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肖特、比尔·罗杰斯和艾伯托·萨拉查三代“路跑之王”在金钱尚未染指跑步界的年代不畏他人目光,坚持跑步梦想,为美国带来了长跑领域最辉煌的胜利。那个年代也象征着美国正逐步摆脱颓废的“嬉皮士文化”、滞胀的经济和失败的外交政策。肖特和罗杰斯坚持不懈地同不公正的业余运动员规则做着抗争,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约翰·卡罗尔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使他坚信女性与男性一样能跑步,因而培养出了一大批女运动员,为随之而来的运动场上的女性革命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各项路跑赛事的兴盛和商业资金的注入更是将“跑步风潮”推向了巅峰。
在那为荣誉而战的路跑时代,精英们无畏困难,坚持梦想,对自身极限不断的挑战并超越。他们跨越国门,风雨无阻,跑步中或孤独或兴奋,亦或病痛缠身。在金钱尚未染指跑步界的年代,他们自由奔跑,乐享人生,虽几近残酷,擦肩死神,仍旧明争暗比,永不服输! 如今,跑步已然成为一种健身时尚。阳光和暖,微风不燥。携友三两,轻装上阵。健康长跑,强健体魄。
【虾叔读书】路跑之王:跑步黄金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最近一篇Sportsoho专栏,我代吴师傅写冯宏德。文中插图,吴师傅选登了一帧在墨尔本拍的照片。照片内,除了吴师傅、冯宏德与当年一众代表香港出战的名宿外,中间的洋人十分值得一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跑手索特(Frank Shorter)。 索特今已年近古稀,其马拉松最佳成绩是2:10:30,这个成绩如今在国际跑坛看来当然“不值一晒”。但在70年代,这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准,故他能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分别夺取金、银牌。 70年代,当非洲跑手还未于长跑坛中冒起之时,美国经历了一次长跑热潮,使这种运动蔚为时尚,就连当时总统卡达(Jimmy Carter)亦积极参与。风气所及,美国的长跑竞赛成绩因而稳站世界前列。 其时,索特、罗杰斯(Bill Rodgers),与后来冒起的施拉沙(Alberto Salazar),可谓美国跑坛三剑侠。这三人各有千秋,罗杰斯是四届波士顿马拉松冠军,而施拉沙个人最佳成绩是2:08:13,现在成了日本长跑新星大迫杰的教练。 施拉沙的马拉松最佳纪录,于1981年的纽约马拉松创下。自此以后,美国长跑的黄金年代正式告终。迄今整整35年,能超越施拉沙成绩的美国跑手只有三位,其中以美国现今纪录保持者贺尔(Ryan Hall)2:04:58的成绩算是稍为突出,但仍无法与今日占据世界前列的非洲跑手相提并论。 《路跑之王》这本书,谈及美国于1972-1982年的长跑黄金岁月,在今日读来更觉今非昔比。这段美国光辉历史,其实萌芽于麻省的法尔茅斯路跑赛(Falmouth Road Race)。书中非常翔实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刻画三人如何由借借无名,凭藉法尔茅斯路跑赛声名鹊起,继而斐声国际,最后名字变得家喻户晓。 作者编排及文笔都甚为生动,缕述了三位一代跑者的成长与长跑路上的心境,以及众人如何明争暗斗,读来除了精彩之外,亦足以增长知识不少。犹幸,中文版译笔尚可,总未算辜负了原作者,故此书实在值得对留意长跑历史的人一读。
人活一世 就是一场马拉松 凡事都需要有天赋 凡事也需要努力 看了这些世纪冠军的跑步之路 天才也都是靠努力才称得上天才 当然 进阶的跑者训练方法也不一样 1英里的竞速4分内 从200米到5公里的各种间歇跑 16公里 20公里 30公里 对于业余跑者恐怕很难达到 但为我们训练提供更好的方法 毕竟 我们一直追逐的都是自己 慢慢来 新的冠军总会不断产生 而我 足底筋膜炎进入第四个月 慢慢来
本书着眼于美国著名的“跑步风潮”,即1972—1982年10年跑步运动的发展与变迁。这10年恰恰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先是精英们的出众表现激发了大众的热情,而当跑步运动的声势逐渐壮大、市场扩张形成产业、大量金钱介入之后,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倒戈逆袭。
肖特与罗杰斯的故事让我想到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极速风流》 两人在全马赛事上你追我赶拼尽全力,不惜一切挑战肉身极限创造成绩的精神终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像是从路跑最初的"混沌"中诞生的一对双星,相互旋转缠绕,发出闪耀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挑战全马2小时的道路,这股热烈的风吹散了所有的质疑与偏见,开创了一个时代 萨拉查的傲慢与狂野,不惜生命的觉悟在惊艳了这个时代后,也将路跑运动带向了极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狂潮,全马赛事不再是一项挑战人类极限记录的小众精英赛事,而演变成了一种挑战自我精神的文化。这同样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注入,赞助商的要求、药物作弊等因素使原本运动精神变得不再那么纯净 非裔选手的崛起与肖特罗杰斯的落幕,如同《海贼王》里的"新世界"一般,涌现出无数强者劲敌,美国在开创路跑先河之后再没能回到霸主的统治地位,非裔选手接过路跑人类极限的初衷并再次发起挑战,全马"跑进2小时"成了全世界期望寻找到的"Onepice" 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想必对长跑运动一定也有自己的热爱。希望这本书能像"历史正文"一样,指引自己在"伟大航路"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Onepice" 阅读推荐的BGM是来自电影《极速风流》里的《Lost but Won》
本书写的是美国路跑风潮(1972-1982)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这一风潮的重要人物。作者回忆了那段令跑步爱好者们心潮澎湃的历史。弗兰克.肖特,比尔.罗杰斯和艾伯特.萨拉查不为金钱只为热爱,坚持跑步梦想,为美国长跑领域带来最辉煌的时期,而各项路跑赛事的兴盛和商业资金的注入更是将“跑步风潮”推向巅峰。
正在经历中国“跑步风潮”的我们,无论如何是幸运的。 这本书讲述美国路跑鼎盛时代的跑者故事,美国的三代路跑之王肖特、罗杰斯、萨拉查,以及其他的精英跑者,他们各领风骚数十月,却也终有谢幕那一天,留下的除了辉煌的成绩,还有一身的伤病……虽然量级不同,但从里面也许能看到一些我们的影子或未来? 过犹不及,始终是我们每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跑者最该注意的一句话。[捂脸]
对跑步风潮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仔细了解过。通过此书,对于其中的故事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对其中普罗大众对“跑步不正常者”的偏见感同身受。学习过去的历史,用他们的精神鼓舞自己,坚持跑下去。
像是看完了美国30年跑步历程,很精彩。
健康跑步,不忘初心,现在的大众跑步已经变味了
跑步,对我来说,并不是追求速度,是在跑步中寻找安宁和力量的过程,对自己人生的承诺和挑战。
东德西德完全搞反
也许享受当下、顺势而为才是人生之道。但亲历其中的人们依然可以说,我跑过,不后悔。
不是我的菜,我对美国路跑发展史不感兴趣[难过],不过也刷新了一下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跑步是被黑人垄断了,看来白人在跑步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偷笑]
弗兰克·肖特、比尔·罗杰斯和艾伯托·萨拉查三代“路跑之王”在金钱尚未染指跑步界的年代不畏他人目光,坚持跑步梦想,为美国带来了长跑领域最辉煌的胜利。那个年代也象征着美国正逐步摆脱颓废的“嬉皮士文化”、滞胀的经济和失败的外交政策。肖特和罗杰斯坚持不懈地同不公正的业余运动员规则做着抗争,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约翰·卡罗尔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使他坚信女性与男性一样能跑步,因而培养出了一大批女运动员,为随之而来的运动场上的女性革命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各项路跑赛事的兴盛和商业资金的注入更是将“跑步风潮”推向了巅峰。
在那为荣誉而战的路跑时代,精英们无畏困难,坚持梦想,对自身极限不断的挑战并超越。他们跨越国门,风雨无阻,跑步中或孤独或兴奋,亦或病痛缠身。在金钱尚未染指跑步界的年代,他们自由奔跑,乐享人生,虽几近残酷,擦肩死神,仍旧明争暗比,永不服输! 如今,跑步已然成为一种健身时尚。阳光和暖,微风不燥。携友三两,轻装上阵。健康长跑,强健体魄。
【虾叔读书】路跑之王:跑步黄金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最近一篇Sportsoho专栏,我代吴师傅写冯宏德。文中插图,吴师傅选登了一帧在墨尔本拍的照片。照片内,除了吴师傅、冯宏德与当年一众代表香港出战的名宿外,中间的洋人十分值得一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跑手索特(Frank Shorter)。 索特今已年近古稀,其马拉松最佳成绩是2:10:30,这个成绩如今在国际跑坛看来当然“不值一晒”。但在70年代,这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准,故他能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分别夺取金、银牌。 70年代,当非洲跑手还未于长跑坛中冒起之时,美国经历了一次长跑热潮,使这种运动蔚为时尚,就连当时总统卡达(Jimmy Carter)亦积极参与。风气所及,美国的长跑竞赛成绩因而稳站世界前列。 其时,索特、罗杰斯(Bill Rodgers),与后来冒起的施拉沙(Alberto Salazar),可谓美国跑坛三剑侠。这三人各有千秋,罗杰斯是四届波士顿马拉松冠军,而施拉沙个人最佳成绩是2:08:13,现在成了日本长跑新星大迫杰的教练。 施拉沙的马拉松最佳纪录,于1981年的纽约马拉松创下。自此以后,美国长跑的黄金年代正式告终。迄今整整35年,能超越施拉沙成绩的美国跑手只有三位,其中以美国现今纪录保持者贺尔(Ryan Hall)2:04:58的成绩算是稍为突出,但仍无法与今日占据世界前列的非洲跑手相提并论。 《路跑之王》这本书,谈及美国于1972-1982年的长跑黄金岁月,在今日读来更觉今非昔比。这段美国光辉历史,其实萌芽于麻省的法尔茅斯路跑赛(Falmouth Road Race)。书中非常翔实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刻画三人如何由借借无名,凭藉法尔茅斯路跑赛声名鹊起,继而斐声国际,最后名字变得家喻户晓。 作者编排及文笔都甚为生动,缕述了三位一代跑者的成长与长跑路上的心境,以及众人如何明争暗斗,读来除了精彩之外,亦足以增长知识不少。犹幸,中文版译笔尚可,总未算辜负了原作者,故此书实在值得对留意长跑历史的人一读。
人活一世 就是一场马拉松 凡事都需要有天赋 凡事也需要努力 看了这些世纪冠军的跑步之路 天才也都是靠努力才称得上天才 当然 进阶的跑者训练方法也不一样 1英里的竞速4分内 从200米到5公里的各种间歇跑 16公里 20公里 30公里 对于业余跑者恐怕很难达到 但为我们训练提供更好的方法 毕竟 我们一直追逐的都是自己 慢慢来 新的冠军总会不断产生 而我 足底筋膜炎进入第四个月 慢慢来
本书着眼于美国著名的“跑步风潮”,即1972—1982年10年跑步运动的发展与变迁。这10年恰恰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先是精英们的出众表现激发了大众的热情,而当跑步运动的声势逐渐壮大、市场扩张形成产业、大量金钱介入之后,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倒戈逆袭。
肖特与罗杰斯的故事让我想到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极速风流》 两人在全马赛事上你追我赶拼尽全力,不惜一切挑战肉身极限创造成绩的精神终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像是从路跑最初的"混沌"中诞生的一对双星,相互旋转缠绕,发出闪耀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挑战全马2小时的道路,这股热烈的风吹散了所有的质疑与偏见,开创了一个时代 萨拉查的傲慢与狂野,不惜生命的觉悟在惊艳了这个时代后,也将路跑运动带向了极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狂潮,全马赛事不再是一项挑战人类极限记录的小众精英赛事,而演变成了一种挑战自我精神的文化。这同样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注入,赞助商的要求、药物作弊等因素使原本运动精神变得不再那么纯净 非裔选手的崛起与肖特罗杰斯的落幕,如同《海贼王》里的"新世界"一般,涌现出无数强者劲敌,美国在开创路跑先河之后再没能回到霸主的统治地位,非裔选手接过路跑人类极限的初衷并再次发起挑战,全马"跑进2小时"成了全世界期望寻找到的"Onepice" 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想必对长跑运动一定也有自己的热爱。希望这本书能像"历史正文"一样,指引自己在"伟大航路"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Onepice" 阅读推荐的BGM是来自电影《极速风流》里的《Lost but Won》
本书写的是美国路跑风潮(1972-1982)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这一风潮的重要人物。作者回忆了那段令跑步爱好者们心潮澎湃的历史。弗兰克.肖特,比尔.罗杰斯和艾伯特.萨拉查不为金钱只为热爱,坚持跑步梦想,为美国长跑领域带来最辉煌的时期,而各项路跑赛事的兴盛和商业资金的注入更是将“跑步风潮”推向巅峰。
正在经历中国“跑步风潮”的我们,无论如何是幸运的。 这本书讲述美国路跑鼎盛时代的跑者故事,美国的三代路跑之王肖特、罗杰斯、萨拉查,以及其他的精英跑者,他们各领风骚数十月,却也终有谢幕那一天,留下的除了辉煌的成绩,还有一身的伤病……虽然量级不同,但从里面也许能看到一些我们的影子或未来? 过犹不及,始终是我们每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跑者最该注意的一句话。[捂脸]
对跑步风潮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仔细了解过。通过此书,对于其中的故事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对其中普罗大众对“跑步不正常者”的偏见感同身受。学习过去的历史,用他们的精神鼓舞自己,坚持跑下去。
像是看完了美国30年跑步历程,很精彩。
健康跑步,不忘初心,现在的大众跑步已经变味了
跑步,对我来说,并不是追求速度,是在跑步中寻找安宁和力量的过程,对自己人生的承诺和挑战。
东德西德完全搞反
也许享受当下、顺势而为才是人生之道。但亲历其中的人们依然可以说,我跑过,不后悔。
不是我的菜,我对美国路跑发展史不感兴趣[难过],不过也刷新了一下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跑步是被黑人垄断了,看来白人在跑步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