吗?而且,不再约束你的规则,也不再约束别人,你将面临什么样的生存状况?你还是你吗,他还是他吗? 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才能出来一出好戏。 这本日记的文字,有些是随手记下,有些是根据侧拍视频再度整理。自己回头再看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些新奇。电影和生活一样,一天天过去,有一些记住了,有一些忘记了。一些精彩在电影之外,希望能用文字把当时的心情和瞬间记录下来。 关于上面的系列灵魂发问,前几年的《迷失》拍的很好,虽然个人觉得烂尾,但很难超越,至少《一出好戏》没给我这样的惊喜。 2021-32。#千书计划# No.32。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 🍤🍗🍖🌭🌮🌯🍕🧀🍰🍔 … … … 🍋 就是大鱼大肉饱餐后,惊现的一片解腻的柠檬! 整本书下来,谈不上所谓的文笔章法,更没有华丽的语言词藻,通篇以日记形式,跨越八年,讲述了“处女座的处女作”形成的框架过程! 遍观娱乐圈,我喜欢的圈中之人实在不多,黄渤算得上其中一个!我喜欢他的演技、他的睿智、他的情商,欣赏他为人处世的机敏变通,羡慕他在是非之地能结交一生挚友的“人为幸运”… 无论是青岛贵妇,还是一代影帝,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做导演,我都喜欢! 他说—— 🍋 我最怕的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抽水马桶似的,每天一按,“哗啦”一下过去。 最近闹钟是他的歌《过去了》:“一月也过去了,二月也过去了,三月也过去了… 六七八月过去了”,唱到八月过去,真的惊叹时间的不留情面,一个假期,就这样结束了… 想想自己这四十天来做了些什么—— 1 份工作,简单却开心; 1.5 本字帖,簪花小楷依旧写的生硬; 2 部美剧,单词句子没记住一个; 6 部电影,其中三部还是看过的; 25 本书,似乎啥也不记得了… 也就这么多,放假之初,计划满满,如今到了假期的尾巴,计划大部分还只是计划! 所以,时间呀!还是说句俗套的珍惜吧! 🍋 生活的味道,有时候需要你走得慢一点才能品尝。 我喜欢享受生活,但最近生活总跟我恶作剧,今天洗漱,磕到洗漱台,胳膊破了相;前几天骨碌下床,砸到垃圾桶,划破了膝盖;再前几天为了照相,手指见了血… 可能是眼见我开学,“家”不留我… 然鹅,还是爱生活的! 🍋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原来我还可以这么牛。 我是向来不会去撞南墙的,说不上做什么都半途而废,但也不会死磕到底,当然喽,要除去我上心的人和事! 🍋 如果把一件事情拆分成无数小件,那么这无数小件的每一个脚趾头,我都希望它是完美的。 和处女座的人待在一起久了,自己也有了八分“处女座情节”,没什么不好的,小完美成就大完美,我都接受的来! 🍋 人生愿景实现,最好的祝愿应该是,愿你有一出好戏 当然,这就是最后的依旧没有结尾的瞎嘞嘞啦! 不写书评,只谈感想,以上,也算是对假期的一个小总结喽!毕竟这是九月的第一天,总要有些仪式感嘛! 愿我爱之人和爱我之人,以及看到这里的人,都有一出属于自己的好戏! 嘚嘚over!❤
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与温柔。有一天舒淇嘴角起了一个泡,他首先想到的是后面的戏要怎么连。他不免对自己说:原来人还是自私的。没有打着高尚的情操美化自己的心,而是本本真真的告诉自己,自己内心也是有小鬼头的。他邀请自己的好兄弟宋晓飞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热情高涨的对宋晓飞说了一通,宋晓飞临走时动也未曾动过分镜本便走了,他也未曾怪罪宋晓飞不够兄弟,而是深感这个兄弟确实太过忙碌,升起一种体贴与无奈之情。平铺直叙的文字,有着淡淡的清香,有着脉脉的温情。 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雕刻与琢磨,以求字简而凝。他的日记,只是写给他一个人看的。记录自己执导电影的心理路程,记录这期间细碎的小美好。为何这本关于“写给自己”的日记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呢,他敢于打破“欲言又止”的软弱。 村上春树曾语:“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那个绘声绘色、细腻温柔的自己被偷偷的藏在了日记里。而那个热情洋溢、勇往直前的自己被狠心的丢到了生活里。与人谈心,似乎成了一件可笑的事。更别说公开自己的日记。但内心这个一个羞涩的大孩子真的想要倾吐一旦自己的心潮澎湃,这便来了。他的读者是喜欢他的人,这让他有安全感,他相信喜欢他的人,还是略懂他一二分。便公开了自己的赤诚,收获几缕温柔与暖心。 写日记,不需要你文笔多美优美,字里行间多么富有哲理与智慧。而是真诚的面对自己,让那疲惫而困顿的灵魂能够有空间舒展自己的枝蔓,让自己的生命在拾级而上的过程里柔韧而清澈。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渤哥还是更适合当个演员。写书的话,还是差那么点意思。 虽然是日记的形式,但是过于平铺直叙,比较缺乏吸引力。坚持读完,是为了致敬渤哥。 对渤哥最开始的印象是看了电影《假装情侣》,他在里面饰演的陈文一角,深深地触动了我。 《斗牛》、《心花怒放》、《寻龙诀》、《一出好戏》、《疯狂的外星人》、《被光抓走的人》、《我和我的祖国》。 这些都是后来看的。如果说刚开始是被渤哥的演技圈粉,往后就是被他的人品牢牢征服。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和《忘不了餐厅》,都极好地体现了渤哥的智慧与仁爱。 忘不了他在《极限挑战》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忘不了他在《忘不了餐厅》里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还有他对那些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叔叔阿姨们的关照与细心。 这本书就是冲着渤哥的人品来的,想多了解学习一些渤哥的为人处世。当然也少不了那一丝猎奇心理,想知道渤哥的电影日志都是啥内容。 此书记录了电影《一出好戏》从构思到拍摄的一系列心路历程。真诚是有的,也能从这本电影日志里了解到拍电影的不易。 人不管到了哪一个阶段,想要做成事,想要人生有所突破,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渤哥的谦卑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还有那份同理心。 书里的照片倒是美得冒泡,不过对文字要求较高的人,可以不必翻开此书。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里面的文字记录,可能更适合渤哥的粉丝来看。如上。
一篇很简单的导演小记,只花了一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却不得不令人对导演这一身份升起敬畏之心。从一个想法到最后呈现到观众眼前整整花了七年,这七年也是演员黄渤身份转变导演的节点。 以前对黄渤喜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颁奖晚会上那句“只见过人骑马,没见过马骑人”以及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看完这篇小记,会发现黄渤还是个做事极其认真考究,人缘非常不错,极其有毅力和想法的人。 《一出好戏》似乎也沿袭黄渤一贯风格,秉承其一贯对人性的探讨,群体因为天灾流落荒岛,进而如社会寓言般甚至演变出几个基本的社会形态和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只是黄渤似乎想表达的太多,剧情反转很多,一个电影的篇幅不足以阐述完一个荒诞又精彩的故事,就像他在电影剪辑完后留下的遗憾一样,也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小遗憾。
《一出好戏》从筹备到上映。这本书更像是黄渤在为《一出好戏》写的随笔和日记。 电影内容我且不说。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追求。若愿意,你就是自己的光,日月当空,从未远走,只要你愿奔赴,雨后总会见彩虹!
电影上映的时候,偶然间去电影院看了。看完后没想到会那么喜欢。末日题材,更显人性。 此书为黄渤导演首作《一出好戏》的筹划日记,从开始的小念头到最后的上映,其中经历过太多太多的抉择,身为处女座导演还是顶住压力,成功的完成了创作。 我特别喜欢了解一些宏大事物的背后细微处。此书便是从此落笔,它是如何完成的?它为何最后会选址在屋久岛?演员的选角是怎么完成的?拍摄中会遇见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 正是有了这些一个个小疑惑,电影背后的理性一面才更加具体。拍电影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啊,是数人积攒着一股力气,成功把巨石推向山顶的壮举!
43岁的靳东出道20年,39岁演《伪装者》才一朝成名。 45岁的李健,唱作18年,41岁补位参加《我是歌手》才被大众熟知。 55岁的张涵予,35岁才拍戏,44岁那年连拿4个影帝。 马云常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黄渤便是那个收获了后天美好的人。 以上的人都是大器晚成,实至名归!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没有白费。也是幸运着!愿你们越走越好,且不可辜负追随你们的人儿! 黄渤说:简单,就是减少欲望! 少欲使人纯粹,纯粹让人勇敢,勇敢才敢去梦想,有梦想才会规划和努力! 才有可能 收获成功!
和电影评分一样的三颗🌟,既然黄渤初作导演却没有选择风险系数低的喜剧题材,说明他还是投入了思考与用心。只不过用一部时长有限的电影压缩出人类简史的精髓确实有些难,想要面面俱到最后只是浅尝辄止,在保全审查与照顾观众的前提下以爱情收尾也算是最理想的选择。 回到这本书,文字和电影一样欠缺许多深度思考与细节的呈现,有些表达就像小孩子周末郊游一样的记述,有些幼稚有些可爱。不过我似乎也明白了黄渤几乎不招黑的体质从何而来,至少在这本断断续续的日记里,能看出他为人谦逊幽默,做事认真甚至苛刻,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人你怎么能不喜欢他呢。 管虎的民工时间太早并没有看,我是从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里的黑皮开始关注黄渤,之后便对这位青岛贵妇的作品有更多的期待与放心。他的电影是一出好戏,他的人生更是一出好戏呀。
有点意思 值得一读 冲着黄渤为人称颂的高情商来的 想要一窥如此会做人的黄渤先生对自己生活中"日常小事"的解读 读罢果然:这一个心思细腻心胸宽广的聪明男人 特别是他对摄影师朋友没有打开那本分镜本就走了的描述 本来能抱怨 他下意识先换位思考去体谅: " 最后我把晓飞送出大门,折回办公室,居然看到给晓飞的分镜本还在桌面上摆得好好的。心里一下就觉得不对了,这在晓飞身上从来没发生过。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看来晓飞确实顾不过来。" 诸如此类心情 日记里的描写随处可见 点点滴滴皆学问 … 怎么着 咱也学着点儿呗
一部“处女座的处女作”。 我看了一半书, 便跑去把电影也看了个大概。 渤哥演电影和他当导演,变了的是他从被选、到选人,没变的是处女座追求细节到位的精神。 能够看出他为了筹备这部讲人性的电影,投入了多大的兴致。每当讲起来,手舞足蹈,就像在讲自家孩子的故事。 由于平日里靠谱的形象得到了诸如舒淇宝强等许多同行的支持与信任。剧中取景,给我留下比较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岛,剧组翻遍了《世界上的岛》,又跑遍了整个世界。 二是,张艺兴生吃鱼,满足了导演荒诞摩西神谕一般的景象。 平时也并未了解太多拍电影的过程, 这一部的题材和嵌套双层故事的电影虽然已经看过太多了,《禁闭岛》、《蝇王》、《乌托邦》等等等等,但是国内还是少有的。 渤哥,野心很大的。这从他94年开始唱歌,多才多艺一路走来就可以看出他骨子里的性格。好像只要他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了。 这个男人情商也是在线的。 拍电影,做导演,也是一场像是管理企业的交际。这里头的里里外外,都要照顾到。 笑场是一件非常让导演抓狂的事情, 以前演莎翁的话剧时,也是多方调动,谁都重要的一个过程。 宣传做的是很好的,这个男人智商一直在线,给普通大众一个表面的故事,也给深度剖析者一个精神世界。 可能味道对比起早就轻车熟路的欧美来说,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 这本书也能够看得出有整理加工的,毕竟部分地方的描述还是有代笔的痕迹,哈哈。不过不影响的,情景需要。 整本书看下来, 对渤哥更多了几分由心的敬佩。 于我个人而言, 将来如果也能拍摄一部自己的电影, 也许不能做到如此冷静。 但做做白日梦也挺开心😉😉😉
学到了一招,以前写周记只是为了总结成败经验,然后反思提升,牢牢地使自己这艘小船不偏离既定方向。现在想想若是用文字记录每一个重要的瞬间,日后回顾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忙碌等于盲目,天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就像头扎在一堆沙子里,慢慢就把自己埋没了。 一直忙,似乎忙得连生活的时间都没有。生活所有的空隙都被工作填满了。流水线一样的工作,来一个干一个,没有空闲的时间思考、分析、判断。这样的节奏不适合文艺工作者,这是脑力与创造力的透支,缺乏了酝酿与发酵。艺术是闲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忙出来的只有活儿。(2014年6月9日) 演员这个职业跟生活很像,就像突然喝醉了酒,进入一个房间,换一个房间又进入,可能是服务生叫你过来的,也可能是哪个人给了你新本子,到最后发现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生活还是那条长廊。见过各种戴面具的人,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 休息的这段时间,才知道以前遗落了多少小幸福和小美好。终于有时间和心思去看看那些躺在仓库里的小东西,把玩一下。生活的味道,有时候需要你走得慢一点才能品尝。 想想之前,每天拍戏,从不停歇,忙忙碌碌,不知为什么,其实是弄反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机器,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机器。要善用自己,即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要学会生活。人要有自己的节奏。要重新找到能让自己“嗨”起来的东西,哪怕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意思的。 没有沉淀的人生是可怕的。没有反思、没有快乐、没有对生活的直观体验,其实从长时间角度来讲,也是不利于创作的。(2014年10月5日) ——黄渤 一、念起:想讲个小故事 2010年2月28日,黄渤有了《一出好戏》的最初想法: 所谓简单,也就是少欲。然而,最近我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似的。每天忙完一天的活儿,不自觉地就会东想西想。 我的心里冒出来一个故事。这是一种让人兴奋的感觉。我好像看到了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经历和说话的样子。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故事。 现在开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就能拍摄完成,后年就可以上映吧。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18年8月10日,也就是八年半之后,远远超出了黄渤最初的估计。 2012年12月9日,黄渤又看了一遍《2012》,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想法: 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命运,一个互相依靠的小群体如何生存?个人该怎么选择?极端环境其实是一个人性的实验室。此时,所有的道德、法律都会失效,秩序直接崩溃。人们处在生存和死亡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有人始终坚守着信念、秉持着善念,就显得了不起。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有人坚持“老人、孩子、妇女先走”,这就是伟大和高尚。因为他们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把他人生命置于自己的安危之上。 但如果秩序崩溃后,人们获得机会面临秩序的重建呢?这时候的人类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嗯,感觉有点意思,我很喜欢这种主题的表达。 其实这个故事我想来想去,不就是《2012》电影延续之后吗?我说这个故事要不就叫《2012后》吧。徐峥特别“负责任”地说他看行,让我“赶紧写吧”。 我就赶紧写吧! 2013年1月20日,剧本的创作依然没有进展: 还是对《2012》这类主题很感兴趣。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事,有人担心孤独终老,有人担心丢掉工作,有人担心变老变胖,这也是我担心的,而我最怕的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抽水马桶似的,每天一按,“哗啦”一下过去。这样的日子最是恐怖。苦点、累点都没关系,明天不知道干什么最让人发慌。 我喜欢这种探索明天去哪儿的题材,也想弄明白,如果有变化发生,我们明天会怎样? 《2012后》的故事还拖着,没有任何进展,心里有一点焦急。 2013年2月1日,黄渤说自己有许多新想法,但是始终下不了笔: 故事越来越具象,经常会想到一些新的东西。当面对死亡、生存困境、权力之争,大家会怎样?如果一群人遭遇“世界末日”,又被扔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在小岛上开始这个故事,这些人会怎样?爱情、友情、伦理、阶级、善恶……《迷失》?应该不是。《迷失》的那个故事,应该不是我想要的。 但我始终下不了笔。 拖,拖……拖! 2013年10月25日,黄渤约薛晓路聊自己的想法: 肚子里有故事,便逮到人就说。约薛晓路喝茶聊天,我说我有个故事,想拍成电影,你看看怎么样?然后我“巴拉巴拉”给她讲了一大堆,抑制不住表达欲望。谈了心中的故事,脉络、人物、架构,我越讲越兴奋,仿佛电影已经拍好了。但是,她没有立刻反应,迟疑了一会儿说,事情有点大。 事情有点大? 看着她的反应,我知道这事儿不能急,再努力吧。 2014年6月16日,陈可辛鼓励黄渤开始拍: 在拍《亲爱的》时,我就跟陈可辛导演提过这个故事。在拍完以后不久,有天跟他完整地讲了这个故事,也已经在心里做好接受打击的准备。结果陈导说:“这个故事很好啊,你就拍啊。”我说,这还早呢。他说:“我觉得很完整了,调整一下写出来就可以拍了。”我内心只有一个字:啊? 大导演就是有底气,可是那些都来自他们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大导演来说的一步之遥,对我来说却有千百里的距离。 2014年10月6日,在有最初的想法四年半以后,黄渤想到可以自己执导: 虽然疲惫,但有时候,你也会遇上一直重复却一直保持激情的事情。啰嗦,不停地啰嗦。那是因为内心有火焰。讲了无数遍,可每一遍都还是让我很兴奋。每次讲,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在重复中,它似乎在完善。如果让我计算生平说过的最多的重复的话是什么,大概就是这个故事了。联系了许多导演,听取了许多意见。也渐渐感受和理解了导演其实是一个表达者,他内心的变化一定会渗透到他的作品里面。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气质。找到合适的导演并不容易。 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由自己来执导,是最好的选择。 二、剧本:当故事落在纸上 2014年11月1日,黄渤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写剧本: 任何事情停留在想象阶段的时候,都可以完美无缺、随意发挥。一旦真的落实下来,就会发现实施的困难。面对空白稿纸,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这跟故事停留在口述阶段时有了很大不同。 该由何处写起,写谁的故事,故事中人与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个故事该往什么方向推进,情节与情节之间该如何衔接? 最重要的是,你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要通过什么形式表达? 我突然不知该如何入手。 2015年1月9日,黄渤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我常常会设想,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比如灾难大片《2012》。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即将灭亡,唯有诺亚方舟方能将人解救。人性经历各种考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如果在这个情境下,一对激情中的男女,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他们一起漂流到荒岛之上,生存都面临考验了,爱情还会大过天吗?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经历怎样的洗礼?当一切真的毁灭,人们还有没有开始破碎重建的可能?当过去的生活化为泡影,曾经存在的是真实还是虚幻? 先想到,才能做到。现在,问题很大啊。 2015年7月1日,剧本的创作过程异常艰辛: 今天接到个电话。张冀和崔斯韦打来的。两位编剧说项目太难,往下趟不动了,他们就不过来了,还是做个外援,出个主意,具体本子他们就不参与了。 是的,故事架构太大,人物众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脑力;我的要求也多,编剧感到有难度,可以理解。说实在的,我有点沮丧。自从有了表达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注定这不是一件能轻易完成的事情。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坚持。我需要感谢的是什么?是一排还没有被咬碎的后槽牙。命运是什么?是你一直不断地往前走,你喜欢一个东西,它对你有吸引力,你便一直为之努力,为之不懈地使劲儿。你使着劲儿,才能走在这条路上,才能碰到命运里那根幸运的小指针。 当你面对困难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怎么做? 写剧本的难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脑海里只有两个词在来回打转,一个是“剧本”,一个是“太累”。一直以来,我都很幸运。但是,要感谢幸运却不能依赖幸运。幸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要看你自身的参与度。别把结果当成唯一的标准,用心享受和推进“在路上”这个过程才是最好的。 2016年8月5日,黄渤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标签。这是别人认识你的显著标识。 “我是个处女座”,过去这只是一句话,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让大家可以瞬间意会的符号。似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和反复纠结,已经成了我摆脱不了的宿命,折磨着我,也同样折磨着别人。 今天我又拉着豆包和斐然到马场聊剧本,这是又一次剧本集中会的第四天。因为马场比较偏远,聊到兴头上,我说就住这里吧,反正明天还要来,别来回折腾了。结果他俩慌里慌张地说“不不不,我们能打到车”,然后连滚带爬地跑了。这一幕,仿佛是现实版恐怖片再现。他们不想二十四小时都看见我,我知道。 想起Maggie说我的一段话,她说:“每次剧本会你一开红酒,其他人就紧张,你知道吗?因为你会停不下来,太兴奋,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断迸发,而且你还总是在半夜十二点开红酒,这个点你一开酒,大家都会知道今天的工作结束时间不会早于凌晨四点。” 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这是我的标签吧。 2016年11月25日,剧本的创作终于迎来了突破: 感觉此刻的创作就像是一口深井,井口被厚重的东西覆盖,我们一群人坐在里面,等待着井口的重物被揭开,透进一丝天光。由那丝天光指引,找到我们的灵感,离开创作的深井,走向光亮的世界、广袤的世界,最终可以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咦,一股马粪味,一群“深井冰”。 今天的剧本会阵容很庞大,张冀、郭俊立、查慕春几大编剧都在。发生了一件好玩儿的事。 剧本在紧张的创作过程中,大家聚到一起开会,又一场头脑风暴。张冀老师讲得很兴奋,讲得很开,整个状态也很投入,最后动情地说:“终于要冲破死胡同了!”突然豆包的手机siri响了:“请你再说一次。” 现场大家狂笑,张冀暴走。 真的很感恩。这个剧本可以说是国内一线编剧云集了,他们个个都担当过大戏的编剧。我也要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2016年11月26日,创作中的趣事: 憋在这个马场,人都要疯了。 今天张冀继续在那讲故事,讲到主人公马进时,一时兴奋,出口成“脏”,说“我操你妈X的”。突然,电话响了,他接了一个电话,完了问大家,他说到哪儿了。豆包生怕打扰了张冀的创作思路,声情并茂地重复了一遍:“我操你妈X的。” 张冀愣了,一下子把手里的笔一摔,说:“妈的,这活儿没法干了,被一个晚辈后生骂成这样。” 现场其他编剧都说:“豆包,你牛!你敢骂张冀。” 生活其实远比电影有趣得多。场面真的是相当滑稽。一连两天发生这样有趣的事,豆包的回答让大伙儿一下子从紧张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笑了足足十分钟。编剧是个苦活儿,尤其是现在,我们整个团队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感觉在短时间内很难突破。越是冥思苦想,就越像是被囚禁了。 而生活本身就是故事。就像此刻的我们,好像在演一部关于写不出剧本的编剧的电影。意外的小事件,是电影里面的闪光点。感谢生活,感恩,我们的生活这样真实鲜活。 2017年2月24日,剧本终于创作完成了: 凌晨四点四十四分,豆包说:“那这就是最终版本了,导演?” 最终版本?希望吧。拍摄中也许还会有修改,但就目前看,它是离目标最接近的一版了。 三、选角:平行世界里的那些人 1、舒淇 每个人在少年时都喜欢过几个女孩。无论多少年过去,都会依然记得当时那种心动和想要为之拼命、献上所有的感觉。对她,哪怕是远远看着,都会觉得幸福。 故事里的马进,也是这样设定的。他从不觉得姗姗哪里有什么不好,不好的只是他自己还不够好,没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给她,没有让她有走进更好人生的可能,所以他一直守望。这样一个女生,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要一个女神的形象,她是男主的梦。 这不是一部爱情戏,但是爱情在这部戏中又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演员能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快速抓住观众,使观众迅速相信这种感情的确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特别难以完成的角色。要想成功演绎这个角色,除了成熟的技术,演员的自身魅力也很重要。我很了解舒淇和她的各种作品,以及大众对她的外型认知,她是一名成熟的女演员,自带女神光环,美丽又有性格,跟我默契程度又是满分。 从这些角度看,她都是再适合不过了。 去找她。 2、王宝强 宝强我认识很多年了,是朋友,也合作过几次,他是一个非常踏实和本色的演员,有鲜明的风格和极强的辨识度。我之前跟他说我要拍个戏,他就说他一定要来。 果然,今天给宝强打电话过去,宝强说:“渤哥你放心,一定来。” 真是感谢信任。感谢。 那么,宝强演堂弟宝儿还是司机小王?到底是谁呢?这两个角色他都非常适合。第一个爽快答应我的演员,让我自己纠结了起来。 宝强身上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未经雕琢的真实,看似不经意的自然表现,其实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控制力在身体里面作支撑,他是目前众多小王人选中最合适的。而且我跟宝强聊过剧本,他似乎对小王这个角色更加认可。 那么,答案似乎很清晰了。 再说了,我的堂弟怎么样颜值也得和我相当吧,还是让小王去演小王吧。哈哈。
每次看电影都会把字幕看完再走,总会感慨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付出甚至牺牲,这么多人花了无数个小时,才造就了大荧幕上的这两个小时,算是向每一位工作人员行注目礼,向他们致敬。且不说成效如何,都非常不容易。 看完黄渤的这本导演日记,更加觉得拍出一部电影就像建造一栋摩天大楼一样的大工程。非常佩服电影导演能从头到尾跟下来。 且说《一出好戏》的成效,我给了三颗星,不得不说国产导演处女作能到这个水平已经很棒了,整体节奏没有问题,演员演技也都基本在线,果然是处女座的处女作。不过就像黄渤自己在这本日记里说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初想拍《一出好戏》想试图去解开的迷题到底解开了没有,似乎有,又似乎没有。作为观众,我也觉得这部电影似乎有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表达,但是又没能在这两个小时里面说明白。于是就真的成了只是看了这么一出荒岛求生的有点荒诞的喜剧,没别的了。如果有条件,黄导要不把素材剪成连续剧?或者《一出好戏2》?又不过,从最终拿下13.55亿这个骄人的票房成绩来看,起码中国观众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黄渤真是个全才。 从“疯狂三部曲”、《斗牛》、《杀生》、《厨戏痞》,黄渤的表演从一开始就惊艳到我,也一直都没让我失望过。很有戏剧张力,很生动,很入戏。歌唱得好,戏不仅能演还能导,如今还出了书。这就是传说中啥都能玩得溜的那种神人吧。
电影背后的故事,《一出好戏》的注解。
看过《一出好戏》,有那么一点点乱,感觉太满,黄渤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这本书是黄渤从很早的构思到拍完开始宣传为止的、第一次当导演的过程记录。读着还行,也有收获,向导演们致敬——拍一部电影真的太不容易了。我是作为《贝姨》和《火星救援》两本在读书偶尔换换视角的读物读的(类似于拳击比赛中的垫场赛),但绝不是对作者不恭——黄渤还是挺招人喜欢的,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就很喜欢,尤其是高情商和好人缘,非同一般!对《一出好戏》寄予了很大希望,读的过程中发现微读里居然有同名书(点赞)。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机器,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机器。要善用自己,即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要学会生活。人要有自己的节奏。要重新找到能让自己“嗨”起来的东西,哪怕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意思的。 别把结果当成唯一的标准,用心享受和推进“在路上”这个过程才是最好的。 人的一生都会有惊鸿一瞥,或是美人,或是美景, 人的一生里,总要有你很看重的东西。 如果一切规则和法律都不复存在,钱没用了,电停了,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爱情还是爱情吗?权力还有用吗?而且,不再约束你的规则,也不再约束别人,你将面临什么样的生存状况?你还是你吗,他还是他吗? 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才能出来一出好戏。 这本日记的文字,有些是随手记下,有些是根据侧拍视频再度整理。自己回头再看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些新奇。电影和生活一样,一天天过去,有一些记住了,有一些忘记了。一些精彩在电影之外,希望能用文字把当时的心情和瞬间记录下来。 关于上面的系列灵魂发问,前几年的《迷失》拍的很好,虽然个人觉得烂尾,但很难超越,至少《一出好戏》没给我这样的惊喜。 2021-32。#千书计划# No.32。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 🍤🍗🍖🌭🌮🌯🍕🧀🍰🍔 … … … 🍋 就是大鱼大肉饱餐后,惊现的一片解腻的柠檬! 整本书下来,谈不上所谓的文笔章法,更没有华丽的语言词藻,通篇以日记形式,跨越八年,讲述了“处女座的处女作”形成的框架过程! 遍观娱乐圈,我喜欢的圈中之人实在不多,黄渤算得上其中一个!我喜欢他的演技、他的睿智、他的情商,欣赏他为人处世的机敏变通,羡慕他在是非之地能结交一生挚友的“人为幸运”… 无论是青岛贵妇,还是一代影帝,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做导演,我都喜欢! 他说—— 🍋 我最怕的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抽水马桶似的,每天一按,“哗啦”一下过去。 最近闹钟是他的歌《过去了》:“一月也过去了,二月也过去了,三月也过去了… 六七八月过去了”,唱到八月过去,真的惊叹时间的不留情面,一个假期,就这样结束了… 想想自己这四十天来做了些什么—— 1 份工作,简单却开心; 1.5 本字帖,簪花小楷依旧写的生硬; 2 部美剧,单词句子没记住一个; 6 部电影,其中三部还是看过的; 25 本书,似乎啥也不记得了… 也就这么多,放假之初,计划满满,如今到了假期的尾巴,计划大部分还只是计划! 所以,时间呀!还是说句俗套的珍惜吧! 🍋 生活的味道,有时候需要你走得慢一点才能品尝。 我喜欢享受生活,但最近生活总跟我恶作剧,今天洗漱,磕到洗漱台,胳膊破了相;前几天骨碌下床,砸到垃圾桶,划破了膝盖;再前几天为了照相,手指见了血… 可能是眼见我开学,“家”不留我… 然鹅,还是爱生活的! 🍋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原来我还可以这么牛。 我是向来不会去撞南墙的,说不上做什么都半途而废,但也不会死磕到底,当然喽,要除去我上心的人和事! 🍋 如果把一件事情拆分成无数小件,那么这无数小件的每一个脚趾头,我都希望它是完美的。 和处女座的人待在一起久了,自己也有了八分“处女座情节”,没什么不好的,小完美成就大完美,我都接受的来! 🍋 人生愿景实现,最好的祝愿应该是,愿你有一出好戏 当然,这就是最后的依旧没有结尾的瞎嘞嘞啦! 不写书评,只谈感想,以上,也算是对假期的一个小总结喽!毕竟这是九月的第一天,总要有些仪式感嘛! 愿我爱之人和爱我之人,以及看到这里的人,都有一出属于自己的好戏! 嘚嘚over!❤
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与温柔。有一天舒淇嘴角起了一个泡,他首先想到的是后面的戏要怎么连。他不免对自己说:原来人还是自私的。没有打着高尚的情操美化自己的心,而是本本真真的告诉自己,自己内心也是有小鬼头的。他邀请自己的好兄弟宋晓飞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热情高涨的对宋晓飞说了一通,宋晓飞临走时动也未曾动过分镜本便走了,他也未曾怪罪宋晓飞不够兄弟,而是深感这个兄弟确实太过忙碌,升起一种体贴与无奈之情。平铺直叙的文字,有着淡淡的清香,有着脉脉的温情。 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雕刻与琢磨,以求字简而凝。他的日记,只是写给他一个人看的。记录自己执导电影的心理路程,记录这期间细碎的小美好。为何这本关于“写给自己”的日记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呢,他敢于打破“欲言又止”的软弱。 村上春树曾语:“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那个绘声绘色、细腻温柔的自己被偷偷的藏在了日记里。而那个热情洋溢、勇往直前的自己被狠心的丢到了生活里。与人谈心,似乎成了一件可笑的事。更别说公开自己的日记。但内心这个一个羞涩的大孩子真的想要倾吐一旦自己的心潮澎湃,这便来了。他的读者是喜欢他的人,这让他有安全感,他相信喜欢他的人,还是略懂他一二分。便公开了自己的赤诚,收获几缕温柔与暖心。 写日记,不需要你文笔多美优美,字里行间多么富有哲理与智慧。而是真诚的面对自己,让那疲惫而困顿的灵魂能够有空间舒展自己的枝蔓,让自己的生命在拾级而上的过程里柔韧而清澈。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渤哥还是更适合当个演员。写书的话,还是差那么点意思。 虽然是日记的形式,但是过于平铺直叙,比较缺乏吸引力。坚持读完,是为了致敬渤哥。 对渤哥最开始的印象是看了电影《假装情侣》,他在里面饰演的陈文一角,深深地触动了我。 《斗牛》、《心花怒放》、《寻龙诀》、《一出好戏》、《疯狂的外星人》、《被光抓走的人》、《我和我的祖国》。 这些都是后来看的。如果说刚开始是被渤哥的演技圈粉,往后就是被他的人品牢牢征服。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和《忘不了餐厅》,都极好地体现了渤哥的智慧与仁爱。 忘不了他在《极限挑战》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忘不了他在《忘不了餐厅》里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还有他对那些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叔叔阿姨们的关照与细心。 这本书就是冲着渤哥的人品来的,想多了解学习一些渤哥的为人处世。当然也少不了那一丝猎奇心理,想知道渤哥的电影日志都是啥内容。 此书记录了电影《一出好戏》从构思到拍摄的一系列心路历程。真诚是有的,也能从这本电影日志里了解到拍电影的不易。 人不管到了哪一个阶段,想要做成事,想要人生有所突破,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渤哥的谦卑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还有那份同理心。 书里的照片倒是美得冒泡,不过对文字要求较高的人,可以不必翻开此书。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里面的文字记录,可能更适合渤哥的粉丝来看。如上。
一篇很简单的导演小记,只花了一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却不得不令人对导演这一身份升起敬畏之心。从一个想法到最后呈现到观众眼前整整花了七年,这七年也是演员黄渤身份转变导演的节点。 以前对黄渤喜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颁奖晚会上那句“只见过人骑马,没见过马骑人”以及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看完这篇小记,会发现黄渤还是个做事极其认真考究,人缘非常不错,极其有毅力和想法的人。 《一出好戏》似乎也沿袭黄渤一贯风格,秉承其一贯对人性的探讨,群体因为天灾流落荒岛,进而如社会寓言般甚至演变出几个基本的社会形态和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只是黄渤似乎想表达的太多,剧情反转很多,一个电影的篇幅不足以阐述完一个荒诞又精彩的故事,就像他在电影剪辑完后留下的遗憾一样,也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小遗憾。
《一出好戏》从筹备到上映。这本书更像是黄渤在为《一出好戏》写的随笔和日记。 电影内容我且不说。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追求。若愿意,你就是自己的光,日月当空,从未远走,只要你愿奔赴,雨后总会见彩虹!
电影上映的时候,偶然间去电影院看了。看完后没想到会那么喜欢。末日题材,更显人性。 此书为黄渤导演首作《一出好戏》的筹划日记,从开始的小念头到最后的上映,其中经历过太多太多的抉择,身为处女座导演还是顶住压力,成功的完成了创作。 我特别喜欢了解一些宏大事物的背后细微处。此书便是从此落笔,它是如何完成的?它为何最后会选址在屋久岛?演员的选角是怎么完成的?拍摄中会遇见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 正是有了这些一个个小疑惑,电影背后的理性一面才更加具体。拍电影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啊,是数人积攒着一股力气,成功把巨石推向山顶的壮举!
43岁的靳东出道20年,39岁演《伪装者》才一朝成名。 45岁的李健,唱作18年,41岁补位参加《我是歌手》才被大众熟知。 55岁的张涵予,35岁才拍戏,44岁那年连拿4个影帝。 马云常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黄渤便是那个收获了后天美好的人。 以上的人都是大器晚成,实至名归!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没有白费。也是幸运着!愿你们越走越好,且不可辜负追随你们的人儿! 黄渤说:简单,就是减少欲望! 少欲使人纯粹,纯粹让人勇敢,勇敢才敢去梦想,有梦想才会规划和努力! 才有可能 收获成功!
和电影评分一样的三颗🌟,既然黄渤初作导演却没有选择风险系数低的喜剧题材,说明他还是投入了思考与用心。只不过用一部时长有限的电影压缩出人类简史的精髓确实有些难,想要面面俱到最后只是浅尝辄止,在保全审查与照顾观众的前提下以爱情收尾也算是最理想的选择。 回到这本书,文字和电影一样欠缺许多深度思考与细节的呈现,有些表达就像小孩子周末郊游一样的记述,有些幼稚有些可爱。不过我似乎也明白了黄渤几乎不招黑的体质从何而来,至少在这本断断续续的日记里,能看出他为人谦逊幽默,做事认真甚至苛刻,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人你怎么能不喜欢他呢。 管虎的民工时间太早并没有看,我是从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里的黑皮开始关注黄渤,之后便对这位青岛贵妇的作品有更多的期待与放心。他的电影是一出好戏,他的人生更是一出好戏呀。
有点意思 值得一读 冲着黄渤为人称颂的高情商来的 想要一窥如此会做人的黄渤先生对自己生活中"日常小事"的解读 读罢果然:这一个心思细腻心胸宽广的聪明男人 特别是他对摄影师朋友没有打开那本分镜本就走了的描述 本来能抱怨 他下意识先换位思考去体谅: " 最后我把晓飞送出大门,折回办公室,居然看到给晓飞的分镜本还在桌面上摆得好好的。心里一下就觉得不对了,这在晓飞身上从来没发生过。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看来晓飞确实顾不过来。" 诸如此类心情 日记里的描写随处可见 点点滴滴皆学问 … 怎么着 咱也学着点儿呗
一部“处女座的处女作”。 我看了一半书, 便跑去把电影也看了个大概。 渤哥演电影和他当导演,变了的是他从被选、到选人,没变的是处女座追求细节到位的精神。 能够看出他为了筹备这部讲人性的电影,投入了多大的兴致。每当讲起来,手舞足蹈,就像在讲自家孩子的故事。 由于平日里靠谱的形象得到了诸如舒淇宝强等许多同行的支持与信任。剧中取景,给我留下比较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岛,剧组翻遍了《世界上的岛》,又跑遍了整个世界。 二是,张艺兴生吃鱼,满足了导演荒诞摩西神谕一般的景象。 平时也并未了解太多拍电影的过程, 这一部的题材和嵌套双层故事的电影虽然已经看过太多了,《禁闭岛》、《蝇王》、《乌托邦》等等等等,但是国内还是少有的。 渤哥,野心很大的。这从他94年开始唱歌,多才多艺一路走来就可以看出他骨子里的性格。好像只要他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了。 这个男人情商也是在线的。 拍电影,做导演,也是一场像是管理企业的交际。这里头的里里外外,都要照顾到。 笑场是一件非常让导演抓狂的事情, 以前演莎翁的话剧时,也是多方调动,谁都重要的一个过程。 宣传做的是很好的,这个男人智商一直在线,给普通大众一个表面的故事,也给深度剖析者一个精神世界。 可能味道对比起早就轻车熟路的欧美来说,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 这本书也能够看得出有整理加工的,毕竟部分地方的描述还是有代笔的痕迹,哈哈。不过不影响的,情景需要。 整本书看下来, 对渤哥更多了几分由心的敬佩。 于我个人而言, 将来如果也能拍摄一部自己的电影, 也许不能做到如此冷静。 但做做白日梦也挺开心😉😉😉
学到了一招,以前写周记只是为了总结成败经验,然后反思提升,牢牢地使自己这艘小船不偏离既定方向。现在想想若是用文字记录每一个重要的瞬间,日后回顾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忙碌等于盲目,天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就像头扎在一堆沙子里,慢慢就把自己埋没了。 一直忙,似乎忙得连生活的时间都没有。生活所有的空隙都被工作填满了。流水线一样的工作,来一个干一个,没有空闲的时间思考、分析、判断。这样的节奏不适合文艺工作者,这是脑力与创造力的透支,缺乏了酝酿与发酵。艺术是闲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忙出来的只有活儿。(2014年6月9日) 演员这个职业跟生活很像,就像突然喝醉了酒,进入一个房间,换一个房间又进入,可能是服务生叫你过来的,也可能是哪个人给了你新本子,到最后发现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生活还是那条长廊。见过各种戴面具的人,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 休息的这段时间,才知道以前遗落了多少小幸福和小美好。终于有时间和心思去看看那些躺在仓库里的小东西,把玩一下。生活的味道,有时候需要你走得慢一点才能品尝。 想想之前,每天拍戏,从不停歇,忙忙碌碌,不知为什么,其实是弄反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机器,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机器。要善用自己,即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要学会生活。人要有自己的节奏。要重新找到能让自己“嗨”起来的东西,哪怕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意思的。 没有沉淀的人生是可怕的。没有反思、没有快乐、没有对生活的直观体验,其实从长时间角度来讲,也是不利于创作的。(2014年10月5日) ——黄渤 一、念起:想讲个小故事 2010年2月28日,黄渤有了《一出好戏》的最初想法: 所谓简单,也就是少欲。然而,最近我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似的。每天忙完一天的活儿,不自觉地就会东想西想。 我的心里冒出来一个故事。这是一种让人兴奋的感觉。我好像看到了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经历和说话的样子。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故事。 现在开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就能拍摄完成,后年就可以上映吧。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18年8月10日,也就是八年半之后,远远超出了黄渤最初的估计。 2012年12月9日,黄渤又看了一遍《2012》,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想法: 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命运,一个互相依靠的小群体如何生存?个人该怎么选择?极端环境其实是一个人性的实验室。此时,所有的道德、法律都会失效,秩序直接崩溃。人们处在生存和死亡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有人始终坚守着信念、秉持着善念,就显得了不起。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有人坚持“老人、孩子、妇女先走”,这就是伟大和高尚。因为他们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把他人生命置于自己的安危之上。 但如果秩序崩溃后,人们获得机会面临秩序的重建呢?这时候的人类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嗯,感觉有点意思,我很喜欢这种主题的表达。 其实这个故事我想来想去,不就是《2012》电影延续之后吗?我说这个故事要不就叫《2012后》吧。徐峥特别“负责任”地说他看行,让我“赶紧写吧”。 我就赶紧写吧! 2013年1月20日,剧本的创作依然没有进展: 还是对《2012》这类主题很感兴趣。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事,有人担心孤独终老,有人担心丢掉工作,有人担心变老变胖,这也是我担心的,而我最怕的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抽水马桶似的,每天一按,“哗啦”一下过去。这样的日子最是恐怖。苦点、累点都没关系,明天不知道干什么最让人发慌。 我喜欢这种探索明天去哪儿的题材,也想弄明白,如果有变化发生,我们明天会怎样? 《2012后》的故事还拖着,没有任何进展,心里有一点焦急。 2013年2月1日,黄渤说自己有许多新想法,但是始终下不了笔: 故事越来越具象,经常会想到一些新的东西。当面对死亡、生存困境、权力之争,大家会怎样?如果一群人遭遇“世界末日”,又被扔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在小岛上开始这个故事,这些人会怎样?爱情、友情、伦理、阶级、善恶……《迷失》?应该不是。《迷失》的那个故事,应该不是我想要的。 但我始终下不了笔。 拖,拖……拖! 2013年10月25日,黄渤约薛晓路聊自己的想法: 肚子里有故事,便逮到人就说。约薛晓路喝茶聊天,我说我有个故事,想拍成电影,你看看怎么样?然后我“巴拉巴拉”给她讲了一大堆,抑制不住表达欲望。谈了心中的故事,脉络、人物、架构,我越讲越兴奋,仿佛电影已经拍好了。但是,她没有立刻反应,迟疑了一会儿说,事情有点大。 事情有点大? 看着她的反应,我知道这事儿不能急,再努力吧。 2014年6月16日,陈可辛鼓励黄渤开始拍: 在拍《亲爱的》时,我就跟陈可辛导演提过这个故事。在拍完以后不久,有天跟他完整地讲了这个故事,也已经在心里做好接受打击的准备。结果陈导说:“这个故事很好啊,你就拍啊。”我说,这还早呢。他说:“我觉得很完整了,调整一下写出来就可以拍了。”我内心只有一个字:啊? 大导演就是有底气,可是那些都来自他们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大导演来说的一步之遥,对我来说却有千百里的距离。 2014年10月6日,在有最初的想法四年半以后,黄渤想到可以自己执导: 虽然疲惫,但有时候,你也会遇上一直重复却一直保持激情的事情。啰嗦,不停地啰嗦。那是因为内心有火焰。讲了无数遍,可每一遍都还是让我很兴奋。每次讲,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在重复中,它似乎在完善。如果让我计算生平说过的最多的重复的话是什么,大概就是这个故事了。联系了许多导演,听取了许多意见。也渐渐感受和理解了导演其实是一个表达者,他内心的变化一定会渗透到他的作品里面。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气质。找到合适的导演并不容易。 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由自己来执导,是最好的选择。 二、剧本:当故事落在纸上 2014年11月1日,黄渤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写剧本: 任何事情停留在想象阶段的时候,都可以完美无缺、随意发挥。一旦真的落实下来,就会发现实施的困难。面对空白稿纸,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这跟故事停留在口述阶段时有了很大不同。 该由何处写起,写谁的故事,故事中人与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个故事该往什么方向推进,情节与情节之间该如何衔接? 最重要的是,你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要通过什么形式表达? 我突然不知该如何入手。 2015年1月9日,黄渤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我常常会设想,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比如灾难大片《2012》。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即将灭亡,唯有诺亚方舟方能将人解救。人性经历各种考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如果在这个情境下,一对激情中的男女,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他们一起漂流到荒岛之上,生存都面临考验了,爱情还会大过天吗?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经历怎样的洗礼?当一切真的毁灭,人们还有没有开始破碎重建的可能?当过去的生活化为泡影,曾经存在的是真实还是虚幻? 先想到,才能做到。现在,问题很大啊。 2015年7月1日,剧本的创作过程异常艰辛: 今天接到个电话。张冀和崔斯韦打来的。两位编剧说项目太难,往下趟不动了,他们就不过来了,还是做个外援,出个主意,具体本子他们就不参与了。 是的,故事架构太大,人物众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脑力;我的要求也多,编剧感到有难度,可以理解。说实在的,我有点沮丧。自从有了表达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注定这不是一件能轻易完成的事情。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坚持。我需要感谢的是什么?是一排还没有被咬碎的后槽牙。命运是什么?是你一直不断地往前走,你喜欢一个东西,它对你有吸引力,你便一直为之努力,为之不懈地使劲儿。你使着劲儿,才能走在这条路上,才能碰到命运里那根幸运的小指针。 当你面对困难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怎么做? 写剧本的难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脑海里只有两个词在来回打转,一个是“剧本”,一个是“太累”。一直以来,我都很幸运。但是,要感谢幸运却不能依赖幸运。幸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要看你自身的参与度。别把结果当成唯一的标准,用心享受和推进“在路上”这个过程才是最好的。 2016年8月5日,黄渤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标签。这是别人认识你的显著标识。 “我是个处女座”,过去这只是一句话,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让大家可以瞬间意会的符号。似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和反复纠结,已经成了我摆脱不了的宿命,折磨着我,也同样折磨着别人。 今天我又拉着豆包和斐然到马场聊剧本,这是又一次剧本集中会的第四天。因为马场比较偏远,聊到兴头上,我说就住这里吧,反正明天还要来,别来回折腾了。结果他俩慌里慌张地说“不不不,我们能打到车”,然后连滚带爬地跑了。这一幕,仿佛是现实版恐怖片再现。他们不想二十四小时都看见我,我知道。 想起Maggie说我的一段话,她说:“每次剧本会你一开红酒,其他人就紧张,你知道吗?因为你会停不下来,太兴奋,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断迸发,而且你还总是在半夜十二点开红酒,这个点你一开酒,大家都会知道今天的工作结束时间不会早于凌晨四点。” 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这是我的标签吧。 2016年11月25日,剧本的创作终于迎来了突破: 感觉此刻的创作就像是一口深井,井口被厚重的东西覆盖,我们一群人坐在里面,等待着井口的重物被揭开,透进一丝天光。由那丝天光指引,找到我们的灵感,离开创作的深井,走向光亮的世界、广袤的世界,最终可以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咦,一股马粪味,一群“深井冰”。 今天的剧本会阵容很庞大,张冀、郭俊立、查慕春几大编剧都在。发生了一件好玩儿的事。 剧本在紧张的创作过程中,大家聚到一起开会,又一场头脑风暴。张冀老师讲得很兴奋,讲得很开,整个状态也很投入,最后动情地说:“终于要冲破死胡同了!”突然豆包的手机siri响了:“请你再说一次。” 现场大家狂笑,张冀暴走。 真的很感恩。这个剧本可以说是国内一线编剧云集了,他们个个都担当过大戏的编剧。我也要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2016年11月26日,创作中的趣事: 憋在这个马场,人都要疯了。 今天张冀继续在那讲故事,讲到主人公马进时,一时兴奋,出口成“脏”,说“我操你妈X的”。突然,电话响了,他接了一个电话,完了问大家,他说到哪儿了。豆包生怕打扰了张冀的创作思路,声情并茂地重复了一遍:“我操你妈X的。” 张冀愣了,一下子把手里的笔一摔,说:“妈的,这活儿没法干了,被一个晚辈后生骂成这样。” 现场其他编剧都说:“豆包,你牛!你敢骂张冀。” 生活其实远比电影有趣得多。场面真的是相当滑稽。一连两天发生这样有趣的事,豆包的回答让大伙儿一下子从紧张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笑了足足十分钟。编剧是个苦活儿,尤其是现在,我们整个团队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感觉在短时间内很难突破。越是冥思苦想,就越像是被囚禁了。 而生活本身就是故事。就像此刻的我们,好像在演一部关于写不出剧本的编剧的电影。意外的小事件,是电影里面的闪光点。感谢生活,感恩,我们的生活这样真实鲜活。 2017年2月24日,剧本终于创作完成了: 凌晨四点四十四分,豆包说:“那这就是最终版本了,导演?” 最终版本?希望吧。拍摄中也许还会有修改,但就目前看,它是离目标最接近的一版了。 三、选角:平行世界里的那些人 1、舒淇 每个人在少年时都喜欢过几个女孩。无论多少年过去,都会依然记得当时那种心动和想要为之拼命、献上所有的感觉。对她,哪怕是远远看着,都会觉得幸福。 故事里的马进,也是这样设定的。他从不觉得姗姗哪里有什么不好,不好的只是他自己还不够好,没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给她,没有让她有走进更好人生的可能,所以他一直守望。这样一个女生,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要一个女神的形象,她是男主的梦。 这不是一部爱情戏,但是爱情在这部戏中又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演员能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快速抓住观众,使观众迅速相信这种感情的确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特别难以完成的角色。要想成功演绎这个角色,除了成熟的技术,演员的自身魅力也很重要。我很了解舒淇和她的各种作品,以及大众对她的外型认知,她是一名成熟的女演员,自带女神光环,美丽又有性格,跟我默契程度又是满分。 从这些角度看,她都是再适合不过了。 去找她。 2、王宝强 宝强我认识很多年了,是朋友,也合作过几次,他是一个非常踏实和本色的演员,有鲜明的风格和极强的辨识度。我之前跟他说我要拍个戏,他就说他一定要来。 果然,今天给宝强打电话过去,宝强说:“渤哥你放心,一定来。” 真是感谢信任。感谢。 那么,宝强演堂弟宝儿还是司机小王?到底是谁呢?这两个角色他都非常适合。第一个爽快答应我的演员,让我自己纠结了起来。 宝强身上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未经雕琢的真实,看似不经意的自然表现,其实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控制力在身体里面作支撑,他是目前众多小王人选中最合适的。而且我跟宝强聊过剧本,他似乎对小王这个角色更加认可。 那么,答案似乎很清晰了。 再说了,我的堂弟怎么样颜值也得和我相当吧,还是让小王去演小王吧。哈哈。
每次看电影都会把字幕看完再走,总会感慨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付出甚至牺牲,这么多人花了无数个小时,才造就了大荧幕上的这两个小时,算是向每一位工作人员行注目礼,向他们致敬。且不说成效如何,都非常不容易。 看完黄渤的这本导演日记,更加觉得拍出一部电影就像建造一栋摩天大楼一样的大工程。非常佩服电影导演能从头到尾跟下来。 且说《一出好戏》的成效,我给了三颗星,不得不说国产导演处女作能到这个水平已经很棒了,整体节奏没有问题,演员演技也都基本在线,果然是处女座的处女作。不过就像黄渤自己在这本日记里说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初想拍《一出好戏》想试图去解开的迷题到底解开了没有,似乎有,又似乎没有。作为观众,我也觉得这部电影似乎有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表达,但是又没能在这两个小时里面说明白。于是就真的成了只是看了这么一出荒岛求生的有点荒诞的喜剧,没别的了。如果有条件,黄导要不把素材剪成连续剧?或者《一出好戏2》?又不过,从最终拿下13.55亿这个骄人的票房成绩来看,起码中国观众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黄渤真是个全才。 从“疯狂三部曲”、《斗牛》、《杀生》、《厨戏痞》,黄渤的表演从一开始就惊艳到我,也一直都没让我失望过。很有戏剧张力,很生动,很入戏。歌唱得好,戏不仅能演还能导,如今还出了书。这就是传说中啥都能玩得溜的那种神人吧。
电影背后的故事,《一出好戏》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