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读的极慢的,里里外外用了四个半小时,作者是汇编了白岩松之前的书,又找周边的人评论白,还捋了白岩松每一年的播出大事记。 读这本书就是老酒装新瓶,但由于里面有时间顺序的规整,也算是信息量丰富了。 我做了很多笔记,有时候第二天去拍片,头一晚就翻出来看一看。 比如,我牢记着一段话: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主持人,或者一个好的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永远不偷懒,不要在别人的结论那里就终止了。再往前走走,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结论。现场不只是一个事发地,现场有无数,包括心灵现场、信息现场,都是现场。你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多去看一些细节,也许新的发现就出来了。 不要停留在别人的评论那里,在往前走走,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这句就是上面那段话最精炼的总结。于是每次我都有意识的按照这句话去做一做,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多看看哪些细节是且仅是现场有的。 看到别人结论的时候,也多往下再想一想,不要偷懒,不要停留在他人的结论上。 一本书能让人记住一部分,且牢牢记住并用于实践,那么这本书就价值和意义就已经很突出了。 节目是替你提供新的角度、新的表达和新的发现,这就是我给自己的使命。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的结论,你又说一遍,大家就换台了,要你干嘛啊? 记者是一个采购者,是一个发现者。如果你永远是重复着别人的话语,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你再提供一遍,没价值。
主持人行业是一个捧人职业,也是容易踩雷的职业,你只有报道的权利,你没有决定的权利。 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背后有它充足且必然的理由,但是每个人的视角各不相同,看法也各不相同,你不能做到让人人满意。 《疯狂动物城》的朱迪在演讲时说,现实生活总是一团乱,任何事情都有限度,我们总会犯错误,这是世界常态,也是人生常态。 白岩松是一位睿智的主持人,其白式主持风格特立独行,醉倒一批人,其中有我。
花了 7 个多小时读完这本书,算是从更多角度认识了我在电视上喜欢的一个新闻评论人。也是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写这么多评论和感悟。 虽然这是十年前的一本书了,但是文中岩松的观点,却一点不过时,还有很多理想,我们至今都在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 也许阅读就是这样吧,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口,让你知道窗外的世界多美和不同,却又给你关闭那扇门,让你始终困在这里,走不出去。虽然如此,我仍要感谢为你打开那扇窗的那个人,让我们心存希望,憧憬未来!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注定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时代影响着我们,但是像岩松这样能影响时代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感谢岩松!因为有他,和他同一年出生的我有了更多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
今天说这个明天批评那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利益肯定会反感你,但要看最后你要追求的是什么,总体是在做建设做推动,这个职责永远最重要,不要为了简单地让所有人都开心而改变。让所有中国人都喜欢的只有人民币和大熊猫,我从来不指望做成这样,所以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年到头,总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在等着你。正是当你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其实还不变的,你才能去扛得住那些变。 还是那句话:有点理想,多点学习,好好做人,因为我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白岩松走进《东方时空》,走进中国电视,开启电视新闻人生。集记者、主持人、制片人和新闻评论员于一身,作为20年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记录者,本书通过白岩松讲述这20年里他所亲历的故事,所关注的新闻和人,更重要是记录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白到大白,只是白岩松个人努力又在最好的年华找到了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业。真是人间有福之人。
白岩松老师博学多才,不论是作为主持人,还是制片人,或是评论员,又是人民教师!不论扮演哪个角色他都是合格的,都是成功的。作为“新闻人”,他是睿智的,是特别爱动脑筋的,也是特别“大胆”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白老师在荧幕“消失”的那几年去干了啥?也击碎了外界那些子虚乌有的传言!看了此书深深被白老师的魅力所折服!望白老师在往后余生里,身体健康!福寿绵延!
一个很熟悉的声音,熟悉到你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说:过去正在远去,那个我们都盼望的未来正在靠近,我们年岁不大,既连着过去又完全有可能看到我们正建设着的未来在生命的流逝中实现,我们可以在今天怀疑一些什么,又可以对社会的发展提一些建议,言语少了禁忌,生命被大写着,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兴奋。
白岩松也曾在儿子诞生不久,写给儿子一封人生邮件:“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生命会变成劳役。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书,总会有一些时刻给你以启迪,总感觉某些时刻给我清醒的感觉,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有问题的,希望大家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许不用特别光鲜亮丽,平凡也是很可贵的,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道路不同,节奏不同,每一个我们都是特别的,慢慢来,不要着急。
第一次读这种和新闻,主持人媒体相关的书籍,完全是因为喜欢白岩松. 喜欢西北男人的耿直,睿智,率真和勇敢. 敢说不一定是勇气,是知识的沉淀,自我思想的力量和对事情独到见解的信心. 就如白岩松说,任何领域哪里有什么天才,有的只是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和准备. 也再一次回顾了20年里所发生的大事记,很多事情距离我们很远了,但是再次回顾又好像发生在昨天.
嗯嗯!以前我曾相信天才,现如今我绝对信奉勤奋,天道酬勤是个不错的大道理,也许主动吸水阻力很多,但如果在每一日的工作中,都能认真对待并被动地吸水,长久下去也是有效果的。浮躁与宁静的争斗将持续很久,对于新闻人来说,追求什么意味着媒体将怎样走向成熟,其实当更多的新闻人能慢慢地宁静下来的时候,空气中那弥漫的浮躁气息就将慢慢离人群远去,我相信这种勤奋。
思维和情绪好像偶尔会陷入一种迷惘,脑袋变得麻木,整个人产生一种颓疲感,幸而在一段时间的翻阅书籍中,总会遇到这么一些描写或者叙述,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一些力量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你有力气去脱离迷惘感,然后又开始前行。 本书于目前的我而言,正好符合这样的情景。无论怎么说,感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不管多么痛苦,都努力的多去阅读吧,多去看看其他的人或者事,或许就遇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从新闻1➕1开始“迷恋”白老师 这一次,看完本书的访谈内容,敬佩之情更浓。理性,包容,真实,学习,大社会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如此鲜活的被呈现出来。年轻人,应该多看看这本书,没有说教,只有言传身教。
喜欢有关白岩松的书,有点理想,多学点习,好好做人,同样适用于每一个群众,甚至更适合。因为求人不如求己,你期待别人的,必须先自己这样做,因为,我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白岩松是一个大写的人,新闻业很敬佩他,很有内涵的一位新闻从业者。
喜欢老白的人读读此书会更喜欢他。这是一个不停步,铆着劲儿,甚至有点拧巴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形象会让人觉得爱说教,但的确他是深刻有内涵的。他获得了无数记录这个时代重大事件的机会,这是他的努力,值得获得的荣誉。
这本书,是读的极慢的,里里外外用了四个半小时,作者是汇编了白岩松之前的书,又找周边的人评论白,还捋了白岩松每一年的播出大事记。 读这本书就是老酒装新瓶,但由于里面有时间顺序的规整,也算是信息量丰富了。 我做了很多笔记,有时候第二天去拍片,头一晚就翻出来看一看。 比如,我牢记着一段话: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主持人,或者一个好的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永远不偷懒,不要在别人的结论那里就终止了。再往前走走,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结论。现场不只是一个事发地,现场有无数,包括心灵现场、信息现场,都是现场。你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多去看一些细节,也许新的发现就出来了。 不要停留在别人的评论那里,在往前走走,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这句就是上面那段话最精炼的总结。于是每次我都有意识的按照这句话去做一做,多在现场徘徊一会儿,多看看哪些细节是且仅是现场有的。 看到别人结论的时候,也多往下再想一想,不要偷懒,不要停留在他人的结论上。 一本书能让人记住一部分,且牢牢记住并用于实践,那么这本书就价值和意义就已经很突出了。 节目是替你提供新的角度、新的表达和新的发现,这就是我给自己的使命。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的结论,你又说一遍,大家就换台了,要你干嘛啊? 记者是一个采购者,是一个发现者。如果你永远是重复着别人的话语,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你再提供一遍,没价值。
主持人行业是一个捧人职业,也是容易踩雷的职业,你只有报道的权利,你没有决定的权利。 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背后有它充足且必然的理由,但是每个人的视角各不相同,看法也各不相同,你不能做到让人人满意。 《疯狂动物城》的朱迪在演讲时说,现实生活总是一团乱,任何事情都有限度,我们总会犯错误,这是世界常态,也是人生常态。 白岩松是一位睿智的主持人,其白式主持风格特立独行,醉倒一批人,其中有我。
花了 7 个多小时读完这本书,算是从更多角度认识了我在电视上喜欢的一个新闻评论人。也是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写这么多评论和感悟。 虽然这是十年前的一本书了,但是文中岩松的观点,却一点不过时,还有很多理想,我们至今都在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 也许阅读就是这样吧,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口,让你知道窗外的世界多美和不同,却又给你关闭那扇门,让你始终困在这里,走不出去。虽然如此,我仍要感谢为你打开那扇窗的那个人,让我们心存希望,憧憬未来!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注定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时代影响着我们,但是像岩松这样能影响时代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感谢岩松!因为有他,和他同一年出生的我有了更多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
今天说这个明天批评那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利益肯定会反感你,但要看最后你要追求的是什么,总体是在做建设做推动,这个职责永远最重要,不要为了简单地让所有人都开心而改变。让所有中国人都喜欢的只有人民币和大熊猫,我从来不指望做成这样,所以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年到头,总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在等着你。正是当你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其实还不变的,你才能去扛得住那些变。 还是那句话:有点理想,多点学习,好好做人,因为我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白岩松走进《东方时空》,走进中国电视,开启电视新闻人生。集记者、主持人、制片人和新闻评论员于一身,作为20年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记录者,本书通过白岩松讲述这20年里他所亲历的故事,所关注的新闻和人,更重要是记录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白到大白,只是白岩松个人努力又在最好的年华找到了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业。真是人间有福之人。
白岩松老师博学多才,不论是作为主持人,还是制片人,或是评论员,又是人民教师!不论扮演哪个角色他都是合格的,都是成功的。作为“新闻人”,他是睿智的,是特别爱动脑筋的,也是特别“大胆”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白老师在荧幕“消失”的那几年去干了啥?也击碎了外界那些子虚乌有的传言!看了此书深深被白老师的魅力所折服!望白老师在往后余生里,身体健康!福寿绵延!
一个很熟悉的声音,熟悉到你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说:过去正在远去,那个我们都盼望的未来正在靠近,我们年岁不大,既连着过去又完全有可能看到我们正建设着的未来在生命的流逝中实现,我们可以在今天怀疑一些什么,又可以对社会的发展提一些建议,言语少了禁忌,生命被大写着,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兴奋。
白岩松也曾在儿子诞生不久,写给儿子一封人生邮件:“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生命会变成劳役。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书,总会有一些时刻给你以启迪,总感觉某些时刻给我清醒的感觉,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有问题的,希望大家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许不用特别光鲜亮丽,平凡也是很可贵的,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道路不同,节奏不同,每一个我们都是特别的,慢慢来,不要着急。
第一次读这种和新闻,主持人媒体相关的书籍,完全是因为喜欢白岩松. 喜欢西北男人的耿直,睿智,率真和勇敢. 敢说不一定是勇气,是知识的沉淀,自我思想的力量和对事情独到见解的信心. 就如白岩松说,任何领域哪里有什么天才,有的只是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和准备. 也再一次回顾了20年里所发生的大事记,很多事情距离我们很远了,但是再次回顾又好像发生在昨天.
嗯嗯!以前我曾相信天才,现如今我绝对信奉勤奋,天道酬勤是个不错的大道理,也许主动吸水阻力很多,但如果在每一日的工作中,都能认真对待并被动地吸水,长久下去也是有效果的。浮躁与宁静的争斗将持续很久,对于新闻人来说,追求什么意味着媒体将怎样走向成熟,其实当更多的新闻人能慢慢地宁静下来的时候,空气中那弥漫的浮躁气息就将慢慢离人群远去,我相信这种勤奋。
思维和情绪好像偶尔会陷入一种迷惘,脑袋变得麻木,整个人产生一种颓疲感,幸而在一段时间的翻阅书籍中,总会遇到这么一些描写或者叙述,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一些力量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你有力气去脱离迷惘感,然后又开始前行。 本书于目前的我而言,正好符合这样的情景。无论怎么说,感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不管多么痛苦,都努力的多去阅读吧,多去看看其他的人或者事,或许就遇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从新闻1➕1开始“迷恋”白老师 这一次,看完本书的访谈内容,敬佩之情更浓。理性,包容,真实,学习,大社会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如此鲜活的被呈现出来。年轻人,应该多看看这本书,没有说教,只有言传身教。
喜欢有关白岩松的书,有点理想,多学点习,好好做人,同样适用于每一个群众,甚至更适合。因为求人不如求己,你期待别人的,必须先自己这样做,因为,我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白岩松是一个大写的人,新闻业很敬佩他,很有内涵的一位新闻从业者。
喜欢老白的人读读此书会更喜欢他。这是一个不停步,铆着劲儿,甚至有点拧巴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形象会让人觉得爱说教,但的确他是深刻有内涵的。他获得了无数记录这个时代重大事件的机会,这是他的努力,值得获得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