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三月八日读完《林徽因传》,这也算是我送给自己的节日礼物 看完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美貌是林徽因最不值一提的长处,她的才华深深折服了无数人——从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到哲学家金岳霖,众人只知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不知,徽因能被这三人爱着,乃至被无数人欣赏和仰慕着,是因为她自身的才华 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是剧作家,她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曾在耶鲁大学学舞台设计 她曾和中国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们是要好的朋友,徐志摩、胡适、沈从文、金岳霖…… 她也有无数为国家牺牲的家人,她的父亲林长民、她的弟弟林恒、还有她的几个空军“弟弟”们 她也拥有着三个人全心全意的爱,志摩的诗意之爱,思成的患难与共,老金的君子之交 她对她热爱的艺术、建筑倾注了她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无愧于她的事业 她和思成几十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一同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和保护,她和思成真的是难得的灵魂伴侣 她的一生很圆满,事业成,得良人,友人伴。唯一的不圆满,是她多年被疾病缠身,常年病中工作,英年早逝 被林徽因对事业的专注和热情深深触动,希望我也能像她一样,在热爱的事情中倾注全部热情 她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能有多少可能,生命能有多少可能 在她逝世六十九年后才从书里认识她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激情。她真挚激情地吮吸知识的甘露,将文学,人文,艺术,科学,工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彰显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之才能。得以能从心底流出一首首真挚深情的诗歌,从手中描绘出一帧帧灵秀华丽的图画,能一次次奔波行走在泥泞艰苦的旷野,去找寻一粒粒古人遗留的建筑珍宝,能攀爬建筑物高顶,低头专心丈量勘查建筑物梁柱,仰头放眼建筑物飞檐雕壁的千年遗美。她真挚激情用心碰撞,收获了一生挚爱伉俪情深,一双儿女温馨美好,一众好友赤诚相待。她专注、闪亮的双眸在热爱的事业上定格,奉献了民族和社会。在下午茶、餐后聊中灼热温暖了他人,打开释放了自己,共同品尝到了人间真情。更成就了一个秀外慧中,坚韧不拔的民国女神,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一段精彩的人生,一个人间最美四月天,隽永,闪亮✨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短短的两千页,仿佛走过了她的一生! 她知性、坚毅、富有才情,在旧时期,她的才能全都掩没在“梁思成妻子”的称呼下,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认可: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新时期产物的设计师;是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可后来,大多数人却只知道和记住了她和那三个男人,甚至歪曲诋毁,这无论是从她个人还是从建筑、设计、文学、教育行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这本📖是我类比了几本「徽音传」之后的选择,没有过度渲染,没有过度抒情,大都是根据出版的论文信件客观表述,个人认为是很好的传记,起码让我充分完整的了解了林徽因的一生。
读完《林徽因自传》一书,想写下一些个人感慨,这是我第一次自发地想记录一些自己的一些感受,可能文笔、逻辑思维都稍有欠缺,希望大家点评,我也会加以改正。 首先是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纠纷,这段感情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心灵和思想上的默契碰撞,前期很羡慕他们的侃侃而谈,每次的谈话都那么富有营养和想法,这是我所期待和向往的感情,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我很乐意花费我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与他们探讨我所学所想所感。同时,在这段感情中,我也从林徽因身上学到了抉择,虽然她很喜欢和徐志摩往来,但她知道她和徐志摩之间不合适,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她也不想去背负破坏别人家庭的名声,于是她选择了拒绝,这不是她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尽管喜欢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身上有她接受不了的点,她可以坚决拒绝,只当朋友,朋友也可以是一直陪伴着自己的人。这如果放在以前的我,我可能就会觉得互相聊得来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会想着奋不顾身把对方留在身边,但现在我也学会了应该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喜欢并不一定非要在一起。 第二是关于林徽因学习上的成长经历,我很敬佩她的坚持,勤奋刻苦,也很敬佩她的聪明才智,她的自信大方,善良真诚,无一不打动我。因为所学专业是建筑,她需要到各地去调研考察,需要登梁爬树很多比较危险的行为,但是她却不畏这些艰难险阻,并且每次都能在特别辛苦特别疲惫的时候发现身边其他美好的事物,她的内心真的是坚韧且美好呀。 其中还有一个片段很触动我的是,林徽因也是一位很直爽的女子,她也会有情绪化的一面,当她遇到烦闷的天气,当她觉得挫败,当她觉得不理解张幼仪的行为时,她也会特别烦躁,也会情绪激动地大骂,并且对于这种情绪,她是坦然接受的,她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她接受这样有血有肉的自己,她并不会对此感到愧疚,这也是深受我触动的。并且身边爱她的人都接受她如此,甚至觉得可爱。其实我也会这样,但在之前我总是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并且总是陷入深深地自责中。可是现在我觉得这也是我,这是我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是我的一种宣泄,我没有去责骂别人,我只是抱怨几句,如果我身边的人因为我这样就离开了,或者因为我这样来责备我,那就走吧,我只想做让自己舒适的事情,当然这种舒适是在合法合乎道德的情况下。 其实在最后,描述林徽因死前的她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景象和声音,我热泪盈眶,特别难受一位这么美好的女子离开人世,她是我们所有女生都应该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传说中,有三个优秀的男人被她嚯嚯了,看完之后,才发现他们是自愿的,都深爱着这位民国第一才女。她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是现代中国有名的才女,她会写现代诗,会看建筑结构,会写散文,会建筑设计等,与印度的泰戈尔见过面,与徐志摩交好,又与梁思成结为伉俪。曾参与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人间四月天这首诗一直在读,也一直影响我们。
总感觉这部《林徽因传》对梁思成的描绘和赞美胜过林徽因。 例如林徽因怀孕开始的这几年,作者所叙述的营造学社工作是以梁思成为主线、林徽因为辅线的,哪怕前面讲了些林徽因开解徐志摩,也是描绘徐志摩的理想主义更多些;之前在大学里的学习也同样如此,作者讲了林徽因叫梁思成出去玩、梁思成选择潜心学习的故事,我作为读者瞬间就感觉林徽因似乎是爱玩、梁思成在做学问方面更踏实一样。即使是说两人的创造性和踏实相辅相成,我也没有看出林徽因的想象力在哪里。 梁思成和徐志摩这些人固然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我更想知道她的才华是怎样得以发挥、她辗转反侧时的所思所想、她对自己人生阶段的认知。例如她在大学做建筑课的作业、参与戏剧的舞台布景时,那些方案体现了她怎样的巧思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她所作的那些诗,是将白话和怎样的诗歌理论相结合。当然,这对作者在林徽因涉猎的领域所积累的智识要求就十分之高了。 但是我确实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很多,林徽因是个高尚真诚的女子,我的偶像
也许是因为林徽因并没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仅像本书作者在“才情”一节里所写的那样从未融入真正艰辛的人生、只是那一群精英中的一个,整体看下来的体感是这本书并不能给人坚实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张纯如所著的《钱学森传》就更值得读,无论是写传记的功力还是人物本身的魅力都更好。 如果有想读这本书的,个人拙见:读“才情”那一节就足够。其他章节的缺陷,一是纯按时间来写事,读来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二是每每看见“林徽因在操劳好家务事、维持好家族关系之余还能作诗还能和梁思成一起考察”、“林徽因不懂 xxx 沉不下心来做 xxx,请教梁思成”等语,总叫人有些不耐。
读过三本林徽因的传记,这本应该是最好的。很多人提林徽因总喜欢去着重写她和徐志摩的故事,好像徐志摩的光环成就了她,实际上徐志摩对她而言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一个过客罢了,林徽因对中国的贡献,和她的成就远超于徐志摩太多了,这本书就很好,对于他们俩的事只是轻轻带过,更多的是写林徽因自己。 林徽因是我最喜欢的民国才女,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又善于交际,有才华有能力有担当,身体虽然娇柔但内心强大非常有毅力,她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子女,对中国的影响其实还蛮大的,既成功的成为了自己,做了想做的事,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又有一个深爱自己的好友金岳霖,她这一生堪称完美无憾了。 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死后无法和梁思成同穴吧,梁思成还有继室活着,不知死后是否会和梁思成合葬,如果合葬,林徽因该有多难受,毕竟那么娇小的女子,从此以后都是一个人了……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人,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无私爱恋、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
林徽因女士在我既往的印象里是写出充满温情与诗意的《人间四月天》的才女,是迷倒康桥诗人徐志摩,让哲学家金岳霖教授为之终生不娶的窈窕淑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通过阅读传记,我发现她还是俏皮的,灵动的,善谈的女主人。“太太客厅”不是奢靡的场所,而是知识分子们一边享受下午茶一边进行思维碰撞的心灵驿站。固然,出身名门,中学时期就出国周游的客观优势不是我等普通阶层可以企及,然而我们可以终身学习,接受知识的滋润,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林徽因还是专业的,有追求,有才情的建筑师,即使因为身体羸弱,她不能像自己的丈夫那样有更多实地的考察以及游学访谈的经历,但谁也不能轻视她的地位。虽然“某某成功背后的少不了某位女性”的这种说法有些不平等,但真的可以说梁林是志同道合,合作关系,一起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林的引导,梁去留学时不会选择建筑专业。没有林的支持,抗日年代梁无法安心研究。他们组建了一个平稳的家,也成就了彼此的事业上的理想。此书文质兼美,通过各方面的资料为读者展现了更为真实全面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如果能交代一下林走后,梁续弦的缘故,我会更释怀些。毕竟中国人的传统是忠贞不二,推崇矢志不渝的爱情和婚姻。
文字叙述详尽,了解了林老师的一生。为他们辉煌一生而感慨,羡慕且汗颜。一群文化人聚一堂,谈古论今,各抒己见,是何等辉煌!后来因为侵略,各地流转,颠沛流离,再后来见证新中国成立,一生为艺术痴迷,深钻建筑的研究里,被每个时代的领导人认可,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事业!
之前只听说过林徽因的感情事迹,比如有家室的徐志摩为她离婚,不离不弃的梁思成和金岳霖。对徐志摩也没什么好感,就知道浪荡的才子,读完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这四个有感情纠葛的人,其实都是按着各自的心意自由自在的活了一场。徐志摩是她们之中的最按自己的思想活的一个。爱了就 表达出来了并用炙热的行动执行的自己的心意。他不管对方也不管世界,他只有自己的原则做事,有些像一个宗教信仰者,而他的信仰是自由和爱,同样也是他热爱艺术。他走的时候是不是走的愿意,我不知道,但在某种意义上他那次的以外让他的生命停留在了刚好的位置,生活和他的理想之间刚好的位置。不知道后来的战争等种种如果在他这样一个自由才子身上发生会是什么结果。后来梁思成改变了,林徽因也改变了,那那孩子般自由的徐志摩要何去何从呢?
最近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人总要遭受最多的诋毁,这个世界从来如此。 我觉得这本应该是目前最客观的林徽因传了,基本都是现成文本材料的组织,但同时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被传者的喜爱与敬意。更难得的是作者是用一种人文眼光看待理解那个年代的感情,我说的是人文眼光而不是宽容的眼光,因为事情本来就该如此。 唉,解放以后那些段看得太难受。
读完几点感触: 爱情:她和梁思成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友情:她的朋友圈广泛,而且质量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在困难时刻得到的朋友们雪中送炭的帮助,真挚友谊真的难得。 亲情:尤其她父亲对她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对亲情的珍视,从她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中可见一斑。 对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不惧艰辛,在颠沛流离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事业。 才情与谦卑:她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始终保持谦卑和学习的态度。 “永远不要灰心,永远不要让消沉、颓废的情绪控制我们。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是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她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师......她是现代女性的榜样。致敬。学习。
二零二四年三月八日读完《林徽因传》,这也算是我送给自己的节日礼物 看完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美貌是林徽因最不值一提的长处,她的才华深深折服了无数人——从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到哲学家金岳霖,众人只知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不知,徽因能被这三人爱着,乃至被无数人欣赏和仰慕着,是因为她自身的才华 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是剧作家,她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曾在耶鲁大学学舞台设计 她曾和中国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们是要好的朋友,徐志摩、胡适、沈从文、金岳霖…… 她也有无数为国家牺牲的家人,她的父亲林长民、她的弟弟林恒、还有她的几个空军“弟弟”们 她也拥有着三个人全心全意的爱,志摩的诗意之爱,思成的患难与共,老金的君子之交 她对她热爱的艺术、建筑倾注了她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无愧于她的事业 她和思成几十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一同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和保护,她和思成真的是难得的灵魂伴侣 她的一生很圆满,事业成,得良人,友人伴。唯一的不圆满,是她多年被疾病缠身,常年病中工作,英年早逝 被林徽因对事业的专注和热情深深触动,希望我也能像她一样,在热爱的事情中倾注全部热情 她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能有多少可能,生命能有多少可能 在她逝世六十九年后才从书里认识她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激情。她真挚激情地吮吸知识的甘露,将文学,人文,艺术,科学,工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彰显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之才能。得以能从心底流出一首首真挚深情的诗歌,从手中描绘出一帧帧灵秀华丽的图画,能一次次奔波行走在泥泞艰苦的旷野,去找寻一粒粒古人遗留的建筑珍宝,能攀爬建筑物高顶,低头专心丈量勘查建筑物梁柱,仰头放眼建筑物飞檐雕壁的千年遗美。她真挚激情用心碰撞,收获了一生挚爱伉俪情深,一双儿女温馨美好,一众好友赤诚相待。她专注、闪亮的双眸在热爱的事业上定格,奉献了民族和社会。在下午茶、餐后聊中灼热温暖了他人,打开释放了自己,共同品尝到了人间真情。更成就了一个秀外慧中,坚韧不拔的民国女神,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一段精彩的人生,一个人间最美四月天,隽永,闪亮✨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短短的两千页,仿佛走过了她的一生! 她知性、坚毅、富有才情,在旧时期,她的才能全都掩没在“梁思成妻子”的称呼下,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认可: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新时期产物的设计师;是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可后来,大多数人却只知道和记住了她和那三个男人,甚至歪曲诋毁,这无论是从她个人还是从建筑、设计、文学、教育行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这本📖是我类比了几本「徽音传」之后的选择,没有过度渲染,没有过度抒情,大都是根据出版的论文信件客观表述,个人认为是很好的传记,起码让我充分完整的了解了林徽因的一生。
读完《林徽因自传》一书,想写下一些个人感慨,这是我第一次自发地想记录一些自己的一些感受,可能文笔、逻辑思维都稍有欠缺,希望大家点评,我也会加以改正。 首先是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纠纷,这段感情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心灵和思想上的默契碰撞,前期很羡慕他们的侃侃而谈,每次的谈话都那么富有营养和想法,这是我所期待和向往的感情,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我很乐意花费我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与他们探讨我所学所想所感。同时,在这段感情中,我也从林徽因身上学到了抉择,虽然她很喜欢和徐志摩往来,但她知道她和徐志摩之间不合适,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她也不想去背负破坏别人家庭的名声,于是她选择了拒绝,这不是她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尽管喜欢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身上有她接受不了的点,她可以坚决拒绝,只当朋友,朋友也可以是一直陪伴着自己的人。这如果放在以前的我,我可能就会觉得互相聊得来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会想着奋不顾身把对方留在身边,但现在我也学会了应该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喜欢并不一定非要在一起。 第二是关于林徽因学习上的成长经历,我很敬佩她的坚持,勤奋刻苦,也很敬佩她的聪明才智,她的自信大方,善良真诚,无一不打动我。因为所学专业是建筑,她需要到各地去调研考察,需要登梁爬树很多比较危险的行为,但是她却不畏这些艰难险阻,并且每次都能在特别辛苦特别疲惫的时候发现身边其他美好的事物,她的内心真的是坚韧且美好呀。 其中还有一个片段很触动我的是,林徽因也是一位很直爽的女子,她也会有情绪化的一面,当她遇到烦闷的天气,当她觉得挫败,当她觉得不理解张幼仪的行为时,她也会特别烦躁,也会情绪激动地大骂,并且对于这种情绪,她是坦然接受的,她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她接受这样有血有肉的自己,她并不会对此感到愧疚,这也是深受我触动的。并且身边爱她的人都接受她如此,甚至觉得可爱。其实我也会这样,但在之前我总是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并且总是陷入深深地自责中。可是现在我觉得这也是我,这是我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是我的一种宣泄,我没有去责骂别人,我只是抱怨几句,如果我身边的人因为我这样就离开了,或者因为我这样来责备我,那就走吧,我只想做让自己舒适的事情,当然这种舒适是在合法合乎道德的情况下。 其实在最后,描述林徽因死前的她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景象和声音,我热泪盈眶,特别难受一位这么美好的女子离开人世,她是我们所有女生都应该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传说中,有三个优秀的男人被她嚯嚯了,看完之后,才发现他们是自愿的,都深爱着这位民国第一才女。她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是现代中国有名的才女,她会写现代诗,会看建筑结构,会写散文,会建筑设计等,与印度的泰戈尔见过面,与徐志摩交好,又与梁思成结为伉俪。曾参与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人间四月天这首诗一直在读,也一直影响我们。
总感觉这部《林徽因传》对梁思成的描绘和赞美胜过林徽因。 例如林徽因怀孕开始的这几年,作者所叙述的营造学社工作是以梁思成为主线、林徽因为辅线的,哪怕前面讲了些林徽因开解徐志摩,也是描绘徐志摩的理想主义更多些;之前在大学里的学习也同样如此,作者讲了林徽因叫梁思成出去玩、梁思成选择潜心学习的故事,我作为读者瞬间就感觉林徽因似乎是爱玩、梁思成在做学问方面更踏实一样。即使是说两人的创造性和踏实相辅相成,我也没有看出林徽因的想象力在哪里。 梁思成和徐志摩这些人固然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我更想知道她的才华是怎样得以发挥、她辗转反侧时的所思所想、她对自己人生阶段的认知。例如她在大学做建筑课的作业、参与戏剧的舞台布景时,那些方案体现了她怎样的巧思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她所作的那些诗,是将白话和怎样的诗歌理论相结合。当然,这对作者在林徽因涉猎的领域所积累的智识要求就十分之高了。 但是我确实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很多,林徽因是个高尚真诚的女子,我的偶像
也许是因为林徽因并没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仅像本书作者在“才情”一节里所写的那样从未融入真正艰辛的人生、只是那一群精英中的一个,整体看下来的体感是这本书并不能给人坚实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张纯如所著的《钱学森传》就更值得读,无论是写传记的功力还是人物本身的魅力都更好。 如果有想读这本书的,个人拙见:读“才情”那一节就足够。其他章节的缺陷,一是纯按时间来写事,读来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二是每每看见“林徽因在操劳好家务事、维持好家族关系之余还能作诗还能和梁思成一起考察”、“林徽因不懂 xxx 沉不下心来做 xxx,请教梁思成”等语,总叫人有些不耐。
读过三本林徽因的传记,这本应该是最好的。很多人提林徽因总喜欢去着重写她和徐志摩的故事,好像徐志摩的光环成就了她,实际上徐志摩对她而言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一个过客罢了,林徽因对中国的贡献,和她的成就远超于徐志摩太多了,这本书就很好,对于他们俩的事只是轻轻带过,更多的是写林徽因自己。 林徽因是我最喜欢的民国才女,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又善于交际,有才华有能力有担当,身体虽然娇柔但内心强大非常有毅力,她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子女,对中国的影响其实还蛮大的,既成功的成为了自己,做了想做的事,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又有一个深爱自己的好友金岳霖,她这一生堪称完美无憾了。 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死后无法和梁思成同穴吧,梁思成还有继室活着,不知死后是否会和梁思成合葬,如果合葬,林徽因该有多难受,毕竟那么娇小的女子,从此以后都是一个人了……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人,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无私爱恋、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
林徽因女士在我既往的印象里是写出充满温情与诗意的《人间四月天》的才女,是迷倒康桥诗人徐志摩,让哲学家金岳霖教授为之终生不娶的窈窕淑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通过阅读传记,我发现她还是俏皮的,灵动的,善谈的女主人。“太太客厅”不是奢靡的场所,而是知识分子们一边享受下午茶一边进行思维碰撞的心灵驿站。固然,出身名门,中学时期就出国周游的客观优势不是我等普通阶层可以企及,然而我们可以终身学习,接受知识的滋润,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林徽因还是专业的,有追求,有才情的建筑师,即使因为身体羸弱,她不能像自己的丈夫那样有更多实地的考察以及游学访谈的经历,但谁也不能轻视她的地位。虽然“某某成功背后的少不了某位女性”的这种说法有些不平等,但真的可以说梁林是志同道合,合作关系,一起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林的引导,梁去留学时不会选择建筑专业。没有林的支持,抗日年代梁无法安心研究。他们组建了一个平稳的家,也成就了彼此的事业上的理想。此书文质兼美,通过各方面的资料为读者展现了更为真实全面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如果能交代一下林走后,梁续弦的缘故,我会更释怀些。毕竟中国人的传统是忠贞不二,推崇矢志不渝的爱情和婚姻。
文字叙述详尽,了解了林老师的一生。为他们辉煌一生而感慨,羡慕且汗颜。一群文化人聚一堂,谈古论今,各抒己见,是何等辉煌!后来因为侵略,各地流转,颠沛流离,再后来见证新中国成立,一生为艺术痴迷,深钻建筑的研究里,被每个时代的领导人认可,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事业!
之前只听说过林徽因的感情事迹,比如有家室的徐志摩为她离婚,不离不弃的梁思成和金岳霖。对徐志摩也没什么好感,就知道浪荡的才子,读完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这四个有感情纠葛的人,其实都是按着各自的心意自由自在的活了一场。徐志摩是她们之中的最按自己的思想活的一个。爱了就 表达出来了并用炙热的行动执行的自己的心意。他不管对方也不管世界,他只有自己的原则做事,有些像一个宗教信仰者,而他的信仰是自由和爱,同样也是他热爱艺术。他走的时候是不是走的愿意,我不知道,但在某种意义上他那次的以外让他的生命停留在了刚好的位置,生活和他的理想之间刚好的位置。不知道后来的战争等种种如果在他这样一个自由才子身上发生会是什么结果。后来梁思成改变了,林徽因也改变了,那那孩子般自由的徐志摩要何去何从呢?
最近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人总要遭受最多的诋毁,这个世界从来如此。 我觉得这本应该是目前最客观的林徽因传了,基本都是现成文本材料的组织,但同时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被传者的喜爱与敬意。更难得的是作者是用一种人文眼光看待理解那个年代的感情,我说的是人文眼光而不是宽容的眼光,因为事情本来就该如此。 唉,解放以后那些段看得太难受。
读完几点感触: 爱情:她和梁思成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友情:她的朋友圈广泛,而且质量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在困难时刻得到的朋友们雪中送炭的帮助,真挚友谊真的难得。 亲情:尤其她父亲对她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对亲情的珍视,从她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中可见一斑。 对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不惧艰辛,在颠沛流离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事业。 才情与谦卑:她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始终保持谦卑和学习的态度。 “永远不要灰心,永远不要让消沉、颓废的情绪控制我们。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是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她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师......她是现代女性的榜样。致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