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花了一个半月看完了这本教科书! 真的是迫不得已看的,但看完之后收获颇多感触良多。 (在这夸夸孙培青老师真的写得太棒了…按照时间顺序缓缓道来,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自从开始准备学习教育学,有意无意地会思考关注教育相关的话题,自然而然教育史是绕不过的话题。 教育,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也就伴随着出现了,可能是因为生物本性,也可能是因为单纯的模仿,当然了,更正确的说法是因为劳动。反正,教育就这样产生了。经历了数千年,一点一点改变一点一点改善成为了我们现在这样子的教育。期间,无数教育家在思考着教育的本质,无数当政者在进行着教育的实践,有进步当然也有退步,但认真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真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磅礴与伟大。 教育学五门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教育史,如果非要再细点说,我更喜欢外国教育史。我喜欢那种历史铺在眼前,时间仿佛河流一样可视可知的感觉,我喜欢那种追根溯源最后回到脚下的感觉,仿佛有一种终于弄清楚从何而来的感觉。 研究生考教育学其实也不算是什么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说实话因为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选择了就得努力下去,而且如果可以就在其中选择最贴近自己想要的吧!(我真的很想选择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交流史… Anyways…在倒计时133天的时候,我写下这段文字,也标志着我真真正正地确定了目标院校真真正正开始投入这场硬仗了!加油啦!⛽️ (活了20年大大小小考试无数我是不会怕这一场的!🍀
如果还用过去的思想看待教育,中国的人口还会疯狂增长,过去教育的成本不比养狗高多少,吃饱了不饿就行。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教育一个孩子不比房价低,最后教育成什么样甚至有可能不如养宠物带来的快乐多,有的打工生活并不比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高级多少。
2023年第17本《中国教育史》一刷 1、总结:强烈推荐,孙培青老师写的很好,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更加了解历史,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促使着我想要学习更多,学到了很多。心里其实有很多赞美但是无法很好的写出来,所以预知其魅力,还是亲自去阅读吧。希望之后再看的时候,能够提炼好赞扬的语言。 2、写一刷是因为后面一定得再多看几遍 ①我觉得第一遍看的太粗略了,因为我不喜欢看古文,里面有很多古文我是直接略过的,这样很不好,有点过于功利化了。 ②加上看的断断续续,本身对这个朝代就比较陌生,会感觉那些知识在我脑子里一团浆糊,杂糅在一起,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梳理,并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框架。 ③因为看历史类的一开始就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对那段时期很模糊会看不下去。所以买了中教史实体书后我是从最后一章往前看,正好那段时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看到了明朝的那部分。之后开始看网课的时候才重新从第一章开始看起的,因为看网课和看书的不匹配,知识很杂糅,有种功利化看书的感觉,就如同前两点内容。看到宋元时代结束,正好最后一个内容是朱子读书法,讲到一点要循序渐进有顺序的读书,特别这还是一本历史书,所以越往后看我就越发现前期的倒叙看法是很不好的,应该把后面的再看一遍。很多东西它确实是顺着前朝的经验教训来的,再往后发展。倒叙从近代史开始看让我没那么抵触地看进书的内容,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次按顺序看。 3、大概是1月11日开始看,那个时候上班摸鱼看了第一章的一点点,后面上班太累了完全不想学,加上快开学了到处去玩的就中断了。上学后去买了实体书,慢慢开始看,如同上一点说所的倒叙从近代史看到明朝,再从原始社会看到了宋元结束。中间一直考虑过多次专业的问题中断过学习和阅读去玩去散心了,故阅读并不连续。加上进入读书状态多少会有一些抵触,我每次看半小时又打断读书状态,后面才进行调整看到自己不想看为止才稍微好转。于4月16日阅读完毕,真正阅读时期是大概就这两个月吧。同时我认识到了阅读果然还是要尽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阅读完,更容易形成一个体系,这会看一点那会看一点会很散的。之后会再看一次中教史,再进行改正。 4、阅读感想: 我觉得孙培青老师写的真的很好,买完教材后我第一遍看的就是中教史,当时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嘛,后来偶然一天我翻开了当代教心那本书,两眼一抹黑,更让我体会到了孙培青老师写的这本书有多好了(当然后面看了一下教心的网课后再看教心的书也还蛮不错的,就是刚开始第一章确实很抽象看不进去) 在看中教史之前,那段时间正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强烈的感受到了阅读历史的魅力,当时就想着好想看点历史类的书,学史明志,但是又奈何找不到门路(感觉看书这个事也得天时地利人和,感兴趣的方面遇到一本好书,又正好有时间去阅读)正巧这个时候买了《中国教育史》,就抱着试试的想法那就看看这本呗。打开了我的新大陆,看历史不一定要去看总体的历史书,就像一座大山,感觉很厚重很难肯,然而这本中教史正好切中我对教育感兴趣,加上孙培青老师写的很好,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提醒着我想看历史类的书可以找找感兴趣的领域,之后就可以看看心理学史,社会学史之类的书。 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当今教育的影子,一些我们经历过的政策,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设立过了,以及它们被设立的原因。还有很多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很早就有了,对于现在教育功利化而非真正的求学问,从科举考试就开始产生,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去改革,但是仍无妨人性对权力官位的欲望。感觉很多人对当今教育感到失望,但是其实千百年前的人们也在尝试探索的道路,并不断地改进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虽然还是有很多局限地地方,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它们的积极作用。 也有很多我之前存在的疑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因为看电子书喜欢写评论,在书中也写了不少自己的碎碎念和疑惑,可惜不能和书友进行交流,看看其他书友的想法,不过看纸质版也有它的魅力所在。 看这本书让我很好得了解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发展。正好这段时间可能是一个对儒家思想存在怀疑的态度,然而孙培青老师的评价写的很好,让我能够辩证地去看待,也让我明白了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每次学完回宿舍都会路过一张孔子的画像,从此我对他的印象不再是以前中小学课本中的印象,而逐渐变得清晰和尊敬。不止是儒家思想和孔子,很多事物和人物的评价,孙培青老师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开拓了我的思路,也让我现在思考时会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更加注重辩证思维。 再讲讲里面的内容,我现在觉得道家的思想和玄学的思想挺符合我当今的想法,以前它们对我来说很远很陌生,现在当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后,看到和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会很...(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先空着)插播一曲,某日下午我刚看了玄学的内容,晚上回宿舍的路上,前面两个应该是汉语言文学or历史学的学生,正在讨论玄学,讲玄学很符合她们都思考。本金融生的我今天刚学到了玄学内容,也是比较认同玄学一些思想,虽然我们互不相识,她们也不知道走在后面的我也是跟她们一样的想法,但是觉得就是很巧妙,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有着相同想法的我们走在这条路上。 就很巧妙啊。 除了孙培青老师的辩证评价对我的影响,同时里面的历史人物也逐渐对我有点些影响,这里单独提一下王充。我逐渐认知到自己对于权威有些过度害怕,当我看到王充的生平事迹时被震撼到了,他的质疑权威影响着我,让我想要成为他那样有独立思想的人,再想起之前忧虑过的权威问题,好像也有了解决之道。这就是看历史的魅力吧,从前人中吸收优良的品质,来更好的完善自己。我还发现如果看到一个人,拥有着我很羡慕的品质, 我会慢慢地以他为目标去慢慢修正,这同时也是读书给我带来的一个变化。 因为写这个书评本来只想花15分钟但实际上现在已经超过了半小时,写的时候只是把脑子里的一些想法直接 输出来,并没有进行加工修订,所以略显杂糅,虽然前面标了序号想尝试让写的书评不那么凌乱,但从感想开始还是想到啥写啥,又不想因为写书评暂用太多学习时间,故未进行调整。但是慢慢地感觉到有在进步。 最后,很巧妙的是由于我看的顺序,看到最后的内容是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方法。看书的过程我也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看书有些急于求成、不求甚解等毛病,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后,后面将进行一定的调整。
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教育是大事,勿论国与家皆是如此矣。纵观中国近代文化的进步历程,不论是“教育救国”,还是教育强国,都是文化先驱们始终不渝的坚持。文本考据精微,史料丰富,就中国教育的纵深推进,论述层次分明,义理通达,值得推荐阅读。
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 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
无论是理解哪一个被定义为从古到今的事情,都需要明白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每一个当时的改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被政治目的或者特定时代想突破进步点而进行主动又被动的改变,另外一种是杰出的人物对于特定时代而进行的先进思想的传播甚至是创造。这两种共同塑造了一个被定义事情的发展历程,而每一个阶段又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进行批判后又发展,由此便奠定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无限循环的过程。上一个阶段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事情,在下一个阶段过程中可能会成为谬误,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状态——无尽的前沿。 教育这一个大的概念就像是我上述的思想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发展之中,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完美点,只能靠着无数学术科研者或者是优秀的教育创变者去探寻真正的最优解。观看本书可以洞察中国教育史从始到终的过程,而能够完整的逻辑清楚的介绍出这每一阶段的教育观点的人无疑是可贵的,我现阶段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打算之后去真正的创作出一系列的文章去概述中国教育史的每一个起点和终点。之后就是依据这些观点而产生教育理念头脑风暴,将真正的教育和现阶段的教育衔接起来,探寻其内在的潜在价值,以此来达到短暂性最优解的目的。 头脑风暴(以后会在公众号上专门出一个系列文章——青年教育者) 1.现阶段的教育重视成绩本质上是属于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与此而相比较,我觉得成绩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不能够代表未来学生的发展走向,只能说明学生目前所处的阶段和状态。而拥有一个优秀的人品和自省能力的高低,以及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共情能力和合作的配合度,这才是决定一个人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2.每一种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都代表着教育所处阶段的高低,每一种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新思想的出现都会促进一定教育思潮的涌起,每一种由实践中来而到实践中去的理论都值得从中去探寻价值。可是有时候这些事情并不能够称之为确定性,比如心理学书籍中说明的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出上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观点看似是非常明确,实则却充满着部分漏洞。首先,漏洞之一是形式的多样性只能代表展现形式的多样性,并不能够代表上课程度的高低;其次,漏洞之二是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是能够带动学生灵魂高度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提问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在在思想中去总结或者实践中去应用,一个良好的问题才是打开真正教育的前提;最后,漏洞之三是过度的追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确确实实让一些学者产生了对此的看法,并且凝结成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实验。然而,当这一种实验成为普遍时,很多学者就背离了本身的目的而成为了理论的总结者,并不能够真正的为教育工作所服务的学术工作者。 3.教育培养的是终身的学习者而并非短暂的毅力坚持者,很多中国的学生都因为在前面发力过足,而后面越发觉得艰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次,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度的重视成绩,就让家长和学生只成为了盯着机器运行的傀儡,仿佛成绩成为了一切。而那些真正的高贵品格的学生却并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即使后期努力直到能力以胜任此工作,却也改变不了现在的“学历困境”。在这里,我的思考方式是现在的教育取材于各种汇合的文本,而并非像我国古代的经典之作直接性学习。这就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后期才能够接触到我国的经典之作,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变得在人生的后阶段出现,暂时的思考是能否让老师抽出一定的时间教育学生,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情操和塑造优良品质。 4.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把最优秀的留到了最后,于是学生接触的人群是从低到高的教育阶段。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事情或者是某一瞬间的感知是在小学阶段才决定人的一生走向。这里引发我的思考是能否先让我们的一部分优秀教授去作为试点从高处往低走服务于未来的教育工作,我暂定的目标是“将我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上限,成为我学生未来接触到的最基本的下限。” 5.人生是一个长跑,而在这个长跑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短暂的磕磕碰碰,或许这些事情会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也会让自己变得很艰苦很煎熬甚至是得抑郁症等。但我们需要始终记住,人生本就是一场与生离死别告别的旅途,也是一场不断去体验世间百态滋味的旅行。我们无法去决定人生的旅途到底是哪一个先来,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思想,而这三者的不同就决定了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眼界的高低。一种人站在理想的道德上去毫无忌惮的指责别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输在了最终线;另外一种人站在充足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理论知识上,认清社会百态之后的淡然处之。 (分享一段今天的朋友圈与各位共勉)——低俗之低俗让低俗更为低俗,平庸之平庸让平庸更为平庸,宽广之宽广让宽广更为宽广。很多事物与规则、道德与法律、有序与失序等本就是两极风化,并且都存在的代表,包括人也一样——善与恶、生与死、好与坏、灵与肉、荣与耻、高与低、理想与实践等,达到理想的中庸之点永远是每个人都在试图探索并且达到的最佳境界。 书是我的一面旗
总体思路 奴隶社会:以宗族为主,礼乐射书 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私学为辅,同时设有专科学校(医、算、律、天文)。同时将学校与科举统一在一起,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 民国时期:内容:以专科(文理工医)代替四书五经,升学:以学制代替科举,办学:以国家统管代替私人附属 国民政府:探索各类教育:学术型的大学园代替政府型的教育部、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全人生教育 革命根据地:教育服务于政治 20240523
当你对某种社会事件疑惑的时候,可以看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些疑惑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但它会告诉你做了什么,给你思想的启发。 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纸质书,第二次看见了电子版又继续读了,在不同的阶段看同一本书收获是不一样的,曾经纸质版的书大约4天看完了,已经想不起什么了,这次看了一个多月,一天一点的,总是看完了。对于教育的认识似乎慢慢的渗透,尝试将教育史内容结合社会背景进行理解,也尝试根据历史进行一条线的垂直整理,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思想的认识,我想我还有下一次的阅读,写下这个内容提醒自己,下一次可以把纸质书加上笔记进行思维的梳理和碰撞,深入的进行知识的融合和转化,形成自己的教育认知的新发现。
人生而有教。
2022年四月第13本书 阅读速度5000字/分钟 1、本书主题: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演变 2、速读建议:每章末尾有小结,先通读一遍效果更好。 >> 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萌芽。 >> 文字就是一种记录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新工具,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又便于知识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事实一再表明,学术上的创新,往往是从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中引发的。 >> 五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 无论是关注学生内在兴趣的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还是着重于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都削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 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教科书都比较无聊,这一本也不例外,但想了解一个学科,这些无聊的东西如何也避不开,硬着头皮看了16个小时,终于看完了。
从去年12月开始,花费将近40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本教育学教材。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想过我能不能看完,就跟我迷茫于要不要脱产考研一样;看的过程中,几经痛苦,看不下去,但是逼着自己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虽然有时候可能只看了几分钟,但也算是一直坚持着;到现在终于看完了,我以为会如释重负,但其实就如平常,这条漫长的路,我知道目的地,也知道终会抵达,现在是如约而至了。 24年的国家线昨天出了。想了很多次辞职考研,但最终还是没下定决心。书是看完了,但这就像是在做一场考研的梦,我不知道该醒还是去选择将他实现。
断断续续看的《中国教育史》,最近看完世界史在回头看中国史,中国教育史会有新的感悟~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只有放到世界史这个框架里面,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站在中国的角度去了解世界,这样就会更清楚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中国教育史同然, 早在文明之初,古埃及,苏美尔的时期就开始了,有书吏,家里的长辈就开始教育娃,要好好学习~ 国家、所有民族的历史都是一条河,最终都要汇聚到世界这个大海洋里去。就像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也都是个人史;一切文明史也都是教育史~ 还是那句话,常读常新
还有1600页未读,进度赶不上了噢,计划2.10号后至少每天1h30页吧…… 1h总抽的出来的吧 边读边忘,谁来救救孩子 无非就是 关于 中国的,教育的,历史 大的框架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教育内容(制度等)+影响/意义等 认真读教材,先理解万岁,再熟读成诵 正如朱子所要求的:循序渐进—熟读成诵—虚心涵咏
哈哈哈哈花了一个半月看完了这本教科书! 真的是迫不得已看的,但看完之后收获颇多感触良多。 (在这夸夸孙培青老师真的写得太棒了…按照时间顺序缓缓道来,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自从开始准备学习教育学,有意无意地会思考关注教育相关的话题,自然而然教育史是绕不过的话题。 教育,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也就伴随着出现了,可能是因为生物本性,也可能是因为单纯的模仿,当然了,更正确的说法是因为劳动。反正,教育就这样产生了。经历了数千年,一点一点改变一点一点改善成为了我们现在这样子的教育。期间,无数教育家在思考着教育的本质,无数当政者在进行着教育的实践,有进步当然也有退步,但认真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真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磅礴与伟大。 教育学五门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教育史,如果非要再细点说,我更喜欢外国教育史。我喜欢那种历史铺在眼前,时间仿佛河流一样可视可知的感觉,我喜欢那种追根溯源最后回到脚下的感觉,仿佛有一种终于弄清楚从何而来的感觉。 研究生考教育学其实也不算是什么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说实话因为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选择了就得努力下去,而且如果可以就在其中选择最贴近自己想要的吧!(我真的很想选择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交流史… Anyways…在倒计时133天的时候,我写下这段文字,也标志着我真真正正地确定了目标院校真真正正开始投入这场硬仗了!加油啦!⛽️ (活了20年大大小小考试无数我是不会怕这一场的!🍀
如果还用过去的思想看待教育,中国的人口还会疯狂增长,过去教育的成本不比养狗高多少,吃饱了不饿就行。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教育一个孩子不比房价低,最后教育成什么样甚至有可能不如养宠物带来的快乐多,有的打工生活并不比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高级多少。
2023年第17本《中国教育史》一刷 1、总结:强烈推荐,孙培青老师写的很好,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更加了解历史,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促使着我想要学习更多,学到了很多。心里其实有很多赞美但是无法很好的写出来,所以预知其魅力,还是亲自去阅读吧。希望之后再看的时候,能够提炼好赞扬的语言。 2、写一刷是因为后面一定得再多看几遍 ①我觉得第一遍看的太粗略了,因为我不喜欢看古文,里面有很多古文我是直接略过的,这样很不好,有点过于功利化了。 ②加上看的断断续续,本身对这个朝代就比较陌生,会感觉那些知识在我脑子里一团浆糊,杂糅在一起,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梳理,并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框架。 ③因为看历史类的一开始就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对那段时期很模糊会看不下去。所以买了中教史实体书后我是从最后一章往前看,正好那段时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看到了明朝的那部分。之后开始看网课的时候才重新从第一章开始看起的,因为看网课和看书的不匹配,知识很杂糅,有种功利化看书的感觉,就如同前两点内容。看到宋元时代结束,正好最后一个内容是朱子读书法,讲到一点要循序渐进有顺序的读书,特别这还是一本历史书,所以越往后看我就越发现前期的倒叙看法是很不好的,应该把后面的再看一遍。很多东西它确实是顺着前朝的经验教训来的,再往后发展。倒叙从近代史开始看让我没那么抵触地看进书的内容,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次按顺序看。 3、大概是1月11日开始看,那个时候上班摸鱼看了第一章的一点点,后面上班太累了完全不想学,加上快开学了到处去玩的就中断了。上学后去买了实体书,慢慢开始看,如同上一点说所的倒叙从近代史看到明朝,再从原始社会看到了宋元结束。中间一直考虑过多次专业的问题中断过学习和阅读去玩去散心了,故阅读并不连续。加上进入读书状态多少会有一些抵触,我每次看半小时又打断读书状态,后面才进行调整看到自己不想看为止才稍微好转。于4月16日阅读完毕,真正阅读时期是大概就这两个月吧。同时我认识到了阅读果然还是要尽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阅读完,更容易形成一个体系,这会看一点那会看一点会很散的。之后会再看一次中教史,再进行改正。 4、阅读感想: 我觉得孙培青老师写的真的很好,买完教材后我第一遍看的就是中教史,当时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嘛,后来偶然一天我翻开了当代教心那本书,两眼一抹黑,更让我体会到了孙培青老师写的这本书有多好了(当然后面看了一下教心的网课后再看教心的书也还蛮不错的,就是刚开始第一章确实很抽象看不进去) 在看中教史之前,那段时间正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强烈的感受到了阅读历史的魅力,当时就想着好想看点历史类的书,学史明志,但是又奈何找不到门路(感觉看书这个事也得天时地利人和,感兴趣的方面遇到一本好书,又正好有时间去阅读)正巧这个时候买了《中国教育史》,就抱着试试的想法那就看看这本呗。打开了我的新大陆,看历史不一定要去看总体的历史书,就像一座大山,感觉很厚重很难肯,然而这本中教史正好切中我对教育感兴趣,加上孙培青老师写的很好,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提醒着我想看历史类的书可以找找感兴趣的领域,之后就可以看看心理学史,社会学史之类的书。 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当今教育的影子,一些我们经历过的政策,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设立过了,以及它们被设立的原因。还有很多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很早就有了,对于现在教育功利化而非真正的求学问,从科举考试就开始产生,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去改革,但是仍无妨人性对权力官位的欲望。感觉很多人对当今教育感到失望,但是其实千百年前的人们也在尝试探索的道路,并不断地改进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虽然还是有很多局限地地方,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它们的积极作用。 也有很多我之前存在的疑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因为看电子书喜欢写评论,在书中也写了不少自己的碎碎念和疑惑,可惜不能和书友进行交流,看看其他书友的想法,不过看纸质版也有它的魅力所在。 看这本书让我很好得了解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发展。正好这段时间可能是一个对儒家思想存在怀疑的态度,然而孙培青老师的评价写的很好,让我能够辩证地去看待,也让我明白了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每次学完回宿舍都会路过一张孔子的画像,从此我对他的印象不再是以前中小学课本中的印象,而逐渐变得清晰和尊敬。不止是儒家思想和孔子,很多事物和人物的评价,孙培青老师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开拓了我的思路,也让我现在思考时会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更加注重辩证思维。 再讲讲里面的内容,我现在觉得道家的思想和玄学的思想挺符合我当今的想法,以前它们对我来说很远很陌生,现在当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后,看到和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会很...(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先空着)插播一曲,某日下午我刚看了玄学的内容,晚上回宿舍的路上,前面两个应该是汉语言文学or历史学的学生,正在讨论玄学,讲玄学很符合她们都思考。本金融生的我今天刚学到了玄学内容,也是比较认同玄学一些思想,虽然我们互不相识,她们也不知道走在后面的我也是跟她们一样的想法,但是觉得就是很巧妙,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有着相同想法的我们走在这条路上。 就很巧妙啊。 除了孙培青老师的辩证评价对我的影响,同时里面的历史人物也逐渐对我有点些影响,这里单独提一下王充。我逐渐认知到自己对于权威有些过度害怕,当我看到王充的生平事迹时被震撼到了,他的质疑权威影响着我,让我想要成为他那样有独立思想的人,再想起之前忧虑过的权威问题,好像也有了解决之道。这就是看历史的魅力吧,从前人中吸收优良的品质,来更好的完善自己。我还发现如果看到一个人,拥有着我很羡慕的品质, 我会慢慢地以他为目标去慢慢修正,这同时也是读书给我带来的一个变化。 因为写这个书评本来只想花15分钟但实际上现在已经超过了半小时,写的时候只是把脑子里的一些想法直接 输出来,并没有进行加工修订,所以略显杂糅,虽然前面标了序号想尝试让写的书评不那么凌乱,但从感想开始还是想到啥写啥,又不想因为写书评暂用太多学习时间,故未进行调整。但是慢慢地感觉到有在进步。 最后,很巧妙的是由于我看的顺序,看到最后的内容是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方法。看书的过程我也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看书有些急于求成、不求甚解等毛病,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后,后面将进行一定的调整。
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教育是大事,勿论国与家皆是如此矣。纵观中国近代文化的进步历程,不论是“教育救国”,还是教育强国,都是文化先驱们始终不渝的坚持。文本考据精微,史料丰富,就中国教育的纵深推进,论述层次分明,义理通达,值得推荐阅读。
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 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
无论是理解哪一个被定义为从古到今的事情,都需要明白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每一个当时的改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被政治目的或者特定时代想突破进步点而进行主动又被动的改变,另外一种是杰出的人物对于特定时代而进行的先进思想的传播甚至是创造。这两种共同塑造了一个被定义事情的发展历程,而每一个阶段又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进行批判后又发展,由此便奠定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无限循环的过程。上一个阶段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事情,在下一个阶段过程中可能会成为谬误,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状态——无尽的前沿。 教育这一个大的概念就像是我上述的思想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发展之中,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完美点,只能靠着无数学术科研者或者是优秀的教育创变者去探寻真正的最优解。观看本书可以洞察中国教育史从始到终的过程,而能够完整的逻辑清楚的介绍出这每一阶段的教育观点的人无疑是可贵的,我现阶段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打算之后去真正的创作出一系列的文章去概述中国教育史的每一个起点和终点。之后就是依据这些观点而产生教育理念头脑风暴,将真正的教育和现阶段的教育衔接起来,探寻其内在的潜在价值,以此来达到短暂性最优解的目的。 头脑风暴(以后会在公众号上专门出一个系列文章——青年教育者) 1.现阶段的教育重视成绩本质上是属于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与此而相比较,我觉得成绩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不能够代表未来学生的发展走向,只能说明学生目前所处的阶段和状态。而拥有一个优秀的人品和自省能力的高低,以及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共情能力和合作的配合度,这才是决定一个人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2.每一种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都代表着教育所处阶段的高低,每一种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新思想的出现都会促进一定教育思潮的涌起,每一种由实践中来而到实践中去的理论都值得从中去探寻价值。可是有时候这些事情并不能够称之为确定性,比如心理学书籍中说明的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出上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观点看似是非常明确,实则却充满着部分漏洞。首先,漏洞之一是形式的多样性只能代表展现形式的多样性,并不能够代表上课程度的高低;其次,漏洞之二是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是能够带动学生灵魂高度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提问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在在思想中去总结或者实践中去应用,一个良好的问题才是打开真正教育的前提;最后,漏洞之三是过度的追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确确实实让一些学者产生了对此的看法,并且凝结成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实验。然而,当这一种实验成为普遍时,很多学者就背离了本身的目的而成为了理论的总结者,并不能够真正的为教育工作所服务的学术工作者。 3.教育培养的是终身的学习者而并非短暂的毅力坚持者,很多中国的学生都因为在前面发力过足,而后面越发觉得艰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次,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度的重视成绩,就让家长和学生只成为了盯着机器运行的傀儡,仿佛成绩成为了一切。而那些真正的高贵品格的学生却并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即使后期努力直到能力以胜任此工作,却也改变不了现在的“学历困境”。在这里,我的思考方式是现在的教育取材于各种汇合的文本,而并非像我国古代的经典之作直接性学习。这就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后期才能够接触到我国的经典之作,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变得在人生的后阶段出现,暂时的思考是能否让老师抽出一定的时间教育学生,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情操和塑造优良品质。 4.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把最优秀的留到了最后,于是学生接触的人群是从低到高的教育阶段。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事情或者是某一瞬间的感知是在小学阶段才决定人的一生走向。这里引发我的思考是能否先让我们的一部分优秀教授去作为试点从高处往低走服务于未来的教育工作,我暂定的目标是“将我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上限,成为我学生未来接触到的最基本的下限。” 5.人生是一个长跑,而在这个长跑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短暂的磕磕碰碰,或许这些事情会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也会让自己变得很艰苦很煎熬甚至是得抑郁症等。但我们需要始终记住,人生本就是一场与生离死别告别的旅途,也是一场不断去体验世间百态滋味的旅行。我们无法去决定人生的旅途到底是哪一个先来,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思想,而这三者的不同就决定了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眼界的高低。一种人站在理想的道德上去毫无忌惮的指责别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输在了最终线;另外一种人站在充足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理论知识上,认清社会百态之后的淡然处之。 (分享一段今天的朋友圈与各位共勉)——低俗之低俗让低俗更为低俗,平庸之平庸让平庸更为平庸,宽广之宽广让宽广更为宽广。很多事物与规则、道德与法律、有序与失序等本就是两极风化,并且都存在的代表,包括人也一样——善与恶、生与死、好与坏、灵与肉、荣与耻、高与低、理想与实践等,达到理想的中庸之点永远是每个人都在试图探索并且达到的最佳境界。 书是我的一面旗
总体思路 奴隶社会:以宗族为主,礼乐射书 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私学为辅,同时设有专科学校(医、算、律、天文)。同时将学校与科举统一在一起,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 民国时期:内容:以专科(文理工医)代替四书五经,升学:以学制代替科举,办学:以国家统管代替私人附属 国民政府:探索各类教育:学术型的大学园代替政府型的教育部、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全人生教育 革命根据地:教育服务于政治 20240523
当你对某种社会事件疑惑的时候,可以看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些疑惑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但它会告诉你做了什么,给你思想的启发。 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纸质书,第二次看见了电子版又继续读了,在不同的阶段看同一本书收获是不一样的,曾经纸质版的书大约4天看完了,已经想不起什么了,这次看了一个多月,一天一点的,总是看完了。对于教育的认识似乎慢慢的渗透,尝试将教育史内容结合社会背景进行理解,也尝试根据历史进行一条线的垂直整理,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思想的认识,我想我还有下一次的阅读,写下这个内容提醒自己,下一次可以把纸质书加上笔记进行思维的梳理和碰撞,深入的进行知识的融合和转化,形成自己的教育认知的新发现。
人生而有教。
2022年四月第13本书 阅读速度5000字/分钟 1、本书主题: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演变 2、速读建议:每章末尾有小结,先通读一遍效果更好。 >> 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萌芽。 >> 文字就是一种记录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新工具,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又便于知识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事实一再表明,学术上的创新,往往是从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中引发的。 >> 五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 无论是关注学生内在兴趣的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还是着重于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都削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 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教科书都比较无聊,这一本也不例外,但想了解一个学科,这些无聊的东西如何也避不开,硬着头皮看了16个小时,终于看完了。
从去年12月开始,花费将近40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本教育学教材。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想过我能不能看完,就跟我迷茫于要不要脱产考研一样;看的过程中,几经痛苦,看不下去,但是逼着自己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虽然有时候可能只看了几分钟,但也算是一直坚持着;到现在终于看完了,我以为会如释重负,但其实就如平常,这条漫长的路,我知道目的地,也知道终会抵达,现在是如约而至了。 24年的国家线昨天出了。想了很多次辞职考研,但最终还是没下定决心。书是看完了,但这就像是在做一场考研的梦,我不知道该醒还是去选择将他实现。
断断续续看的《中国教育史》,最近看完世界史在回头看中国史,中国教育史会有新的感悟~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只有放到世界史这个框架里面,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站在中国的角度去了解世界,这样就会更清楚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中国教育史同然, 早在文明之初,古埃及,苏美尔的时期就开始了,有书吏,家里的长辈就开始教育娃,要好好学习~ 国家、所有民族的历史都是一条河,最终都要汇聚到世界这个大海洋里去。就像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也都是个人史;一切文明史也都是教育史~ 还是那句话,常读常新
还有1600页未读,进度赶不上了噢,计划2.10号后至少每天1h30页吧…… 1h总抽的出来的吧 边读边忘,谁来救救孩子 无非就是 关于 中国的,教育的,历史 大的框架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教育内容(制度等)+影响/意义等 认真读教材,先理解万岁,再熟读成诵 正如朱子所要求的:循序渐进—熟读成诵—虚心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