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

张沛超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作品,由国内精神分析流派少壮派领军人物张沛超等数位心理咨询师一同分享他们走上心理学之路的心路历程。全书真情再现他们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在从业道路上所遭遇的一些坎坷,以及内心的波动,和他们走上咨询师道路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他们的分享对于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群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心要野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 今年阅读的58本书,推荐唯二。阅读这本书之前,作为一名男性,我只强烈推荐《斯通纳》,因为道出了太多平凡男性的一生。并且在两年前,就平行的一生所好来讲,我可没他那么幸运。其二就是这本,前提是你和我一样热爱心理学尤其是咨询中精神分析、共情、原生家庭、自我疗愈、孤独与人生意义这些事儿。 我已经不记得在多少个地方频频感动了,感动于十六位前辈的极尽坦诚,感动咨询室内外的咨询师与来访者,感动他们的苦难与逆境中涅磐重生的自我重建力量,感动是艰难让一个个的人生心有坚强、从此不畏再多的风雨飘摇。它几乎让我感到,迄今为止人类所进行的数不清的探索物质的实验,比之心灵的课题全都要黯然失色。十六篇,一篇篇不光描写的是事,更是破除祖师爷遗训将自身揉碎了与爱好者说。她们的文字带有段落琢磨的逻辑,有的还略有诗意,书其间偶尔看不懂的文字,不明觉厉又都是个体的哲学话术。时不时的直抒胸臆,通篇感受到的是不打歪球的直肠兼热心肠。 总之,我好感动。并也认为诚如推荐序说的那样:“这本书不是用来看的,这本书适合收藏,收藏这十几个老老实实的灵魂。” 下面是为防止遗忘,也更方便今后按图索骥,对标题的二次提要。 1.是母亲、精神科医生、心理学老师、心理咨询师——用心担负起每一个角色; 2.123形式的流水叙事——所谓什么都有,确实什么都有; 3.外行转内行的心理话——对被分析的思考、分析中需要做的地方(七点)、对同行的心得建言(科班&半路出家); 4.从深度心理治疗到关心社会:18-33的全速热爱; 5.心理人的真诚——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 6.一切只是傻傻地:傻傻的热爱、傻傻的提问、傻傻的表达——表达性艺术:从满腔热枕到与天赋同行; 7.印象中感动的谈钱——顺序的CAPA 8年进阶心路; 8.心理学遇见文学——笔间流淌下的现实幽怨; 9.是病人,也是文化人——佛性大师兄的下凡故事; 10.从精神动力到情绪聚焦治疗:婚姻背景下亲子创伤的疗愈——从认知到行为:让父母成为父母,让孩子回归孩子; 11.冷宫里的那些事——学院派咨询师进阶提醒; 12.心理医生的盛装形态——是内科医生、是心理咨询师、更是心身整合的心理医生; 13.代理传递下的中式母女问题伤痛——与自身女性身份和解、与女人们和解、与男性和解; 14.总是彷徨,全能学霸的“充电“之旅——那些童年积累下的虚无,并不是什么逃不掉的宇宙宿命; 15.从心理动力学到家庭结构系统观——合谋的家庭“病”或所谓家庭的困惑,无一不是夫妻传递孩子,孩子想要“缓和”父母的互动; 16.奋斗,还是奋斗!迎难而上,还是迎难而上!——苦难孕育辉煌,修行之路所桥起的生命底色。

玫宝宝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作品,由国内精神分析流派少壮派领军人物张沛超等数位心理咨询师一同分享他们走上心理学之路的心路历程。全书真情再现他们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在从业道路上所遭遇的一些坎坷,以及内心的波动,和他们走上咨询师道路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他们的分享对于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群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熊鸽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是CAPA 16位学员的文集,出版于2020年11月。2022年1月份曾读过DCAP 15位学员写的文集《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出版于2018年3月。相比较而言,个人感觉中德班的15篇文章内涵更丰富一些,应该和作者普遍的从业时间长短有正相关性吧。CAPA这16篇文集更通俗易懂些,阅读感也更轻松些。总的来说,这两本书中的作者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中坚力量,想了解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沿革,了解一名优秀咨询师的成长之路,或更进一步学习当代主流心理学知识,读这两本书会有所收获。 读此书时经常会想到当前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一方面,三年的疫情防控,给无数家庭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困境,国内的咨询行业如何才能帮助这些人,对这些人的疗愈又会创造出那些独特而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长足发展也仅仅是改革开放这30-40年才随着国门开放,才逐渐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靠拢,与西方基于上百年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科还有很大差距。不知道如今紧张的中西关系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未来的发展冲击会有多大?

🌙皎月兮

如果有人问你:我有病你有药吗?你打算怎么回答呢?吴和鸣教授在序言中说十几个老老实实的灵魂被收藏在这里,翻开即能聆听到深深浅浅的呼吸。确实,当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时,经常被这种颤动和呼吸带入、融入,分不清彼此,这种纠缠厘不清头绪,却贪婪于在攀附扭转中自我存在和被需要的感受。 聆听着诸位半路出家,找寻着走到这条路上的前辈们如此坦诚地自我暴露,每一位前辈心路历程、专业历程的分享都令我心存着无限的感恩与感激。 我们都有成长的伤痕,庆幸在找寻的路上可以学着自愈;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非变得残忍,愿身心在这条路上徐徐而行、欣然悦纳、千帆过尽、静于凡尘。

格子木

这本书里面有每一位心理学界的资深专家的真实经历分享,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有着引领的作用。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与自助的职业。 我变得越来越关注一个人的精神和内在世界,越来越知道精神和内在世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精神和内在世界的复杂性;我越来越对自己的很多欲念、经验、想法、情绪保持审视态度,在表达它们或者行动之前,我更愿意对它们加以一些警觉和反思,以尝试了解更深层次的自己;我能感觉到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沉静和安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喜好,越来越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越来越少地去苛责自己做一些不想做或做不好事情,也越来越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未来,并不再为获得金钱、名声、地位等外在的评价而焦虑和恼怒。某种程度上,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带给我的也是一场“修行”,或者说它启发了我在自己的生命中开始一场精神上的实践,而获得类似的启示在我的生命力并不是第一次。 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重复地体验和领悟你原先已经了解的那些生命经验,比如,对死亡的态度、对生命的掌控、对无常的接纳等。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是在之前的体会之上,再次加深印象。

Jeannette innerspace

一切才刚刚开始 >>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既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责任的承担人。从我自身而言,我感觉到孤独。我好像在期待一种外界更私人化的回应,期待一种识别、帮助和鼓励。对于自己的财富似乎也有一种不愿让渡的感觉,这种不愿让渡的背后可能是缺乏一种对依靠自我创造的价值被他人认可的体验。一切回到了起点,就像咬尾蛇展现的那样。写作带不回他人对我直接的认可,他人的认可只能附着于作品本身。这一切让人感觉很痛。 >> 同时,在抛物线的更远处,我还拥有恐惧,我害怕文章不能被认可。就像这一次写作,我是感知到可能的读者群体的存在的,并不是具体的能被想象的读者的态度,而是对一种可能性的恐惧,对因为我的“思想”进入“思想者”后会出现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如果一定要想象到极致,那就是被群体抛弃的恐惧。我无法肆无忌惮地只是写我想写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大概就在于他的声音无法被除他以外的世界识别,转化不成财富,然后就伶仃落魄。我在意“他们”的评价,我在意“他们”对我的态度。我需要像使用外语一样地使用他们的语言去表达,我怕我做不好。唯一可以尝试控制我面对他们态度的方式就是不参与,事实上,我确实放弃过许多机会。因为放弃,我也放弃了让自己参与到生活中的机会,放弃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两难的局面,无论我做或者不做,我都再也无法拥有或到达妈妈的原始怀抱:温暖、接纳、无条件的支持、保护和爱。 >> 在他人看来,我完全可以一边写作,一边咨询。甚至作为咨询师的体验是我认识人性的宝藏。对我而言,专心投入咨询,或者两者并行,等于要我放弃最深处的自恋渴望,谈何容易。 >>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种匮乏是值得羞耻的,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和石头一样隐忍的勇气,一种通过不断实践、自我超越的对缺乏爱的能力的训练。只是许多时候,去承担这种体验本身太难了。 >> 坦白说,我不知道自己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是分析师的识别、是来访者的进步抑或是金钱,是我依赖分析的知识得到的洞见和改变,还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的影响力?这一切似乎都是某种自恋形式被满足的方式,它们无法单一填满我自恋的无底洞,却可以在麻绳大网上积聚落灰成土,待到偶尔过路的小鸟,它的粪便里或许藏着一粒希望之树的种子。这一次,我终于在无底洞的峭壁上看到了零星绿色。就像神话故事里被带回家的树枝,它在洞里生长成一根粗壮的藤蔓,穿过情感的沼泽,延展至另一头是我写作的城堡。我还在一天天建构它,这一座滋养我自恋的坚固城池,它绿草如茵,大树参天,流水涓涓,不远处就是悬崖峭壁,在那里我可以眺望碧海蓝天。城堡里面住着我的分析师、督导师、来访者,还有人类的群星闪耀。 >> 一段重要亲密关系的结束,和家里亲人的病逝几乎前后发生。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加上家庭的债务,一时入不敷出。独自安排搬家 >> 所有的书籍和衣物,被临时挤进了后海大金丝胡同四合院里原本用作工作室的小隔间。我想我的来访者是知道的,但是他们过于慷慨,之前跟着我辗转好几个工作室却少生抱怨。 >> 很多时候,来访者对我的软性支持不像我付出的工作一样,我似乎忽视更深刻地体会前者。 >> 因为生存本身在那个阶段是最紧要的,我不被允许用更多时间处理哀悼。我相信每一种哀悼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和时间,但是因此而不得不影响来访者,我确实感到愧疚。 >> 因为独立工作,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办法负担更多租用其他工作室的费用,所以一度把工作室安置在家里。这是一个为了应对生存,不得不做出的大胆的选择。 >> 对于我而言,借钱是一件羞耻的事。金钱似乎和尊严等同起来,要信任一个人到什么地步,才愿意把被拒绝的权利交到对方手中。那是一层不愿意被捅破的窗户纸,不愿意被别人窥见的脆弱性。更害怕的是开口借钱时多说几句可能会忍不住地哭泣。这个时候的哭泣,就像是自我泄力。因为山洪一旦爆发,可能就容易让人溃不成军。 >> 最终我还是问妈妈借了钱。放下妈妈的电话,眼里和当时的天气一样,开始下雨。因为在大马路上,我还是忍住没有哭得太厉害。 >> 辗转搬进新咨询室的第一天清晨,我从一种巨大的焦虑中醒来。自己对自己做的投资,风险自担。我对自己将来的咨费涨幅并不确定,很多事情也不是靠我的主观意愿就可以顺利开展的。我怀疑自己能否真正拥有相较从前舒适一些的环境?或许内心深处我问自己是否值得更好的生活?我像是站在宇宙中一块悬空的陨石上,四面八方都是深渊,除了让时间做我的船桨,我无法真切地依靠任何东西。一脚踩进虚空的焦虑,几乎成了我生命每一天的背景色。 >> 金钱的要素是融入到个人血液里的。很多时候要识别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像呼吸,常常重要到令人遗忘。它像是生存的线坠,准确地测量出我每一天在对抗的生存焦虑。现阶段,我无法停止工作,无法痛快地安排假期,几乎没有什么存款。我依然挣扎在金钱的问题上,我并不知道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多久。因为持续的学习是这一行必要的投入,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又是我所渴望的,这一切大概都源于我对金钱问题能达到多深的认识,能做多少相关的改变和成长,能处理多少对自己拥有更多的金钱的内心冲突。有一次同行聚会,一个CAPA的师姐说她很开心自己终于赚平了个人体验的费用。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则深以为然。金钱的配置是不公平的,我不确定它的流向是否代表了个人真正的工作能力,我倾向于否认这个事实。于我自己而言,可能唯一解决金钱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时间的创造性利用,对个人特质和天赋实施可持续性开发,为他人提供更多的独特的价值。这一些问题,我还在思考和实践中。我基本不考虑在北京买房的可能性,也产生过搬离北京去其他二线城市工作的念头。当然偶尔,我也会幻想国王带着他的城池从天而降,毕竟我也是拥有一座城堡的人。 2024/3/13 发表想法 哈哈哈哈哈哈好可爱啊,谁又不曾有过这种美好的幻想呢! >> 当然偶尔,我也会幻想国王带着他的城池从天而降,毕竟我也是拥有一座城堡的人。 >> 学生时代感知到的区别好像并不会直接把它归结于金钱的差异,更多时候只是自己感受到的无法融入小团体的苦涩。事实上,我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差异似乎即使是优异的成绩也无法拉平。这大概形成了我对朋辈群体的最初印象。 2024/3/13 发表想法 有时候痛苦太过沉重 >> sometimes pain is too heavy >> sometimes pain is too heavy >> 每一次可能的自我开放,都意味着拿生命冒险。对这种冒险的恐惧,我以为和对第一次体验跳降落伞的失重感的害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由于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和渴望背后因为长期的情感缺失而产生的愤怒,让我自动放弃人际互动中评估的需要,一如面对迷雾森林时选择小心地不往前迈一步,至少会让我感觉到更安全。我只用渴望,而没有用心智和大家打交道。群体的包容性其实是巨大的,小伙伴们也在不间断地容忍着我的行动化。我们像在黑暗的荆棘丛中行走,偶尔各自伸出手臂,却因为触碰到的疼痛,而不得不放弃更多的尝试。我们曾经计划过毕业旅行,后来无因由地消失在空气中。个中原因,其实是可以深究的,但是往往像准备分手的恋人,有时候当分离到来,转头离开比坚持修复关系容易地多。我们背负各自承受的伤痛,不断成长,又独自前行。有一种遗憾,就像海边的潮汐。 >> 最近我就收到过去同行朋友的一条修复关系的微信,我以委婉的方式拒绝了,抵制自身同样强烈的修复关系的渴望。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我没有做好准备,而我尊重自己的这一份心境。这种撕扯是相当厉害的,往往外部的表现和内在的反应在两个矢量上行进,关系生成和分道扬镳的时候,都是如此。我的自我还没有足够强大到对峙对方,有时候这种对峙也会因为对方的防御无疾而终。我觉得强大和成长的外表之下,我们在关系中共享伤害的痛苦,以及对自己攻击性的恐惧。对双方容忍愤怒的能力,我是缺乏信任的;对修复关系中的伤害,我也是缺少经验的。“逃避虽可耻,但是很有用。”因为不用那么痛。 >> 亲密关系=海市蜃楼?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我感到最孤单的时刻大概要算半夜噩梦惊醒,发现身边没有人的时候。黑暗唤起的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共振于皮肤表层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它的对面是潮水一样漫无边际的孤独,是暴风雨来临前张牙舞爪的黑暗云层。当然,我有“太极”,一只领养来的三色猫。我和它是平行空间的产物,我提供给它吃喝住,它则被迫放弃自由受困于公寓陪伴我。更多时候,它和我的感觉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们属于两个物种,我常常凝视它的眼睛,猜不透它小脑袋里的世界。然而比起异性,它带给我的感觉更亲密。 >> 我不知道我的书写会给你带去什么样的体验,是否会引起你对自身的关照和思考,是否会激发你面对未来的勇气,还是会打击你对行业粉红色的幻想,抑或成了你茶余饭后的谈资?我能够向你承诺的只是我存在的碎片化的真实,它只属于我,不会天然具备对你的正确性。如何处置它,全凭你。谢谢你抽出时间阅读。

Jeannette innerspace

感同身受—— 在走上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之路以后,我变得越来越关注一个人的精神和内在世界,越来越知道精神和内在世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精神和内在世界的复杂性;我越来越对自己的很多欲念、经验、想法、情绪保持审视态度,在表达它们或者行动之前,我更愿意对它们加以一些警觉和反思,以尝试了解更深层次的自己;我能感觉到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沉静和安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喜好,越来越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越来越少地去苛责自己做一些不想做或做不好事情,也越来越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未来,并不再为获得金钱、名声、地位等外在的评价而焦虑和恼怒。

Jeannette innerspace

精神分析不是分析师们在书桌前的扶手椅上创造出来的,相反,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及其实践都是由病人创造的,或者退一步讲是由一代代的“病人—分析师”所共同创造的。其源头的源头是哪里?很简单,是“心”。 原来我居然一直在寻求“心的真谛”,五岁后的人生之路居然可以被理解为对五岁之前所经历的密度极大的“心之体验”的再理解和再再理解。居然有那么长的时间,我坚信有关心的真理就是科学心理学,而心理学可以还原成生物学,生物学可以还原成化学,化学可以还原成物理学,物理学可以还原成一堆偏微分方程……我不反对这样的还原过程的确发现了许多有关心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规律。自然科学发挥了巨大的“袪魅”力量,使自然规律数学化。然而这一“去蔽”的过程同时就在“遮蔽”我们的心。一个巨大的科学共同体及其受益体的相互催眠使我们相信,这是理解心的唯一正途,通过理解我们将更有效地控制心,从而使我们免于受苦而享受福祉。如今我已经逐渐从这样的梦中醒来,而唤醒我的是这些年来我同来访者们一千小时又一千小时的共同体验,以及被这样的体验所逐渐唤醒的我的早年经验。这些体验使我日益“人文化”,更加坚信自己所走的路。

尹章兴

有走弯路的,也有没怎么弯的,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半路出家的,有精神动力流派的,也有人本和认知的,有个体治疗,也有家庭和团体治疗,有专注于心理治疗,也有整合心身医学的。有行业新手,也有老练的资深从业者,丰富多元地呈现了各位的成长之路,巡着各位的心路历程,我也经历了一次心理学之旅。倘若人生真有什么未竟使命,我觉得就是让心理学疗愈自己,也疗愈他人。

晓雨

这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我总结出可以做一个好的咨询师有几点,要么学习好,在研究生,博士的时候获得很好的资源,获得名师指点。要么在医院获得很多培训机会或者个案资源。要么钱够,在培训班中遨游,总能遇到给你提点的贵人。这里面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英语得好,能说能阅读。 在20年前有可能很多人的起点都一样,但是走着走着就有的人成了厉害的心理师,有的人走向平庸。好像要一个时光穿梭机,穿回20年前

一袭白衣映江雪

当作者描述自己经历时,总是难以自禁地陷入自嗨、自哀、自恋或自怜中,并因此忽略所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兴趣和期待。

哒哒哒小马蹄儿

栾津 篇 内心还是被打动,心灵很近 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不管怎样,要找到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的价值。不单是金钱,荣誉,赞美与鲜花,而是我是谁?我如何释放生命的能量。 活在应试的教育下,一个人懵懵懂懂背着书包,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软弱,腼腆,恐惧,迷茫 度过了初高中时代,大学里被无意识的生命能量催着做了很多尝试,在那个年纪去了不少地方,看了些许风景,见了两三人心,但千山万水的跋涉,只是改变了性格而已,与人相处变得轻而易举,外在也由青涩腼腆形成了自己独特气质 可是生命能量依旧是被封锁的,就像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是一匹马,不是老虎,也不想成为大象,但你发现你找不到自己的草原,或者说你在找自己的草原时总会迷路,不是天黑,就是下雨 我曾也埋怨过家庭,缺失的爱与保护,让我潜意识里一直有未曾克服的焦虑,这种焦虑不是所谓的着急,紧张,而是植入在血液里的,随时随地,不可名状,外人看来你是多么的云淡风轻,从容优雅,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份不符合年龄的成熟,是由多少经历和沉痛带来的,万事藏于心而已,学了乖,不说话罢了! 但如果埋怨家庭,你会发现父母的原生家庭也不如意,那要怪爷爷辈吗?可以怪,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一次又一次陷入以往的模式,以往的思维,以往的怪圈 在冷静下来之后,只能说带着未曾解决的困境出发,去面对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权当是天将降大任,为蜡炬成灰做准备

清秋

2023.8.12 周六 晴 从大学起开始与心理学结缘,可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疗愈自己、后面也有着想要去帮助他人的想法,但接触的越多就越发现知识体系的庞杂以及从事心理咨询的艰巨。出发点是好的,但感觉若非专业还是轻易不要去治愈他人(一旦开始便要负责到底,毕竟生死攸关)。也许平时的倾听,也能给到他人放松和治愈。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CAPA的软文,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因为读的过程也不乏有各位心理咨询师的自愈过程以及从业感受。有时会引起共鸣、有时会有所思考、有时也会看着无聊,但开卷有益。等回头再翻翻记录的笔记,肯定也会有所收获。读书本就是一千种哈姆雷特的解读,不强求、不功利。 感谢相遇~

鸢尾向晴

随遇而安,随遇而不安。 人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咨询师之路更是如此。 随遇而安意为:在这条路上,无法事先知道也无法预料会经历些什么,当那些机会来临的时候,不拒绝,带着一种白板的心态去尝试,即便开始并不舒服,当然,也没有什么改变的过程是舒适的; 随遇而不安则意味着:当获得这些机会的时候,不安于此,更需要不断地精进、探索,下一个机遇也就水到渠成,这便是发展。

Jeannette innerspace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既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责任的承担人。从我自身而言,我感觉到孤独。我好像在期待一种外界更私人化的回应,期待一种识别、帮助和鼓励。对于自己的财富似乎也有一种不愿让渡的感觉,这种不愿让渡的背后可能是缺乏一种对依靠自我创造的价值被他人认可的体验。 一切回到了起点,就像咬尾蛇展现的那样。写作带不回他人对我直接的认可,他人的认可只能附着于作品本身。这一切让人感觉很痛。 同时,在抛物线的更远处,我还拥有恐惧,我害怕文章不能被认可。就像这一次写作,我是感知到可能的读者群体的存在的,并不是具体的能被想象的读者的态度,而是对一种可能性的恐惧,对因为我的“思想”进入“思想者”后会出现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如果一定要想象到极致,那就是被群体抛弃的恐惧。我无法肆无忌惮地只是写我想写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大概就在于他的声音无法被除他以外的世界识别,转化不成财富,然后就伶仃落魄。我在意“他们”的评价,我在意“他们”对我的态度。我需要像使用外语一样地使用他们的语言去表达,我怕我做不好。唯一可以尝试控制我面对他们态度的方式就是不参与,事实上,我确实放弃过许多机会。因为放弃,我也放弃了让自己参与到生活中的机会,放弃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两难的局面,无论我做或者不做,我都再也无法拥有或到达妈妈的原始怀抱:温暖、接纳、无条件的支持、保护和爱。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