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阐述神作,目前看到的觉着最好的一本 在看的过程中感觉古往今来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已被囊括,而且诸多观念与佛学思想很有相契之处 《矛盾论》一书的思想应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 略感遗憾的地方是 赵林老师只选择讲到黑格尔哲学就截止了
17h30m。 好书!算好读的,但还是读得累,我得去看几本悬疑推理了。 好几次,思想都是先折中融合,到后面就偏执一端水火不相容,如此循环往复。 同样有一种被扫盲的快感,鼎鼎大名的各位也算稍微深入了解了些。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大枢纽。对洛克,休谟,斯宾诺莎,卢梭产生了不少兴趣,估计都不好读🥸 西哲史有着更为清晰的演变路线,所以比中哲史好读,但都与政治历史等密切相关,信息量大。 感觉中西差异很大,归根结底是文化吧,不谈信仰宗教,单说文字,据说德文最严谨,一堆定语啥的,所以难有歧义,德国的哲学也最重逻辑最晦涩难懂,英语这方面弱点,再看中文的各种歧义….我们的哲学就没那么偏执,但也没个定论,这样在以前封闭时代的确是限制科学发展? 个人感觉西哲所谓的集大成者,那种思想在中哲前期就有了,只是看着不系统不严谨。 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看完乱七八糟想法也挺多,摇摆呀摇摆😅😅
一堂生动的哲学史课程,干货满满。本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黑格尔哲学结束,全书行文环环相扣,逻辑紧密。 说实话,这书里具体讲了什么内容我已经差不多忘光了😂,我只能谈一谈我所读到的关于“哲学是什么”。康德在戈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课程时曾说:“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地进行思维”。真正的哲学并不是一堆“高大上”的哲学原理或者哲学概念,以历史的眼光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与哲学家们一同思考,这种‘思维的过程’才是哲学的精髓所在。拿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来说,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说实话,我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甚至有种要笑掉大牙的感觉,哲学之父就这?但是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在泰勒斯之前的时代,整个希腊无一例外都是用神话来解释世界,而泰勒斯是把神抛开,从自然之物中来寻找自然本原的第一人,所以“泰勒斯所迈出的这一步,看起来是一小步,其实是人类思维进化的一大步,他第一次实现了从神话到哲学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看,泰勒斯乃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也就是说,哲学的观点理论正确与否以及它是否过时根本是次要的,因为哲学本就不是知识,真正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就藏在我们思维的历史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哲学史中参悟哲学的道理。
本书是我读过的入门哲学书籍中最易懂的书,作者由低到高讲述哲学史的发展方向,将不同时期的哲学史家,他们各自独特的特点、特长、理念形成和发展、影响力等等进行逐一描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充分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从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古典哲学的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哲学是活的生命”这句话真实的含义,大多数人目前的理解也仅是停留在其文字的含义上面,关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活着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存模式?还有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最正确的构建?如何正确构建等等问题,哲学能丰满我们的睿智,能让我们独立思考人生?让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爱智者,而自我意识的提升,绝对理念永恒的思考,也提示着我们不断改进心智的优雅和风味体验,最终能够完满收获哲学史家们的最后“成果”。希望我们都能以渺小启程以壮大结束。
阅读西方哲学史,纯碎来自智慧崇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哲学追求的人,哲学家都是智慧者、名人、令人尊敬值得研究。内心深处渴望成为智慧者、名人、也渴望令人尊敬被人研究,真吃了豹子胆不知天高地厚啊。不过多一个浅薄青年也没啥,哈哈😄,读史比钻研理论容易,爱看热闹,习惯热闹。只能是满足自我膨胀和虚荣心而已,明知要不得偏偏这样要,就是贪婪。跟着赵林老师讲解,听懂自然假装有信心,这本通识科普,总算把我这条驴赶上了道儿啦。哈哈😊先是知道了这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就是收获。崇尚思考,研究万象,独有洞见,树大旗吐真言,针砭时弊,拨云见日,著作等身,光焰千古!照亮人类生存空间,开拓人类文明之路。具有智慧大脑的人,其实也经不起荣华富贵引诱,权力具有腐蚀一切的力量,且看智慧者也有不畏权势潜心钻研业务者,但凡扰乱权力者都不得善终也是历史。哲人苏格拉底被毒杀可是比司马迁被腐刑来的果断。不得不复读,以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把这样有意思的阅读,需要开动脑子的阅读,愉快的阅读时间延长的久点,趁现在有兴趣赶紧快。读完这本书还要读现代西方哲学。这是自热而然的事。赵老师这本演讲录热度极高。必须推荐。
🌻🌻🌻自我否定,自我观照,自我超越,怀疑批判,精进自修爱智慧,形而上学真理之追求探寻。哲学于思想大环境史中出生成长发展。 ①具体情境具体看待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哲学思维,灵活变通,永无绝对,否定批判辩证颠覆超越永不止息。 ②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并不表现在你的考试中,而是表现在你以后的整个人生历程中,表现在你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中。 ③中西方哲学,中方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实用功利与非功利无用,若能集大成则尤为通达智慧,以出世心行入世事,以虚控实,顶级得道得智高维境界。 ④当思维把握住事物本质时,思维才能真正地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⑤今世之我已是万世累积的展现,今世之修行亦为来世作积淀。 ⑥文殊师利,精进智慧,殊途同归,中西方哲学概念不同理念却可相通。将信仰镌刻入灵魂中,砥砺前行。 ⑦大文智慧,不仅为精神超脱超越享受服务,更应为解决实际问题起作用。哲学智慧,并非功利之用,却有不可言喻难以道明之高妙大用,无用方为大用,虚实结合,方成大道。 ⑧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精神与物质并驾齐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精进智慧,永无止境,永不止息,我所知道的仅仅是我一无所知🙏
本書是對非哲學專業大學生上的哲學課講錄。趙先生把西哲史這條“史”綫擼得很清,並對各時期的哲學家的觀點、流派、理論等做了自己的解讀和評判,見仁見智吧。不管其興衰如何,總是各說各話,無有共識,與其說是哲學的悲哀,不如説是哲學的迷人之處。看過後能得到不少啟發或者思考,如果你思考多了或有靈感來了,或許也可成為哲學家了,甚至獨創一派!雖有名句説“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吾師”易得,“真理”難覓! 從書中的字裡行間似乎也可以腦補一下老師在講臺上如其自己所言的“激情四射”的畫面!作為一位東方學者,趙先生能在西方文化(哲學、宗教等)里如此沉浸式神遊,實屬不易! 哲學有何用?有“無用之大用”。 哲學不能烘焙麵包,當你肚子餓了時,還是先點個外賣🥡+🍗吧🐶
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以下是对整本书哲学叙述顺序及内容的详细梳理: 一、导论:哲学是什么与哲学有什么用? 首先探讨了哲学的本质和功用,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二、古希腊罗马哲学 1、希腊自然哲学: 米利都学派与爱非斯学派:探讨了自然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等。 从“四根说”到原子论:通过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和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揭示了自然哲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 2、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探索。 爱利亚学派:通过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和芝诺的悖论,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3、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智者派: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开启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先河。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4、希腊实在论哲学: 柏拉图哲学:构建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结构,探讨了真理与知识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哲学: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体论、逻辑学等重要理论。 5、希腊哲学的衰颓: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学派,对希腊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过渡形态:为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1、教父哲学:探讨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的融合问题,如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等。 2、经院哲学:通过托马斯·阿奎那等学者的努力,将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 四、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1、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探讨了认识论的问题,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 2、早期经验论哲学: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等哲学家对经验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3、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洛克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理,但也暴露了其内在的矛盾。 4、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对洛克的经验论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5、休谟的怀疑论:对经验论进行了彻底的怀疑和批判,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1、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提出了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将唯理论与神学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唯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六、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对近代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总结,提出了先验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重要理论。 太难了不总结了妈呀 七、从费希特到黑格尔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理论。也不多说了哈 八、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修订版新增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了法国启蒙运动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聊聊吧!! 本书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喜欢哲学,然而想要读哲学就要从哲学史开始,了解哲学历史历程与发展,在读哲学这门课就会容易些,当我们把哲学整个历史主干都摸清,在进行细致阅读就容易理解,理解在每位历史背景下的哲学家们思想与观点。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哲学史初级入门,读哲学除非是喜欢这门课,不然是很难坚下去。当然用辅助书籍也可以,相互映照,了解哲人们贡献与个人八卦。推荐《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本书自序、🌈节选摘要: 在古希腊,哲学原本是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面对宇宙万象和人类命运的一种独立思考和生命体悟,是一种自由性灵的智慧。 但是在今天,这种智慧已经蜕化为一门刻板的知识技能,哲学成为一种炫耀精湛技艺的思想考据学,它面对的不再是鲜活的宇宙和人生,而是以往哲学家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哲学家就再也不是那个对客观世界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不是那个具有赤子之心的爱智者,不是像苏格拉底那样“自知其无知”的人,而是那个躺在已逝哲学家的著作中引经据典、把古人的智慧当作自己的财产来加以批发和零售的精神掮客。 当然,哲学在今天虽然衰落了,生活却变得丰富多彩。现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中,哲学这种深刻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怪物。 现代人不需要思考本质,他们只相信现象,因为他们看穿了本质只不过是人自己虚构的一个幻象。 现代人太清醒了,哲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已经不可能再让他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活着,并且快乐着,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秘诀。在这种情况下,哲学这个沉重的怪物当然就被弃之如敝屐了。 然而,在这个哲学没落的时代,仍然有一些顽强的追求者怀着一颗爱智之心在追问着那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没有终极答案。 一个哲学的热爱者应该学会从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复杂的道理,同时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 完全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哲学(这正是我们这个用“戏说”方式来表达一切深刻道理的时代所热衷的做法),固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但是把哲学讲得像天书一样难懂,也未免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这如果不是表明了讲述者的诡谲,就是表明了他的笨拙。 因此,我在这本书中尽可能把西方哲学史中的那些深奥晦涩的哲学思想讲得通俗易懂一些,然而又要力图做到不失哲学的本性和旨趣。 我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哲学的慧根,这慧根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主要靠每个人自己的机缘和悟性。而通过讲述古人的哲学智慧,或许将能够启发年轻的朋友们去发扬自己的哲学慧根。
从第一本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开始第二本《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再到这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的美妙及其博大精深。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有什么用 谈到哲学,我们首先会问: 哲学是什么?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哲学谓之哲学本身就是个错误,哲学本质上是“思"而不是“学"。“哲"上“折"下“口”,意为作为存在于世之人,是一个行动主体,即在本能驱动下,追求外在事物而获得欲望的满足,但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做不到而折回来,反身问自己。 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存在于世,必然会问世,从具体之事物开始,一直追问到事物全体,即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体,即终极真理。但作为事物全体的宇宙或世界是超越人的感官感觉的超验对象,因而本体是不可求的,因而反身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追问本体。 哲学是这样一个过程:从追问对象开始,折回来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让“诸己“显现出来,从而感悟到自我的本质,然后又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世界以及万物。哲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人"的人生。 因此,哲学不是学科,是哲学人对自己哲学人生的反思和自我感悟。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而是反思自我的思想活动。 哲学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固定的理念和框架,对待事物可以有一个从一而终的答案和解释。它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湮灭,历史上一个一个踌躇满志的哲学家们,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些永恒性问题时,他们的答案很快就会被一批后起的哲学家们所否定。不停的建立,不停的被推翻,就是哲学的本质。 于是我们接着发问: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改造世界,那是科学的功能,哲学却让你们学会了一种调整自身状态、改变自己思维模式和观察眼光的方法。 认识到这些,于是我们开始踏上学习哲学的旅程 然而学习哲学有三条需要谨记的原则,分别是: 1.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把哲学知识与哲学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要培养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 3.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三条原则就是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搞清了哲学的本质,知悉了哲学的作用,谨记学习哲学的原则,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和学习哲学? 其实学习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学习西方思想发展史。 在学习西方哲学之前,我需要认识到,在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说法的,之所以没有这个说法是因为在我们国家,我们很少谈论脱离现实事物以外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我们国家也曾存在着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建立了我们自古推崇的老子,孔子,孟子的思想和学说。些思想学说更多关注的是国家,民生,道德与财政这些更加现世的东西。而这也构成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本质区别。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 早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发展→希腊哲学衰退转向宗教。 第二讲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 阿那克西曼德设定了一个无限制和定形之物为万物本原称其为“阿派朗” →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所谓的阿派朗就是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 芝诺的乌龟 → 恩培多克勒关于世间万物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四根说” →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与四根说类似)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第三讲 形而上学的开端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这里主要涉及两位思想家,一位是毕达哥拉斯,另一位是巴门尼德,他们分属于南意大利地区的两个哲学学派。讲了这个开端,以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希腊的形而上学和实在论, 一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 二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三 芝诺论证及意义 芝诺的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的否定,二是对多的否定。我们先来看看对运动的否定,这一类的论证包括“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等。 这就是芝诺论证的意义,他就是要颠覆感觉,颠覆常识,颠覆“眼见为实”的传统,培养一种运用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用思想中的真实来否定和取代感觉中的真实。 第四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智者派(独断论与怀疑论)与苏格拉底哲学 相同点:怀疑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 不同点:智者派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苏格拉底在道德哲学上重建形而上学 智者派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1 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因人而异) 2 一切理论都有其相反的说法,而且都有道理,即“一切皆真”(但这句话应用于自身是悖论) 高尔吉亚(诡辩论师从芝诺,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1 无物存在(分类讨论证明“存在”和“非存在”均不存在,反对“存在者存在”) 2 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有的想象物现实中不存在,反对“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3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思维与语言不同一,反对“存在与思维的同一能够被表述”)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 1 对话式辩证法(创始人) 2 道德哲学(在道德世界而非自然世界运用形而上学) 3 神学目的论(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进行精神性活动时有目的) 4 美德即知识(正确认识“善”的行为才是善行) 小苏格拉底学派(学生和追随者极端化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1)麦加拉学派 欧布里得 将辩证法极端化,利用逻辑悖论和语言悖论进行诡辩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 “犬儒来源”:在“白犬之地”讲学,宣扬人应像狗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 将美德极端化 第欧根尼 除自然需要外,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 第五讲 希腊实在论哲学 柏拉图哲学 1 柏拉图的理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理念”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苏格拉底的事物“本身”在思想内涵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2 世界层次:理念世界氛分为六个层次。这六个层级的理念,由低向高,下面的理念以上面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所有的理念又以“善”的理念作为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 3先验认识论 :理念与生俱来,在感觉经验的刺激下,才逐渐把这些先验的知识回忆起来。 4理想国:四种美德,财产共有,哲人执政。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旨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实体是什么?”,这是最基础性的问题; 第二,“实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实体是如何生成的?”,这个问题说明了从实体的原因到实体的发展过程。 2.有机论与目的论:生物有机体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能力,它总是要顽强地实现它所趋向的目的。 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退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 1伊壁鸠鲁主义 宣扬人死魂灭,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2斯多葛主义 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顺其自然,服从命运,随波逐流,逆来顺受。 3怀疑主义 怀疑感觉和理性,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就是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他像柏拉图一样认为,上帝的“逻各斯”或“理念”构成了世界的本原,而感性世界只是“理念”的摹本,上帝是通过“逻各斯”或“理念”来创造世界的。 2普罗提诺 世界最初是太一,努斯就是具体化的太一。 3波菲利 共相问题:共相就是一般的东西,就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一个共相。 第七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基督教哲学既不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也不是一种同样以理性为根据的怀疑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信仰之上的生存哲学。 基督教首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基督徒们首先关注的是生命本身,他们不是从知识论而是从生存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 1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世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圣经》里说上帝在六天之间创造世界万物。 2人生而有罪。 3预定论。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也是一种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笼罩一切的文化大背景下,它与教父哲学一样也是神学的奴婢。 经院哲学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强调理性论证对于信仰的重要性。虽然经院哲学的基本态度仍然是信仰至上,当信仰与理性发生矛盾时仍然坚持信仰不可动摇的观点,但是在处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时已经不再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立,而是侧重于二者的同一性。 1安瑟尔谟的本体论 2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既不是一种客观意义的自然哲学,也不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知识论,而是一种关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的生存哲学。 第八讲 近代哲学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近代认识论哲学 英国经验论——强调经验归纳 归纳却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对象,因此无法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遍必然性。 早期经验论的发展 1培根 培根的四假象——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培根奠定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创立了获取科学知识所依赖的基本方法,并且在古代原子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分子作为基本元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霍布斯 自然哲学——实体是偶性的集合 政治学——社会契约论与绝对君权理论 3洛克 政治思想——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教育思想——白板说。 实体问题——肯定存在但无法感觉。 两种性质和三类知识 贝克莱 主观唯心主义——事物—可感性质—感觉观念。 自然实在论——无感则虚构,否认物质实体,保留精神实体。 休谟怀疑论 休谟的因果关系颠覆: 第一,因果关系并不具有客观性,它只是我们的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第二,因果关系也不具有必然性,它只是我们多次观察到的两个事情之间的一种恒常汇合。这样一来,休谟就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将其说成是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了。 欧洲唯理论——强调理性演绎 被它当作前提的那些天赋观念或原则的合法性却是值得推敲的。 如果说经验论最后的结果是走向了一种怀疑论,那么唯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种独断论之上的。 英国的经验论强调经验的归纳,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则强调理性的演绎,它们在方法论上各持一端。 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 1我思故我在 2身心二元论 3天赋观念说 4身心交感说 斯宾诺莎 1泛神论——神即自然 2属性二元论 3身心平行论 4唯理论的系统化——三类观念 莱布尼茨 1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2提出了形式逻辑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外的第四大规律,即充足理由律。 3前定和谐理论 4认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伏尔泰 “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来!” 伏尔泰强调,所谓“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任性,并非“以别人的痛苦使自己快乐”,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各自的自然权利,而社会的法律和秩序正是建立在这种相互尊重的自由之上的。后世作家托名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精辟地表述了伏尔泰对于自由的理解。 伏尔泰强调权利的平等,但是却认可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由于人的自然天赋的差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财产的平等权利必然会随着贫富分化过程而演变为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情况虽然是不幸的,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富人在经济上支配穷人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贵族享有占据土地的自由权利一样,穷人也享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权利,绝对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都是违背人性原则和社会秩序的。 孟德斯鸠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中,他通过对罗马政体演变的历史考察,表达了对共和制度的赞美和对专制政体的厌恶。而在晚年发表的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法的精神及其原则,法律与国家制度、自然人文环境、贸易、宗教等的关系,特别是论及法与自由及政体的内在联系,明确表达了追求自由、实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孟德斯鸠强调,所谓“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依据法治原则把国家的政体形式分为专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三种:专制政体下无法可依,社会秩序只能靠暴力和恐惧来维持;共和政体法度严明,秩序井然,但是很容易被野心家篡夺权力而演变为专制;唯有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它建立在三权分立的法治基础之上。孟德斯鸠把洛克首倡的立法、行政、外交三权进一步完善为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理论,对三种权力的基本内涵和制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狄德罗 狄德罗强调,自然系统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物质的大系统之中,没有上帝的立锥之地;在这个大系统之外,也同样不需要上帝作为“第一推动”。 他在代表作《自然的体系》中开宗明义地给“自然”下了一个定义:“自然,从它最广泛的意义来讲,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运动的综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这个自然体系是由以广延性和运动性为其本质属性的物质所构成,处于普遍的因果链条之中,从最简单的物质形态,到人的肉体和精神,再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都必须从物质运动的角度来加以说明。思维活动不过是物质(大脑)的分子运动,社会现象也可以还原为物质运动的因果关系,一切事物都受到自然必然性的严格制约。 霍尔巴赫 在霍尔巴赫看来,一切宗教都是迷信的结果,而迷信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无知和恐惧。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叫“袖珍神学”。在这本充满了机智和调侃口吻的书中,他对基督教的教义礼仪、神学思想、历史事件、神职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辛辣刻薄的讽刺,极尽嬉笑怒骂、挖苦贬损之能事。 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既反对传统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也反对封建贵族阶层建立在巧取豪夺基础上的纵欲主义,而主张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道德观。 爱尔维修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前提,无限膨胀的巨富和奢侈并不能增加个人的幸福,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共同幸福的美德。 卢梭(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他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种平等、自由的自然状态中,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人类日益走向了不平等的社会状态,自由也随之丧失。最初是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即经济不平等,后来又出现了强弱之间的不平等即政治不平等,最后则导致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产生了专制制度。 第十一讲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不可知 康德在哲学上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他一直到57岁才发表了第一部重要著作,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里又连续发表了另外两大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哲学的主干。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也把康德哲学叫作批判哲学。 “三大批判”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解决认识论问题,也就是知识问题;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解决道德哲学问题,也就是意志问题; 《判断力批判》主要解决审美问题,当然也包含目的论问题,也就是情感问题。 康德既然主张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不断扩展的新内容,所以他就在这两种判断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第三种判断形式,即“先天综合判断”。 在“先天综合判断”这种新的判断形式中,“先天”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综合”则保证了不断扩展的新内容。所以“先天综合判断”说到底就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而整个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就是追问这种“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而康德“三大批判”最后揭示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人是自由。因此,自由构成了康德哲学的核心,整个康德哲学始终关注的就是自由的问题。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把这个知识的构造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感性,第二步是知性,第三步是理性。 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二律背反”就是矛盾,这四个矛盾之所以出现,就是由于把知性范畴非法地运用到作为自在之物的整体“宇宙”之上。 康德的道德哲学——自己立法,自己遵守。 在康德看来,只有无条件的命令才是道德命令,有条件的命令并不是道德命令,它充其量只是表现了一种合法性。合法和道德是两码事,一个人的行为可能符合道德,但是他做出这个行为不是出于道德命令,而是出于某些功利的考虑,这时我们只能说他是合法的,而不能说他是道德的。因为他的动机并非道德的,他做出道德的行为不是出于对道德律的热爱,而只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因此,道德命令总是以一种绝对命令的方式发布,它只是命令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决不考虑任何条件。 第十二讲 费希特到黑格尔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作为设定者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从而超越了自身与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这个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不是哪一个人的自我,而是全人类的自我。在这个“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部都达到了同一。 →谢林的“绝对同一” 谢林就借助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把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神秘化,称之为“绝对”或“绝对同一”,将其作为唯一的原始项,并且从中产生出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观念与对象的差别和对立。谢林强调,我们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思维与存在、自我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在绝对精神里,思维与存在既是有差别的,又是同一的。思维不是存在,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思维就是存在。思维之所以不是存在,是因为思维与存在毕竟是有差别的,它们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思维之所以就是存在,则是因为无论是作为思维还是作为存在,都是同一个精神。 在黑格尔这里,逻辑学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首先是存在,然后从存在深入本质,最后则进入概念。概念作为合题,就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扬弃和同一,概念就是在存在中把握本质。可见这三者是必然联系着的。因此,我们先从存在论讲起。 →费尔巴对黑格尔的反驳 精神的实质是人。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就从以往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的活动转向了“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无神论对天国的批判转向了共产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以上 读完本书,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余韵悠长。 这绝对是一本可以称得上神作的哲学书。 如今,现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中,哲学这种深刻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怪物。现代人不需要思考本质,他们只相信现象,因为他们看穿了本质只不过是人自己虚构的一个幻象。现代人太清醒了,哲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已经不可能再让他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活着,并且快乐着,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秘诀。 而今品读历代哲学先贤的思想主张,在各大学派观点之间游离碰撞,又剑走偏锋,纵横捭阖一般推倒又再次重来,建立一座座新的哲学体系大厦。 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 哲学,是一场注定了是人类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的悲剧命运,但它同时也昭示着人类的神性和希望之光。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是一门非常好的学科,直指心智,读哲学能开智没骗你。 能让你从生活中体悟出你学到的哲学,你会觉得生活每一处都是哲学,这才是哲学的魅力。 我本人读哲学没读多久,就体悟出事物中的意义,别人看表面,看事件发生发展,但,我能从这事物中提取哲学知识,看的角度也不一样,这也是我本人读哲学的一些体悟,可能很浅显,但,这也让我很开心,不是吗。 阅读是件辛苦的事,从物理学的角度这叫逆商。 我是容易满足的人,因为我知道,人的野心要与思想境界匹配,多大的思想境界匹配多大的野心,而不是多大的野心匹配多大的思想境界,一旦超出现有的预期范围那就糟了,人,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进而变成欲望的奴隶。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不先明白这点,是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古雅典希腊神庙门前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生下来不是认识世界,而是认识你自己。 无法认识自己,就容易把错觉投射到对方身上,这样认识其实是条弯曲的路,或许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 认识自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更能解释知识的重要性,用知识去认识自己,我们学习知识也是更快的了解自己,知识里有方法更合理快捷的了解自己。 知识是解决问题运用方法的捷径,为什么人们常说,读书才是往上走的捷径呢。 因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基础你我他什么也做不了。(这里说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事,而是没了更进一步的办法的意思)。 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牢,这样的道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当然,你也可以把知识当作万金油,这样特殊的万金油需要用对地方才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方法。我以往看哲学史的书遇到的一大困难在于,书中介绍了这么多的哲学家,我却搞不懂他们思想的联系,就会感觉“谁说的都有道理”。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介绍哲学思想演进的逻辑进程,用一条思想脉络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哲学家,这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从书中看出作者对黑格尔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推崇例如在讲古希腊时就会时不时提一嘴黑格尔的评价,感觉黑格尔对哲学史的论述有点像“太史公曰”,他用整个哲学史作为自己哲学的注脚,这是何等的魄力和狂妄!最早研究哲学史的人就是黑格尔,他的《哲学史讲演录》是现在市面上所有讲哲学史的书的鼻祖。正如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任何历史的理解都要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虽然这本书的很多读者都对黑格尔评价不高,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黑格尔的思想,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 最后再谈一谈我个人读哲学史的感受吧。阅读哲学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叹哲学家的伟大。哲学是人类尝试解释不可言说之物,哲学史上汇集了众多人类顶尖的头脑,他们都试图解释不可言说之物。他们的理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矛盾,这说明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这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确实,也许真理是无法被言说的。但是,人类明知真理难以言说却依然拼尽全力试图去言说,就在这种“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努力中不断接近真理,不得不感叹人类思想的伟大和力量。
想了想,还是决定对这本书做出“不行”的评价,当然,这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毕竟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阅读都是私人的。 当然,如果从公众的视角看,这无疑是本“好书”,在知识八卦化的时代下,都能称得上是本“深刻”、“十分严肃”的书了。 但在我看来,无论这本书是在“哲学”的外在下,还是用了多少哲学的术语,都难掩这本书“快餐”的本质。更多只能让阅读者觉得自己“涨知识了”,俨然能对西方哲学史有了系统的把握、对各哲学家的思想有了相应的理解,搞不好觉得能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但其实,这些统统做不到。 尤其是联系到我在阅读过程中,翻到许多人关于书内容的点评,更让我哑然失笑,也进一步佐证了我的看法。不客气的说,阅读这本书的人群整体水准不高,换言之,哲学爱好者群体的智识水准是堪忧的。试想一下,由这样一批人评价的好书,能好到哪去?进一步而言,正如我对一位颇活跃的书友所说:少看这样的书,不仅毫无益处,而且是有害的,只能让自己原本就可怜的认知更趋于封闭,进一步沉浸在“有知”的幻觉。 从我的视角看,作者赵林(履历堪称辉煌)的水准并不高,他所谓的历史、逻辑的梳理西方哲学史,更多是基于时间线而已,各种点评以及引用,貌似做到前后串联起来,但其实缺乏对人类哲学思想历程的洞见,说误导也不为过。总而言之,如果从作者的文本去理解,很难谈得上真正有什么收获。但如果读者自身水准高,超越文本去思考,还是能有所助益得。 最后说一点,我很纳闷,作者为什么连“叔本华”都压根不提一句?要知道,尼采、海德格尔等在书中没真正出现过的,起码至少有个名字呀。
咱们闲聊吧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不断生长与发展的怀疑与批判意识,我要学的就是这个,质疑与批判,生长与发展,这才是我们求知的精神。 读到本书真的是爱不释手,心里在呐喊!!总于找到了,找到一直在找的…… 有位书友很倒霉,这是在书评上看到的,那位书友一不小心扎进哲学海洋,没脉络没主干,看到有意思就读,读到最后来,“思想有些混乱”,可能书友没能先读这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读完这三本书,再读西方哲学思想就不会产生混乱了。 我本人很庆幸找到这两本书籍,有个西方哲学主干脉络在读西方哲学就会有流畅感。 读西方哲学,推荐赵林先生:《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分野:传统与更新》。 最后一本,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中西方哲学思想是对立的,思想意识与意识形态都会有所不同,在这种知识的思想下,大脑会产生排斥现象。
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后续需要看更多哲学家的原著,也发现了西方哲学主要关注唯心和唯物,中国哲学更多关注出世和入世。 推荐2个哲学视频: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 赵林(全108讲)-哔哩哔哩】 https://b23.tv/X6KPG6f 【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讲得极好)(全60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tpBfc0g 人物总结 米利都学派的三哲人: 1.泰勒斯(万物源水) 2.阿那克西曼德(无形为本;阿派朗) 3.阿那克西美尼(气生万物) 爱非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火为源;复线逻各斯) 恩培多克勒哲学:恩培多克勒(爱与恨;“四根说”) 阿那克萨戈拉哲学: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努斯) 德谟克利特哲学:德谟克利特(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原子”和“虚空”)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数本源) 爱利亚学派: 1.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2.克塞诺芬尼(神为“一”;归谬法) 3.芝诺(对“运动”和“多”的否定) 4.麦里梭(“存在”是无限和永恒的) 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2.高尔吉亚(无物存在;“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精神接生术”) 麦加拉学派:欧几里得(说谎者悖论) 昔尼克学派(犬儒主义): 1.安提斯泰尼(创始人) 2.第欧根尼(代表人物)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古希腊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理念论”;“回忆说”) 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实体哲学;四因说;潜能说)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幸福就在于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斯多葛主义: 1.芝诺(禁欲主义;顺应命运即自由) 2.塞涅卡 3.爱比克泰德 4.马可·奥勒留(罗马皇帝) 怀疑主义: 皮浪(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上帝用“理念”构成世界,感性世界是“理念”的摹本) 2.普罗提诺(太一、努斯和灵魂三位一体) 3.波菲利(提出“共相”的三问题) 教父哲学: 1.德尔图良(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2.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思想基础柏拉图主义) 经院哲学: 1.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三段论证明) 2.托马斯·阿奎那(五个上帝存在的证明;思想基础则亚里士多德主义) 共相问题讨论: 1.波爱修(共相是抽象的的思维) 2.安瑟尔谟[极端实在论;“本质(共相、概念)分析地包含着存在(现象、具体事物”)] 3.洛色林(极端唯名论;共相是一个名词、声音、一阵风) 4.阿伯拉尔(温和唯名论;共相是寓于可感事物中的,代表本质的概念) 5.托马斯·阿奎那(温和实在论;共相既是先于、又是寓于、而且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英国的经验论哲学: 1.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四种假象) 2.托马斯·霍布斯(推理分为“分析”和“综合”;实体是偶性的集合;君权民授) 3.约翰·洛克(提出三权分立;白板说) 4.乔治·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5.大卫·休谟(怀疑主义;因果关系是主观性想)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哲学: 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身心交感说) 2.斯宾诺莎(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神即自然) 3.莱布尼茨(单子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皮埃尔·伽桑狄(精神是更稀薄的物质) 马勒伯朗士(上帝调节精神和物质使其一致)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伏尔泰(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一个;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 2.孟德斯鸠(完善三权分立) 3.德尼·狄德罗(分子无神论) 4.霍尔巴赫(上帝的私敌) 5.爱尔维修(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6.让-雅克·卢梭(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的道德就越败坏;浪漫主义哲学家) 康德的批判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人给自然立法;自在之物不可知;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律即自由) 费希特(自我与非我;绝对唯心主义) 谢林(绝对同一) 黑格尔(绝对精神;辩证法)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总结笔记 一、伊奥尼亚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 1、 泰勒斯(约前624-547年) (1) 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 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 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 (1) 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 (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 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 (1) 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式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约前530-470),最傲慢的人,晦涩的爱菲斯人,不要王位,“最优秀的人宁愿取意见东西而不要其他一 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 (1) 本原论:火是万物的本原 (2)流变思想:一切皆流,无物长住,但有循环论思想局限 (3)万物的变化都受逻各斯(分寸、尺度、秩序)支配。实即对立统一规律:凡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的变化是出于对立面的斗争。 (4)认识论思想:先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同时认为要把握逻各斯需要理性和思想。 二、南意大利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20) (1) 本原论: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比其他感性事物能更好地说明万物的共同本质(数量关系或量的规定性),乃至诸如正义、理性、机会等精神性事 物。数的特征是:无形体,不能直接感知,本身不变;数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神秘主 义色彩。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倾向 十对对立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灵魂不朽和轮回说 (二)爱(埃)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 565-473) 科罗封人,行咛诗人。第一个批评奥运会。 (1)对传统神话的批判 反对拟人化的多神论,第一个将农业、栽培技术、火的发明等等看成人类自己的创造。 (2)一神论(一是神) 神永远作为一个整体在知在听。神无形体。神永远不动。他不用花力气,而以他的思想使万物活动。 2. 巴门尼德(约前6世纪末-5世纪) 第一个提出思维(Denken)和存在(Sein)具有同一性的人。 (1) 存在是唯一的,真实的,非存在不存在(一是存在) 受毕达哥拉斯数“一''的影响,受赫拉克利特存在与非存在思想的启发。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动的,是单一 而不可分的,是完整的,其形状如球体。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思想就是关于存在的思想。 (2)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不存在。承认此点即为真理之路,反之则是意见之路。一和多、在本质(体)和现象、 永恒和流变、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等之间划界。 (3)认识论思想 思想和感觉是对立的,思想可靠,它通向真理,感觉只能提供意见。思想和存在同一;感觉和非存在同一。 3、芝诺(约前6世纪末-前5世纪) 否定多;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二分法,阿基里斯,飞矢不动,运动场 (-)原子论 留基波,原子的首创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70), “欢笑的哲人”,热爱旅游。 (1)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木原。原子本身自动,在虚空中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 原子含义是“不可分割",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不可见,又是坚实的、充满的、内部无空隙的。虚 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是原子存在和运动的场所,不等于空气。原子的性质:非常微小,内部绝对充实而无空隙,不 可入,不可分割,不可见,不可感知,数目无限多。在不可分割这点上不同于“种子气原子是同质的,只有形状、大 小和排列秩序上的区别。原子内部充实,没有虚空,故内部永远无改变,但每个原子作为整体,有是能动的或自动的。 原子不能从原子产生,不能相互转化。 德谟克利特 (2)宇宙生成论 注重必然性。认为万物都根据必然性而产生。只要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胜似做波斯人的王。 (3)灵魂和影象说 身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原子。具有感觉和理智两种功能。 每一物体都不断放射出一种同本身形状相似的影象,它先作用于空气再进入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感 觉是认识的开始,但原子和虚空只能是思想的对象。认识到冷、苦、热等具有主观性(约定俗成论)。 1、普罗泰哥拉(约前481-411) (1)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感觉和判断成为新的“本体”,新的哲学最高原则。第一个感觉主义者,主张知识即感觉。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怀疑主义。 (2)社会约定生成论 反对社会神创论。认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法律规范不是夭生就有的、神造的或自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尤其是出现了城市以后,人们为了使自己和城市在彼此冲突中不至于毁灭而“约定的气它们只有当对人有好处时 才存在,否则将失去存在的理由。所有人都拥有政治的智慧或技术,因此所有人都应参与政治生活。人人可以参政。 二、苏格拉底和“小苏格拉底派” 1、 苏格拉底(前469-399) (1) 苏格拉底及其使命 使雅典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按照内心的“灵异"的驱策(新神),通过自己的哲学实践,使雅典人不要老想着人身或财 产,而首先并且主要地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自比喻为“牛虻气被指控败坏青年和信仰新神。认识你自己, 哲学和生活实践合一。 (2)道德哲学 摒弃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他们提出的水、火、气、土、骨肉等根本不是关于事物存在 和生成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宇宙形成的条件,他们以感官见到的事物作为根本是靠不住的,必须用理性来思考事物, 另外自然哲学家从不寻求那种把事物安排得像现在这样美好的力量,他们从未思考过包含万物并把万物联系起来的善 ——神(神学目的论)。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理性和德性。提出“美德即知识”命题。 苏格拉底的方法 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 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反讽:通过反问揭露对话谈话中的矛盾,使他承认对自己原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 归纳:通过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达到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即“精神接生术",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 定义: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派 除柏拉图外,其他苏格拉底的弟子所组成的派别。 (1)麦加拉学派 创始人是欧克里德(约前450-380),代表人物有欧布里德。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相等同,善即 存在。欧布里德还提出了许多有名的论辩,如“谷堆辩”、“秃头辩”、“有角者辩”、“说谎者辩”等 三、柏拉图 1、 生平著作 柏拉图(前427-347),出身奴隶主贵族。前387年建立柏图学园。留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确定为真的有24篇, 包括《申辩篇》、《普罗泰哥拉》、《美诺》、《斐多》、《会饮》、《国家》(《理想国》)、《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 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篇》等。 2、主要哲学思想 (1) 理念论 理念是变动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本质、共相。感性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感性事物处于 变动之中,生灭不已,理念是不动的和永恒的;感性事物是感性认识(感觉)的对象,对它们只能有意见,而理念则 是思想的对象。理念是感性事物的根据,感性事物则是它的派生物。分有说和模仿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对苏格拉 底神学目的论的一种哲学论证。他认为理念还是感性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而统率一切理念的最高理念即善的理 念,是所有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的。它就是神。 (2)回忆说 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当然,回忆依赖感觉的刺激。在所有感官中,最为适宜的是对美的欣赏。眼睛是最锐利的器 官。 世界的四个层次和理智的四种功能 世界的四层次:影像、具体事物、数的理念、伦理价值方面的理念; 理智的四种功能:想象(猜测)、信念、理智(理解)、理性(思想)。前两类是意见,后两类是智慧。 (3)国家理论 理想的国家就像理念王国一样应有一个等级秩序。国王应当是掌握了善的理念的哲学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人的 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构成。 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当它统率和指导着其他部分时,灵魂就有了“智慧”的德性; 意志是灵魂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当它坚定不移地执行理性的指挥,帮助它控制欲望时,就有了“勇敢”的德性; 欲望是灵魂最低劣的部分,当它受到控制时,就有了“节制"的德性。 当意志和欲望接受理性的指导而各守其职时,灵魂就有了自然的和谐,从而有了最高的德性:正义。 相应于灵魂的三部分,国家有三个等级:相应于理性的是执政者即统治者,其职能是用智慧来管理国家;相应于意志 的则是“守卫者”即军人等级,其职能是以其勇敢来帮助统治者进行统治。相应于欲望的是农民、手工工人和商人即劳 动者等级,其职能是接受上面两个等级的统治并以自己的劳动生产品供养它们。奴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只有这三个 等级各有节制,各安其分时,国家才有了和谐一致,有了正义。 有劳动分工的思想。血统论:统治者是金子做的,武士阶层是用银子做的,农民和手工工人等是用铜和铁做的。 四、亚里士多德 1、 生平著作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曾担任亚历山大的家庭老师。建立吕克昂学园,即逍遥学派,漫步学派(约前335-334年)。 他把逻辑学作为知识之工具,把知识分为创制的知识(包括美学、修辞学)、实践的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 济学)和理论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他认为理论知识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实 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创制的知识是为了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 2、主要哲学思想 (1) 对理念论的批评: 理念论无助于我们解释世界;事物之外的理念不能成为事物的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不能说明具体事物的生灭变 化;分有说和模仿说不过是“诗意的比喻”。 (2)实体说: 在《范畴篇》里区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把个别事物当作第一实体,把种和属当作第二实体。 (3)四因说 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四因说。他用原因代替早先的本原概念。原因指一切感性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形而上学的根据和 条件。 质料因构成事物的根据, 形式因是事物何以是的原因, 动力因是运动自何处来的原因, 目的因是何所为的原因。 质料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始终维持存在的因素。形式,不是指事物的单纯的外观,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某种事 物之所以是此种事物的根本条件。动力,指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目的,指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发展的 终点,在人的行为中就是善。 (4)自然哲学思想 广义的物理学 他提出原初物质(纯质料)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等对立性质,它们相互结合构成四种元素: 热和干结合成火; 热和湿结合成气; 冷和干结合成土; 冷和湿结合成水。 他还提出第五种元素“以太”。认为天上的东西都由以太组成。 提出地球中心说。 (5)认识论 有经验论色彩,但矛盾动摇。认为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第一实体),认识起源于感觉,提出“蜡块说气但认为认识 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只有上升到概念阶段,才能认识事物的一般或本质。关于一般的知识是通过分析和归纳从对个 别事物的感性知觉中抽引出来的。割裂感觉对象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感受被感觉物的形式,而不感受物质本身;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包括哲学在内一切科学的第一原理或基本概念,都是潜在于心灵,在经验的刺激下有 理性直观到的不证自明的公理;认为心灵中积极能动的理性不依赖于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是从外部进入人的灵魂的 神圣精神的闪光。它永恒不死,思维的是纯形式。 2、斯多葛(Stoa)学派 早期斯多葛派认为哲学家必须具备三种德性:精确的逻辑训练、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自然知识。因此把哲学分为 逻辑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部分。在伦理学方面,认为存在三类事物,即德性、邪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德性是 生活的最高目的,至高无上的善。德性,就是按照自然或本性而生活,实即按照理性而生活。最基本的德性有:明智、 勇敢、节制和正义。人受欲望支配是愚蠢的。禁欲主义。 5、新柏拉图主义 创始人是安莫纽•萨卡斯(175-242),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柏罗丁,204-269)。 流溢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物、对立和差别之上的“一”,即神。从太一首先流溢出心智,再流溢出灵魂 和物质,当然出现了人以后,又要重新追求同太一汇合。下降的路和上升的路。 三、教父哲学 在基督教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人物,他们专门从事基督教信条的理论化、系统化工作,制 订出一套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神学理论,他们被称为教父,其哲学称为教父哲学。创始人是弗拉威•尤斯丁,代表人 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354-430)。 奥古斯丁提出了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说,天国报应说和教权至上说等。德尔图良说过“正因为荒谬,所以 我相信”这样的话。主张信仰高于理性。 第二部分中世纪经院哲学 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因8世纪末査理大帝时期大教堂、修道院内讲授神学的经院而得名的。具有教条主义、信仰主义、形式主 义、不注重现实和经验等特点。公元11-12世纪是其形成时期,主要是依据新柏拉图主义阐释教义;13-14世纪是其 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阿奎那这样的大神学家。 经院哲学内部的哲学争论主要围绕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展开。该问题是由公元3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者波斐利(约 232-304)提出的。在其《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中他问:种和属究竟是存在着,还是仅仅寓于纯粹的理智之 中?它们的存在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它们是与可感知的事物相分离,还是就在可感知的事物之中并同它们保持 一致? 一、早期唯实论主要代表:安瑟伦 1、 生平著作 安瑟伦(安瑟尔谟,1033-1109)是其主要代表。主要著作《独白篇》、《论证篇》和《上帝为什么化身成人?》等。 是“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2、主要思想 (1) 论信仰和理性 主张理性要服从信仰,断言上帝是把理性交给信仰使唤的。“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当然, 他并未简单地否认理性的作用。 (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实质上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推论上帝的存在。首先,“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 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其次,“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必定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因 为,如果它仅仅存在于心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了,因为会有一种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比它更 伟大;最后,“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 .....我的上帝。” 1083年,高尼罗著《为愚人辩》。指出实在的东西和把握实在东西的理智是两回事,康德后来也作了同样的批评。 (3)论共相和个别事物 共相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存在,甚至有一种纯粹的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个别事物,个别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 才获得存在。事物之所以真或善,在于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上帝)。 2、克比因的洛色林(1050-1112) 恩格斯称之为唯名论的创始人。极端唯名论的主要代表。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一般或共相并不是客 观实在的,它们说到底不过是代表许多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名称",既不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存在于思维 中的概念。据安瑟伦说,他甚至认为共相只是一阵风或“声音",意即共相发生于我们读出一个词的时候,只存在于语 词中。任何有部分构成的整体也没有实在性,也只是一个词,只有部分才有实在性。他由此出发批判了“三位一体说”。 认为只有圣父、圣子或圣灵,而不存在三位一体的上帝,这实际上否定了一神说,是“三神说气 3
哲学史阐述神作,目前看到的觉着最好的一本 在看的过程中感觉古往今来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已被囊括,而且诸多观念与佛学思想很有相契之处 《矛盾论》一书的思想应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 略感遗憾的地方是 赵林老师只选择讲到黑格尔哲学就截止了
17h30m。 好书!算好读的,但还是读得累,我得去看几本悬疑推理了。 好几次,思想都是先折中融合,到后面就偏执一端水火不相容,如此循环往复。 同样有一种被扫盲的快感,鼎鼎大名的各位也算稍微深入了解了些。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大枢纽。对洛克,休谟,斯宾诺莎,卢梭产生了不少兴趣,估计都不好读🥸 西哲史有着更为清晰的演变路线,所以比中哲史好读,但都与政治历史等密切相关,信息量大。 感觉中西差异很大,归根结底是文化吧,不谈信仰宗教,单说文字,据说德文最严谨,一堆定语啥的,所以难有歧义,德国的哲学也最重逻辑最晦涩难懂,英语这方面弱点,再看中文的各种歧义….我们的哲学就没那么偏执,但也没个定论,这样在以前封闭时代的确是限制科学发展? 个人感觉西哲所谓的集大成者,那种思想在中哲前期就有了,只是看着不系统不严谨。 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看完乱七八糟想法也挺多,摇摆呀摇摆😅😅
一堂生动的哲学史课程,干货满满。本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黑格尔哲学结束,全书行文环环相扣,逻辑紧密。 说实话,这书里具体讲了什么内容我已经差不多忘光了😂,我只能谈一谈我所读到的关于“哲学是什么”。康德在戈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课程时曾说:“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地进行思维”。真正的哲学并不是一堆“高大上”的哲学原理或者哲学概念,以历史的眼光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与哲学家们一同思考,这种‘思维的过程’才是哲学的精髓所在。拿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来说,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说实话,我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甚至有种要笑掉大牙的感觉,哲学之父就这?但是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在泰勒斯之前的时代,整个希腊无一例外都是用神话来解释世界,而泰勒斯是把神抛开,从自然之物中来寻找自然本原的第一人,所以“泰勒斯所迈出的这一步,看起来是一小步,其实是人类思维进化的一大步,他第一次实现了从神话到哲学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看,泰勒斯乃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也就是说,哲学的观点理论正确与否以及它是否过时根本是次要的,因为哲学本就不是知识,真正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就藏在我们思维的历史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哲学史中参悟哲学的道理。
本书是我读过的入门哲学书籍中最易懂的书,作者由低到高讲述哲学史的发展方向,将不同时期的哲学史家,他们各自独特的特点、特长、理念形成和发展、影响力等等进行逐一描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充分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从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古典哲学的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哲学是活的生命”这句话真实的含义,大多数人目前的理解也仅是停留在其文字的含义上面,关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活着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存模式?还有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最正确的构建?如何正确构建等等问题,哲学能丰满我们的睿智,能让我们独立思考人生?让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爱智者,而自我意识的提升,绝对理念永恒的思考,也提示着我们不断改进心智的优雅和风味体验,最终能够完满收获哲学史家们的最后“成果”。希望我们都能以渺小启程以壮大结束。
阅读西方哲学史,纯碎来自智慧崇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哲学追求的人,哲学家都是智慧者、名人、令人尊敬值得研究。内心深处渴望成为智慧者、名人、也渴望令人尊敬被人研究,真吃了豹子胆不知天高地厚啊。不过多一个浅薄青年也没啥,哈哈😄,读史比钻研理论容易,爱看热闹,习惯热闹。只能是满足自我膨胀和虚荣心而已,明知要不得偏偏这样要,就是贪婪。跟着赵林老师讲解,听懂自然假装有信心,这本通识科普,总算把我这条驴赶上了道儿啦。哈哈😊先是知道了这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就是收获。崇尚思考,研究万象,独有洞见,树大旗吐真言,针砭时弊,拨云见日,著作等身,光焰千古!照亮人类生存空间,开拓人类文明之路。具有智慧大脑的人,其实也经不起荣华富贵引诱,权力具有腐蚀一切的力量,且看智慧者也有不畏权势潜心钻研业务者,但凡扰乱权力者都不得善终也是历史。哲人苏格拉底被毒杀可是比司马迁被腐刑来的果断。不得不复读,以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把这样有意思的阅读,需要开动脑子的阅读,愉快的阅读时间延长的久点,趁现在有兴趣赶紧快。读完这本书还要读现代西方哲学。这是自热而然的事。赵老师这本演讲录热度极高。必须推荐。
🌻🌻🌻自我否定,自我观照,自我超越,怀疑批判,精进自修爱智慧,形而上学真理之追求探寻。哲学于思想大环境史中出生成长发展。 ①具体情境具体看待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哲学思维,灵活变通,永无绝对,否定批判辩证颠覆超越永不止息。 ②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并不表现在你的考试中,而是表现在你以后的整个人生历程中,表现在你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中。 ③中西方哲学,中方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实用功利与非功利无用,若能集大成则尤为通达智慧,以出世心行入世事,以虚控实,顶级得道得智高维境界。 ④当思维把握住事物本质时,思维才能真正地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⑤今世之我已是万世累积的展现,今世之修行亦为来世作积淀。 ⑥文殊师利,精进智慧,殊途同归,中西方哲学概念不同理念却可相通。将信仰镌刻入灵魂中,砥砺前行。 ⑦大文智慧,不仅为精神超脱超越享受服务,更应为解决实际问题起作用。哲学智慧,并非功利之用,却有不可言喻难以道明之高妙大用,无用方为大用,虚实结合,方成大道。 ⑧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精神与物质并驾齐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精进智慧,永无止境,永不止息,我所知道的仅仅是我一无所知🙏
本書是對非哲學專業大學生上的哲學課講錄。趙先生把西哲史這條“史”綫擼得很清,並對各時期的哲學家的觀點、流派、理論等做了自己的解讀和評判,見仁見智吧。不管其興衰如何,總是各說各話,無有共識,與其說是哲學的悲哀,不如説是哲學的迷人之處。看過後能得到不少啟發或者思考,如果你思考多了或有靈感來了,或許也可成為哲學家了,甚至獨創一派!雖有名句説“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吾師”易得,“真理”難覓! 從書中的字裡行間似乎也可以腦補一下老師在講臺上如其自己所言的“激情四射”的畫面!作為一位東方學者,趙先生能在西方文化(哲學、宗教等)里如此沉浸式神遊,實屬不易! 哲學有何用?有“無用之大用”。 哲學不能烘焙麵包,當你肚子餓了時,還是先點個外賣🥡+🍗吧🐶
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以下是对整本书哲学叙述顺序及内容的详细梳理: 一、导论:哲学是什么与哲学有什么用? 首先探讨了哲学的本质和功用,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二、古希腊罗马哲学 1、希腊自然哲学: 米利都学派与爱非斯学派:探讨了自然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等。 从“四根说”到原子论:通过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和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揭示了自然哲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 2、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探索。 爱利亚学派:通过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和芝诺的悖论,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3、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智者派: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开启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先河。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4、希腊实在论哲学: 柏拉图哲学:构建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结构,探讨了真理与知识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哲学: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体论、逻辑学等重要理论。 5、希腊哲学的衰颓: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学派,对希腊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过渡形态:为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1、教父哲学:探讨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的融合问题,如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等。 2、经院哲学:通过托马斯·阿奎那等学者的努力,将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 四、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1、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探讨了认识论的问题,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 2、早期经验论哲学: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等哲学家对经验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3、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洛克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理,但也暴露了其内在的矛盾。 4、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对洛克的经验论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5、休谟的怀疑论:对经验论进行了彻底的怀疑和批判,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1、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提出了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将唯理论与神学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唯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六、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对近代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总结,提出了先验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重要理论。 太难了不总结了妈呀 七、从费希特到黑格尔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理论。也不多说了哈 八、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修订版新增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了法国启蒙运动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聊聊吧!! 本书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喜欢哲学,然而想要读哲学就要从哲学史开始,了解哲学历史历程与发展,在读哲学这门课就会容易些,当我们把哲学整个历史主干都摸清,在进行细致阅读就容易理解,理解在每位历史背景下的哲学家们思想与观点。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哲学史初级入门,读哲学除非是喜欢这门课,不然是很难坚下去。当然用辅助书籍也可以,相互映照,了解哲人们贡献与个人八卦。推荐《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本书自序、🌈节选摘要: 在古希腊,哲学原本是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面对宇宙万象和人类命运的一种独立思考和生命体悟,是一种自由性灵的智慧。 但是在今天,这种智慧已经蜕化为一门刻板的知识技能,哲学成为一种炫耀精湛技艺的思想考据学,它面对的不再是鲜活的宇宙和人生,而是以往哲学家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哲学家就再也不是那个对客观世界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不是那个具有赤子之心的爱智者,不是像苏格拉底那样“自知其无知”的人,而是那个躺在已逝哲学家的著作中引经据典、把古人的智慧当作自己的财产来加以批发和零售的精神掮客。 当然,哲学在今天虽然衰落了,生活却变得丰富多彩。现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中,哲学这种深刻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怪物。 现代人不需要思考本质,他们只相信现象,因为他们看穿了本质只不过是人自己虚构的一个幻象。 现代人太清醒了,哲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已经不可能再让他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活着,并且快乐着,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秘诀。在这种情况下,哲学这个沉重的怪物当然就被弃之如敝屐了。 然而,在这个哲学没落的时代,仍然有一些顽强的追求者怀着一颗爱智之心在追问着那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没有终极答案。 一个哲学的热爱者应该学会从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复杂的道理,同时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 完全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哲学(这正是我们这个用“戏说”方式来表达一切深刻道理的时代所热衷的做法),固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但是把哲学讲得像天书一样难懂,也未免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这如果不是表明了讲述者的诡谲,就是表明了他的笨拙。 因此,我在这本书中尽可能把西方哲学史中的那些深奥晦涩的哲学思想讲得通俗易懂一些,然而又要力图做到不失哲学的本性和旨趣。 我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哲学的慧根,这慧根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主要靠每个人自己的机缘和悟性。而通过讲述古人的哲学智慧,或许将能够启发年轻的朋友们去发扬自己的哲学慧根。
从第一本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开始第二本《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再到这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的美妙及其博大精深。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有什么用 谈到哲学,我们首先会问: 哲学是什么?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哲学谓之哲学本身就是个错误,哲学本质上是“思"而不是“学"。“哲"上“折"下“口”,意为作为存在于世之人,是一个行动主体,即在本能驱动下,追求外在事物而获得欲望的满足,但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做不到而折回来,反身问自己。 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存在于世,必然会问世,从具体之事物开始,一直追问到事物全体,即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体,即终极真理。但作为事物全体的宇宙或世界是超越人的感官感觉的超验对象,因而本体是不可求的,因而反身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追问本体。 哲学是这样一个过程:从追问对象开始,折回来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让“诸己“显现出来,从而感悟到自我的本质,然后又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世界以及万物。哲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人"的人生。 因此,哲学不是学科,是哲学人对自己哲学人生的反思和自我感悟。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而是反思自我的思想活动。 哲学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固定的理念和框架,对待事物可以有一个从一而终的答案和解释。它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湮灭,历史上一个一个踌躇满志的哲学家们,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些永恒性问题时,他们的答案很快就会被一批后起的哲学家们所否定。不停的建立,不停的被推翻,就是哲学的本质。 于是我们接着发问: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改造世界,那是科学的功能,哲学却让你们学会了一种调整自身状态、改变自己思维模式和观察眼光的方法。 认识到这些,于是我们开始踏上学习哲学的旅程 然而学习哲学有三条需要谨记的原则,分别是: 1.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把哲学知识与哲学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要培养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 3.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三条原则就是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搞清了哲学的本质,知悉了哲学的作用,谨记学习哲学的原则,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和学习哲学? 其实学习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学习西方思想发展史。 在学习西方哲学之前,我需要认识到,在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说法的,之所以没有这个说法是因为在我们国家,我们很少谈论脱离现实事物以外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我们国家也曾存在着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建立了我们自古推崇的老子,孔子,孟子的思想和学说。些思想学说更多关注的是国家,民生,道德与财政这些更加现世的东西。而这也构成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本质区别。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 早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发展→希腊哲学衰退转向宗教。 第二讲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 阿那克西曼德设定了一个无限制和定形之物为万物本原称其为“阿派朗” →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所谓的阿派朗就是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 芝诺的乌龟 → 恩培多克勒关于世间万物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四根说” →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与四根说类似)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第三讲 形而上学的开端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这里主要涉及两位思想家,一位是毕达哥拉斯,另一位是巴门尼德,他们分属于南意大利地区的两个哲学学派。讲了这个开端,以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希腊的形而上学和实在论, 一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 二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三 芝诺论证及意义 芝诺的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的否定,二是对多的否定。我们先来看看对运动的否定,这一类的论证包括“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等。 这就是芝诺论证的意义,他就是要颠覆感觉,颠覆常识,颠覆“眼见为实”的传统,培养一种运用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用思想中的真实来否定和取代感觉中的真实。 第四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智者派(独断论与怀疑论)与苏格拉底哲学 相同点:怀疑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 不同点:智者派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苏格拉底在道德哲学上重建形而上学 智者派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1 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因人而异) 2 一切理论都有其相反的说法,而且都有道理,即“一切皆真”(但这句话应用于自身是悖论) 高尔吉亚(诡辩论师从芝诺,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1 无物存在(分类讨论证明“存在”和“非存在”均不存在,反对“存在者存在”) 2 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有的想象物现实中不存在,反对“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3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思维与语言不同一,反对“存在与思维的同一能够被表述”)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 1 对话式辩证法(创始人) 2 道德哲学(在道德世界而非自然世界运用形而上学) 3 神学目的论(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进行精神性活动时有目的) 4 美德即知识(正确认识“善”的行为才是善行) 小苏格拉底学派(学生和追随者极端化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1)麦加拉学派 欧布里得 将辩证法极端化,利用逻辑悖论和语言悖论进行诡辩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 “犬儒来源”:在“白犬之地”讲学,宣扬人应像狗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 将美德极端化 第欧根尼 除自然需要外,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 第五讲 希腊实在论哲学 柏拉图哲学 1 柏拉图的理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理念”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苏格拉底的事物“本身”在思想内涵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2 世界层次:理念世界氛分为六个层次。这六个层级的理念,由低向高,下面的理念以上面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所有的理念又以“善”的理念作为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 3先验认识论 :理念与生俱来,在感觉经验的刺激下,才逐渐把这些先验的知识回忆起来。 4理想国:四种美德,财产共有,哲人执政。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旨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实体是什么?”,这是最基础性的问题; 第二,“实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实体是如何生成的?”,这个问题说明了从实体的原因到实体的发展过程。 2.有机论与目的论:生物有机体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能力,它总是要顽强地实现它所趋向的目的。 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退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 1伊壁鸠鲁主义 宣扬人死魂灭,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2斯多葛主义 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顺其自然,服从命运,随波逐流,逆来顺受。 3怀疑主义 怀疑感觉和理性,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就是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他像柏拉图一样认为,上帝的“逻各斯”或“理念”构成了世界的本原,而感性世界只是“理念”的摹本,上帝是通过“逻各斯”或“理念”来创造世界的。 2普罗提诺 世界最初是太一,努斯就是具体化的太一。 3波菲利 共相问题:共相就是一般的东西,就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一个共相。 第七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基督教哲学既不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也不是一种同样以理性为根据的怀疑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信仰之上的生存哲学。 基督教首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基督徒们首先关注的是生命本身,他们不是从知识论而是从生存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 1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世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圣经》里说上帝在六天之间创造世界万物。 2人生而有罪。 3预定论。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也是一种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笼罩一切的文化大背景下,它与教父哲学一样也是神学的奴婢。 经院哲学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强调理性论证对于信仰的重要性。虽然经院哲学的基本态度仍然是信仰至上,当信仰与理性发生矛盾时仍然坚持信仰不可动摇的观点,但是在处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时已经不再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立,而是侧重于二者的同一性。 1安瑟尔谟的本体论 2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既不是一种客观意义的自然哲学,也不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知识论,而是一种关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的生存哲学。 第八讲 近代哲学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近代认识论哲学 英国经验论——强调经验归纳 归纳却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对象,因此无法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遍必然性。 早期经验论的发展 1培根 培根的四假象——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培根奠定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创立了获取科学知识所依赖的基本方法,并且在古代原子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分子作为基本元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霍布斯 自然哲学——实体是偶性的集合 政治学——社会契约论与绝对君权理论 3洛克 政治思想——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教育思想——白板说。 实体问题——肯定存在但无法感觉。 两种性质和三类知识 贝克莱 主观唯心主义——事物—可感性质—感觉观念。 自然实在论——无感则虚构,否认物质实体,保留精神实体。 休谟怀疑论 休谟的因果关系颠覆: 第一,因果关系并不具有客观性,它只是我们的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第二,因果关系也不具有必然性,它只是我们多次观察到的两个事情之间的一种恒常汇合。这样一来,休谟就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将其说成是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了。 欧洲唯理论——强调理性演绎 被它当作前提的那些天赋观念或原则的合法性却是值得推敲的。 如果说经验论最后的结果是走向了一种怀疑论,那么唯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种独断论之上的。 英国的经验论强调经验的归纳,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则强调理性的演绎,它们在方法论上各持一端。 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 1我思故我在 2身心二元论 3天赋观念说 4身心交感说 斯宾诺莎 1泛神论——神即自然 2属性二元论 3身心平行论 4唯理论的系统化——三类观念 莱布尼茨 1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2提出了形式逻辑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外的第四大规律,即充足理由律。 3前定和谐理论 4认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伏尔泰 “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来!” 伏尔泰强调,所谓“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任性,并非“以别人的痛苦使自己快乐”,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各自的自然权利,而社会的法律和秩序正是建立在这种相互尊重的自由之上的。后世作家托名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精辟地表述了伏尔泰对于自由的理解。 伏尔泰强调权利的平等,但是却认可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由于人的自然天赋的差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财产的平等权利必然会随着贫富分化过程而演变为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情况虽然是不幸的,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富人在经济上支配穷人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贵族享有占据土地的自由权利一样,穷人也享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权利,绝对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都是违背人性原则和社会秩序的。 孟德斯鸠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中,他通过对罗马政体演变的历史考察,表达了对共和制度的赞美和对专制政体的厌恶。而在晚年发表的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法的精神及其原则,法律与国家制度、自然人文环境、贸易、宗教等的关系,特别是论及法与自由及政体的内在联系,明确表达了追求自由、实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孟德斯鸠强调,所谓“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依据法治原则把国家的政体形式分为专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三种:专制政体下无法可依,社会秩序只能靠暴力和恐惧来维持;共和政体法度严明,秩序井然,但是很容易被野心家篡夺权力而演变为专制;唯有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它建立在三权分立的法治基础之上。孟德斯鸠把洛克首倡的立法、行政、外交三权进一步完善为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理论,对三种权力的基本内涵和制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狄德罗 狄德罗强调,自然系统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物质的大系统之中,没有上帝的立锥之地;在这个大系统之外,也同样不需要上帝作为“第一推动”。 他在代表作《自然的体系》中开宗明义地给“自然”下了一个定义:“自然,从它最广泛的意义来讲,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运动的综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这个自然体系是由以广延性和运动性为其本质属性的物质所构成,处于普遍的因果链条之中,从最简单的物质形态,到人的肉体和精神,再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都必须从物质运动的角度来加以说明。思维活动不过是物质(大脑)的分子运动,社会现象也可以还原为物质运动的因果关系,一切事物都受到自然必然性的严格制约。 霍尔巴赫 在霍尔巴赫看来,一切宗教都是迷信的结果,而迷信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无知和恐惧。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叫“袖珍神学”。在这本充满了机智和调侃口吻的书中,他对基督教的教义礼仪、神学思想、历史事件、神职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辛辣刻薄的讽刺,极尽嬉笑怒骂、挖苦贬损之能事。 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既反对传统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也反对封建贵族阶层建立在巧取豪夺基础上的纵欲主义,而主张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道德观。 爱尔维修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前提,无限膨胀的巨富和奢侈并不能增加个人的幸福,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共同幸福的美德。 卢梭(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他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种平等、自由的自然状态中,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人类日益走向了不平等的社会状态,自由也随之丧失。最初是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即经济不平等,后来又出现了强弱之间的不平等即政治不平等,最后则导致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产生了专制制度。 第十一讲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不可知 康德在哲学上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他一直到57岁才发表了第一部重要著作,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里又连续发表了另外两大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哲学的主干。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也把康德哲学叫作批判哲学。 “三大批判”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解决认识论问题,也就是知识问题;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解决道德哲学问题,也就是意志问题; 《判断力批判》主要解决审美问题,当然也包含目的论问题,也就是情感问题。 康德既然主张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不断扩展的新内容,所以他就在这两种判断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第三种判断形式,即“先天综合判断”。 在“先天综合判断”这种新的判断形式中,“先天”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综合”则保证了不断扩展的新内容。所以“先天综合判断”说到底就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而整个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就是追问这种“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而康德“三大批判”最后揭示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人是自由。因此,自由构成了康德哲学的核心,整个康德哲学始终关注的就是自由的问题。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把这个知识的构造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感性,第二步是知性,第三步是理性。 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二律背反”就是矛盾,这四个矛盾之所以出现,就是由于把知性范畴非法地运用到作为自在之物的整体“宇宙”之上。 康德的道德哲学——自己立法,自己遵守。 在康德看来,只有无条件的命令才是道德命令,有条件的命令并不是道德命令,它充其量只是表现了一种合法性。合法和道德是两码事,一个人的行为可能符合道德,但是他做出这个行为不是出于道德命令,而是出于某些功利的考虑,这时我们只能说他是合法的,而不能说他是道德的。因为他的动机并非道德的,他做出道德的行为不是出于对道德律的热爱,而只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因此,道德命令总是以一种绝对命令的方式发布,它只是命令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决不考虑任何条件。 第十二讲 费希特到黑格尔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作为设定者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从而超越了自身与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这个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不是哪一个人的自我,而是全人类的自我。在这个“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部都达到了同一。 →谢林的“绝对同一” 谢林就借助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把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神秘化,称之为“绝对”或“绝对同一”,将其作为唯一的原始项,并且从中产生出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观念与对象的差别和对立。谢林强调,我们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思维与存在、自我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在绝对精神里,思维与存在既是有差别的,又是同一的。思维不是存在,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思维就是存在。思维之所以不是存在,是因为思维与存在毕竟是有差别的,它们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思维之所以就是存在,则是因为无论是作为思维还是作为存在,都是同一个精神。 在黑格尔这里,逻辑学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首先是存在,然后从存在深入本质,最后则进入概念。概念作为合题,就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扬弃和同一,概念就是在存在中把握本质。可见这三者是必然联系着的。因此,我们先从存在论讲起。 →费尔巴对黑格尔的反驳 精神的实质是人。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就从以往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的活动转向了“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无神论对天国的批判转向了共产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以上 读完本书,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余韵悠长。 这绝对是一本可以称得上神作的哲学书。 如今,现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中,哲学这种深刻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怪物。现代人不需要思考本质,他们只相信现象,因为他们看穿了本质只不过是人自己虚构的一个幻象。现代人太清醒了,哲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已经不可能再让他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活着,并且快乐着,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秘诀。 而今品读历代哲学先贤的思想主张,在各大学派观点之间游离碰撞,又剑走偏锋,纵横捭阖一般推倒又再次重来,建立一座座新的哲学体系大厦。 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 哲学,是一场注定了是人类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的悲剧命运,但它同时也昭示着人类的神性和希望之光。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是一门非常好的学科,直指心智,读哲学能开智没骗你。 能让你从生活中体悟出你学到的哲学,你会觉得生活每一处都是哲学,这才是哲学的魅力。 我本人读哲学没读多久,就体悟出事物中的意义,别人看表面,看事件发生发展,但,我能从这事物中提取哲学知识,看的角度也不一样,这也是我本人读哲学的一些体悟,可能很浅显,但,这也让我很开心,不是吗。 阅读是件辛苦的事,从物理学的角度这叫逆商。 我是容易满足的人,因为我知道,人的野心要与思想境界匹配,多大的思想境界匹配多大的野心,而不是多大的野心匹配多大的思想境界,一旦超出现有的预期范围那就糟了,人,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进而变成欲望的奴隶。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不先明白这点,是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古雅典希腊神庙门前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生下来不是认识世界,而是认识你自己。 无法认识自己,就容易把错觉投射到对方身上,这样认识其实是条弯曲的路,或许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 认识自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更能解释知识的重要性,用知识去认识自己,我们学习知识也是更快的了解自己,知识里有方法更合理快捷的了解自己。 知识是解决问题运用方法的捷径,为什么人们常说,读书才是往上走的捷径呢。 因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基础你我他什么也做不了。(这里说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事,而是没了更进一步的办法的意思)。 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牢,这样的道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当然,你也可以把知识当作万金油,这样特殊的万金油需要用对地方才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方法。我以往看哲学史的书遇到的一大困难在于,书中介绍了这么多的哲学家,我却搞不懂他们思想的联系,就会感觉“谁说的都有道理”。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介绍哲学思想演进的逻辑进程,用一条思想脉络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哲学家,这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从书中看出作者对黑格尔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推崇例如在讲古希腊时就会时不时提一嘴黑格尔的评价,感觉黑格尔对哲学史的论述有点像“太史公曰”,他用整个哲学史作为自己哲学的注脚,这是何等的魄力和狂妄!最早研究哲学史的人就是黑格尔,他的《哲学史讲演录》是现在市面上所有讲哲学史的书的鼻祖。正如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任何历史的理解都要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虽然这本书的很多读者都对黑格尔评价不高,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黑格尔的思想,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 最后再谈一谈我个人读哲学史的感受吧。阅读哲学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叹哲学家的伟大。哲学是人类尝试解释不可言说之物,哲学史上汇集了众多人类顶尖的头脑,他们都试图解释不可言说之物。他们的理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矛盾,这说明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这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确实,也许真理是无法被言说的。但是,人类明知真理难以言说却依然拼尽全力试图去言说,就在这种“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努力中不断接近真理,不得不感叹人类思想的伟大和力量。
想了想,还是决定对这本书做出“不行”的评价,当然,这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毕竟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阅读都是私人的。 当然,如果从公众的视角看,这无疑是本“好书”,在知识八卦化的时代下,都能称得上是本“深刻”、“十分严肃”的书了。 但在我看来,无论这本书是在“哲学”的外在下,还是用了多少哲学的术语,都难掩这本书“快餐”的本质。更多只能让阅读者觉得自己“涨知识了”,俨然能对西方哲学史有了系统的把握、对各哲学家的思想有了相应的理解,搞不好觉得能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但其实,这些统统做不到。 尤其是联系到我在阅读过程中,翻到许多人关于书内容的点评,更让我哑然失笑,也进一步佐证了我的看法。不客气的说,阅读这本书的人群整体水准不高,换言之,哲学爱好者群体的智识水准是堪忧的。试想一下,由这样一批人评价的好书,能好到哪去?进一步而言,正如我对一位颇活跃的书友所说:少看这样的书,不仅毫无益处,而且是有害的,只能让自己原本就可怜的认知更趋于封闭,进一步沉浸在“有知”的幻觉。 从我的视角看,作者赵林(履历堪称辉煌)的水准并不高,他所谓的历史、逻辑的梳理西方哲学史,更多是基于时间线而已,各种点评以及引用,貌似做到前后串联起来,但其实缺乏对人类哲学思想历程的洞见,说误导也不为过。总而言之,如果从作者的文本去理解,很难谈得上真正有什么收获。但如果读者自身水准高,超越文本去思考,还是能有所助益得。 最后说一点,我很纳闷,作者为什么连“叔本华”都压根不提一句?要知道,尼采、海德格尔等在书中没真正出现过的,起码至少有个名字呀。
咱们闲聊吧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不断生长与发展的怀疑与批判意识,我要学的就是这个,质疑与批判,生长与发展,这才是我们求知的精神。 读到本书真的是爱不释手,心里在呐喊!!总于找到了,找到一直在找的…… 有位书友很倒霉,这是在书评上看到的,那位书友一不小心扎进哲学海洋,没脉络没主干,看到有意思就读,读到最后来,“思想有些混乱”,可能书友没能先读这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读完这三本书,再读西方哲学思想就不会产生混乱了。 我本人很庆幸找到这两本书籍,有个西方哲学主干脉络在读西方哲学就会有流畅感。 读西方哲学,推荐赵林先生:《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分野:传统与更新》。 最后一本,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中西方哲学思想是对立的,思想意识与意识形态都会有所不同,在这种知识的思想下,大脑会产生排斥现象。
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后续需要看更多哲学家的原著,也发现了西方哲学主要关注唯心和唯物,中国哲学更多关注出世和入世。 推荐2个哲学视频: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 赵林(全108讲)-哔哩哔哩】 https://b23.tv/X6KPG6f 【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讲得极好)(全60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tpBfc0g 人物总结 米利都学派的三哲人: 1.泰勒斯(万物源水) 2.阿那克西曼德(无形为本;阿派朗) 3.阿那克西美尼(气生万物) 爱非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火为源;复线逻各斯) 恩培多克勒哲学:恩培多克勒(爱与恨;“四根说”) 阿那克萨戈拉哲学: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努斯) 德谟克利特哲学:德谟克利特(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原子”和“虚空”)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数本源) 爱利亚学派: 1.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2.克塞诺芬尼(神为“一”;归谬法) 3.芝诺(对“运动”和“多”的否定) 4.麦里梭(“存在”是无限和永恒的) 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2.高尔吉亚(无物存在;“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精神接生术”) 麦加拉学派:欧几里得(说谎者悖论) 昔尼克学派(犬儒主义): 1.安提斯泰尼(创始人) 2.第欧根尼(代表人物)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古希腊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理念论”;“回忆说”) 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实体哲学;四因说;潜能说)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幸福就在于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斯多葛主义: 1.芝诺(禁欲主义;顺应命运即自由) 2.塞涅卡 3.爱比克泰德 4.马可·奥勒留(罗马皇帝) 怀疑主义: 皮浪(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上帝用“理念”构成世界,感性世界是“理念”的摹本) 2.普罗提诺(太一、努斯和灵魂三位一体) 3.波菲利(提出“共相”的三问题) 教父哲学: 1.德尔图良(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2.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思想基础柏拉图主义) 经院哲学: 1.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三段论证明) 2.托马斯·阿奎那(五个上帝存在的证明;思想基础则亚里士多德主义) 共相问题讨论: 1.波爱修(共相是抽象的的思维) 2.安瑟尔谟[极端实在论;“本质(共相、概念)分析地包含着存在(现象、具体事物”)] 3.洛色林(极端唯名论;共相是一个名词、声音、一阵风) 4.阿伯拉尔(温和唯名论;共相是寓于可感事物中的,代表本质的概念) 5.托马斯·阿奎那(温和实在论;共相既是先于、又是寓于、而且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英国的经验论哲学: 1.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四种假象) 2.托马斯·霍布斯(推理分为“分析”和“综合”;实体是偶性的集合;君权民授) 3.约翰·洛克(提出三权分立;白板说) 4.乔治·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5.大卫·休谟(怀疑主义;因果关系是主观性想)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哲学: 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身心交感说) 2.斯宾诺莎(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神即自然) 3.莱布尼茨(单子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皮埃尔·伽桑狄(精神是更稀薄的物质) 马勒伯朗士(上帝调节精神和物质使其一致)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伏尔泰(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一个;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 2.孟德斯鸠(完善三权分立) 3.德尼·狄德罗(分子无神论) 4.霍尔巴赫(上帝的私敌) 5.爱尔维修(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6.让-雅克·卢梭(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的道德就越败坏;浪漫主义哲学家) 康德的批判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人给自然立法;自在之物不可知;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律即自由) 费希特(自我与非我;绝对唯心主义) 谢林(绝对同一) 黑格尔(绝对精神;辩证法)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总结笔记 一、伊奥尼亚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 1、 泰勒斯(约前624-547年) (1) 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 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 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 (1) 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 (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 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 (1) 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式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约前530-470),最傲慢的人,晦涩的爱菲斯人,不要王位,“最优秀的人宁愿取意见东西而不要其他一 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 (1) 本原论:火是万物的本原 (2)流变思想:一切皆流,无物长住,但有循环论思想局限 (3)万物的变化都受逻各斯(分寸、尺度、秩序)支配。实即对立统一规律:凡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的变化是出于对立面的斗争。 (4)认识论思想:先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同时认为要把握逻各斯需要理性和思想。 二、南意大利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20) (1) 本原论: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比其他感性事物能更好地说明万物的共同本质(数量关系或量的规定性),乃至诸如正义、理性、机会等精神性事 物。数的特征是:无形体,不能直接感知,本身不变;数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神秘主 义色彩。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倾向 十对对立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灵魂不朽和轮回说 (二)爱(埃)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 565-473) 科罗封人,行咛诗人。第一个批评奥运会。 (1)对传统神话的批判 反对拟人化的多神论,第一个将农业、栽培技术、火的发明等等看成人类自己的创造。 (2)一神论(一是神) 神永远作为一个整体在知在听。神无形体。神永远不动。他不用花力气,而以他的思想使万物活动。 2. 巴门尼德(约前6世纪末-5世纪) 第一个提出思维(Denken)和存在(Sein)具有同一性的人。 (1) 存在是唯一的,真实的,非存在不存在(一是存在) 受毕达哥拉斯数“一''的影响,受赫拉克利特存在与非存在思想的启发。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动的,是单一 而不可分的,是完整的,其形状如球体。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思想就是关于存在的思想。 (2)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不存在。承认此点即为真理之路,反之则是意见之路。一和多、在本质(体)和现象、 永恒和流变、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等之间划界。 (3)认识论思想 思想和感觉是对立的,思想可靠,它通向真理,感觉只能提供意见。思想和存在同一;感觉和非存在同一。 3、芝诺(约前6世纪末-前5世纪) 否定多;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二分法,阿基里斯,飞矢不动,运动场 (-)原子论 留基波,原子的首创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70), “欢笑的哲人”,热爱旅游。 (1)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木原。原子本身自动,在虚空中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 原子含义是“不可分割",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不可见,又是坚实的、充满的、内部无空隙的。虚 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是原子存在和运动的场所,不等于空气。原子的性质:非常微小,内部绝对充实而无空隙,不 可入,不可分割,不可见,不可感知,数目无限多。在不可分割这点上不同于“种子气原子是同质的,只有形状、大 小和排列秩序上的区别。原子内部充实,没有虚空,故内部永远无改变,但每个原子作为整体,有是能动的或自动的。 原子不能从原子产生,不能相互转化。 德谟克利特 (2)宇宙生成论 注重必然性。认为万物都根据必然性而产生。只要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胜似做波斯人的王。 (3)灵魂和影象说 身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原子。具有感觉和理智两种功能。 每一物体都不断放射出一种同本身形状相似的影象,它先作用于空气再进入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感 觉是认识的开始,但原子和虚空只能是思想的对象。认识到冷、苦、热等具有主观性(约定俗成论)。 1、普罗泰哥拉(约前481-411) (1)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感觉和判断成为新的“本体”,新的哲学最高原则。第一个感觉主义者,主张知识即感觉。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怀疑主义。 (2)社会约定生成论 反对社会神创论。认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法律规范不是夭生就有的、神造的或自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尤其是出现了城市以后,人们为了使自己和城市在彼此冲突中不至于毁灭而“约定的气它们只有当对人有好处时 才存在,否则将失去存在的理由。所有人都拥有政治的智慧或技术,因此所有人都应参与政治生活。人人可以参政。 二、苏格拉底和“小苏格拉底派” 1、 苏格拉底(前469-399) (1) 苏格拉底及其使命 使雅典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按照内心的“灵异"的驱策(新神),通过自己的哲学实践,使雅典人不要老想着人身或财 产,而首先并且主要地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自比喻为“牛虻气被指控败坏青年和信仰新神。认识你自己, 哲学和生活实践合一。 (2)道德哲学 摒弃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他们提出的水、火、气、土、骨肉等根本不是关于事物存在 和生成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宇宙形成的条件,他们以感官见到的事物作为根本是靠不住的,必须用理性来思考事物, 另外自然哲学家从不寻求那种把事物安排得像现在这样美好的力量,他们从未思考过包含万物并把万物联系起来的善 ——神(神学目的论)。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理性和德性。提出“美德即知识”命题。 苏格拉底的方法 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 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反讽:通过反问揭露对话谈话中的矛盾,使他承认对自己原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 归纳:通过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达到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即“精神接生术",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 定义: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派 除柏拉图外,其他苏格拉底的弟子所组成的派别。 (1)麦加拉学派 创始人是欧克里德(约前450-380),代表人物有欧布里德。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相等同,善即 存在。欧布里德还提出了许多有名的论辩,如“谷堆辩”、“秃头辩”、“有角者辩”、“说谎者辩”等 三、柏拉图 1、 生平著作 柏拉图(前427-347),出身奴隶主贵族。前387年建立柏图学园。留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确定为真的有24篇, 包括《申辩篇》、《普罗泰哥拉》、《美诺》、《斐多》、《会饮》、《国家》(《理想国》)、《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 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篇》等。 2、主要哲学思想 (1) 理念论 理念是变动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本质、共相。感性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感性事物处于 变动之中,生灭不已,理念是不动的和永恒的;感性事物是感性认识(感觉)的对象,对它们只能有意见,而理念则 是思想的对象。理念是感性事物的根据,感性事物则是它的派生物。分有说和模仿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对苏格拉 底神学目的论的一种哲学论证。他认为理念还是感性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而统率一切理念的最高理念即善的理 念,是所有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的。它就是神。 (2)回忆说 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当然,回忆依赖感觉的刺激。在所有感官中,最为适宜的是对美的欣赏。眼睛是最锐利的器 官。 世界的四个层次和理智的四种功能 世界的四层次:影像、具体事物、数的理念、伦理价值方面的理念; 理智的四种功能:想象(猜测)、信念、理智(理解)、理性(思想)。前两类是意见,后两类是智慧。 (3)国家理论 理想的国家就像理念王国一样应有一个等级秩序。国王应当是掌握了善的理念的哲学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人的 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构成。 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当它统率和指导着其他部分时,灵魂就有了“智慧”的德性; 意志是灵魂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当它坚定不移地执行理性的指挥,帮助它控制欲望时,就有了“勇敢”的德性; 欲望是灵魂最低劣的部分,当它受到控制时,就有了“节制"的德性。 当意志和欲望接受理性的指导而各守其职时,灵魂就有了自然的和谐,从而有了最高的德性:正义。 相应于灵魂的三部分,国家有三个等级:相应于理性的是执政者即统治者,其职能是用智慧来管理国家;相应于意志 的则是“守卫者”即军人等级,其职能是以其勇敢来帮助统治者进行统治。相应于欲望的是农民、手工工人和商人即劳 动者等级,其职能是接受上面两个等级的统治并以自己的劳动生产品供养它们。奴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只有这三个 等级各有节制,各安其分时,国家才有了和谐一致,有了正义。 有劳动分工的思想。血统论:统治者是金子做的,武士阶层是用银子做的,农民和手工工人等是用铜和铁做的。 四、亚里士多德 1、 生平著作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曾担任亚历山大的家庭老师。建立吕克昂学园,即逍遥学派,漫步学派(约前335-334年)。 他把逻辑学作为知识之工具,把知识分为创制的知识(包括美学、修辞学)、实践的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 济学)和理论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他认为理论知识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实 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创制的知识是为了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 2、主要哲学思想 (1) 对理念论的批评: 理念论无助于我们解释世界;事物之外的理念不能成为事物的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不能说明具体事物的生灭变 化;分有说和模仿说不过是“诗意的比喻”。 (2)实体说: 在《范畴篇》里区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把个别事物当作第一实体,把种和属当作第二实体。 (3)四因说 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四因说。他用原因代替早先的本原概念。原因指一切感性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形而上学的根据和 条件。 质料因构成事物的根据, 形式因是事物何以是的原因, 动力因是运动自何处来的原因, 目的因是何所为的原因。 质料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始终维持存在的因素。形式,不是指事物的单纯的外观,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某种事 物之所以是此种事物的根本条件。动力,指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目的,指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发展的 终点,在人的行为中就是善。 (4)自然哲学思想 广义的物理学 他提出原初物质(纯质料)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等对立性质,它们相互结合构成四种元素: 热和干结合成火; 热和湿结合成气; 冷和干结合成土; 冷和湿结合成水。 他还提出第五种元素“以太”。认为天上的东西都由以太组成。 提出地球中心说。 (5)认识论 有经验论色彩,但矛盾动摇。认为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第一实体),认识起源于感觉,提出“蜡块说气但认为认识 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只有上升到概念阶段,才能认识事物的一般或本质。关于一般的知识是通过分析和归纳从对个 别事物的感性知觉中抽引出来的。割裂感觉对象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感受被感觉物的形式,而不感受物质本身;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包括哲学在内一切科学的第一原理或基本概念,都是潜在于心灵,在经验的刺激下有 理性直观到的不证自明的公理;认为心灵中积极能动的理性不依赖于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是从外部进入人的灵魂的 神圣精神的闪光。它永恒不死,思维的是纯形式。 2、斯多葛(Stoa)学派 早期斯多葛派认为哲学家必须具备三种德性:精确的逻辑训练、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自然知识。因此把哲学分为 逻辑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部分。在伦理学方面,认为存在三类事物,即德性、邪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德性是 生活的最高目的,至高无上的善。德性,就是按照自然或本性而生活,实即按照理性而生活。最基本的德性有:明智、 勇敢、节制和正义。人受欲望支配是愚蠢的。禁欲主义。 5、新柏拉图主义 创始人是安莫纽•萨卡斯(175-242),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柏罗丁,204-269)。 流溢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物、对立和差别之上的“一”,即神。从太一首先流溢出心智,再流溢出灵魂 和物质,当然出现了人以后,又要重新追求同太一汇合。下降的路和上升的路。 三、教父哲学 在基督教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人物,他们专门从事基督教信条的理论化、系统化工作,制 订出一套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神学理论,他们被称为教父,其哲学称为教父哲学。创始人是弗拉威•尤斯丁,代表人 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354-430)。 奥古斯丁提出了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说,天国报应说和教权至上说等。德尔图良说过“正因为荒谬,所以 我相信”这样的话。主张信仰高于理性。 第二部分中世纪经院哲学 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因8世纪末査理大帝时期大教堂、修道院内讲授神学的经院而得名的。具有教条主义、信仰主义、形式主 义、不注重现实和经验等特点。公元11-12世纪是其形成时期,主要是依据新柏拉图主义阐释教义;13-14世纪是其 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阿奎那这样的大神学家。 经院哲学内部的哲学争论主要围绕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展开。该问题是由公元3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者波斐利(约 232-304)提出的。在其《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中他问:种和属究竟是存在着,还是仅仅寓于纯粹的理智之 中?它们的存在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它们是与可感知的事物相分离,还是就在可感知的事物之中并同它们保持 一致? 一、早期唯实论主要代表:安瑟伦 1、 生平著作 安瑟伦(安瑟尔谟,1033-1109)是其主要代表。主要著作《独白篇》、《论证篇》和《上帝为什么化身成人?》等。 是“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2、主要思想 (1) 论信仰和理性 主张理性要服从信仰,断言上帝是把理性交给信仰使唤的。“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当然, 他并未简单地否认理性的作用。 (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实质上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推论上帝的存在。首先,“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 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其次,“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必定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因 为,如果它仅仅存在于心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了,因为会有一种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比它更 伟大;最后,“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 .....我的上帝。” 1083年,高尼罗著《为愚人辩》。指出实在的东西和把握实在东西的理智是两回事,康德后来也作了同样的批评。 (3)论共相和个别事物 共相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存在,甚至有一种纯粹的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个别事物,个别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 才获得存在。事物之所以真或善,在于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上帝)。 2、克比因的洛色林(1050-1112) 恩格斯称之为唯名论的创始人。极端唯名论的主要代表。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一般或共相并不是客 观实在的,它们说到底不过是代表许多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名称",既不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存在于思维 中的概念。据安瑟伦说,他甚至认为共相只是一阵风或“声音",意即共相发生于我们读出一个词的时候,只存在于语 词中。任何有部分构成的整体也没有实在性,也只是一个词,只有部分才有实在性。他由此出发批判了“三位一体说”。 认为只有圣父、圣子或圣灵,而不存在三位一体的上帝,这实际上否定了一神说,是“三神说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