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 同学们好,浪浪酱来给大家送福利啦! 阅读本书并点【推荐+评论】,10月26日将随机抽送纸书1本(仅限中国大陆地区的小伙伴)!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继续关注【后浪出版】,浪浪酱将不定时赠送,好书等你来~🌹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书评 一本可遇不可求的经典之作。揭示信息输入、输出的奥秘,教你如何讲才能入脑入心,如何学才能事半功倍,如何实现与人的情感同步、心理耦合,如何在职场上避坑与破局……十二大认知原理指导下的终极解决策略,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手投足间认知维度飙升。干货满满,开卷有益。 一、推荐理由 1.基于认知神经生物学的底层逻辑支撑,让方法论超脱了经验层面,带有更多理性色彩。作为一个认知神经生物学家,作者举重若轻地将脑科学,认知神经生物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用作本书的理论阐释,让观点和结论更具说服力,并使得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后,对方法体系更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 本书自身就是对其理论的切实践行,阅读的过程不是体验被灌输,而是参与式沉浸。读者不自觉间会被带入作者的课堂,听他讲故事,与他做游戏,甚至化身他情景话剧中的演员……阅读过程由此变得兴趣盎然!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每一个阅读环节都经过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实验、小游戏、小测试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方法的体认;类比,拟人化等修辞手法激活了大脑的认知潜能;“回忆——原理——应用——总结——测验”的闭环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深深嵌入大脑。 3.方法切实可行,内容自成体系。作者根据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给出了方便实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并针对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了必要的提醒,方便读者即学即用。与大脑记忆相关的认知规律在本书中全部得以呈现,让本书内容自成体系,具有基础方法论的特征,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所有领域。 二、内容梗概 认知就要投大脑之所好—— 大脑记忆喜欢思维聚焦:一心不二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大脑喜欢结构化:利用可预测的空间布局促进记忆,利用记忆宫殿实现快速记忆; 大脑喜欢情景化:利用优雅的音乐、漂亮的环境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图片与语言相配合实现信息整合;(麦格克效应、沙姆斯幻觉) 大脑喜欢情绪化:让认知伴随强烈情绪变化,无情感不认知; 大脑喜欢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强化记忆,达到与听众的情感同步与心理耦合; 大脑喜欢被挑战:通过积极接受错误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大脑喜欢记忆被反复提取:让学习过程伴随着回忆,采用分散式学习方式,把知识输出变成学习的一部分; 大脑喜欢适度的压力:提供适度压力,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避免过高压力或零压力。 三、常用应用场景 学习策略提升; 宣讲、培训、人际交流技巧提升; 人格成长:如重新定义犯错误,积极迎接挑战; 心理建设:如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培养;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认知误区,识破心理陷阱。 四、拾英撷萃 1.交错练习与技能的调取、迁移 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技能的调取和使用更轻松,你可以在任何模块间做交错练习。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技能可以迁移,就在相似的模块间做交错练习吧。 2. 我从不失败——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增长经验 人之所以害怕犯错误,就是将犯错误向个人归因,定义成自己的失败,当成对自己智力、能力的否定。这是许多人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从小时候开始就被贴“聪明”标签的人。 于是,为了避免触发错误警报,很多聪明的学生自我设限,进行自我保护,而这阻碍了他们成长。 那些会将错误与自己的自我分开看待的人会将学习视为一个由努力而非智商驱动的过程,不会认为它是一种天赋。因此,他们倾向于解决触发错误警报的难题。长期看,这些人的成长和创造性会蓬勃发展。 3. 先入为主效应 只有当心理模型处于活跃状态下并做出预测时,新想法才会和旧想法产生联系,并不断更新。提前激活能够影响他人学习的事实、预期和策略,这就是先入为主效应。 概念的先入为主激活事实,引导理解; 预期的先入为主激活预期,引导感知和反应; 策略的先入为主激活流程,引导表现。 4. 同步与神经耦合 故事会让听众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大脑对这些模拟的反应就好像它们是真实的一样。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角色的感受,还能从感受中学习。 大脑会产生一种有趣的化学物质“催产素”(oxytocin)并将其释放到全身,催产素让人放松并更愿意学习。催产素会在我们沉浸于某个故事时释放。这也许就是我们有时会对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产生极度依恋的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这也可能是我们有时会对某些作者产生极度依恋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当人们沉浸在故事中时,他们的脑内模式会努力贴近讲述者的。这就是“神经耦合”(neural coupling)现象。这种时候,人们不仅会互相学习,也会彼此喜欢。 研究证明,心理模拟可以提高参与度。如果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出现了神经耦合现象,那么讲述者的感受自然会影响听众的感受。 你与故事的情感联系将决定其他人能否与它同步、与你同步,这就是故事讲述的唯一诀窍。所以,讲述时忘记表演吧,沉浸在故事中,让情感随语言自然流淌,直到把自己淹没…… 5. 心理阐释的运用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情绪通常是大脑对环境变化无意识反应的结果。但意识(如心理解释)也能对情绪产生强大影响力,对情绪产生加剧或缓解的作用,甚至通过重置潜意识,永久性地改变情绪反应模式。这是因为大脑在接受到身体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后,有对这种反应作出阐释的自由,正是这种阐释的暗示作用,使自体反应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改变惯常的情绪反应模式,将消极的情绪反应变为积极的情绪反应。如将“恐惧”变为“兴奋”,将“焦虑”变成“期待”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只着重于介绍学习中的记忆技术,而对理解与创新策略基本未涉及。
能高效地自主学习、成功地沟通说服、清晰地讲解一件事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人家输入输出信息能力强! 作者用简明易懂的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形式介绍了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如何让大脑又快又好地接收信息的诀窍。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作者在解释了如何才能让大脑快速理解、认可并记住信息后,提出了很多可以让我们精准输入输出的技巧,比如: 1⃣幻灯片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2⃣幻灯片、讲义里主要发图片 3⃣保证所有幻灯片格式一致、保证讲义和文件格式一致、在设计网页和应用时使用一致的格式、保持视频课程的视角一致 4⃣利用情境依赖效应帮助他人识别信息 5⃣不要一心多用 6⃣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7⃣人们更容易纠正那些自己原本对答案格外有信心而认为不会错的错误 8⃣会后立刻回顾 9⃣意识到先入为主效应,可以避免受其影响 🔟输出时,可以故事开场,也可以请他人讲讲自己的故事 1⃣1⃣新鲜感是保持大脑健康和灵活的最佳工具之一 1⃣2⃣不要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知己知彼,这些原理技巧也能帮助我们躲过别人挖的坑,在信息噪声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这样喂,大脑才爱吃! 交朋友、打广告、练技能、教孩子、讲PPT……有信息输入输出之处,就有本书用武之地!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教你用科学原理增强影响力,哈佛大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强力推荐; 码字的时候能听音乐吗? 惊艳的形式会让内容更好记吗? 当众讲话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怎么办? 摆满图和字的PPT为什么反倒费力不讨好? 如何利用、控制和改变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小时候的广告歌一直记得,上周开的会怎么忘得精光? 无效表达,磨破嘴皮,浪费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角度精准影响!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 本书用新奇、好玩、易懂的方法,将满满干货灌进你的大脑!12堂奇趣认知课,玩着学成输出高手。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每翻一页都有惊讶,切身体验书中法则。教你走认知捷径,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超赞的一本书,无论是理论还是阅读体验都很棒👍🏻 我们使用任何东西之前,都会阅读说明书,那么这本书可以说是你要怎么说/写/演讲……大脑才会听你的。当然,运用场景除了演讲教授著作等对他人场景外,也可以是对自己,就比如在学习时。 ❶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无声阅读并不是真的无声。 ·因为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理解一条语音信息流。 ·在阅读文字材料和听口头演讲之间迅速切换会削弱对两条信息流的记忆。 ❷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水平。 ·大脑对听觉内容和视觉内容是分开处理的。感觉整合是一种生态过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听觉与视觉的整合可以帮助解读和理解。 ·视觉图像的方便与具体是口头讲述无法比拟的。 应用 1. 在幻灯片上(主要)放图片。 ·相关的图像可以辅助听众理解,不相关的图像可以吸引听众投入。 ·图表和普通图像不一样! 2. 在讲义上(主要)放图片。 3. 用图像辅助数字化呈现。 4. 小心“爱登堡效应”。 ·投入不等于学会。 ❸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海马是通向记忆的大门,其中布满了位置细胞。 ·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新形成的记忆中。 ·空间布局可以作为线索,帮助我们回忆学习内容或经历。 ·空间布局还可以用来做预测(这就是为什么可预测性可以帮助释放注意力资源,减少精力损耗)。 ❹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我们在哪里练习,以及练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是练习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外部环境(物理和感官)会融入新记忆(情境依赖)。 ·内部环境(化学物质和情绪)会融入新记忆(状态依赖)。 ·情景记忆是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通过提炼情景记忆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形成的。 应用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实战时,在多种环境中训练。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 ·语义记忆不会替代情景记忆。 3. 利用感官调取记忆。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 ·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 ·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很抱歉。 4. 利用情境依赖效应帮助他人识别信息。 5. 在学习时当心状态依赖。 ❺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人类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我们一次只能遵守一个规则集。这个规则集决定了注意力过滤器能让哪些信息通过。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规则集,但如果发生了让我们感到威胁或震惊的新情况,新规则集会被激活。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迅速切换。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会影响准确性,并会将记忆推入潜意识的网络中。 ·虽然有些人能比其他人更快切换任务,但没有人可以真的一心多用。 应用 1. 不要一心多用。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女性在一心多用方面并不比男性强。 ·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2.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块。 3. 只在必须使用数码产品时才使用。 4.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5. 避免话说一半或提前拿出思考题。 ❻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交错练习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为完成一个动作,我们需要对分解动作进行调取和排序。 ·通过长时间练习,分解动作可被组合为一个模块。 ·交错是一种练习技巧:通过对模块进行混搭,防止其意外地自行组合,并使其更容易被调取。 应用 1. 先教会,再交错。 ·在技巧随时间逐渐自动化时,慢慢引入交错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 2. 积极演练,追踪进步。 3.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 ·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4. 在技能内部刻意练习,在技能之间交错练习。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5. 打破意外模块需要时间和精力。 ❼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大脑创建了心理模型并利用它们来预测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错误警报表明心理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偏差。 ·我们要么接受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要么避免(并忽视)错误。 ·错误分析包括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4个阶段。 应用 1. 发展注重错误的文化。 ·旧心理模型不会消失,只会扩展。 2. 利用错误观念促进学习。 ·矫枉过正表明人们更容易纠正那些自己原本对答案格外有信心而认为不会错的错误。 3. 在你的领域内明确错误类别。 4. 利用触发错误警报的快捷方式——反馈。 ·如同GPS设备一样,有效的反馈需要帮助他人认识到他们要去哪里(目标),怎么去(差距)和接下来往哪走(下一步)。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 5.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练习。 ❽ 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我们不会去想记得的事,只会记得想过的事。 回忆可以让记忆更深刻、持久、易调取。 ·回忆的次数越多,未来记忆就越深刻。 ·调取记忆的方式有回顾、识别或回忆三种。 ·回顾调取的记忆比较浅。识别调取的记忆程度尚可(虽然会很快消失)。回忆调取的记忆最深刻。 ·联想网络(相关观点或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回忆。 应用 1. 把调取(尤其是回忆)融入日常学习。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 2. 开卷考试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3. 利用卡片进行回顾和反馈。 ·不要把答对的卡片拿走。 4. 会后立刻回顾。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 5. 如果目的不是学习和记忆,可以考虑识别。 ❾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提前激活能够影响他人学习的事实、预期和策略。 ·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因果联系)。 ·对这种模式的利用就是先入为主效应。 ·概念的先入为主激活事实,引导理解。 ·预期的先入为主激活预期,引导感知和反应。 ·策略的先入为主激活流程,引导表现。 应用 1. 充分利用第一印象。 ·感受可以创造第一印象,也可以打破它。 2. 让大家思考同一件正确的事。 3. 热身环节会影响表现。 4. 利用盲审。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 5. 把认知策略演示出来。 ·意识到先入为主效应,可以避免受其影响。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❿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用故事来引导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过程。 ·联想网络是围绕着明显的记忆地标建立的。 ·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理想的记忆地标,原因有三: » 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 » 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 » 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应用 1. 以故事开场 ·故事包含3个要素:物理刺激、心理刺激和听众。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来回摇摆。 ·最常见的心理结构是在厄运和好运之间来回摇摆。 ·常见的故事类型包括起源型、争议型、应用型、人情型和悬崖型。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2. 最初的故事影响深远。 3. 不要过早给予听众探究的自由。 4. 请他人讲讲自己的故事。 5. 根据听众选择故事。 ❶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但高强度压力或零压力是有害的)。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在适度的压力下,ARC蛋白会保护海马中的神经元(增强记忆),FGF2能长出新的神经元(促进学习)。 ·在高压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导致海马萎缩。 ·零压力时,神经元会退化,导致海马萎缩。 应用 1. 利用情绪变化来提高记忆力。 2. 混合运用不同方法来维持适度压力。 ·新鲜感是保持大脑健康和灵活的最佳工具之一。 3. 当心状态依赖。 4. 越早提供安全感越好。 5. 运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减压技巧。 ·记忆被抹除+压力=大脑空白。 ·记得蹲下! ❶❷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将训练分散到不同课程中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人们会很快忘记新学的知识。 ·把训练拉长并分散到几天内可以有效减缓遗忘速度。这就是分散练习。 ·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分散练习,间隔时间可以越来越长,记忆可以得到有效巩固。 应用 1. 分散,分散,分散。 ·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并不能延缓遗忘曲线。 ·刷剧(或刷课)和临时抱佛脚的效果是一样的。 ·尽量分散练习,而不是分散学习。 2. 不要把复习留在最后。 3. 不要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4. 把分散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少有的把原理和应用都讲明白的一本书 如果你想解决问题,看每章后面的小结就可以;如果你想了解大脑的工作模式,这本书值得看第二遍。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1. 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听和读是大脑同一个区域处理,不能兼顾,相互切换会降低效率。--》PPT讲义上少放字,如果有阅读材料,要给人留足够时间阅读。 2. 我们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3. 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电脑适合浅记,影响学习效果,纸笔适合深记,增强学习效果。因为在手写时,你会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有利于思考和记忆。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1. 大脑分开处理听觉和视觉,听觉和视觉整合后效果大于听觉和视觉的简单相加,人的记忆力(比起单独呈现)会有20%的提升。 2. PPT可以多放图片,相关图片可以辅助理解,不相关的图片可以吸引听众,图标需要另外解读 3. 小心爱登堡效应,无论PPT做的再好,学习过程都是一样的。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1. 海马体有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记忆,可以作为线索,方便记忆提取 2. 可以做预测,预测一致可以释放注意力资源,不一致可以吸引注意力 3. PPT格式尽量一致(比不一致记忆效果高35%),重点可以标注出来,吸引注意力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纯音乐或者白噪声比较好;如果非要听歌曲,单曲循环比随机播放好;听钢琴曲不会让人反应更快 3.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因人而异,我以前要7,8次,现在达到平均水平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切换。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1.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2.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3. 注意瞬脱: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1. 先学会,然后刻意练习(技能内部),再交错练习(技能外部) 2.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3.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1. 大脑创建心理模型并用来预测,当不符合时,会产生错误警报 2.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 3.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但不是反馈,不会触发错误警报,也不会引导人们更新心理模型,表扬不能促进学习 👉回忆(效果:回忆>识别>回顾)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1. 记忆过程:1.编码:信息需要进入大脑2.存储:信息需要在大脑中存留3.调取:信息需要被从大脑中调出来 2.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用卡片进行回顾时,不要把答对的拿走 3.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只能引起注意,方便你复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书看完就忘的原因,因为大脑没有主动思考过,且你并没有立马复习 4.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 先入为主: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广告业的基础 2.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没有所谓的男性大脑或者女性大脑 3.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 故事为什么可以帮助记忆?»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2.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好运)和不稳定(厄运)之间来回摇摆。 3.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2. 压力是感受,不是情绪--》你可以改变你对压力的看法进而释放压力,高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零压力,神经元会退化,适当的压力,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 3. 人我什么会出现大脑空白?记忆被抹除+压力--》深蹲有帮助 👉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1. 只要过了24小时,人们就会忘掉自己学过的70%的东西 2. 分散练习,集中学习。--》如果演讲在一周后,每天练习一次,如果在一个月后,每周练习一次,如果在一年后,每月联系一次 3.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开始以为是标题党,读过发现的确有干货。 无效表达,浪费时间和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精准发挥!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把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教我们走认知捷径,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话不多说,直接上12个认知小结: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列举几个印象较深的点: 1、人不能一心两用。边学习边听歌,只能专注一样。边做家务边听书,其实专注的是听书,那是家务已经是机械化操作了,这是肌肉记忆。 2、做不了多任务,多任务反而会加大时间成本,影响任务结果,还会影响记忆力。 3、男性的大脑和女性的大脑没有区别。 4、演讲前为什么会大脑一片空白?大脑在遇到威胁的时候就会空白。 因为在演讲前,我们大脑视有些人和事为威胁,就容易空白。 还有压力过大,触发了皮质醇的释放。 5、心理刺激:情绪会增加记忆。 为什么悲伤痛苦的事更容易被记住?为什么快乐的事情没有进入我的回忆? 因为心理刺激不够多,得多看看我快乐的照片和视频。
看完了。别急,还有一本《奥普拉传》🙃写得这么薄,我能怎么办🤣 这本书对我来说甚好,因为大量阅读同一领域,会有很多重复的部分,而这本书却能补充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忘了😏如果是忘了,这不就是大量横扫同类书籍的意义吗🙃 1)Focus or Multi-task? 在人人鼓吹多任务处理甚至作为招人标准的时代,脑科学告诉你:扯犊子。🙃人脑无法同时处理两个任务,虽然被试人人都宣称自己是同时多任务处理高手。有没有天生基因异常的?有,比例很低。 大脑是啥样工作的?看书的时候有人说话你听不见,听见了说话看不见书上写的啥。这叫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重点应用】 讲PPT,上面有很多字,会让看字儿观众听不见讲者在说啥子。你说,那我PPT上字儿和我念的一样行不行?作者告诉你,不行。为啥子?因为耳朵和眼睛输入信息的速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又掐架了。所以作者的建议是,PPT放图,少量,大图。 另,这个部分还揭秘了一个我长期关注的现象。你有没有在上网的时候看评论区,有一个热梗说“为什么你能发语音”。就是网友看文字的时候,会自动脑补音频,还有“很难不唱出来”,这就是大脑的机制,大脑就是这么存储的,眼睛和耳朵是同频的,所以看字儿的时候其实在脑内占着音频脑读,因此听不进去音频了。(感谢作者,么么哒) 2)大脑的情景化,情绪化,氛围化,故事化吸入模式 -情景化 作者举了个例子,有个选手打游戏很厉害,然后报名去打比赛,一去就跪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脑的存储方式是情景化的,换场地真的是个大问题,赛前熟悉场地,甚至彩排或者试练,真的对大脑存储有好处。 -情绪化氛围化故事化 广告片没有一上来就上产品的,而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感觉,一种成功人士的幻觉,然后再出现产品,最后你再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复现这个“成功人士幻觉”。 谢谢作者把品牌营销说这么准确,太精彩了。 3)不符合预期,反而记得更清 这又是另一个我长期自我观察的一个现象被揭秘了。一个信息如果不符合我的预期,或者不符合我过去的认知,反而更吸引我。就比如我刚吐槽的“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到底是怎么进入中国人的大脑变成常识/共识的? 这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 4)反复提取,记忆更深刻 这个容易理解,多邻国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产品设计的。 5)适度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脑就开始自动驾驶到九霄云外;过度的压力,皮质醇爆表,攻击海马,就变成失忆的大傻子。 从我个人知识体系看,真是好书,见缝插针补充得很好,谢谢作者。🫶
⭐️⭐️⭐️⭐️⭐️ 去年读的,今年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好在,每章都有小结,后记的总结也简明扼要。印象比较深的几点: - 听人说话和阅读文字无法同时进行 - 图片配合演讲 -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 - 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 适度的压力和生动的故事
非常安利本书!不光是关于如何进行演讲以更好地向听众传递信息,更是拓展到了大脑和外界交互的各种场景(包括高效学习、与人沟通、情绪管理、心理建设、如何对待错误、回顾与记忆、如何应对压力等等),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背后的各种底层原理,以及如何因势利导利用这些原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全书干货满满、实用性很强,所摘取的12个认知原理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科学论证、可重复操作的研究成果,且作者自己就身体力行应用了这些原理、以互动交互的形式向读者进行阐释,因此全书生动易读、贴近生活、读者的参与性强,是一本非常难得且实用的脑科学科普书! 下面是本书后记中对12个认知原理的总结: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由于干货太多,更多精彩内容只能由读者自行阅读总结,总之,非常非常推荐!
保持好奇:🦉猫头鹰的另类与纯真 大脑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理解,像猫头鹰一样,旁观着这个世界,像一个呆萌的外星生物,另类与纯真,大脑始终保持好奇!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有主见,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有掌控感,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做主,才能够有自己主导的人生。 情绪是客观上的身体反应,感觉是对情绪的主观解读。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能高效地自主学习,成功地沟通说服,清晰地讲解一件事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个人得输入输出信息能力强! 这本书用简明易懂的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形式介绍了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这是大脑喜欢的12个认知原理。 掌握了它们,可以让我们用最微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最强效果说服别人。 1.有关文本+演讲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有关图像+演讲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有关位置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有关情景、状态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有关多任务处理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有关交错 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有关错误 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有关回忆 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有关先入为主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有关故事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有关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有关分散 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独立思考很重要,有道也有术。 软实力,硬实力,思考行动都要有实力! 信息这样喂,大脑才爱吃! 交朋友、打广告、练技能、教孩子、讲PPT……有信息输入输出之处,就有本书用武之地!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教你用科学原理增强影响力,哈佛大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强力推荐! 码字的时候能听音乐吗? 惊艳的形式会让内容更好记吗? 当众讲话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怎么办? 摆满图和字的PPT为什么反倒费力不讨好? 如何利用、控制和改变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小时候的广告歌一直记得,上周开的会怎么忘得精光? 无效表达,磨破嘴皮,浪费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角度精准影响!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 本书用新奇、好玩、易懂的方法,将满满干货灌进你的大脑!12堂奇趣认知课,玩着学成输出高手。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每翻一页都有惊讶,切身体验书中法则。教你走认知捷径,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听了Melody播客后读完的一本书,书阐述了大脑如何在思考,学习,练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对12个场景个进行详细讲解,在帮助深入理解的同时还为每个场景实际应用提出有效建议。 如果出于学业,工作或业余爱好需要学习记忆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应的策略,经常面临如何记牢知识,扎实掌握技能,以及在测验中正常发挥他们,可以阅读交错,回忆,压力,遗忘,分散等章节,它们能够帮助你科学得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理想目标。 如果工作和学业需要进行汇报演讲,如何设计故事情节激发听众的好奇,如何有效排布幻灯片和讲义的图表文字使演讲效果最大化,被记住的内容最多,如何在必要的地方吸引听众注意,阅读文本+演讲,图像+演讲,位置,先入为主等章节会将你从一头雾水里的拯救出来。 但我个人体验到认知颠覆的是研究错误的一章。错误在这里被定义为大脑的心理预测和现实发生冲突的现象,每当预测正确心里模型就会得到巩固,预测错误时心理模型是否会更新取决于人们选择专注还是忽视它。而专注还是忽视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化,即是否认为错误是针对我们的。 心里模型的预测和现实不符,是大量痛苦产生的源头,选择“逃”是将错误解读为威胁,人会很快习得避免失败的安全行为,但成长也会受到抑制,这是因为直接回避了体验错误原来不危险的体验,也无法重建新的想法和观念。长此以往对错误的焦虑和恐惧会逐渐增加。 只有意识到预测有误才能解决它,作者认为觉察十分重要,意识到错误才能挖掘错误的原因,采取对应的行动去纠正。但这又涉及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旧的心理模型不是一次训练就能被瓦解的,新的心里模型的建立需要耐心重复。一旦来自寻找解决方案的兴奋感退却后,差距被解释,好奇心吸引力就会消退。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热衷分析自己的“不足”,设计好行动方案,认为问题解决了大半,行动力一大打折扣。 纠正错误或许不会激活奖励系统,想要一直实践下去的动力来自价值观设定或者说“初心”,人或许会因为反复纠正而疲惫,会因为这个过程没有多巴胺的奖励而感到无聊,甚至感到痛苦。纠偏的过程是和不适感共处的时刻,你不能期待这些不适感立刻消失,需要关注的是新想法的产生。但新想法不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脑是个会偷懒的家伙,只有旧的心理模式被激活时,我们才会意识到错误区域被点亮,这时就需要你抓住机会,像换灯泡一样把新的想法装进灯座,再为自己的小小进步鼓掌庆祝。
这绝对是一本被书名及封面耽误的五星好书。它的英文书名是 Stop Talking, Start Influencing: 12 Insights from Brain Science to Make Your Message Stick 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杰瑞德·库尼·霍瓦斯通过讲述大脑神经科学原理,分享了12个让记忆更加深刻的方法。 演讲者、教师和教练可以从中学到提高影响力的技巧;学习者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提高学习效率的思路。 其实这些技巧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把这些技巧背后的大脑神经学原理讲清楚了。 作者不但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来类比,还用各种有趣简单的图片做辅助。更妙的是,看完整本书后会发现作者在本书的编排写作上也完全实践了这12个技巧——于是每个原理都让人记忆深刻。 我最近越来越笃定,知行不能合一只是因为知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就像真正明白了睡眠时大脑进行的记忆、清理和疗愈功能后,就能无痛早睡避免熬夜一样;当真正明白了大脑是如何工作记忆的,就能无痛改变学习方法。 不过读这本书也要小心,有可能会因为太有趣太丝滑太酣畅淋漓而停不下来哈😁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该怎样做,还说清了为什么,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需要怎样做?」以及「作为学习者,我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 知而后行,行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讲文本+演讲这一章时,我了解到阅读文字其实也是在「听」,而两个轨道的声音同时出现时,我们只能接收并理解其中一个。 最近我在学习趁早《时间管理100天》的课程,课程方式是音频+逐字文稿,我发现在我看文稿时,耳边的声音会被忽略,而如果认真听音频,文字就会看不下去。 所以我先听音频,听完后再把没有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文稿再重新学习并理解它。这样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手边书,我们可以常看常思考使用方法,并践行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大抄:那都说了,那都混乱 这数名字也不对呀,看每章后面小结即可; 所谓大脑的工作模式,这本不行,分开看几本靠谱的吧。 一👉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1. 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听和读是大脑同一个区域处理,不能兼顾,相互切换会降低效率。--》PPT讲义上少放字,如果有阅读材料,要给人留足够时间阅读。 2. 我们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3. 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电脑适合浅记,影响学习效果,纸笔适合深记,增强学习效果。因为在手写时,你会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有利于思考和记忆。 二👉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1. 大脑分开处理听觉和视觉,听觉和视觉整合后效果大于听觉和视觉的简单相加,人的记忆力(比起单独呈现)会有20%的提升。 2. PPT可以多放图片,相关图片可以辅助理解,不相关的图片可以吸引听众,图标需要另外解读 3. 小心爱登堡效应,无论PPT做的再好,学习过程都是一样的。 三👉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1. 海马体有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记忆,可以作为线索,方便记忆提取 2. 可以做预测,预测一致可以释放注意力资源,不一致可以吸引注意力 3. PPT格式尽量一致(比不一致记忆效果高35%),重点可以标注出来,吸引注意力 四👉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纯音乐或者白噪声比较好;如果非要听歌曲,单曲循环比随机播放好;听钢琴曲不会让人反应更快 3.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因人而异,我以前要7,8次,现在达到平均水平 五👉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切换。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1.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2.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3. 注意瞬脱: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六👉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1. 先学会,然后刻意练习(技能内部),再交错练习(技能外部) 2.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3.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七👉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1. 大脑创建心理模型并用来预测,当不符合时,会产生错误警报 2.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 3.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但不是反馈,不会触发错误警报,也不会引导人们更新心理模型,表扬不能促进学习 八👉回忆(效果:回忆>识别>回顾)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1. 记忆过程:1.编码:信息需要进入大脑2.存储:信息需要在大脑中存留3.调取:信息需要被从大脑中调出来 2.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用卡片进行回顾时,不要把答对的拿走 3.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只能引起注意,方便你复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书看完就忘的原因,因为大脑没有主动思考过,且你并没有立马复习 4.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九👉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 先入为主: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广告业的基础 2.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没有所谓的男性大脑或者女性大脑 3.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十👉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 故事为什么可以帮助记忆?»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2.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好运)和不稳定(厄运)之间来回摇摆。 3.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十一👉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2. 压力是感受,不是情绪--》你可以改变你对压力的看法进而释放压力,高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零压力,神经元会退化,适当的压力,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 3. 人我什么会出现大脑空白?记忆被抹除+压力--》深蹲有帮助 十二👉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1. 只要过了24小时,人们就会忘掉自己学过的70%的东西 2. 分散练习,集中学习。--》如果演讲在一周后,每天练习一次,如果在一个月后,每周练习一次,如果在一年后,每月联系一次 3.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赠书福利#🎊 同学们好,浪浪酱来给大家送福利啦! 阅读本书并点【推荐+评论】,10月26日将随机抽送纸书1本(仅限中国大陆地区的小伙伴)!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继续关注【后浪出版】,浪浪酱将不定时赠送,好书等你来~🌹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书评 一本可遇不可求的经典之作。揭示信息输入、输出的奥秘,教你如何讲才能入脑入心,如何学才能事半功倍,如何实现与人的情感同步、心理耦合,如何在职场上避坑与破局……十二大认知原理指导下的终极解决策略,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手投足间认知维度飙升。干货满满,开卷有益。 一、推荐理由 1.基于认知神经生物学的底层逻辑支撑,让方法论超脱了经验层面,带有更多理性色彩。作为一个认知神经生物学家,作者举重若轻地将脑科学,认知神经生物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用作本书的理论阐释,让观点和结论更具说服力,并使得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后,对方法体系更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 本书自身就是对其理论的切实践行,阅读的过程不是体验被灌输,而是参与式沉浸。读者不自觉间会被带入作者的课堂,听他讲故事,与他做游戏,甚至化身他情景话剧中的演员……阅读过程由此变得兴趣盎然!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每一个阅读环节都经过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实验、小游戏、小测试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方法的体认;类比,拟人化等修辞手法激活了大脑的认知潜能;“回忆——原理——应用——总结——测验”的闭环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深深嵌入大脑。 3.方法切实可行,内容自成体系。作者根据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给出了方便实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并针对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了必要的提醒,方便读者即学即用。与大脑记忆相关的认知规律在本书中全部得以呈现,让本书内容自成体系,具有基础方法论的特征,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所有领域。 二、内容梗概 认知就要投大脑之所好—— 大脑记忆喜欢思维聚焦:一心不二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大脑喜欢结构化:利用可预测的空间布局促进记忆,利用记忆宫殿实现快速记忆; 大脑喜欢情景化:利用优雅的音乐、漂亮的环境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图片与语言相配合实现信息整合;(麦格克效应、沙姆斯幻觉) 大脑喜欢情绪化:让认知伴随强烈情绪变化,无情感不认知; 大脑喜欢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强化记忆,达到与听众的情感同步与心理耦合; 大脑喜欢被挑战:通过积极接受错误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大脑喜欢记忆被反复提取:让学习过程伴随着回忆,采用分散式学习方式,把知识输出变成学习的一部分; 大脑喜欢适度的压力:提供适度压力,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避免过高压力或零压力。 三、常用应用场景 学习策略提升; 宣讲、培训、人际交流技巧提升; 人格成长:如重新定义犯错误,积极迎接挑战; 心理建设:如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培养;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认知误区,识破心理陷阱。 四、拾英撷萃 1.交错练习与技能的调取、迁移 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技能的调取和使用更轻松,你可以在任何模块间做交错练习。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技能可以迁移,就在相似的模块间做交错练习吧。 2. 我从不失败——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增长经验 人之所以害怕犯错误,就是将犯错误向个人归因,定义成自己的失败,当成对自己智力、能力的否定。这是许多人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从小时候开始就被贴“聪明”标签的人。 于是,为了避免触发错误警报,很多聪明的学生自我设限,进行自我保护,而这阻碍了他们成长。 那些会将错误与自己的自我分开看待的人会将学习视为一个由努力而非智商驱动的过程,不会认为它是一种天赋。因此,他们倾向于解决触发错误警报的难题。长期看,这些人的成长和创造性会蓬勃发展。 3. 先入为主效应 只有当心理模型处于活跃状态下并做出预测时,新想法才会和旧想法产生联系,并不断更新。提前激活能够影响他人学习的事实、预期和策略,这就是先入为主效应。 概念的先入为主激活事实,引导理解; 预期的先入为主激活预期,引导感知和反应; 策略的先入为主激活流程,引导表现。 4. 同步与神经耦合 故事会让听众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大脑对这些模拟的反应就好像它们是真实的一样。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角色的感受,还能从感受中学习。 大脑会产生一种有趣的化学物质“催产素”(oxytocin)并将其释放到全身,催产素让人放松并更愿意学习。催产素会在我们沉浸于某个故事时释放。这也许就是我们有时会对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产生极度依恋的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这也可能是我们有时会对某些作者产生极度依恋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当人们沉浸在故事中时,他们的脑内模式会努力贴近讲述者的。这就是“神经耦合”(neural coupling)现象。这种时候,人们不仅会互相学习,也会彼此喜欢。 研究证明,心理模拟可以提高参与度。如果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出现了神经耦合现象,那么讲述者的感受自然会影响听众的感受。 你与故事的情感联系将决定其他人能否与它同步、与你同步,这就是故事讲述的唯一诀窍。所以,讲述时忘记表演吧,沉浸在故事中,让情感随语言自然流淌,直到把自己淹没…… 5. 心理阐释的运用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情绪通常是大脑对环境变化无意识反应的结果。但意识(如心理解释)也能对情绪产生强大影响力,对情绪产生加剧或缓解的作用,甚至通过重置潜意识,永久性地改变情绪反应模式。这是因为大脑在接受到身体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后,有对这种反应作出阐释的自由,正是这种阐释的暗示作用,使自体反应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改变惯常的情绪反应模式,将消极的情绪反应变为积极的情绪反应。如将“恐惧”变为“兴奋”,将“焦虑”变成“期待”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只着重于介绍学习中的记忆技术,而对理解与创新策略基本未涉及。
能高效地自主学习、成功地沟通说服、清晰地讲解一件事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人家输入输出信息能力强! 作者用简明易懂的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形式介绍了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如何让大脑又快又好地接收信息的诀窍。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作者在解释了如何才能让大脑快速理解、认可并记住信息后,提出了很多可以让我们精准输入输出的技巧,比如: 1⃣幻灯片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2⃣幻灯片、讲义里主要发图片 3⃣保证所有幻灯片格式一致、保证讲义和文件格式一致、在设计网页和应用时使用一致的格式、保持视频课程的视角一致 4⃣利用情境依赖效应帮助他人识别信息 5⃣不要一心多用 6⃣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7⃣人们更容易纠正那些自己原本对答案格外有信心而认为不会错的错误 8⃣会后立刻回顾 9⃣意识到先入为主效应,可以避免受其影响 🔟输出时,可以故事开场,也可以请他人讲讲自己的故事 1⃣1⃣新鲜感是保持大脑健康和灵活的最佳工具之一 1⃣2⃣不要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知己知彼,这些原理技巧也能帮助我们躲过别人挖的坑,在信息噪声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这样喂,大脑才爱吃! 交朋友、打广告、练技能、教孩子、讲PPT……有信息输入输出之处,就有本书用武之地!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教你用科学原理增强影响力,哈佛大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强力推荐; 码字的时候能听音乐吗? 惊艳的形式会让内容更好记吗? 当众讲话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怎么办? 摆满图和字的PPT为什么反倒费力不讨好? 如何利用、控制和改变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小时候的广告歌一直记得,上周开的会怎么忘得精光? 无效表达,磨破嘴皮,浪费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角度精准影响!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 本书用新奇、好玩、易懂的方法,将满满干货灌进你的大脑!12堂奇趣认知课,玩着学成输出高手。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每翻一页都有惊讶,切身体验书中法则。教你走认知捷径,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超赞的一本书,无论是理论还是阅读体验都很棒👍🏻 我们使用任何东西之前,都会阅读说明书,那么这本书可以说是你要怎么说/写/演讲……大脑才会听你的。当然,运用场景除了演讲教授著作等对他人场景外,也可以是对自己,就比如在学习时。 ❶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无声阅读并不是真的无声。 ·因为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理解一条语音信息流。 ·在阅读文字材料和听口头演讲之间迅速切换会削弱对两条信息流的记忆。 ❷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水平。 ·大脑对听觉内容和视觉内容是分开处理的。感觉整合是一种生态过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听觉与视觉的整合可以帮助解读和理解。 ·视觉图像的方便与具体是口头讲述无法比拟的。 应用 1. 在幻灯片上(主要)放图片。 ·相关的图像可以辅助听众理解,不相关的图像可以吸引听众投入。 ·图表和普通图像不一样! 2. 在讲义上(主要)放图片。 3. 用图像辅助数字化呈现。 4. 小心“爱登堡效应”。 ·投入不等于学会。 ❸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海马是通向记忆的大门,其中布满了位置细胞。 ·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新形成的记忆中。 ·空间布局可以作为线索,帮助我们回忆学习内容或经历。 ·空间布局还可以用来做预测(这就是为什么可预测性可以帮助释放注意力资源,减少精力损耗)。 ❹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我们在哪里练习,以及练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是练习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外部环境(物理和感官)会融入新记忆(情境依赖)。 ·内部环境(化学物质和情绪)会融入新记忆(状态依赖)。 ·情景记忆是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通过提炼情景记忆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形成的。 应用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实战时,在多种环境中训练。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 ·语义记忆不会替代情景记忆。 3. 利用感官调取记忆。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 ·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 ·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很抱歉。 4. 利用情境依赖效应帮助他人识别信息。 5. 在学习时当心状态依赖。 ❺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人类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我们一次只能遵守一个规则集。这个规则集决定了注意力过滤器能让哪些信息通过。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规则集,但如果发生了让我们感到威胁或震惊的新情况,新规则集会被激活。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迅速切换。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会影响准确性,并会将记忆推入潜意识的网络中。 ·虽然有些人能比其他人更快切换任务,但没有人可以真的一心多用。 应用 1. 不要一心多用。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女性在一心多用方面并不比男性强。 ·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2.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块。 3. 只在必须使用数码产品时才使用。 4.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5. 避免话说一半或提前拿出思考题。 ❻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交错练习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为完成一个动作,我们需要对分解动作进行调取和排序。 ·通过长时间练习,分解动作可被组合为一个模块。 ·交错是一种练习技巧:通过对模块进行混搭,防止其意外地自行组合,并使其更容易被调取。 应用 1. 先教会,再交错。 ·在技巧随时间逐渐自动化时,慢慢引入交错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 2. 积极演练,追踪进步。 3.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 ·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4. 在技能内部刻意练习,在技能之间交错练习。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5. 打破意外模块需要时间和精力。 ❼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大脑创建了心理模型并利用它们来预测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错误警报表明心理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偏差。 ·我们要么接受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要么避免(并忽视)错误。 ·错误分析包括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4个阶段。 应用 1. 发展注重错误的文化。 ·旧心理模型不会消失,只会扩展。 2. 利用错误观念促进学习。 ·矫枉过正表明人们更容易纠正那些自己原本对答案格外有信心而认为不会错的错误。 3. 在你的领域内明确错误类别。 4. 利用触发错误警报的快捷方式——反馈。 ·如同GPS设备一样,有效的反馈需要帮助他人认识到他们要去哪里(目标),怎么去(差距)和接下来往哪走(下一步)。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 5.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练习。 ❽ 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我们不会去想记得的事,只会记得想过的事。 回忆可以让记忆更深刻、持久、易调取。 ·回忆的次数越多,未来记忆就越深刻。 ·调取记忆的方式有回顾、识别或回忆三种。 ·回顾调取的记忆比较浅。识别调取的记忆程度尚可(虽然会很快消失)。回忆调取的记忆最深刻。 ·联想网络(相关观点或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回忆。 应用 1. 把调取(尤其是回忆)融入日常学习。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 2. 开卷考试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3. 利用卡片进行回顾和反馈。 ·不要把答对的卡片拿走。 4. 会后立刻回顾。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 5. 如果目的不是学习和记忆,可以考虑识别。 ❾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提前激活能够影响他人学习的事实、预期和策略。 ·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因果联系)。 ·对这种模式的利用就是先入为主效应。 ·概念的先入为主激活事实,引导理解。 ·预期的先入为主激活预期,引导感知和反应。 ·策略的先入为主激活流程,引导表现。 应用 1. 充分利用第一印象。 ·感受可以创造第一印象,也可以打破它。 2. 让大家思考同一件正确的事。 3. 热身环节会影响表现。 4. 利用盲审。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 5. 把认知策略演示出来。 ·意识到先入为主效应,可以避免受其影响。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❿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用故事来引导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过程。 ·联想网络是围绕着明显的记忆地标建立的。 ·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理想的记忆地标,原因有三: » 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 » 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 » 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应用 1. 以故事开场 ·故事包含3个要素:物理刺激、心理刺激和听众。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来回摇摆。 ·最常见的心理结构是在厄运和好运之间来回摇摆。 ·常见的故事类型包括起源型、争议型、应用型、人情型和悬崖型。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2. 最初的故事影响深远。 3. 不要过早给予听众探究的自由。 4. 请他人讲讲自己的故事。 5. 根据听众选择故事。 ❶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但高强度压力或零压力是有害的)。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在适度的压力下,ARC蛋白会保护海马中的神经元(增强记忆),FGF2能长出新的神经元(促进学习)。 ·在高压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导致海马萎缩。 ·零压力时,神经元会退化,导致海马萎缩。 应用 1. 利用情绪变化来提高记忆力。 2. 混合运用不同方法来维持适度压力。 ·新鲜感是保持大脑健康和灵活的最佳工具之一。 3. 当心状态依赖。 4. 越早提供安全感越好。 5. 运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减压技巧。 ·记忆被抹除+压力=大脑空白。 ·记得蹲下! ❶❷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将训练分散到不同课程中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人们会很快忘记新学的知识。 ·把训练拉长并分散到几天内可以有效减缓遗忘速度。这就是分散练习。 ·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分散练习,间隔时间可以越来越长,记忆可以得到有效巩固。 应用 1. 分散,分散,分散。 ·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并不能延缓遗忘曲线。 ·刷剧(或刷课)和临时抱佛脚的效果是一样的。 ·尽量分散练习,而不是分散学习。 2. 不要把复习留在最后。 3. 不要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4. 把分散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少有的把原理和应用都讲明白的一本书 如果你想解决问题,看每章后面的小结就可以;如果你想了解大脑的工作模式,这本书值得看第二遍。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1. 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听和读是大脑同一个区域处理,不能兼顾,相互切换会降低效率。--》PPT讲义上少放字,如果有阅读材料,要给人留足够时间阅读。 2. 我们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3. 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电脑适合浅记,影响学习效果,纸笔适合深记,增强学习效果。因为在手写时,你会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有利于思考和记忆。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1. 大脑分开处理听觉和视觉,听觉和视觉整合后效果大于听觉和视觉的简单相加,人的记忆力(比起单独呈现)会有20%的提升。 2. PPT可以多放图片,相关图片可以辅助理解,不相关的图片可以吸引听众,图标需要另外解读 3. 小心爱登堡效应,无论PPT做的再好,学习过程都是一样的。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1. 海马体有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记忆,可以作为线索,方便记忆提取 2. 可以做预测,预测一致可以释放注意力资源,不一致可以吸引注意力 3. PPT格式尽量一致(比不一致记忆效果高35%),重点可以标注出来,吸引注意力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纯音乐或者白噪声比较好;如果非要听歌曲,单曲循环比随机播放好;听钢琴曲不会让人反应更快 3.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因人而异,我以前要7,8次,现在达到平均水平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切换。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1.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2.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3. 注意瞬脱: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1. 先学会,然后刻意练习(技能内部),再交错练习(技能外部) 2.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3.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1. 大脑创建心理模型并用来预测,当不符合时,会产生错误警报 2.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 3.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但不是反馈,不会触发错误警报,也不会引导人们更新心理模型,表扬不能促进学习 👉回忆(效果:回忆>识别>回顾)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1. 记忆过程:1.编码:信息需要进入大脑2.存储:信息需要在大脑中存留3.调取:信息需要被从大脑中调出来 2.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用卡片进行回顾时,不要把答对的拿走 3.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只能引起注意,方便你复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书看完就忘的原因,因为大脑没有主动思考过,且你并没有立马复习 4.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 先入为主: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广告业的基础 2.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没有所谓的男性大脑或者女性大脑 3.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 故事为什么可以帮助记忆?»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2.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好运)和不稳定(厄运)之间来回摇摆。 3.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2. 压力是感受,不是情绪--》你可以改变你对压力的看法进而释放压力,高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零压力,神经元会退化,适当的压力,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 3. 人我什么会出现大脑空白?记忆被抹除+压力--》深蹲有帮助 👉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1. 只要过了24小时,人们就会忘掉自己学过的70%的东西 2. 分散练习,集中学习。--》如果演讲在一周后,每天练习一次,如果在一个月后,每周练习一次,如果在一年后,每月联系一次 3.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开始以为是标题党,读过发现的确有干货。 无效表达,浪费时间和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精准发挥!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把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教我们走认知捷径,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话不多说,直接上12个认知小结: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列举几个印象较深的点: 1、人不能一心两用。边学习边听歌,只能专注一样。边做家务边听书,其实专注的是听书,那是家务已经是机械化操作了,这是肌肉记忆。 2、做不了多任务,多任务反而会加大时间成本,影响任务结果,还会影响记忆力。 3、男性的大脑和女性的大脑没有区别。 4、演讲前为什么会大脑一片空白?大脑在遇到威胁的时候就会空白。 因为在演讲前,我们大脑视有些人和事为威胁,就容易空白。 还有压力过大,触发了皮质醇的释放。 5、心理刺激:情绪会增加记忆。 为什么悲伤痛苦的事更容易被记住?为什么快乐的事情没有进入我的回忆? 因为心理刺激不够多,得多看看我快乐的照片和视频。
看完了。别急,还有一本《奥普拉传》🙃写得这么薄,我能怎么办🤣 这本书对我来说甚好,因为大量阅读同一领域,会有很多重复的部分,而这本书却能补充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忘了😏如果是忘了,这不就是大量横扫同类书籍的意义吗🙃 1)Focus or Multi-task? 在人人鼓吹多任务处理甚至作为招人标准的时代,脑科学告诉你:扯犊子。🙃人脑无法同时处理两个任务,虽然被试人人都宣称自己是同时多任务处理高手。有没有天生基因异常的?有,比例很低。 大脑是啥样工作的?看书的时候有人说话你听不见,听见了说话看不见书上写的啥。这叫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重点应用】 讲PPT,上面有很多字,会让看字儿观众听不见讲者在说啥子。你说,那我PPT上字儿和我念的一样行不行?作者告诉你,不行。为啥子?因为耳朵和眼睛输入信息的速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又掐架了。所以作者的建议是,PPT放图,少量,大图。 另,这个部分还揭秘了一个我长期关注的现象。你有没有在上网的时候看评论区,有一个热梗说“为什么你能发语音”。就是网友看文字的时候,会自动脑补音频,还有“很难不唱出来”,这就是大脑的机制,大脑就是这么存储的,眼睛和耳朵是同频的,所以看字儿的时候其实在脑内占着音频脑读,因此听不进去音频了。(感谢作者,么么哒) 2)大脑的情景化,情绪化,氛围化,故事化吸入模式 -情景化 作者举了个例子,有个选手打游戏很厉害,然后报名去打比赛,一去就跪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脑的存储方式是情景化的,换场地真的是个大问题,赛前熟悉场地,甚至彩排或者试练,真的对大脑存储有好处。 -情绪化氛围化故事化 广告片没有一上来就上产品的,而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感觉,一种成功人士的幻觉,然后再出现产品,最后你再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复现这个“成功人士幻觉”。 谢谢作者把品牌营销说这么准确,太精彩了。 3)不符合预期,反而记得更清 这又是另一个我长期自我观察的一个现象被揭秘了。一个信息如果不符合我的预期,或者不符合我过去的认知,反而更吸引我。就比如我刚吐槽的“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到底是怎么进入中国人的大脑变成常识/共识的? 这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 4)反复提取,记忆更深刻 这个容易理解,多邻国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产品设计的。 5)适度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脑就开始自动驾驶到九霄云外;过度的压力,皮质醇爆表,攻击海马,就变成失忆的大傻子。 从我个人知识体系看,真是好书,见缝插针补充得很好,谢谢作者。🫶
⭐️⭐️⭐️⭐️⭐️ 去年读的,今年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好在,每章都有小结,后记的总结也简明扼要。印象比较深的几点: - 听人说话和阅读文字无法同时进行 - 图片配合演讲 -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 - 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 适度的压力和生动的故事
非常安利本书!不光是关于如何进行演讲以更好地向听众传递信息,更是拓展到了大脑和外界交互的各种场景(包括高效学习、与人沟通、情绪管理、心理建设、如何对待错误、回顾与记忆、如何应对压力等等),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背后的各种底层原理,以及如何因势利导利用这些原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全书干货满满、实用性很强,所摘取的12个认知原理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科学论证、可重复操作的研究成果,且作者自己就身体力行应用了这些原理、以互动交互的形式向读者进行阐释,因此全书生动易读、贴近生活、读者的参与性强,是一本非常难得且实用的脑科学科普书! 下面是本书后记中对12个认知原理的总结: 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由于干货太多,更多精彩内容只能由读者自行阅读总结,总之,非常非常推荐!
保持好奇:🦉猫头鹰的另类与纯真 大脑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理解,像猫头鹰一样,旁观着这个世界,像一个呆萌的外星生物,另类与纯真,大脑始终保持好奇!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有主见,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有掌控感,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做主,才能够有自己主导的人生。 情绪是客观上的身体反应,感觉是对情绪的主观解读。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压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情绪。 能高效地自主学习,成功地沟通说服,清晰地讲解一件事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个人得输入输出信息能力强! 这本书用简明易懂的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形式介绍了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这是大脑喜欢的12个认知原理。 掌握了它们,可以让我们用最微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最强效果说服别人。 1.有关文本+演讲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2.有关图像+演讲 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3.有关位置 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4.有关情景、状态 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5.有关多任务处理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6.有关交错 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7.有关错误 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8.有关回忆 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9.有关先入为主 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0.有关故事 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1.有关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2.有关分散 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独立思考很重要,有道也有术。 软实力,硬实力,思考行动都要有实力! 信息这样喂,大脑才爱吃! 交朋友、打广告、练技能、教孩子、讲PPT……有信息输入输出之处,就有本书用武之地!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教你用科学原理增强影响力,哈佛大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强力推荐! 码字的时候能听音乐吗? 惊艳的形式会让内容更好记吗? 当众讲话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怎么办? 摆满图和字的PPT为什么反倒费力不讨好? 如何利用、控制和改变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小时候的广告歌一直记得,上周开的会怎么忘得精光? 无效表达,磨破嘴皮,浪费口水,不如从认知科学角度精准影响!用超小的力气讲好一件事,以超强的效果说服一群人。 本书用新奇、好玩、易懂的方法,将满满干货灌进你的大脑!12堂奇趣认知课,玩着学成输出高手。复杂问题拆解简单,条条总结直指实践。每翻一页都有惊讶,切身体验书中法则。教你走认知捷径,会心理暗示,懂记忆窍门。
听了Melody播客后读完的一本书,书阐述了大脑如何在思考,学习,练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对12个场景个进行详细讲解,在帮助深入理解的同时还为每个场景实际应用提出有效建议。 如果出于学业,工作或业余爱好需要学习记忆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应的策略,经常面临如何记牢知识,扎实掌握技能,以及在测验中正常发挥他们,可以阅读交错,回忆,压力,遗忘,分散等章节,它们能够帮助你科学得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理想目标。 如果工作和学业需要进行汇报演讲,如何设计故事情节激发听众的好奇,如何有效排布幻灯片和讲义的图表文字使演讲效果最大化,被记住的内容最多,如何在必要的地方吸引听众注意,阅读文本+演讲,图像+演讲,位置,先入为主等章节会将你从一头雾水里的拯救出来。 但我个人体验到认知颠覆的是研究错误的一章。错误在这里被定义为大脑的心理预测和现实发生冲突的现象,每当预测正确心里模型就会得到巩固,预测错误时心理模型是否会更新取决于人们选择专注还是忽视它。而专注还是忽视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化,即是否认为错误是针对我们的。 心里模型的预测和现实不符,是大量痛苦产生的源头,选择“逃”是将错误解读为威胁,人会很快习得避免失败的安全行为,但成长也会受到抑制,这是因为直接回避了体验错误原来不危险的体验,也无法重建新的想法和观念。长此以往对错误的焦虑和恐惧会逐渐增加。 只有意识到预测有误才能解决它,作者认为觉察十分重要,意识到错误才能挖掘错误的原因,采取对应的行动去纠正。但这又涉及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旧的心理模型不是一次训练就能被瓦解的,新的心里模型的建立需要耐心重复。一旦来自寻找解决方案的兴奋感退却后,差距被解释,好奇心吸引力就会消退。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热衷分析自己的“不足”,设计好行动方案,认为问题解决了大半,行动力一大打折扣。 纠正错误或许不会激活奖励系统,想要一直实践下去的动力来自价值观设定或者说“初心”,人或许会因为反复纠正而疲惫,会因为这个过程没有多巴胺的奖励而感到无聊,甚至感到痛苦。纠偏的过程是和不适感共处的时刻,你不能期待这些不适感立刻消失,需要关注的是新想法的产生。但新想法不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脑是个会偷懒的家伙,只有旧的心理模式被激活时,我们才会意识到错误区域被点亮,这时就需要你抓住机会,像换灯泡一样把新的想法装进灯座,再为自己的小小进步鼓掌庆祝。
这绝对是一本被书名及封面耽误的五星好书。它的英文书名是 Stop Talking, Start Influencing: 12 Insights from Brain Science to Make Your Message Stick 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杰瑞德·库尼·霍瓦斯通过讲述大脑神经科学原理,分享了12个让记忆更加深刻的方法。 演讲者、教师和教练可以从中学到提高影响力的技巧;学习者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提高学习效率的思路。 其实这些技巧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把这些技巧背后的大脑神经学原理讲清楚了。 作者不但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来类比,还用各种有趣简单的图片做辅助。更妙的是,看完整本书后会发现作者在本书的编排写作上也完全实践了这12个技巧——于是每个原理都让人记忆深刻。 我最近越来越笃定,知行不能合一只是因为知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就像真正明白了睡眠时大脑进行的记忆、清理和疗愈功能后,就能无痛早睡避免熬夜一样;当真正明白了大脑是如何工作记忆的,就能无痛改变学习方法。 不过读这本书也要小心,有可能会因为太有趣太丝滑太酣畅淋漓而停不下来哈😁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该怎样做,还说清了为什么,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需要怎样做?」以及「作为学习者,我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 知而后行,行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讲文本+演讲这一章时,我了解到阅读文字其实也是在「听」,而两个轨道的声音同时出现时,我们只能接收并理解其中一个。 最近我在学习趁早《时间管理100天》的课程,课程方式是音频+逐字文稿,我发现在我看文稿时,耳边的声音会被忽略,而如果认真听音频,文字就会看不下去。 所以我先听音频,听完后再把没有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文稿再重新学习并理解它。这样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手边书,我们可以常看常思考使用方法,并践行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大抄:那都说了,那都混乱 这数名字也不对呀,看每章后面小结即可; 所谓大脑的工作模式,这本不行,分开看几本靠谱的吧。 一👉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1. 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听和读是大脑同一个区域处理,不能兼顾,相互切换会降低效率。--》PPT讲义上少放字,如果有阅读材料,要给人留足够时间阅读。 2. 我们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3. 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电脑适合浅记,影响学习效果,纸笔适合深记,增强学习效果。因为在手写时,你会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有利于思考和记忆。 二👉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1. 大脑分开处理听觉和视觉,听觉和视觉整合后效果大于听觉和视觉的简单相加,人的记忆力(比起单独呈现)会有20%的提升。 2. PPT可以多放图片,相关图片可以辅助理解,不相关的图片可以吸引听众,图标需要另外解读 3. 小心爱登堡效应,无论PPT做的再好,学习过程都是一样的。 三👉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1. 海马体有位置细胞,会将空间布局嵌入记忆,可以作为线索,方便记忆提取 2. 可以做预测,预测一致可以释放注意力资源,不一致可以吸引注意力 3. PPT格式尽量一致(比不一致记忆效果高35%),重点可以标注出来,吸引注意力 四👉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1. 只有一次实战时,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2. 作为噪声的音乐能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成为信号的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古典音乐对提高记忆力和智商没有帮助--》纯音乐或者白噪声比较好;如果非要听歌曲,单曲循环比随机播放好;听钢琴曲不会让人反应更快 3. 一般来说,想掌握一项信息(形成语义记忆),需要3次接触--》因人而异,我以前要7,8次,现在达到平均水平 五👉我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在不同任务间切换。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1. 人们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但其中一个必须是习惯性、机械性的 2. 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3. 注意瞬脱:人在感受到危机时,会经历突如其来的记忆抹除 六👉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1. 先学会,然后刻意练习(技能内部),再交错练习(技能外部) 2. 只有在实战不可预测时才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时,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目的是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时,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3. 大脑训练游戏不会提升记忆力和智力,只会让你更擅长大脑训练游戏本身。 七👉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1. 大脑创建心理模型并用来预测,当不符合时,会产生错误警报 2.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 3. 表扬可以增强信心和动力,但不是反馈,不会触发错误警报,也不会引导人们更新心理模型,表扬不能促进学习 八👉回忆(效果:回忆>识别>回顾)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1. 记忆过程:1.编码:信息需要进入大脑2.存储:信息需要在大脑中存留3.调取:信息需要被从大脑中调出来 2. 提示回忆有助于建立联想网络,自由回忆则有助于加强联想--》用卡片进行回顾时,不要把答对的拿走 3. 在阅读时对文本内容进行“高亮”并不能帮助强化记忆,只能引起注意,方便你复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书看完就忘的原因,因为大脑没有主动思考过,且你并没有立马复习 4. 科技没有损害记忆力,只是改变了我们记忆的方式和内容。 九👉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 1. 先入为主:大脑会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将它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广告业的基础 2. 我们尚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有任何性别导致的差异,没有所谓的男性大脑或者女性大脑 3. 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来预测和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十👉可以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1. 故事为什么可以帮助记忆?»故事能模仿大脑天然的思考方式(因果联系)。»故事能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故事会让人释放催产素,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联系。 2. 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是在稳定(好运)和不稳定(厄运)之间来回摇摆。 3. 讲故事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是听众的感受 十一👉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或零压是有害的)。 1. 情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感受是对身体感觉的心理阐释 2. 压力是感受,不是情绪--》你可以改变你对压力的看法进而释放压力,高压下,皮质醇会杀死神经元,零压力,神经元会退化,适当的压力,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 3. 人我什么会出现大脑空白?记忆被抹除+压力--》深蹲有帮助 十二👉将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1. 只要过了24小时,人们就会忘掉自己学过的70%的东西 2. 分散练习,集中学习。--》如果演讲在一周后,每天练习一次,如果在一个月后,每周练习一次,如果在一年后,每月联系一次 3.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