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老师说,把《梦华录》这三个字提笔写在纸上 ,你就会觉得很美。 虽然今夏热播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与本书非同一个梦华录,但有一个共同之处 :同处于一个经济、文化鼎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军事极其颓废的朝代——宋朝。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这样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么高的评价,的确是有事实根据的。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宋朝在经济上的发展可称第一,包括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等,都有重大发展,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交流,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经济贸易往来。 本书是宋代孟元老写的一部笔记体文章,关于美好的生活方式:怎么吃,怎么玩, 怎么欣赏 ,怎么学习,怎么让生活更有趣 ,在那个审美非常在线的有《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天青色、瘦金体、瑞鹤图的宋徽宗的东京汴梁,生活在《清明上河图》里的达官显贵 ,才子佳人,剑客游侠,市井百姓都是怎么真实又热闹接地气生活着。 期待不?!😊
本书读完,22小时54分。 对比了好几个版本,这本书是注释最详细且带译文的书。本书译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笔记小说,诗词,还有部分考古资料。译注详实,且扩展资料丰富。极大的缩短了自己查资料的时间,故事背景介绍清楚明白。还介绍了部分民俗习惯的形成沿革变迁。 宋徽宗尚未登基的时候,朝堂议事,章惇极力反对立端王赵佶,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章惇这个人先不论个人品质,就说这个眼光确实老辣,相当准。宋徽宗是个大艺术家,中国艺术史上能靠前排的人物。一手瘦金体的好字,创立画院,改革音乐,并且其本人的《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徽宗其人除了不适合当皇帝真是干啥都行。 宋徽宗初即位的时候一派明君派头,察纳雅言,但是不久本色即露。改革典章文物制度,其文人本质壮志雄心跃然纸上。其人亲近小人如高俅等,至年老昏聩,随心所欲,喜欢虚名,不求实际,汴京城防原本坚固,经过徽宗重修后虽美观,但不利于防守。金军兵临城下,用抛石机攻城,城墙顷刻便毁坏。徽宗大修土木工程,如艮岳园林,宫殿等等,花石纲更是激起东南民变,致使国库空虚,社会动荡,流民四起。对外懦弱无能,钦徽二帝外交能力低下,并不是明绝善断的雄主,战不战,和非和,摇摆不定,屡误战机,兵将不能死战,文官不能死谏,数次贻误战机,将汴京城外两万匹战马草料白给金军,真是五行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两宋之际,徽宗好大喜功喜欢奢靡浮华,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奢靡享乐腐化成风,汴京城内大的饭店饮食器具皆为金银名贵器物。加上皇帝喜好道教,民间也是滥祭成风,甚至有司部门还有祭神活动。社会阶级财富严重分化,汴京城内就是天堂,而有的地区流民四起贫者无立锥之地。就这样的一个腐朽至极的王朝,经过徽宗不断的折腾终于灰飞烟灭。 孟元老笔下的汴京城富庶繁华,有每隔五十步的军巡铺管治安消防,有土木工程部队,有外卖,有成规模的早餐店,有大饭店各种各样的美食饮料,有皇帝出现的礼仪,有节日里的百姓风俗…数不尽的繁华。这一切在靖康之变时,不过是昙花一现。两宋之际,除了汴梁城,还有北京大名城,还有真定城,彰德城…等等一系列的城池军镇,除了徽钦二帝,还有马扩,杜公才,张觉等一系列小人物。我们所看到的《东京梦华录》仅仅只是管中窥豹大宋的一角。汴梁,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世界级特大城市各种喧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了宋朝人日常的生活。 开封方言将祭品糕点称为“果”或“供果”,称各种形状的花馍为“花糕”或“花果”。 南宋杨万里《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之七则有“粉捏孩儿活逼真,象生果子更时新”。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来看,花糕的历史至少从北宋便已开始了。普普通通的花糕,谁能想到至少一千年前就开始有了。送神的习俗宋朝便有,过年的时候,上供把神送走,我小时候还有这种风俗,神画旁边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传承千年的风俗习惯,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一个王朝灭亡,从来都不是因为一个人,一种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的重叠引起一场巨变,有时候的表象就是压倒骆驼最后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层原因往往值得后人思考。南宋的人觉得北宋亡于东珠,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但不是主要因素。北宋灭亡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小,仅简单指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宋金辽之间的外交关系问题,宋军队指挥体系结构问题,军事战略战术问题,宋军装备问题,汴京城防问题,宋朝堂党争问题,投降将领的问题,钦徽二帝其个人的问题,国家经济储备的问题,社会阶级贫富分化问题,宗教祭祀问题,还有最令人忽略的天气问题,金军在两次围汴京城的时候天气异常寒冷,以至于护龙河都结冰了。挖了十几年的护龙河结果阻止金军上作用有限。 本书注释书摘:《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说,“三公、三师,官之滥授,莫甚于宣和以来。所授者皆非其人,固不待言,而名体尤有未正者”,太傅中的郓王楷是徽宗第三子、太保中的肃王枢为徽宗第五子,“是以子为师傅”;太师童贯本是服务于宫廷之中的宦官,“是以厮役为师傅”;太傅燕王俣和越王偲,则是以弟弟为师傅者。 最后,用赵佶的词来结束全书吧。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十二小时四十分钟。 比较推荐这本 书中提到的风俗,节气,食物,物件,装饰,服饰等等,作者都以注释的形式,旁征博引,引用古文书籍找到出处,作出解释。 原文作者更是厉害,把每一个场景,描绘细之又细。如张择端的那副《清明上河图》一般细。 这是我了解到的另一个角度的大宋朝,辉煌,奢侈,衰败。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以回忆口吻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官署衙门分布、朝廷礼仪庆典、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与同时代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一样,描绘了开封这座12世纪上半叶最繁华城市中王公贵族与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生活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读的是姜汉椿译注版本的,又粗略翻了翻这版,暂且拿这版占个位吧。姜汉椿版本注释不少但又不够精细,如果没有古文基础,估计即使把每个注释都看了也不是很容易理解原文具体说了啥,译文部分不过是把原文中的古代名词直接拿过来用,再用白话穿起来,译了但没完全译。不过这点似乎也不能完全怪姜汉椿,因为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本身就是以罗列风物为主,没多少抒情、评论的内容,也体现不出啥文采,愚以为同类之中不及张岱的《陶庵梦忆》。不过得以一窥当时全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实在有趣得很,印象最深的便是,东京也是个不夜城,原来自古以来繁华都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夜生活挺丰富的,从入夜到启明,街上都有卖吃食的,报菜名的部分真是给我看馋了,而且能看出来东京的治安相当好,大半夜女子也出来吃茶。
这本书的注释实在是详尽。书前一篇大前言,可看做是一篇研究论文,对于版本、作者身份都有所考证,最后将之比附后世《红楼梦》的“真事隐去”,也是很有灵性和趣味的感觉。 注意到译注者在前言里的几段说明: 1.由于自己素来偏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自序》独特的文风与情感,有了注释该书的愿望,希望借此机会神游于千年前的梦幻之城。 2.本次注释尤其重视与徽宗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将“注释事件”作为重点,与对《东京梦华录》一书性质的重新认识直接相关,准确地说,正是在“索隐”词语背后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发现此书可能存在特殊的写作方式,它可能是一本被“误读”的书。 3.注释《东京梦华录》的过程演变成类似对层层叠压的开封城的考古,把一部世所公认的都城志解读成为“真事隐去”的《红楼梦》,却是我所始料未及。 这是译注者很有见地也很有意思的观点: 1、对于千年之后的读者来说,《东京梦华录》里的“东京”是一座“梦幻之城”。《东京梦华录》一直被解读为是一部“都城志”,是作者孟元老作为北宋遗民随朝廷流寓南方,怀念昔日王都盛景之作。但是联系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种种隐晦笔法和深意。 2、孟元老完成《东京梦华录》时在绍兴十七年(1147),正当文禁高潮,无行文人开始撰文赞美时政,刮起颂咏献媚之风,直到秦桧病死,方才告一段落。孟元老在自序中说:“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杨春俏说:如果读不出《东京梦华录》繁华之下的历史教训,何止“克复神州”将是空梦,就连偏安江南也只能成为另一场华胥之梦。
译者引用资料丰富,是正文的近四倍。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自由富足、有朝气的北宋,可与鼎盛时期的汉唐比肩。靖康之耻,繁华与文明毁为一旦,想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令人唏嘘不已,孟元老的华胥一梦,也是中原父老的遗憾。
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南宋末期的人很是怀念南宋都城当时热闹繁盛的场景,于是有心人写了这本书,回忆南宋末期的种种,大到帝王祭祀、小到沿街店铺卖的糕点,非常细节。 由此不得不感慨南宋当时经济的繁盛、人民思想的安逸,以及朝廷在军事上面的花拳绣腿。
好看吧,其实原文也看不太懂。但是注释还是很给力的。毕竟在三万字的原文上加了七万字的注释,可见文言文之简洁,现代文之冗长。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详实准确记录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大概徽宗一朝达到了中华古代文明之顶点,反正从琴棋书画字上是无出其右,民俗饮食娱乐上也罕有敌手。如此情景,如无外患想必还是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 为徽宗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么美好的宋朝也一样会灭亡?!同样的问题可以代入许多的朝代!历史的周期律真的就这么残酷吗?虽然人们可以从文化,从经济,从政治,从军事等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读原因,但当我们回首这些辉煌灿烂的盛世文明时,仍然经不住叹息。如同藏传佛教徒们精心制作的一个恢宏绚丽的坛城,终归于一捧沙土。只留下清灰色原来的干净大地。去迎接下一个更加精美绝伦的坛城。
从皇太子纳妃公主下嫁到平民百姓结婚生子,从元旦到除夕各个节日活动,从闻喜宴到东京各分茶,本书都记录了下来,好羡慕当时的百姓生活啊,当然前提是你要有钱,但看这些也知道当时的工商经济是很发达的,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的话,那就是另一个现在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那还是随着东京梦华录去做你的东京汴梁一梦吧
虽然此书成于北宋亡国以后,然不见作者任何悲戚哀叹之情,只是将汴京城的衣食住行娓娓道来,全文洋溢着一股市井气的繁华,连我这个之前对北宋无感的人都不由喜欢上它。于是我们趁着清明,去汴京走了一遭,一切不过“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昔日东京,真的不过梦一场罢了。
世事繁华一场梦。看到梦华录,就想到杜甫和贺知章。一个生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一生颠沛流离。一个一生都在盛唐中度过,安稳富足。所谓唇亡齿寒,从来都没有小民确幸,是有国家安定强大,平民百姓才可享一生安稳。
是月季春①,万花烂熳,牡丹、芍药②、棣棠③、木香④,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⑤。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⑥,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⑦,最一时之佳况。
难得的一本长于注释的书。也得益于《东京梦华录》原著多于名词铺排,而宋代的名词距今日远,意义难明。此书光注释这些名词就花去大量篇幅,使读者更深入地读此书,了解北宋东京民俗风情,不错不错。
李蕾老师说,把《梦华录》这三个字提笔写在纸上 ,你就会觉得很美。 虽然今夏热播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与本书非同一个梦华录,但有一个共同之处 :同处于一个经济、文化鼎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军事极其颓废的朝代——宋朝。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这样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么高的评价,的确是有事实根据的。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宋朝在经济上的发展可称第一,包括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等,都有重大发展,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交流,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经济贸易往来。 本书是宋代孟元老写的一部笔记体文章,关于美好的生活方式:怎么吃,怎么玩, 怎么欣赏 ,怎么学习,怎么让生活更有趣 ,在那个审美非常在线的有《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天青色、瘦金体、瑞鹤图的宋徽宗的东京汴梁,生活在《清明上河图》里的达官显贵 ,才子佳人,剑客游侠,市井百姓都是怎么真实又热闹接地气生活着。 期待不?!😊
本书读完,22小时54分。 对比了好几个版本,这本书是注释最详细且带译文的书。本书译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笔记小说,诗词,还有部分考古资料。译注详实,且扩展资料丰富。极大的缩短了自己查资料的时间,故事背景介绍清楚明白。还介绍了部分民俗习惯的形成沿革变迁。 宋徽宗尚未登基的时候,朝堂议事,章惇极力反对立端王赵佶,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章惇这个人先不论个人品质,就说这个眼光确实老辣,相当准。宋徽宗是个大艺术家,中国艺术史上能靠前排的人物。一手瘦金体的好字,创立画院,改革音乐,并且其本人的《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徽宗其人除了不适合当皇帝真是干啥都行。 宋徽宗初即位的时候一派明君派头,察纳雅言,但是不久本色即露。改革典章文物制度,其文人本质壮志雄心跃然纸上。其人亲近小人如高俅等,至年老昏聩,随心所欲,喜欢虚名,不求实际,汴京城防原本坚固,经过徽宗重修后虽美观,但不利于防守。金军兵临城下,用抛石机攻城,城墙顷刻便毁坏。徽宗大修土木工程,如艮岳园林,宫殿等等,花石纲更是激起东南民变,致使国库空虚,社会动荡,流民四起。对外懦弱无能,钦徽二帝外交能力低下,并不是明绝善断的雄主,战不战,和非和,摇摆不定,屡误战机,兵将不能死战,文官不能死谏,数次贻误战机,将汴京城外两万匹战马草料白给金军,真是五行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两宋之际,徽宗好大喜功喜欢奢靡浮华,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奢靡享乐腐化成风,汴京城内大的饭店饮食器具皆为金银名贵器物。加上皇帝喜好道教,民间也是滥祭成风,甚至有司部门还有祭神活动。社会阶级财富严重分化,汴京城内就是天堂,而有的地区流民四起贫者无立锥之地。就这样的一个腐朽至极的王朝,经过徽宗不断的折腾终于灰飞烟灭。 孟元老笔下的汴京城富庶繁华,有每隔五十步的军巡铺管治安消防,有土木工程部队,有外卖,有成规模的早餐店,有大饭店各种各样的美食饮料,有皇帝出现的礼仪,有节日里的百姓风俗…数不尽的繁华。这一切在靖康之变时,不过是昙花一现。两宋之际,除了汴梁城,还有北京大名城,还有真定城,彰德城…等等一系列的城池军镇,除了徽钦二帝,还有马扩,杜公才,张觉等一系列小人物。我们所看到的《东京梦华录》仅仅只是管中窥豹大宋的一角。汴梁,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世界级特大城市各种喧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了宋朝人日常的生活。 开封方言将祭品糕点称为“果”或“供果”,称各种形状的花馍为“花糕”或“花果”。 南宋杨万里《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之七则有“粉捏孩儿活逼真,象生果子更时新”。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来看,花糕的历史至少从北宋便已开始了。普普通通的花糕,谁能想到至少一千年前就开始有了。送神的习俗宋朝便有,过年的时候,上供把神送走,我小时候还有这种风俗,神画旁边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传承千年的风俗习惯,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一个王朝灭亡,从来都不是因为一个人,一种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的重叠引起一场巨变,有时候的表象就是压倒骆驼最后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层原因往往值得后人思考。南宋的人觉得北宋亡于东珠,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但不是主要因素。北宋灭亡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小,仅简单指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宋金辽之间的外交关系问题,宋军队指挥体系结构问题,军事战略战术问题,宋军装备问题,汴京城防问题,宋朝堂党争问题,投降将领的问题,钦徽二帝其个人的问题,国家经济储备的问题,社会阶级贫富分化问题,宗教祭祀问题,还有最令人忽略的天气问题,金军在两次围汴京城的时候天气异常寒冷,以至于护龙河都结冰了。挖了十几年的护龙河结果阻止金军上作用有限。 本书注释书摘:《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说,“三公、三师,官之滥授,莫甚于宣和以来。所授者皆非其人,固不待言,而名体尤有未正者”,太傅中的郓王楷是徽宗第三子、太保中的肃王枢为徽宗第五子,“是以子为师傅”;太师童贯本是服务于宫廷之中的宦官,“是以厮役为师傅”;太傅燕王俣和越王偲,则是以弟弟为师傅者。 最后,用赵佶的词来结束全书吧。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十二小时四十分钟。 比较推荐这本 书中提到的风俗,节气,食物,物件,装饰,服饰等等,作者都以注释的形式,旁征博引,引用古文书籍找到出处,作出解释。 原文作者更是厉害,把每一个场景,描绘细之又细。如张择端的那副《清明上河图》一般细。 这是我了解到的另一个角度的大宋朝,辉煌,奢侈,衰败。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以回忆口吻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官署衙门分布、朝廷礼仪庆典、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与同时代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一样,描绘了开封这座12世纪上半叶最繁华城市中王公贵族与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生活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读的是姜汉椿译注版本的,又粗略翻了翻这版,暂且拿这版占个位吧。姜汉椿版本注释不少但又不够精细,如果没有古文基础,估计即使把每个注释都看了也不是很容易理解原文具体说了啥,译文部分不过是把原文中的古代名词直接拿过来用,再用白话穿起来,译了但没完全译。不过这点似乎也不能完全怪姜汉椿,因为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本身就是以罗列风物为主,没多少抒情、评论的内容,也体现不出啥文采,愚以为同类之中不及张岱的《陶庵梦忆》。不过得以一窥当时全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实在有趣得很,印象最深的便是,东京也是个不夜城,原来自古以来繁华都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夜生活挺丰富的,从入夜到启明,街上都有卖吃食的,报菜名的部分真是给我看馋了,而且能看出来东京的治安相当好,大半夜女子也出来吃茶。
这本书的注释实在是详尽。书前一篇大前言,可看做是一篇研究论文,对于版本、作者身份都有所考证,最后将之比附后世《红楼梦》的“真事隐去”,也是很有灵性和趣味的感觉。 注意到译注者在前言里的几段说明: 1.由于自己素来偏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自序》独特的文风与情感,有了注释该书的愿望,希望借此机会神游于千年前的梦幻之城。 2.本次注释尤其重视与徽宗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将“注释事件”作为重点,与对《东京梦华录》一书性质的重新认识直接相关,准确地说,正是在“索隐”词语背后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发现此书可能存在特殊的写作方式,它可能是一本被“误读”的书。 3.注释《东京梦华录》的过程演变成类似对层层叠压的开封城的考古,把一部世所公认的都城志解读成为“真事隐去”的《红楼梦》,却是我所始料未及。 这是译注者很有见地也很有意思的观点: 1、对于千年之后的读者来说,《东京梦华录》里的“东京”是一座“梦幻之城”。《东京梦华录》一直被解读为是一部“都城志”,是作者孟元老作为北宋遗民随朝廷流寓南方,怀念昔日王都盛景之作。但是联系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种种隐晦笔法和深意。 2、孟元老完成《东京梦华录》时在绍兴十七年(1147),正当文禁高潮,无行文人开始撰文赞美时政,刮起颂咏献媚之风,直到秦桧病死,方才告一段落。孟元老在自序中说:“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杨春俏说:如果读不出《东京梦华录》繁华之下的历史教训,何止“克复神州”将是空梦,就连偏安江南也只能成为另一场华胥之梦。
译者引用资料丰富,是正文的近四倍。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自由富足、有朝气的北宋,可与鼎盛时期的汉唐比肩。靖康之耻,繁华与文明毁为一旦,想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令人唏嘘不已,孟元老的华胥一梦,也是中原父老的遗憾。
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南宋末期的人很是怀念南宋都城当时热闹繁盛的场景,于是有心人写了这本书,回忆南宋末期的种种,大到帝王祭祀、小到沿街店铺卖的糕点,非常细节。 由此不得不感慨南宋当时经济的繁盛、人民思想的安逸,以及朝廷在军事上面的花拳绣腿。
好看吧,其实原文也看不太懂。但是注释还是很给力的。毕竟在三万字的原文上加了七万字的注释,可见文言文之简洁,现代文之冗长。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详实准确记录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大概徽宗一朝达到了中华古代文明之顶点,反正从琴棋书画字上是无出其右,民俗饮食娱乐上也罕有敌手。如此情景,如无外患想必还是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 为徽宗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么美好的宋朝也一样会灭亡?!同样的问题可以代入许多的朝代!历史的周期律真的就这么残酷吗?虽然人们可以从文化,从经济,从政治,从军事等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读原因,但当我们回首这些辉煌灿烂的盛世文明时,仍然经不住叹息。如同藏传佛教徒们精心制作的一个恢宏绚丽的坛城,终归于一捧沙土。只留下清灰色原来的干净大地。去迎接下一个更加精美绝伦的坛城。
从皇太子纳妃公主下嫁到平民百姓结婚生子,从元旦到除夕各个节日活动,从闻喜宴到东京各分茶,本书都记录了下来,好羡慕当时的百姓生活啊,当然前提是你要有钱,但看这些也知道当时的工商经济是很发达的,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的话,那就是另一个现在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那还是随着东京梦华录去做你的东京汴梁一梦吧
虽然此书成于北宋亡国以后,然不见作者任何悲戚哀叹之情,只是将汴京城的衣食住行娓娓道来,全文洋溢着一股市井气的繁华,连我这个之前对北宋无感的人都不由喜欢上它。于是我们趁着清明,去汴京走了一遭,一切不过“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昔日东京,真的不过梦一场罢了。
世事繁华一场梦。看到梦华录,就想到杜甫和贺知章。一个生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一生颠沛流离。一个一生都在盛唐中度过,安稳富足。所谓唇亡齿寒,从来都没有小民确幸,是有国家安定强大,平民百姓才可享一生安稳。
是月季春①,万花烂熳,牡丹、芍药②、棣棠③、木香④,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⑤。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⑥,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⑦,最一时之佳况。
难得的一本长于注释的书。也得益于《东京梦华录》原著多于名词铺排,而宋代的名词距今日远,意义难明。此书光注释这些名词就花去大量篇幅,使读者更深入地读此书,了解北宋东京民俗风情,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