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盐铁论很大的一个感想就是,儒家的问题和弊端一直以来上位者都懂,满口道德不务实,双标又虚伪。但是很奇怪,自从秦大一统后,历史证明对于华夏中国还就是儒家这套能让统治长久一点。 无论上位者是外儒内法,甚至蛮夷,只要肯举儒家这面大旗,统治总是相对长久或者稳定。而秦,魏晋南北朝,这种儒学被公开禁止或被鄙视的时代,不是短命就是战乱连绵。经过秦和魏晋的教训,之后的上位者在意识形态上都不再公然和儒家作对了。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回看,这种不通实务只讲道德的儒学,为什么就是能安抚人心,稳定政权?首先君臣父子忠孝仁义那些道德对于造反叛乱肯定是有一定的约束效果,但对于底层人民,为什么会认同这一套呢?不通实务的儒学肯定不可能带老百姓发家致富,盐铁论也看出儒学根本就不赞同老百姓致富,因为有钱了就不务农了,伤国之根本了。传闻中康熙33两就算不真,编得也算符合儒家治国的思想了。 所以老百姓到底从儒家得了什么好处,为什么非儒家不能安民心呢?个人觉得大概就是空谈道德而获得的优越感。这就和宗教可以让人获得精神力量去承受苦难一样,儒家用空谈道德给予民众优越感来承受苦难。大约源于孔子一生不顺,务实能力也不济,他的学说更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这也是虽然儒家没有神,却经常和宗教来对标的一个原因。因为真正的学说,是要靠具体的一件件事实成败来检验的。而不务实的儒家,很难在实务中取得什么成绩。所以对上位者来说,儒家和宗教存在的意义差不多,就是调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而两者调和的方法也很像,即所有矛盾都不重要,只有讲道德(对应信主)是重要。只要讲道德(对应信主),其他一切自然会好(自有安排)。盐铁论里的贤良文学也一再强调这个,这说法把务实的桑弘羊气了个半死。 这里多说一句,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其实他用的人从文官到武将就没一个腐儒。不开眼的狄山来搞事情,武帝就笑咪咪地让他去边境送死,可见武帝很清楚儒家只是用来调和矛盾的工具而非真信了儒家思想。而霍光弄这些人来也是为了打击政敌,那桑弘羊非和这群贤良文学较劲干嘛啊,大家都把这群人当工具,就你把他们当对手,这是不是说明桑弘羊虽是顾命大臣,资历也老,但当时也就是个工具,操盘另有其人? 所以这个会议纪要还是挺有看头的,相对儒家修的史书私货总是少一点。可惜这种一手资料太少了,经过了春秋笔法的官修史书总有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看起来就没这种资料流畅。
《盐铁论》以16个字道破了富贵与贫穷的本质: 两千年前中国的文献《盐铁论》以16个字道破了富贵与贫穷的本质:财富取决于精准的计算,而非劳动;利益在于把握形势,而非耕耘的力道!简言之,致富的关键在于准确推测和预测,而非依赖体力。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和轨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财富并非来自勤劳,勤劳并不能使人致富,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真正的财富源于对趋势和关键时刻的敏锐洞察。获取利益的要点在于全局观的审时度势,不一定需要亲自动手,个人亲力亲为反而容易陷入局中。局势,即格局、布局和气势,就如同战场上的阵势规划和智谋策略,远比单纯的努力更为重要!
2103年前(公元前81年),西汉的汉昭帝为了了解民间疾苦,让各个郡国推荐了数十位贤良、文学,也就是民间的社会贤达,到朝廷来反映民间问题。这些人果然不负众望,一到京城,就将民间的问题和盘托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罢黜盐铁专卖、还利于民的建议。 与此同时,汉武帝时期功劳最大的大臣桑弘羊仍然在朝,当贤良、文学们控诉他亲手制定的政策时,桑弘羊自然坚决不同意,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辩论场如同战场,讲究刀刀致命。这场重要的辩论赛主题围绕着国家应不应该对工商业进行全方位垄断,一个叫桓宽的人将当时的辩论记录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我们能够通过它来了解争论的许多细节。这本叫作《盐铁论》的书让现代人也意识到,古代和现代的相似性比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多,而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 桑弘羊的基本观点只有一个:财政需要。为了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政府必须从商业上获得收入,否则政府就会破产。而与他辩论的文学、贤良们都来自民间,对于政府财政问题了解不是很清楚,对于民间发生的事情却更为了解。他们最能感受到当年汉武帝政策给民间带来的困扰,但这些人在理论功底上比桑弘羊差很多,说不过别人,就搬出“政府要以德服人”,或者“政府要回归儒家传统,不要与民争利”,甚至强调要重本抑末,以为问题出在工商业上面,没有看到工商业并没有罪过,而是政府控制了工商业,才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后世的新派人物大都嘲笑这些贤良、文学的迂腐。 包括明代最具反叛精神的李贽,在普遍“灭人欲”的背景下,他大胆地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将焦点从空洞的说教转回了民生。但由于他反对儒教过了头,看到贤良、文学要回归儒家传统就来气,故而他也认为桑弘羊的做法更加正确。而到了近代,相信“人定胜天”的历史学家更是把贤良、文学们贬得一文不值,而把桑弘羊捧到了天上。 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虽然贤良、文学们迂腐,看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但是,他们却揭示了集权社会的一个悖论:从理论上看是很美好的事情,但一到现实中就变了味儿。 比如,桑弘羊谈到政府把制铁业收归国有,不仅可以扩大财政收入,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管理来提高铁器的品质,保障人民的需求。因为政府的实力最强,它组织生产,自然能生产出最好的物品,比民间小规模生产的质量要高得多。这听起来很在理。但来自基层的感受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由于人们需求多元化,各地需要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铁器。而在以前,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遍布市场的手工作坊来满足。但制铁业国有化之后,铁器的种类反而大大减少,明显不利于生产。另外,一旦政府把某个行业收归国有,那么,这个行业生产的产品就会立刻涨价,让人苦不堪言。 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这是理论上占优势;而贤良、文学提出商品质量下降了,则是实际的经验。但后世人看待这个问题时,已经没有办法拥有古人的亲身体会,反被理论迷惑了。于是,国有企业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就变成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神话,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打破。 再比如,政府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在大部分人看来都是好事,认为政府可以防止劣币出现,让货币的品质更高。但从基层的经验来看又是另一回事儿:铸币权国有化之后,政府的钱币也在慢慢减重,偷工减料。另外,武帝时期也将什么白鹿皮、白金当作货币,让市场更加混乱。 所以,抛开道德上的说教,贤良、文学认为,政府的做法,一是抽取民间财富,二是扰乱市场,三是官商勾结,这三点更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按照桓宽的说法,贤良、文学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但这个说法未必正确。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次的讨论本应该成为事情的转折点,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昭帝只是象征性地废除了酒类专营,其余国有企业没有被废除,官方垄断也没有解除。盼望改革的人们都忽视了一点:一旦国有垄断建立起来,政府的财政严重依赖这些国有企业时,就不可能放弃盐铁官营了。当非农收入占了汉代总财政(包括皇室收入和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二时,政府可能放弃收益最大的盐铁收入吗? 西汉后期的皇帝也尝试过一次废除盐铁专卖。公元前48年,汉元帝继位,当年全国出现了大水灾。第二年,在曾经富裕的齐地出现了大饥荒。这时,中央政府终于下决心不再与民争利,削减一系列的政府开支,同时取消盐铁官营,准许地方撤销常平仓。这次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三年后,皇帝又悄然恢复了盐铁官营。 这是西汉皇帝最后一次试图恢复到以前的黄金时期,但随后他知道一切已经不可能了。官僚集团只会膨胀,不会收缩,他们已经绑架了政府财政,由于财政收入不足,又必须建立国有垄断体系来绑架民间经济。 国有企业之所以继续存在,是因为它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权,防止下层的反抗。而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之时,国有企业的作用就更明显,那时,政府财政将依靠国有企业来渡过难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改革,就会发现,它是一种理顺式的改革。由于社会经济运行了这么多年,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就由领导者出面,将这些问题都理顺。由于金融过于抑制,就做一些调整把民间资本引进来;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太庞大,就出台一些透明化的举措,防止泡沫的堆积;由于司法透明度差,民怨太大,就改革司法系统,让司法与地方政府离得远一点。 一切都是在理顺关系,但在结构上,不会有太大的调整。这和当年“昭宣之治”的思路是一样的。汉昭帝时期采取了很多补救式的措施,包括尽量避免新的战争,不主动找麻烦,重新强调休养生息政策。 宣帝时期继承了这些基本政策。宣帝还特别注意吏治问题,采取严厉的手段整顿吏治。虽然两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最终,中央政府放出的权力都被下层的官僚捞去了,虽然也有惠及民间,但由于官僚阶层的阻碍,效果要小得多。自武帝以来,随着朝廷介入经济的程度加深,出现了不少官商勾结现象。如果要向民间放权,必须击破这些中间层的力量。 宣帝经过分析,认为是吏治出了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必须整顿官场。宣帝的吏治整顿也并非汉代所独有,一般到了朝代中期之后都会出现一个设法使吏治清明的皇帝,试图将皇朝重新拉回正常的轨道。但所有试图这么做的措施都只能暂时奏效。一旦放松了警惕,情况就会立即恶化。
“1.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疾》。 释义:森林中往往刮大风;富贵人面前往往都是一堆奉承话。 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不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地位的低贱而变更自己的志向。 3.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专己,指刚愎自用。拒绝忠言直谏的人就会闭塞,一意孤释义:行的人就会孤立。治国安邦的人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拒纳谏言、一意孤行。4.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不因为是自己的亲近就给以重赏;也不因为与自己疏远就忘掉给人恩惠。 5.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要发财致富就不能太过仁慈,如果太过仁慈也就不能发财致富。 6.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释义:做事中途停止就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不能懈怠。 7.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释义:有准备就能钳制住别人;没有准备就要受别人的钳制。 8.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赋》。 释义: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之中,太阳和月亮也不会同时照耀大地。比喻君子与小人不能同处,或比喻相互矛盾的理论不能同时运用。 9.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碎玉满箱,算不得拥有财宝;读了几箱子的书,也不等于就掌握了其中的道理。 10.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发现了弊端就会立即补救,看到了漏洞,就会马上堵塞。 11. 衣食者民之本。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释义:穿衣吃饭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所在,不可以不慎重的对待。 12. 贱不害智,贫不妨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出身低贱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家境贫寒的人,不一定没有品行。 13.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释义:岩雀并不知道天的高远,废井中的青蛙也不会知道江海的博大。这句话是形容心胸狭窄之人见识短浅。 14. 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释义:镂:雕刻。如果没有内在的工夫,而只学习其表面,即使有再好的老师和朋友,也还是如同在油脂上作画、在冰上雕刻一样,只是浪费时间和功夫。 15. 筑城者,先厚其基而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未通》。 释义:修筑城墙的人,首先要加厚城墙的地基,然后再把城墙垒高;善于养民的人,首先要巩固人民的产业,然后才能使他们走向富裕。要使人民实现富裕,首先要使人民有稳定的工作。国家应该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使农民有地可耕;还应该整治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秩序,沟通贸易渠道,使商人有买卖可做。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人民才能逐渐走向富裕。 16.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轻重》 释义: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旺盛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强大的势力下,弱者会受到压制和侵害。 17.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病》。 释义:国家有贤德之士而不任用,不是贤德之士的过失,而应该是拥有这个国家的君主的羞耻。 18、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释义:虽然有一片诚挚忠信的愿望,如不知道因事随机应变,那便是一条危险的,甚至会灭亡的路。 19、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 释义:治理家庭不能靠一件财宝;治理国家,不能靠一种方法。 20.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忧边》。 释义:明智的人,因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改革;聪慧的人,依世情而制定治国方法。 21.恶言不出于口,邪行不及于己。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毁学》。 释义:坏话不说,坏事不干,可谓洁身自好。 22.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国家不愁没有法制,而是怕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制。说明制定法律应能够施行。 23.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表:古代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要想让影子正,就要先将标杆树直;要想让下面的人清廉,就要先自己做到清廉。说明上位是下位的表率。 24、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能够与下面人商量计策的领导,是不会失策的;能发挥大家作用的人,是不会不成功的。 25.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欲,想。表,仪表,这句话指身体。下,指下属。先之身,先要求自己。要想影子正,就要先把自己的身子站直;要想下属清廉,自己要先做出表率。这句话以正影先正身为喻,说明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26.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释义:这句话以地利与人和、武力与文德的对比,阐明了实行仁政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7.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释义:距:通拒。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就会遭到孤立。 28.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释义:微子:商纣王的庶兄。箕子:商纣王的诸父,曾数次谏纣王,王不听把他囚禁。扁鹊不能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不能使将亡之国得以生存下去。 29.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释义:两局强调品行修养的重要性: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理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30.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 释义:唱歌的人不求声音高尖而求合乎节拍,评论者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所谈论的事情符合实际。 31、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曲木,弯曲的木头。恶,厌恶、怕。绳,木匠用以裁曲取直的墨绳。奸邪,奸邪之人。正法,公正无私的法律。这句话以曲木畏直绳作类比,说明公正无私之法对奸邪之人的威慑作用。32、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释义:至,最。璞,含有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过的玉。最美的东西就是最本色自然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文饰它的。此言自然本色便是美,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观点。 33、少目之网,不可得渔;三章之法,不可为治。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释义:目,网眼。不可,不能。法律制度太粗疏难以治国,就像网眼太少的渔网往往网不到鱼一样。这句话以比喻之法说明立法要周全、精细,不能失之粗疏,否则不易于执法者依法操作。而不能操作,执法者就有了太大的自由度,这就等于没有法律了。 34.学者博览而就善。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从事治学的人,需要广泛的阅读,并且需要从中吸取正确、有用的内容。 35.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释义:这句话以积土成山、列树成林为喻,说明积少成多、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36.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释义:道:放大。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节约用度,注重农桑。 37.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病,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即便像扁鹊那样医术高明的人,病人不肯接受针药的治疗,也是没有办法医治好他的病;即便是贤圣之士,如果国君没有接受正言相谏的雅量,那么贤圣也无能为力。这句话用良医治病也要病人配合和治国光靠贤圣之士的才干还不够做对比,更加充分的说明了贤君配合之道理。 38.橘柚生于江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橘柚生长于江南,各地的人吃起来都有甜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的味觉是相同的;郑国卫国的音乐,大家都觉得好听,那是因为大家对声音效果的感受是相同的。这句话以吃橘柚的感觉与听音乐的感受为喻,说明是非好坏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认同大体是相同的。 39.甲坚兵利,为天下殃。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论灾》。 释义:兵器是凶器。盔甲坚固,兵器锋利,那是天下的祸害。此言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性,寄寓了反对战争的思想。 40.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贪婪卑鄙的风气源自处于上位的统治者,而不在下层民众;对民众的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改良在于执政者的措施是否得当,而不在于人民自身的素质。 41.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复》。 释义:做大事的人要有耐心,没耐心就会乱了方寸,误了大事;做小事的人不能有怠慢轻忽之心,否则事情就做不成。前句之意是说,做大事(如治国安邦)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浮躁之气,不然思虑不周,定会坏了大事。 42.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河。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执务》。 释义:阜,土山。土积得多便会成山,水积得多便成江河。此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河为喻,说明积少成多、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道理。 43.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结和》。 释义:苟且偷安会有危险的后果,眼光短浅灾祸很快就会降临。 44.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执务》。 释义:土地堆积起来,便成为山峦。水储存起来便会形成江海,品行积累起来便会成为高尚的人。 45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义》。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不拒绝听取负薪之人的意见,其名声才能远播。所以见多识广的人知识广博,多听多闻的人拥有智慧,拒绝别人劝说的人心胸狭隘,一味相信自己的人必然孤立。 46.刚者折,柔者卷。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释义: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因为可以卷曲所以不易折断。 47.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用正途去辅助别人,这便是忠诚。用歪魔邪道去引导别人,着便是奸佞。 48.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我饭吃但是如果不吃,对于饥饿是没有益处的。见到了贤能的人们而不去任用,这样对于衰弱的国家,也是没有益处的。 49.天下之利无不瞻,而山海之货无不富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通有》。 释义:天下的利益,没有人不想得到,因此要能够得到山中和海里的货物,便会不会不富有。这句话指出应大力开采山中和海里的物质资源。 50.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后刑》。 释义:锄去田里有害的杂草,禾苗就可以健康地生长;惩罚为非作歹的恶人,百姓就会感到喜悦。〞
同样是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得知本书,评分一般不是因为内容,而是这版本里面段落错乱、文字缺失太多,甚至还复制了小段的翻译夹杂其中。 第一遍看这书,是结合了网上的翻译版本,很快地过了一遍。当时心里的想法还很简单:引经据典却拿不出实际解决办法的贤良文学,目光长远但恃才傲物的大夫,最佳辩友御史们以及从中调和的丞相。 但我感觉还是看得太浅了,所以找了b站上的讲解视频来看(这里也推荐书友找来看,每一章都会细细讲解)。 从整本书看下来,大夫和贤良文学根本没有说服得了对方,也不可能说服得了,因为他们代表的就是两个不同的立场:郡县制以及封建制。谁真的妥协,那那一方的利益就会损失。召开会议的汉昭帝难道会没想到这一层吗?结合历史来看,此时是上官桀与汉昭帝权利的对垒。或许这场会议本身,就是汉昭帝为了拉拢贤良文学这些贵族的支持而进行的让利和博弈。(想想第一遍看的时候的我还天真地认为,这场辩论真的是单纯地帝王想要听从民意而举行) 通篇一直强调“民”,一直强调“仁义”的贤良文学,其所说的这些,真的是当今的我们理解的意思吗?在细细看完讲解后,真正身为平民的我只能感到毛骨悚然。他们所说的民,一直都是指以他们贵族为代表的人民,真正的平民百姓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出声。而他们所说的仁义呢?纵观全文,贤良文学一直强调风气奢靡,平民因为仿效官员而用度日渐增加,咋一看似乎只是为了讽刺大夫,但再细细一看所描述的平民,不过只是穿衣食用好了点,竟像是盼着平民永远本分,永远安于匮乏的生活条件。是贤良文学们迂腐吗,不,这就是他们的傲慢吧。
《盐铁论》是西汉王朝的《经济学》。
又长知识的一本小书— 《盐铁论》,汉昭帝时期,为了纳谏,征求目前国家问题解决方案,霍光让天下优秀的文人贤良和当朝的丞相辩论盐铁货币等需不需要官营这些国家基本问题。 文学核心观点:盐铁公营乱了风气,养了一群贪官,逐利者,古时候尧舜风俗纯朴,人民安逸,贫富差距小,不患寡而患不均…妨碍了生产力,导致了一些人更穷,所以要崇德,抑商,农业乃治国之本。 大夫提出边境要安,仗要打,资源要统一调配,每个地方资源不一样,通过国营可以统一调配,让人民过好,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人民贫穷不在于勤劳,在于势不够。 金句:“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大夫多先进的观点啊。从小父母教导的勤能致富,泪目。 文学:修德修好自己,边境自然臣服,让子民辗转千里,舟车劳动,妻离子散去边境打居无定所的游牧匈奴,劳民伤财… 大夫:武王伐纣,秦抗击匈奴,阖闾之战,汉武帝退匈奴,每一场胜利臣服都是由武力决定的,边境不安,居民无法安居乐业,还有亡国风险… 文学:自古祸亡起于内不不修德,非兵甲不利,如秦亡于内部不修德,如商纣王荒淫无度失德导致亡国….. 显然一件事情,一段历史可以作为正面素材,也可以作为反面素材… 几轮下来 最后辩论双方陷入了人生攻击, 文学很多不实用方案,但是可爱,理想主义,为百姓发声,骂无德者。 “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骂的好爽利。 宰相说的是很多实际状况,却很多都辩不过,感叹文人首鼠两端,冥顽不灵,难怪秦国焚书坑儒。你家孔子厉害,连饭都吃不饱,厉害到到处奔走。 “嘻!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逾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 文学说,我家孔子是厉害,关键不被用啊,用了就能强大,还是在于你们用人不当,昏君的问题,不在于孔子。 “孔子生于乱世,思尧、舜之道,东西南北,灼头濡足,庶几世主之悟。悠悠者皆是,君暗,大夫妒,孰合有媒?是以嫫母饰姿而矜夸,西子彷徨而无家。非不知穷厄而不见用,悼痛天下之祸,犹慈母之伏死子也,知其不可如何,然恶已。故适齐,景公欺之,适卫,灵公围,阳虎谤之,桓魋害之。夫欺害圣人者,愚惑也!伤毁圣人者,狂狡也。狡惑之人,非人也。 后面大夫问文人:你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文人从古人尧舜时期衣食住行,娱乐,民风各个层次与目前做了对比,大意是古时候民风淳朴,古时候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吃穿如何简单朴素,行住如何简洁蔽风雨。 如今贫者如食用糟糠,富者珍奇古怪,无不奢靡。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的礼乐崩坏,穷人毫无幸福感,需要修德,崇礼,用贤人。 “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囗,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大夫曰:荆 然后 大夫一听,觉得不实用,大骂文学 “大夫曰:盲者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 … 最后结论呢? 下放了一些权益。 … 很多年过去了,矛盾消失了么?然后,我们的文学大夫们在干嘛呢?好想看看他们的辩论直播… 崇德尚礼是否真的能缓解贫富差距?如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 无论如何,两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赛至今依然在文学和历史政治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经济路线大辩论,实在是精彩,国家缺少争论,于是思想像是一潭死水,应该有一个举国闻名的机构,每年选拔出地方的有识之士公开辩论,最后的赢家集中在首都的会场进行集中讨论年度主题,既要全民参与,又要时代特色鲜明。
本书通过记录一帮先进的老头和迂腐的年轻人吵架的方式,从经济谈到中央地方对立,民生法治等问题。引用丰富,立场分明。 如果是对汉昭帝时期霍光老登主办,桑弘羊,车千秋等史诗级巨佬参加的盐铁会议感兴趣的话,这本书记录得很详细,非常推荐阅读。 但如果是想从这本书里学到点什么经济学知识,那还是算了。 当然,读这本书还需要脾气好——不然会时不时想一巴掌扇死那些爱钻牛角尖,说话不着调,动不动上纲上线,讲不过就“古未有之”“圣人曰”的腐儒们。用桑老的话来说:信古疑今,非人自是,诸生不可与逐语,盖因其憨批腐儒也。
如果理解吃力,可以去读一下《制内市场 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书中关于“帝制时期中国国家和经济的话语论述”的描述。
读《盐铁论》对我最大的收获是深刻认识到了多视角看事件。以现代人看嘲笑儒生的高谈阔论;以百姓视角,儒生则是为劳苦百姓发声;在桑弘羊对官员不作为回应你上你也一样。深刻洞察了人性。 不同阶级看问题角度不同,儒生只能看见百姓贫苦,而在统治者是边境事重,百姓贫苦还能生活,边境事起则民不聊生。 生活中的政策制度还有最重要的阶级跳跃,思维跳跃不出固定阶级,就永远无法跨越阶级。
本来想点评一下的,后来想想想到了钱穆老人家的话,算了还是补个背景吧。 史學家錢穆認為,當時實際利弊得失,非熟悉考究當時人意見者,無從揣測。討論鹽鐵專賣,該注意當時歷史傳統與當時人歷史意見作主要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 漢昭帝時,當時已七十多歲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繼續推行漢武帝時定下的財政政策,包括鹽、鐵、酒專賣及物價調整,稱為鹽鐵、榷酤、均輸平準。外戚大將軍霍光有意削弱桑弘羊、奪取財政大權,鼓動賢良文學批評他的政策。 前81年2月,60多個新薦舉的賢良文學被召至宮中,就桑弘羊各項財政政策應否廢止,與丞相車千秋、桑弘羊辯論。賢良文學受霍光鼓動,又代表地方豪強的利益,批評桑弘羊各種與民爭利的政策。結果昭帝下令取消酒的專賣(榷酤)和關內的鐵官,其餘大部份政策都不受影響;霍光有意打倒桑弘羊的目的暫未達到。其後桓寬編纂《鹽鐵論》一书,記錄此鹽鐵會議。
读的不是很明白,所以抽空再读吧……
骥,举之在伯乐,其功在造父。造父摄辔,马无驽良,皆可取道。……故御之良者善调马,相之贤者善使土。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 故君过而臣正,上非而下讥,大臣正,县令何有?不反诸己而行非于人,执政之大失也。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今不睹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无其能得乎? 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 为人臣,权均于君,富侔于国者,亡。故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夫行者先全己而后求名,仕者先辟害而后求禄。 孔子云:“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求义,非苟富也。故剌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君子遭时则富且贵,不遇,退而乐道。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隐居修节,不欲妨行,故不毁名而趋势。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面对的仍是同样的经济窘境和政治尴尬,他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刘弗陵即位时只有六岁。武帝临终时委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大臣辅佐。金日磾去世早,霍光负责内朝,上官桀、桑弘羊负责外朝,三人逐渐因权力分配的问题出现了矛盾。这二者的叠加,导致朝廷内外、朝野上下都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问民疾苦”,由丞相田千秋主持,由桑弘羊为首的朝廷官员与各地举荐的贤良、文学一起讨论,是否可以罢黜、改变武帝以来的盐铁、榷酤、平准、均输、匈奴政策,史称“盐铁会议”。 关于盐铁会议召开的动机,有三说。一是修复说。《汉书·杜延年传》说,杜延年向大将军霍光提出,当下百姓流离失所,应恢复汉文帝时的政策,更正酒榷、盐铁政策。霍光采纳了这个建议,召开盐铁会议。这是传统认识。二是阴谋说。郭沫若、徐复观等人认为这次会议是霍光为削弱桑弘羊政治势力而召开的。三是中允说。田余庆提出,盐铁会议不仅是出于私怨,还出于不同的政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田余庆的说法更为允当。 《盐铁论》概述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盐铁论》全书分为10卷60篇。前41篇是写盐铁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42篇至59篇是写会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导的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经济很有借鉴作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盐铁论》是汉宣帝时期的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的再创作,同时,他还依据同乡朱子伯的介绍。《盐铁论·杂论》即言“始汝南朱子伯为予言”,朱子伯当是参加了盐铁会议的一个儒生。盐铁会议虽冠名“盐铁”,但不限于财税政策,还涉及匈奴、礼制、刑法等问题,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讨论。 文学曰:夫欲安国富民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故非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 御史曰:水有猵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并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之分,妄刺而无益于疾,伤肌肤而已矣。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意者非扁鹊之用针石,故众人未得其职也。 大夫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 大夫曰: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文学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大言而不从,高厉而行卑,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儒皆贫羸,衣冠不完,安知国家之政,县官之事乎?何斗辟造阳也! 文学曰:夫贱不害智,贫不妨行。颜渊屡空,不为不贤。孔子不容,不为不圣。必将以貌举人,以才进士,则太公终身鼓刀,宁戚不离饭牛矣。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伯夷不以其行易诸侯之位,是以齐景公有马千驷,而不能与之争名。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于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惟仁者能处约、乐,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杨子曰:“为仁不富,为富不仁。”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并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儒独何以完其衣冠也? 文学曰:古者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后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夫乘爵禄以谦让者,名不可胜举也;因权势以求利者,人不可胜数也。食湖池,管山海,刍尧者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子贡以布衣致之,而孔子非之,况以势位求之者乎?故古者大夫思其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也。 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故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文学不能治内,安能理外乎? 文学曰:行远道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也。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杆,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正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君子能修身以假道者,不能枉道而假财也。 文学曰:圣主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义贵无高,义取无多。故舜受尧之天下,太公不避周之三公;苟非其人,箪食豆羹犹为赖民也。故德薄而位高,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大夫曰:司马子言:“天下穰穰,皆为利往。”赵女不择丑好,郑妪不择远近,商人不愧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 大夫曰: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而实无以异于凡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文学曰:朝无忠臣者政暗,大夫无直士者位危。任座正言君之过,文侯改言行,称为贤君。袁盎面刺绛侯之骄矜,卒得其庆。故触死亡以干主之过者,忠臣也,犯严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方今人谷之教令,张而不施,食禄多非其人,以妨农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民望不塞也。且夫帝王之道,多堕坏而不修,《诗》云:“济济多士”。意者诚任用其计,苟非陈虚言而已。 大夫曰:七十子躬受圣人之术,有名列于孔子之门,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云。政事者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宰我秉事,有宠于齐,田常作难,道不行,身死庭中,简公杀于檀台。子路仕卫,孔悝作乱,不能救君出亡,身菹于卫;子贡、子皋遁逃,不能死其难。食人之禄不能更,处人尊官不能存,何其厚于己而薄于君哉?同门共业,自以为知古今之义,明君臣之礼。或死或亡,二三子殊路,何道之悖也? 文学曰: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和氏之璞,天下之美宝也,待囗诸之工而后明。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今齐世庸士之人,不好学问,专以己之愚而荷负巨任,若无楫舳济江海而遭大风,漂没于百仞之渊,东流无崖之川,安得沮而止乎? 《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丞相史曰:晏子有言:“儒者华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也。盂子曰:“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故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而空战口也。 丞相史曰:山陵不让椒跬,以成其崇。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诗》云:“询于刍荛。”故布衣皆得风议,何况公卿之史乎? 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 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目脩于五色,耳营于五音,体极轻薄,口极甘脆。功积于无用,财尽于不急,口腹不可为多。故国病聚不足即政怠,人病聚不足则身危。 贤良曰: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吴得几不免于患也。语曰:“五盗执一良人,枉木恶直绳。”今欲下箴石,通关鬲,则恐有盛、胡之累,怀箴橐艾,则被不工之名。“狼跋其胡,载踕其尾。”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狭耳。此子石所以叹息也。 故人主有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悬赏以待功,序爵以俟贤,举善若不足,黜恶若仇雠,固为其非功而残百姓也。夫辅主德,开臣途,在于选贤而器使之,择练守、相然后任之。 贤良曰:古之制爵禄也,卿大夫足以润贤厚士,士足以优身及党;庶人为官者,足以代其耕而食其禄。今小吏禄薄,郡国徭役,远至三辅,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非徒是也,徭使相遣,官庭摄追,小计权吏,行施乞贷,长使侵渔,上府下求之县,县求之乡,乡安取之哉?语曰:“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丞相曰:先王之道,轶久而难复,贤良、文学之言,深远而难行。夫称上圣之高行,道至德之美言,非当世之所能及也。愿闻方今之急务,可复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风雨时,五谷熟,螟螣不生;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吏皆廉正,敬以奉职;元元各得其理也。 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兼此二者,君子也。 大夫曰:事不豫辨,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诗》云:“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故有文事,必有武备。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以取大辱焉,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为其无信也。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而欲以诚信之心,金帛之宝,而信无义之诈,是犹亲跖、囗而扶猛虎也。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 《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 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文学曰:道径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民不知所辟。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幽隐远方,析乎知之,室女童妇,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有司治之,若救烂扑焦而不能禁;非网疏而罪漏,礼义废而刑罚任也。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郡国用之疑惑,或浅或深,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愚民乎!律令尘蠹于栈阁,吏不能遍睹,而况于愚民乎!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宜犴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刺刑法繁也。亲服之属甚众,上杀下杀,而服不过五。五刑之属三千,上附下附,而罪不过五。故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 《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故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 《管子》曰:“四维不张,虽皋陶不能为士。”故德教废而诈伪行,礼义坏而奸邪兴,言无仁义也。仁者,爱之效也;义者,事之宜也。故君子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 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文学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 非患无准平,患其舍枉而绳直也。故亲近为过不必诛,是锄不用也;疏远有功不必赏,是苗不养也。故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文学曰:民之仰法,犹鱼之仰水。水清则静,浊则扰。扰则不安其居,静则乐其业。乐其业则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是以成、康之世,赏无所施,法无所加。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若斯,则吏何事而理?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马也,行则顿之,止则击之。 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孔子曰:“所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者难,讼而听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古之所谓愚,今之所谓智。以棰楚正乱,以刀笔正文,古之所谓贼,今之所谓贤也。 公卿知任武可以辟地,而不知广德可以附远;知权利可以广用,而不知稼穑可以富国也。
还没读完,但觉得读起这种道理的书比较费神。尤其是要转换角色来读,更是劳心费神。 在我看来大夫和文学两者其实在讲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大夫站的是治理国家角度,而文学站的是道德修身角度。都有道理,但这样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
看盐铁论很大的一个感想就是,儒家的问题和弊端一直以来上位者都懂,满口道德不务实,双标又虚伪。但是很奇怪,自从秦大一统后,历史证明对于华夏中国还就是儒家这套能让统治长久一点。 无论上位者是外儒内法,甚至蛮夷,只要肯举儒家这面大旗,统治总是相对长久或者稳定。而秦,魏晋南北朝,这种儒学被公开禁止或被鄙视的时代,不是短命就是战乱连绵。经过秦和魏晋的教训,之后的上位者在意识形态上都不再公然和儒家作对了。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回看,这种不通实务只讲道德的儒学,为什么就是能安抚人心,稳定政权?首先君臣父子忠孝仁义那些道德对于造反叛乱肯定是有一定的约束效果,但对于底层人民,为什么会认同这一套呢?不通实务的儒学肯定不可能带老百姓发家致富,盐铁论也看出儒学根本就不赞同老百姓致富,因为有钱了就不务农了,伤国之根本了。传闻中康熙33两就算不真,编得也算符合儒家治国的思想了。 所以老百姓到底从儒家得了什么好处,为什么非儒家不能安民心呢?个人觉得大概就是空谈道德而获得的优越感。这就和宗教可以让人获得精神力量去承受苦难一样,儒家用空谈道德给予民众优越感来承受苦难。大约源于孔子一生不顺,务实能力也不济,他的学说更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这也是虽然儒家没有神,却经常和宗教来对标的一个原因。因为真正的学说,是要靠具体的一件件事实成败来检验的。而不务实的儒家,很难在实务中取得什么成绩。所以对上位者来说,儒家和宗教存在的意义差不多,就是调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而两者调和的方法也很像,即所有矛盾都不重要,只有讲道德(对应信主)是重要。只要讲道德(对应信主),其他一切自然会好(自有安排)。盐铁论里的贤良文学也一再强调这个,这说法把务实的桑弘羊气了个半死。 这里多说一句,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其实他用的人从文官到武将就没一个腐儒。不开眼的狄山来搞事情,武帝就笑咪咪地让他去边境送死,可见武帝很清楚儒家只是用来调和矛盾的工具而非真信了儒家思想。而霍光弄这些人来也是为了打击政敌,那桑弘羊非和这群贤良文学较劲干嘛啊,大家都把这群人当工具,就你把他们当对手,这是不是说明桑弘羊虽是顾命大臣,资历也老,但当时也就是个工具,操盘另有其人? 所以这个会议纪要还是挺有看头的,相对儒家修的史书私货总是少一点。可惜这种一手资料太少了,经过了春秋笔法的官修史书总有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看起来就没这种资料流畅。
《盐铁论》以16个字道破了富贵与贫穷的本质: 两千年前中国的文献《盐铁论》以16个字道破了富贵与贫穷的本质:财富取决于精准的计算,而非劳动;利益在于把握形势,而非耕耘的力道!简言之,致富的关键在于准确推测和预测,而非依赖体力。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和轨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财富并非来自勤劳,勤劳并不能使人致富,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真正的财富源于对趋势和关键时刻的敏锐洞察。获取利益的要点在于全局观的审时度势,不一定需要亲自动手,个人亲力亲为反而容易陷入局中。局势,即格局、布局和气势,就如同战场上的阵势规划和智谋策略,远比单纯的努力更为重要!
2103年前(公元前81年),西汉的汉昭帝为了了解民间疾苦,让各个郡国推荐了数十位贤良、文学,也就是民间的社会贤达,到朝廷来反映民间问题。这些人果然不负众望,一到京城,就将民间的问题和盘托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罢黜盐铁专卖、还利于民的建议。 与此同时,汉武帝时期功劳最大的大臣桑弘羊仍然在朝,当贤良、文学们控诉他亲手制定的政策时,桑弘羊自然坚决不同意,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辩论场如同战场,讲究刀刀致命。这场重要的辩论赛主题围绕着国家应不应该对工商业进行全方位垄断,一个叫桓宽的人将当时的辩论记录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我们能够通过它来了解争论的许多细节。这本叫作《盐铁论》的书让现代人也意识到,古代和现代的相似性比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多,而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 桑弘羊的基本观点只有一个:财政需要。为了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政府必须从商业上获得收入,否则政府就会破产。而与他辩论的文学、贤良们都来自民间,对于政府财政问题了解不是很清楚,对于民间发生的事情却更为了解。他们最能感受到当年汉武帝政策给民间带来的困扰,但这些人在理论功底上比桑弘羊差很多,说不过别人,就搬出“政府要以德服人”,或者“政府要回归儒家传统,不要与民争利”,甚至强调要重本抑末,以为问题出在工商业上面,没有看到工商业并没有罪过,而是政府控制了工商业,才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后世的新派人物大都嘲笑这些贤良、文学的迂腐。 包括明代最具反叛精神的李贽,在普遍“灭人欲”的背景下,他大胆地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将焦点从空洞的说教转回了民生。但由于他反对儒教过了头,看到贤良、文学要回归儒家传统就来气,故而他也认为桑弘羊的做法更加正确。而到了近代,相信“人定胜天”的历史学家更是把贤良、文学们贬得一文不值,而把桑弘羊捧到了天上。 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虽然贤良、文学们迂腐,看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但是,他们却揭示了集权社会的一个悖论:从理论上看是很美好的事情,但一到现实中就变了味儿。 比如,桑弘羊谈到政府把制铁业收归国有,不仅可以扩大财政收入,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管理来提高铁器的品质,保障人民的需求。因为政府的实力最强,它组织生产,自然能生产出最好的物品,比民间小规模生产的质量要高得多。这听起来很在理。但来自基层的感受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由于人们需求多元化,各地需要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铁器。而在以前,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遍布市场的手工作坊来满足。但制铁业国有化之后,铁器的种类反而大大减少,明显不利于生产。另外,一旦政府把某个行业收归国有,那么,这个行业生产的产品就会立刻涨价,让人苦不堪言。 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这是理论上占优势;而贤良、文学提出商品质量下降了,则是实际的经验。但后世人看待这个问题时,已经没有办法拥有古人的亲身体会,反被理论迷惑了。于是,国有企业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就变成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神话,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打破。 再比如,政府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在大部分人看来都是好事,认为政府可以防止劣币出现,让货币的品质更高。但从基层的经验来看又是另一回事儿:铸币权国有化之后,政府的钱币也在慢慢减重,偷工减料。另外,武帝时期也将什么白鹿皮、白金当作货币,让市场更加混乱。 所以,抛开道德上的说教,贤良、文学认为,政府的做法,一是抽取民间财富,二是扰乱市场,三是官商勾结,这三点更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按照桓宽的说法,贤良、文学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但这个说法未必正确。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次的讨论本应该成为事情的转折点,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昭帝只是象征性地废除了酒类专营,其余国有企业没有被废除,官方垄断也没有解除。盼望改革的人们都忽视了一点:一旦国有垄断建立起来,政府的财政严重依赖这些国有企业时,就不可能放弃盐铁官营了。当非农收入占了汉代总财政(包括皇室收入和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二时,政府可能放弃收益最大的盐铁收入吗? 西汉后期的皇帝也尝试过一次废除盐铁专卖。公元前48年,汉元帝继位,当年全国出现了大水灾。第二年,在曾经富裕的齐地出现了大饥荒。这时,中央政府终于下决心不再与民争利,削减一系列的政府开支,同时取消盐铁官营,准许地方撤销常平仓。这次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三年后,皇帝又悄然恢复了盐铁官营。 这是西汉皇帝最后一次试图恢复到以前的黄金时期,但随后他知道一切已经不可能了。官僚集团只会膨胀,不会收缩,他们已经绑架了政府财政,由于财政收入不足,又必须建立国有垄断体系来绑架民间经济。 国有企业之所以继续存在,是因为它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权,防止下层的反抗。而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之时,国有企业的作用就更明显,那时,政府财政将依靠国有企业来渡过难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改革,就会发现,它是一种理顺式的改革。由于社会经济运行了这么多年,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就由领导者出面,将这些问题都理顺。由于金融过于抑制,就做一些调整把民间资本引进来;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太庞大,就出台一些透明化的举措,防止泡沫的堆积;由于司法透明度差,民怨太大,就改革司法系统,让司法与地方政府离得远一点。 一切都是在理顺关系,但在结构上,不会有太大的调整。这和当年“昭宣之治”的思路是一样的。汉昭帝时期采取了很多补救式的措施,包括尽量避免新的战争,不主动找麻烦,重新强调休养生息政策。 宣帝时期继承了这些基本政策。宣帝还特别注意吏治问题,采取严厉的手段整顿吏治。虽然两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最终,中央政府放出的权力都被下层的官僚捞去了,虽然也有惠及民间,但由于官僚阶层的阻碍,效果要小得多。自武帝以来,随着朝廷介入经济的程度加深,出现了不少官商勾结现象。如果要向民间放权,必须击破这些中间层的力量。 宣帝经过分析,认为是吏治出了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必须整顿官场。宣帝的吏治整顿也并非汉代所独有,一般到了朝代中期之后都会出现一个设法使吏治清明的皇帝,试图将皇朝重新拉回正常的轨道。但所有试图这么做的措施都只能暂时奏效。一旦放松了警惕,情况就会立即恶化。
“1.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疾》。 释义:森林中往往刮大风;富贵人面前往往都是一堆奉承话。 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不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地位的低贱而变更自己的志向。 3.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专己,指刚愎自用。拒绝忠言直谏的人就会闭塞,一意孤释义:行的人就会孤立。治国安邦的人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拒纳谏言、一意孤行。4.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不因为是自己的亲近就给以重赏;也不因为与自己疏远就忘掉给人恩惠。 5.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要发财致富就不能太过仁慈,如果太过仁慈也就不能发财致富。 6.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释义:做事中途停止就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不能懈怠。 7.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释义:有准备就能钳制住别人;没有准备就要受别人的钳制。 8.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赋》。 释义: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之中,太阳和月亮也不会同时照耀大地。比喻君子与小人不能同处,或比喻相互矛盾的理论不能同时运用。 9.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碎玉满箱,算不得拥有财宝;读了几箱子的书,也不等于就掌握了其中的道理。 10.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发现了弊端就会立即补救,看到了漏洞,就会马上堵塞。 11. 衣食者民之本。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释义:穿衣吃饭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所在,不可以不慎重的对待。 12. 贱不害智,贫不妨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出身低贱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家境贫寒的人,不一定没有品行。 13.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释义:岩雀并不知道天的高远,废井中的青蛙也不会知道江海的博大。这句话是形容心胸狭窄之人见识短浅。 14. 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释义:镂:雕刻。如果没有内在的工夫,而只学习其表面,即使有再好的老师和朋友,也还是如同在油脂上作画、在冰上雕刻一样,只是浪费时间和功夫。 15. 筑城者,先厚其基而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未通》。 释义:修筑城墙的人,首先要加厚城墙的地基,然后再把城墙垒高;善于养民的人,首先要巩固人民的产业,然后才能使他们走向富裕。要使人民实现富裕,首先要使人民有稳定的工作。国家应该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使农民有地可耕;还应该整治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秩序,沟通贸易渠道,使商人有买卖可做。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人民才能逐渐走向富裕。 16.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轻重》 释义: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旺盛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强大的势力下,弱者会受到压制和侵害。 17.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病》。 释义:国家有贤德之士而不任用,不是贤德之士的过失,而应该是拥有这个国家的君主的羞耻。 18、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释义:虽然有一片诚挚忠信的愿望,如不知道因事随机应变,那便是一条危险的,甚至会灭亡的路。 19、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 释义:治理家庭不能靠一件财宝;治理国家,不能靠一种方法。 20.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忧边》。 释义:明智的人,因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改革;聪慧的人,依世情而制定治国方法。 21.恶言不出于口,邪行不及于己。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毁学》。 释义:坏话不说,坏事不干,可谓洁身自好。 22.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国家不愁没有法制,而是怕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制。说明制定法律应能够施行。 23.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表:古代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要想让影子正,就要先将标杆树直;要想让下面的人清廉,就要先自己做到清廉。说明上位是下位的表率。 24、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能够与下面人商量计策的领导,是不会失策的;能发挥大家作用的人,是不会不成功的。 25.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欲,想。表,仪表,这句话指身体。下,指下属。先之身,先要求自己。要想影子正,就要先把自己的身子站直;要想下属清廉,自己要先做出表率。这句话以正影先正身为喻,说明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26.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释义:这句话以地利与人和、武力与文德的对比,阐明了实行仁政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7.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释义:距:通拒。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就会遭到孤立。 28.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释义:微子:商纣王的庶兄。箕子:商纣王的诸父,曾数次谏纣王,王不听把他囚禁。扁鹊不能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不能使将亡之国得以生存下去。 29.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释义:两局强调品行修养的重要性: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理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30.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 释义:唱歌的人不求声音高尖而求合乎节拍,评论者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所谈论的事情符合实际。 31、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曲木,弯曲的木头。恶,厌恶、怕。绳,木匠用以裁曲取直的墨绳。奸邪,奸邪之人。正法,公正无私的法律。这句话以曲木畏直绳作类比,说明公正无私之法对奸邪之人的威慑作用。32、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释义:至,最。璞,含有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过的玉。最美的东西就是最本色自然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文饰它的。此言自然本色便是美,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观点。 33、少目之网,不可得渔;三章之法,不可为治。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释义:目,网眼。不可,不能。法律制度太粗疏难以治国,就像网眼太少的渔网往往网不到鱼一样。这句话以比喻之法说明立法要周全、精细,不能失之粗疏,否则不易于执法者依法操作。而不能操作,执法者就有了太大的自由度,这就等于没有法律了。 34.学者博览而就善。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释义:从事治学的人,需要广泛的阅读,并且需要从中吸取正确、有用的内容。 35.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释义:这句话以积土成山、列树成林为喻,说明积少成多、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36.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释义:道:放大。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节约用度,注重农桑。 37.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病,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即便像扁鹊那样医术高明的人,病人不肯接受针药的治疗,也是没有办法医治好他的病;即便是贤圣之士,如果国君没有接受正言相谏的雅量,那么贤圣也无能为力。这句话用良医治病也要病人配合和治国光靠贤圣之士的才干还不够做对比,更加充分的说明了贤君配合之道理。 38.橘柚生于江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橘柚生长于江南,各地的人吃起来都有甜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的味觉是相同的;郑国卫国的音乐,大家都觉得好听,那是因为大家对声音效果的感受是相同的。这句话以吃橘柚的感觉与听音乐的感受为喻,说明是非好坏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认同大体是相同的。 39.甲坚兵利,为天下殃。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论灾》。 释义:兵器是凶器。盔甲坚固,兵器锋利,那是天下的祸害。此言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性,寄寓了反对战争的思想。 40.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释义:贪婪卑鄙的风气源自处于上位的统治者,而不在下层民众;对民众的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改良在于执政者的措施是否得当,而不在于人民自身的素质。 41.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复》。 释义:做大事的人要有耐心,没耐心就会乱了方寸,误了大事;做小事的人不能有怠慢轻忽之心,否则事情就做不成。前句之意是说,做大事(如治国安邦)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浮躁之气,不然思虑不周,定会坏了大事。 42.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河。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执务》。 释义:阜,土山。土积得多便会成山,水积得多便成江河。此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河为喻,说明积少成多、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道理。 43.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结和》。 释义:苟且偷安会有危险的后果,眼光短浅灾祸很快就会降临。 44.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出自汉·桓宽《盐铁论·执务》。 释义:土地堆积起来,便成为山峦。水储存起来便会形成江海,品行积累起来便会成为高尚的人。 45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义》。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不拒绝听取负薪之人的意见,其名声才能远播。所以见多识广的人知识广博,多听多闻的人拥有智慧,拒绝别人劝说的人心胸狭隘,一味相信自己的人必然孤立。 46.刚者折,柔者卷。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释义: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因为可以卷曲所以不易折断。 47.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释义:用正途去辅助别人,这便是忠诚。用歪魔邪道去引导别人,着便是奸佞。 48.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释义:我饭吃但是如果不吃,对于饥饿是没有益处的。见到了贤能的人们而不去任用,这样对于衰弱的国家,也是没有益处的。 49.天下之利无不瞻,而山海之货无不富也。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通有》。 释义:天下的利益,没有人不想得到,因此要能够得到山中和海里的货物,便会不会不富有。这句话指出应大力开采山中和海里的物质资源。 50.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后刑》。 释义:锄去田里有害的杂草,禾苗就可以健康地生长;惩罚为非作歹的恶人,百姓就会感到喜悦。〞
同样是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得知本书,评分一般不是因为内容,而是这版本里面段落错乱、文字缺失太多,甚至还复制了小段的翻译夹杂其中。 第一遍看这书,是结合了网上的翻译版本,很快地过了一遍。当时心里的想法还很简单:引经据典却拿不出实际解决办法的贤良文学,目光长远但恃才傲物的大夫,最佳辩友御史们以及从中调和的丞相。 但我感觉还是看得太浅了,所以找了b站上的讲解视频来看(这里也推荐书友找来看,每一章都会细细讲解)。 从整本书看下来,大夫和贤良文学根本没有说服得了对方,也不可能说服得了,因为他们代表的就是两个不同的立场:郡县制以及封建制。谁真的妥协,那那一方的利益就会损失。召开会议的汉昭帝难道会没想到这一层吗?结合历史来看,此时是上官桀与汉昭帝权利的对垒。或许这场会议本身,就是汉昭帝为了拉拢贤良文学这些贵族的支持而进行的让利和博弈。(想想第一遍看的时候的我还天真地认为,这场辩论真的是单纯地帝王想要听从民意而举行) 通篇一直强调“民”,一直强调“仁义”的贤良文学,其所说的这些,真的是当今的我们理解的意思吗?在细细看完讲解后,真正身为平民的我只能感到毛骨悚然。他们所说的民,一直都是指以他们贵族为代表的人民,真正的平民百姓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出声。而他们所说的仁义呢?纵观全文,贤良文学一直强调风气奢靡,平民因为仿效官员而用度日渐增加,咋一看似乎只是为了讽刺大夫,但再细细一看所描述的平民,不过只是穿衣食用好了点,竟像是盼着平民永远本分,永远安于匮乏的生活条件。是贤良文学们迂腐吗,不,这就是他们的傲慢吧。
《盐铁论》是西汉王朝的《经济学》。
又长知识的一本小书— 《盐铁论》,汉昭帝时期,为了纳谏,征求目前国家问题解决方案,霍光让天下优秀的文人贤良和当朝的丞相辩论盐铁货币等需不需要官营这些国家基本问题。 文学核心观点:盐铁公营乱了风气,养了一群贪官,逐利者,古时候尧舜风俗纯朴,人民安逸,贫富差距小,不患寡而患不均…妨碍了生产力,导致了一些人更穷,所以要崇德,抑商,农业乃治国之本。 大夫提出边境要安,仗要打,资源要统一调配,每个地方资源不一样,通过国营可以统一调配,让人民过好,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人民贫穷不在于勤劳,在于势不够。 金句:“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大夫多先进的观点啊。从小父母教导的勤能致富,泪目。 文学:修德修好自己,边境自然臣服,让子民辗转千里,舟车劳动,妻离子散去边境打居无定所的游牧匈奴,劳民伤财… 大夫:武王伐纣,秦抗击匈奴,阖闾之战,汉武帝退匈奴,每一场胜利臣服都是由武力决定的,边境不安,居民无法安居乐业,还有亡国风险… 文学:自古祸亡起于内不不修德,非兵甲不利,如秦亡于内部不修德,如商纣王荒淫无度失德导致亡国….. 显然一件事情,一段历史可以作为正面素材,也可以作为反面素材… 几轮下来 最后辩论双方陷入了人生攻击, 文学很多不实用方案,但是可爱,理想主义,为百姓发声,骂无德者。 “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骂的好爽利。 宰相说的是很多实际状况,却很多都辩不过,感叹文人首鼠两端,冥顽不灵,难怪秦国焚书坑儒。你家孔子厉害,连饭都吃不饱,厉害到到处奔走。 “嘻!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逾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 文学说,我家孔子是厉害,关键不被用啊,用了就能强大,还是在于你们用人不当,昏君的问题,不在于孔子。 “孔子生于乱世,思尧、舜之道,东西南北,灼头濡足,庶几世主之悟。悠悠者皆是,君暗,大夫妒,孰合有媒?是以嫫母饰姿而矜夸,西子彷徨而无家。非不知穷厄而不见用,悼痛天下之祸,犹慈母之伏死子也,知其不可如何,然恶已。故适齐,景公欺之,适卫,灵公围,阳虎谤之,桓魋害之。夫欺害圣人者,愚惑也!伤毁圣人者,狂狡也。狡惑之人,非人也。 后面大夫问文人:你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文人从古人尧舜时期衣食住行,娱乐,民风各个层次与目前做了对比,大意是古时候民风淳朴,古时候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吃穿如何简单朴素,行住如何简洁蔽风雨。 如今贫者如食用糟糠,富者珍奇古怪,无不奢靡。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的礼乐崩坏,穷人毫无幸福感,需要修德,崇礼,用贤人。 “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囗,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大夫曰:荆 然后 大夫一听,觉得不实用,大骂文学 “大夫曰:盲者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 … 最后结论呢? 下放了一些权益。 … 很多年过去了,矛盾消失了么?然后,我们的文学大夫们在干嘛呢?好想看看他们的辩论直播… 崇德尚礼是否真的能缓解贫富差距?如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 无论如何,两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赛至今依然在文学和历史政治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经济路线大辩论,实在是精彩,国家缺少争论,于是思想像是一潭死水,应该有一个举国闻名的机构,每年选拔出地方的有识之士公开辩论,最后的赢家集中在首都的会场进行集中讨论年度主题,既要全民参与,又要时代特色鲜明。
本书通过记录一帮先进的老头和迂腐的年轻人吵架的方式,从经济谈到中央地方对立,民生法治等问题。引用丰富,立场分明。 如果是对汉昭帝时期霍光老登主办,桑弘羊,车千秋等史诗级巨佬参加的盐铁会议感兴趣的话,这本书记录得很详细,非常推荐阅读。 但如果是想从这本书里学到点什么经济学知识,那还是算了。 当然,读这本书还需要脾气好——不然会时不时想一巴掌扇死那些爱钻牛角尖,说话不着调,动不动上纲上线,讲不过就“古未有之”“圣人曰”的腐儒们。用桑老的话来说:信古疑今,非人自是,诸生不可与逐语,盖因其憨批腐儒也。
如果理解吃力,可以去读一下《制内市场 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书中关于“帝制时期中国国家和经济的话语论述”的描述。
读《盐铁论》对我最大的收获是深刻认识到了多视角看事件。以现代人看嘲笑儒生的高谈阔论;以百姓视角,儒生则是为劳苦百姓发声;在桑弘羊对官员不作为回应你上你也一样。深刻洞察了人性。 不同阶级看问题角度不同,儒生只能看见百姓贫苦,而在统治者是边境事重,百姓贫苦还能生活,边境事起则民不聊生。 生活中的政策制度还有最重要的阶级跳跃,思维跳跃不出固定阶级,就永远无法跨越阶级。
本来想点评一下的,后来想想想到了钱穆老人家的话,算了还是补个背景吧。 史學家錢穆認為,當時實際利弊得失,非熟悉考究當時人意見者,無從揣測。討論鹽鐵專賣,該注意當時歷史傳統與當時人歷史意見作主要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 漢昭帝時,當時已七十多歲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繼續推行漢武帝時定下的財政政策,包括鹽、鐵、酒專賣及物價調整,稱為鹽鐵、榷酤、均輸平準。外戚大將軍霍光有意削弱桑弘羊、奪取財政大權,鼓動賢良文學批評他的政策。 前81年2月,60多個新薦舉的賢良文學被召至宮中,就桑弘羊各項財政政策應否廢止,與丞相車千秋、桑弘羊辯論。賢良文學受霍光鼓動,又代表地方豪強的利益,批評桑弘羊各種與民爭利的政策。結果昭帝下令取消酒的專賣(榷酤)和關內的鐵官,其餘大部份政策都不受影響;霍光有意打倒桑弘羊的目的暫未達到。其後桓寬編纂《鹽鐵論》一书,記錄此鹽鐵會議。
读的不是很明白,所以抽空再读吧……
骥,举之在伯乐,其功在造父。造父摄辔,马无驽良,皆可取道。……故御之良者善调马,相之贤者善使土。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 故君过而臣正,上非而下讥,大臣正,县令何有?不反诸己而行非于人,执政之大失也。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今不睹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无其能得乎? 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 为人臣,权均于君,富侔于国者,亡。故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夫行者先全己而后求名,仕者先辟害而后求禄。 孔子云:“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求义,非苟富也。故剌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君子遭时则富且贵,不遇,退而乐道。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隐居修节,不欲妨行,故不毁名而趋势。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面对的仍是同样的经济窘境和政治尴尬,他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刘弗陵即位时只有六岁。武帝临终时委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大臣辅佐。金日磾去世早,霍光负责内朝,上官桀、桑弘羊负责外朝,三人逐渐因权力分配的问题出现了矛盾。这二者的叠加,导致朝廷内外、朝野上下都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问民疾苦”,由丞相田千秋主持,由桑弘羊为首的朝廷官员与各地举荐的贤良、文学一起讨论,是否可以罢黜、改变武帝以来的盐铁、榷酤、平准、均输、匈奴政策,史称“盐铁会议”。 关于盐铁会议召开的动机,有三说。一是修复说。《汉书·杜延年传》说,杜延年向大将军霍光提出,当下百姓流离失所,应恢复汉文帝时的政策,更正酒榷、盐铁政策。霍光采纳了这个建议,召开盐铁会议。这是传统认识。二是阴谋说。郭沫若、徐复观等人认为这次会议是霍光为削弱桑弘羊政治势力而召开的。三是中允说。田余庆提出,盐铁会议不仅是出于私怨,还出于不同的政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田余庆的说法更为允当。 《盐铁论》概述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盐铁论》全书分为10卷60篇。前41篇是写盐铁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42篇至59篇是写会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导的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经济很有借鉴作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盐铁论》是汉宣帝时期的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的再创作,同时,他还依据同乡朱子伯的介绍。《盐铁论·杂论》即言“始汝南朱子伯为予言”,朱子伯当是参加了盐铁会议的一个儒生。盐铁会议虽冠名“盐铁”,但不限于财税政策,还涉及匈奴、礼制、刑法等问题,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讨论。 文学曰:夫欲安国富民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故非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 御史曰:水有猵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并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之分,妄刺而无益于疾,伤肌肤而已矣。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意者非扁鹊之用针石,故众人未得其职也。 大夫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 大夫曰: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文学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大言而不从,高厉而行卑,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儒皆贫羸,衣冠不完,安知国家之政,县官之事乎?何斗辟造阳也! 文学曰:夫贱不害智,贫不妨行。颜渊屡空,不为不贤。孔子不容,不为不圣。必将以貌举人,以才进士,则太公终身鼓刀,宁戚不离饭牛矣。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伯夷不以其行易诸侯之位,是以齐景公有马千驷,而不能与之争名。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于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惟仁者能处约、乐,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杨子曰:“为仁不富,为富不仁。”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并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儒独何以完其衣冠也? 文学曰:古者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后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夫乘爵禄以谦让者,名不可胜举也;因权势以求利者,人不可胜数也。食湖池,管山海,刍尧者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子贡以布衣致之,而孔子非之,况以势位求之者乎?故古者大夫思其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也。 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故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文学不能治内,安能理外乎? 文学曰:行远道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也。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杆,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正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君子能修身以假道者,不能枉道而假财也。 文学曰:圣主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义贵无高,义取无多。故舜受尧之天下,太公不避周之三公;苟非其人,箪食豆羹犹为赖民也。故德薄而位高,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大夫曰:司马子言:“天下穰穰,皆为利往。”赵女不择丑好,郑妪不择远近,商人不愧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 大夫曰: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而实无以异于凡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文学曰:朝无忠臣者政暗,大夫无直士者位危。任座正言君之过,文侯改言行,称为贤君。袁盎面刺绛侯之骄矜,卒得其庆。故触死亡以干主之过者,忠臣也,犯严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方今人谷之教令,张而不施,食禄多非其人,以妨农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民望不塞也。且夫帝王之道,多堕坏而不修,《诗》云:“济济多士”。意者诚任用其计,苟非陈虚言而已。 大夫曰:七十子躬受圣人之术,有名列于孔子之门,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云。政事者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宰我秉事,有宠于齐,田常作难,道不行,身死庭中,简公杀于檀台。子路仕卫,孔悝作乱,不能救君出亡,身菹于卫;子贡、子皋遁逃,不能死其难。食人之禄不能更,处人尊官不能存,何其厚于己而薄于君哉?同门共业,自以为知古今之义,明君臣之礼。或死或亡,二三子殊路,何道之悖也? 文学曰: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和氏之璞,天下之美宝也,待囗诸之工而后明。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今齐世庸士之人,不好学问,专以己之愚而荷负巨任,若无楫舳济江海而遭大风,漂没于百仞之渊,东流无崖之川,安得沮而止乎? 《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丞相史曰:晏子有言:“儒者华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也。盂子曰:“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故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而空战口也。 丞相史曰:山陵不让椒跬,以成其崇。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诗》云:“询于刍荛。”故布衣皆得风议,何况公卿之史乎? 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 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目脩于五色,耳营于五音,体极轻薄,口极甘脆。功积于无用,财尽于不急,口腹不可为多。故国病聚不足即政怠,人病聚不足则身危。 贤良曰: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吴得几不免于患也。语曰:“五盗执一良人,枉木恶直绳。”今欲下箴石,通关鬲,则恐有盛、胡之累,怀箴橐艾,则被不工之名。“狼跋其胡,载踕其尾。”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狭耳。此子石所以叹息也。 故人主有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悬赏以待功,序爵以俟贤,举善若不足,黜恶若仇雠,固为其非功而残百姓也。夫辅主德,开臣途,在于选贤而器使之,择练守、相然后任之。 贤良曰:古之制爵禄也,卿大夫足以润贤厚士,士足以优身及党;庶人为官者,足以代其耕而食其禄。今小吏禄薄,郡国徭役,远至三辅,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非徒是也,徭使相遣,官庭摄追,小计权吏,行施乞贷,长使侵渔,上府下求之县,县求之乡,乡安取之哉?语曰:“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丞相曰:先王之道,轶久而难复,贤良、文学之言,深远而难行。夫称上圣之高行,道至德之美言,非当世之所能及也。愿闻方今之急务,可复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风雨时,五谷熟,螟螣不生;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吏皆廉正,敬以奉职;元元各得其理也。 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兼此二者,君子也。 大夫曰:事不豫辨,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诗》云:“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故有文事,必有武备。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以取大辱焉,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为其无信也。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而欲以诚信之心,金帛之宝,而信无义之诈,是犹亲跖、囗而扶猛虎也。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 《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 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文学曰:道径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民不知所辟。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幽隐远方,析乎知之,室女童妇,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有司治之,若救烂扑焦而不能禁;非网疏而罪漏,礼义废而刑罚任也。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郡国用之疑惑,或浅或深,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愚民乎!律令尘蠹于栈阁,吏不能遍睹,而况于愚民乎!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宜犴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刺刑法繁也。亲服之属甚众,上杀下杀,而服不过五。五刑之属三千,上附下附,而罪不过五。故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 《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故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 《管子》曰:“四维不张,虽皋陶不能为士。”故德教废而诈伪行,礼义坏而奸邪兴,言无仁义也。仁者,爱之效也;义者,事之宜也。故君子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 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文学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 非患无准平,患其舍枉而绳直也。故亲近为过不必诛,是锄不用也;疏远有功不必赏,是苗不养也。故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文学曰:民之仰法,犹鱼之仰水。水清则静,浊则扰。扰则不安其居,静则乐其业。乐其业则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是以成、康之世,赏无所施,法无所加。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若斯,则吏何事而理?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马也,行则顿之,止则击之。 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孔子曰:“所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者难,讼而听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古之所谓愚,今之所谓智。以棰楚正乱,以刀笔正文,古之所谓贼,今之所谓贤也。 公卿知任武可以辟地,而不知广德可以附远;知权利可以广用,而不知稼穑可以富国也。
还没读完,但觉得读起这种道理的书比较费神。尤其是要转换角色来读,更是劳心费神。 在我看来大夫和文学两者其实在讲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大夫站的是治理国家角度,而文学站的是道德修身角度。都有道理,但这样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