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金斯伯格

简·谢伦·德哈特
金斯伯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于2020年9月18日因病去世,引起全球关注和广泛报道。这不仅因为金斯伯格一生的卓越贡献,还因其司法立场对美国政治版图和社会运动的深刻影响。金斯伯格是出类拔萃的法学家、法官、律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面对历史的惯性、社会的成见、判例的束缚,她披荆斩棘,通过切身行动,一步一步改写了美国司法史,改变了美国女性地位,也为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的平权做出非凡贡献。金斯伯格是司法正义的代表,其坚韧传奇的一生使其成为国民偶像和文化符号,广受尊敬与推崇。同时,金斯伯格也因为其鲜明的
Tang.Quixote

作为RBG的崇拜者,书里的所呈现的关于她生平的大致脉络对我来说不陌生了,增添的是作者通过访谈、已经原始资料而梳理出来的诸多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展示了她思想与作风的变化历程。 在“I dissent”成为RBG的标志性话语之前,她是个lady,小心翼翼地突破性别歧视的边界,甚至早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时对大楼里没有女厕所的事也没有提出丝毫的异议。无论是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民权律师,还是作为联邦法官,RBG的策略始终是避免“步子跨得太大”,无论是通过男性受损害的案例来引起最高法院和社会大众对性别歧视的认知,还是批评罗诉韦德案通过采取隐私保护的论点赢下案子却忽略了社会的接受程度导致这个案子存在被推翻的风险(事实证明确实是),以及在进入最高法院后她在保留立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寻求共识,无一不是她法律智慧的体现。 这本书中对RBG无论是担任律师还是法官时经手的案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尤其是借助于法庭辩论实录和法庭意见对案件的分析,让作为法律业余读者的我能理清案件的关键点、尤其是涉及平等保护(不只是性别)的要点,这是本书相当珍贵的一点。 另外,因为她的职业生涯足够长,所处的位置也足够核心,从她的生平足以窥见美国战后以来女权运动的历程与波折,以及近年来国内各个群体逐步走向撕裂的过程。尤其是党争渗透进最高法院后,司法与外部相互裹挟着滚进了更加撕裂的恶性循环。 书只写到2018年,彼时她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红人,众多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偶像。配合同名纪录片,发现80多岁的老太太对这些“玩梗”欣然接受,是心态与格局,也是她对当代社会和潮流的清晰认知和接纳。2020年她在特朗普任内去世后,世界对她的怀念更为高涨。 而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RBG在奥巴马任内拒绝退休,没有选择一个由民主党提名的自由派候选人接替她在最高法院位置的保险方案——因为以当时的政治撕裂程度,以及当时被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不可能再有一名和她程度相当的自由派大法官获得任命了。 另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RBG的家庭与个人生活。除了马蒂对她的支持已经为人熟知,她的子女的情况和她本人对歌剧的爱好,都令人惊喜。简在母亲之后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孙女克拉拉也进入法律界,三代女性并肩战斗,也是家学渊源的传承,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热血与希望。至于她生活中的诸多趣事,则在RBG作为icon或者说符号之余更具人性的展现,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拉近了偶像与普通人的距离,也增添了崇拜者们接近她、成为她的可能性与信心吧。 最后,期待《My Own Words》中文版能出版!

露丝·金斯伯格,出生在纽约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高中毕业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经当过法学教师和妇女权益律师,1980年她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法官,1993年由克林顿总统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她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2020年9月18日因感染新冠去世,享年87岁。 她的丈夫马丁·金斯伯格是她在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也是美国著名的法学教授。

又见音

久闻金斯伯格法官大名,却一直没有找到契机打开她的传记,直到在迷茫中亟需一位引路人给自己精神上的力量时,方才翻开了这本书。 RBG远远算不上“自由派”大法官,诚如她所言,“中间派”更适合她。在职业的大多数时候,她并不是奔走疾呼的状态,而是冷静而克制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到眼前的弱势群体,成为法官、大法官后亦如是。她的着眼点在于是不是所有人都受到了公平地对待,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公平的选择,不在于男女老少贫富贵贱。所以,正如金斯伯格自己认为的,她绝对算不上一个“女权主义者”(特别是以现在的定义来看),她是一个非常理想化却踏实前行的平权主义者。 抚养权、赡养费、工作权、堕胎权…沸沸扬扬的裁决争议以至于社会争议背后,是女性长久以来在法律制度上,没有与男性一样获得公平的选择和公正地对待,占人口一半数量的女性成为了“弱势群体”,这显然是荒谬的,而同样的荒谬,也正上演在种族、公司与平民、政府与民间等多元维度中。让这种荒谬得以纠正、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公平,是金斯伯格的理想。 如今看来,也确实是“理想”,但令我感到有些触动的是,那时的美国,竟然给这种理想的实现留存了可能性,这种司法制度的活力不可不说是非常强大的。因为有这种制度的支撑,平权之路才走得扎实,也幸而有金斯伯格这类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的大将,美国才成为“自由的灯塔”。 不过,虽然作者在尽力润色,但是当金斯伯格变为RBG,当她由谨慎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变成了那个朗读自己异议的女士时,还是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美国政治风向与社会思潮的割裂、党派斗争地激烈和大法官制度的局限性。

冰洁

用时:21小时32分 让世界变得更好,斗争仍在继续。 RBG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并不盲目乐观。 她真诚地相信法律可以纠正错误,立法机构和公众有能力且也应该参与讨论,共同修复我们这个脆弱和岌岌可危的世界。但她也敏锐地懂得法律是受到限制的,社会中也存在阻力。即使是在个人遭受巨大压力的时候,她也一贯利用高超的技巧和经验来塑造法律,努力让天平向正义稍稍倾斜。她以倡导者的机智、法学家的严谨和字斟句酌以及人道主义者对现实影响的敏感性来完成她的工作。她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法律和美国人民的宪法权利与自由的进步。 美国是一个正在自我完善的国家。她引用托克维尔的话——美国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它比其他国家更开明,而在于它能够修复自身的缺陷。 金斯伯格说,这个年轻的国家“并不完美”,仍面临许多困境,比如贫困,拥有投票权的人较少,而且“难以在不同种族、宗教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建立理解”。她总结道,美国在代表性和包容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亟待做更多工作才能日臻完美”。

抹茶冰淇淋

书中描述了金斯伯格的生平,从小时候的犹太教的礼拜中男女区别对待,到上学时哈佛商学院只招生男性,到以优异成绩毕业却因为女生的性别找不到律师的工作机会,她见到了种种性别歧视,但又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一步步走到联邦最高法院长官,且毕生都在致力于为男女平等,改善现有法律,从未一帆风顺,但一直努力。 虽然是个工作狂,但是又非常重视家庭,开始的篇幅会觉得金斯伯格好幸运,遇到了马蒂“他比我更相信自己”,后面金斯伯格自己熠熠生辉,他们彼此的关系就像《致橡树》中描述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记得结尾的话“让世界变得更好,斗争仍在继续” 1. 女性进入法律领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事实上,女性进入公共领域都是漫长过程。 1956年,金斯伯格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是,所在年级的500名学生中仅有9名女生,且她们需要解释为什么自己抢了一个男性的位置? 因为当时哈佛兰德尔大楼里没有女洗手间,在方便的时候需要跑到对面奥斯丁大楼,在分秒必争的考试,相比男生,女生格外苦恼。 “到20世纪60年代,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这样享有盛誉的学校只有不到10%的女性,而那些在读的女生又面临男同学的敌意和麻木不仁的教授的贬低,也几乎没有女老师能充当她们的导师和榜样”。 如果不是看到这些文字,难以想象历史上的女性求学之路会艰难如斯,书中的种种例子说明了年轻女性的抱负和选择是如何被这些意识形态和结构性的限制阻碍的。多么感激这些优秀的女性,在艰难处境中证明自己,一点点剥开偏见,为后来者争取到权益。 2.对女性的保护很容易变成一种限制。 针对女性为人母这一“天然”角色的成见。从历史上看,这意味着把未来的妈妈圈定在家庭领域,让她们担任传统的照顾别人的角色,以此“保护”她们。母职给女性带来的限制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她们获得良好的教育以及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或追求令人满意的职业,参与政治,或者在社会上从事其他和完整公民权相关的事业。 3.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根深蒂固地体现在社会生活和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对男女都不公平。 “根据美国国内税收法,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未婚且有工作的女儿是可以申请税收减免的,但儿子不行”。 除了儿子和女儿的区别对待,还有寡妇和鳏夫的区别对待等等,似乎默认了男性就不会遇到困境,不需要经济缓冲? 多少是因为潜意识中认为困境属于“女性”,所以“女性”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处境的代名词。 从上野千鹤子的书中窥见,家庭主妇在自身的罪恶感,对需要别人的金钱来维持生活的内疚心理,也从短视频或者文章中看到,将自己一生中的不幸都归结于“窝囊废”的伴侣身上的埋怨和愤懑。 不认可幸福有单一的固定的模式,不干涉不评价,希望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获得幸福。 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和职业是两种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构型,人在其中活出自己生命的社会意义。 5.法律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 看到联邦最高法院没有意识到法律中存在性别歧视的时候难以置信,权威不代表完美。 看到9位大法官在不同案例中基于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各抒己见的氛围。 出于对当事人的关怀和意见书高雅的追求在意见书中会隐去下流的言词。 在男性法官理解了女性困境后,转变观念,让女性当事人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想到罗翔说的,“他只是不理解” 看到“第一修正案这项曾经为无权无势的人提供保护的法律已经成了维护保守派利益的有利武器”,斗争永远不会停止。 之前对同理心的重要性可能停留在让大家彼此理解、和睦相处范围,但放眼到国家层面,正是因为有同理心,立法、执法的人能为无权无势的人设身处地的考虑,法律在不断纠正错误,法律天平倾斜向正义,即使一直都有阻力。 6.我们认为,不是男人依赖女人,也不是女人依赖男人,而是男女互相依靠。 自省。

译禾

一本没有得到本人授权的人物传记,内容上写作方法巧妙地把金斯伯格的人生故事和美国社会政治大历史事件相融合,读完感觉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还可以了解更多。 金斯伯格追求的不单是女性的权利,更多的是女性的平等,在遇到男性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也会挺身而出力求公平。

不可知

一个优秀的人,不仅仅因其取得的地位、声誉而伟大,个人的精神品质更是关键所在 “露丝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小严厉的母亲对露丝的系列道德品行、学业成绩高要求无不为她打下了待人谦逊温和、工作严肃认真的底色,当她从哈佛法学院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昔日的同学再见到她,第一反应就是:“天啊,露丝来了,她又要拿第一了。”——幽默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同窗被其强大能力支配的恐惧。 高中毕业时母亲的去世对露西影响巨大,尤其在其父亲因妻子逝世而悲伤过度无法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时,露西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继续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康奈尔大学,幸运的露西遇到了接过母亲爱的接力棒的马丁·金斯伯格——不仅在生活上照顾露西,两人更能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作为一个丈夫,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给予了妻子充分的安全感与前行的勇气 女权杂志《赫莎》的编辑伊娃·莫伯格提出的:为什么已婚女性就要承担家庭内外两份工作,而她们的丈夫只承担一份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理由要求女人在分娩后继续承担喂养孩子、换尿布、把孩子抚养成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再喋喋不休地讨论‘女性的双重角色’了,”莫伯格写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一个主要的角色,那就是做人。” 即使是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当时,露西不也遇到了全力支持信任她的马丁吗?问题不在于男性or女性,而是如何做人。金斯伯格初期职业眼界的迅速增长,有时候幸运于契机和贵人,更重要的是她时刻准备好的自己 1963年9月开学后,金斯伯格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她决定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每天从上东区的家里出发,坐地铁到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中间要换三次车,金斯伯格会在路上读信,她总是担心自己会错过换乘,甚至因此会做相关的噩梦。从宾夕法尼亚车站坐火车去纽瓦克的路上,她会准备当天的课程。回家路上她会仔细阅读学术期刊,研究最新的民事诉讼和比较法论文。每天如此,不厌其烦。对于无限精力的强人,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更何况是普通人) 当简还小的时候,露丝一心扑在工作上,马蒂总是会努力给妻子的生活注入乐趣。他带女儿一起玩过这样一个餐桌游戏:父女俩会努力说点什么或者讲个故事来逗露丝笑,简负责记录妈妈笑了多少次。简玩得特别认真,后来还整理了一个小册子,名为《妈妈笑了》 从家庭来看,同样是严格要求的母亲,露丝因为小时候家庭困难的早熟能早早感受到母亲严厉要求背后的深情,而从小幸福中泡大的女儿简却不那么容易看到母亲的爱。幸亏有马丁这样一个父亲。 同时,一个再事业型的强人,可能也无法完全妥善应对家庭与事业——强人也是人。平等就像自由一样,必须由每一代人去争取,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不同年代对自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斗争永不消逝。

小雅

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东西 (1)露丝真的很优秀。在那个女性地位局限、被偏见“保护”的年代,她靠着追求卓越的自立自强站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被选中,获得了她的最终成就。这件事可能包含诸多因素作用,但是首先的首先,她要足够优秀站在足够耀眼的高处。 (2)那个时代,女性地位如此被局限。即使优秀如常春藤高材生,也会因为找了个哈佛男朋友而被家里告知退学。读书、考试、嫁人、生子、入土为安——何其讽刺。整本书都在讲述性别歧视的法律演变。虽然是外行,但我能深刻感触到性别门槛有多高。即使现在,依旧存在。前辈们为此“前仆后继”,我们享受着成果,实在应该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3)露丝与丈夫真的让人羡慕。他们就是舒婷笔下的《致橡树》,平等,相爱,真正的爱的形状。露西即使再是工作狂,对待家庭依旧满负责任感。露西对家庭和事业的平衡,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她是工作狂,但是他也热爱歌剧。 她清醒地知道当下该做什么,不迷茫,不彷徨。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已经站在那里了。 她不仅是金斯伯格,她是露丝,一个爱读书、看起来不那么活泼、冷静的犹太小姑娘。

遮雨也遮月光

部分情节像流水账,部分重要的判决感觉没有深入讨论,无法从中窥视金斯伯格的具体思想,最后一部分感觉写作中心围绕到联邦最高法院而不是金斯伯格本人。 金斯伯格活跃的时代正是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金斯伯格引领了其中一股分支运动即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兴盛于美国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美国长期以来处于种族歧视困境,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民权运动中独树一帜;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女性的堕胎权问题,美国由于宗教的影响,天主教禁止妇女堕胎,而自由派主张女性有对自己妊娠行为做出决策的自由,本来可以相安无事,但在企业为女性提供社会保险方面,部分企业主因为宗教信仰不同拒绝为女性雇员提供堕胎方面的保险,考虑到美国的宗教自由国策,企业为女性提供堕胎保险违背企业主的宗教信仰,但不提供相应保险可能面临巨额罚款,这便是美国社会诸多撕裂之处的冰山一角。自由的行使原则上不应妨碍他人,但行使自由必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扩张

静夜春晓

阅读缘起于前段时间刷到的一个电影介绍短视频——《性别为本》,介绍了大法官金斯伯格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求学期间,面对系列的不公平对待下努力学习成长的经历 打开电影的创作来源《大法官金斯伯格》,可以看见电影因篇幅所限,主要聚焦了金斯伯格平权思想形成的个别关键事件,但在金斯伯格完整的生命中,所经历的抗争与成长远不止于此——一个优秀的人,不仅仅因其取得的地位、声誉而伟大,个人的精神品质更是关键所在 “露丝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小严厉的母亲对露丝的系列道德品行、学业成绩高要求无不为她打下了待人谦逊温和、工作严肃认真的底色,当她从哈佛法学院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昔日的同学再见到她,第一反应就是:“天啊,露丝来了,她又要拿第一了。”——幽默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同窗被其强大能力支配的恐惧😂 高中毕业时母亲的去世对露西影响巨大,尤其在其父亲因妻子逝世而悲伤过度无法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时,露西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继续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康奈尔大学,幸运的露西遇到了接过母亲爱的接力棒的马丁·金斯伯格——不仅在生活上照顾露西,两人更能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作为一个丈夫,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给予了妻子充分的安全感与前行的勇气 女权杂志《赫莎》的编辑伊娃·莫伯格提出的:为什么已婚女性就要承担家庭内外两份工作,而她们的丈夫只承担一份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理由要求女人在分娩后继续承担喂养孩子、换尿布、把孩子抚养成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再喋喋不休地讨论‘女性的双重角色’了,”莫伯格写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一个主要的角色,那就是做人。” 即使是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当时,露西不也遇到了全力支持信任她的马丁吗?问题不在于男性or女性,而是如何做人。 金斯伯格初期职业眼界的迅速增长,有时候幸运于契机和贵人,更重要的是她时刻准备好的自己 1963年9月开学后,金斯伯格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她决定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每天从上东区的家里出发,坐地铁到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中间要换三次车,金斯伯格会在路上读信,她总是担心自己会错过换乘,甚至因此会做相关的噩梦。从宾夕法尼亚车站坐火车去纽瓦克的路上,她会准备当天的课程。回家路上她会仔细阅读学术期刊,研究最新的民事诉讼和比较法论文。每天如此,不厌其烦。 对于无限精力的强人,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更何况是普通人) 当简还小的时候,露丝一心扑在工作上,马蒂总是会努力给妻子的生活注入乐趣。他带女儿一起玩过这样一个餐桌游戏:父女俩会努力说点什么或者讲个故事来逗露丝笑,简负责记录妈妈笑了多少次。简玩得特别认真,后来还整理了一个小册子,名为《妈妈笑了》 从家庭来看,同样是严格要求的母亲,露丝因为小时候家庭困难的早熟能早早感受到母亲严厉要求背后的深情,而从小幸福中泡大的女儿简却不那么容易看到母亲的爱。幸亏有马丁这样一个父亲,这个家没他不行。 同时,一个再事业型的强人,可能也无法完全妥善应对家庭与事业——强人也是人 平等就像自由一样,必须由每一代人去争取,斗争永远不会结束。 不同年代对自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斗争永不消逝

BiuBiuBiu🍑YOLO

4.5吧,补充了不少《异见时刻》没有的内容。作者选取了一些金斯伯格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详细叙述,因此还是会有一些读者个人想要了解的部分被简单带过了(我还热衷在各个节点算金斯伯格的年纪,哈哈)。相较于《异见时刻》,我个人读下来觉得法律专业术语方面《大法官金斯伯格》会再难一点点,不同党派的意识形态及其随着环境的变化在这本书里面也会更多一些,因此只要出现了作者想要细写的部分,我的阅读速度就会被迫慢下来,不过这当然不是个缺点。角色塑造上,《异见时刻》多一些情绪上的高潮,《大法官金斯伯格》则可能更贴金本人的性格,不会被简单贴上任意标签的露丝持重平和,险中取胜。有努力也有运气,一位现实版精英女性的传记。

一只大碗

本书深化了我对平权与女权的理解,描绘了一个杰出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赢得尊重,并通过深思熟虑的上诉与判决推进社会进步。书中多角度探讨了堕胎——女性对受精卵生死的决定权和思考,同性婚姻——支持以减少对同性伴侣及子女的歧视,大学招生——平权对白人和亚裔的逆向歧视,以及移民等多种关键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议题,值得反复阅读。

被窝

金斯伯格20世纪60年代在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影响深远,但她最为人所铭记的贡献还要数她在白人男性主导法律界的时代为这个行业的职业女性开辟出一席之地。 历史证明,进步从来不是一往无前的。平等就像自由一样,必须由每一代人去争取,斗争永远不会结束。社会变化从来都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推动的结果。 在20世纪50年代金斯伯格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的时候,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女性比例只占4%。甚至到了21世纪初,美国有许多县都禁止堕胎。而性别歧视损害的不仅是女性的权利,同时也会损害男性的权利。其中有一个例子,有对夫妻女性收入要比男性高,他俩也约好生育孩子之后女主外男主内,但是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不幸难产而死,这位男性为了照顾孩子,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但是他却不能领取足额的鳏夫抚恤金,后来联邦最高法院争论很久,还是一个大法官助理深究关于明确丧偶抚恤金多少这条法律的背后,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抚养子女,判定这个男性胜诉。 但美国最高法院逐渐被党争侵蚀得越来越深,追求司法公正和人人平等的少数派大法官越发举步维艰。共和党逐渐掌握主动权,对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穷人等弱势群体的权利越发限制,让漂亮过的社会不平等越发严重。 期待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人”被看见,性别、族裔、出生地、职业、家庭都不再定义我们的价值。

成沙

书香浸润灵魂,家庭铸就未来,“聋”乃大智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一次与文字的邂逅,都如同心灵深处的一次温柔触碰,让我更加坚信:女性,乃至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书为伴,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读书,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升华。它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在纷扰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自持,更加坚韧地面对生活的风雨。 然而,个人的成长与成就,绝非孤立存在。在成长的道路上,家人的鼓励与榜样的力量,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我们前行。 家庭,作为人生最初的课堂,其环境与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正如俗话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虽略显戏谑,却深刻揭示了家庭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为人父母者,当以身作则,用爱与智慧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鼓励探索与自我实现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它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 此外,金斯伯格那句关于婚姻中“聋”的智慧,更是让我深思。在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婚姻中,我们同样需要学会适时地“聋”一些。这里的“聋”,并非真的失去听力,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对伴侣的包容与理解。婚姻是两个人的修行,其中充满了磨合与妥协。面对分歧与冲突,我们不必事事较真,非要争个是非对错。有时候,多一点爱,少一点道理,反而能让关系更加和谐。正如金斯伯格的婆婆所言,幸福的婚姻需要一点点聋,这份聋,是对伴侣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彼此情感的珍视。 将这份“聋”的智慧扩展到职场,同样适用。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适时地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杂音,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与使命。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与非议,只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最终衡量我们价值的,不是那些旁人的闲言碎语,而是我们自己的成就与贡献。 综上所述,女性读书以丰盈自我,家庭环境与教育铸就人生基石,而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婚姻还是职场,都需要我们拥有几分“聋”的智慧,以更加包容与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功。

凌非子

本书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奇人生经历,金斯伯格大法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法律之光,性别平等的终身捍卫者,是女性成长坚不可摧的榜样和力量,一生用其薄弱之躯为平权,性别平等奋斗,为唤醒女性平权的社会观念,改变那些不公的法律,抬高女性地位作出不朽的功勋,被称之为女英雄、女战士、披荆斩棘、绝不低头的圣斗士,是社交网络的精神偶像。 金斯伯格大法官其传奇人生得益于其为事业执着努力的坚毅,也得益于其成长过程中有一位教育她做“淑女”和保持独立的妈妈,在大学遇到一位欣赏和尊重她的挚爱,有支持其学业和事业的公公婆婆,她的人生中也有亲子抚养关系的困惑,也有遭受性别歧视,求职受阻的经历,依然没能阻碍其让自己的人生了不起。 金斯伯格的故事始终激励着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以及其他所有为平等和正义奋斗的人们。正如她所言:“真正的改变,发生于人们的心中。”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即使是最微小的声音,也能撼动最坚固的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公正与美好。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说:“她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铺平了道路,永远不会有人像她这样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她帮助我们认识到,性别歧视并非围绕平等而产生的抽象设想;性别歧视不仅伤害女性,而且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关乎我们是谁——我们能成为谁。” 金斯伯格赞同萨拉·格里姆克在1837年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仍然适用:“我不求女性能够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我所要求的仅仅是让男人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挪开。”她的内心始终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权利去寻求公平。法律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弱者,捍卫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