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戴维·J.米克罗维兹
由于现在有了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更好的药物,双相障碍患者的未来 比过去更加光明。但是,如果你或你所挚爱的人正在与这种疾病所带来的躁狂心境和极度低落的心境抗争,那么你们尚需跨越家庭、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障碍。 你如何能够区分双相障碍的心境波动的预警征兆与心境正常的变化? 现在能够采用什么药物来进行治疗?它们有什么样的副作用? 当你发现自己的心境攀升至躁狂阶段或滑落至抑郁阶段时,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你如何能够向家人和朋友寻求你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你如何能够将自己的病情告知同事而不会危及你的职业生涯? 本书可
冬沉

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这并不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 但我总需要寻找一些东西来自救。 我一直将发病的状态称之为“逃出去”,只要逃出去,就没人觉得我有问题。大家只会说,她癫癫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老实说,每次癫癫的状态过去,我都要问自己一次,这真的是我么?我是这样一个人吗? 就好像童年的梦想终于实现,真的有另一个我替我活下去。 说白了,我就是个胆小鬼。一边假装着理智清醒,一边看着自己陷入情绪漩涡。 悲伤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忽如其来。像潮水,冲上孤岛,我在孤岛上,看不见岛边对我招手的人。 我不敢直面自己的悲伤,不敢直视真正的自己。我不敢承认自己其实是一个并不优秀的小孩—虽然我好像已经过了叫自己小孩的年纪。 我一遍遍地叫喊着阿沉救救我,可是阿沉根本不存在。 我在清醒又虚无地梦境里折腾着自己。 记忆力越来越差了。 我知道没人能和我感同身受,我总说没人爱我,我也不爱我自己。 所以我需要一遍遍自救。 我以为这只是一时的事情,才发现这件事几乎要耗费我一生的精力。 我不会再吃药了,我讨厌那个乖巧却变得木讷的自己。 我似乎是有一段时间是意气风发的,好怀念那个我。 难过的情绪又上来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这么难过,心口闷着,喘不上气来。 今天明明已经写了很多字了。 好阿沉,救救我吧。

蕊希

我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7年底在大二上学初次发病。后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一直坚持服药。到现在,转眼五年过去了。有时候我也会因为疾病痛哭流涕。看看自己因为长期服药而发胖的身材和黯淡无光的眼睛,和模糊的视力。 不过疾病是无法选择的,其实可能也没有那么苦。因为再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只有接受或者凋亡。我之前病情不好的时候想到了一句话:枯枝自有归处,万物依然生长。凋亡的事物也有自己的归处,万事万物也会继续向前。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可能是我自己本身比较敏感,所以生病的。我发病的时候,爸爸花了很多的精力。还有也很感谢帮助我的亲戚朋友。 我们生病的人总是特别敏感。而且我不是很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和主见。现在我会让自己放轻松。锻炼身体,学习财务知识和英语。加油! 希望各位病友一定要坚持服药,发胖的问题一般不会一直胖得去。我自己也有感觉到一年比一年好。不过抑郁的状态也常常会有,但是没事的,什么事情都会有解决办法。比如自己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充实起来,像做饭,整理东西,看看喜欢的视频啥的。或者去看医生,医生会帮助你调整这种状态。

Charlie

如果你的情绪不受你自己控制,常常一段时间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言谈举止混乱,那建议你看一看这本书,或许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现在正莫名其妙的生气,活力四射且奇思妙想,亢奋的无法入睡,也不需要睡眠,那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可能你正处于躁动期,需要自我管理。 如果你现在沉默丶沮丧丶全身无力且透不过气来,对原来最爱的都失去了兴趣,只想一死了之,那建议你看看这本书,你可能抑郁了,需要帮助与治疗。 本书从躁郁症的诊断丶病因丶治疗与自我管理等方面,详细的介绍此病。它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过份敏锐,从而导致了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失调。非决心和意志可控制,与你的性格家庭爱人等无关,不必自责与内疚。我们仅仅是在生物进化道路上,快他人一步而已,不是你的错。 一直以来,我愿意把这种情况称为"冬眠症":情绪高涨时如猎食的狗熊,不眠不休,疯狂进食与运动;情绪低落时如冬眠的狗熊,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被惊醒而暴怒。可能,有躁郁症的人类适合在太空旅行吧,长期的睡在冬眠仓中,直到自然苏醒。 善良的家人与友人对我们的评价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正常的时候温文尔雅,体贴入微,生病的时候雷公入世,斩尽妖邪。实际上,身处局中的我们可能无所谓,甚至感觉不到,但亲人们已经爱莫能助,备受煎熬。 书中的第2章:诊断,第5章:成因,第8章:自我管理,第13章:亲密关系,值得仔细看看想想学学。 对我最有帮助的章节是第8章:自我管理。1.每天记下心情日记并打分,确定病发的征兆;2.享受自己的小确幸,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觉到满足和成功的事;3.按时服药,多读书多运动多参加活动;4.练习与亲人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与复述,并客观陈述某事对自己造成的心境困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与感受;5.固定作息时间,减少烟酒茶咖啡的摄入,早睡早起,维持过往的生活,尽量少改日常生活与变换环境;6.对环境与人物引起的压力源,避免甚至远离,学会退让;7.学会沟通,能让对方获得尊重感,又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何乐而不为呢?

alicia436

双向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它的发病主要是生物遗传学的因素,而并非用个人意志可以控制的。但如果及时就诊遵医嘱也是可以过正常的生活的,不用过于悲观哈。它的治疗重点在于用药物调整生理物质和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改变认知,从而保持心境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 据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现在的诊断已经没有单独的抑郁症了,都诊断为躁郁症,解释是抑郁的话一般都会同时伴有躁狂或轻躁狂,抑郁是对躁狂的掩饰,抑郁与躁狂互为防御。

未认

终于 看完了 现在只是单纯的想整完这本书 少一件事是一件 之前浅推过一套 “如何感同身受双相情感障碍”的模型 虽然这套东西就目前看过的事来 依然难以接近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种事情它确实不像某种身体不适 如果只是单纯的身体某处不适 人的身体大抵上也能分成那几种 也是可以有多个例证来做诊断 还有解决的 但这种 首先第一个难点就是每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应对方式千奇万状 接受方式也是 其次就是难以从它的表现度来判断它的发作程度 (总之现在脑子不在线,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并且不是主动,而是被迫式的体验,简单来说被逼的孤独 对 这也是为什么我推的模型一开始就是从是否能感同身受推起,而不是从社会化的难度推起 . . 来讲讲 1.首先是基于心境发作,而非主动的有这种症状 2.双相 有三个态 躁狂态 抑郁态 混合态(但是光光这三个态能组合出的症状就非常多了)(下面那种简单的计算 210 种)(我现在看着也是觉得有点夸张,但是我记得当时的算法应该是没多大问题) 双相患者对于躁狂与抑郁分别拥有这两种病症的人都能够较深层次的体会他们的感受,因为双相患者在这里的语境可以看为简单的这两种病症叠加;但相反的,单单躁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并不能相同的理解双相患者的感受,而且更加可怕的事实是,双相患者并不只是两种态的简单叠加,或许有的时候单独发作,有的时候混合态发作。 举一个简单通俗的例子,方便理解。设有躁狂症状10种,抑郁症状10种,躁狂症患者/抑郁患者发作期间长期存在一种症状,各受十个态影响;但对于双向患者而言,很可能情况是:有时候发作躁狂症状(10种态势)有时候发作抑郁症状(10种态势),有时候躁狂加抑郁混合叠加发作(190种态)共210种态 这种是双相。(这一大段是之前的 但其实有很多后文) 3. 时序 带上时序 一切就变得更恐怖辣 将每一种单独的症状各自加上“发展前心境”、“发作时心境”、“发作后遗留的伤害心境” 并将症状加以组合 比如“躁狂➕抑郁”、“躁狂➕躁狂”、“抑郁加抑郁” 推演十次以上,每一次都要叠加上次态和时序 (好像沙盘的产品线功能叠加)因为这种事情它总会留下痕迹 不管是在心上、身上、周边上 4.依然模拟不出

七之

这本书进步和科学的地方在于不像某些书籍疯狂的灌鸡汤:总是强调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整思维和认知解决。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书几乎通篇都极为理性的阐述了双相物理/生物学上的脆弱性,从各种角度(用药,不同患者的感受和行为,各种生活干预等等)充分的佐证了这件事,全方位无死角且正中要害的击中了双相患者的所有痛点——因此作为患者,阅读体验是痛苦和愤怒的,屡次想要放弃,阅读体验就像有人趴在后天盲人或者断腿的人耳边描述世界的丰富多彩、天地广阔自由奔跑的快乐等等,然后一边敲着你残疾的部位告诉你这些你都没有机会了,你只能去想象和回忆或者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找一些替代(实际完全无法替代),或者干脆劝你放弃,看看那些放弃后成为家里蹲还很快乐的同类残疾人… 双相的心境波动和脆弱性好比精神上的艾滋病人,可惜此书并不指导你如何控制病毒(用药方面也承认了即便规律用药也难免强烈发作和一些恶性后果,疗效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倒是客观存在),而是全力教导你如何营造“无菌”的安全环境和自我监控,为此要舍弃或者主动创造社交/摒除一切突发元素的稳定作息等,这明显不适合所有患者,双相患者除了遗传上的问题,性格和人格特质有很多都是高敏感/高好奇/高欲望的,很难接受那种提议和生活,即使躁狂虽然必定伴随抑郁,但躁狂本身和创造力的高关联(原文有提)、附带的乐于社交/充沛活力等各种好处跟抑郁风险还有不稳定的人生相比,这种取舍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本质是生命厚度跟长度的博弈与思考,即便是高血压/糖尿病这样更加确定、用药更加可靠的疾病,仍有许多患者不愿意放弃口腹之欲或者其他“不良”生活习惯,一辈子战战兢兢小心克制与短暂但满足的人生,到底谁“没活明白”的争辩到处都是,更何况双相这样仍有许多模糊之处的精神疾病呢? (近期有些热门的脑起搏器,DBS治疗抑郁症倒是一种不错的思路,不论用什么方法,关键在于掌控:让患者本身能够驾驭这种疾病,而不是希冀于周遭环境,倘若双相也可以在这种治疗里充分受益,更多的取得轻躁狂状态,避免抑郁相,那就像残奥会上的“刀锋战士”一般,残缺的双腿加上金属片后跑步成绩反而超越正常人类,直接变劣势为优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可能和解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很适合健康人和双相患者的家属学习,能够比较全面和真实的了解双相患者的痛苦。

铱🐲

这种状态不就是北京这种大都市打工人的正常状态吗?原来这叫一种病。看来美国人真的是够厉害,什么都能研究,确实很关心人,而中国就是不把人当人用的。所以没有什么书来关心人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我们都是这样的,加班熬夜发脾气,路怒症剁手,然后一会儿又真的不想工作想死。里边的那些工作方式其实也是外企的正常工作方式了,所以这本书其实不用当成什么疾病数据来毒而是给所有打工人都可以读。

得瑟.qie

科普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在每70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 平均而言,当人们首次出现抑郁或躁狂症状发作后,要滞后8年时间才首次被诊断为患有双相障碍和得到治疗。 什么是双相障碍 一会儿表现出格外躁狂的行为,感到自己处于世界之巅并且精力过人,思维瞬息万变,生活奇妙无比。比平时更能说会道,也更直率地袒露内心的想法。一会儿却感到抑郁、麻木、孤僻、震颤、焦急不安和急躁,心境变得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疲劳,并且尽管瞌睡得要命,但是怎么也睡不着,并且想自杀,心境跌宕起伏的变化。 双相障碍从何而来 个体生物化学机能、遗传背景、神经学睡眠因素、生活稳定性、重大的生活变化、醒睡周期的作用、与重要他人的冲突、脆弱性和环境压力等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双相障碍的循环。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过于敏锐,从而导致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失调。它并非心理因素、性格缺点、人格缺陷或缺乏道德意志的产物。非决心和意志可控制,你只是病了,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生病了,与你的性格家庭爱人等无关,不要陷于愧疚和自责的泥沼。仅仅是在生物进化道路上,快他人一步而已,不是你的错。 如何对待双相障碍的诊断 接受这种诊断,调整心态,与自己患有双相障碍这个事实达成妥协,挑战在家庭、工作场所以及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对自己的生活和优先考虑的事情的重组做出决策,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怀念过去的自我,以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自己,挑战现在当下的自己。 学会某些调节心境的策略 控制自己的心境从躁狂的高峰急剧地跌向重度抑郁的低谷(称为“心境障碍发作”);预防心境障碍的进一步发作;降低“环境触发因素”的影响;有效地应对双相障碍以便你能享受一个完整的人生。 靠自己能做到的自我管理:1.每天记下心情日记并打分,确定病发的征兆;2.享受自己的小确幸,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觉到满足和成功的事;3.按时服药,多读书多运动多参加活动;4.练习与亲人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与复述,并客观陈述某事对自己造成的心境困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与感受;5.固定作息时间,减少烟酒茶咖啡的摄入,早睡早起,维持过往的生活,尽量少改日常生活与变换环境;6.对环境与人物引起的压力源,避免甚至远离,学会退让;7.学会沟通,能让对方获得尊重感,又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何乐而不为呢? 尽可能了解该疾病的知识,充分利用心理治疗,使用自我管理工具,逐日应对这种疾病。双相障碍提出了很多挑战,而除了这种疾病的患者之外,其他任何人都难以理解它们。 驾驭我的疾病而不是被它驾驭。

古力果

这本书只适合对双相一无所知或者只具有初步了解的读者,科普性质。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女朋友患双相多年,但对于如何高效地帮助她,我仍然是无知的,她犯病的时候,我依旧是手足无措的。 我寄希望于这本书可以教会我帮助她的方法,但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是徒劳的。

小喵-刘倩倩

也可以说情感障碍,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能力。情绪的感知,心境的起伏和对待世界的方式那么激烈,是一种生命的鲜活。不同的是,感知外界和心境涨落太容易失控,高涨时候的那种心境仿佛世界都能被轻松掌握,低落时候的无助又无法用常规的失落难过去形容。当失控的时候,易怒,挥霍,麻木,会伤害关心自己的人;更不用说冲送行行为,自伤等情况的发生,后果不一定在个人的承受范围。所有又不得不承认,这件事需要一定的协助。但总归,就像作者的比喻,就当是糖尿病高血糖的患者需要长期关注和干预病情,但不必认为,这是自己的过错。或者,就当作是一种不容易掌控的感知能力,只是需要别人协助,学习去掌控它。

Jia

⭐️⭐️⭐️✨ 双相情感障碍很难对付,治疗躁狂的药物可能引发抑郁,反之亦然。病症的生物学因素、环境影响、药物疗效、心理治疗、日常管理都有详述,算是本工具书吧。

Ann

最近才知道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我有时候那么狂躁,有时候抑郁的要死。就像现在,感觉很疲惫,控制不住流眼泪,情绪淡漠,失去对原有事物的兴趣…… 看完书,能够更理智的看待自己,并且试图控制自己,寻求帮助,自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量不伤害别人

浅涡微漾

我性格内向,害怕见人,说话就脸涨通红,然后结巴。一直想克服这个令人头痛的毛病,又不知因何而起。后来渐渐知道是童年成长环境所致,因此翻阅不少心理学书籍,为的就是治愈自己。 是这样我才打开《双相障碍》这本书,通篇看完觉得我是个局外人,但也为双相障碍患者深深的难过,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跌宕起伏,有几个人扛得住。

书上的米虫

尽可能了解该疾病的知识,获得一贯的药物治疗,充分利用心理治疗,依赖社会支持,使用自我管理工具——能帮助你逐日应对这种疾病。双相障碍提出了很多挑战,而除了这种疾病的患者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是难以理解它们的。正如一位其心境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某个来访者精辟地表达的那样:“我已经学会驾驭我的疾病而不是被它驾驭。”

逐浪

很好的一本书,它提供给我我最需要的支持。我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基本都疾病自救方法,并且逐渐建构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这是很多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都不会交给我们的。 我们不仅仅是病人,还是有着求生欲望、渴望融入社会受人尊重的人。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