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杨绛传 引用一下“新闻晨报对杨绛的评价是“先生之美,在于眉目舒展,通透自然。这才是真实、强大的自由之灵魂。“ 生活: 爱看书(第一个杨绛先生和父亲的对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二个是杨绛形容读书如同串门的形容),(包括看书也是和钱钟书的共同爱好) 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自觉地把自己处理成某种“零”,;坐船的时候不管飞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我觉得之后在文革中也有一定体现) 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五条快乐法则大家真的可以看一下,现在生活太快节奏了,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找寻自己的简单快乐)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参考《堂吉诃德》《 杨绛全集》 感情: 肯定并支持钱钟书(参考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甘愿当“灶下婢”,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么说,他们两个感情是彼此无条件的), 无条件相信钱钟书(参考文革时间大字报和小字报的故事); 后期杨绛先生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坚忍独自留下打扫战场,一直在整理钱钟书的笔记(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我特别喜欢杨绛传里面有段引用的张建术的《魔镜里的钱钟书》里面杨绛夫妇医院病床对谈的情景,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从谈论护工到杨绛打岔到誊抄诗《槐聚诗存》出错再到吃安眠药杨绛也要陪同钱钟书一起最后到钱钟书提出给杨绛的散文集题字“),细碎平凡处最容易让人感动 杨绛先生说“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钱钟书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还有大行前最后一句”好好活“,杨绛医生坚持钱老最后对于身后事的安排,: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钱锺书杨绛与《围城》里的方鸿渐的区别在哪里?家庭予以三位的物质条件差不多,但父母和个人的态度不一样,对爱情的专一不一样,对学问的态度也不一样。 回想十九章内容,记录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 第一,两人在清华求学期间订婚,婚礼后一起出国留学,留学期间钱瑗出生。爱情、婚姻、孩子与求学不冲突。如今,求学不恋爱,先工作再结婚,为人父母后至少一人(多为母亲)回归家庭。有什么不同?是外在条件逼迫?还是自己对于求知的懒惰? 第二,杨绛的心态。她的五条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家务还是工作,因此就心无旁骛地去做了。不矛盾,不纠结,不分裂。她所说的,她都信;她所信的,她就做。 于我自己的应用: 第一、用阅读维护心灵,用锻炼和跳舞维护身体。信,就做;心,坦荡。 第二、以后遇到什么纠结或者过不去的事儿,就想想:若是杨绛先生,她会怎么做。 传记作者罗银胜说,传记只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她的事迹,想要真正走进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是阅读她的作品。这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我从 7 月 21 日开始读《杨绛传》,今天读完了最后一页,读这本书花了近 12 个小时。 起初,我是因为在得到听了《杨绛传》有声解读书,对杨绛的传奇一生感到好奇。我转念一想,不如读读原著吧,听他人解读和自己阅读总是有差别的。 这本《杨绛传》是我 2023 年读的第一部人物传记。我还计划着阅读《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梵高传》。我希望从书里了解逝者一生的成长轨迹、生活故事。 为什么读人物传记? 我喜欢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学习前辈做人做事的决策模型。 具体怎么理解?我觉得罗胖提过的一个词——人生虚拟幕僚会——很到位。 你可以想象一间虚拟的圆桌会议室,每个座位上都坐着你读过的人物传记本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你抛出的同一个问题,他们各执一词,甚至激烈争吵,他们的观点和解法也许完全相悖。 但,这是好事。这是在给你做多角度地输入,教你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最终怎么决策,由你自己决定。所以,读人物传记除了了解人物的成长轨迹、生活故事,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某个特定瞬间,是如何做决策的。 回到《杨绛传》本身。我从杨绛先生身上至少学到两点。 其一,杨绛甘做「灶下婢」。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围城》,杨绛承担了家中的保姆工作,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经常被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但她毫无怨言,心甘情愿。 这种自我奉献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我不鼓吹这种精神,但两个人之间,总有些时候需要某一方多付出一些。 其二,杨绛据理力争,硬骨铮铮。在 2013 年,杨绛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地打破了,她被迫卷入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以及她自己的书信手稿拍卖案中。在之后近一年时间里,102 岁高龄的杨绛据理力争,取得完胜,表现出铮铮硬骨的一面,没有半点柔弱,有的只是刚强。 不了解这段拍卖风波的朋友,可以读《杨绛传》第十六章自行了解。这也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章。 写到这里,我想借本书最后一句话作为收尾:「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写在最后: 1️⃣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从 2023 年开始,几乎每天阅读一小时。我希望和同样热爱阅读的你,交个朋友。 2️⃣我的工粽号:「大华的富足日志」,会分享一些个人成长、生活碎片……欢迎关注,谢谢你。 3️⃣我的薇信:Dahua1359,欢迎找我当书搭子。我在年前制作了一本《硅谷王川博客合集》,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的优质信息源,可以找我领取阅读。
改革开放后,当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记述这些过往的经历,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竟然写得如此淡泊超然,就好像那些苦难并不曾发生在她身上,她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别人看到的是乌云密布,但她看到的是乌云背后的金边;别人都在声嘶力竭地控诉,她却显得冷静克制,但是,在她的笔下,我们又分明看到她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看到她的悲悯和善良。 在女儿和丈夫去世后,原来的“我们仨”,就只剩下杨绛一个人。她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等待生命之树枯萎,而是选择“好好活”。她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用来整理钱锺书的手稿,以及撰写《我们仨》《洗澡之后》等作品。她选择远离媒体和人群,保持着低调,同时又不时地捧出重磅的作品。对于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对于钱锺书的遗孀,人们充满着好奇,但她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左右,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从容。 纵观杨绛的百岁人生,你会发现,她身上的赤诚、善良与乐观始终如一。她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目睹了各种社会动荡,无论身处黑暗,还是光明,她始终是一个优雅从容的精神贵族。在晚年,她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一首诗,诗里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把这首诗引用在一本书的序言里,这大概也是她内心的写照。 在她和钱锺书身上,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都有一种高于现实的追求,这种精神让他们可以不被庸常的生活和时代的弊病所打败。钱锺书的狂狷背后,其实是一种天真和赤诚,他不会为了讨好任何人,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始终坚守着做人的风骨。而杨绛既是一个精神贵族,又有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就像作者所说的,“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生最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还有她的甘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
“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不晕船哲学。
钱锺书曾戏称自己是个幸福的已婚男人,可见他与杨绛琴瑟之好,情笃深至。然而杨绛在传记文字中却并不正面提及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生活,只是在笑吟吟地描述钱锺书的“痴气”时,才偶尔透出一些信息来。
“她静悄悄地隐身, 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本书最后这句对杨先生的描述,贴切! 这是本全面了解杨先生的好书,推荐!
高中的时候在学校书店看到了这本书,那时并不了解杨绛,却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住了,封面上的杨绛,气质是那样的独特,端庄,眼神透露着犀利与豁达,不由得让人想到那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徘徊良久,我买下了这本书,下课读上课也读,看到了从童年时天真无邪热爱读书的小阿季,到后来在清华园与钱钟书一见钟情的女大学生,留学英国的夫妇二人,再到十年岁月挨斗受批下放干校却依然相濡以沫,逆境中未见抱怨,她是那么的泰然,直至钱媛和钱先生相继离世,留她一人在人间缝缝补补打扫现场,晚年的她是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强大,依然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就如菊花一般,春夏去,霜打志焉屈。还记得读到杨绛逝世的那一章,眼眶里的泪水终于涌了出来……此后我陆续买了《将饮茶》、《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走到人生边上》、《洗澡》、《我们仨》,沉醉于她那香茗一般恬淡的文字,杨绛和季羡林的散文一度成为我的最爱。还做了许多杨绛的卡贴贴在饭卡水卡上,以此来表达我对她的尊仰。上大学之后就再没读杨绛了,如今再见此书,不由得回忆起那段时光,思绪万千,寥寥几行难表追思之敬意,奈何烦绪缠身,无心多言,草草收笔去也。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这几年,陆陆续续的读完了几本杨绛的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出现好多书名,我就很着急,有些书明明我读过,却忘记了书中的哪怕一两段好,这可咋好。
翻翻即可,就是流水账,有深度的地方很少。她的名气只是缘于她是钱钟书的配偶,乃至于跟随钱钟书去了清华任教(编外)、留学牛津(编外)、巴黎等,期间结识了很多著名人物,她本人的一生没感觉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出生在家境优越的大小姐,把相夫教子的人之常情说成是甘为“灶下婢”的自我牺牲,不知道是传记作者初衷有问题,还是本人就这么格格不入。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用才与德谱写的人生华章,她如何面对命运的不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大风大浪?她的一生充满着极其通透达的人生智慧。磨难面前,她有善利万物之从容;侵略者面前,她有士可杀不可辱之刚强;她的才情令人赞叹,散文、小说、翻译、戏剧,无一不精;她的深情令人动容,与钱钟书神仙眷侣,终其一生,舍生守护。
杨绛说过,自己“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可以看到,杨绛从一个富小姐,几乎成了将钱钟书的生活琐事都包办的灶下婢。 但是如果她只成为最贤的妻,可能就成为了为家庭牺牲的传统女性中的一员了……难能可贵的是,在做一个“最贤的妻”的过程中,她也并没有放弃过理想与独立。 她说:“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他们一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温婉恬静、人淡如菊,宽厚隐忍、坚定不屈,在她身上获得最完美的结合
对比之前看的另外一本杨绛传,如果那本是中学生写的,这本就是研究生写的。 通读全书,作者定是能把《杨绛全集》通读至少一遍的人。 前半部分书中不仅提到了一些我所熟知的钱杨二人的事迹,还旁征博引,通过钱杨二人有人的文字,从侧面更直观的还原杨绛先生百余年来的人生经历,同时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后半部分,通过对杨先生部分作品的部分相对深入的解读,以体现杨先生的文学造诣。 整本书还穿插杨绛先生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事迹,更有趣味的同时也更真实了,而且他们就是一家人啊~他们仨。 罗银胜不愧是写传记的大家,很棒!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比如最后两部分我就觉得略有啰嗦,介绍作品太细了,而且也没反映出什么实际有用的东西,还略有推销的嫌疑。 总之,还是不错的,了解杨绛,看这本,可以的,8.5推荐。
#读书笔记/杨绛传 引用一下“新闻晨报对杨绛的评价是“先生之美,在于眉目舒展,通透自然。这才是真实、强大的自由之灵魂。“ 生活: 爱看书(第一个杨绛先生和父亲的对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二个是杨绛形容读书如同串门的形容),(包括看书也是和钱钟书的共同爱好) 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自觉地把自己处理成某种“零”,;坐船的时候不管飞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我觉得之后在文革中也有一定体现) 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五条快乐法则大家真的可以看一下,现在生活太快节奏了,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找寻自己的简单快乐)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参考《堂吉诃德》《 杨绛全集》 感情: 肯定并支持钱钟书(参考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甘愿当“灶下婢”,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么说,他们两个感情是彼此无条件的), 无条件相信钱钟书(参考文革时间大字报和小字报的故事); 后期杨绛先生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坚忍独自留下打扫战场,一直在整理钱钟书的笔记(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我特别喜欢杨绛传里面有段引用的张建术的《魔镜里的钱钟书》里面杨绛夫妇医院病床对谈的情景,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从谈论护工到杨绛打岔到誊抄诗《槐聚诗存》出错再到吃安眠药杨绛也要陪同钱钟书一起最后到钱钟书提出给杨绛的散文集题字“),细碎平凡处最容易让人感动 杨绛先生说“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钱钟书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还有大行前最后一句”好好活“,杨绛医生坚持钱老最后对于身后事的安排,: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钱锺书杨绛与《围城》里的方鸿渐的区别在哪里?家庭予以三位的物质条件差不多,但父母和个人的态度不一样,对爱情的专一不一样,对学问的态度也不一样。 回想十九章内容,记录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 第一,两人在清华求学期间订婚,婚礼后一起出国留学,留学期间钱瑗出生。爱情、婚姻、孩子与求学不冲突。如今,求学不恋爱,先工作再结婚,为人父母后至少一人(多为母亲)回归家庭。有什么不同?是外在条件逼迫?还是自己对于求知的懒惰? 第二,杨绛的心态。她的五条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家务还是工作,因此就心无旁骛地去做了。不矛盾,不纠结,不分裂。她所说的,她都信;她所信的,她就做。 于我自己的应用: 第一、用阅读维护心灵,用锻炼和跳舞维护身体。信,就做;心,坦荡。 第二、以后遇到什么纠结或者过不去的事儿,就想想:若是杨绛先生,她会怎么做。 传记作者罗银胜说,传记只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她的事迹,想要真正走进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是阅读她的作品。这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我从 7 月 21 日开始读《杨绛传》,今天读完了最后一页,读这本书花了近 12 个小时。 起初,我是因为在得到听了《杨绛传》有声解读书,对杨绛的传奇一生感到好奇。我转念一想,不如读读原著吧,听他人解读和自己阅读总是有差别的。 这本《杨绛传》是我 2023 年读的第一部人物传记。我还计划着阅读《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梵高传》。我希望从书里了解逝者一生的成长轨迹、生活故事。 为什么读人物传记? 我喜欢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学习前辈做人做事的决策模型。 具体怎么理解?我觉得罗胖提过的一个词——人生虚拟幕僚会——很到位。 你可以想象一间虚拟的圆桌会议室,每个座位上都坐着你读过的人物传记本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你抛出的同一个问题,他们各执一词,甚至激烈争吵,他们的观点和解法也许完全相悖。 但,这是好事。这是在给你做多角度地输入,教你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最终怎么决策,由你自己决定。所以,读人物传记除了了解人物的成长轨迹、生活故事,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某个特定瞬间,是如何做决策的。 回到《杨绛传》本身。我从杨绛先生身上至少学到两点。 其一,杨绛甘做「灶下婢」。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围城》,杨绛承担了家中的保姆工作,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经常被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但她毫无怨言,心甘情愿。 这种自我奉献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我不鼓吹这种精神,但两个人之间,总有些时候需要某一方多付出一些。 其二,杨绛据理力争,硬骨铮铮。在 2013 年,杨绛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地打破了,她被迫卷入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以及她自己的书信手稿拍卖案中。在之后近一年时间里,102 岁高龄的杨绛据理力争,取得完胜,表现出铮铮硬骨的一面,没有半点柔弱,有的只是刚强。 不了解这段拍卖风波的朋友,可以读《杨绛传》第十六章自行了解。这也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章。 写到这里,我想借本书最后一句话作为收尾:「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写在最后: 1️⃣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从 2023 年开始,几乎每天阅读一小时。我希望和同样热爱阅读的你,交个朋友。 2️⃣我的工粽号:「大华的富足日志」,会分享一些个人成长、生活碎片……欢迎关注,谢谢你。 3️⃣我的薇信:Dahua1359,欢迎找我当书搭子。我在年前制作了一本《硅谷王川博客合集》,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的优质信息源,可以找我领取阅读。
改革开放后,当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记述这些过往的经历,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竟然写得如此淡泊超然,就好像那些苦难并不曾发生在她身上,她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别人看到的是乌云密布,但她看到的是乌云背后的金边;别人都在声嘶力竭地控诉,她却显得冷静克制,但是,在她的笔下,我们又分明看到她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看到她的悲悯和善良。 在女儿和丈夫去世后,原来的“我们仨”,就只剩下杨绛一个人。她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等待生命之树枯萎,而是选择“好好活”。她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用来整理钱锺书的手稿,以及撰写《我们仨》《洗澡之后》等作品。她选择远离媒体和人群,保持着低调,同时又不时地捧出重磅的作品。对于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对于钱锺书的遗孀,人们充满着好奇,但她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左右,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从容。 纵观杨绛的百岁人生,你会发现,她身上的赤诚、善良与乐观始终如一。她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目睹了各种社会动荡,无论身处黑暗,还是光明,她始终是一个优雅从容的精神贵族。在晚年,她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一首诗,诗里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把这首诗引用在一本书的序言里,这大概也是她内心的写照。 在她和钱锺书身上,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都有一种高于现实的追求,这种精神让他们可以不被庸常的生活和时代的弊病所打败。钱锺书的狂狷背后,其实是一种天真和赤诚,他不会为了讨好任何人,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始终坚守着做人的风骨。而杨绛既是一个精神贵族,又有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就像作者所说的,“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生最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还有她的甘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
“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不晕船哲学。
钱锺书曾戏称自己是个幸福的已婚男人,可见他与杨绛琴瑟之好,情笃深至。然而杨绛在传记文字中却并不正面提及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生活,只是在笑吟吟地描述钱锺书的“痴气”时,才偶尔透出一些信息来。
“她静悄悄地隐身, 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本书最后这句对杨先生的描述,贴切! 这是本全面了解杨先生的好书,推荐!
高中的时候在学校书店看到了这本书,那时并不了解杨绛,却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住了,封面上的杨绛,气质是那样的独特,端庄,眼神透露着犀利与豁达,不由得让人想到那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徘徊良久,我买下了这本书,下课读上课也读,看到了从童年时天真无邪热爱读书的小阿季,到后来在清华园与钱钟书一见钟情的女大学生,留学英国的夫妇二人,再到十年岁月挨斗受批下放干校却依然相濡以沫,逆境中未见抱怨,她是那么的泰然,直至钱媛和钱先生相继离世,留她一人在人间缝缝补补打扫现场,晚年的她是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强大,依然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就如菊花一般,春夏去,霜打志焉屈。还记得读到杨绛逝世的那一章,眼眶里的泪水终于涌了出来……此后我陆续买了《将饮茶》、《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走到人生边上》、《洗澡》、《我们仨》,沉醉于她那香茗一般恬淡的文字,杨绛和季羡林的散文一度成为我的最爱。还做了许多杨绛的卡贴贴在饭卡水卡上,以此来表达我对她的尊仰。上大学之后就再没读杨绛了,如今再见此书,不由得回忆起那段时光,思绪万千,寥寥几行难表追思之敬意,奈何烦绪缠身,无心多言,草草收笔去也。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这几年,陆陆续续的读完了几本杨绛的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出现好多书名,我就很着急,有些书明明我读过,却忘记了书中的哪怕一两段好,这可咋好。
翻翻即可,就是流水账,有深度的地方很少。她的名气只是缘于她是钱钟书的配偶,乃至于跟随钱钟书去了清华任教(编外)、留学牛津(编外)、巴黎等,期间结识了很多著名人物,她本人的一生没感觉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出生在家境优越的大小姐,把相夫教子的人之常情说成是甘为“灶下婢”的自我牺牲,不知道是传记作者初衷有问题,还是本人就这么格格不入。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用才与德谱写的人生华章,她如何面对命运的不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大风大浪?她的一生充满着极其通透达的人生智慧。磨难面前,她有善利万物之从容;侵略者面前,她有士可杀不可辱之刚强;她的才情令人赞叹,散文、小说、翻译、戏剧,无一不精;她的深情令人动容,与钱钟书神仙眷侣,终其一生,舍生守护。
杨绛说过,自己“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可以看到,杨绛从一个富小姐,几乎成了将钱钟书的生活琐事都包办的灶下婢。 但是如果她只成为最贤的妻,可能就成为了为家庭牺牲的传统女性中的一员了……难能可贵的是,在做一个“最贤的妻”的过程中,她也并没有放弃过理想与独立。 她说:“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他们一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温婉恬静、人淡如菊,宽厚隐忍、坚定不屈,在她身上获得最完美的结合
对比之前看的另外一本杨绛传,如果那本是中学生写的,这本就是研究生写的。 通读全书,作者定是能把《杨绛全集》通读至少一遍的人。 前半部分书中不仅提到了一些我所熟知的钱杨二人的事迹,还旁征博引,通过钱杨二人有人的文字,从侧面更直观的还原杨绛先生百余年来的人生经历,同时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后半部分,通过对杨先生部分作品的部分相对深入的解读,以体现杨先生的文学造诣。 整本书还穿插杨绛先生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事迹,更有趣味的同时也更真实了,而且他们就是一家人啊~他们仨。 罗银胜不愧是写传记的大家,很棒!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比如最后两部分我就觉得略有啰嗦,介绍作品太细了,而且也没反映出什么实际有用的东西,还略有推销的嫌疑。 总之,还是不错的,了解杨绛,看这本,可以的,8.5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