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作蒲苇,心韧如丝》 《17个分身》属于不愿触碰的那一类书,怕多看一眼都是在往伤口上撒盐,怕多想一秒都是对邪恶的纵容。但是,如果坚持看完,或许更坚定了向罪恶说"不"的勇气,或许不至于辜负理查德.贝尔医生的好意,或许从遥远的地方传去对卡伦的声援,或许更坚定了像卡伦这样无助的受害者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所以,佩服自己,不但坚持看完了卡伦的过往及转变,又开始琢磨更多弱小的心障,观照自己久病不愈的软肋。 按常理,每一个看过本书的人,都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无能为力感,不管他们现在有多风光,不管他们自认有多幸福,也不管他们有多满足于现状……那些潜藏于内心的、从枝枝丫丫的过去悄无声息爬出来的隐痛,会时不时撕扯着已然麻醉的假笑。那些无法诉说的悲苦就算不在眉尖显露,却终究止不住从心尖划过。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经受过苦难的人都像卡伦这样不幸至此(人格混淆到失控),或像卡伦这样有幸至此(人格神奇归位),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静下心来鼓足勇气审视自己及周边残缺不全的人格,大声问自己是否到了改变的时候,到底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抛开极端案例,人人都有基于自我保护的人格裂变。这些分裂出的人格或许不像本书主人公卡伦的十几种人格那么复杂、隐蔽、悲情、不受控制,但是却可能穿梭于努力奋斗的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每一项行动、每一种表现、每一个瞬间……最关键的是,与卡伦不同,分裂出的人格并不总是为失忆困扰,但却常常为遗憾唏嘘,为改变苦恼,为每一处令自己不满的细节备受折磨……唯一令人安慰和宽解的是,这些备受煎熬的人格,也有像书中主人公的那些积极的人格一样,争先恐后跳出来为主人排忧解难增光添彩。至于Ta们是如何在灰暗的日子里窥见到那一线曙光,又是如何推开绝望的挤压崭露头角,好似无从考证,却又似乎与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爱和温暖有关。世道诡谲,既有寒铁玄冰无故加身,亦有春风暖流去疮抚痕。伤痛累累差点失去自我的卡伦都可以通过自我救赎和贝尔医生的耐心守护走出困境,清楚来龙去脉尚未行至崩溃边缘的人格不健全者更加没有理由自我否定自我厌弃自我放逐。说白了就是:人人都有病,个个都可治。 虽然现实的丑陋和残忍无处不在,弱小的心灵因此滋生了躲来闪去的人格。但是美好和希望亦无处不在,渴求呵护的心灵不可抗拒地发出向阳绽放的讯息,并以不容置疑的姿态与将就的人格展开格斗。 撇开卡伦所受的苦和委屈,真的是很不喜欢这么纠结多变的人格。其实,包括自己在内的周边几乎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上几代人传下来的摆脱不掉的劣根性。每一代人与上一辈人极其相似的丑陋是挣扎失败的遗留问题,每一代人与上一辈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则是成功挣脱束缚的战利品。而在反抗过程中,某些过时的人格成了突破的牺牲品。Ta们在妥协期承担起苟活下去的心理支撑,在反抗期强打精神配合最强有力的人格向过去告别,在成长期又不得不面对自我厌弃的绝望以至无路可走…… 很多人认为就算卡伦、贝尔医生的存在是真实的,可是有关人格分裂和整合却太过不可思议。可是仔细想来,难道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阖眼离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举动每一种心境还不够多变不够丰富吗?难道每一次犹疑每一次奋起每一次绝望还不够复杂不够折腾吗?即便大部分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随时在更新完善人格,不成熟的人格还是悄然隐埋于挫折遍布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存为难以辨识的复合型人格,在为人处事中一次又一次令人出乎意料地瞠目。 所以,看过了本书,遇到不喜欢的人时,想想贝尔医生的耐心,想想卡伦反复无常的根由: Ta自私,因其曾经被忽略漠视。 Ta贪婪,因其曾经窘迫无着落。 Ta迟钝,因其曾经孤立无援助。 Ta敏感,因其曾经无端受责罚。 Ta胆小,因其不曾享有过平等。 Ta怯懦,因其从未见证过公正。 Ta狭隘,因其长期混迹于偏执。 Ta冲动,因其一直与鲁莽为伍…… 不说别人了,还是扒一扒自己的皮吧: 因为曾经心灰意冷,间歇性退缩不前。 为了逃避伤心失望,不断临阵脱逃。 不想违背原则底线,常常口是心非。 拼命掩饰无能为力,只好没心没肺…… 然后不可救要陷入不甘和幻想中,然后渐渐分不清哪一个是真我。哪一个已久病成殇,哪一个已不可救药,哪一个正近癫狂,哪一个频生反骨,哪一个缴械待宰,哪一个莫名其妙,哪一个深思熟虑…… 卡伦有贝尔医生助她梦中寻求真相,我是每晚带着他俩的交流入梦,于第二天晚上趁记忆依稀残存猜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一对应那些"我"分别属于哪段时期哪种心境哪些关系? 所以,所有的"我"都是"我",只不过有的是无奈的我,有的是将就的我,有的是抽疯的我,有的是狡黠的我,有的是懈怠的我,有的是真诚的我,有的是开挂的我…… 不管遇到了哪一个"我",不管我对那些"我"是否处置得当,我都要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好心人,曾经的玩伴、永远的同学、用心良苦的老师、友好相待的同事以及不离不弃相儒以沫的爱侣……正是这些好心人,不但包容了那些不堪的"我",还无私助我度过萎靡期,不断告别恶我、滥我、俗我,渐渐成长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韧劲有活性有主心骨有抵抗力的越来越齐全的"我"。 在此特地以诵读指导老师推荐的一首散文诗《小草的心》来表达所有受过伤害渴求再生的一颗小草的心声,愿Ta挺过碾压,愿Ta心向暖阳,愿Ta不再畏惧,愿Ta重绽美好…… 在所有的生命中间, 我是再平常不过了。 谁也无法计算出我受过的磨难和委屈 但我却不想因此而赢得怜悯。 虽然在漫长的夜里, 我的四肢挂满了泪滴, 但生命的繁衍, 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终止。 生命的天平是公正的, 从出生到死亡, 谁都属于这个规律。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有什么值得叹息。 如果在你的心里只有自己,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宽恕过去的一切, 一切对我的不公,一切对我的蹂躏。 不是我的,我从不奢求。 属于我的,我也绝不放弃。 与世无争不是埋没自己, 谁也不能夺取我生存的权利!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 我活得并不鲜艳。 但既然活着, 就得有自己的颜色。 我不爱打扮自己, 我却打扮大地。 每颗心都有自己的太阳, 每颗太阳都有照耀的领域。 只要我还活着, 我那双纤弱的双臂, 还能在晨风中扬起, 我就会有绿色的歌唱。 在向阳的山坡, 在清冽的泉边, 我就会促放出我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久久都很压抑…… 卡伦从小遭受了父亲和祖父极残忍恶劣的虐待,而母亲却装作不知情,非但没有给予保护和温暖,反而整日咒骂责难。年幼的卡伦对外界的伤害无能无力,为了应对痛苦并生存下来,不得不转向内心世界,分化出了17个独立而不同的人格来应付不同的环境,承受不同的痛苦。后来遇到贝尔医生,经过18年的艰难治疗,才终于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第一次了解多重人格障碍,无法想象卡伦的遭遇,也无法想象她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扭曲才能完全泯灭人性。同时也极为震撼,生命的构造和设计、人的意识世界竟是如此的精妙丰富和强悍。 另外一方面,也再次深深感受心理治疗的根本不是告诉患者怎么去做,如何去改变,而是不带要求和判断的去做一个生命的陪伴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开启内心并自我觉察,每个人的内心是有足够能力找到自己的最优解的。
作为心理从业者的同行,泛泛的话不再赘述。 讨论卡伦受了多少虐待和她的家庭有多变态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增加自己的无力感,无助于解决她的伤痛。反而只有接纳与信任和无条件的支持,才能互相支持着走完这18年艰苦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简述下本书的值得注意的品质: 1.坚韧不放弃,是人最宝贵的品质 医生第一次接手并判断出卡伦的DID症状,治疗了18年从未放弃。从书中的描述来看,的确如最后的作者陈述一样,删减了很多内容,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书也写了整整6年时间写完,而且完全获得了当事人的同意与协助。 可以看出协作整理文章的人是“爸爸”霍尔顿和“妈妈”凯瑟琳,还有记事很快的朱利安一起完成的,当然现在他们已经合而为一。 在治疗期间,我想医生一定也想过放弃,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形成了我们能看到的,非常优秀的手记 2.医师执业专业度满分 就这一点最特别——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医患关系。医生必须要保持专业——病人来找你的确是诉苦的,但是你不能当做一个一般的倾听者,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找到对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找到ta的弦外之音,并且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与反馈。 整个过程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天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也并非像他描述的如此容易,这与他从业多年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毕竟贝尔医生已经有10年的执业经历������完全可以处理好来访者突然情绪的应对以及思索 3.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相信有不少家长都觉得自己说过了,就完全没有自己的事儿了,其实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言传的太多了,没有身教,孩子就会陷入混乱,而且觉得你很虚伪;如果你身教的太多而不言传,孩子可能只会学习你的行为,并不理解有什么意义。这两种情况明显都不是家长想要达成的目的。 其实只有像贝尔医生这样正直的人,才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来访者进入正常的生存轨道,通过每周的不断联系来强化这些新学到的内容——其实来访者就是咨询师的一个分身,通过来访者完全能够看得出,这个咨询师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 读完本书的感悟与值得注意的细节: 看本书过程中,鲜有以医生视角描写全部治疗手法与过程的书籍。医生也是人,不是某种工具或解决方案,而是另一段寻找自我的开始;同理,认真的对待病患而不是应付差事,才让贝尔医生有了今天的成就。 1.关于医生自身的性格特质 贝尔医生的确是模范人物,在处理卡伦的事情上。但他做了很多国内执业要求禁止的事——尤其是留私人电话,这等于是给了患者骚扰你的最简单方式。 这在执业规则中是绝对禁止的行为。而且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甚至是下班后听录音,与妻子分居的时候亦是如此——现实中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卡尔占据了太多医生的个人时间才导致婚姻破裂,文中并未具体描述,但这件事对于医生来说一定是有影响的。 不谈个人情况,单说医德,贝尔医生真的很优秀,而且可以说关怀过头了——这在心理咨询领域可以说是大忌,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牺牲与坚持,卡伦也无法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有利有弊,望看官们注意。 2.埋藏深处造成卡轮冲突的原因 文中有个描述不太多的的细节,就是宗教信仰的冲突。 除了奶奶的包容和妈妈的视而不见之外,造成他祖父和父亲这样对待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信仰撒旦,认为人是有罪的,而不是信仰天主教——这是几乎相反的宗教信仰冲突,尤其是这种行为还有很多当地有地位的人物参与。 再加上卡伦是个小孩子,自身力量本来就很软弱无力,完全没有办法反抗大人们对他的种种兽行,尤其是这些行为还加上宗教的语言去束缚对方的行为,并且极尽羞辱与斥责的能事——就更容易让年纪小的孩子感觉精神错乱,无助,痛苦,产生死亡的念头。 一般正常人在这样的影响下都无法保持人格稳定,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卡伦会用这样困难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令人痛苦和绝望的感受。 3.推荐同类型的书,看本书之前建议先看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这两本。 文中介绍了多重人格的成因,是不断反复的被性虐待以及侵犯,而且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帮手,以及站在自己身边的人,才会形成这种特殊的自我防御机制——即使她身边有这样的人,比如奶奶,这个人的能量仍然势单力薄,完全无法跟这样的邪恶力量进行搏斗——但至少在她心里种下了种子,让她在日后能够进行就医行为,实属难得。当然他们也会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自愿运用保护机制来产生新的人格。这个卡伦的案例实属罕见,毕竟他自己愿意配合,之前也得到奶奶的过支持,而且有一个内部帮手帮助他完成人格的融合——即使这样完全融合仍然用了18年的时间,这时间跨度真的可以算个人史诗了。 毕竟在许许多多的案例里,有很多人已经撑不住,没有等到好医生的那一天就选择了死亡,真是一件十分惋惜的事。还好,卡伦等到了这一天。 当然,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多重人格的案例与自闭症儿童有十分相似的地方,ta们不主动选择成这个样子,而且灵性与感知能力都优于常人,只是他们可能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一双信任的眼睛,去帮助ta们发展这样的能力。而且一般这样的人求生欲非常强(否则他们也称不到看医生的时候),这种天性如果运用的好,ta们完全有能力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社会人——当然也需要医生与他个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共同完成。 不知道是不是女生情绪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到侵犯,在24个比利中,受害者也是女性。而且在受害者没有什么精神支柱的时候,DID反复发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刚刚做完融合,后面又出会出现新的人格。 不得不说在这个卡伦的案例中,双方都十分幸运——而且最重要的是,医生没有强制要求卡伦做任何事情,都是慢慢去引导卡伦自己做出决定,这也为她今后自己处理个人的事情打好了非常棒的基础。 十分感谢贝尔医生与卡伦合作的倾情付出,我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学习整个治疗过程。也更明白一个受到如此严重创伤的妈妈,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的这一事实——这一点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相信这本书也帮到了不少家长预防儿童虐待事件,谢谢
2019.7.13 20:11读完,如果一开始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去读,读到后面是震惊和感动交织的心情。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小时候受的精神与身体的虐待真的可以造就多重人格这件事,父母和祖父怎么可以连畜生不如,给小女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好在卡伦遇到像作者这样负责又严谨的心理医生,一再感叹人脑是多么精密的机构,分裂出的17种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个性名字和擅长的东西。对卡伦来说,贝尔医生可能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致敬作者贝尔医生,他拯救了可怜的卡伦。愿世间的儿童不再会面对暴力。
这本书真的给我许多的感动,让我们更加注重儿童的成长心理,很多人都很难想象婴儿时期怎么会发生人格分裂,儿童时期的时长大就不记得了,有没有可能不是不记得 ,而是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对长大的自己会有很大的我们所不知道的影响? 卡伦17个分身的自我救赎和贝尔医生耐心辅助。这真的是个很难想象的过程。真的很希望这本书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杜撰的。卡伦真的很幸运也很不幸,从小就生活在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她真的很善良,三观很正,没有因为亲人的虐待而性格扭曲,这也真的感谢她的内在人格们的努力,各司其职的结果。贝尔医生真的是个很好的医生,很有耐心,也很有责任心,即便中途因为患者婚姻破裂和无法支付诊费,他也没有放弃卡伦,真的很难想象如果贝尔医生用这些而放弃卡伦,卡伦会变成什么样,很难想象也不敢相象。所以卡伦是幸运的,真的很难得遇到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写下来卡伦前半生的不幸与后半生和贝尔医生的共同成长,十七个分身的守护,让我看到,人真的是很复杂很强大系统,潜意识的转换和内在人格的变化,需要即存在。文中各自数据所承载着的力量和变化,看卡伦从小玩到大所遭遇的不幸,有些人想要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生是多么艰难。贝尔医生是伟大的,卡伦是善良坚强的。
一本打开来却舍不得放下的书 一开始冲着心理学目的研究去看,看着看着却背离了原来研究的目的,被自我救赎而感动。最后医生和卡伦拥抱的那下,让我想到了夏天喜欢的冰镇盐汽水,那种咸咸的略带甜蜜的味觉。 卡伦的原生家庭和儿时经历是不幸和痛苦的,但是她的自我救赎力量却在一次次刺激中重生慢慢变大。不是所有人都像她那么幸运,最终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似迷迷糊糊做了一场梦,杂乱无章却很真实 读来如梦魇一般让人很难挣脱出来,明知现实世界何如,却还是想这样继续下去,这大概就是吸引力 本书分了三部分,让人气愤填膺的第一部分,逐渐浮出真相到确定病情的第二部分,再到实施治疗过程及结果的第三部分,把卡伦分离性人格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很详细地呈现给我们这些读者,很值得研读的一个案例。融合多重人格慢慢策划和观察的种种,一览无余。单向、双向、多向,一步一步将表现出分离人格的克莱尔、桑迪、迈尔斯、西德尼、爱丽丝、霍尔顿等17种人格最后融合,治愈了卡伦,当然贝尔医生也不是草草打发了来访者,完成后还继续追踪观察,进行着后期的一些工作,吸引力很强,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是两口气读完的,昨晚读到一般太沉重放下了,好在确诊后进行人格融合时起起伏伏却有惊无险
如若在世界上存在与你一样的单项人,你所经历的正是她或他遭受的,只是不在一个纬度。 17个分身,很不可思议。文字所述,以治疗师和案主的整个治疗过程为线,净显真实。卡伦的分身是帮助她面临她不能的事情,不同的分身都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有的分身诞生之初就是为减轻她的痛苦,有的分身则扮演着卡伦想要的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卡伦的原生家庭承载了她很多痛苦,被最亲近的人性侵,她的父亲和祖父是一样的角色,残暴,好色甚至作出仪式狂教徒之态,要将卡伦永远置身于黑暗中。她的祖母很懦弱,不敢对她的祖父说什么,只是给她一个盒子,让她把不好的事情收集起来,那是一个秘密。 如果卡伦没有多重人格,所有的经历都由一个人格承受,我想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一个人永远身处黑暗之中,没有光与热,是早已支撑不住的。多重人格的出现,护了她,虽然遗失时间,生命不是完整,终是让她活了下去。 后来与贝尔医生的诊疗过程,有艰难,有感动。人格融合,是她要开始新的人生之旅的第一步。她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开启新的人生。 虽然精神治疗师和案主的诊疗关系总是不平等的,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平等,尊重等,让人挺感动的。
第一次看完一本书有想哭和怅然若失的感觉。仿佛我也参与了贝尔医生和卡伦的整个治疗过程一样,中间我曾怀疑这是不是虚构的,因为所有的故事经历都太具有戏剧性。看到最后,我才敢完全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我有一个比我小三岁的很好的朋友,她被大家称为天才,高考考了全省第二,保送清北。然而,我们相识是因为我是她唯一一个信任的人,那时,我上高一,她上初一。她说,因为我们没有竞争关系,而且,我对她很真诚,所以,她什么都愿意跟我讲。她说,她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让她敢说心里话的同龄朋友,她不信任任何人,包括家人。她小的时候经常去她们院子里的一棵树讲话,就像真正的树洞一样,她会告诉那棵树所有的秘密,并且抚摸那棵树。后来,她在她的心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朋友,她经常去跟她心里的那个朋友说话,那个朋友对她就是完全真实的。当时我只是笑她,这不可能,她说我不会懂。现在我明白了,她很可能也构成了一个自己的心灵之屋,和一个可以无条件理解自己、关怀自己的人格做朋友。
最初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点人格分裂才打开这本书的 因为性格有很多面 实在分不清哪个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彻底了解过后觉得想远了性格跟人格是有区别的 将性格从本体拎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才是人格 我这顶多算性格分裂
这是一本关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的故事,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改编。书里一共分了三个部分,事情的发生,人格分裂,最后的融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特别是第一部分看得超扎心,后面越看越深入,很有吸引力。本书贝尔医生对于卡伦的治疗非常具体,比我看过的【二十四重人格】具体得多。尽管贝尔医生自己也没有很大的信心治疗,但是他不断的去学习,给予卡伦源源不断的支持是卡伦活下去的勇气,大爱贝尔医生,卡伦也超级坚强的,还好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满意[爱心]
《17个分身》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深的恶意和最真的善意。是怎样痛苦的经历才会让一个人分割出17个自我,是怎样的冷漠才会让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却没有人保护。让我认识到心理医生这份伟大而艰巨的职业,是怎样的价值和忍耐。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后就要不断成长,学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内在呼唤。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内在的觉醒,也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人可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独自一个人度过一生。只要与他人发生关系,就会存在相互的影响,这影响作用力有好的一面,比如爱和保护,学习和支持,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欺骗和伤害,背叛和虐待。怎样对待这作用力,全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也让我们走出了自己的人格路线。确实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有时候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始终拥有选择怎么应对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拥有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 在《17个分身》中,我震撼于外界给人格带来的影响之深远,震撼于每个分身之间相互独立又共生的关系,同时也被心理医生那种专注、共情、慈悲和理解所感动。曾经自己也有一段非常阴郁的时光,那个时候很绝望,感觉自己被困在井底,无法自救,别人也发现不了自己,理解不了自己,那个时候真的很绝望。 后来有一天,我感受到了我的妈妈对我的关心,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给了我改变的力量。在我慢慢恢复的过程之中,我开始想要成为给他人这样能力的人,所以那个时候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也志向去做一位心理咨询师。通过慢慢地去读心理学书籍,去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我发现我还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而通过阅读《17个分身》这本书,我再次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这份工作的伟大之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治疗持续了十几年之久,把一个有17个分身的严重人格分裂者融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医生和他的妻子离婚了,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了朋友的关系,医生和病人在这个过程之中都获得了自身的成长,这份经历对于这个医生和这个病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这让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并不仅仅要有一腔热血,同时还要会忍耐,心理咨询师要有的慈悲和理解,共情和耐心更是超于常人的,而通过与病人之间的共同成长所获得的那种满足感,也是一般工作所无法带来的。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治疗师,他们是在治疗对人类伤害最大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切的存在。现在的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很少有人不焦虑的。心里的伤痕可能会被慢慢抚平,却永远不会消失。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快乐和幸福,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学认识自己的原因。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慎读此书。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打开此书,卡伦的遭遇使我内心感到愤怒。听说过虐待儿童的,没想到会是自己的至亲,手段竟如此的丧心病狂,禽兽不如。幸好遇到贝尔医生,在他的帮助下,慢慢找回“自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家人的陪伴才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如果没有做好担当家庭重任的心里准备,请不要伤害,不要让卡伦的悲惨人生重演。
事实上,《17个分身》也是一则爱的故事。我这一生受了这么多、这么严重的伤害,我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也没有爱人的能力。身为女人和母亲,这一点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无论真实也好,幻想也罢,贝尔医生耐心、宽容、无条件的关怀让我有了被接受的感觉,还有,被爱的感觉。 借由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请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着你们的孩子,还有你们每天接触到的人。请注意孩子是否有些疏离,感觉心不在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鼓起勇气问个清楚,要求他们回答。当孩子们受到伤害——就像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再也不会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孩子会转向他们所知唯一安全的地方——自己的内心世界。身为经常遭受恐惧胁迫的孩子,我常常顺应他们的需求,不知不觉保护了虐待我的人。为了生存,我只好表现顺从。希望我的遭遇——知道自己受虐却求助无门——再也不会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我祈祷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像我一样,受恐惧威胁而隐瞒真相。
霍尔顿:常识 凯瑟琳:组织条理 桑迪:不正常家庭的完美女儿 迈尔斯:力量与愤怒 卡尔:承受痛苦 克莱尔:温柔 西娅:医学知识 西德尼:幽默感 爱丽丝:迅速掩护 卡伦1:正常小孩 卡伦2:正常成人,享受乐趣 卡伦3:承受沮丧 詹森:艺术鉴赏力 安:宗教信仰 朱莉安:写作能力 卡伦博:婴儿 朱莉:承受病痛 卡伦的十七个分身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面对特定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只是卡伦的分身只负责一部分情景,分身之间相互独立,不影响。很神奇一天之内居然有六到十个分身出现,是不是也可以说每个人每天至少会面对有六到十个不一样的场景,从而呈现不一样的自己? 很难相信有人三十多年一直都在承受痛苦,而且这些痛苦都是极端的,卡伦应是极具求生欲望,从而衍生各种分身来应付各种场合,她逃避,想轻生,却不绝望,绝望只是某个分身的想法,还有更多分身在支持卡伦活下去,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生作蒲苇,心韧如丝》 《17个分身》属于不愿触碰的那一类书,怕多看一眼都是在往伤口上撒盐,怕多想一秒都是对邪恶的纵容。但是,如果坚持看完,或许更坚定了向罪恶说"不"的勇气,或许不至于辜负理查德.贝尔医生的好意,或许从遥远的地方传去对卡伦的声援,或许更坚定了像卡伦这样无助的受害者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所以,佩服自己,不但坚持看完了卡伦的过往及转变,又开始琢磨更多弱小的心障,观照自己久病不愈的软肋。 按常理,每一个看过本书的人,都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无能为力感,不管他们现在有多风光,不管他们自认有多幸福,也不管他们有多满足于现状……那些潜藏于内心的、从枝枝丫丫的过去悄无声息爬出来的隐痛,会时不时撕扯着已然麻醉的假笑。那些无法诉说的悲苦就算不在眉尖显露,却终究止不住从心尖划过。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经受过苦难的人都像卡伦这样不幸至此(人格混淆到失控),或像卡伦这样有幸至此(人格神奇归位),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静下心来鼓足勇气审视自己及周边残缺不全的人格,大声问自己是否到了改变的时候,到底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抛开极端案例,人人都有基于自我保护的人格裂变。这些分裂出的人格或许不像本书主人公卡伦的十几种人格那么复杂、隐蔽、悲情、不受控制,但是却可能穿梭于努力奋斗的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每一项行动、每一种表现、每一个瞬间……最关键的是,与卡伦不同,分裂出的人格并不总是为失忆困扰,但却常常为遗憾唏嘘,为改变苦恼,为每一处令自己不满的细节备受折磨……唯一令人安慰和宽解的是,这些备受煎熬的人格,也有像书中主人公的那些积极的人格一样,争先恐后跳出来为主人排忧解难增光添彩。至于Ta们是如何在灰暗的日子里窥见到那一线曙光,又是如何推开绝望的挤压崭露头角,好似无从考证,却又似乎与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爱和温暖有关。世道诡谲,既有寒铁玄冰无故加身,亦有春风暖流去疮抚痕。伤痛累累差点失去自我的卡伦都可以通过自我救赎和贝尔医生的耐心守护走出困境,清楚来龙去脉尚未行至崩溃边缘的人格不健全者更加没有理由自我否定自我厌弃自我放逐。说白了就是:人人都有病,个个都可治。 虽然现实的丑陋和残忍无处不在,弱小的心灵因此滋生了躲来闪去的人格。但是美好和希望亦无处不在,渴求呵护的心灵不可抗拒地发出向阳绽放的讯息,并以不容置疑的姿态与将就的人格展开格斗。 撇开卡伦所受的苦和委屈,真的是很不喜欢这么纠结多变的人格。其实,包括自己在内的周边几乎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上几代人传下来的摆脱不掉的劣根性。每一代人与上一辈人极其相似的丑陋是挣扎失败的遗留问题,每一代人与上一辈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则是成功挣脱束缚的战利品。而在反抗过程中,某些过时的人格成了突破的牺牲品。Ta们在妥协期承担起苟活下去的心理支撑,在反抗期强打精神配合最强有力的人格向过去告别,在成长期又不得不面对自我厌弃的绝望以至无路可走…… 很多人认为就算卡伦、贝尔医生的存在是真实的,可是有关人格分裂和整合却太过不可思议。可是仔细想来,难道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阖眼离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举动每一种心境还不够多变不够丰富吗?难道每一次犹疑每一次奋起每一次绝望还不够复杂不够折腾吗?即便大部分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随时在更新完善人格,不成熟的人格还是悄然隐埋于挫折遍布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存为难以辨识的复合型人格,在为人处事中一次又一次令人出乎意料地瞠目。 所以,看过了本书,遇到不喜欢的人时,想想贝尔医生的耐心,想想卡伦反复无常的根由: Ta自私,因其曾经被忽略漠视。 Ta贪婪,因其曾经窘迫无着落。 Ta迟钝,因其曾经孤立无援助。 Ta敏感,因其曾经无端受责罚。 Ta胆小,因其不曾享有过平等。 Ta怯懦,因其从未见证过公正。 Ta狭隘,因其长期混迹于偏执。 Ta冲动,因其一直与鲁莽为伍…… 不说别人了,还是扒一扒自己的皮吧: 因为曾经心灰意冷,间歇性退缩不前。 为了逃避伤心失望,不断临阵脱逃。 不想违背原则底线,常常口是心非。 拼命掩饰无能为力,只好没心没肺…… 然后不可救要陷入不甘和幻想中,然后渐渐分不清哪一个是真我。哪一个已久病成殇,哪一个已不可救药,哪一个正近癫狂,哪一个频生反骨,哪一个缴械待宰,哪一个莫名其妙,哪一个深思熟虑…… 卡伦有贝尔医生助她梦中寻求真相,我是每晚带着他俩的交流入梦,于第二天晚上趁记忆依稀残存猜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一对应那些"我"分别属于哪段时期哪种心境哪些关系? 所以,所有的"我"都是"我",只不过有的是无奈的我,有的是将就的我,有的是抽疯的我,有的是狡黠的我,有的是懈怠的我,有的是真诚的我,有的是开挂的我…… 不管遇到了哪一个"我",不管我对那些"我"是否处置得当,我都要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好心人,曾经的玩伴、永远的同学、用心良苦的老师、友好相待的同事以及不离不弃相儒以沫的爱侣……正是这些好心人,不但包容了那些不堪的"我",还无私助我度过萎靡期,不断告别恶我、滥我、俗我,渐渐成长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韧劲有活性有主心骨有抵抗力的越来越齐全的"我"。 在此特地以诵读指导老师推荐的一首散文诗《小草的心》来表达所有受过伤害渴求再生的一颗小草的心声,愿Ta挺过碾压,愿Ta心向暖阳,愿Ta不再畏惧,愿Ta重绽美好…… 在所有的生命中间, 我是再平常不过了。 谁也无法计算出我受过的磨难和委屈 但我却不想因此而赢得怜悯。 虽然在漫长的夜里, 我的四肢挂满了泪滴, 但生命的繁衍, 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终止。 生命的天平是公正的, 从出生到死亡, 谁都属于这个规律。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有什么值得叹息。 如果在你的心里只有自己,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宽恕过去的一切, 一切对我的不公,一切对我的蹂躏。 不是我的,我从不奢求。 属于我的,我也绝不放弃。 与世无争不是埋没自己, 谁也不能夺取我生存的权利!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 我活得并不鲜艳。 但既然活着, 就得有自己的颜色。 我不爱打扮自己, 我却打扮大地。 每颗心都有自己的太阳, 每颗太阳都有照耀的领域。 只要我还活着, 我那双纤弱的双臂, 还能在晨风中扬起, 我就会有绿色的歌唱。 在向阳的山坡, 在清冽的泉边, 我就会促放出我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久久都很压抑…… 卡伦从小遭受了父亲和祖父极残忍恶劣的虐待,而母亲却装作不知情,非但没有给予保护和温暖,反而整日咒骂责难。年幼的卡伦对外界的伤害无能无力,为了应对痛苦并生存下来,不得不转向内心世界,分化出了17个独立而不同的人格来应付不同的环境,承受不同的痛苦。后来遇到贝尔医生,经过18年的艰难治疗,才终于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第一次了解多重人格障碍,无法想象卡伦的遭遇,也无法想象她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扭曲才能完全泯灭人性。同时也极为震撼,生命的构造和设计、人的意识世界竟是如此的精妙丰富和强悍。 另外一方面,也再次深深感受心理治疗的根本不是告诉患者怎么去做,如何去改变,而是不带要求和判断的去做一个生命的陪伴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开启内心并自我觉察,每个人的内心是有足够能力找到自己的最优解的。
作为心理从业者的同行,泛泛的话不再赘述。 讨论卡伦受了多少虐待和她的家庭有多变态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增加自己的无力感,无助于解决她的伤痛。反而只有接纳与信任和无条件的支持,才能互相支持着走完这18年艰苦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简述下本书的值得注意的品质: 1.坚韧不放弃,是人最宝贵的品质 医生第一次接手并判断出卡伦的DID症状,治疗了18年从未放弃。从书中的描述来看,的确如最后的作者陈述一样,删减了很多内容,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书也写了整整6年时间写完,而且完全获得了当事人的同意与协助。 可以看出协作整理文章的人是“爸爸”霍尔顿和“妈妈”凯瑟琳,还有记事很快的朱利安一起完成的,当然现在他们已经合而为一。 在治疗期间,我想医生一定也想过放弃,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形成了我们能看到的,非常优秀的手记 2.医师执业专业度满分 就这一点最特别——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医患关系。医生必须要保持专业——病人来找你的确是诉苦的,但是你不能当做一个一般的倾听者,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找到对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找到ta的弦外之音,并且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与反馈。 整个过程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天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也并非像他描述的如此容易,这与他从业多年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毕竟贝尔医生已经有10年的执业经历������完全可以处理好来访者突然情绪的应对以及思索 3.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相信有不少家长都觉得自己说过了,就完全没有自己的事儿了,其实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言传的太多了,没有身教,孩子就会陷入混乱,而且觉得你很虚伪;如果你身教的太多而不言传,孩子可能只会学习你的行为,并不理解有什么意义。这两种情况明显都不是家长想要达成的目的。 其实只有像贝尔医生这样正直的人,才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来访者进入正常的生存轨道,通过每周的不断联系来强化这些新学到的内容——其实来访者就是咨询师的一个分身,通过来访者完全能够看得出,这个咨询师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 读完本书的感悟与值得注意的细节: 看本书过程中,鲜有以医生视角描写全部治疗手法与过程的书籍。医生也是人,不是某种工具或解决方案,而是另一段寻找自我的开始;同理,认真的对待病患而不是应付差事,才让贝尔医生有了今天的成就。 1.关于医生自身的性格特质 贝尔医生的确是模范人物,在处理卡伦的事情上。但他做了很多国内执业要求禁止的事——尤其是留私人电话,这等于是给了患者骚扰你的最简单方式。 这在执业规则中是绝对禁止的行为。而且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甚至是下班后听录音,与妻子分居的时候亦是如此——现实中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卡尔占据了太多医生的个人时间才导致婚姻破裂,文中并未具体描述,但这件事对于医生来说一定是有影响的。 不谈个人情况,单说医德,贝尔医生真的很优秀,而且可以说关怀过头了——这在心理咨询领域可以说是大忌,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牺牲与坚持,卡伦也无法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有利有弊,望看官们注意。 2.埋藏深处造成卡轮冲突的原因 文中有个描述不太多的的细节,就是宗教信仰的冲突。 除了奶奶的包容和妈妈的视而不见之外,造成他祖父和父亲这样对待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信仰撒旦,认为人是有罪的,而不是信仰天主教——这是几乎相反的宗教信仰冲突,尤其是这种行为还有很多当地有地位的人物参与。 再加上卡伦是个小孩子,自身力量本来就很软弱无力,完全没有办法反抗大人们对他的种种兽行,尤其是这些行为还加上宗教的语言去束缚对方的行为,并且极尽羞辱与斥责的能事——就更容易让年纪小的孩子感觉精神错乱,无助,痛苦,产生死亡的念头。 一般正常人在这样的影响下都无法保持人格稳定,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卡伦会用这样困难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令人痛苦和绝望的感受。 3.推荐同类型的书,看本书之前建议先看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这两本。 文中介绍了多重人格的成因,是不断反复的被性虐待以及侵犯,而且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帮手,以及站在自己身边的人,才会形成这种特殊的自我防御机制——即使她身边有这样的人,比如奶奶,这个人的能量仍然势单力薄,完全无法跟这样的邪恶力量进行搏斗——但至少在她心里种下了种子,让她在日后能够进行就医行为,实属难得。当然他们也会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自愿运用保护机制来产生新的人格。这个卡伦的案例实属罕见,毕竟他自己愿意配合,之前也得到奶奶的过支持,而且有一个内部帮手帮助他完成人格的融合——即使这样完全融合仍然用了18年的时间,这时间跨度真的可以算个人史诗了。 毕竟在许许多多的案例里,有很多人已经撑不住,没有等到好医生的那一天就选择了死亡,真是一件十分惋惜的事。还好,卡伦等到了这一天。 当然,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多重人格的案例与自闭症儿童有十分相似的地方,ta们不主动选择成这个样子,而且灵性与感知能力都优于常人,只是他们可能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一双信任的眼睛,去帮助ta们发展这样的能力。而且一般这样的人求生欲非常强(否则他们也称不到看医生的时候),这种天性如果运用的好,ta们完全有能力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社会人——当然也需要医生与他个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共同完成。 不知道是不是女生情绪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到侵犯,在24个比利中,受害者也是女性。而且在受害者没有什么精神支柱的时候,DID反复发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刚刚做完融合,后面又出会出现新的人格。 不得不说在这个卡伦的案例中,双方都十分幸运——而且最重要的是,医生没有强制要求卡伦做任何事情,都是慢慢去引导卡伦自己做出决定,这也为她今后自己处理个人的事情打好了非常棒的基础。 十分感谢贝尔医生与卡伦合作的倾情付出,我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学习整个治疗过程。也更明白一个受到如此严重创伤的妈妈,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的这一事实——这一点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相信这本书也帮到了不少家长预防儿童虐待事件,谢谢
2019.7.13 20:11读完,如果一开始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去读,读到后面是震惊和感动交织的心情。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小时候受的精神与身体的虐待真的可以造就多重人格这件事,父母和祖父怎么可以连畜生不如,给小女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好在卡伦遇到像作者这样负责又严谨的心理医生,一再感叹人脑是多么精密的机构,分裂出的17种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个性名字和擅长的东西。对卡伦来说,贝尔医生可能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致敬作者贝尔医生,他拯救了可怜的卡伦。愿世间的儿童不再会面对暴力。
这本书真的给我许多的感动,让我们更加注重儿童的成长心理,很多人都很难想象婴儿时期怎么会发生人格分裂,儿童时期的时长大就不记得了,有没有可能不是不记得 ,而是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对长大的自己会有很大的我们所不知道的影响? 卡伦17个分身的自我救赎和贝尔医生耐心辅助。这真的是个很难想象的过程。真的很希望这本书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杜撰的。卡伦真的很幸运也很不幸,从小就生活在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她真的很善良,三观很正,没有因为亲人的虐待而性格扭曲,这也真的感谢她的内在人格们的努力,各司其职的结果。贝尔医生真的是个很好的医生,很有耐心,也很有责任心,即便中途因为患者婚姻破裂和无法支付诊费,他也没有放弃卡伦,真的很难想象如果贝尔医生用这些而放弃卡伦,卡伦会变成什么样,很难想象也不敢相象。所以卡伦是幸运的,真的很难得遇到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写下来卡伦前半生的不幸与后半生和贝尔医生的共同成长,十七个分身的守护,让我看到,人真的是很复杂很强大系统,潜意识的转换和内在人格的变化,需要即存在。文中各自数据所承载着的力量和变化,看卡伦从小玩到大所遭遇的不幸,有些人想要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生是多么艰难。贝尔医生是伟大的,卡伦是善良坚强的。
一本打开来却舍不得放下的书 一开始冲着心理学目的研究去看,看着看着却背离了原来研究的目的,被自我救赎而感动。最后医生和卡伦拥抱的那下,让我想到了夏天喜欢的冰镇盐汽水,那种咸咸的略带甜蜜的味觉。 卡伦的原生家庭和儿时经历是不幸和痛苦的,但是她的自我救赎力量却在一次次刺激中重生慢慢变大。不是所有人都像她那么幸运,最终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似迷迷糊糊做了一场梦,杂乱无章却很真实 读来如梦魇一般让人很难挣脱出来,明知现实世界何如,却还是想这样继续下去,这大概就是吸引力 本书分了三部分,让人气愤填膺的第一部分,逐渐浮出真相到确定病情的第二部分,再到实施治疗过程及结果的第三部分,把卡伦分离性人格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很详细地呈现给我们这些读者,很值得研读的一个案例。融合多重人格慢慢策划和观察的种种,一览无余。单向、双向、多向,一步一步将表现出分离人格的克莱尔、桑迪、迈尔斯、西德尼、爱丽丝、霍尔顿等17种人格最后融合,治愈了卡伦,当然贝尔医生也不是草草打发了来访者,完成后还继续追踪观察,进行着后期的一些工作,吸引力很强,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是两口气读完的,昨晚读到一般太沉重放下了,好在确诊后进行人格融合时起起伏伏却有惊无险
如若在世界上存在与你一样的单项人,你所经历的正是她或他遭受的,只是不在一个纬度。 17个分身,很不可思议。文字所述,以治疗师和案主的整个治疗过程为线,净显真实。卡伦的分身是帮助她面临她不能的事情,不同的分身都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有的分身诞生之初就是为减轻她的痛苦,有的分身则扮演着卡伦想要的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卡伦的原生家庭承载了她很多痛苦,被最亲近的人性侵,她的父亲和祖父是一样的角色,残暴,好色甚至作出仪式狂教徒之态,要将卡伦永远置身于黑暗中。她的祖母很懦弱,不敢对她的祖父说什么,只是给她一个盒子,让她把不好的事情收集起来,那是一个秘密。 如果卡伦没有多重人格,所有的经历都由一个人格承受,我想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一个人永远身处黑暗之中,没有光与热,是早已支撑不住的。多重人格的出现,护了她,虽然遗失时间,生命不是完整,终是让她活了下去。 后来与贝尔医生的诊疗过程,有艰难,有感动。人格融合,是她要开始新的人生之旅的第一步。她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开启新的人生。 虽然精神治疗师和案主的诊疗关系总是不平等的,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平等,尊重等,让人挺感动的。
第一次看完一本书有想哭和怅然若失的感觉。仿佛我也参与了贝尔医生和卡伦的整个治疗过程一样,中间我曾怀疑这是不是虚构的,因为所有的故事经历都太具有戏剧性。看到最后,我才敢完全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我有一个比我小三岁的很好的朋友,她被大家称为天才,高考考了全省第二,保送清北。然而,我们相识是因为我是她唯一一个信任的人,那时,我上高一,她上初一。她说,因为我们没有竞争关系,而且,我对她很真诚,所以,她什么都愿意跟我讲。她说,她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让她敢说心里话的同龄朋友,她不信任任何人,包括家人。她小的时候经常去她们院子里的一棵树讲话,就像真正的树洞一样,她会告诉那棵树所有的秘密,并且抚摸那棵树。后来,她在她的心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朋友,她经常去跟她心里的那个朋友说话,那个朋友对她就是完全真实的。当时我只是笑她,这不可能,她说我不会懂。现在我明白了,她很可能也构成了一个自己的心灵之屋,和一个可以无条件理解自己、关怀自己的人格做朋友。
最初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点人格分裂才打开这本书的 因为性格有很多面 实在分不清哪个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彻底了解过后觉得想远了性格跟人格是有区别的 将性格从本体拎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才是人格 我这顶多算性格分裂
这是一本关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的故事,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改编。书里一共分了三个部分,事情的发生,人格分裂,最后的融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特别是第一部分看得超扎心,后面越看越深入,很有吸引力。本书贝尔医生对于卡伦的治疗非常具体,比我看过的【二十四重人格】具体得多。尽管贝尔医生自己也没有很大的信心治疗,但是他不断的去学习,给予卡伦源源不断的支持是卡伦活下去的勇气,大爱贝尔医生,卡伦也超级坚强的,还好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满意[爱心]
《17个分身》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深的恶意和最真的善意。是怎样痛苦的经历才会让一个人分割出17个自我,是怎样的冷漠才会让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却没有人保护。让我认识到心理医生这份伟大而艰巨的职业,是怎样的价值和忍耐。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后就要不断成长,学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内在呼唤。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内在的觉醒,也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人可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独自一个人度过一生。只要与他人发生关系,就会存在相互的影响,这影响作用力有好的一面,比如爱和保护,学习和支持,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欺骗和伤害,背叛和虐待。怎样对待这作用力,全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也让我们走出了自己的人格路线。确实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有时候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始终拥有选择怎么应对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拥有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 在《17个分身》中,我震撼于外界给人格带来的影响之深远,震撼于每个分身之间相互独立又共生的关系,同时也被心理医生那种专注、共情、慈悲和理解所感动。曾经自己也有一段非常阴郁的时光,那个时候很绝望,感觉自己被困在井底,无法自救,别人也发现不了自己,理解不了自己,那个时候真的很绝望。 后来有一天,我感受到了我的妈妈对我的关心,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给了我改变的力量。在我慢慢恢复的过程之中,我开始想要成为给他人这样能力的人,所以那个时候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也志向去做一位心理咨询师。通过慢慢地去读心理学书籍,去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我发现我还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而通过阅读《17个分身》这本书,我再次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这份工作的伟大之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治疗持续了十几年之久,把一个有17个分身的严重人格分裂者融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医生和他的妻子离婚了,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了朋友的关系,医生和病人在这个过程之中都获得了自身的成长,这份经历对于这个医生和这个病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这让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并不仅仅要有一腔热血,同时还要会忍耐,心理咨询师要有的慈悲和理解,共情和耐心更是超于常人的,而通过与病人之间的共同成长所获得的那种满足感,也是一般工作所无法带来的。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治疗师,他们是在治疗对人类伤害最大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切的存在。现在的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很少有人不焦虑的。心里的伤痕可能会被慢慢抚平,却永远不会消失。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快乐和幸福,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学认识自己的原因。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慎读此书。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打开此书,卡伦的遭遇使我内心感到愤怒。听说过虐待儿童的,没想到会是自己的至亲,手段竟如此的丧心病狂,禽兽不如。幸好遇到贝尔医生,在他的帮助下,慢慢找回“自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家人的陪伴才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如果没有做好担当家庭重任的心里准备,请不要伤害,不要让卡伦的悲惨人生重演。
事实上,《17个分身》也是一则爱的故事。我这一生受了这么多、这么严重的伤害,我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也没有爱人的能力。身为女人和母亲,这一点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无论真实也好,幻想也罢,贝尔医生耐心、宽容、无条件的关怀让我有了被接受的感觉,还有,被爱的感觉。 借由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请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着你们的孩子,还有你们每天接触到的人。请注意孩子是否有些疏离,感觉心不在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鼓起勇气问个清楚,要求他们回答。当孩子们受到伤害——就像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再也不会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孩子会转向他们所知唯一安全的地方——自己的内心世界。身为经常遭受恐惧胁迫的孩子,我常常顺应他们的需求,不知不觉保护了虐待我的人。为了生存,我只好表现顺从。希望我的遭遇——知道自己受虐却求助无门——再也不会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我祈祷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像我一样,受恐惧威胁而隐瞒真相。
霍尔顿:常识 凯瑟琳:组织条理 桑迪:不正常家庭的完美女儿 迈尔斯:力量与愤怒 卡尔:承受痛苦 克莱尔:温柔 西娅:医学知识 西德尼:幽默感 爱丽丝:迅速掩护 卡伦1:正常小孩 卡伦2:正常成人,享受乐趣 卡伦3:承受沮丧 詹森:艺术鉴赏力 安:宗教信仰 朱莉安:写作能力 卡伦博:婴儿 朱莉:承受病痛 卡伦的十七个分身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面对特定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只是卡伦的分身只负责一部分情景,分身之间相互独立,不影响。很神奇一天之内居然有六到十个分身出现,是不是也可以说每个人每天至少会面对有六到十个不一样的场景,从而呈现不一样的自己? 很难相信有人三十多年一直都在承受痛苦,而且这些痛苦都是极端的,卡伦应是极具求生欲望,从而衍生各种分身来应付各种场合,她逃避,想轻生,却不绝望,绝望只是某个分身的想法,还有更多分身在支持卡伦活下去,不得不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