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笑出鹅叫,三国典故忘不掉!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系列全集! 混子哥带领的半小时漫画团队用几幅漫画,一个段子,就讲清楚复杂的三国故事和三国典故,让你一看就忘不掉,从此爱上《三国演义》。 翻开本书,笑一顿的工夫就成为三国通!
如果看不进去原著,这本还是挺推荐的,因为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整个三国兴衰过程,其中讲述了多个三国有名的故事,总体脉络清晰。 看完以后的感想就是 ①性格决定命运,有时成功靠性格,失败也是同样,要想改变也许只有提高认知,经常反思复盘,多看看全局的发展趋势,情绪稳定很重要。 ②其次如果性格能力不行,一定要听劝,如果关羽听劝,庞统听劝,也许最后的胜利就是刘备的,因为刘备民心所向,而且手下个顶个高手,可惜了。 ③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找对队友,但是很难,人是不可控的,就算神如诸葛亮还是找了马谡这个猪队友。 最后我想谈谈主要人物的死 ①关羽:败走麦城,书里和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关羽飘了轻敌了才导致他被杀,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古英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英雄迟暮,败走麦城时关羽已经58岁了,这在过去已算高龄了,况且他还能出城打仗,我觉得他的心理应该是不服老的,觉得自己还能行,按照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能力打下樊城或者突围麦城不无可能,可是他忘了过五关斩六将时他才37.38岁,无论体力和反应能力都不能和那时的自己比了,如果说轻敌也可以说轻的是年轻时的自己吧!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是年老的关羽在跟年轻的关羽打仗,如果他能对现在的自己有清楚的认知,也许会听诸葛亮的劝谏吧! ②张飞:张飞真的是因为性格,脾气不好,也可以说是认知低吧。经常喝完酒就鞭打手下,最后被手下暗杀了。虽然他看不上吕布,但跟吕布结局差不多,都是有勇无谋之人。 ③刘备:其实刘备最大优点就在于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其实要说实力他手下太多人比他强,那为什么高手都归顺他,因为他知道怎么收买人心,也许很多人都说他是重情重义之人,但天下没有完全重情重义之人吧,难道他对每个人都这样吗?不是吧,他做人靠的是口碑。至于最后他决定攻打东吴,我相信他确实是因为两位弟弟的死而意气用事了,他的成功是因为重情义,他的失败也可以说是因为情义冲昏了头脑,没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谏,忘记了大局观。 ④曹操:他的人生写照真的是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最爱的只有他自己。性格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他自己。说他爱惜人才,确实是,但说杀也杀,不带眨眼的。最后还是死在自己多疑的性格下。 ⑤孙权:活久见(根据一位书友的启发,后加的评价)他爸和他哥打的江山,如果没人辅佐,十万人头说送就送,结果人家熬死所有人,连司马懿都熬死了,自己活到71岁死的,只能说孙老六,真能苟!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漫画三国的个人感想,电视剧没看全过,原著没看过,如果有说错或者想法狭隘了,请多多包涵!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全2册)》 2024.3.27 三国故事多精彩,三国人民就有多民不聊生。 故事固然精彩,但我们需要有怜悯之心。 战争打的是经济,没有经济的强大是很难支撑战争前行的。在农耕社会,战争的消耗必然要收刮民脂民膏,一如我们看到的《卖炭翁》。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全靠人员的堆积才能出成果,一如我们诗圣所写的《石壕吏》,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是偶尔有之,那是幸存者偏差。根据历史的发展看下来我们大抵都是记好不记坏,记吃不记打的。什么历史教训我们都会忘记,我们往往流于表面,不去深究历史本质。靠人员堆积的战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庆幸我们现在科技的发展,人文的进步,生存不再单靠土地和劳动力这两项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解决了温饱,丰富了生活,解放了劳动力。 但是科技的发展需要和平的营商环境,我们呼吁要统一,不要独立、对立,爱和平,以人为善,多包容,海纳百川。 是为评! 此致敬礼
之前在新华书店消磨时间的时候凑巧看到这本的第一册(平时消磨时间会去书店呆着),坐在那里看完了大半,但是当时发现还是缺了不少内容没有写,也就先搁置了。不久前才看完毛姆的那本,就想着看一本轻松些的,不曾想翻到了完结版的,本着回顾一遍三国就翻开了,看完以后也还是有不少的感触。 1.关于时代性:大概因为之前看了毛姆的那本书,所以这次在看书的时候会注意到个中很多现代化的一些热词,比如说“对线”、“硬刚”之类,虽然也有贴心地给到解释,让人忍俊不禁,但是细细想来,这类的作品可能放到我的孩子的时候,这些当下的热词也就不会那么流行,甚至于是被淘汰,淹没在这历史的长河里。但是作为当下的科普读物,轻松一刻也是未尝不可。 2.关于曹操:结合之前看过的易中天先生的讲三国,确实对于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了新的看法。到底是演义小说,突出人物关系而略去了怆然的情绪,变得理所当然一般,而让世人一直对他的印象就是“奸臣”。至于说“篡汉”,现在更加是觉得“天下并不是说只能是姓刘,它姓曹姓孙姓司马也诚然是无伤大雅。” 3.关于计策:看完整本三国,再加上这本的回顾,只觉得大家其实都是站在各自的阵营角度来看待,曹操这边出了一条计策就是诡计,可是刘备这边出了一条计策就是妙计,这也不过是先入为主,站在刘皇叔这边,其实说来说去都是殊途同归而已。 4.关于战争:军阀混战确实是让一些人功成名就,但是也让百姓感受到人间地狱,生灵涂炭。一将功成万骨枯,第一次听到是在《无间道》,第二次真正理解就是在这本书里,动不动尸横遍野,动不动血流成河,谁不是父母的儿子,谁又不是妻子的丈夫和孩子的爹爹呢? 5.关于遗憾:三国里确实遗憾太多,没有看到武力值天花板的吕布手拿方天画戟坐下赤兔马继续驰骋沙场的样子,也没有看到力大无比的典韦手持兵器给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刻,更加是没有看到诸葛亮北伐成功的辉煌,太多的遗憾可能也是历史的一种缺憾美。 6.关于失败:其实看来,个中各种失败无不是:心高气傲不听劝,误信谗言弃贤臣。再不然冲冠一怒而不顾全局,最后葬送了辛苦打下的江山,每每读到都是无不叹息。 闲来消遣,还是值得一看,但是还是会首推三国演义的原著。当中关于汉献帝和董承的关系错了,不是大舅子,而是他的岳父😂。
花生书语之混子哥《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 (2024.04.16,NO.34) 说来惭愧,四大名著中只看了《西游记》的原著,今年春节是以半小时漫画《红楼梦》跨年的,今天突然翻到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先粗读一遍,找机会再读原著。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史诗巨著,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而在这本半小时漫画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将这些历史与传说呈现在了我们眼前。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曹操的描述。那个一代枭雄,在错杀吕伯奢全家后,所发出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令人不禁为之一震。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曹操那种冷酷而决绝的性格,也展现了他那种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手段。在混子哥的演绎下,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而生动,他的野心、智谋与决断力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而书中对关羽的描绘,更是让我为之动容。关羽,那个义薄云天的豪杰,他的忠诚与义气,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敬仰的品质。在半小时漫画中,关羽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他不仅是那个武艺超群的武将,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朋友与兄弟。无论是为了保护刘备而孤身奋战,还是为了信守承诺而千里走单骑,关羽都展现出了那种令人敬佩的义气与忠诚。 总的来说,《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趣味与智慧的读物,值得一读。最后,用原文结尾: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乱世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三国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让这段历史成为中外闻名的英雄史诗。 推荐指数:五颗星⭐
有趣的漫画结合脑补电视剧情,精彩绝伦。如果大部头看累了想找本薄的本书看看,或想练习微笑需要含一根筷子,就来看看半小时漫画让微笑成为自然而然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全身心的松弛感。还涨了芝士!一举多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三国,毕竟谁还不曾有过英雄梦?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带来的风云际会,可以感受到古代大型战争波澜壮阔的恢弘场面,我们还可以一睹英雄豪杰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更可以领略到谋士们各显神通的斗智斗勇…… 你是会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还是更佩服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你是更欣赏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还是更喜欢张飞的豪情万丈?你会嘲笑周公瑾的机关算尽,还是更遗憾郭奉孝的英年早逝?你是更赏识曹孟德的唯才是举,还是更称道刘玄德的礼贤下士? 最令你最激动的是三英战吕布的巅峰对决,还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天下莫敌?你最惋惜的是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是姜伯约九伐中原的无力回天心茫然?你更赞叹的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忠肝义胆,还是邓士载偷渡阴平奇袭灭蜀的破釜沉舟?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因为被毛宗岗添进了《三国演义》作为开篇词从而广为人知,它原出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是其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最后《西江月》同样精彩,用来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三更半夜笑出鹅叫,三国典故忘不掉!” 用幽默的语言来梳理故事和典故能让人更容易记住。原本是对三国演义这本书还没有特此大的兴趣,但看完了这本“导读书”就特别想要去看了。推荐!!!
拋磚!🌹🌹🌹 本书的最后写道:大家可以在阅读本书之后,再阅读一下原著,细细体会《三国演义》的魅力。我觉得,这才是点睛之笔,通过梳理脉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引起兴趣,进而去阅读原著,获取更好的体验。不否认半小时系列做的确实很出彩,尤其是历史系列,我超级喜欢,但对于名著,三国,红楼梦这种,我觉得通过这个引路可以,最好还是去读原著,否则会错过太多的精彩内容,原著对于人物的刻画更细腻,形象更丰满,这里确实篇幅有限,很多精彩的内容都没法全部展现。 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渐渐依赖甚至习惯于走求知捷径,这份对“快”与“爽”的贪求会不会败了阅读的好胃口? 当年《指环王》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重映后,票房惨不忍睹,很多人给出一星,差评,觉得电影太长了,送个戒指送仨小时,好无聊,但之前大家没这种感觉,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大家太浮躁了,静不下心来,其二就是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消耗了大家的耐心。专注力,什么五分钟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分钟看完一本名著,把最精彩的最有梗的抓出来,然后简单梳理脉络,讲出来,吸引眼球,确实也推动了电影,小说的普及,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你看过么?看过啊!主角叫什么?小帅!
这是2023年读完的第四十三本书,虽然名为“半小时漫画”,但实际上阅读下来还是要花上三四个小时的,好在全书内容不错,所以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并不会被浪费。 说起《三国演义》,我是初一的时候读完的,十三岁的年纪,还不曾经历过人生的艰难险阻,纵然内心天真,但也有着判断优劣的能力。一口气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本(《水浒传》至今未读),觉得每一部的内容都让人手不释卷。就个人情感而言,虽更为心爱《红楼梦》,但也真心承认《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要更精彩绝伦、动人心魄。还记得当时,除了喜爱神级选手诸葛亮之外,对东吴这一方的部分角色也是有着莫名的好感,比如周瑜、陆逊等,后期有机会也会再次重温原著,看一看人到中年的自己喜好是否依然有变。但不管怎么变,对曹操是永远不会有好感的,奸就是奸,人品够呛再怎么有雄才大略我也是接受无能的,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 而就本书的文字部分来说,它简要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如果只是想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原著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原著里的文字特别丰富精彩、宏伟跌宕,让人能完全沉浸在字句之中,丢不开手。而本书的灵魂则在于书中那一幅幅漫画太牛了,直戳当代年轻人的心窝子,让人捧腹不止,真心推荐大家瞅一瞅,乐的脸疼。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未读过原著且原本不打算读原著觉得这名著太厚一看心就累眼就疼的人在读罢本书后会突然对原著产生了兴趣,耐着性子去看了原著后便爱上了《三国演义》,这也是本书和作者的功德了。
平常说的典句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它出自哪里。 看完了这本漫画版的《三国演义》,我才知道“过五关斩六将”是说关羽的勇义,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说诸葛亮的悲壮忠义。 据说罗贯中是根据《三国志》将剧情改编写成了《三国演义》,朋友对我说它是一半历史事实一半虚构,我想它的虚构是为了他更好地去勾勒情节和人物吧。 “演义”的确强调一个“义”,当中刻画了不少英雄的“义”,有刘备的“兄弟义”,有张飞的“冲动义”,有赵子龙的“奋身义”,还有诸葛亮的“出师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羽的义,我感觉他就是“义”的化身,他那英姿飒爽的形象还刻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义”在无声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声的震撼。 看完《三国演义》后,我也深深感到“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峰顶时刻和峰谷时刻,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也不惧怕“失败”了,勇敢关注脚下就好啦!剩下的呢,就交给命运吧哈哈!
漫画三国有漫画三国妙处,“三不一没有”:感觉不一样,体会不一样,收获不一样,没有遗憾。
6小时刚好读完,初中时就玩三国杀,人物也记了八九成,可惜一直没有理清各个人物的关系,只知道个大概,读这本刚好,情节、人物关系什么的都理清了,唯一遗憾的是女性角色涉及太少了(三国杀中好多女角色都很漂亮,期待她们的故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算是速读完成了吧! 整本看完,发现还是最喜欢曹老板,雄心、气概、文采、决断都有。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虚心纳才,帐下文臣武将无数,如荀彧、荀攸、许攸、张辽、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赤壁之战虽然战败,但回到北方也还有四十万战力,之后平西凉、取汉中、彻底稳固北方的统治。 说他奸雄么,我认为不然,他是个乱世枭雄,十八路诸侯,那么多厉害的都被他给干趴下了(如袁绍)。缺点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荀彧荀攸华佗的死。但是和三国的其它两国比起来,我觉得他还是很强,天数在魏。 蜀国,只靠五虎上将和诸葛亮撑着,后继无力,后三国时代只剩姜维一人还算可以,其他人的表现就平平无奇了,最后臣子血战不降很有血性,可惜摊上了刘禅这个庸碌的主儿,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 再说吴国,孙坚是十八路诸侯之一,讨伐董卓过程中表现优秀,后面的孙策孙权不太亮眼,且后代中只有孙休算是有点手段,可面对篡位成功的司马家还是招架不住。 魏国,曹操曹丕曹植曹睿都是优秀的主,虽然后面被司马家篡位了,可司马晋国统一三国还是靠曹家三代打下的底子。 讲讲其它被推崇的人, 1.诸葛亮。 看下来发现罗贯中真的非常偏爱诸葛亮,整本书可以说都是诸葛亮的高光,为了突出诸葛亮,不惜把历史上周瑜等人的实力大削,与其说蜀国、刘备是主角,不如说诸葛亮才是主角。蜀国基本是诸葛亮一个人在撑着,独木难支啊,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乏力,已经没希望了。 2.刘备。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刘备,为何? 仁义,或许能让他在太平盛世当一个好的君主,但这是东汉末,是乱世!乱世需要的是有铁血手段、独断野心的王,所以从性格上就决定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大业之路走不远。 第一,扭扭捏捏,想要别人的地盘,又觉得对不起道义,试问哪一个开国皇帝、大业开创者不是独断决绝的?优柔寡断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徐州如是、益州(西川)如是,所以才会被曹操一路追着跑(一直惨败被追这一点真的很像他的先祖刘邦啊)。可以说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他是完全不可能开创一个蜀国出来的。 第二,缺乏大局观,这一点表现在,关羽被杀后他不顾蜀吴盟约、不顾赵云诸葛亮的反对,硬是要带兵攻吴复仇,最后因此而死,落个“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局面。 这显然就是重私义而弃大局了,所以刘备当当兄弟可以,但要做天下的王,统领一方疆域,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实在是差的太远太远啦!即便是有SSR级别的诸葛亮辅佐都不行。 实在不行你多生几个儿子呀,曹操因为儿子多产生了选择继承人的烦恼,人家的儿子曹昂、曹丕、曹植多优秀啊,再看看你,只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连你辛辛苦苦建立的蜀国都守护不住,还怎么能期盼他继承你的遗愿匡扶汉室呢? 3.关羽。 古往今来忠义的象征人物,可读完我发现似乎也不过如此,至少没让我有什么触动。(或许这是精简速读的缘故?) 曹操收留,不为美色不为金钱,只想尽快报恩还清人情,是为义。 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备身边,是为义。 曹操败走华容道,念及旧情,放走曹操,是为义。 可,看不起孙权,直呼“虎女安嫁犬子乎”,太高傲太自大了!好歹也是盟友,情商太低。过刚则易折,所以对于关羽的死,我是一点都不意外,你这么骂,你不死谁死! 4.张飞。 看之前以为多少也是个人物,看之后——粗莽、脾气暴躁的莽夫,有点智慧(从巴郡,进益州时),但不多。对他大哥二哥是很好,可对底下士兵小将没有袍泽之谊、酒后大肆打骂,最终自食苦果,在梦中被手下偷袭杀死,只能说活该。 《三国演义》,其中实在太多阴谋诡计了,阴谋阳谋、明争暗夺、劝降诈降以及各种计策(美人计、连环计、苦肉计、空城计、离间计、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兵粮寸断、火攻、水攻),防不胜防,光看这本《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我都能看出这么多曲折阴谋陷阱了,原著岂不是更多更详尽? 果然高中时代我选择看《红楼梦》不看《三国演义》是正确的,在美好璀璨的黄金岁月,还是别看这些弯弯绕的好,毕竟,人心纷杂何止三十六策?《红楼梦》中的缠绵缱绻还是更适合青春初心萌动时的美好,当时看《红楼梦》感觉简直太美好了,当时还特地写诗写词写演讲稿来着,很长一段时间都念念不忘。 至于现在嘛,呵呵,正是读《三国演义》的好时候! 积累经验,防范人心险恶。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守吾道,时刻保持我的边界感。
转: 张角偶得天书,发动黄巾起义。 号称苍天已死,眼下黄天当立。 宫中三大阵营,何进领导外戚。 袁绍掌管贵族,张让控制献帝。 董卓挥师东来,曹操献刀偷袭。 吕布三姓家奴,刘备桃园结义。 华雄汜水扬威,吕布虎牢无敌。 貂蝉拜月无双,王允心生妙计。 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屡败屡起。 袁术贸然称帝,吕布辕门射戟。 董承衣带密诏,青梅煮酒争豪。 天下英雄谁属,唯有使君与操。 关羽曹营汉心,阵前跃马横刀。 许攸叛离袁绍,献策火烧乌巢。 云长五关六将,玄德马跃檀溪。 子龙一身是胆,孔明隆中传奇。 赵云血沃当阳,张飞怒吼长坂。 孔明新官上任,声威令人胆寒。 孙权独霸江东,内政信赖张昭。 周瑜统领兵马,鲁肃负责外交。 孔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十万。 周瑜顺势应变,随意戏耍蒋干。 黄盖苦肉犯险,庞统巧计连环。 孔明借得东风,赤壁火烧战船。 曹操收整残兵,奋勇连过三关。 若非云长高义,华容道里魂断。
一如既往的有趣,古味儿的章回小说,用典型的漫画形象加上网络用语的点缀,让人哈哈一乐中,重新熟悉一趟三国故事的脉络。 但,这不等于读过《三国演义》的原著,甚至不如听过一遍评书。这最多只是个引子,如果真有兴趣,还得移步书架,找出原著读一读,那里面会有更多的人性和冲突。😄
三更半夜笑出鹅叫,三国典故忘不掉!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系列全集! 混子哥带领的半小时漫画团队用几幅漫画,一个段子,就讲清楚复杂的三国故事和三国典故,让你一看就忘不掉,从此爱上《三国演义》。 翻开本书,笑一顿的工夫就成为三国通!
如果看不进去原著,这本还是挺推荐的,因为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整个三国兴衰过程,其中讲述了多个三国有名的故事,总体脉络清晰。 看完以后的感想就是 ①性格决定命运,有时成功靠性格,失败也是同样,要想改变也许只有提高认知,经常反思复盘,多看看全局的发展趋势,情绪稳定很重要。 ②其次如果性格能力不行,一定要听劝,如果关羽听劝,庞统听劝,也许最后的胜利就是刘备的,因为刘备民心所向,而且手下个顶个高手,可惜了。 ③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找对队友,但是很难,人是不可控的,就算神如诸葛亮还是找了马谡这个猪队友。 最后我想谈谈主要人物的死 ①关羽:败走麦城,书里和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关羽飘了轻敌了才导致他被杀,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古英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英雄迟暮,败走麦城时关羽已经58岁了,这在过去已算高龄了,况且他还能出城打仗,我觉得他的心理应该是不服老的,觉得自己还能行,按照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能力打下樊城或者突围麦城不无可能,可是他忘了过五关斩六将时他才37.38岁,无论体力和反应能力都不能和那时的自己比了,如果说轻敌也可以说轻的是年轻时的自己吧!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是年老的关羽在跟年轻的关羽打仗,如果他能对现在的自己有清楚的认知,也许会听诸葛亮的劝谏吧! ②张飞:张飞真的是因为性格,脾气不好,也可以说是认知低吧。经常喝完酒就鞭打手下,最后被手下暗杀了。虽然他看不上吕布,但跟吕布结局差不多,都是有勇无谋之人。 ③刘备:其实刘备最大优点就在于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其实要说实力他手下太多人比他强,那为什么高手都归顺他,因为他知道怎么收买人心,也许很多人都说他是重情重义之人,但天下没有完全重情重义之人吧,难道他对每个人都这样吗?不是吧,他做人靠的是口碑。至于最后他决定攻打东吴,我相信他确实是因为两位弟弟的死而意气用事了,他的成功是因为重情义,他的失败也可以说是因为情义冲昏了头脑,没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谏,忘记了大局观。 ④曹操:他的人生写照真的是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最爱的只有他自己。性格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他自己。说他爱惜人才,确实是,但说杀也杀,不带眨眼的。最后还是死在自己多疑的性格下。 ⑤孙权:活久见(根据一位书友的启发,后加的评价)他爸和他哥打的江山,如果没人辅佐,十万人头说送就送,结果人家熬死所有人,连司马懿都熬死了,自己活到71岁死的,只能说孙老六,真能苟!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漫画三国的个人感想,电视剧没看全过,原著没看过,如果有说错或者想法狭隘了,请多多包涵!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全2册)》 2024.3.27 三国故事多精彩,三国人民就有多民不聊生。 故事固然精彩,但我们需要有怜悯之心。 战争打的是经济,没有经济的强大是很难支撑战争前行的。在农耕社会,战争的消耗必然要收刮民脂民膏,一如我们看到的《卖炭翁》。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全靠人员的堆积才能出成果,一如我们诗圣所写的《石壕吏》,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是偶尔有之,那是幸存者偏差。根据历史的发展看下来我们大抵都是记好不记坏,记吃不记打的。什么历史教训我们都会忘记,我们往往流于表面,不去深究历史本质。靠人员堆积的战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庆幸我们现在科技的发展,人文的进步,生存不再单靠土地和劳动力这两项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解决了温饱,丰富了生活,解放了劳动力。 但是科技的发展需要和平的营商环境,我们呼吁要统一,不要独立、对立,爱和平,以人为善,多包容,海纳百川。 是为评! 此致敬礼
之前在新华书店消磨时间的时候凑巧看到这本的第一册(平时消磨时间会去书店呆着),坐在那里看完了大半,但是当时发现还是缺了不少内容没有写,也就先搁置了。不久前才看完毛姆的那本,就想着看一本轻松些的,不曾想翻到了完结版的,本着回顾一遍三国就翻开了,看完以后也还是有不少的感触。 1.关于时代性:大概因为之前看了毛姆的那本书,所以这次在看书的时候会注意到个中很多现代化的一些热词,比如说“对线”、“硬刚”之类,虽然也有贴心地给到解释,让人忍俊不禁,但是细细想来,这类的作品可能放到我的孩子的时候,这些当下的热词也就不会那么流行,甚至于是被淘汰,淹没在这历史的长河里。但是作为当下的科普读物,轻松一刻也是未尝不可。 2.关于曹操:结合之前看过的易中天先生的讲三国,确实对于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了新的看法。到底是演义小说,突出人物关系而略去了怆然的情绪,变得理所当然一般,而让世人一直对他的印象就是“奸臣”。至于说“篡汉”,现在更加是觉得“天下并不是说只能是姓刘,它姓曹姓孙姓司马也诚然是无伤大雅。” 3.关于计策:看完整本三国,再加上这本的回顾,只觉得大家其实都是站在各自的阵营角度来看待,曹操这边出了一条计策就是诡计,可是刘备这边出了一条计策就是妙计,这也不过是先入为主,站在刘皇叔这边,其实说来说去都是殊途同归而已。 4.关于战争:军阀混战确实是让一些人功成名就,但是也让百姓感受到人间地狱,生灵涂炭。一将功成万骨枯,第一次听到是在《无间道》,第二次真正理解就是在这本书里,动不动尸横遍野,动不动血流成河,谁不是父母的儿子,谁又不是妻子的丈夫和孩子的爹爹呢? 5.关于遗憾:三国里确实遗憾太多,没有看到武力值天花板的吕布手拿方天画戟坐下赤兔马继续驰骋沙场的样子,也没有看到力大无比的典韦手持兵器给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刻,更加是没有看到诸葛亮北伐成功的辉煌,太多的遗憾可能也是历史的一种缺憾美。 6.关于失败:其实看来,个中各种失败无不是:心高气傲不听劝,误信谗言弃贤臣。再不然冲冠一怒而不顾全局,最后葬送了辛苦打下的江山,每每读到都是无不叹息。 闲来消遣,还是值得一看,但是还是会首推三国演义的原著。当中关于汉献帝和董承的关系错了,不是大舅子,而是他的岳父😂。
花生书语之混子哥《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 (2024.04.16,NO.34) 说来惭愧,四大名著中只看了《西游记》的原著,今年春节是以半小时漫画《红楼梦》跨年的,今天突然翻到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先粗读一遍,找机会再读原著。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史诗巨著,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而在这本半小时漫画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将这些历史与传说呈现在了我们眼前。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曹操的描述。那个一代枭雄,在错杀吕伯奢全家后,所发出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令人不禁为之一震。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曹操那种冷酷而决绝的性格,也展现了他那种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手段。在混子哥的演绎下,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而生动,他的野心、智谋与决断力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而书中对关羽的描绘,更是让我为之动容。关羽,那个义薄云天的豪杰,他的忠诚与义气,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敬仰的品质。在半小时漫画中,关羽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他不仅是那个武艺超群的武将,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朋友与兄弟。无论是为了保护刘备而孤身奋战,还是为了信守承诺而千里走单骑,关羽都展现出了那种令人敬佩的义气与忠诚。 总的来说,《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趣味与智慧的读物,值得一读。最后,用原文结尾: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乱世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三国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让这段历史成为中外闻名的英雄史诗。 推荐指数:五颗星⭐
有趣的漫画结合脑补电视剧情,精彩绝伦。如果大部头看累了想找本薄的本书看看,或想练习微笑需要含一根筷子,就来看看半小时漫画让微笑成为自然而然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全身心的松弛感。还涨了芝士!一举多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三国,毕竟谁还不曾有过英雄梦?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带来的风云际会,可以感受到古代大型战争波澜壮阔的恢弘场面,我们还可以一睹英雄豪杰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更可以领略到谋士们各显神通的斗智斗勇…… 你是会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还是更佩服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你是更欣赏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还是更喜欢张飞的豪情万丈?你会嘲笑周公瑾的机关算尽,还是更遗憾郭奉孝的英年早逝?你是更赏识曹孟德的唯才是举,还是更称道刘玄德的礼贤下士? 最令你最激动的是三英战吕布的巅峰对决,还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天下莫敌?你最惋惜的是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是姜伯约九伐中原的无力回天心茫然?你更赞叹的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忠肝义胆,还是邓士载偷渡阴平奇袭灭蜀的破釜沉舟?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因为被毛宗岗添进了《三国演义》作为开篇词从而广为人知,它原出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是其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最后《西江月》同样精彩,用来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三更半夜笑出鹅叫,三国典故忘不掉!” 用幽默的语言来梳理故事和典故能让人更容易记住。原本是对三国演义这本书还没有特此大的兴趣,但看完了这本“导读书”就特别想要去看了。推荐!!!
拋磚!🌹🌹🌹 本书的最后写道:大家可以在阅读本书之后,再阅读一下原著,细细体会《三国演义》的魅力。我觉得,这才是点睛之笔,通过梳理脉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引起兴趣,进而去阅读原著,获取更好的体验。不否认半小时系列做的确实很出彩,尤其是历史系列,我超级喜欢,但对于名著,三国,红楼梦这种,我觉得通过这个引路可以,最好还是去读原著,否则会错过太多的精彩内容,原著对于人物的刻画更细腻,形象更丰满,这里确实篇幅有限,很多精彩的内容都没法全部展现。 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渐渐依赖甚至习惯于走求知捷径,这份对“快”与“爽”的贪求会不会败了阅读的好胃口? 当年《指环王》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重映后,票房惨不忍睹,很多人给出一星,差评,觉得电影太长了,送个戒指送仨小时,好无聊,但之前大家没这种感觉,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大家太浮躁了,静不下心来,其二就是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消耗了大家的耐心。专注力,什么五分钟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分钟看完一本名著,把最精彩的最有梗的抓出来,然后简单梳理脉络,讲出来,吸引眼球,确实也推动了电影,小说的普及,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你看过么?看过啊!主角叫什么?小帅!
这是2023年读完的第四十三本书,虽然名为“半小时漫画”,但实际上阅读下来还是要花上三四个小时的,好在全书内容不错,所以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并不会被浪费。 说起《三国演义》,我是初一的时候读完的,十三岁的年纪,还不曾经历过人生的艰难险阻,纵然内心天真,但也有着判断优劣的能力。一口气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本(《水浒传》至今未读),觉得每一部的内容都让人手不释卷。就个人情感而言,虽更为心爱《红楼梦》,但也真心承认《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要更精彩绝伦、动人心魄。还记得当时,除了喜爱神级选手诸葛亮之外,对东吴这一方的部分角色也是有着莫名的好感,比如周瑜、陆逊等,后期有机会也会再次重温原著,看一看人到中年的自己喜好是否依然有变。但不管怎么变,对曹操是永远不会有好感的,奸就是奸,人品够呛再怎么有雄才大略我也是接受无能的,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 而就本书的文字部分来说,它简要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如果只是想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原著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原著里的文字特别丰富精彩、宏伟跌宕,让人能完全沉浸在字句之中,丢不开手。而本书的灵魂则在于书中那一幅幅漫画太牛了,直戳当代年轻人的心窝子,让人捧腹不止,真心推荐大家瞅一瞅,乐的脸疼。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未读过原著且原本不打算读原著觉得这名著太厚一看心就累眼就疼的人在读罢本书后会突然对原著产生了兴趣,耐着性子去看了原著后便爱上了《三国演义》,这也是本书和作者的功德了。
平常说的典句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它出自哪里。 看完了这本漫画版的《三国演义》,我才知道“过五关斩六将”是说关羽的勇义,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说诸葛亮的悲壮忠义。 据说罗贯中是根据《三国志》将剧情改编写成了《三国演义》,朋友对我说它是一半历史事实一半虚构,我想它的虚构是为了他更好地去勾勒情节和人物吧。 “演义”的确强调一个“义”,当中刻画了不少英雄的“义”,有刘备的“兄弟义”,有张飞的“冲动义”,有赵子龙的“奋身义”,还有诸葛亮的“出师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羽的义,我感觉他就是“义”的化身,他那英姿飒爽的形象还刻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义”在无声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声的震撼。 看完《三国演义》后,我也深深感到“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峰顶时刻和峰谷时刻,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也不惧怕“失败”了,勇敢关注脚下就好啦!剩下的呢,就交给命运吧哈哈!
漫画三国有漫画三国妙处,“三不一没有”:感觉不一样,体会不一样,收获不一样,没有遗憾。
6小时刚好读完,初中时就玩三国杀,人物也记了八九成,可惜一直没有理清各个人物的关系,只知道个大概,读这本刚好,情节、人物关系什么的都理清了,唯一遗憾的是女性角色涉及太少了(三国杀中好多女角色都很漂亮,期待她们的故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算是速读完成了吧! 整本看完,发现还是最喜欢曹老板,雄心、气概、文采、决断都有。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虚心纳才,帐下文臣武将无数,如荀彧、荀攸、许攸、张辽、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赤壁之战虽然战败,但回到北方也还有四十万战力,之后平西凉、取汉中、彻底稳固北方的统治。 说他奸雄么,我认为不然,他是个乱世枭雄,十八路诸侯,那么多厉害的都被他给干趴下了(如袁绍)。缺点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荀彧荀攸华佗的死。但是和三国的其它两国比起来,我觉得他还是很强,天数在魏。 蜀国,只靠五虎上将和诸葛亮撑着,后继无力,后三国时代只剩姜维一人还算可以,其他人的表现就平平无奇了,最后臣子血战不降很有血性,可惜摊上了刘禅这个庸碌的主儿,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 再说吴国,孙坚是十八路诸侯之一,讨伐董卓过程中表现优秀,后面的孙策孙权不太亮眼,且后代中只有孙休算是有点手段,可面对篡位成功的司马家还是招架不住。 魏国,曹操曹丕曹植曹睿都是优秀的主,虽然后面被司马家篡位了,可司马晋国统一三国还是靠曹家三代打下的底子。 讲讲其它被推崇的人, 1.诸葛亮。 看下来发现罗贯中真的非常偏爱诸葛亮,整本书可以说都是诸葛亮的高光,为了突出诸葛亮,不惜把历史上周瑜等人的实力大削,与其说蜀国、刘备是主角,不如说诸葛亮才是主角。蜀国基本是诸葛亮一个人在撑着,独木难支啊,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乏力,已经没希望了。 2.刘备。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刘备,为何? 仁义,或许能让他在太平盛世当一个好的君主,但这是东汉末,是乱世!乱世需要的是有铁血手段、独断野心的王,所以从性格上就决定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大业之路走不远。 第一,扭扭捏捏,想要别人的地盘,又觉得对不起道义,试问哪一个开国皇帝、大业开创者不是独断决绝的?优柔寡断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徐州如是、益州(西川)如是,所以才会被曹操一路追着跑(一直惨败被追这一点真的很像他的先祖刘邦啊)。可以说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他是完全不可能开创一个蜀国出来的。 第二,缺乏大局观,这一点表现在,关羽被杀后他不顾蜀吴盟约、不顾赵云诸葛亮的反对,硬是要带兵攻吴复仇,最后因此而死,落个“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局面。 这显然就是重私义而弃大局了,所以刘备当当兄弟可以,但要做天下的王,统领一方疆域,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实在是差的太远太远啦!即便是有SSR级别的诸葛亮辅佐都不行。 实在不行你多生几个儿子呀,曹操因为儿子多产生了选择继承人的烦恼,人家的儿子曹昂、曹丕、曹植多优秀啊,再看看你,只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连你辛辛苦苦建立的蜀国都守护不住,还怎么能期盼他继承你的遗愿匡扶汉室呢? 3.关羽。 古往今来忠义的象征人物,可读完我发现似乎也不过如此,至少没让我有什么触动。(或许这是精简速读的缘故?) 曹操收留,不为美色不为金钱,只想尽快报恩还清人情,是为义。 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备身边,是为义。 曹操败走华容道,念及旧情,放走曹操,是为义。 可,看不起孙权,直呼“虎女安嫁犬子乎”,太高傲太自大了!好歹也是盟友,情商太低。过刚则易折,所以对于关羽的死,我是一点都不意外,你这么骂,你不死谁死! 4.张飞。 看之前以为多少也是个人物,看之后——粗莽、脾气暴躁的莽夫,有点智慧(从巴郡,进益州时),但不多。对他大哥二哥是很好,可对底下士兵小将没有袍泽之谊、酒后大肆打骂,最终自食苦果,在梦中被手下偷袭杀死,只能说活该。 《三国演义》,其中实在太多阴谋诡计了,阴谋阳谋、明争暗夺、劝降诈降以及各种计策(美人计、连环计、苦肉计、空城计、离间计、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兵粮寸断、火攻、水攻),防不胜防,光看这本《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我都能看出这么多曲折阴谋陷阱了,原著岂不是更多更详尽? 果然高中时代我选择看《红楼梦》不看《三国演义》是正确的,在美好璀璨的黄金岁月,还是别看这些弯弯绕的好,毕竟,人心纷杂何止三十六策?《红楼梦》中的缠绵缱绻还是更适合青春初心萌动时的美好,当时看《红楼梦》感觉简直太美好了,当时还特地写诗写词写演讲稿来着,很长一段时间都念念不忘。 至于现在嘛,呵呵,正是读《三国演义》的好时候! 积累经验,防范人心险恶。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守吾道,时刻保持我的边界感。
转: 张角偶得天书,发动黄巾起义。 号称苍天已死,眼下黄天当立。 宫中三大阵营,何进领导外戚。 袁绍掌管贵族,张让控制献帝。 董卓挥师东来,曹操献刀偷袭。 吕布三姓家奴,刘备桃园结义。 华雄汜水扬威,吕布虎牢无敌。 貂蝉拜月无双,王允心生妙计。 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屡败屡起。 袁术贸然称帝,吕布辕门射戟。 董承衣带密诏,青梅煮酒争豪。 天下英雄谁属,唯有使君与操。 关羽曹营汉心,阵前跃马横刀。 许攸叛离袁绍,献策火烧乌巢。 云长五关六将,玄德马跃檀溪。 子龙一身是胆,孔明隆中传奇。 赵云血沃当阳,张飞怒吼长坂。 孔明新官上任,声威令人胆寒。 孙权独霸江东,内政信赖张昭。 周瑜统领兵马,鲁肃负责外交。 孔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十万。 周瑜顺势应变,随意戏耍蒋干。 黄盖苦肉犯险,庞统巧计连环。 孔明借得东风,赤壁火烧战船。 曹操收整残兵,奋勇连过三关。 若非云长高义,华容道里魂断。
一如既往的有趣,古味儿的章回小说,用典型的漫画形象加上网络用语的点缀,让人哈哈一乐中,重新熟悉一趟三国故事的脉络。 但,这不等于读过《三国演义》的原著,甚至不如听过一遍评书。这最多只是个引子,如果真有兴趣,还得移步书架,找出原著读一读,那里面会有更多的人性和冲突。😄