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欧洲篇,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密小斯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维稳工具,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西小北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聆听音乐的感觉和欣赏建筑的感觉极其相似,还因为建筑和音乐存在不少异曲同工之秒。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音乐之神俄耳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 受此启发,才出现了这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到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又补充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说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曾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同音乐形式中的层次感,有共同的规律。毕达哥拉斯曾做过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在音乐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在建筑中,这种重复是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 建筑中的柱式与音乐中的调式,在艺术风格上也相互对应。这种平行对应的同构关系,在古希腊建筑的经典柱式与古典音乐的调式体系上体现得最为集中与典型。 因此,了解西方文明,建筑和音乐就是最直观的方式。 西方建筑史,希腊起其先,罗马承其后。数千年来,西方建筑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根基之上一脉相承。不同时代的地域和文化,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在《建筑空间论》中坦言:“希腊式:优美的时代;罗马式:武力和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新古典主义:回忆的时代。” 建筑很高冷吗?NO!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接下来,跟着我一起开启西方建筑文化之旅,我们的故事要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 Part 1——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前1世纪 我只想愿来世不灭的灯,照亮这世界游戏的人,我只想要一个最深的吻,多年后仍有你的温存。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建筑材料受制于石头,多为梁柱结构,形式简单,空间封闭。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都是长方形平面,中央是厅堂或大殿,双坡屋顶形成前后三角形的山花墙,下面环绕一圈立柱。光影下虚实变幻,极具辨识度。 “不是每一根柱子都叫罗马柱”,西方古典柱式其实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形象主要依靠各种柱子,形成一整套建筑设计的原则,称为柱式。就是以柱子直径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柱座、柱身和柱头尺寸,进而确定建筑各部分尺寸。 历经推敲,古希腊柱式从形体到比例都完美到无以复加,典型的有三种:象征如男子般阳刚之力的多立克柱式,仿佛女子般端庄典雅的爱奥尼柱式,以及少女般清丽婉约的科林斯柱式,分别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风格。 由于年代过于遥远,真正的古希腊建筑,如今基本只留下雅典卫城的沧桑遗迹,以及各大博物馆的断壁残垣。但古希腊将柱式的形式和组合推敲的尽善尽美,达到建筑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经久不衰,至今依旧是无数设计的灵感之源。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 我只想愿来世不灭的灯,照亮这世界游戏的人,我只想要一个最深的吻,多年后仍有你的温存。 Part 2——古罗马建筑:公元1-3世纪 今天只有残留的虚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罗马灭亡了希腊,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强国。古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在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极大创新。 “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 技术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及成就,它对欧洲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是同券拱结构有密切联系。 罗马建筑在希腊样式的基础上,还搭配了各式各样的拱顶。比如加在希腊建筑的内部和侧面,创造出敦厚雄伟的凯旋门样式。或者用几层拱券彼此连接成环形建筑,创造出气势磅礴的罗马斗兽场以及剧场。最有创意的,是将圆顶加在希腊建筑的顶部,创造出流传千年的万神殿。古罗马建筑类型前所未有的丰富,既有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等公共建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以拱顶为标志。 古罗马人在制造混凝土方面比起现代人要更为高明,他们的建筑坚固而耐久,经过千年也不会退化,而现在主流的混凝土超过50年后结构强度便会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混凝土的出现,比古罗马人制造的混凝土足足晚了2000年,而古罗马混凝土的配方已经失传。 “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这一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罗马人对其民族和国家的自信。罗马就是大气的代名词,是热血与力量的冲撞,故古罗马的建筑也不免受到古罗马人民血性的洗礼,彰显着一股大气磅礴,显露着一番血气方刚,用自由震慑四方。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 今天只有残留的虚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Part 3——拜占庭建筑:公元4-15世纪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驾崩,帝国顺势一分为二,交给他的两个儿子治理,西边部分仍然以罗马城为首都,称为西罗马帝国;东边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称为东罗马帝国,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原址叫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也史称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相对来说政治较为稳定,所以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因素干扰,有条件慢慢发展出自己一脉相承的体系,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拜占庭是中央集权制统治,因此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化了以穹顶为中心,众星捧月般的集中式空间形态。 古罗马的穹顶封闭而厚重,下面只能是圆形空间,且外观基本看不到。拜占庭创造性地发明了帆拱平衡穹顶的侧推力,四个拱券支撑穹顶,空间大为自由。饱满的穹顶在建筑顶部高高隆起,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威仪。 帆拱的出现为拜占庭的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从此以后他被无数次地运用,创造出纪念性特征非常震撼的东正教教堂,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得益于新的结构技术,拜占庭建筑空间大为开敞,穹顶底部四周增加一圈窗户,改善了罗马建筑封闭幽暗的特点。从内部向上望,穹顶仿佛轻盈的漂浮在空中,营造出超凡入圣的崇高气氛。 相对于罗马建筑的朴素,拜占庭大量使用马赛克和金箔装饰。半透明的彩色玻璃与日光烛光交相辉映,摇曳炫目,使教堂笼罩在超自然的斑驳光影之中。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 Part 4——哥特式建筑:公元12-16世纪 你低头不说一句,你朝着灰色走去。你住进混沌深海,你开始无望等待。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文艺复兴兴盛时期和末期的建筑风格,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产物,同时也是体现出了当时人们智慧结晶的产物。它是以贵族奢靡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华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中,而这样的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加上丰富的图案,以及精致的雕刻等来展现,从而打造出了独特、富有个性的另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哥特式建筑的形体上的特点是给人一种纤瘦、高耸、尖峭的感觉,这样的形状特点直接反应出了中世纪以来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信仰。尖峭的形式采用了尖卷、拱形来展现,高耸的尖顶则是包含则独特的施工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这样的建筑直接显示出了基督教精神最确切的表述。高耸的形状视乎直指上苍,启示着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 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拥有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卷结构,将大玻璃窗的卷脚设计在走廊侧边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这样就可以让走廊的侧面不再承担中厅中的拱形建筑的侧推力,而让室内的中厅的上空可以将侧窗设计得更为高大,让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面的玻璃窗。飞卷和墙垛之间也可以建设各种功能的小房间,这就让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了。 文艺复兴之后,虽然对哥特式教堂大加抵制和批判,但是很多大型建筑上依然受哥特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流传到今天高层建筑的打造上。中世纪虽然昏暗梦寐,但对于创造了如此建筑奇迹的工匠来说心中一定是有着“上帝之光”。这束光向天空生长,如同向天空怒放的鲜花,极具美感。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 你低头不说一句,你朝着灰色走去。你住进混沌深海,你开始无望等待。 Part 5——巴洛克建筑:公元17-18世纪 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 ,意为“不完美的珍珠”。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积了巨额财富,不少教堂开始逐渐热衷华丽的感官享受。因此与古典主义相对,巴洛克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代表了某种离经叛道,又喧嚣热烈的风格。 在外形上,它新奇、自由、不顾结构逻辑、通过曲线的营造使人们产生光影的错觉。 在内部中,它多以曲面的形式构成了动态的空间,减弱空间的透视感,并结合了自然光线。在装饰上,它色彩奢华艳丽,使用了很多贵重材料,使建筑与雕刻融合在一起。 在基督教价值观的基础上,巴洛克建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崇尚以宗教般的狂热创造出新奇多变,饱含激情和动感的空间形态,富丽堂皇,光芒万丈。 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随性,结构标新立异,装饰富丽堂皇、色彩鲜艳夺目,曲面交织的异型空间,充满自由奔放的灿烂格调,呈现鲜明动感和欢腾的气氛。 为了追求奢华炫目的效果,巴洛克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融于一炉。装饰富丽、雕刻豪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充满璀璨缤纷的享乐主义色彩。 当你进入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时,你会被它纯粹的戏剧性和美感所震撼。著名的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贡戈拉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波状的微风/流淌的细微金色/在虚幻的优雅中/搅动着茂密的杨树的绿叶。” 泰戈尔也曾将巴洛克建筑描绘成:“悬挂在时间脸颊上的一滴孤独的泪”,这个比喻无比贴切。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 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 写在最后——生活就像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 欧洲建筑史的璀璨不仅仅以上五种风格,前后又分别延伸出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克克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居,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是《黄帝宅经》对建筑对人们日常生活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时至今日,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起居之所,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或许是因为建筑的情结是相似的,是一种天地与人间万物的感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可以通过建筑体现出来的。 在这些文明足迹面前,我们更应该将这些建筑看作为一首首赋予时代内涵的哲理诗,这些诗篇承载着无尽的岁月沧桑,与永无休止的人类文明步伐。 每个时代都存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反映在建筑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东方城庙宇殿堂,到当今世界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可以窥见建筑之美的起源、演化、升华,并且始终与音乐殊途同归。 生活就像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 “人生的一切都是用痛苦换得的。在大自然之中,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废墟之上。最后,一切都归于废墟。但愿你能加以建筑。”

染柒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维稳工具,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微微墨痕

浅尝不止(2023年第23本) 羡慕能把复杂原理简单说的人,这是真的把专业学活了的系统输出,从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对建筑的影响让沉闷的学科变得有趣起来,从古希腊文化开始解读,他们像是穿越过去的人一样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民票?为什么这么沉迷几何?连对星空的探索也是以数学的形式,带动科技的发展,再看古罗马亚历山大时期的罗马柱,作者详细的表述了两种分别代表男性(多利克柱式沉稳大气)和女性(爱奥尼柱式端庄秀丽)的细节,所有的设计都蕴含时代所包含的概念。 哥特式教堂三巨头里最喜欢意大利米兰教堂,飞扶壁的设计不仅抵住中央拱券产生侧推力,更让教堂的外观看上去更加庄严,想起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有点像它,可惜只剩下前壁部分了。德国科隆大教堂也是当地地标建筑物,耗时超过600年才完工,也是哥特式建筑登峰造极之作。 再看巴洛克风格的兴起,一直饱受争议的风格,眼花缭乱的枫丹白露宫内部,额非常适合和国王开会的时候玩连连看。 巴洛克后期教堂出来不同颜色的小玻璃,以这些蓝色为主的炫彩玻璃碎片拼凑出了艳丽的装饰画,集中式教堂内部布满圆形、椭圆形等的窗,光线折射下来充满魔幻像万花筒一样分外炫目。 时间会流逝,一个国家的文明才是璀璨永恒的星,它们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下来,让我们置身其中可穿越时空,仿佛昨日重现。 ◎ 古希腊历史大约分为几个时期: 1、爱琴文明(前20世纪-前12世纪)。克里特岛特点秀美,迈锡尼特点奔放。 2、荷马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早期神庙。 3、古风时期(前7世纪-前6世纪)。手工业、商业逐渐发达,出现城市,城市形成城邦。“两大柱式”:多利克柱式沉稳大气;爱奥尼柱式端庄秀丽。 4、古典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最辉煌,“掷铁饼者”“马拉松战役”“斯巴达300勇士”“萨拉米海战”均为这一时期。在“希波战争”中赢得胜利,重建“雅典卫城”,其中体量最大为“帕特农神庙”。 5、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前2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VS斯巴达,斯巴达胜,但两边元气大伤。公元前338年,亚历山大大帝灭雅典,后统一全希腊。 完 2023.02.25

e^iπ+1=0

人类文明的传承分两类:无形的传承,比如说精神、道德、文化、宗教,这些主要靠书籍、口耳相传、耳濡目染;另一类是有形物质的传承,主要是文物和建筑。文物和建筑都是由人制造或建造的,必然留下人的特征,而人又是时代的产物,这就导致了它们必然承载了时代的印记以及创作者的个性。 当我们不熟悉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对它只有感性的认识,比如看到故宫,只能感叹其规模弘大,金碧辉煌,但我们的认识也仅此而已了,对美的享受也止步于此。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故宫建造的历史,运用到的建筑方法,历史上与之相关的大事件等内容,那么我们对它的理解将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徜徉其中必然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 本书简要介绍了西方建筑的源物流,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帕特农神庙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兴起,我们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尤其是宗教与科学在相互羁绊的过程中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行走在罗马的街头,一座座古建筑就像一本本书,向我们诉说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躯体上的柱式、拱券、雕塑、马赛克、穹顶就是文字,等待懂的人去阅读。 期待作者再写一本介绍中国建筑的书籍。

一期🌸一会🍀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挺有趣,抛开枯燥的专业术语,丢掉公式化的赏析分析,用幽默轻松的方式讲述严肃的知识,还是很有新意的。 譬如对柱式、穹顶、拱券的生动比喻,对从希腊到罗马建筑风格的变迁,还有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历史知识,总体来说有一定的可读性。 但, 书中一些作者中式思维立场我个人不是很认同,譬如作者对巴洛克的描述: “比如“巴洛克”这个名字,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法国人给起的,当时在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师们对意大利这种装饰主义手法非常不屑,他们对这种风格有着很一致的看法:矫揉造作。” ———巴洛克风格在当时具有贬义,人们认为它的过于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还有对中世纪的描写: “就是人没有办法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去独立思考以及探索未知的世界了。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别问了,这不是人该考虑的问题,肯定是你犯了什么错,多祈祷,实在不行杀两个人祭天就没事了。” ———许多人对中世纪的看法是黑暗愚昧、不思进取的时代,其实不对!中世纪一直没有停止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文化艺术的推进。可以说中世纪既传承了古代文化,又孕育了近代科学,所以现在,黑暗中世纪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已很少使用,则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前期。 类似这样带强烈个人主观色彩或者认知局限的表述还有几个地方。 我个人以为,对自己不懂的领域进行毫无根据和逻辑的批判显得有些肤浅。写建筑类科普本是很讨巧、很中立的领域,那么对不了解的历史保持沉默或敬畏心是写作最起码的美德。

华青栀

🌻🌻🌻短篇薄本读物,欧洲建筑艺术发展史,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通俗易懂式科普,图文并茂,语言与漫画相结合,有趣好玩儿。出国欧洲游之前,对欧式建筑感兴趣,发朋友圈摄影圈构思文案时,都不妨一阅,做知识储备或作为参考,花费不了太多时间。

👑 小米

多讀書387: 《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欧洲篇.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密小斯 这本书能不能艺术,地理,历史一起学?╭( ′• o •′ )╭☞ 第一章 古希腊建筑:柱子 古代希腊是指公元前8世纪左右,在小亚细亚西岸,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中的一些海岛上建立的许多规模不大的城邦国家的集合。 古希腊有很多很牛的城市………… ▲古风时期(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 ●三大柱式 ①多立克(Doric) 轮廓粗犷、线条突出,表现出男性的身材比例和力量 ·柱身有20条凹槽 ·柱头是上宽下窄的形状,无多余雕刻装饰 ·比例粗壮,柱径与柱身比例在1:5.5~1:5.7之间,古罗马时期达到1:8 ·柱身的底部没有基座,没有装饰的底柱,是从地面直接拔起的感觉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被称为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②爱奥尼(Ionic) 展现的是成熟、庄重的女性之美 ·柱身的底部有柱础 ·柱身共有24条凹槽 ·比例纤长,柱径与柱身比例在1:9~1:10之间 ·柱头有一对向下卷曲的漩涡状雕饰,分布在柱身左右两侧 ③科林斯式(Corinthian) 华丽优雅的少女 ·柱身的底部有柱础 ·柱身有24条凹槽 ·比例纤长,柱径与柱身比例在1:9~1:10之间 后来在爱奥尼克柱式的基础上还发展了科林斯柱式,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但科林斯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 这是三大柱式最华丽的一种,柱头花团交错,外表极具观赏性,柱头造型来自茂盛的忍冬草,被视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马拉松战役、斯巴达300勇士、萨拉米海战。 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的希腊。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看完整本书比较遗憾的是,他在说到某一些特殊的建筑结构的时候,没有配图,这种只靠文字描述,而没有配图,让我们自行从文字提取成脑海里面的构图是很困难的。 ● 雅典卫城 山门(公元前437—公元前432年) 多立克柱式柱子+爱奥尼式柱子 胜利神庙(公元前449—公元前421年) 爱奥尼柱 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47年) 雅典娜的主庙(希腊本土已知的体量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公元前421—公元前406年) 献给海神波塞冬的神庙 爱奥尼柱式(西侧六根高2.1米的女郎柱) 第二章 古罗马建筑:拱券 亚历山大大帝把在东征西讨中,把古希腊的文化传出去,但亚历山大大帝35岁就死了,古罗马的崛起是三次“布匿战争”。 屋大维将罗马由共和国改造成了帝国,号称“奥古斯都”。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后还发明了”拱券技术”(就是拱型空间,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点,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券柱式:保持拱券结构的基础上,用柱式的样式来装饰它。 穹顶:古罗马穹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万神庙。 ●万神庙 结合了古希腊风格与古罗马风格的典型案例。 公元80年被大火烧毁,55年后由号称古罗马“最爱搞建筑”“古希腊艺术的狂热者”的皇帝哈德良亲自设计重建。中间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 墙体内有8处凹进的空间,1个门,7个墓(其中一是拉斐尔) ● 角斗场 原名叫作“弗拉维欧圆形剧场”,椭圆形,建于公元72—79年。建立的初目的,除了为了显示大罗马的帝国实力外,还是国家用来维稳的手段,用于减低市民的暴动值。 四层,每层80间拱券,采用古罗马的“叠柱式”,下面三层自下而上依次采用了象征男性的、风格硬朗的多立克柱式,象征女性的、婉转轻柔的爱奥尼柱式,雕刻繁复的科林斯柱式,最上面一层是科林斯的实墙。 ● 卡拉卡拉浴场 可容纳足足1500人 ● 《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 维特鲁威曾经在凯撒和屋大维手下当兵,不过他不打仗,而是帝国的御用建筑工程设计师。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至今仍是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科学全书。 第三章 中世纪建筑 ● 把罗马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选一个皇帝,都称“奥古斯都”;两个奥古斯都又各配一个助理,称“凯撒”。(“四帝共治”) “谁是古罗马正统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东西两边都认为自己才“根正苗红”,于是基督教也被两边的人按照各自的政治需要改造成了不同版本,所以在大教堂的设计上,东正教和天主教按照相反的方式来建设,你用圆的我就用尖的。 ●西欧天主教→ 哥特式大教堂:巴西利卡(巴黎圣母院)→内部空间很大。 东欧→东正教教堂:集中式穹顶(圣索菲亚大教堂) ●巴西利卡的“拉丁十字”→三短一长 so 广州的圣心大教堂就属于这种三短一长的歌特式建筑 耶路撒冷在东方,所以教堂的入口都向西 骨架券:第一个使用骨架券的教堂是1144年建成的法国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也被看作是哥特式教堂的鼻祖 飞券:飞券的大量使用最早是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如何从外部一眼就区分出哥特式教堂?用一句话来形容——就像“一只巨大的高耸入云的刺猬”。 ● 哥特式建筑的四大主要特征:骨架券、双圆心尖券、飞扶壁、玫瑰窗 (外观像要升天的刺猬) ● 西欧的哥特式教堂(天主教)和东欧拜占庭的教堂(东正教)的区别: 西欧哥特式:中心圣坛的位置不大,高而尖,渲染神秘的宗教气氛。西侧高塔为最高点。 结构→→ “拉丁十字”(三短一长),骨架券、双圆心尖券、飞扶壁、玫瑰窗 代表→→哥特式教堂三巨头: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 东欧拜占庭:中心穹顶下的大空间,强调信徒们亲密和谐。中间穹顶为最高点。 结构→→“希腊十字”(四条边长度都相等),帆拱、鼓座和穹顶 代表→→ 圣索菲亚大教堂、柏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意大利的明珠:比萨主教堂 由于相对独立,所以受东正教和天主教影响都较小,而一直受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罗曼式”风格,另外也受伊斯兰文化和拜占庭文化影响。 代表:比萨大教堂建筑群(斜塔(瞭望塔)、主教堂和前面的圣若望洗礼堂) ● 美第奇家族 当时意大利几乎所有的艺术家和建筑师都是被他们“赞助”的,他们“政、商、教”通吃,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 坦比哀多 人物:伯拉孟特 特例: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国会大厦 特征:大穹顶,鼓座 欧洲的很多教堂都是为了献给某个基督教的大人物而建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全称叫作圣母百花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给圣母)、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给圣彼得: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给圣保罗:耶稣的迷弟)。 ● 文艺复兴三杰:“科学怪人”达·芬奇、“直男巨匠”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大卫》、《创造亚当》)、“少女杀手”拉斐尔 ●“路德教”(“新教”)的成立与老牌“天主教”发行“赎罪券”有关 ▲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有故事的教堂,由于各方竞争,于是拆了建、建了拆、拆完再建,前后持续了足足120年的世纪拉锯战。既有文艺复兴的大穹顶,又有拜占庭的小穹顶,古典建筑的希腊十字式和后来巴洛克艺术的装饰及柱廊广场。 参与过的建筑大师: 伯拉孟特(人文主义):希腊十字式→拉斐尔(教会):拉丁十字式→帕鲁齐(人文主义)没开干就被挤走了→ 小桑迦洛(人文主义)→米开朗基罗(人文主义):希腊十字式→ 卡洛·马代尔诺(教会):拉丁十字式 贝尼尼,巴洛克风格,对教堂内部装饰以及教堂外西面的大广场,青铜华盖 ● 巴洛克:畸形的珍珠 特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量使用镀金、象牙等贵重材料;教堂外面的立面上经常会有一对下垂的涡卷,大量使用“双柱”,建筑立面进退明显,光影感强烈。 代表人物:贝尼尼(罗马《四圣喷泉》、《阿波罗与达芙妮》)

梦想家

在读这本书之前知名的欧洲古建筑我只知道圣母百花大教堂,知道它的穹顶在当时建造不易,建成后非常宏伟。 这本书带我领略了其他欧洲古建筑的风采。从古希腊的爱奥尼和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开始 角斗场是由罗马的拱劵技术和古希腊三种柱式相结合 看到了万神殿穹顶上用于采光的洞这个奇特结构 以及后面有着人文主义与教会斗争的烙印,被称为“艺术史大宝库”的圣保罗大教堂….. 震惊于热衷于洗浴文化的罗马人,服务于他们的舒适曾经打造了一个可以容纳1500人的浴场,当时大的浴场还有图书馆、健身房、会议室等,用于休闲社交。 知道了比萨斜塔斜着的真相(之前还以为是设计就是这样)以及现在比萨政府想让比萨斜塔保持斜着但又不危险的状态来吸引游客。 看到天主教和东正教派如何为适应西东两大罗马帝国的社会状况演化出了不同的教堂风格。 文中还介绍了两种审美观,主观的和客观的。主观是指艺术的审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的,随着社会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的。客观是指美是遵循某种规律,比如黄金分割比是要遵循了就好看,再多添加就会让人觉得多余。作者总结到两种审美都是“美”的,并不冲突,因为它们都是双方大师倾尽全力所打造和精进的。 这本书中知识点丰富的同时又不失逻辑的清晰,作者语言风趣,书友们频繁评论,积极补充及指正,看了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和书友们去古罗马等地游玩了一圈。总之,强推!!!

CoCo

建筑物,如果让我尝试着给其下定义的话,第一个句式或者句尾一定应当是:人类创造客观世界并表现主观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剖析来论,创造的原意是客观世界并不自然存在,是有强烈主观意识驱动的一种造物行为。按照这种稍显“学院派”“学术论”的逻辑推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时期,从圣彼得大教堂的“长、方十字拉锯”再到东方人心目中典型的“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穹顶”,“形式”的选择是缘于“形势”所迫的。 无论是平面构成还是立体构成,单元形的重复、渐变构成的法则,是在遵循了“美的法则”基础之上,万变不离其宗的“单元形的元始”,我们把建筑设计原理的功能性加以抽离,暂且抛开地心引力的束缚和力学原理,归因来看“平面为王”的平面设计就能看出设计思想并欣赏出其无穷奥妙之不二法门。正如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思辨一样,“坚固、实用、美观”中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辩证统一也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各主江山数百年。 “你看到的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当然这个“别人”可不是一般普通人。“别人”认为教堂是离天主最近的地方或者本来就是教宗归宿之地。于是神圣、庄严、肃穆、崇高的调性就是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或者“话风”所在。“君权神授”要通过一系列的迷惑行为加以佐证支撑,“离经叛道”的异端是对神权君权的亵渎与挑战,于是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你都在那企图证明是我不行了,我还不得“做点什么”要让“别人”看到“你不行”,那会不会以为是“我不行”。万一哪天真的“我不行”了那可“怎么行”。 按照这么个简单逻辑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宏大到皇权象征的皇家建筑、神权表征的宗教场所,小到代表富贵人家的民宅庭院,一定是要、且能、并在证明些主人的身份地位“行”的才行。

Juliet Chen

The world civilization originates from Tigris and Euphrates, but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can only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Greece. Speaking of this ancient city-state, you can't help thinking of various temple buildings. Indeed, whether the world should be people-centered or God-centered was the central controversy in those days. However, the charm of these buildings is not limited to the dispute between man and God, but also reflects the benefits that science brings to mankind. Th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well known ancient science lovers. They crowned the architecture with the concept of "golden section" and believed that geometry brought the beauty of harmony to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With the breakout of wars and the split of religious beliefs, we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European architecture in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such as medieval period and Renaissance period. 文明的起源源于两河流域,而要说起建筑的故事只能从古希腊开始。说起这古代城邦国家,大家不免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种种神庙建筑,的确,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神为中心一直是当年人们信仰问题的中心。然而这些建筑的魅力并不仅限于人神的纷争,它更体现了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古希腊文明的意义深远还体现在古代科学爱好者的群星闪耀。他们在建筑上冠以“黄金分割”的概念,并认为几何学带给了世间万物和谐的美感。 从而伴随着战争、信仰的分裂,我们伴随这时间轴去鉴赏和理解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历史重要时期的欧洲建筑。

天问

一本不错的西方建筑科普书,内容蛮有趣味性,有上下两本。读后可以对西方的建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再出去旅行看到那些建筑可以有更大的精神享受,毕竟建筑也属于八大艺术之一。

翰林

建筑的三大终极定律:坚固、美观、实用 宇宙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最后感慨一下:欧洲四百八十庙,多少教堂烟雨中

天敏

这本书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介绍了建筑也可以很好玩! 虽然以玩的心态来介绍建筑,但实际上读下来后,再结合了当下我们内心是很深沉的。原因是我们当下人太浮躁了,也太肤浅了,对于借助背后的一系列热爱,哲学,智慧,艺术,宗教从来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过。 我在这本书里面,我们轻松的好玩的把这些知识重新串联了一下,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建筑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大概的了解到各个戒指的风格,外貌特征,还能了解到这些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含义以及斗争历史,同时对西方的整个发展史也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本小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他给了我们太多!为作者点赞!

燕儿

这是一本欧洲建筑发展史科普书,作者从历史变化、几何学、神话的影响、建筑形制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变化。 书中对历史的讲述也比较概要,但是基本脉络理得还比较顺,加上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书中对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建筑模式的解构,分解得非常形象。

🇨🇳🇨🇳🇷🇺

一直想看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建筑也可以很好玩”“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都非常吸引我,虽然这本书的封面差强人意(勉强能够使人满意),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不仅可以了解关于建筑的很多知识,更可以了解整个西方文明发展的轨迹,可谓一箭双雕,而且你也可能通过这本书喜欢上建筑和建筑设计,当然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领域,当然如果你能学好建筑设计绝对特别挣钱,而在建筑设计当中,我特别喜欢那些风格拉风前卫酷炫飞天的未来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体现的最为夸张的一个领域就是在建筑领域,比如像迪拜的“风中火烛”大厦还有太空电梯这种概念设计在视觉上确实非常震撼,但是在现实当中短期内并不是有钱就能造出这种建筑,希望未来纳米技术和碳纳米管的发展能够取得突破,也希望能够尽快看到太空电梯和各种科幻建筑变成现实。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