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千万不能当真 作者是最近的网红,我还真认真看了一遍。总结: • 东北人都是赵本山(能忽悠),也是活雷锋(喜欢分享),这些是现代社会的好品质,从一个东北二本生到现在的网络名人,本身的故事就挺励志,家里如果有孩子上中学(特别是男生)推荐阅读,作者痛心疾首的劝学,告诫不要早恋(虽然我认为学会为恋爱比高考重要)。 • 作者本身的经历反而证明高考的结果并不重要,他是郑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现在讲课费上百万,高考反而越来越是门生意,报考志愿都已经细分成庞大的行业。 • 这本书只能看它的原理,但是绝对不能听他的忽悠,因为世界变化快,本书大部分内容是2018年的,现在看已经过时了,对院校和专业的介绍也有广告之嫌,而且不包括军队院校。 • 不能听过往的成功经验。我比他大20多岁(作者84年的),80年代上大学最理想是出国,只要去海外什么学校都比国内强,作者是非典2003年高考生,毕业后北漂吃苦,就跟90年《北京人在纽约》一样,经过这20年的发展,中国的北上广深就是40年前的东京,纽约和香港台北,已经开始进入高竞争低增长高消费阶段,立足都难,真正要发展应该是走向世界了。 • 中国恢复高考46年来,所有当年追赶热潮的专业都被证明并不对,所以最关键是要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在乎将来是否改行,关键是心甘情愿的个人选择,所以关于高考如何填报志愿的书籍一定是孩子看,而不是家长看,看多了只能徒增焦虑和烦恼。 • 所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志愿选择,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高考后志愿选择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人生,首先选择自己想游历生活的城市,其次选择能让自己老来骄傲的学校,然后男生应该选择女生多的专业,而女生要选择男校专业,为了能够有美好的4年浪漫生活,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有好的环境氛围下,能够思考人生,让自己成熟,4年后明确方向继续进修或闯荡江湖。 现代社会教育年限延长,现在的高考如同过去的中考,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是被迫并没有“专业”的目的,到大学毕业才成熟,真是学习的材料读研是必须的也是根本没问题的,而不想读书的进入社会谋生根本就不是依靠“大学专业”,而是青春。
他住院的消息一出,我立马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留存,就担心一些东西销声匿迹~ 我既不是学生家长,家里也没有考生。理论上讲,我没必要去看这本书,就莫名的买了,还认真看了。即使,我的本科院校给他发了律师函。 我第一次听说张雪峰,就是我们本科学校给他发律师函的那一次。那时候是16年,我在读大三,很巧也在准备考研。那时候我是义愤填膺的,我就想,怎么这样说? 我第二次听说他,是今年23年,我已经距离高考10年了。10年前报志愿还历历在目~ 我是吃到了报志愿红利的人,刚好那时候报的志愿就是现在他强推的。我报志愿那会儿,我爸直接放任自流。他和我说,他不插手,因为如果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好坏都是自己的,跪着也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如果是别人帮忙选的,坏了怨别人。然每个行业即使花团锦簇,那必然也是有不好的一面的~ 我爸就因为这个观点,完完全全的不参与我的志愿选择…我就直接傻叉了,幸好我在大城市的姑父见多识广,帮我一起参谋。最终选择了一个好专业 ,而且幸运的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我的第一志愿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工程!毕业后做芯片设计,是最近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 拿到书,我最先读的是和我自己行业相关的专业,因为我对这块的认知相对深一点点。ps. Ai 微电子 计算机~ 然后我看了他的推荐院校。不得不赞叹,对专业讲的通俗易懂,对就业方向也讲的非常明白,而且推荐的院校分数也还可以,并没有像是网上的专业排名一样无聊。 然后我就通读了全书,我就好感慨啊!我特别特别感慨!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捋清楚了这些年我刚好就是一只风口上的猪。的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作为吃到红利的我,对此有着深深的感觉。本科专业的选择帮我敲开了芯片行业的大门,芯片行业的高薪让我经济上有底气留在上海。我和张老师一样,想混出来!虽然我知道人生很长,但迄今为止,相比于初高中同学,我混的属于很好的那一批,名企高薪。即使我当时的分数都不够一本线。 这本书的现世,就是在教会世人一个道理。在一定的规则下,适当的找找技巧,是普通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的的确确是利己,但在每个行业里都可以有家国情怀发光发热。都是一生,那为什么不当风口上的猪,乘风而起? 最后,强烈推荐,哈尔滨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分数不需要够太高,也可以敲开半导体的大门!
一、选科 选科前一定要了解的事: 1.心仪省份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选科要求, 2.明确自己将来到底想学哪些专业,从事什么行业, 3.正确选科方式:“为了学某些专业而选的科目+为了提高成绩所选的科目”: (1)为了学某些专业而选的科目,即:如果你将来想学习某些学科或者某些专业,你必须选择的科目。如你以后想读医学,那必须选“化学+生物”,如果你生物成绩不好,你又不想通过努力提高生物成绩,那么还是选择放弃读医学。 (2)为了提高成绩所选的科目,从5科(“3+1+2”的省市是从4科当中选,因为“3+1+2”的省市选了物理就不能选历史)中选出你成绩最好的两科作为你的高考科目。 二、报考步骤: 1.先用自己的位次,比对出往年大概能上的学校区间。如你是某省份的第20000名,那么你大概能报考的学校往年的招生位次应该在18000—25000名,建议看到往年30000名的学校,因为25000-30000名的学校虽然招生位次不高,但可能其中隐藏着好专业。 2.将你肯定不去的学校去掉。但18000—30000名的学校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所以平时要积累一些各学校的信息,如学风、管理、就业率、考研率等,其次针对自己心仪的城市和学校、专业去有重点地了解抉择。 3.在专业的报考顺序上要注意这个学校的专业录取顺序是“分数优先”“志愿优先”还是“等级分差”,这些在学校的招生章程里都有介绍。 4.当学校和专业有冲突时,只能在地域、学校和专业之间去寻求平衡。 5.注意认真了解学校的专业分组和组内调剂!这点比较复杂,具体可参考书中第四章内容。 三、报志愿时,面对是重学校还是重专业的困惑时,可参考如下建议: 1.首先看自己想选专业:如果你想学工科,应该以专业排名为导向;如果你不学工科,首先以城市地区为导向,其次考虑学校排名,最后考虑专业排名。 2. 其次地域参考:首选人口正增长、第三产业在该城市占比重增速快、交通生活便利的城市。其次是区域中心城市和副省会级别的非省会城市;再次是普通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城市;再再次是通高铁的二级城市;最后是不通高铁也没有机场的二级城市。
首先,这本书很适合像我这种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阅读,在一个可大可小的选择前,我缺乏了解信息的途径,自身和家庭也缺乏资源和资本,更是对未来一点规划都没有,只凭自己的感觉和志愿指导书上云里雾里的介绍选志愿,如果你也像我这样,非常推荐。 距离高考10年,本科毕业6年,如今回想从报志愿,经历大学生活和到面临找工作的点点滴滴,就是走弯路的过程。读这本书我只是想找到一个认同自己观点的第三方:自己因为信息差和缺少规划,一手好牌打烂。而如果当时有一个懂一点的人告诉我其中利弊,我会比现在走的更顺畅。 虽然很认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但并不是很多人都有试错成本,而且很多东西都遵循二八定律。像我这样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人,没有过人的天赋,可谓小镇做题家吧,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更是明白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就不应该觉得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踏踏实实的学好,发展自己的一两项爱好,多了解工作和专业的相关,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才是大部分普通学子该有的大学生活。而不是挥霍四年青春,觉得怎样都行,因为怎样都会后悔,而做好规划和尽力消除信息差,是让自己不那么后悔的最好方法。 这本书就是能为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消除一部分信息差,推荐!
不过私以为如若就业导向选择专业与兴趣相结合最好;如果二者冲突的话还是尊重本人意愿。高考的孩子们一般也十七八岁了,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担责,无论好坏都是自己选的,愿赌服输,不会抱怨父母。看到父母焦虑地为孩子选专业,担心以后的亲子关系,这无异于埋雷啊。
于2021年7月22日18:45读完!21年读完的第40本书!本来我应该是今年就高考的,但怎奈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在家休了两年学今年才复读高一。我家很落后根本就没人能给我提供关于高考选择或其他选择的相关参考意见,我只能慢慢的自己去摸索。在那两年里我看了很多书,开阔了不少自己的 视野,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渐渐地越来越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自己不想要永远活在那么一个小的地方还要受人家的无端职责和嫉妒!我要去更开放和更包容的地方,我要实现财务自由等等!初次认识张雪峰老师,就被吸引住了。她很好的为我介绍了关于将来的信息,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刷到的都是短视频,自己也没有去找过有没有长的视频完整的介绍,但幸好张雪峰老师出了这本书详细细致的介绍了各专业和院校的详细情况,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了解!专业选不好,大学天天像高考!其实我从小到大,自己那封建迷信愚昧的父母就剥夺了我的选择权什么事都要替我决定!决定的又是错的搞得谁都不开心,自己却又还不知道。解释也没用 ,他们在精神上已经死了!现在我也只能靠我自己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对此我深以为然!你连努力的方向都是错的你又怎么会成功呢?!其实有些事情看似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有实力了,什么困难在你面前都是小菜一碟!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只有提前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成就美好人生!加油吧!我们不管那群自甘堕落者的那一套!我们也不要去信读书无用论那一套!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路就在脚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受到张雪峰老师直播间犀利又实在的连线直播,我觉得他说的话很实用导向,很适合我这种奋斗人,我跑去瞄了一眼这本书,虽然我高考考完了,家里也没有弟弟妹妹面临志愿填报。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 获取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分数,可能走中外合办可以捡漏一个211,也可能是实打实上个一本。 知道的信息的越多,玩法也越多,所以选择比努力重要。 第二,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所有选择背后有好有坏,不好既要又要还要。专业,学校,城市,哪一个应该是主要考虑标准,见仁见智,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所以了解自己最想要的,有舍才有得。 第三,这本书也改变了我一些社会常理的认知,比如女孩子去读个师范当个老师,多好呀。可是目前市场对老师的需求在逐渐减少。读师范早就不等于当老师了。 再比如,医学生受人尊敬的背后是一路读到硕博,再去医院实习,这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行业,求学期间需要家里的一路经济支持。还有护理,福利好 好移民的专业,而且学历要求是专科就够了,100%的就业率,但背后可能是白夜班交替,解决不完的医患关系,以及端屎端尿的工作内容。 综上,即使不用于高考志愿填报,此书也会让你对一些行业有全新的认识,很有意思。 如果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学子和家长,这本书必读!不了解的规则的迎头冲和送人头没有区别😢而且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志愿填报规则,按照省份和改革分开。还详细列举了不同专业的代表院校,真的是负责任的良心之作了。 回到信息差,即便现在互联网的让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但一些重要核心的信息还是只在少数圈层和少数人中流通,这和传播技术没有关系,而和阶级有关系。因为信息差就是钱,因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可以让你少走十年弯路。 所以,多看书,多和人交流交换,多实践,从各方面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我对自己的提醒。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我做的都是同学们平时不愿意做的又无比疑惑的事情。某一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这些信息其实在网上都能找得到,但是有的同学不愿意找,有的同学不会找,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告诉你这很重要。你不了解考研,我只是告诉你,考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不了解高考志愿怎么填报,我只能给你一点儿建议,告诉你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每年的录取情况……” 总体而言是一本值得考生家长参考的一本书,如果是帮孩子选专业,建议还是多主动去做些调查和思考。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基本都是信息的汇总,作者的事业其实也是如此,可为什么他这么受欢迎呢?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自身的素质,敏锐的思维方式、能拼敢打的性格、能言善辩的口才,即便是不做这一行,他也会非常成功。 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商机,作者找准并把握住了。这种需求说来也怪,可能是人性使然。有书上说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本性懒惰而且又不愿承担责任,我觉得张雪峰的火爆其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都说选择比努力重要,高考选志愿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但可能可以帮他日后生活省下不少力气,许多家长不去做些调查和思考,觉得自己不懂就去找专家吧,这才造就了这么一批张老师们… 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交给别人是多么可怕和悲哀的事,其实想想,张老师们爆红不也是这么一种情况吗?一群并没有职业经历的人告诉你的孩子这个专业的就业如何、未来怎样,听完可能还是得多看多想吧。 可以参考但不可迷信。
买了纸质版,给正上高一的娃,自己在微信读书把书看完了。个人评价这本书,功过各半。优点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多一些专业的了解。缺点在于网红与流量密码,使得有些内容过于功利。很多观点会对孩子家长产生很大影响。但成功往往缘于热爱与坚持。就像书最后一段,“不管你干什么,你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努力,也许你没有聪明的头脑,也许你没有比较强的背景,但是自助者天助之。”作者本身成功也是因为一种踏踏实实的坚持。不过看张雪峰视频,他有些论断还是让我不舒服。有一个视频,说他今天这么拼就是为了女儿将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不用那么卷。这段让我想了很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的女儿可以拥有更多的顶级资源不假。终有得有失。
看完了,过几天报志愿还是不知道填什么好🥲🤣(是否有书友愿意给予院校和专业的意见,万分感谢🙏)
这书再早出几多年,我也不会因为父母对某个行业的误会去学那个行业了。 我总觉得,当年,劝我爸让我学那个的人,绝对是没安好心,他自己也是这一行的,到底怎么样他能真不知道么?他自己孩子都没子承父业。。。。。。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张雪峰有些争议性言论,比如新闻专业存在没有意义了,这是断人财路,被人骂很正常;而作为一个网红,制造争议性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收获名望就要为它背骂名。他大部门逻辑都是正确的,有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他的工作。 主要观点总结 首先选城市,工科生重视学科排名,文科注重学校排名;女生要注意就业环境,没有棚子的专业对女生就业不够友好;吃不了苦不要去北上广深,不是所有人能抗的住,没有依靠,一切要靠自己 1 理科用8连问方式总结 2 社会科学都是添 3 医学生看起来很美,分数高,排名高因为论文容易发。但是要读硕士才可能进大医院,年年考试 4 教育学当老师学历要求高 5 有些专业有地域性 比如医学、财经 6 四个顺势而为 顺应孩子学科优势 顺应孩子的性格特点 顺应国家大事(顺应你想报考的那个省份的产业发展) 医学类:当地最好的医疗系统!基础设施类:当地最好的基础设施系统!财经类:当地的财政系统,银行系统,证券系统!师范类:当地的教育系统!农业类:当地最好的农业系统!电气类:当地最好的电气系炉
值得推荐,我最早因为报考新闻专业一事火了后才知道张雪峰,然后网上看了好多他的视频,觉得他的建议很忠恳,又看了他的书,也不错,干活多,接地气!
读这本书的初心很简单,是因为为人父母,孩子现在初二,很快要上高中了,作为家长要提前学习了解,然后在抖音上看到有一个叫张雪峰的老师,是专门讲考研的。那这本书是他多年工作中所经历和了解的。工作多年的他,走访了全国大部分的大学,也对全国各地的大学有更专业的了解。对于全国大学生来讲,以及家长来讲,是一本选好专业的启蒙书。阅读此书,孩子和家长选专业会少走很多弯路。 之前在公司往往会碰到有一些人,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大学读的专业和自己选的专业不匹配,那大学4年很多人都是浪费了时间。很多人是读书十几年,选专业三天,没有提前了解,到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选专业的时间不够用。很多人是随便选了一个专业,到工作的时候后悔不已,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间。 本书有给到一些专业的建议,其次也罗列了全国各大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各个专业的人才匹配和教学资质环境;虽然文中写的很细,很多东西都记不住,但大致的框框都能记住。就是学生要从自己本身的层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成绩来双向选择,所读的专业学校。文中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做大致的讲解和区分,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实用
千万不能当真 作者是最近的网红,我还真认真看了一遍。总结: • 东北人都是赵本山(能忽悠),也是活雷锋(喜欢分享),这些是现代社会的好品质,从一个东北二本生到现在的网络名人,本身的故事就挺励志,家里如果有孩子上中学(特别是男生)推荐阅读,作者痛心疾首的劝学,告诫不要早恋(虽然我认为学会为恋爱比高考重要)。 • 作者本身的经历反而证明高考的结果并不重要,他是郑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现在讲课费上百万,高考反而越来越是门生意,报考志愿都已经细分成庞大的行业。 • 这本书只能看它的原理,但是绝对不能听他的忽悠,因为世界变化快,本书大部分内容是2018年的,现在看已经过时了,对院校和专业的介绍也有广告之嫌,而且不包括军队院校。 • 不能听过往的成功经验。我比他大20多岁(作者84年的),80年代上大学最理想是出国,只要去海外什么学校都比国内强,作者是非典2003年高考生,毕业后北漂吃苦,就跟90年《北京人在纽约》一样,经过这20年的发展,中国的北上广深就是40年前的东京,纽约和香港台北,已经开始进入高竞争低增长高消费阶段,立足都难,真正要发展应该是走向世界了。 • 中国恢复高考46年来,所有当年追赶热潮的专业都被证明并不对,所以最关键是要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在乎将来是否改行,关键是心甘情愿的个人选择,所以关于高考如何填报志愿的书籍一定是孩子看,而不是家长看,看多了只能徒增焦虑和烦恼。 • 所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志愿选择,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高考后志愿选择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人生,首先选择自己想游历生活的城市,其次选择能让自己老来骄傲的学校,然后男生应该选择女生多的专业,而女生要选择男校专业,为了能够有美好的4年浪漫生活,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有好的环境氛围下,能够思考人生,让自己成熟,4年后明确方向继续进修或闯荡江湖。 现代社会教育年限延长,现在的高考如同过去的中考,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是被迫并没有“专业”的目的,到大学毕业才成熟,真是学习的材料读研是必须的也是根本没问题的,而不想读书的进入社会谋生根本就不是依靠“大学专业”,而是青春。
他住院的消息一出,我立马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留存,就担心一些东西销声匿迹~ 我既不是学生家长,家里也没有考生。理论上讲,我没必要去看这本书,就莫名的买了,还认真看了。即使,我的本科院校给他发了律师函。 我第一次听说张雪峰,就是我们本科学校给他发律师函的那一次。那时候是16年,我在读大三,很巧也在准备考研。那时候我是义愤填膺的,我就想,怎么这样说? 我第二次听说他,是今年23年,我已经距离高考10年了。10年前报志愿还历历在目~ 我是吃到了报志愿红利的人,刚好那时候报的志愿就是现在他强推的。我报志愿那会儿,我爸直接放任自流。他和我说,他不插手,因为如果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好坏都是自己的,跪着也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如果是别人帮忙选的,坏了怨别人。然每个行业即使花团锦簇,那必然也是有不好的一面的~ 我爸就因为这个观点,完完全全的不参与我的志愿选择…我就直接傻叉了,幸好我在大城市的姑父见多识广,帮我一起参谋。最终选择了一个好专业 ,而且幸运的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我的第一志愿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工程!毕业后做芯片设计,是最近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 拿到书,我最先读的是和我自己行业相关的专业,因为我对这块的认知相对深一点点。ps. Ai 微电子 计算机~ 然后我看了他的推荐院校。不得不赞叹,对专业讲的通俗易懂,对就业方向也讲的非常明白,而且推荐的院校分数也还可以,并没有像是网上的专业排名一样无聊。 然后我就通读了全书,我就好感慨啊!我特别特别感慨!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捋清楚了这些年我刚好就是一只风口上的猪。的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作为吃到红利的我,对此有着深深的感觉。本科专业的选择帮我敲开了芯片行业的大门,芯片行业的高薪让我经济上有底气留在上海。我和张老师一样,想混出来!虽然我知道人生很长,但迄今为止,相比于初高中同学,我混的属于很好的那一批,名企高薪。即使我当时的分数都不够一本线。 这本书的现世,就是在教会世人一个道理。在一定的规则下,适当的找找技巧,是普通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的的确确是利己,但在每个行业里都可以有家国情怀发光发热。都是一生,那为什么不当风口上的猪,乘风而起? 最后,强烈推荐,哈尔滨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分数不需要够太高,也可以敲开半导体的大门!
一、选科 选科前一定要了解的事: 1.心仪省份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选科要求, 2.明确自己将来到底想学哪些专业,从事什么行业, 3.正确选科方式:“为了学某些专业而选的科目+为了提高成绩所选的科目”: (1)为了学某些专业而选的科目,即:如果你将来想学习某些学科或者某些专业,你必须选择的科目。如你以后想读医学,那必须选“化学+生物”,如果你生物成绩不好,你又不想通过努力提高生物成绩,那么还是选择放弃读医学。 (2)为了提高成绩所选的科目,从5科(“3+1+2”的省市是从4科当中选,因为“3+1+2”的省市选了物理就不能选历史)中选出你成绩最好的两科作为你的高考科目。 二、报考步骤: 1.先用自己的位次,比对出往年大概能上的学校区间。如你是某省份的第20000名,那么你大概能报考的学校往年的招生位次应该在18000—25000名,建议看到往年30000名的学校,因为25000-30000名的学校虽然招生位次不高,但可能其中隐藏着好专业。 2.将你肯定不去的学校去掉。但18000—30000名的学校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所以平时要积累一些各学校的信息,如学风、管理、就业率、考研率等,其次针对自己心仪的城市和学校、专业去有重点地了解抉择。 3.在专业的报考顺序上要注意这个学校的专业录取顺序是“分数优先”“志愿优先”还是“等级分差”,这些在学校的招生章程里都有介绍。 4.当学校和专业有冲突时,只能在地域、学校和专业之间去寻求平衡。 5.注意认真了解学校的专业分组和组内调剂!这点比较复杂,具体可参考书中第四章内容。 三、报志愿时,面对是重学校还是重专业的困惑时,可参考如下建议: 1.首先看自己想选专业:如果你想学工科,应该以专业排名为导向;如果你不学工科,首先以城市地区为导向,其次考虑学校排名,最后考虑专业排名。 2. 其次地域参考:首选人口正增长、第三产业在该城市占比重增速快、交通生活便利的城市。其次是区域中心城市和副省会级别的非省会城市;再次是普通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城市;再再次是通高铁的二级城市;最后是不通高铁也没有机场的二级城市。
首先,这本书很适合像我这种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阅读,在一个可大可小的选择前,我缺乏了解信息的途径,自身和家庭也缺乏资源和资本,更是对未来一点规划都没有,只凭自己的感觉和志愿指导书上云里雾里的介绍选志愿,如果你也像我这样,非常推荐。 距离高考10年,本科毕业6年,如今回想从报志愿,经历大学生活和到面临找工作的点点滴滴,就是走弯路的过程。读这本书我只是想找到一个认同自己观点的第三方:自己因为信息差和缺少规划,一手好牌打烂。而如果当时有一个懂一点的人告诉我其中利弊,我会比现在走的更顺畅。 虽然很认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但并不是很多人都有试错成本,而且很多东西都遵循二八定律。像我这样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人,没有过人的天赋,可谓小镇做题家吧,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更是明白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就不应该觉得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踏踏实实的学好,发展自己的一两项爱好,多了解工作和专业的相关,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才是大部分普通学子该有的大学生活。而不是挥霍四年青春,觉得怎样都行,因为怎样都会后悔,而做好规划和尽力消除信息差,是让自己不那么后悔的最好方法。 这本书就是能为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消除一部分信息差,推荐!
不过私以为如若就业导向选择专业与兴趣相结合最好;如果二者冲突的话还是尊重本人意愿。高考的孩子们一般也十七八岁了,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担责,无论好坏都是自己选的,愿赌服输,不会抱怨父母。看到父母焦虑地为孩子选专业,担心以后的亲子关系,这无异于埋雷啊。
于2021年7月22日18:45读完!21年读完的第40本书!本来我应该是今年就高考的,但怎奈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在家休了两年学今年才复读高一。我家很落后根本就没人能给我提供关于高考选择或其他选择的相关参考意见,我只能慢慢的自己去摸索。在那两年里我看了很多书,开阔了不少自己的 视野,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渐渐地越来越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自己不想要永远活在那么一个小的地方还要受人家的无端职责和嫉妒!我要去更开放和更包容的地方,我要实现财务自由等等!初次认识张雪峰老师,就被吸引住了。她很好的为我介绍了关于将来的信息,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刷到的都是短视频,自己也没有去找过有没有长的视频完整的介绍,但幸好张雪峰老师出了这本书详细细致的介绍了各专业和院校的详细情况,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了解!专业选不好,大学天天像高考!其实我从小到大,自己那封建迷信愚昧的父母就剥夺了我的选择权什么事都要替我决定!决定的又是错的搞得谁都不开心,自己却又还不知道。解释也没用 ,他们在精神上已经死了!现在我也只能靠我自己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对此我深以为然!你连努力的方向都是错的你又怎么会成功呢?!其实有些事情看似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有实力了,什么困难在你面前都是小菜一碟!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只有提前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成就美好人生!加油吧!我们不管那群自甘堕落者的那一套!我们也不要去信读书无用论那一套!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路就在脚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受到张雪峰老师直播间犀利又实在的连线直播,我觉得他说的话很实用导向,很适合我这种奋斗人,我跑去瞄了一眼这本书,虽然我高考考完了,家里也没有弟弟妹妹面临志愿填报。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 获取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分数,可能走中外合办可以捡漏一个211,也可能是实打实上个一本。 知道的信息的越多,玩法也越多,所以选择比努力重要。 第二,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所有选择背后有好有坏,不好既要又要还要。专业,学校,城市,哪一个应该是主要考虑标准,见仁见智,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所以了解自己最想要的,有舍才有得。 第三,这本书也改变了我一些社会常理的认知,比如女孩子去读个师范当个老师,多好呀。可是目前市场对老师的需求在逐渐减少。读师范早就不等于当老师了。 再比如,医学生受人尊敬的背后是一路读到硕博,再去医院实习,这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行业,求学期间需要家里的一路经济支持。还有护理,福利好 好移民的专业,而且学历要求是专科就够了,100%的就业率,但背后可能是白夜班交替,解决不完的医患关系,以及端屎端尿的工作内容。 综上,即使不用于高考志愿填报,此书也会让你对一些行业有全新的认识,很有意思。 如果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学子和家长,这本书必读!不了解的规则的迎头冲和送人头没有区别😢而且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志愿填报规则,按照省份和改革分开。还详细列举了不同专业的代表院校,真的是负责任的良心之作了。 回到信息差,即便现在互联网的让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但一些重要核心的信息还是只在少数圈层和少数人中流通,这和传播技术没有关系,而和阶级有关系。因为信息差就是钱,因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可以让你少走十年弯路。 所以,多看书,多和人交流交换,多实践,从各方面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我对自己的提醒。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我做的都是同学们平时不愿意做的又无比疑惑的事情。某一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这些信息其实在网上都能找得到,但是有的同学不愿意找,有的同学不会找,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告诉你这很重要。你不了解考研,我只是告诉你,考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不了解高考志愿怎么填报,我只能给你一点儿建议,告诉你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每年的录取情况……” 总体而言是一本值得考生家长参考的一本书,如果是帮孩子选专业,建议还是多主动去做些调查和思考。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基本都是信息的汇总,作者的事业其实也是如此,可为什么他这么受欢迎呢?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自身的素质,敏锐的思维方式、能拼敢打的性格、能言善辩的口才,即便是不做这一行,他也会非常成功。 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商机,作者找准并把握住了。这种需求说来也怪,可能是人性使然。有书上说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本性懒惰而且又不愿承担责任,我觉得张雪峰的火爆其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都说选择比努力重要,高考选志愿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但可能可以帮他日后生活省下不少力气,许多家长不去做些调查和思考,觉得自己不懂就去找专家吧,这才造就了这么一批张老师们… 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交给别人是多么可怕和悲哀的事,其实想想,张老师们爆红不也是这么一种情况吗?一群并没有职业经历的人告诉你的孩子这个专业的就业如何、未来怎样,听完可能还是得多看多想吧。 可以参考但不可迷信。
买了纸质版,给正上高一的娃,自己在微信读书把书看完了。个人评价这本书,功过各半。优点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多一些专业的了解。缺点在于网红与流量密码,使得有些内容过于功利。很多观点会对孩子家长产生很大影响。但成功往往缘于热爱与坚持。就像书最后一段,“不管你干什么,你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努力,也许你没有聪明的头脑,也许你没有比较强的背景,但是自助者天助之。”作者本身成功也是因为一种踏踏实实的坚持。不过看张雪峰视频,他有些论断还是让我不舒服。有一个视频,说他今天这么拼就是为了女儿将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不用那么卷。这段让我想了很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的女儿可以拥有更多的顶级资源不假。终有得有失。
看完了,过几天报志愿还是不知道填什么好🥲🤣(是否有书友愿意给予院校和专业的意见,万分感谢🙏)
这书再早出几多年,我也不会因为父母对某个行业的误会去学那个行业了。 我总觉得,当年,劝我爸让我学那个的人,绝对是没安好心,他自己也是这一行的,到底怎么样他能真不知道么?他自己孩子都没子承父业。。。。。。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张雪峰有些争议性言论,比如新闻专业存在没有意义了,这是断人财路,被人骂很正常;而作为一个网红,制造争议性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收获名望就要为它背骂名。他大部门逻辑都是正确的,有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他的工作。 主要观点总结 首先选城市,工科生重视学科排名,文科注重学校排名;女生要注意就业环境,没有棚子的专业对女生就业不够友好;吃不了苦不要去北上广深,不是所有人能抗的住,没有依靠,一切要靠自己 1 理科用8连问方式总结 2 社会科学都是添 3 医学生看起来很美,分数高,排名高因为论文容易发。但是要读硕士才可能进大医院,年年考试 4 教育学当老师学历要求高 5 有些专业有地域性 比如医学、财经 6 四个顺势而为 顺应孩子学科优势 顺应孩子的性格特点 顺应国家大事(顺应你想报考的那个省份的产业发展) 医学类:当地最好的医疗系统!基础设施类:当地最好的基础设施系统!财经类:当地的财政系统,银行系统,证券系统!师范类:当地的教育系统!农业类:当地最好的农业系统!电气类:当地最好的电气系炉
值得推荐,我最早因为报考新闻专业一事火了后才知道张雪峰,然后网上看了好多他的视频,觉得他的建议很忠恳,又看了他的书,也不错,干活多,接地气!
读这本书的初心很简单,是因为为人父母,孩子现在初二,很快要上高中了,作为家长要提前学习了解,然后在抖音上看到有一个叫张雪峰的老师,是专门讲考研的。那这本书是他多年工作中所经历和了解的。工作多年的他,走访了全国大部分的大学,也对全国各地的大学有更专业的了解。对于全国大学生来讲,以及家长来讲,是一本选好专业的启蒙书。阅读此书,孩子和家长选专业会少走很多弯路。 之前在公司往往会碰到有一些人,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大学读的专业和自己选的专业不匹配,那大学4年很多人都是浪费了时间。很多人是读书十几年,选专业三天,没有提前了解,到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选专业的时间不够用。很多人是随便选了一个专业,到工作的时候后悔不已,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间。 本书有给到一些专业的建议,其次也罗列了全国各大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各个专业的人才匹配和教学资质环境;虽然文中写的很细,很多东西都记不住,但大致的框框都能记住。就是学生要从自己本身的层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成绩来双向选择,所读的专业学校。文中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做大致的讲解和区分,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