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为什么在人群中我们总被人牵着鼻子走? 作为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无论从“文革”乱象,还是从股市狂热,都可以看到群体心理作怪的踪迹。尤其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群体事件从出不穷,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化解,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官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执政参考。
宥仔

从书中结合的事例分析中可以看到,群体的叠加不是导致了智慧,反而是愚蠢。 由于“法不责众”心理的支持,不同个体聚成群体后,会做出平时个体绝不会做也不敢做的行为。群体极易受到煽动,且不存在太多思考空间。 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乌合之众。

萝卜

鼎鼎大名的《乌合之众》,微信读书和很多书友都推荐,但书的评分持续走低,可能跟年代久远有关吧,初中历史知识差不多全部还给老师了,法国大革命也不太了解,强撑着看完了,挽救一下评分吧。 1.掌握了影响民众想象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2.群体只怀有强烈而极端的情绪,它们对任何观念,要么是全盘接受,要么是整体拒绝,它们总是采取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名为宗教情感。 3.只有断言和重复,才有足够的力量彼此互搏。 4.一次革命的开始,实际上就是一种信仰的终结。 5.各民族一直清楚地知道获得普遍信仰的好处,凭本能懂得,信念的消失就是民族衰落的信号。 6.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才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你无法与它作斗争。台比留和拿破仑确实都是可怕的暴君,但摩西、佛陀、耶稣和穆罕默德却从他们的坟墓深处对人类灵魂实施着更加深刻的专制统治。 7.密切关注民意成了媒体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一个事件、一项立法动议、一场演说所产生的效果,正是它们需要立即知道的东西。这项任务并不轻松,因为最灵活多变的东西莫过于民众的想法,最常见的情形,莫过于他们今天痛骂昨天鼓掌喝彩的东西。 8.一种文明,当民众占上风的时刻到来的时候,要想长期持续下去,恐怕只有靠运气了。 9.群体的意见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但他们决不能夸口自己有什么合理的意见。 10.表面自由的增加必定紧跟着真正自由的减少。

枕山

群体是狂热,是感性,是愚昧,可又是一个个群体构成了整个社会,带来了文明,没有群体聚在一起的无数个个体不过是乌合之众。 最重要的是区分什么时候应该作为群体凝聚一心,维护群体的利益,什么时候应该作为个体,理性思考

王野先空

被害者有罪论:网络暴力下群体野蛮性摘要:随着信息媒介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借助便利的网络传播媒介变得更具摧残性。在定义一场舆论风波之前判定是否存在客观的事实来推动所谓的“正义审判”,显然在个体身上不会有人轻易地抨击素不相识的人,然而互联网上片面的视频影像或文字就能掀起一场极具迫害性的网络暴力,此时的众多网友并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却跟随大众加入这场“正义审判”中,群体原始的野蛮性就此可见。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事件中被害者和网暴者角度分析网络暴力的深重摧残性以及群体在网暴事件中展现出的群体情绪与道德,以此论述群体施暴是自以为是的“被害者有罪论”。 关键词:网络暴力;“正义审判”;群体;受害者;盲目从众 群体的正义论——多数人的利益绑定便是合理 网络暴力不时充斥在网络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暴力更具传播性,与此同时伴随的危害性也被放大。从开始的“人肉搜索”发展到自媒体借助流量大肆转发,网友根据现有材料进行视频图画等方式扩散事件,也许一场简单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因为网络扩散演变成对当事人具有严重摧残性的事件。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主流的观点:“我们总是站在道德高层去审判别人有罪,并理所应当地宣判自己无罪。”笔者可以试着举例,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位长相不佳的男生偷拍一位女生,作为个体,这个人也许出于自身道德会出手制止,也许因为自身胆怯选择沉默,不管什么情况,当个体在处理这些事件一定是基于个人思考进而做出行动。现在这个人与一众伙伴同行,看见这一幕,这个人第一反应会告知伙伴,情况就会出现以下两种: 在群体中有责任感的人会在群体的加持下,只需给伙伴一个眼神就会上前警告偷拍者,伙伴的行动基本会与行动者保持一致;倘若这个群体都选择沉默,迟迟不站出来制止偷拍者,那么在这个群体中即使存在很有勇气的人,也会很难站出来。然而事实是这位男子并没有偷拍,他只是打开相机欣赏自己。现在有人只截取到了男子打开相机,镜头对面是一位穿着美丽的女孩,这个人并没有拍摄到男子手机上的镜头是前置摄像头便将这一段视频发布到了网上,毋庸置疑网上一片口诛笔伐,极多数人会抨击男子,甚至发布其个人信息到评论区,无辜的男子便莫名其妙遭遇网络暴力。 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进行研究时总结:“自觉人格的消失,以及情感和思想都转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些是一个即将成为组织化群体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初特征,它们并不一定需要很多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这句话看似晦涩难懂,却可以很形象地论证参与网络暴力的群体最直接的特征——共同拥有平庸的品质和传染,由群体的影响对个体产生最大的影响便是当个体融身于群体时,群体所展现出的特征会传染给个体,以至于个体丧失了主观的判断和理论的分析。当个体参与到一场舆论骂战中,个体很难意识到自身已经参与到一场网暴,而一旦这种舆论开始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时,群体初见雏形。 一场舆论在开始时总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随着舆论的发酵以及在以流量为主的网络媒体中,更具备流量的观点会在自媒体大量的引流下成为主流观点,由此个体已然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跟随着大众自以为是地发言,值得一提的是当观点统一之后在网络上“重拳出击”的网友丝毫不会意识到网暴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只会理所应当地以为,大众一致认可的就是事实,化身为“正义勇士”对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所谓的“正义审判”。在严重地危害了当事人生活的同时,也危害了整个社会。 被害者有罪论?伤害者有罪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年少的房思琪试探着问房妈妈,“听说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了。”房妈妈的回答是“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这样一句冰冷的话让房思琪彻底丧失了对家人的希望,也丧失了自救的希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谈到永恒轮回之说时这样说,“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就群体心理分析而言,目标达成统一的群体中,个体很难具备自主的思考能力。而在网暴事件中,群体反祖的野蛮性被释放了出来。一则在“法不责众”的责任弱化中个人恶的贪恋被无限放大;其次由于群体的传染,进行网络攻击的个人只会极端地认为自己就是公理的执行者,自己正在施行一场“正义审判”;再次由古斯塔夫·勒庞所定义的“乌合之众”,对于群氓来说,现实的各种遭遇需要合理的释放,而在多数人认同的既定事实中网暴别人自然成为一件合理的事,尽管他们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参与到网暴这件事中。 众多文学巨著都在为读者传达悲悯思想,不管是余华的《活着》还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乃至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他们都在唤醒读者的良知,群体是没有个性的,但是个人有。当个人从经典文学中汲取到悲悯思想,学会共情他人的痛苦,就不会轻易加入一场以伤害别人,以蹂躏一位陌生人的精神世界为乐的网络暴力中。然而事实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言,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自觉人格,如果把“三个臭皮匠”理解为群体的话,群体的聚集只能是愚蠢,诸葛亮远比三个臭皮匠更有智慧。[] 那么在遭受网暴的人身上,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理论中存在的“永恒轮回”。譬如房思琪在遭遇诱奸之后,强迫自己“爱”上道貌岸然的老师,原本房思琪可以寻求房父房母的帮助走出困境,但是以房父房母聚集起来的群体成为了冷眼旁观甚至支撑“狼师”犯罪的社会性共犯。失去精神归宿的房思琪一次次在风雨中游离,她持续地承受着生命之痛,灵魂的游离与肉体的沉重,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同时摧残着她的意志,最终走向死亡。还能记起5·21武汉学生被撞身亡事件,事件发生后不良媒体恶意带动反动情绪,一群网友不以事件本身讨论事件,却将矛头转向小男孩的妈妈,小男孩的妈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还没有缓过来的时候又遭遇到一群“乌合之众”的口诛笔伐,最终在小男孩“头七”的那一天,小男孩的母亲从高楼跳下就此陨命。鲁迅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笔者在整理数多起网络暴力事件时,发现数多起网暴事件的原型并不会严重到以自杀告终,但是在众多网友聚集起来的口诛笔伐中,一颗颗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刘学州寻亲事件”,15岁的少年刘学州奔走三年,寻亲后却遭受抛弃,内心足够悲哀,还要承受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还未来得及感受生命的美好就在18岁的青春年华消逝于黑色的网络暴力之中;“女孩分享抗癌经历遭网暴”事件中,开朗乐观的女生却因为自己的乐观遭受网络陌生人的臆测,她只是想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却受到了诅咒和谩骂导致心态崩溃,病情极具恶化,最终告别了人间……当笔者从网暴的留言中看到一条条“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无情谩骂,看到在虚拟网络中发表的粗鄙之词,群体中展现的原始野蛮性令人作呕。 每个落入群体中网暴那些陌生人,并堂而皇之地为他们冠上“被害者有罪论”的那些网络喷子,手里沾满了害人的鲜血! 回归事件本身的正义裁决 人性的复杂,难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一概而论。在网络暴力中,对当事人产生现实影响的第一步往往是“人肉搜索”,法律上的隐私保护在网络上大量的隐私泄露下,变得失去了律法的制约性,道德就成为唯一的制约。古斯塔夫在研究中一次次重审,成为群体的个体并不具备自觉人格,因此往往是网络群体的统一观点就会带动一起网暴的事件走向。可是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恶人,也鲜有纯粹的好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定义一个人是一个十足的恶人? 不沦入助恶的群体中,是个人可以思考并力行的。道德操守是后天教育习得的,在网络中时刻约束自己不发表极端言论,就不会轻易地陷入统一的舆论制裁中,即便在当时的环境下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引发争执,更不是将问题引导社会敏感话题发酵新一轮的网络骂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覆盖了愈来愈多的受众,可是有关互联网的法律却严重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这无疑让网络造谣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为零,无形中滋长了网络不良风气。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刘宪华在学术报告中提出:“刑法主要通过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较为分散且传统的罪名规制网络暴力,这也导致相关罪名无法完全契合网络暴力犯罪中的新型行为类型,从而造成绝大部分施暴者无法受到刑法制裁窘况的出现。”[]简而概之,“法不责众”成为制裁网络暴力的“拦山虎”。随着网络暴力事件向更具摧残性与社会危害性的方向发展,对网络制约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在参与互联网的事件讨论中,网友需常怀克己之心。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很多人在网络生活中会放大自恋心态,罗翔在《圆圈正义》中写道:“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或是出生地优越、种族的优越,或是智力的优越、知识的优越,或是地域的优越、口音的优越,甚至是道德的优越、宗教的优越。”[]今日一位陌生人是我们千夫所指的对象,明日诸君陷入囫囵又该乞求谁能高抬贵手呢? 正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我们不可轻易去评判他人。“只有在小说中,我们才能找到整个一生有着不变性格的个人。只有环境的一致性,才能创造出表面上性格的一致性。”[]在一个人对另一个陌生的人进行网络攻击的时候也应该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网暴者那样优越的条件。 评判一件事件的时候,请回归事件本身,勿将情绪迁怒到他人身上。 结语: 网络暴力本身就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情,在利用信息技术便捷的同时,常持克己之心,对他人的遭遇多一份共情,少一份鄙夷,不要让法律成为守护网络的最后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30. [2]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7 [3]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39. [4]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29. [5] 刘宪华、周子简.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困境极其解决[EB/OL].:京都刑辩研究中心,2023-9-27. [6] 罗翔.圆圈正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7 [7]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33

王野先空

《乌合之众》这本书对群体的心理分析是深刻的 很多观点角度很新颖,我是第一次对群体的心理从理论的角度有一个认识,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只有在小说中,我们才能找到整个一生有着不变性格的个人。只有环境的一致性,才能创作表面性格的一致性。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深刻,我反思了一下我个人的写作,发现的确是这样,后来我再去思考这个观点,我又觉得不是很合理。因为很多优秀的作家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人物性格不能简单得加以概括,因为足够深刻。比如《活着》里面的福贵,不能否认他的性格因为环境的改变变了很多,但是整个过程中他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更多的是变故带来的转变,这样是不是能证明在小说中一个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书的后半部分很多理论缺乏立足之地,我能感受到作者有者众多西方人对社会主义的排斥,这种心理就像这本书所说的信仰因素,或许政府和媒体长期的精神催眠已经让这些西方人有了成见,形成一种信仰性的偏见。所以他在书中多次表达了什么什么不好,以此来显示他们很优越。从这里开始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产生了质疑,作者并没有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进行深刻的分析,哪怕是列举的论据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对群体的心理有一个了解,也许这本书的分析也是错误的,起码以后还可以再去补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受益的点。

乔戈里峰

群体的智力几乎为零 思想极端化 他们只是少数演说家,煽动者的绵羊 不讲逻辑,不讲利益,只会口嗨!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作者认为群体是无意识的,是降智的、容易被煽动的。作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我很是认同这一说法,但书本上部分论证的论点我读起来并不是很愉快,比如对中国人古板的看法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讽刺……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还算不错,群体叠加起来的不一定是智慧,反而是愚昧

归灵

当女王想要征服民众, 她会认识到词语、惯用语和形象那令人痴迷的影响力。 她会掌握特殊的口才,铿锵有力的断言和合乎时宜的重复。 她会明白人性的残忍和脆弱,懂得消无声息地抹去忤逆,支配欲望。 她会享受动一动戒指就千万人往矣的权力游戏,也会在寂静午夜为狂欢结束而黯然神伤。 人心呀人心,她就像玩弄着手中的玻璃球一样玩弄着这复杂精巧又愚昧可笑的工艺品……

🍃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就成为了乌合之众中的其中一员。 一直都有听说这本书很好,所以就想来拜读一下,这就是盲从心理吧,打开以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我哈哈哈,因为对我这样一个理工科的小朋友来说有些部分还是有些晦涩难懂了,之前也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能很多年以后我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了,我需要再沉淀一下。 最初特别想看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在看小说《犯罪心理》的时候,有一个案件就是借鉴了本书 群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个体甚至会抛弃自己的是非来换取群众归属感的这种思想,反复提到这本书。后来我又想看p大的《默读》,这本书也提到了,我就打算先来看看。

胡恒

这本书内容是枯燥的,但结论是精彩的。我觉得把划线内容读读就够了。大体来说,作者认为群体是低智的,急躁的,易于被暗示和被感染的。我是认可这个结论的,但他的阅读论证过程实在谈不上愉快。

光芒啊

在文明的变革发生之前出现的大动荡,比如罗马帝国的衰亡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乍看之下,似乎更多取决于政治鼎革、外敌入侵或改朝换代。但是,如果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些事件,我们就会看到,真正的原因一般而言应该是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壮观和暴烈的场面让我们惊叹不已的事变。文明赖以浴火重生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那些影响观念、思想和信仰的变化。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是人类思想中这些看不见的变化所带来的看得见的后果。这些大事件之所以如此罕见,其原因是一个种族中最稳定的东西,莫过于其世代相传的思想根基。 当下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正经历一个转变过程的决定性时刻之一。

✨不沧桑✨

弃坑。对比了3本的翻译选择了另一本。这本的排版不好,句末没有注脚编号,章末突然出现注解,看得莫名其妙。

陈眼影

看清群体的缺点和局限,承认自己也是群体中无法拒绝影响的一份子,尽力在湍流中保持理智,即便那是徒劳无功。

戏柒痞子

习惯于忍受每一种束缚,他们很快就会渴望被奴役,并丧失所有的自发性和活力。接下来,他们只不过是空虚的幻影,是消极、顺从而无力的机器人。

央木

我觉得一般,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有隔阂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