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虽是名著,但行文半文半白终究不符合现今语言习惯,本以为会读得很辛苦。没曾想真读进去了居然很难停下,配合蒋勋的讲解一起看,甚至有点手不释卷。 本人特别讨厌某些人际关系复杂的宅斗性质小说,里面角色一个个都跟泼妇无赖似的成天吵吵嚷嚷,拜高踩低拉帮结派,骂的话要多脏有多脏。 《红楼梦》也是大宅子里的故事。未读以先,我原也把它当宅斗、宫斗鼻祖看待,以为会记载大量令人血压飙升的剧情。谁知读过才知根本不是如此,整个荣国府上至主子下至丫鬟,绝大多数时候情绪非常稳定,不管插科打诨还是怼人,脸上总带着笑意,人与人相处永远不失体面,也少有仗势欺人之举,是能真正彰显富过三四代大户人家之气度的。 到我这个年纪,已经见不得黑白分明、舞枪弄棒、不断重复“羞辱-打脸”模式的低端宅斗文学了。倒是《红楼梦》剧情设计层面更合我胃口,把争端与矛盾隐藏在一片祥和之下,缓缓而至,于平静和气中逐渐走向腐败灭亡。 《红楼梦》本身太过丰富,每一回都有非常多值得讲的点,写成书评根本涵盖不完,无怪乎能诞生养活无数人的“红学”。 仅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件: 一件是四十五回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之间关系的刻画。没看这回之前,我先入为主以为黛玉宝钗只有争夺宝玉的三角恋关系,如今再看,竟被黛玉宝钗之间的惺惺相惜所打动。她们二人一个孤傲,一个周全;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明明截然相反两种性情,却在相处之中逐渐发现彼此身上闪光点。相比男女之间情爱纠葛,女孩与女孩之间的情谊格外明媚动人。 另一件是贾政痛打贾宝玉这段。 通常的小说影视讲到父亲打儿子,总归要讲此事的后续影响,要么父亲服软,要么儿子痛改前非,要么双方彼此反目成仇,总之二人的关系总归要有个后续的(无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但《红楼梦》不是这样,贾政打贾宝玉,打过就过了,这对父子从此再未就此事进行沟通,好像整起事件没发生过一般,彻底被翻篇了,大家该干啥干啥。 给我感觉贾政的责打不在于他想教育贾宝玉,而仅仅只是为了走一套实践伦理的流程,他将自己作为父亲、作为亲人的身份从中抽离出来,仿佛伤害贾宝玉的不是贾政自己,而是名为「规训」的幽灵。所以事后儿子不会怨怼父亲,父亲也不会心生愧疚,他们都像旁观者一样见证事情这样发生了,仅此而已。 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以前每次痛打我,也从不告诉我这顿打从何而来,不教导我究竟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打完就像失忆了一样继续往日生活,还理所当然认为我也会怀着同样的默契,不必多问,不必多说,老老实实领受这一切便好。 原来,我也是在礼教规训之下残存的人。 这点来说,红楼梦亦是当今千万平凡小卒之梦,早早便刺穿封建礼教的扭曲与反常,确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差异真的很大。不可否认,单看后四十回其实也有动人之处。譬如宝黛二人道别,互相只看着对方傻笑,无声胜有声;还有黛玉最后那句“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莫名叫人心酸;此外,续写的作者对香菱应怀有些许怜爱,所以宁肯违背第五回的判词,也要使命途多舛的香菱不必死于夏金桂之手。这一安排也多少给我带来慰藉。 但更多时候,能看出续写者是带着任务来的,为要收束各人物结局,所以许多前期只露一两次面的小角色,像贾代儒、贾芸、蒋玉菡、焦大这些,八十回后才悉数登场,就为给他们一个交代。 既是任务,自是难见对角色投入几分真情,于是出现大量人设崩坏情况—— 醉心风花雪月的贾宝玉研习八股文了,脱离俗世的黛玉开始劝学了,情绪内敛的妙玉一见宝玉会脸红心痴了,聪明绝顶的王熙凤想出“调包计”这种馊主意(还莫名其妙学会了抽烟),疼爱孙辈的贾母竟拿尸骨未寒的黛玉开起地狱玩笑,甚至连前文已去世的柳五儿,都“起死回生”跑去当宝玉房里丫鬟了。 各角色年龄设定也一塌糊涂。说元春去世时已经43岁了,而此刻宝玉尚未娶妻,左不过十几岁,所以姐弟俩年龄差距二十岁之多?!要真这么算,那他们的母亲王夫人该多少岁了?她又是几时生的宝玉? 巧姐儿也是,明明都已是读《列女传》的年纪了,半夜还会似婴儿般啼哭,需奶妈陪伴哄睡…… 细究起来bug不计其数,难怪这么多年读者一直对后四十回内容耿耿于怀。 不过直到我看最后一回的最后几段话时,心中瞬间释怀了。 前八十回作者是谁不重要,后四十回作者是谁也不重要,前后是否为同一人不重要,甚至是否真的存在“曹雪芹”其人,亦不重要。 「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我跟所有读“红楼梦”的人一样,80回之后顿觉索然无味,何止索然无味,甚至有了嫌弃鄙视之情。80回后遣词用句、写作风格骤然一变,情节平铺直白,多了大量对话场景。对人物性情和心理的描写,也突然跟前面不同,有些角色就像换了个人。除了感觉变化,心态变化也很大,毕竟明白知道了后面章节不是原作者的手笔,心里自然就开始别扭和排斥,毕竟开的这么好的头,也怕他人的续作偏偏毁了这些。何况红楼梦也跟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其自传。换了人来写,先不说有没有曹雪芹一样的文学造诣,就是曹人生的大起大落,荣华富贵,衰败落魄这些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其中形成的人生理解,都是别人不所有的。所以即便有人能复刻曹雪芹的才智、文笔,也难以复制他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我在读完80章后,对后面的就不甚喜欢,潦草看过几页又放下,心里非常犹豫,以至于觉得没必要看下去的。到了晚上,还在苦恼迟疑之中,就在网上搜了一下,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续作以及后有没有必要看。搜索引擎里展示了一堆,我随便点开看了几条,参考了别人的想法,心里也豁然想通。 《红楼梦》的后40回,仍然是值得看的。第一,虽说有种种不是和缺陷,但整编和续写之人也用心了,让红楼梦有头有尾,让故事有始有终,也许平添了许多小憾,但也避免了一大遗憾,不让《红楼梦》成为残本。40回几十万字,花费的时间精力必也不会少,续者的认真和坚持也令人钦佩,纵然文笔才华不足曹雪芹,也应该宽容许多。其二,红楼梦各方个人续写的也有几十种了,虽然高鹗整理的或有不足,但是比起其他诸篇尤胜许多。没有乱改乱编,延续了红楼梦一贯的悲剧色彩,最终发展和结局也承接了原作的铺垫。读者应该都明白《红楼梦》的以繁华开头,结尾却一定要萧条收尾。假如别人续写了宝黛成亲,宝玉醒悟救了即将倾塌的贾府等等,反而让红楼梦失了魅力,落俗了。所以高鹗整理的续作,也符合应有的大体走向。第三是《红楼梦》先前传播,后来出版,总得需要完整的故事来展示,哪有人买书看书只要半本的。无论如何有了这后续40回,也算凑了个完整,对红楼梦的广泛流传也有一定的益处。 综上所述,对我而言40回也是值得看的,已然看了这么久,没有结局不也是遗憾吗?也许续作有不足不对的地方,但如果就此留白,才是更大的遗憾。 写下这点想法的时候我看到了第82回,也确定了会读完这本书。以前好多次都要看,但看个三五章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次总算是一直坚持看了过来,看了18天了,眼见着就要完结了,更不应该再放弃。
红楼梦为什么贾宝玉没能娶林黛玉?贾宝玉是富二代,作精一个,林黛玉也是有点作,两个人虽惺惺相惜,但是两个人不适合步入婚姻。婚姻更重要的是包容,两个不太能互相包容的性格,虽然大事上能形成一致,但是平时太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候两个优秀的人看起来般配走到一起就不和谐了,需要各自另外寻找能够形成互补,互相包容的另一半。
第一次读完的第一本四大名著,年轻时候几次翻读都放弃了,而立之年,没想到那么顺畅的读完了,历时60个小时,记忆深刻之处:凤姐的高情商社交(逗乐贾母、贾赦逼鸳鸯凤姐与婆婆的周旋,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当媳妇啊,哈哈等等),颦儿的真性情的耍小性(你没比,你没笑,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哈哈),宝姐姐的大方端庄体贴(颦儿,跪下,我要考考你,你还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等经典名场面),元春雍容华贵(省亲,娘儿们见了面,反倒哭起来了),迎春锯了嘴的的葫芦(他们还了,我就收下,他们不还,我只当丢了,),探春女中豪杰(我但凡是个男人,出的去,到时立一番事业,自有我的道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头是杀不死的,须从里面杀),惜春冷漠自私(不当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人,被你们带累坏了。),湘云乐观豁达(醉卧花丛,爱哥哥哈哈),妙玉的假清高,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撕扇名场面,病补金裘),袭人温和体贴,麝月吵架名场面(舌战坠儿娘,干架芳官娘),顶礼膜拜,不愧是吵架大师,尤三姐的刚烈,宝玉的体贴爱护女性,当然有柳湘莲的风流倜傥,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社交场面,鸳鸯的反抗逼婚,平儿的善良(私下帮助尤二姐等)等等,前80回意犹未尽,各角色鲜明灵活,后40回明显角色人物味道变了,读不下去了,实在差强人意,强迫症心理还是读完了,期待下次阅读有新的感触。
《红楼梦》一切有为法;梦如人生,人生如梦,梦里喜欢,现实残酷,梦尽总成空。[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已阅毕。往昔前5回以把我劝退,借由学习语文的机会,今日算了结一个目标。总体来说,高中生是读不懂的,安排为整本书阅读作品意在使学生们从高中毕业“后知后觉”。 当年我们,又何曾理解编教材的专家们一副良苦用心,其诗词歌赋文言文章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次是精读,对照蒋勋说红楼进行阅读,发现了很多原来忽略的地方!
这是对后四十回的批判,兼评宝玉这个人。从第八十一回开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换人了,因为书里的角色ooc了。宝玉会因为姐姐妹妹们风流云散而悲痛不已吗?会,当然会,但他不会这么大吵大嚷。宝玉的情商很高,但不是世故圆滑的那种高情商,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体贴身边的人。他自己心里的忧愁,因为自己理不清楚,所以他不会拿出来去烦别人。他的性格里其实静的部分要远超过动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之“呆”。而他之所以不喜欢八股之类的功名利禄,不只是因为这些东西俗,更是因为他的眼光很独特,超过了着眼于一点眼前蝇头小利的世人,而正默默关注着更幽微的东西。他隐隐约约感到世情如此,其实并不合理。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不合理,毕竟世人都称颂这一套。他的心里犹疑不定,所以他的反抗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他隐约觉得不好但不会阻挠迎春的婚事,他讨厌读书但是还得应付。 再说。为什么红楼梦难以续上?是因为前八十回都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贾府慢慢滑向毁灭的原因和过程。但结局必然要讲到贾府的灭亡。“好似一个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个灭顶之灾是一种巨变,会对深处其中的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冲击乃至于改变人物的思想与性格。而这种冲击人物的巨变在前文中并没有可以参考的文字,导致这些内容只能瞎编,于是就写出了这么个狗尾续貂的后四十回。(但是有一说一续写达到原作高度本来就很难,但这也太烂了,它不是变化没写出来,它这是本来的人物形象都没把握住啊) 又说。宝玉出家我感觉是合理的,因为我前面说他不能积极的反抗是由于自己没想明白。等他经历灭顶之灾以后,估计就想明白了。只是他当然不可能走上反封建的道路,而是悟出世事变幻无常,于是出家去了。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从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起落,描述多少家族产业的生活圈子、交流交际、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伤害的利益争端、欲望诱惑,交汇融入、生活与生存之道的家常理短。 过一生一世真正能够看清自身的不足之处!是每一本书籍中都有它的规律和启迪点;你今天觉得无所谓的事情,也许是你以后欠下的价值;很多故事实列都在现实世界里有它的一席之地,只是你心态调整大小不一样的收获。 石头记:是每一个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不要只当一个故事读一读、看一看,要从中咀嚼咀嚼才有味道的价值观;都是每一个小家庭里面存在家常理短的包容世界,你不言、我不语,也构成不了生活中的现实世界。 从生活中的周围接触过的人、事、物,只要你有自己孤独寂寞的思考,就能慢慢地验证和体会大自然四季轮回的环环相扣的等级圈子的形成过程。
百读不厌,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书当然是好书,但是在线评论不行,最好不要去看评论。 现在看书软件都有了评论功能,能随时看到别人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分享,甚至可以说提升了看书的乐趣,让阅读不再那么“无聊”,真的是相当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评论当中有很多无意义“废话”文学,这些倒还好,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然而也有很多而且是相当多的,带有偏向性的引导性的评论,这些就要靠读者自己分辨了,看到很多评论就都用共同的现象,就是这些评论都是主观猜测,比如很多都会说“可想而知”,他们的“可想”的论据一点都不充足,紧跟着“我猜想”“应该是”“或者说”,都是些不负责的词汇,这样就容易把读者带偏了。 说这些不是想攻击那些评论者,而是看到有无数这样的评论,而且红楼梦这样的评论比其他书多太多。 真正想说的是想提醒各位读者看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遇到不解处最好能自己去寻找答案。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其中人物关系的复杂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说起《红楼梦》,我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才开始读原著的。2020年疫情回家,听着李庆丰老师的红楼梦说书练毛笔字。2021年考研究生,中午晚上吃饭时看王扶林导演拍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2023年读研压力大,晚上很难入睡,便开始听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听到大概十几回的时候我决定开始读原著。现在,我又开始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还有,陈力为电视剧做的音乐也非常好听。 无论怎样,都被林黛玉和贾宝玉纯洁的爱情深深打动。不管怎么说宝玉沾花惹草或是三心二意,但他对黛玉的爱是我知道的最真诚、最慷慨的。他身上有一点最让我动容,就是他对黛玉无限的耐心和宽容,无论黛玉怎么不理他还是对他说多么无理的话,但他永远都是那么的呵护她,爱她。在宝玉身边那么多女人中,只有黛玉有这样的待遇。我想,即使宝玉也喜欢其他的女人,但黛玉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令人不胜惋惜。这种悲剧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通过他们的故事,曹雪芹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爱情的扼杀。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宛如书中走出来的人物,她的忧愁、多愁善感和安静,令人难以不为之动情。可惜的是,陈晓旭后来并未继续从事影视行业,使得这一经典形象成为绝唱。 最后,引用了一段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细腻感情: 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2023年再读。 初看时80回后就觉得文笔和韵味差异大,尤其是人物对话、神态等细节描写少了滋味儿,本次看觉得依然,但自己没有细细考证过,不对各种续者的推论和点评再赘述评论。 今年再读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了新体会,首先全书没有一个单面的人,仔细读来每个人都会发现不少侧面,即便如混账如贾琏、如薛蟠,在某一时刻你也能发现他们可爱处,至于黛玉、宝钗、晴雯这些让人喜欢的角色,也有让人皱眉的地方。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有何益,假有何损,都需要辩证的看。宝玉和黛玉一心求真,但也就会因过于真而无法适应原本就混沌的世界,故而黛玉也在长大,知道隐藏、知道假也不是假而是善意;而如果真假是指这世间的正道和苟且、遗世独立和躬身入局,更没有哪一头是绝对正确的论断了,宝玉深知那些所谓文死谏武死战的沽名钓誉者,但如他一样只醉心于女儿们的真心,却无法阻止贾府的衰败、无法应对本就存在的人性。 我原本想,作者所期望的是既要存真,即保持品德的正直、追求的纯粹和情感的纯洁,又要知道如何行为,即如何面对虚假、如何把握人性、如何破局得道。 后回想,甄宝玉自是经历剧变后变为怀经世之理想的人,但贾宝玉却是被度脱为僧了,包括甄士隐、柳湘莲皆是经历剧变后出家隐去,便想不到作者究竟是怎样一番人生感悟了。也许只能再经历些事,再读才有不同的感受。
前段时间,一个书友读完了当时共同阅读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让我推荐一本书,我脱口而出《红楼梦》,后又觉得这一鸿篇巨制读完耗时耗心力,又换成了《新参者》,觉得更适合工作之余的碎片化阅读。丝毫没有意识到《红楼梦》在我心中的地位原来一直这么高。 少年时期初闻《红楼梦》,以为这仅仅是宝黛钗三人的虐恋,被告知宝钗破坏别人感情,于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三角恋”。 后来读时沉迷于解析背诵书中的诗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碾冰为土玉为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感慨于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的无限才情。《红楼梦》常读常新,家里那厚厚的一本文言,十三四岁的我悟不出太多。直到大学再读,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书内容太宽泛了,除了宝黛钗,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女孩子和有趣的情节,再也不会捧一踩一地表达对某一人的喜恶了,爱黛玉的真性情和满腹诗书,爱宝钗的大智慧和圆融通达,爱宝玉的无所畏和博爱体贴,爱凤姐的铁手腕和雷厉风行,爱探春的倔脾气和持重能干。 工作之后,想细细研读《红楼梦》,几次读了又折返,间隔时间久点就又忘了,再从头来过,懂了张爱玲所说的“三恨红楼未完”,这是真的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远不能与这第三恨比。这书中每一个人都鲜活立体,没有完美,都是生长环境的产物。又想起陈数说过最喜欢自己的30岁,而不是18岁,也不是20几岁。岁月流转,像蝉鸣织进月色,我对人和事更大的理解和包容让我的生命体验更加美好。 我曾很期待能碰到能够畅聊《红楼梦》以及与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之人,在我和很多人不同,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的时候,想着怎么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宝钗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女孩子呢?后来,终于有个人说:“我最喜欢宝钗”,有些惊喜。也许人在很多时候都在寻求认同,可生活也是一本书,不同的年岁可能获得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体会,反复推翻又重塑。人生辽阔,也许未来的知己,就是在岁月中变得更丰盈的自己。 ——写于《红楼梦》前80回。
时隔多年,这一次是比对着蒋勋说红楼梦一起读的,以前忽略的很多典故,戏曲,经由蒋勋老师的讲解,这次明白了些许。我发现我还是未能读完全本,读到82章就结束了。而前八十回里我反复阅读的一直是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二十几章大观园最美好的时光。
《红楼梦》虽是名著,但行文半文半白终究不符合现今语言习惯,本以为会读得很辛苦。没曾想真读进去了居然很难停下,配合蒋勋的讲解一起看,甚至有点手不释卷。 本人特别讨厌某些人际关系复杂的宅斗性质小说,里面角色一个个都跟泼妇无赖似的成天吵吵嚷嚷,拜高踩低拉帮结派,骂的话要多脏有多脏。 《红楼梦》也是大宅子里的故事。未读以先,我原也把它当宅斗、宫斗鼻祖看待,以为会记载大量令人血压飙升的剧情。谁知读过才知根本不是如此,整个荣国府上至主子下至丫鬟,绝大多数时候情绪非常稳定,不管插科打诨还是怼人,脸上总带着笑意,人与人相处永远不失体面,也少有仗势欺人之举,是能真正彰显富过三四代大户人家之气度的。 到我这个年纪,已经见不得黑白分明、舞枪弄棒、不断重复“羞辱-打脸”模式的低端宅斗文学了。倒是《红楼梦》剧情设计层面更合我胃口,把争端与矛盾隐藏在一片祥和之下,缓缓而至,于平静和气中逐渐走向腐败灭亡。 《红楼梦》本身太过丰富,每一回都有非常多值得讲的点,写成书评根本涵盖不完,无怪乎能诞生养活无数人的“红学”。 仅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件: 一件是四十五回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之间关系的刻画。没看这回之前,我先入为主以为黛玉宝钗只有争夺宝玉的三角恋关系,如今再看,竟被黛玉宝钗之间的惺惺相惜所打动。她们二人一个孤傲,一个周全;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明明截然相反两种性情,却在相处之中逐渐发现彼此身上闪光点。相比男女之间情爱纠葛,女孩与女孩之间的情谊格外明媚动人。 另一件是贾政痛打贾宝玉这段。 通常的小说影视讲到父亲打儿子,总归要讲此事的后续影响,要么父亲服软,要么儿子痛改前非,要么双方彼此反目成仇,总之二人的关系总归要有个后续的(无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但《红楼梦》不是这样,贾政打贾宝玉,打过就过了,这对父子从此再未就此事进行沟通,好像整起事件没发生过一般,彻底被翻篇了,大家该干啥干啥。 给我感觉贾政的责打不在于他想教育贾宝玉,而仅仅只是为了走一套实践伦理的流程,他将自己作为父亲、作为亲人的身份从中抽离出来,仿佛伤害贾宝玉的不是贾政自己,而是名为「规训」的幽灵。所以事后儿子不会怨怼父亲,父亲也不会心生愧疚,他们都像旁观者一样见证事情这样发生了,仅此而已。 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以前每次痛打我,也从不告诉我这顿打从何而来,不教导我究竟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打完就像失忆了一样继续往日生活,还理所当然认为我也会怀着同样的默契,不必多问,不必多说,老老实实领受这一切便好。 原来,我也是在礼教规训之下残存的人。 这点来说,红楼梦亦是当今千万平凡小卒之梦,早早便刺穿封建礼教的扭曲与反常,确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差异真的很大。不可否认,单看后四十回其实也有动人之处。譬如宝黛二人道别,互相只看着对方傻笑,无声胜有声;还有黛玉最后那句“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莫名叫人心酸;此外,续写的作者对香菱应怀有些许怜爱,所以宁肯违背第五回的判词,也要使命途多舛的香菱不必死于夏金桂之手。这一安排也多少给我带来慰藉。 但更多时候,能看出续写者是带着任务来的,为要收束各人物结局,所以许多前期只露一两次面的小角色,像贾代儒、贾芸、蒋玉菡、焦大这些,八十回后才悉数登场,就为给他们一个交代。 既是任务,自是难见对角色投入几分真情,于是出现大量人设崩坏情况—— 醉心风花雪月的贾宝玉研习八股文了,脱离俗世的黛玉开始劝学了,情绪内敛的妙玉一见宝玉会脸红心痴了,聪明绝顶的王熙凤想出“调包计”这种馊主意(还莫名其妙学会了抽烟),疼爱孙辈的贾母竟拿尸骨未寒的黛玉开起地狱玩笑,甚至连前文已去世的柳五儿,都“起死回生”跑去当宝玉房里丫鬟了。 各角色年龄设定也一塌糊涂。说元春去世时已经43岁了,而此刻宝玉尚未娶妻,左不过十几岁,所以姐弟俩年龄差距二十岁之多?!要真这么算,那他们的母亲王夫人该多少岁了?她又是几时生的宝玉? 巧姐儿也是,明明都已是读《列女传》的年纪了,半夜还会似婴儿般啼哭,需奶妈陪伴哄睡…… 细究起来bug不计其数,难怪这么多年读者一直对后四十回内容耿耿于怀。 不过直到我看最后一回的最后几段话时,心中瞬间释怀了。 前八十回作者是谁不重要,后四十回作者是谁也不重要,前后是否为同一人不重要,甚至是否真的存在“曹雪芹”其人,亦不重要。 「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我跟所有读“红楼梦”的人一样,80回之后顿觉索然无味,何止索然无味,甚至有了嫌弃鄙视之情。80回后遣词用句、写作风格骤然一变,情节平铺直白,多了大量对话场景。对人物性情和心理的描写,也突然跟前面不同,有些角色就像换了个人。除了感觉变化,心态变化也很大,毕竟明白知道了后面章节不是原作者的手笔,心里自然就开始别扭和排斥,毕竟开的这么好的头,也怕他人的续作偏偏毁了这些。何况红楼梦也跟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其自传。换了人来写,先不说有没有曹雪芹一样的文学造诣,就是曹人生的大起大落,荣华富贵,衰败落魄这些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其中形成的人生理解,都是别人不所有的。所以即便有人能复刻曹雪芹的才智、文笔,也难以复制他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我在读完80章后,对后面的就不甚喜欢,潦草看过几页又放下,心里非常犹豫,以至于觉得没必要看下去的。到了晚上,还在苦恼迟疑之中,就在网上搜了一下,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续作以及后有没有必要看。搜索引擎里展示了一堆,我随便点开看了几条,参考了别人的想法,心里也豁然想通。 《红楼梦》的后40回,仍然是值得看的。第一,虽说有种种不是和缺陷,但整编和续写之人也用心了,让红楼梦有头有尾,让故事有始有终,也许平添了许多小憾,但也避免了一大遗憾,不让《红楼梦》成为残本。40回几十万字,花费的时间精力必也不会少,续者的认真和坚持也令人钦佩,纵然文笔才华不足曹雪芹,也应该宽容许多。其二,红楼梦各方个人续写的也有几十种了,虽然高鹗整理的或有不足,但是比起其他诸篇尤胜许多。没有乱改乱编,延续了红楼梦一贯的悲剧色彩,最终发展和结局也承接了原作的铺垫。读者应该都明白《红楼梦》的以繁华开头,结尾却一定要萧条收尾。假如别人续写了宝黛成亲,宝玉醒悟救了即将倾塌的贾府等等,反而让红楼梦失了魅力,落俗了。所以高鹗整理的续作,也符合应有的大体走向。第三是《红楼梦》先前传播,后来出版,总得需要完整的故事来展示,哪有人买书看书只要半本的。无论如何有了这后续40回,也算凑了个完整,对红楼梦的广泛流传也有一定的益处。 综上所述,对我而言40回也是值得看的,已然看了这么久,没有结局不也是遗憾吗?也许续作有不足不对的地方,但如果就此留白,才是更大的遗憾。 写下这点想法的时候我看到了第82回,也确定了会读完这本书。以前好多次都要看,但看个三五章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次总算是一直坚持看了过来,看了18天了,眼见着就要完结了,更不应该再放弃。
红楼梦为什么贾宝玉没能娶林黛玉?贾宝玉是富二代,作精一个,林黛玉也是有点作,两个人虽惺惺相惜,但是两个人不适合步入婚姻。婚姻更重要的是包容,两个不太能互相包容的性格,虽然大事上能形成一致,但是平时太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候两个优秀的人看起来般配走到一起就不和谐了,需要各自另外寻找能够形成互补,互相包容的另一半。
第一次读完的第一本四大名著,年轻时候几次翻读都放弃了,而立之年,没想到那么顺畅的读完了,历时60个小时,记忆深刻之处:凤姐的高情商社交(逗乐贾母、贾赦逼鸳鸯凤姐与婆婆的周旋,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当媳妇啊,哈哈等等),颦儿的真性情的耍小性(你没比,你没笑,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哈哈),宝姐姐的大方端庄体贴(颦儿,跪下,我要考考你,你还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等经典名场面),元春雍容华贵(省亲,娘儿们见了面,反倒哭起来了),迎春锯了嘴的的葫芦(他们还了,我就收下,他们不还,我只当丢了,),探春女中豪杰(我但凡是个男人,出的去,到时立一番事业,自有我的道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头是杀不死的,须从里面杀),惜春冷漠自私(不当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人,被你们带累坏了。),湘云乐观豁达(醉卧花丛,爱哥哥哈哈),妙玉的假清高,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撕扇名场面,病补金裘),袭人温和体贴,麝月吵架名场面(舌战坠儿娘,干架芳官娘),顶礼膜拜,不愧是吵架大师,尤三姐的刚烈,宝玉的体贴爱护女性,当然有柳湘莲的风流倜傥,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社交场面,鸳鸯的反抗逼婚,平儿的善良(私下帮助尤二姐等)等等,前80回意犹未尽,各角色鲜明灵活,后40回明显角色人物味道变了,读不下去了,实在差强人意,强迫症心理还是读完了,期待下次阅读有新的感触。
《红楼梦》一切有为法;梦如人生,人生如梦,梦里喜欢,现实残酷,梦尽总成空。[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已阅毕。往昔前5回以把我劝退,借由学习语文的机会,今日算了结一个目标。总体来说,高中生是读不懂的,安排为整本书阅读作品意在使学生们从高中毕业“后知后觉”。 当年我们,又何曾理解编教材的专家们一副良苦用心,其诗词歌赋文言文章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次是精读,对照蒋勋说红楼进行阅读,发现了很多原来忽略的地方!
这是对后四十回的批判,兼评宝玉这个人。从第八十一回开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换人了,因为书里的角色ooc了。宝玉会因为姐姐妹妹们风流云散而悲痛不已吗?会,当然会,但他不会这么大吵大嚷。宝玉的情商很高,但不是世故圆滑的那种高情商,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体贴身边的人。他自己心里的忧愁,因为自己理不清楚,所以他不会拿出来去烦别人。他的性格里其实静的部分要远超过动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之“呆”。而他之所以不喜欢八股之类的功名利禄,不只是因为这些东西俗,更是因为他的眼光很独特,超过了着眼于一点眼前蝇头小利的世人,而正默默关注着更幽微的东西。他隐隐约约感到世情如此,其实并不合理。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不合理,毕竟世人都称颂这一套。他的心里犹疑不定,所以他的反抗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他隐约觉得不好但不会阻挠迎春的婚事,他讨厌读书但是还得应付。 再说。为什么红楼梦难以续上?是因为前八十回都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贾府慢慢滑向毁灭的原因和过程。但结局必然要讲到贾府的灭亡。“好似一个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个灭顶之灾是一种巨变,会对深处其中的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冲击乃至于改变人物的思想与性格。而这种冲击人物的巨变在前文中并没有可以参考的文字,导致这些内容只能瞎编,于是就写出了这么个狗尾续貂的后四十回。(但是有一说一续写达到原作高度本来就很难,但这也太烂了,它不是变化没写出来,它这是本来的人物形象都没把握住啊) 又说。宝玉出家我感觉是合理的,因为我前面说他不能积极的反抗是由于自己没想明白。等他经历灭顶之灾以后,估计就想明白了。只是他当然不可能走上反封建的道路,而是悟出世事变幻无常,于是出家去了。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从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起落,描述多少家族产业的生活圈子、交流交际、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伤害的利益争端、欲望诱惑,交汇融入、生活与生存之道的家常理短。 过一生一世真正能够看清自身的不足之处!是每一本书籍中都有它的规律和启迪点;你今天觉得无所谓的事情,也许是你以后欠下的价值;很多故事实列都在现实世界里有它的一席之地,只是你心态调整大小不一样的收获。 石头记:是每一个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不要只当一个故事读一读、看一看,要从中咀嚼咀嚼才有味道的价值观;都是每一个小家庭里面存在家常理短的包容世界,你不言、我不语,也构成不了生活中的现实世界。 从生活中的周围接触过的人、事、物,只要你有自己孤独寂寞的思考,就能慢慢地验证和体会大自然四季轮回的环环相扣的等级圈子的形成过程。
百读不厌,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书当然是好书,但是在线评论不行,最好不要去看评论。 现在看书软件都有了评论功能,能随时看到别人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分享,甚至可以说提升了看书的乐趣,让阅读不再那么“无聊”,真的是相当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评论当中有很多无意义“废话”文学,这些倒还好,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然而也有很多而且是相当多的,带有偏向性的引导性的评论,这些就要靠读者自己分辨了,看到很多评论就都用共同的现象,就是这些评论都是主观猜测,比如很多都会说“可想而知”,他们的“可想”的论据一点都不充足,紧跟着“我猜想”“应该是”“或者说”,都是些不负责的词汇,这样就容易把读者带偏了。 说这些不是想攻击那些评论者,而是看到有无数这样的评论,而且红楼梦这样的评论比其他书多太多。 真正想说的是想提醒各位读者看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遇到不解处最好能自己去寻找答案。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其中人物关系的复杂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说起《红楼梦》,我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才开始读原著的。2020年疫情回家,听着李庆丰老师的红楼梦说书练毛笔字。2021年考研究生,中午晚上吃饭时看王扶林导演拍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2023年读研压力大,晚上很难入睡,便开始听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听到大概十几回的时候我决定开始读原著。现在,我又开始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还有,陈力为电视剧做的音乐也非常好听。 无论怎样,都被林黛玉和贾宝玉纯洁的爱情深深打动。不管怎么说宝玉沾花惹草或是三心二意,但他对黛玉的爱是我知道的最真诚、最慷慨的。他身上有一点最让我动容,就是他对黛玉无限的耐心和宽容,无论黛玉怎么不理他还是对他说多么无理的话,但他永远都是那么的呵护她,爱她。在宝玉身边那么多女人中,只有黛玉有这样的待遇。我想,即使宝玉也喜欢其他的女人,但黛玉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令人不胜惋惜。这种悲剧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通过他们的故事,曹雪芹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爱情的扼杀。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宛如书中走出来的人物,她的忧愁、多愁善感和安静,令人难以不为之动情。可惜的是,陈晓旭后来并未继续从事影视行业,使得这一经典形象成为绝唱。 最后,引用了一段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细腻感情: 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2023年再读。 初看时80回后就觉得文笔和韵味差异大,尤其是人物对话、神态等细节描写少了滋味儿,本次看觉得依然,但自己没有细细考证过,不对各种续者的推论和点评再赘述评论。 今年再读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了新体会,首先全书没有一个单面的人,仔细读来每个人都会发现不少侧面,即便如混账如贾琏、如薛蟠,在某一时刻你也能发现他们可爱处,至于黛玉、宝钗、晴雯这些让人喜欢的角色,也有让人皱眉的地方。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有何益,假有何损,都需要辩证的看。宝玉和黛玉一心求真,但也就会因过于真而无法适应原本就混沌的世界,故而黛玉也在长大,知道隐藏、知道假也不是假而是善意;而如果真假是指这世间的正道和苟且、遗世独立和躬身入局,更没有哪一头是绝对正确的论断了,宝玉深知那些所谓文死谏武死战的沽名钓誉者,但如他一样只醉心于女儿们的真心,却无法阻止贾府的衰败、无法应对本就存在的人性。 我原本想,作者所期望的是既要存真,即保持品德的正直、追求的纯粹和情感的纯洁,又要知道如何行为,即如何面对虚假、如何把握人性、如何破局得道。 后回想,甄宝玉自是经历剧变后变为怀经世之理想的人,但贾宝玉却是被度脱为僧了,包括甄士隐、柳湘莲皆是经历剧变后出家隐去,便想不到作者究竟是怎样一番人生感悟了。也许只能再经历些事,再读才有不同的感受。
前段时间,一个书友读完了当时共同阅读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让我推荐一本书,我脱口而出《红楼梦》,后又觉得这一鸿篇巨制读完耗时耗心力,又换成了《新参者》,觉得更适合工作之余的碎片化阅读。丝毫没有意识到《红楼梦》在我心中的地位原来一直这么高。 少年时期初闻《红楼梦》,以为这仅仅是宝黛钗三人的虐恋,被告知宝钗破坏别人感情,于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三角恋”。 后来读时沉迷于解析背诵书中的诗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碾冰为土玉为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感慨于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的无限才情。《红楼梦》常读常新,家里那厚厚的一本文言,十三四岁的我悟不出太多。直到大学再读,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书内容太宽泛了,除了宝黛钗,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女孩子和有趣的情节,再也不会捧一踩一地表达对某一人的喜恶了,爱黛玉的真性情和满腹诗书,爱宝钗的大智慧和圆融通达,爱宝玉的无所畏和博爱体贴,爱凤姐的铁手腕和雷厉风行,爱探春的倔脾气和持重能干。 工作之后,想细细研读《红楼梦》,几次读了又折返,间隔时间久点就又忘了,再从头来过,懂了张爱玲所说的“三恨红楼未完”,这是真的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远不能与这第三恨比。这书中每一个人都鲜活立体,没有完美,都是生长环境的产物。又想起陈数说过最喜欢自己的30岁,而不是18岁,也不是20几岁。岁月流转,像蝉鸣织进月色,我对人和事更大的理解和包容让我的生命体验更加美好。 我曾很期待能碰到能够畅聊《红楼梦》以及与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之人,在我和很多人不同,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的时候,想着怎么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宝钗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女孩子呢?后来,终于有个人说:“我最喜欢宝钗”,有些惊喜。也许人在很多时候都在寻求认同,可生活也是一本书,不同的年岁可能获得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体会,反复推翻又重塑。人生辽阔,也许未来的知己,就是在岁月中变得更丰盈的自己。 ——写于《红楼梦》前80回。
时隔多年,这一次是比对着蒋勋说红楼梦一起读的,以前忽略的很多典故,戏曲,经由蒋勋老师的讲解,这次明白了些许。我发现我还是未能读完全本,读到82章就结束了。而前八十回里我反复阅读的一直是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二十几章大观园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