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经典之作,太精彩啦,笔者的描写生动有趣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书中故事假托发生于明代,实际表现的是清代士林众生相与败坏的世风世俗。写了近四十万字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将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子们,在官场,科举,权欲,名利面前原形毕露!各种人性软肋在书中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道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这本书开篇表明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及至到手以后,形同鸡肋!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这次已是第三次品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哀的!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慢慢长大,练就成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范进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生活的真谛,那就是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要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更不要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现在微读上也存在这样一些人,每天刷时长书看完从来不做总结,更有甚者一周168小时居然有170小时以上在读书,这样的人我是见一个鄙视一个。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它用! 这是一本伟大,但一定要读懂的书。从历史中学习,到教训中总结,才能在充满名利的世界里不至于迷失和沉沦!不随波逐流,也不恃才傲物,最终成就自己理想的样子。
读书须赏心 不必强用功 自鲁迅先生评儒林外史是讽刺之书,外加中小学课本选段范进中举,又是通篇的滑稽可笑,造成读者普遍先入为主的局面,以为书中凡事都是为了讽刺而设。凡读此书者,概难走出讽刺的局限,微信读书书友的评论尤甚。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实在惋惜。 全书人生百态,世间冷暖,生搬硬套讽刺之说,确实有些可惜。单说语文课本并未节选范进中举之后,“其母本是和气不过的老人家,一辈子清贫不怨”,儿子大富大贵却日福未享,奄奄一息而去,不得不说课本节选有断章取义嫌疑。 此事无论发生何处何时,凄凄惨惨,人生大贵伴有大难,并非科举本身的缘故,也不是范进本人所愿所为。可此事并未能得到读者的同情和怜悯。竟有甚者指出,本段也是吴老有意讽刺士人死读书,读死书应有此报,累有指其不肖子孙,可谓大谬。 这倒不怪读者的无趣和思维定式,我将此归咎于课本节选带来的恶果,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让大部分人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士大夫文学,书籍记载的多是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事迹,史书中百姓大多是以群体性的逃离、死亡概括一句了之。极少有描写百姓平常生活的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我们很难通过该途径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 恰本书如同红楼梦、金瓶梅,为何称之为经典,除了文学价值以外,概属于古代难得描述社会生活细节的小说,可以带我们回到大明王朝,当然也可能作者所在的清朝时期,着重体味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物质水平,以及吃喝住行,人情关系等情况。本书对此描写甚丰,已是非常有趣。 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爽文小说,大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或是西游记鬼怪志异,其映射天庭和地方政府种种行为,依然摆脱不了士大夫文学的意义,故此来看,《儒林外史》、《红楼梦》、《金瓶梅》这三部书的意义在此方面意义显得更为重大。另有读者专寻全书秀才、举人、进士之不类,高高在上的无端指责,实则已类本书假名士一员,失独立判断能力,有攀文坛领袖鲁迅先生之意,人云亦云,假清高,真世俗,改变了本书意欲传达的原旨。 究其吴敬梓先生一生,其也是科举未发,专为讽刺中举、进士编写本书,本就有瓜田李下嫌疑。况且吴敬梓家族均是儒林人士,是安徽全椒一带的望族,家中号称五进士,非常了得。本书通篇也并未对全部士人予以否定,故事中各色人等的表现来看,乡绅、秀才、举人、进士、和尚、戏子、三教九流之辈等等,市井大杂烩,委婉曲折。直至今日,身边概有类似之徒。如若一味的扣上讽刺的帽子,我们可能已沦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了。 这大概是吴老一生阅人无数,恰已参悟了人生本真。身边熟悉的朋友、对手或是道听途说之人物,统统记录下来,改编合集而成,并与众生分享。无论是高高在上,之乎者也的儒林,还是混口饭吃的俗人草民的各种表现,均不过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下,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已。 这与当今流量主播、新概念、投资风口已站到金字塔尖的人们,无论成功失败与否,都摆脱不了芸芸众生的一员,均可同日而语。理解了这点,大抵对身边各类人事,则不再大惊小怪,实则均是人性本真而已,也算是在娱乐中的成长。 我尚不能理解其全部本意,唯抱有怜悯众生,豁达宽仁,鼓励奋斗,崇尚表里如一、一如既往的人生态度。无关其儒林人士与否,达官贵人也罢,本着善待万物恒心,弱我私欲,定能参悟理解均不过尔尔罢了。 以上算是对偏颇讽刺之说的赘补,初读此书,发现该书人物众多,且无主线故事,有多次要弃之的冲动。当我有天发现,这部书的主线是吴敬梓先生本人时,就觉得太有趣了,吴老的一生经历都在这本书里,包括他本人的原型也是本书中的人物之一。 读书的目的,一不为教学,二不为写作,即不去寻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也不必去强求成长之说。大抵最好别无他意,不必劳累为之。仅为多一些日常平淡生活的添补,茶余饭后的谈资,消遣消遣而已。努力避免人云亦云的冲动,可能会有更大不期而遇的收获。
王冕画荷引人争览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上就已经出现,那时只觉得文字干净恬淡,现在觉得遣词精彩极了。 “箱子里的衣裳盛的满满的,手也插不下去。” ——名动词强迫人联想满溢而出的盛景。 “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巴子赶了出来”。 ——半句话就概括了正妻闻狂言的盛怒。 “两个丫头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 ——化用自然之物,点画人的运动状态。 “恶和尚把老和尚的光头捏一捏,把葫芦药酒倒出来,吃了一口,左手拿着酒,右手执着风快的刀,在老和尚头上试一试比个中心。” ——连续动词交代他砍人如切瓜般娴熟自然。 “拿出那一双黑油油的肥腿,来搭在细姑娘腿上,把细姑娘雪白的手,拿过来摸他的黑腿。” ——两个行为就写足了汤六老爷恶心油腻。 此外,本书还用“严肃地搞笑”作讽刺文章,讽的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人情冷暖,讽的是穷书生的清高窘迫,讽的是官场人心的百变嘴脸,讽的是世道催人。 原本最喜欢的角色是匡超人,早年,凌晨的他还在房中读书,马蹄声过不侧目,吟诵声引得县老爷称奇“这样乡村地面,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后来匡超人读书高升,又感觉他变得无情,先瞒旧好娶新妻,潘三入狱,也避嫌不探,是忘提携之恩。后面匡超人红脸争论“先儒”学说的模样,又显小人之姿。 世上唯有功名好? 其实争到最后,逃者清贫,胜者迂怪,败者怨愤,功名路上没有赢家。在那个时代,才华无处称量,才华的正义由幸运者和胜利者书写。 还好,沉浮一生的雅人骸骨,被编入儒林外史,得作一首伤科举的挽歌。
看了这么多年闲书,从没做过总结,在最浅显的形式上符合甚至超越了五柳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概我也学会了元、白的那套深情,阅读时拍案叫绝的书,合上三天,竟变成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年年初,偶然间看了一篇《一句顶一万句》的书评。评者解析了书里出现的各类小人物,打铁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还有提刀上路杀狗男女的……惊叹之余,忽起效法之心。比及今年,此心更盛。杂书遍览,不留痕迹,愧对昔年焚膏继晷。适逢近日重温《儒林》,借着这本写读书人的事的书,开这个写读书的事的头。 我读书只写标注性笔记,从不写总结、感悟性笔记;写小作文又一贯文不加点、瑜瑕任之;所以我也不知道写出来算什么体裁,或散文、或读后感、或书评、或随笔……文中讹误,敬请方家莫启玉口,别摆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我这里摇唇鼓舌,本人心地是善良的,素质不详。 历时两月,诸事纷沓,锱铢累积地读完了《儒林外史》。惊为神作,化一句板桥先生的话:恨不能早生几百年为文木门下走狗。鲁迅评此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若以此作为《儒林》的盖棺定论,个人认为并无偏颇之处。 文中假托背景于明朝中期,展现的是清初的文坛士林和社会面貌。叙事结构是“连环短篇式”,众多人物轮番登场,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文中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讲述他的故事,再在故事中引出另一个主线人物。书中人物是一个个独立的形象,同时也是非常完整的整体,像一幅群像画,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各个阶层。以这种结构为基础并且写好了的书,窃以为有且只有二,《水浒》、《儒林》。为什么这种古典小说常用的结构不流行了?无他,难度太大,现代作家驾驭不了。据说《天龙八部》创作初期的构思也是连环群像,后来的结果是那个构思成了废案。 全书写作手法以白描叙事为主,几乎没有心理描写,作者不轻易褒贬人物,讽刺主要通过春秋笔法展示,这也是鲁迅认为此书胜于其他‘寓讥弹于稗史’的作品的原因。列举几个情节:范进几人讨论刘伯温是洪武三年进士;蘧景玉给范进讲苏轼的典故;马二看别人请神请到才女……论辛辣程度,讽刺小说无出其右者。 另一个出彩的特点是语言极度凝练,轻而易举地把想表现的东西刻在读者脑海里: 写汤六的油:汤六老爷坐在一张板凳上,把两个姑娘拉着,一边一个同在板凳上坐着,自己扯开裤脚子,拿出那一双黑油油的肥腿,来搭在细姑娘腿上,把细姑娘雪白的手,拿过来摸他的黑腿。吃过了茶,拿出一袋子槟榔来放在嘴里乱嚼。嚼的滓滓渣渣淌出来,满胡子,满嘴唇,左边一擦,右边一偎,都偎擦两个姑娘的脸巴子上。姑娘们拿出汗巾子来揩,他又夺过去擦夹肢窝。 写胡三的抠:“胡三爷是出名的悭吝!他一年有几席酒照顾我,我奉承他!况且,他去年借了这里摆了两席酒,一个钱也没有!去的时候,他也不叫人扫扫,还说煮饭的米剩下两升,叫小厮背了回去。这样大老官乡绅,我不奉承他!” 写西湖的景: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 另外俗语频出,更与精炼的白描相得益彰: 穷的有腿没裤子 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也不漏 哑巴梦见妈,说不出来的苦 …… 顺带提一嘴,作者一定是个吃货,每每看到摆席搬饭的桥段我都感觉是一个顽童在向人展示他的珍藏。 钱钟书说:吾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书中确有情节有其他出处:扶乩请到建文帝的蓝本是宋钦宗、沈琼枝打包金银很像鲁智深出走桃花山、盒子会出自《桃花扇》、聘娘用猫搅乱棋局用的是杨贵妃搅乱明皇棋局的典故……个人认为这些精巧的化用远远谈不上抄袭,反而是加分项。在这本书里看到其他书的一枝半叶很让人兴奋,就像电影里看见联动彩蛋一样。 书中塑造了呆的、迂的、蠢的、精的、豪放的、仗义的、怀才不遇的、左右逢源的……近二百个人物。个性最鲜明者,非天长杜仪莫属。作者本人幼即颖异、怀才、不善治生、性豪、挥旧产俱尽、朝廷征辟而不仕、建泰伯祠……这些经历杜少卿也都有。少卿收留落难县官、携妻游山、辞官不仕,更展现了他独特的风采。但过于豪放不羁,挥金如土也不免有败家之嫌。别人眼里的离经叛道和自己眼里的霁月清风,他选择了后者;我欣赏他的风骨和洒脱,但我脱离不了世俗的压力和束缚。 文中喜爱的角色我排不出第一,但最厌恶的角色一定是杜慎卿。出场时书里写: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原以为是蓝田琬琰,但之后吃饭的做派实在用力过猛,好像风流飘逸的才子都餐花饮露。看上小舅子而娶他姐姐,听季苇萧说有绝世美男就立即拜访,借评梨园榜看美男姿色。还有那段对女人的评价: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都说明此人有断袖之癖,至少有这方面倾向。退场时鲍廷玺向他借钱,他又顺水推舟坑了少卿一把,一个子没出还落了个受人感激。真不负娄老太爷对他的评价:不厚道。 拜教育、文化界一些忝列衣冠的王八蛋所赐,从小就听说了严监生吝啬的大名。无论他们是尸位素餐还是另有所图,给严监生冠以吝啬鬼的帽子都是非常不负责的。书中大哥出事了,严监生毫不迟疑地出钱出力;严监生自己生病了舍不得吃药,但老婆生病了,他的措施是:“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自己舍不得吃肉,孩子闹起来他却愿意花四个钱切些肉哄哄。(很多大傻逼不知道四个钱给孩子吃一顿肉意味着什么,清朝普通长工一年大概挣3-4两银子=3000-4000文钱,折合成每天大概赚10文钱,你一天赚一百元舍得每常花四十块哄孩子吗?)为弟、为夫、为父,他吝啬在哪里?勤俭持家,不外如是。很多人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地诟病那根灯芯,在我看来那正是他节约的体现,意在告诫家人们要俭以养德。 书中有出现:“我的贱内”这样的称呼,我不知道是清朝语法就这样还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失误,总之看见了有些别扭。顺带提一嘴,文中第二十四回提到了《本草》,有人认为此处是作者的失误,因为《本草纲目》在万历年间才成书。但这里指的是《证类本草》,此书成书于宋代,所以明朝嘉靖年间出现《本草》并不是脱卯。 洋洋洒洒两千字了,文中还有很多经典人物和情节值得一提,但用二极管的方式臧否人物过于片面,桩桩件件地剖析篇幅又太长,今天的写作能量只够我写出这冰山一角,放自己一马,至此投笔。尽管第一次的尝试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希望自己能把这毫无必要的坚持坚持下去,以便让以后的我认识今天的我,就像我现在看自己十五岁时在语文书上写下的“饮遍天下的歌肆酒家”一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眠。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众人百相生,功名富贵流光误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来说,能读完一本书也算是一件可庆的事情。前几次读《儒》,因其略带文言特质令人不甚理解的语言和平铺直叙略带跳跃的写作手法,让我读到前几回就搁置了。这个暑假,结合hour这个专注训练软件,我重拾《儒林外史》,用一周时间读完此书。这次我倒不觉得它枯燥,反而津津有味,对它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1.聊这本书的大概与他人评价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是鲁迅先生读完《儒林外史》后对它中心思想的评价。意思是作者秉持着公正之心,将清朝的社会弊端展露无遗。鲁迅先生把它该书称为第一部讽刺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最推荐世人读的书之一。编辑认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先生创做的章回小说,以写实手法描写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代表着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高峰。我认为书中描写的朝代是元朝末年到万里四十三年,但其真正对应刻画的是吴老生活的朝代—清朝。写作朝代的替换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文字狱。“讽刺”二字全文全然未见,却婉而多讽,处处可见。 2.聊作者 想要了解作品,得先了解作者。这是初中老师们教会我们的阅读方法。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俶人,家境殷实。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且擅诗文背诵。稍大些,即可作诗赋文。但他不善于治家,却性格又豪爽,有人来借钱就主动相借,没多久家产就挥霍尽了。于是他把家移到南京金陵,以诗会友,又号召朋友们建立了先贤祠,专门纪念古代博学之人。晚年号文木先生,乾隆十九年卒,享年五十四岁。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吴敬梓的人生和书中的某一个人物相似度极高。是的,他就是书中的杜少卿。故有人将《儒》说成是吴之自传,我觉得的此说法是可以站的住脚的。其实《儒林外史》中所记录的人物,其实大都确有其人,且都是作者的亲朋好友。只是作者用象形谐声或者隐语的方式隐藏其真实姓名。比如马二先生字纯上,是作者的挚友,实则为冯粹中;杜慎卿则是作者兄长吴青然;而杜少卿则是作者自己云云。 3.聊重要人物与章节 既说到书中人物,我们便来聊聊书中的几个我想单独聊一聊的人物。范进中举已是广为人知,再此不谈,谈谈书中其他人。 最令人叹息的人物—匡超人 匡超人曾是一位孤寒之士,家境贫寒,但为人忠孝谦虚,勤勉读书,颇有才气。他的孝顺在书中是有一回单独记载的。话说当时匡超人的父亲卧病在床,连上厕所都在床上垫布解决。一日,他爹要出恭,匡超人劝阻父亲不要再垫布,一则是他母亲洗这屎尿布太臭,二则在被窝里拉也不方便。于是他去厨房拿了一个瓦盆,往里装一点灰。自己扒上床,把他父亲扶着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里的灰。而他自己则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它父亲的两条腿捧在肩上,但他父亲安安稳稳自自在在地睡着出恭。这一段的描写当时很震撼我,能顶着屎尿臭来伺候老人,不是一般孝顺可以做到。自此,他就日夜伺候在父亲跟前。后来村里失火连及自己房屋,也是匡超人冲进火海救出父母,而他亲哥哥在火海中首要救的则是他卖货的担子。对比之下,匡之孝,可知矣。虽然家贫,但匡读书从不停歇。常夜读到深夜,也是因此被知县赏识,后报名应考进学。但后来结交了一个对他极好的社会大哥,竟跟着他做买卖人口、替人应考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大哥潘三爷入狱后,他急着撇清远离,便把自己的妻子送到乡下,妻子百般不肯但无奈下乡。而他却升官进京,已谎称未婚娶而另娶。活脱脱陈世美,而他原配不久也因病无良医救治而丧命。末了,社会大哥在狱中想再见匡超人一面,却被他无情拒绝,“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面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自私自利的儒生形象,三言两语跃然纸上。匡超人从曾经那个谦逊孝顺少年已然成了一位自私自利、自吹自擂的薄情官场人,真是可悲可叹! 最矫揉造作,精于算计的才子——杜慎卿 再来聊聊杜少卿的哥哥杜慎卿。 我称他为最矫揉造作的才子。吴老是这样描写他的外貌的“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可见其外形条件极佳,相貌极好,文采斐然。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佳人,却矫揉造作的很。有一回,杜慎卿和友人到聚升楼吃饭,友人见他不吃大荤,便点了一板鸭、一尾鱼、一份猪肚、一份杂烩。杜慎卿只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最后拿茶泡了一碗饭,吃一会还吃不完。他的矫揉造作不仅在吃食上,也在他的性取向上。他爱美男,却由不得遵守传宗接代的传统,只得娶妻纳妾,心中却极厌恶妇人,只说自己隔着三间屋子都能闻到女人的臭气。且常常叹息自己至今未寻得一位知心情人,固才有了季苇萧戏弄杜慎卿,爱少俊访友神乐观的章回。季苇萧自从知道杜慎卿有这样一个念头后,便想耍他一耍。季说自己认识一位极不同一般的美男,此美男天下少有,且住在神乐观,需杜慎卿自己去寻。还神秘兮兮地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美男的姓名,嘱咐杜需到神乐观山脚方可打开。杜上山去寻,却只寻得一位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子,一副油晃晃黑脸的中年油腻道士。恐怕那道友来霞士也是被他弄得一头雾水。季给他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作为常人本该生气,但杜倒是也不真恼,觉得好笑又好气。可见他虽矫揉造作,却也是个大度量的人。但对钱财,他就没有这样的大度量了,反而极其精明利己。那鲍玉玺投奔于他,向他借钱,他有着上千两的银子,却不外借。给鲍出主意,让鲍撒谎去骗自己的表弟杜少卿。最终倒也真骗着了,可见其心计和算计。 最至真至纯的儒生——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是书中令人敬佩的儒生之一,虽有些迂腐气,却不失大义,是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好人。早年匡超人贫寒,他虽自己过的拮据却依然乐善好施,送银两给匡超人,助他求学。后又有一次,他无意间得知好友蘧公孙恐因一只罪臣赠与的箱子而险些深陷官司。面对他人的敲诈,马二先生二话不说,即使好友不知此事,他依然拿出自己束修所得百两银子,替好友买下箱子并归还。蘧公孙夫妇千恩万谢,却不提还钱一说。马二先生也不主动提,自己被此事累得盘缠紧张,却依然无怨无悔,辞别去了杭州。乃是一个真君子! 《儒林外史》中的真君子除了马二先生,还有身居庙宇、著书论著的牛布衣,身为戏子却不失大义的鲍文卿,乐善好施颇有才情的杜少卿,知礼守节的庄绍光,苏州府寒士虞博士,有勇有谋的将领萧云仙,身为女子却不输男子的沈琼枝,爽直机智的余有达,豪情万丈的凤老四…… 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一个个故事衔接自然,读之颇有趣味。真所谓儒林众人百相生,功名富贵流光误。或许面对功名,不误的只有开篇那元末的王冕……
提起《儒林外史》,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了封建礼教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云云,并可以脱口而出范进中举癫狂的经典桥段。 殊不知,范进只是这部55集的电视剧里一两集的戏份,全书下来吴老以非常写实而传神的手法描绘了社会各阶层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和态度,树立了几十个形象鲜明、个性十足的人物。 如果仅仅认为该书是“抨击封建旧社会及科举”的讽刺小说,那未免过于肤浅!书里也褒扬了一些东西比如侠义、利他、克己、淡泊名利……等等。 正如鲁迅认为的,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而胡适则认为该书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无疑,得到这两位大师如此高评价,此书绝非区区一部“讽刺小说”。
此书只阅一遍,待后重读。这里不讲究文学艺术性了,鲁迅说这是讽刺小说,按照西方(日本)的分论,未免太狭隘了,这讽刺两个字的定义,把书给固化了,鲁迅还是小看了这本书。自从读了原著范进中举,我才发现,讽刺小说,这个提法有多肮脏,教育家们有多么不要脸,真是害人不浅呐。更有戏剧作品范进中举加以固化,我想说你们做的这些事才叫讽刺。整部书谈了一个道理: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不以为的自有以为的人在。秦皇汉武都是吹出来的,不吹文人没有饭吃,没有谈资,没有发现真理时的那一点傲娇,更没有立著的资本。历史上的那些名士,除了几个典故之外还有什么?这典故也是一顿骚操作。天下熙熙攘攘名利尽收。你有钱我们羡慕,你要名我们供着。你要权我们听着。你也还不是要羡慕供着听着别人。印证那句话,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彼此彼此。别说破。我宣扬爱好和平,上下五千年强了就打仗欺负外族,弱了搞内政夺权,国际上什么爱好和平,不说破。季也好,王也好,弹琴也好,七老八十守着五个儿子灌溉风云也罢。百年以后谁还记得谁。50年时间南京城祭祀不存。那些风烛残年的,也只剩下个童年回忆,下辈人听了谁信其辉煌。这并非消极。只一场百年孤独。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
千古儒生,隆替興亡,一夢之間《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對後世諷刺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其所代表的題材的典型性,在明清之際,平民學子想要改變命運,便只能寄最大的希望於科舉這一個途徑。科舉對文人學子在思想上和心靈上的荼毒,官場中盤根錯節的勢力和其中往來相護、蠅營狗茍的風氣在整個社會中蔓延開來,儒林諸人也在這種風氣的侵襲下,或選擇保持獨立和氣節,匯成一股對抗時代風氣的逆流,在漠視與冷眼中堅守自己的道義,或縱深躍入烏煙瘴氣之中,在將自己與社會風氣的同化中搏得站住腳跟的一席之地。然而時代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多樣的,在科舉成風的時代依然有諸如蘧老先生一般只希望孫輩遠離官場、多學忠善純良承歡膝下之士,也有為朋友傾囊相助但自己卻墮入困窘仍拒官場於千裏之外的杜少卿。只能說,在一個不典型的與科舉大流相逆的士人吳敬梓的敘述中,我們能窺見那個時代占據社會很大一部分的儒生形象、身世與態度,這其中既包含著「局外人」吳敬梓對生活的藝術化描寫和凝練,也凝聚著他對於整個時代和自我身世命運的思考。縱覽全書,在我的觀點中,可以以杜少卿的出場將作者的敘述分為兩個部分。誠如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作者對於前半部分的人物與事件刻畫顯然更下功夫和巧思,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各項事件也波瀾疊起,令人應接不暇,後半部分雖然也不乏獵奇的土匪和尚、蕭昊軒父子以及似若有神力的鳳四老爺等角色,但通讀下來總覺得人物之間都與此前的一個或幾個人物之間有相似之感。或者說,在他們的身上都隱藏著一個時代之中的典型「儒林形象」的縮影。自從這一階級產生以來,中國千百年的儒生或許歸結起來都可有幾種相似的人生道路,無非是由草創至發跡,再由鼎盛時遭變故,又或者是一路官運亨通,太平至離世。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往往能看見一些相似的性質,比如說,對功名虔敬而迷惘的渴望,將青春年華大把擲於其中。又或者是對豪華生活或顯赫功名可望而不可即的挖苦,自以為風雅而名滿天下,實則只能唬住不曾了解事實真相的好人或者壞人。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渴求功名的儒生都是「白手起家」之列,若不是有先人降下預言夢而恰好天資聰穎,否則往往是要衣衫襤褸、兩靨消瘦,苦苦追求一場又一場的考試直到歲月蹉跎,再獲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和垂憐而縱身一躍成為「人上人」,隨後再開始他們的名垂青史之路或者是發跡變泰而為自己掘墳墓之路。他們所代表的的這種充滿苦澀和艱辛的求學之路貫穿著中國千百年以來的「儒林」,無論是科舉時代還是現代,文人士子所走的一條道路都有相似性,即對世俗所認可的價值無上的追求,人人摩肩接踵、爭先恐後、你追我趕,還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追求應該是什麽時候,就茫茫然走上了所有人都被催促著啟程的道路。也許從吳敬梓對人物杜少卿的敘述上來看,他對杜少卿「荒唐」行為的描摹中摻雜著不少自省與自嘲,但更多的時候他是把杜少卿靜靜地放在眾多角色與情節之中,仿佛在自嘲之余端著筆沈默地書寫了一個「另類」的人物的一生,仿佛說著「你看,這同樣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的荒誕不經與其他人的荒誕不經比起來,仿佛又顯不出有什麽獨特的值得戲謔的地方,因為這儒林中的眾人各自有各自的荒唐,狎妓談科場、冒名騁風流、雞鳴狗盜、忘恩負義,哪一樣都同樣讓人厭惡和鄙棄。只不過杜少卿的荒唐荒唐在了科舉時代的這條「大路」中央,是無論什麽人看見都能極輕蔑的指摘一句「看,這就是『不務正業』的下場!」或者說,是一種反面案例中最「不可饒恕」的典型,十宗罪中最重的一重。從吳敬梓或者是杜少卿的敘述中,我們可以聽到中國人已經走了千百年的功名的朝聖之旅中,那壓在所有人脊背上讓人擡不起頭的沈甸甸的大山之下傳來的一聲淺淺的嘆息。杜少卿微弱的呼喚,也是現代文人學子那微弱的呼喚——輕輕的,偶爾的,不敢驚動他人的對主流的質疑和迷惘。這一縷呼喚在當今年青一代大聲疾呼「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的背景下顯得更有力量了一些,然而依然拗不過攀升、翻倍的考研、考教資等等的人數。我們需要生活,而生活在何處?是走進自己向往的曠野之中然而最後像杜少卿一樣舉家遷移受人嘲弄嗎?沒有人能夠給出篤定的答案。但我們依然能在此之外,尋找、守護和傳承一些儒林之中真正令學子們永恒傾慕的榮光,正像婁家公子誠心禮士即使最後仍默默歸隱於寂寥的府邸大門之後,正像馬二公子永遠不舍危難對他人伸以援手,正像虞博士領導下的泰伯祭莊重而虔信的「復禮」,正像沈瓊枝巾幗不讓須眉能言巧辯凜凜一身氣節。在文章主線的敘事結束後,吳敬梓也告訴讀者,他的「儒林」可能於此結束了,然而生機盎然的俗世之中依然正不斷冒出能夠被列入儒林列傳的「奇人」,並且他們的故事不會完結,華夏的「儒林外史」永遠不會斷絕。正是: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裏,幾度徜徉。鳳止高梧,蟲吟小榭,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也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本书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初读晦涩难懂,大概是晚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人物情节上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人物背景穿插,让人捉摸不透,用现代话语较难理解古代白话文和半文言的结合体。到四十回之后的语言表达和人物描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吴敬梓先生描写了很多小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人物特点,唯有细读才能领悟真谛,综上所述,本书不失为一本佳作。
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几乎都是在上下班坐地铁的路上,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的。 虽然这本书也是白话文,但跟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里面好多词是需要解释一下才能真正明白了。 如果不是去年准备考试,我也不会关注这本书,更不会读它。 但我也很庆幸我关注了它,并读完了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把记忆中自己背过的内容一一对应。 然后知道了它是一本讽刺小说,写了近百年的儒林故事,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其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事件,比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后发疯等。 而这也是作者批判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腐蚀人的精神。 此外,小说还批判了土豪劣绅,如严贡生,张静斋等,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得利者。 还批判了假侠士,假山人,他们互相标榜,充当风流名士,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当然,作者也称赞了一些人。 比如,杜少卿,沈琼枝,迟衡山,庄绍光等。 里面的杜少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因为作者曾经也是个有钱人,但钱财散尽后,搬到了南京,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迟衡山,庄绍光等人,他们是大儒,希望用复古古礼古乐的方法,来挽回世道人心,但其实挽回不了的。 在最后一回,作者介绍了几个自食其力的市井细民,王太,季暇年,盖宽等,把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出场人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这些人物的评价,而是让我们自己去评判,让我们通过他描写的故事,来判断人物。 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比如肖像描写,白描手法,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讽刺艺术等。 总之,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期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欣赏。
这是被作者对官场的绝望托起的一本书。书中人物众多,作为读者,每遇见一个人物,走进他的故事,体验像是翻山越岭,沟沟壑壑,枝枝叶叶,走过去了也忘记了很多,但那些人物的人生却是有规律的:有才华之能人,不管能文能武,最终都得不到重用,为官的尽心力为民办事最后不升反降,真有才的考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再看那些只知死读书的迂腐可笑之人,倒有的阴差阳错能升入很高的位置,有的人迂腐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死活都不在乎…真是人生百态莫如官场。 书中的那股清流便是杜少卿虞博士那群人吧,已彻底放下功名的困扰,后半生虽不甚富裕,倒也悠哉游哉,不亦乐乎。但他们这帮人对于那些热衷于科举的信徒们来看,或许是可惜的,甚至是一种病态。 很可笑,真正病态的人群是大多数的,所以他们反而正常了。少数的不为之狂热的群体成了异样存在。 总之这一本书,是在写一种狂热的信仰,与其说是对科举的信仰,不如说是对权势的信仰。这些信仰让人将人性本真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例如亲情,为人处事的最基本原则、人的自尊自爱,人生更丰富的奥义…… 不管是范进中举,还是周进为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几百年之后的一个笑柄。真正永垂不朽的东西,他们出发时就已经丢掉了。
十五岁那年,在初三的语文课上学了《范进中举》一课,心中对范进无比鄙夷。如今再读《儒林外史》,对范进只有尊敬。 范进是有真才华的,二十多年没有中秀才是因为很多考官看不懂他写的文章,直到遇到周进作考官,才算遇到伯乐,用文中周进的话:“文字古拙,连我看一、二遍也不能解,直到第三遍,才晓得为天地之间的至文。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而后范进考举人一次通过,且是全省第七名,考进士更是一次通过。 范进人品极好,对恩师周进极其尊敬,恩师吩咐的事情全部尽心竭力去办,中举之后,对待那个平日对他处处鄙夷的岳父仍旧十分孝顺,更不没有说出“当初你还不让我去考……”之类的话,并对自己糟糠之妻礼遇有加,对比现在“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渣男不知好到哪去了! 范进为人不卑不亢,中举后张乡绅来拜访,其他人全部吓退,范进与他分庭抗礼,对答如流,落落大方,去探访汤县令时候,仍旧言语得体,这交际能力秒杀多少人! 范进穷困那么多年,被胡屠户奚落教训那么多年,但是他家庭内部可是一直很和睦的,他中秀才后回家,虽然家中没有米下锅了,但是仍旧“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范进生性善良,做官之后,来投奔他的人,他全部留下做仆人,给这些贫苦人一碗饭吃。 范进工作能力十分强,殿试之后,就当了御史,几年后升任山东学政,因为政绩好,不数年,升任一省通政,正三品! 最厉害的是范进身体还特别好,送恩师周进一直步行走了三十里,而后又走了几十里回家。 我们这些人,没有范进的才华,没有范进的初心,没有范进的毅力,更遇不到周进这样的贵人,居然还在这嘲笑范进。哎!
当代底层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人暮年中举,有人少年得志。有人恪守原则,有人坑蒙拐骗。有人豪举散财,有人锱铢必较。世间是个名利场,有太多诱惑,权财色,贪嗔痴,阿谀奉承,嬉笑怒骂;但是俗世也是历史上一阵风,无数人一生不过跃然一张纸,几行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转眼间也烟消云散。 所以啊,该做什么选择呢?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躺平自在、安贫乐道?恪守原则、多行善事?还是机关算尽、谋求利禄?遵从自己的内心吧,不管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善与恶,进与退,都不过是历史的尘埃。 生命的唯一真理就是,我们随时都将走向死亡,我们必将走向死亡。而生命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把人生当成一场体验游戏吧,不要太痴,不要太计较成败得失,遵从内心做出选择,哪怕灿烂如转瞬即逝的烟火,哪怕平静如一川东流的大江大河。 敬生命,敬生活!敬坦途,敬坎坷!敬坚守,敬变通!敬奋发,敬悠然!敬希望,敬收获!敬富贵,敬贫贱!敬哪怕底层如蝼蚁的我们!敬哪怕只有几十年的一生!光阴如梭,好好活下去啊,朋友们!
过去这一两年看的书中,个人认为《儒林外史》最佳,《生死疲劳》次之。两本书都写尽世间百态,道破人生万象。 为什么叫儒林外史,鲁迅说得很清楚“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是以为“外史”。 全书最喜欢,最能引发共鸣、最认同其处事态度的人物是杜少卿,杜少卿本人应该就是吴老自身的写照。 此书笔触极为细腻,手术刀般精准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千姿百态,肌肤纹理纤毫毕现,语言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全书无一人是主角,而人人都是主角,故事过渡丝滑流畅,令人叹为观止。如鲁迅所评:“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再说到书中名场面“范进中举”,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吴老辣笔可谓绝绝子,不愧于“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 才疏学浅,略知皮毛,难评此书,借鲁迅先生所言“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不愧是经典之作,太精彩啦,笔者的描写生动有趣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书中故事假托发生于明代,实际表现的是清代士林众生相与败坏的世风世俗。写了近四十万字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将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子们,在官场,科举,权欲,名利面前原形毕露!各种人性软肋在书中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道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这本书开篇表明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及至到手以后,形同鸡肋!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这次已是第三次品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哀的!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慢慢长大,练就成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范进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生活的真谛,那就是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要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更不要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现在微读上也存在这样一些人,每天刷时长书看完从来不做总结,更有甚者一周168小时居然有170小时以上在读书,这样的人我是见一个鄙视一个。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它用! 这是一本伟大,但一定要读懂的书。从历史中学习,到教训中总结,才能在充满名利的世界里不至于迷失和沉沦!不随波逐流,也不恃才傲物,最终成就自己理想的样子。
读书须赏心 不必强用功 自鲁迅先生评儒林外史是讽刺之书,外加中小学课本选段范进中举,又是通篇的滑稽可笑,造成读者普遍先入为主的局面,以为书中凡事都是为了讽刺而设。凡读此书者,概难走出讽刺的局限,微信读书书友的评论尤甚。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实在惋惜。 全书人生百态,世间冷暖,生搬硬套讽刺之说,确实有些可惜。单说语文课本并未节选范进中举之后,“其母本是和气不过的老人家,一辈子清贫不怨”,儿子大富大贵却日福未享,奄奄一息而去,不得不说课本节选有断章取义嫌疑。 此事无论发生何处何时,凄凄惨惨,人生大贵伴有大难,并非科举本身的缘故,也不是范进本人所愿所为。可此事并未能得到读者的同情和怜悯。竟有甚者指出,本段也是吴老有意讽刺士人死读书,读死书应有此报,累有指其不肖子孙,可谓大谬。 这倒不怪读者的无趣和思维定式,我将此归咎于课本节选带来的恶果,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让大部分人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士大夫文学,书籍记载的多是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事迹,史书中百姓大多是以群体性的逃离、死亡概括一句了之。极少有描写百姓平常生活的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我们很难通过该途径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 恰本书如同红楼梦、金瓶梅,为何称之为经典,除了文学价值以外,概属于古代难得描述社会生活细节的小说,可以带我们回到大明王朝,当然也可能作者所在的清朝时期,着重体味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物质水平,以及吃喝住行,人情关系等情况。本书对此描写甚丰,已是非常有趣。 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爽文小说,大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或是西游记鬼怪志异,其映射天庭和地方政府种种行为,依然摆脱不了士大夫文学的意义,故此来看,《儒林外史》、《红楼梦》、《金瓶梅》这三部书的意义在此方面意义显得更为重大。另有读者专寻全书秀才、举人、进士之不类,高高在上的无端指责,实则已类本书假名士一员,失独立判断能力,有攀文坛领袖鲁迅先生之意,人云亦云,假清高,真世俗,改变了本书意欲传达的原旨。 究其吴敬梓先生一生,其也是科举未发,专为讽刺中举、进士编写本书,本就有瓜田李下嫌疑。况且吴敬梓家族均是儒林人士,是安徽全椒一带的望族,家中号称五进士,非常了得。本书通篇也并未对全部士人予以否定,故事中各色人等的表现来看,乡绅、秀才、举人、进士、和尚、戏子、三教九流之辈等等,市井大杂烩,委婉曲折。直至今日,身边概有类似之徒。如若一味的扣上讽刺的帽子,我们可能已沦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了。 这大概是吴老一生阅人无数,恰已参悟了人生本真。身边熟悉的朋友、对手或是道听途说之人物,统统记录下来,改编合集而成,并与众生分享。无论是高高在上,之乎者也的儒林,还是混口饭吃的俗人草民的各种表现,均不过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下,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已。 这与当今流量主播、新概念、投资风口已站到金字塔尖的人们,无论成功失败与否,都摆脱不了芸芸众生的一员,均可同日而语。理解了这点,大抵对身边各类人事,则不再大惊小怪,实则均是人性本真而已,也算是在娱乐中的成长。 我尚不能理解其全部本意,唯抱有怜悯众生,豁达宽仁,鼓励奋斗,崇尚表里如一、一如既往的人生态度。无关其儒林人士与否,达官贵人也罢,本着善待万物恒心,弱我私欲,定能参悟理解均不过尔尔罢了。 以上算是对偏颇讽刺之说的赘补,初读此书,发现该书人物众多,且无主线故事,有多次要弃之的冲动。当我有天发现,这部书的主线是吴敬梓先生本人时,就觉得太有趣了,吴老的一生经历都在这本书里,包括他本人的原型也是本书中的人物之一。 读书的目的,一不为教学,二不为写作,即不去寻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也不必去强求成长之说。大抵最好别无他意,不必劳累为之。仅为多一些日常平淡生活的添补,茶余饭后的谈资,消遣消遣而已。努力避免人云亦云的冲动,可能会有更大不期而遇的收获。
王冕画荷引人争览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上就已经出现,那时只觉得文字干净恬淡,现在觉得遣词精彩极了。 “箱子里的衣裳盛的满满的,手也插不下去。” ——名动词强迫人联想满溢而出的盛景。 “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巴子赶了出来”。 ——半句话就概括了正妻闻狂言的盛怒。 “两个丫头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 ——化用自然之物,点画人的运动状态。 “恶和尚把老和尚的光头捏一捏,把葫芦药酒倒出来,吃了一口,左手拿着酒,右手执着风快的刀,在老和尚头上试一试比个中心。” ——连续动词交代他砍人如切瓜般娴熟自然。 “拿出那一双黑油油的肥腿,来搭在细姑娘腿上,把细姑娘雪白的手,拿过来摸他的黑腿。” ——两个行为就写足了汤六老爷恶心油腻。 此外,本书还用“严肃地搞笑”作讽刺文章,讽的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人情冷暖,讽的是穷书生的清高窘迫,讽的是官场人心的百变嘴脸,讽的是世道催人。 原本最喜欢的角色是匡超人,早年,凌晨的他还在房中读书,马蹄声过不侧目,吟诵声引得县老爷称奇“这样乡村地面,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后来匡超人读书高升,又感觉他变得无情,先瞒旧好娶新妻,潘三入狱,也避嫌不探,是忘提携之恩。后面匡超人红脸争论“先儒”学说的模样,又显小人之姿。 世上唯有功名好? 其实争到最后,逃者清贫,胜者迂怪,败者怨愤,功名路上没有赢家。在那个时代,才华无处称量,才华的正义由幸运者和胜利者书写。 还好,沉浮一生的雅人骸骨,被编入儒林外史,得作一首伤科举的挽歌。
看了这么多年闲书,从没做过总结,在最浅显的形式上符合甚至超越了五柳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概我也学会了元、白的那套深情,阅读时拍案叫绝的书,合上三天,竟变成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年年初,偶然间看了一篇《一句顶一万句》的书评。评者解析了书里出现的各类小人物,打铁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还有提刀上路杀狗男女的……惊叹之余,忽起效法之心。比及今年,此心更盛。杂书遍览,不留痕迹,愧对昔年焚膏继晷。适逢近日重温《儒林》,借着这本写读书人的事的书,开这个写读书的事的头。 我读书只写标注性笔记,从不写总结、感悟性笔记;写小作文又一贯文不加点、瑜瑕任之;所以我也不知道写出来算什么体裁,或散文、或读后感、或书评、或随笔……文中讹误,敬请方家莫启玉口,别摆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我这里摇唇鼓舌,本人心地是善良的,素质不详。 历时两月,诸事纷沓,锱铢累积地读完了《儒林外史》。惊为神作,化一句板桥先生的话:恨不能早生几百年为文木门下走狗。鲁迅评此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若以此作为《儒林》的盖棺定论,个人认为并无偏颇之处。 文中假托背景于明朝中期,展现的是清初的文坛士林和社会面貌。叙事结构是“连环短篇式”,众多人物轮番登场,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文中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讲述他的故事,再在故事中引出另一个主线人物。书中人物是一个个独立的形象,同时也是非常完整的整体,像一幅群像画,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各个阶层。以这种结构为基础并且写好了的书,窃以为有且只有二,《水浒》、《儒林》。为什么这种古典小说常用的结构不流行了?无他,难度太大,现代作家驾驭不了。据说《天龙八部》创作初期的构思也是连环群像,后来的结果是那个构思成了废案。 全书写作手法以白描叙事为主,几乎没有心理描写,作者不轻易褒贬人物,讽刺主要通过春秋笔法展示,这也是鲁迅认为此书胜于其他‘寓讥弹于稗史’的作品的原因。列举几个情节:范进几人讨论刘伯温是洪武三年进士;蘧景玉给范进讲苏轼的典故;马二看别人请神请到才女……论辛辣程度,讽刺小说无出其右者。 另一个出彩的特点是语言极度凝练,轻而易举地把想表现的东西刻在读者脑海里: 写汤六的油:汤六老爷坐在一张板凳上,把两个姑娘拉着,一边一个同在板凳上坐着,自己扯开裤脚子,拿出那一双黑油油的肥腿,来搭在细姑娘腿上,把细姑娘雪白的手,拿过来摸他的黑腿。吃过了茶,拿出一袋子槟榔来放在嘴里乱嚼。嚼的滓滓渣渣淌出来,满胡子,满嘴唇,左边一擦,右边一偎,都偎擦两个姑娘的脸巴子上。姑娘们拿出汗巾子来揩,他又夺过去擦夹肢窝。 写胡三的抠:“胡三爷是出名的悭吝!他一年有几席酒照顾我,我奉承他!况且,他去年借了这里摆了两席酒,一个钱也没有!去的时候,他也不叫人扫扫,还说煮饭的米剩下两升,叫小厮背了回去。这样大老官乡绅,我不奉承他!” 写西湖的景: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 另外俗语频出,更与精炼的白描相得益彰: 穷的有腿没裤子 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也不漏 哑巴梦见妈,说不出来的苦 …… 顺带提一嘴,作者一定是个吃货,每每看到摆席搬饭的桥段我都感觉是一个顽童在向人展示他的珍藏。 钱钟书说:吾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书中确有情节有其他出处:扶乩请到建文帝的蓝本是宋钦宗、沈琼枝打包金银很像鲁智深出走桃花山、盒子会出自《桃花扇》、聘娘用猫搅乱棋局用的是杨贵妃搅乱明皇棋局的典故……个人认为这些精巧的化用远远谈不上抄袭,反而是加分项。在这本书里看到其他书的一枝半叶很让人兴奋,就像电影里看见联动彩蛋一样。 书中塑造了呆的、迂的、蠢的、精的、豪放的、仗义的、怀才不遇的、左右逢源的……近二百个人物。个性最鲜明者,非天长杜仪莫属。作者本人幼即颖异、怀才、不善治生、性豪、挥旧产俱尽、朝廷征辟而不仕、建泰伯祠……这些经历杜少卿也都有。少卿收留落难县官、携妻游山、辞官不仕,更展现了他独特的风采。但过于豪放不羁,挥金如土也不免有败家之嫌。别人眼里的离经叛道和自己眼里的霁月清风,他选择了后者;我欣赏他的风骨和洒脱,但我脱离不了世俗的压力和束缚。 文中喜爱的角色我排不出第一,但最厌恶的角色一定是杜慎卿。出场时书里写: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原以为是蓝田琬琰,但之后吃饭的做派实在用力过猛,好像风流飘逸的才子都餐花饮露。看上小舅子而娶他姐姐,听季苇萧说有绝世美男就立即拜访,借评梨园榜看美男姿色。还有那段对女人的评价: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都说明此人有断袖之癖,至少有这方面倾向。退场时鲍廷玺向他借钱,他又顺水推舟坑了少卿一把,一个子没出还落了个受人感激。真不负娄老太爷对他的评价:不厚道。 拜教育、文化界一些忝列衣冠的王八蛋所赐,从小就听说了严监生吝啬的大名。无论他们是尸位素餐还是另有所图,给严监生冠以吝啬鬼的帽子都是非常不负责的。书中大哥出事了,严监生毫不迟疑地出钱出力;严监生自己生病了舍不得吃药,但老婆生病了,他的措施是:“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自己舍不得吃肉,孩子闹起来他却愿意花四个钱切些肉哄哄。(很多大傻逼不知道四个钱给孩子吃一顿肉意味着什么,清朝普通长工一年大概挣3-4两银子=3000-4000文钱,折合成每天大概赚10文钱,你一天赚一百元舍得每常花四十块哄孩子吗?)为弟、为夫、为父,他吝啬在哪里?勤俭持家,不外如是。很多人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地诟病那根灯芯,在我看来那正是他节约的体现,意在告诫家人们要俭以养德。 书中有出现:“我的贱内”这样的称呼,我不知道是清朝语法就这样还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失误,总之看见了有些别扭。顺带提一嘴,文中第二十四回提到了《本草》,有人认为此处是作者的失误,因为《本草纲目》在万历年间才成书。但这里指的是《证类本草》,此书成书于宋代,所以明朝嘉靖年间出现《本草》并不是脱卯。 洋洋洒洒两千字了,文中还有很多经典人物和情节值得一提,但用二极管的方式臧否人物过于片面,桩桩件件地剖析篇幅又太长,今天的写作能量只够我写出这冰山一角,放自己一马,至此投笔。尽管第一次的尝试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希望自己能把这毫无必要的坚持坚持下去,以便让以后的我认识今天的我,就像我现在看自己十五岁时在语文书上写下的“饮遍天下的歌肆酒家”一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眠。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众人百相生,功名富贵流光误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来说,能读完一本书也算是一件可庆的事情。前几次读《儒》,因其略带文言特质令人不甚理解的语言和平铺直叙略带跳跃的写作手法,让我读到前几回就搁置了。这个暑假,结合hour这个专注训练软件,我重拾《儒林外史》,用一周时间读完此书。这次我倒不觉得它枯燥,反而津津有味,对它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1.聊这本书的大概与他人评价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是鲁迅先生读完《儒林外史》后对它中心思想的评价。意思是作者秉持着公正之心,将清朝的社会弊端展露无遗。鲁迅先生把它该书称为第一部讽刺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最推荐世人读的书之一。编辑认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先生创做的章回小说,以写实手法描写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代表着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高峰。我认为书中描写的朝代是元朝末年到万里四十三年,但其真正对应刻画的是吴老生活的朝代—清朝。写作朝代的替换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文字狱。“讽刺”二字全文全然未见,却婉而多讽,处处可见。 2.聊作者 想要了解作品,得先了解作者。这是初中老师们教会我们的阅读方法。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俶人,家境殷实。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且擅诗文背诵。稍大些,即可作诗赋文。但他不善于治家,却性格又豪爽,有人来借钱就主动相借,没多久家产就挥霍尽了。于是他把家移到南京金陵,以诗会友,又号召朋友们建立了先贤祠,专门纪念古代博学之人。晚年号文木先生,乾隆十九年卒,享年五十四岁。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吴敬梓的人生和书中的某一个人物相似度极高。是的,他就是书中的杜少卿。故有人将《儒》说成是吴之自传,我觉得的此说法是可以站的住脚的。其实《儒林外史》中所记录的人物,其实大都确有其人,且都是作者的亲朋好友。只是作者用象形谐声或者隐语的方式隐藏其真实姓名。比如马二先生字纯上,是作者的挚友,实则为冯粹中;杜慎卿则是作者兄长吴青然;而杜少卿则是作者自己云云。 3.聊重要人物与章节 既说到书中人物,我们便来聊聊书中的几个我想单独聊一聊的人物。范进中举已是广为人知,再此不谈,谈谈书中其他人。 最令人叹息的人物—匡超人 匡超人曾是一位孤寒之士,家境贫寒,但为人忠孝谦虚,勤勉读书,颇有才气。他的孝顺在书中是有一回单独记载的。话说当时匡超人的父亲卧病在床,连上厕所都在床上垫布解决。一日,他爹要出恭,匡超人劝阻父亲不要再垫布,一则是他母亲洗这屎尿布太臭,二则在被窝里拉也不方便。于是他去厨房拿了一个瓦盆,往里装一点灰。自己扒上床,把他父亲扶着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里的灰。而他自己则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它父亲的两条腿捧在肩上,但他父亲安安稳稳自自在在地睡着出恭。这一段的描写当时很震撼我,能顶着屎尿臭来伺候老人,不是一般孝顺可以做到。自此,他就日夜伺候在父亲跟前。后来村里失火连及自己房屋,也是匡超人冲进火海救出父母,而他亲哥哥在火海中首要救的则是他卖货的担子。对比之下,匡之孝,可知矣。虽然家贫,但匡读书从不停歇。常夜读到深夜,也是因此被知县赏识,后报名应考进学。但后来结交了一个对他极好的社会大哥,竟跟着他做买卖人口、替人应考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大哥潘三爷入狱后,他急着撇清远离,便把自己的妻子送到乡下,妻子百般不肯但无奈下乡。而他却升官进京,已谎称未婚娶而另娶。活脱脱陈世美,而他原配不久也因病无良医救治而丧命。末了,社会大哥在狱中想再见匡超人一面,却被他无情拒绝,“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面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自私自利的儒生形象,三言两语跃然纸上。匡超人从曾经那个谦逊孝顺少年已然成了一位自私自利、自吹自擂的薄情官场人,真是可悲可叹! 最矫揉造作,精于算计的才子——杜慎卿 再来聊聊杜少卿的哥哥杜慎卿。 我称他为最矫揉造作的才子。吴老是这样描写他的外貌的“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可见其外形条件极佳,相貌极好,文采斐然。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佳人,却矫揉造作的很。有一回,杜慎卿和友人到聚升楼吃饭,友人见他不吃大荤,便点了一板鸭、一尾鱼、一份猪肚、一份杂烩。杜慎卿只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最后拿茶泡了一碗饭,吃一会还吃不完。他的矫揉造作不仅在吃食上,也在他的性取向上。他爱美男,却由不得遵守传宗接代的传统,只得娶妻纳妾,心中却极厌恶妇人,只说自己隔着三间屋子都能闻到女人的臭气。且常常叹息自己至今未寻得一位知心情人,固才有了季苇萧戏弄杜慎卿,爱少俊访友神乐观的章回。季苇萧自从知道杜慎卿有这样一个念头后,便想耍他一耍。季说自己认识一位极不同一般的美男,此美男天下少有,且住在神乐观,需杜慎卿自己去寻。还神秘兮兮地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美男的姓名,嘱咐杜需到神乐观山脚方可打开。杜上山去寻,却只寻得一位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子,一副油晃晃黑脸的中年油腻道士。恐怕那道友来霞士也是被他弄得一头雾水。季给他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作为常人本该生气,但杜倒是也不真恼,觉得好笑又好气。可见他虽矫揉造作,却也是个大度量的人。但对钱财,他就没有这样的大度量了,反而极其精明利己。那鲍玉玺投奔于他,向他借钱,他有着上千两的银子,却不外借。给鲍出主意,让鲍撒谎去骗自己的表弟杜少卿。最终倒也真骗着了,可见其心计和算计。 最至真至纯的儒生——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是书中令人敬佩的儒生之一,虽有些迂腐气,却不失大义,是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好人。早年匡超人贫寒,他虽自己过的拮据却依然乐善好施,送银两给匡超人,助他求学。后又有一次,他无意间得知好友蘧公孙恐因一只罪臣赠与的箱子而险些深陷官司。面对他人的敲诈,马二先生二话不说,即使好友不知此事,他依然拿出自己束修所得百两银子,替好友买下箱子并归还。蘧公孙夫妇千恩万谢,却不提还钱一说。马二先生也不主动提,自己被此事累得盘缠紧张,却依然无怨无悔,辞别去了杭州。乃是一个真君子! 《儒林外史》中的真君子除了马二先生,还有身居庙宇、著书论著的牛布衣,身为戏子却不失大义的鲍文卿,乐善好施颇有才情的杜少卿,知礼守节的庄绍光,苏州府寒士虞博士,有勇有谋的将领萧云仙,身为女子却不输男子的沈琼枝,爽直机智的余有达,豪情万丈的凤老四…… 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一个个故事衔接自然,读之颇有趣味。真所谓儒林众人百相生,功名富贵流光误。或许面对功名,不误的只有开篇那元末的王冕……
提起《儒林外史》,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了封建礼教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云云,并可以脱口而出范进中举癫狂的经典桥段。 殊不知,范进只是这部55集的电视剧里一两集的戏份,全书下来吴老以非常写实而传神的手法描绘了社会各阶层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和态度,树立了几十个形象鲜明、个性十足的人物。 如果仅仅认为该书是“抨击封建旧社会及科举”的讽刺小说,那未免过于肤浅!书里也褒扬了一些东西比如侠义、利他、克己、淡泊名利……等等。 正如鲁迅认为的,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而胡适则认为该书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无疑,得到这两位大师如此高评价,此书绝非区区一部“讽刺小说”。
此书只阅一遍,待后重读。这里不讲究文学艺术性了,鲁迅说这是讽刺小说,按照西方(日本)的分论,未免太狭隘了,这讽刺两个字的定义,把书给固化了,鲁迅还是小看了这本书。自从读了原著范进中举,我才发现,讽刺小说,这个提法有多肮脏,教育家们有多么不要脸,真是害人不浅呐。更有戏剧作品范进中举加以固化,我想说你们做的这些事才叫讽刺。整部书谈了一个道理: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不以为的自有以为的人在。秦皇汉武都是吹出来的,不吹文人没有饭吃,没有谈资,没有发现真理时的那一点傲娇,更没有立著的资本。历史上的那些名士,除了几个典故之外还有什么?这典故也是一顿骚操作。天下熙熙攘攘名利尽收。你有钱我们羡慕,你要名我们供着。你要权我们听着。你也还不是要羡慕供着听着别人。印证那句话,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彼此彼此。别说破。我宣扬爱好和平,上下五千年强了就打仗欺负外族,弱了搞内政夺权,国际上什么爱好和平,不说破。季也好,王也好,弹琴也好,七老八十守着五个儿子灌溉风云也罢。百年以后谁还记得谁。50年时间南京城祭祀不存。那些风烛残年的,也只剩下个童年回忆,下辈人听了谁信其辉煌。这并非消极。只一场百年孤独。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
千古儒生,隆替興亡,一夢之間《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對後世諷刺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其所代表的題材的典型性,在明清之際,平民學子想要改變命運,便只能寄最大的希望於科舉這一個途徑。科舉對文人學子在思想上和心靈上的荼毒,官場中盤根錯節的勢力和其中往來相護、蠅營狗茍的風氣在整個社會中蔓延開來,儒林諸人也在這種風氣的侵襲下,或選擇保持獨立和氣節,匯成一股對抗時代風氣的逆流,在漠視與冷眼中堅守自己的道義,或縱深躍入烏煙瘴氣之中,在將自己與社會風氣的同化中搏得站住腳跟的一席之地。然而時代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多樣的,在科舉成風的時代依然有諸如蘧老先生一般只希望孫輩遠離官場、多學忠善純良承歡膝下之士,也有為朋友傾囊相助但自己卻墮入困窘仍拒官場於千裏之外的杜少卿。只能說,在一個不典型的與科舉大流相逆的士人吳敬梓的敘述中,我們能窺見那個時代占據社會很大一部分的儒生形象、身世與態度,這其中既包含著「局外人」吳敬梓對生活的藝術化描寫和凝練,也凝聚著他對於整個時代和自我身世命運的思考。縱覽全書,在我的觀點中,可以以杜少卿的出場將作者的敘述分為兩個部分。誠如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作者對於前半部分的人物與事件刻畫顯然更下功夫和巧思,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各項事件也波瀾疊起,令人應接不暇,後半部分雖然也不乏獵奇的土匪和尚、蕭昊軒父子以及似若有神力的鳳四老爺等角色,但通讀下來總覺得人物之間都與此前的一個或幾個人物之間有相似之感。或者說,在他們的身上都隱藏著一個時代之中的典型「儒林形象」的縮影。自從這一階級產生以來,中國千百年的儒生或許歸結起來都可有幾種相似的人生道路,無非是由草創至發跡,再由鼎盛時遭變故,又或者是一路官運亨通,太平至離世。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往往能看見一些相似的性質,比如說,對功名虔敬而迷惘的渴望,將青春年華大把擲於其中。又或者是對豪華生活或顯赫功名可望而不可即的挖苦,自以為風雅而名滿天下,實則只能唬住不曾了解事實真相的好人或者壞人。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渴求功名的儒生都是「白手起家」之列,若不是有先人降下預言夢而恰好天資聰穎,否則往往是要衣衫襤褸、兩靨消瘦,苦苦追求一場又一場的考試直到歲月蹉跎,再獲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和垂憐而縱身一躍成為「人上人」,隨後再開始他們的名垂青史之路或者是發跡變泰而為自己掘墳墓之路。他們所代表的的這種充滿苦澀和艱辛的求學之路貫穿著中國千百年以來的「儒林」,無論是科舉時代還是現代,文人士子所走的一條道路都有相似性,即對世俗所認可的價值無上的追求,人人摩肩接踵、爭先恐後、你追我趕,還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追求應該是什麽時候,就茫茫然走上了所有人都被催促著啟程的道路。也許從吳敬梓對人物杜少卿的敘述上來看,他對杜少卿「荒唐」行為的描摹中摻雜著不少自省與自嘲,但更多的時候他是把杜少卿靜靜地放在眾多角色與情節之中,仿佛在自嘲之余端著筆沈默地書寫了一個「另類」的人物的一生,仿佛說著「你看,這同樣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的荒誕不經與其他人的荒誕不經比起來,仿佛又顯不出有什麽獨特的值得戲謔的地方,因為這儒林中的眾人各自有各自的荒唐,狎妓談科場、冒名騁風流、雞鳴狗盜、忘恩負義,哪一樣都同樣讓人厭惡和鄙棄。只不過杜少卿的荒唐荒唐在了科舉時代的這條「大路」中央,是無論什麽人看見都能極輕蔑的指摘一句「看,這就是『不務正業』的下場!」或者說,是一種反面案例中最「不可饒恕」的典型,十宗罪中最重的一重。從吳敬梓或者是杜少卿的敘述中,我們可以聽到中國人已經走了千百年的功名的朝聖之旅中,那壓在所有人脊背上讓人擡不起頭的沈甸甸的大山之下傳來的一聲淺淺的嘆息。杜少卿微弱的呼喚,也是現代文人學子那微弱的呼喚——輕輕的,偶爾的,不敢驚動他人的對主流的質疑和迷惘。這一縷呼喚在當今年青一代大聲疾呼「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的背景下顯得更有力量了一些,然而依然拗不過攀升、翻倍的考研、考教資等等的人數。我們需要生活,而生活在何處?是走進自己向往的曠野之中然而最後像杜少卿一樣舉家遷移受人嘲弄嗎?沒有人能夠給出篤定的答案。但我們依然能在此之外,尋找、守護和傳承一些儒林之中真正令學子們永恒傾慕的榮光,正像婁家公子誠心禮士即使最後仍默默歸隱於寂寥的府邸大門之後,正像馬二公子永遠不舍危難對他人伸以援手,正像虞博士領導下的泰伯祭莊重而虔信的「復禮」,正像沈瓊枝巾幗不讓須眉能言巧辯凜凜一身氣節。在文章主線的敘事結束後,吳敬梓也告訴讀者,他的「儒林」可能於此結束了,然而生機盎然的俗世之中依然正不斷冒出能夠被列入儒林列傳的「奇人」,並且他們的故事不會完結,華夏的「儒林外史」永遠不會斷絕。正是: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裏,幾度徜徉。鳳止高梧,蟲吟小榭,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也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本书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初读晦涩难懂,大概是晚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人物情节上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人物背景穿插,让人捉摸不透,用现代话语较难理解古代白话文和半文言的结合体。到四十回之后的语言表达和人物描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吴敬梓先生描写了很多小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人物特点,唯有细读才能领悟真谛,综上所述,本书不失为一本佳作。
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几乎都是在上下班坐地铁的路上,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的。 虽然这本书也是白话文,但跟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里面好多词是需要解释一下才能真正明白了。 如果不是去年准备考试,我也不会关注这本书,更不会读它。 但我也很庆幸我关注了它,并读完了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把记忆中自己背过的内容一一对应。 然后知道了它是一本讽刺小说,写了近百年的儒林故事,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其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事件,比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后发疯等。 而这也是作者批判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腐蚀人的精神。 此外,小说还批判了土豪劣绅,如严贡生,张静斋等,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得利者。 还批判了假侠士,假山人,他们互相标榜,充当风流名士,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当然,作者也称赞了一些人。 比如,杜少卿,沈琼枝,迟衡山,庄绍光等。 里面的杜少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因为作者曾经也是个有钱人,但钱财散尽后,搬到了南京,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迟衡山,庄绍光等人,他们是大儒,希望用复古古礼古乐的方法,来挽回世道人心,但其实挽回不了的。 在最后一回,作者介绍了几个自食其力的市井细民,王太,季暇年,盖宽等,把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出场人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这些人物的评价,而是让我们自己去评判,让我们通过他描写的故事,来判断人物。 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比如肖像描写,白描手法,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讽刺艺术等。 总之,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期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欣赏。
这是被作者对官场的绝望托起的一本书。书中人物众多,作为读者,每遇见一个人物,走进他的故事,体验像是翻山越岭,沟沟壑壑,枝枝叶叶,走过去了也忘记了很多,但那些人物的人生却是有规律的:有才华之能人,不管能文能武,最终都得不到重用,为官的尽心力为民办事最后不升反降,真有才的考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再看那些只知死读书的迂腐可笑之人,倒有的阴差阳错能升入很高的位置,有的人迂腐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死活都不在乎…真是人生百态莫如官场。 书中的那股清流便是杜少卿虞博士那群人吧,已彻底放下功名的困扰,后半生虽不甚富裕,倒也悠哉游哉,不亦乐乎。但他们这帮人对于那些热衷于科举的信徒们来看,或许是可惜的,甚至是一种病态。 很可笑,真正病态的人群是大多数的,所以他们反而正常了。少数的不为之狂热的群体成了异样存在。 总之这一本书,是在写一种狂热的信仰,与其说是对科举的信仰,不如说是对权势的信仰。这些信仰让人将人性本真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例如亲情,为人处事的最基本原则、人的自尊自爱,人生更丰富的奥义…… 不管是范进中举,还是周进为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几百年之后的一个笑柄。真正永垂不朽的东西,他们出发时就已经丢掉了。
十五岁那年,在初三的语文课上学了《范进中举》一课,心中对范进无比鄙夷。如今再读《儒林外史》,对范进只有尊敬。 范进是有真才华的,二十多年没有中秀才是因为很多考官看不懂他写的文章,直到遇到周进作考官,才算遇到伯乐,用文中周进的话:“文字古拙,连我看一、二遍也不能解,直到第三遍,才晓得为天地之间的至文。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而后范进考举人一次通过,且是全省第七名,考进士更是一次通过。 范进人品极好,对恩师周进极其尊敬,恩师吩咐的事情全部尽心竭力去办,中举之后,对待那个平日对他处处鄙夷的岳父仍旧十分孝顺,更不没有说出“当初你还不让我去考……”之类的话,并对自己糟糠之妻礼遇有加,对比现在“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渣男不知好到哪去了! 范进为人不卑不亢,中举后张乡绅来拜访,其他人全部吓退,范进与他分庭抗礼,对答如流,落落大方,去探访汤县令时候,仍旧言语得体,这交际能力秒杀多少人! 范进穷困那么多年,被胡屠户奚落教训那么多年,但是他家庭内部可是一直很和睦的,他中秀才后回家,虽然家中没有米下锅了,但是仍旧“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范进生性善良,做官之后,来投奔他的人,他全部留下做仆人,给这些贫苦人一碗饭吃。 范进工作能力十分强,殿试之后,就当了御史,几年后升任山东学政,因为政绩好,不数年,升任一省通政,正三品! 最厉害的是范进身体还特别好,送恩师周进一直步行走了三十里,而后又走了几十里回家。 我们这些人,没有范进的才华,没有范进的初心,没有范进的毅力,更遇不到周进这样的贵人,居然还在这嘲笑范进。哎!
当代底层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人暮年中举,有人少年得志。有人恪守原则,有人坑蒙拐骗。有人豪举散财,有人锱铢必较。世间是个名利场,有太多诱惑,权财色,贪嗔痴,阿谀奉承,嬉笑怒骂;但是俗世也是历史上一阵风,无数人一生不过跃然一张纸,几行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转眼间也烟消云散。 所以啊,该做什么选择呢?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躺平自在、安贫乐道?恪守原则、多行善事?还是机关算尽、谋求利禄?遵从自己的内心吧,不管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善与恶,进与退,都不过是历史的尘埃。 生命的唯一真理就是,我们随时都将走向死亡,我们必将走向死亡。而生命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把人生当成一场体验游戏吧,不要太痴,不要太计较成败得失,遵从内心做出选择,哪怕灿烂如转瞬即逝的烟火,哪怕平静如一川东流的大江大河。 敬生命,敬生活!敬坦途,敬坎坷!敬坚守,敬变通!敬奋发,敬悠然!敬希望,敬收获!敬富贵,敬贫贱!敬哪怕底层如蝼蚁的我们!敬哪怕只有几十年的一生!光阴如梭,好好活下去啊,朋友们!
过去这一两年看的书中,个人认为《儒林外史》最佳,《生死疲劳》次之。两本书都写尽世间百态,道破人生万象。 为什么叫儒林外史,鲁迅说得很清楚“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是以为“外史”。 全书最喜欢,最能引发共鸣、最认同其处事态度的人物是杜少卿,杜少卿本人应该就是吴老自身的写照。 此书笔触极为细腻,手术刀般精准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千姿百态,肌肤纹理纤毫毕现,语言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全书无一人是主角,而人人都是主角,故事过渡丝滑流畅,令人叹为观止。如鲁迅所评:“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再说到书中名场面“范进中举”,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吴老辣笔可谓绝绝子,不愧于“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 才疏学浅,略知皮毛,难评此书,借鲁迅先生所言“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